——《后汉书》
公元25年8月5日,也就是刘玄更始三年六月二十一日,在今天河北省柏乡县的北面,出现了一个黄土筑起的平台。在这个台上,刘秀宣布即皇帝位,改元建武。在历史上,这一事件就标志着东汉政权的开始。但在当时,这是一个并不太显眼的行动,因为在刘秀之前,自称皇帝、自称王的已经有好多人。而且,刘秀为了要不要在当时宣布当皇帝的问题,犹豫了整整半年时间。在部将不断地劝导下,他才答应举办这个仪式。当然,在东汉的时候,这个地方就成了“革命圣地”,改名为高邑县,具体的登位地点则被命名为千秋亭。
为什么刘秀要犹豫那么长时间?我们来看看当时的形势。王莽政权覆灭以后,当时的形势就像秦朝灭亡以后一样,各路兵马都起来了,人人都想当皇帝。刘秀的对手中,有一个人曾经是王莽的手下,名叫李宪,自称淮南王,后来又自称天子;河北邯郸一带,有一个算命先生出身的王郎,自称是汉成帝的儿子,起兵称帝;势力比较大的还有在今天四川一带的公孙述,自称皇帝;汉朝宗室的梁王刘永,在今天河南商丘一带,也自称皇帝;张步占据了今天山东大部分,自称齐王;赤眉军找到一个据说是汉朝宗室后代的放牛娃刘盆子,拥立他为皇帝,占据了汉朝的首都长安一带,后又取代了更始帝;隗嚣占据了天水郡,也就是今天甘肃省的南部、东部一带,自称西州上将军;窦融占据了河西走廊一带,自称河西大将军;卢芳占据了甘肃北部和宁夏一带,自称上将军、西平王,后又投靠匈奴,也自称皇帝;渔阳太守彭宠以今天北京一带为基地,自称燕王;在南阳,秦丰自称楚黎王;在汉中,延岑称武安王,后来又进入了南阳盆地。所以,刘秀称帝的时候,除已灭了王郎基本上把河北境内平定了以外,比他实力强、兵力多、影响广的人还有的是。
刘秀有没有优势呢?大家知道,他是汉朝的宗室。但是在汉朝的宗室中,刘秀的地位是相当低的。那时候有多少汉朝宗室呢?光是汉高祖刘邦的后代,就有整整十万以上。也就是说,刘秀不过是这十万分之一,而且他是汉高祖的第九代孙子,实际上到了第六代长沙定王刘发以后就一代不如一代。刘秀的父亲只做了一个小小的县令,并且在刘秀九岁的时候就死了。像刘秀这样关系的宗室,那可以说何止千万,所以这一点上刘秀并没有太多优势。
刘秀还有一张牌,就是据说在当时流传的图谶里有这么一段话:“刘秀发兵捕不道,四夷云集龙斗野,四七之际火为王。”意思是现在刘秀出兵,把那些无道之人都消灭掉,然后得到各方面支持响应,最后取得胜利。问题是,这样的图谶当时多得很。他的对手也会制造这些东西,而且其实谁都明白,在当时要做成什么事,都要造舆论。比如秦朝末年,陈胜、吴广要起兵也是这样,在帛上写“陈胜王”然后将帛塞入鱼肚,以此作为预示陈胜取天下的“征兆”,所以这一套其实谁都明白是怎么一回事。既然这样,刘秀为什么下定决心要做皇帝呢?其实,在客观上也是受到他部将的推动。其中有一位名叫耿纯的部下把话讲得最明白,他说:“我们之所以抛弃家庭,背井离乡,跟着你在刀林箭雨中打仗,为的是什么?还不都是为了攀龙附凤吗?就是希望你完成统一大业,我们人人都可以得到好处,现在你老是迟疑不决,不肯做皇帝,那么一旦人心散了,就收不起来了。大家看到跟着你没有出路的话,就会投奔其他人。”刘秀明白了,他如果不把统一、不把当皇帝作为自己的目标,那些其他的优势都起不了什么作用。因此,刘秀就把统一作为自己的目标,正因为这样,后来他才开创了东汉王朝。
在刘秀的对手中,对他威胁最大的、也最有可能阻挡他统一大业的有三个人,第一个是窦融,第二个是隗嚣,第三个是公孙述。我们分别来看看这几个人究竟具有什么实力,刘秀最终又是怎样完成他的统一大业的。
先说窦融。窦融是西汉时候外戚窦氏的后代。我们知道,西汉有窦婴,是窦太后家里的人,这一支窦氏一直绵延不断,窦融自称是窦婴的后代。窦融的高祖父当过酒泉、张掖的太守,叔祖父曾经做过护羌校尉,堂弟当过武威太守,窦氏在河西有很深的人脉、很大的影响。窦融也是左右逢源,他在王莽执政的时候做过王莽的部将,后来因为有军功被封为男爵,他的妹妹做了大司空王邑的小老婆。窦融在长安城里也是整天结交那些贵戚,很有影响。等到后来王莽去镇压各地叛乱的时候,他也参加了著名的昆阳之战,因为有功劳,还被封为将军。王莽覆灭以后,他又投靠了更始政权的大司马赵萌,赵萌封他为钜鹿太守,也是年俸二千石的官了。
但窦融深知天下大局未定,钜鹿在今天河北省的中部,是兵家必争之地,他不愿意揽这个活,所以拼命盯住赵萌,一天到晚去赵萌那里游说,要赵萌改封他到河西去。果然,赵萌封他为张掖属国都尉,跟郡太守职位差不多。他回到河西,如鱼得水。一方面,他赶快把全家老少都接回河西,因为在长安不安全。另一方面,窦融利用他们家在河西的影响,联络了河西的几位太守。河西的大多数太守都支持他,于是他就宣布自己担任河西大将军。有两位太守不愿意支持他,但势单力孤,只能挂冠而去。窦融成为了河西实际上的军政首领。
这个时候,隗嚣已经在天水一带稳定了自己的势力。也就是说,在西汉原来的首都长安以西,有两个主要的势力,一个是隗嚣,一个就是更远的河西的窦融。当时的隗嚣,一方面不敢也不想由自己来完成统一,但另一方面又希望维持割据的局面。所以隗嚣就派他的谋士去联络窦融,大意就是说,现在天下未定,我们就保持这样的局面,将来可以像战国时候的诸侯一样割据,即使做不到这一点,也可以像秦朝灭亡以后赵佗占领岭南一样割据自保。他的意思很明白,就是希望窦融在实际上支持他,跟他一样不服从汉朝,就维持这样一个割据的局面,以便将来有机可乘。但是窦融审时度势,觉得这个时候的形势跟战国时候根本不同,他认为刘秀是最有可能统一全国的,所以决定效忠刘秀。建武五年(公元29年),窦融派人带了大批战马和他的亲笔信献给刘秀,向刘秀表示效忠的意愿。
刘秀知道河西基本上没有受到战乱破坏,实力强大,窦融主动来效忠,当然非常高兴。但是他也深知,公孙述跟隗嚣夹在中间,所以他既要讲清楚当时的形势,又要稳住窦融。刘秀写了一封非常明白但是又用意深刻的信,并且在上面盖了皇帝的玉玺,所以称为“玺书”。这封“玺书”送到河西以后,内容一公布,就引起了很大震动。在这封“玺书”中,刘秀直截了当地点明了形势:“现在益州有公孙述,天水有隗嚣,如果蜀汉相攻的话,决定权在你窦将军,你举足轻重。你支持什么局面,就可能出现什么局面。我刘秀对你是非常重视的。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到底是三足鼎立还是统一,决定权都在你。我刘秀尽管现在势力还不是很强,但是如果你支持我,这是一个非常大的功绩。”当然刘秀也不排除窦融本身也有取得胜利的可能性。最后,刘秀讲“王者有分土,无分民”,就是说自己要是统一了的话,可以对有功人员分土,封他们为王、侯,但是绝不会分民,就是国家是不许分裂的,所以请窦融自己决定。
窦融感到自己只有一条路,那就是服从刘秀助其完成统一,所以就上书表明立场。他说:“我虽然知识不多,但是我知道利害关系。所以我不会在这种复杂的局势面前再有什么改变。”他为了表示自己的忠诚,派他的亲兄弟窦友跟随使者去见刘秀,实际上也就是把自己的亲兄弟交给刘秀做人质了。
等到隗嚣公开背叛汉朝的时候,窦融一方面写信给隗嚣进行规劝、谴责,另一方面又对五郡的兵马做了充分准备,请示刘秀什么时候出兵,要求配合。刘秀为进一步巩固和窦融的关系,专门把汉朝外戚的世系表做成复制品,加上《史记》里面跟他们窦氏祖先有关的《五宗世家》、《外戚世家》还有《魏其侯(窦婴)列传》等内容,作为礼品赐给窦融,正式承认他是汉朝的外戚,是亲戚关系,又派专使到扶风去祭扫窦融父亲的墓。刘秀对窦融这种格外的优待使窦融更加坚定地站在汉朝一边,这也使隗嚣两面受敌。
到了建武八年(公元32年),刘秀亲自西征,窦融就率领五郡的兵马以及羌族、小月氏等少数民族的几万步兵、骑兵,还有五千辆后勤车辆配合刘秀。平定隗嚣以后,刘秀封窦融为安丰侯,破例给他四个县作为封邑,并且大封他的兄弟和部属。但是刘秀在退兵的时候,并没有要求窦融跟着他回到内地,而是让窦融带领部属回河西驻守。窦融倒是觉得自己长期带领重兵守在边疆对自己的地位不利,几次要求刘秀赶快让他入朝。刘秀直截了当地说:“我跟将军就像左手和右手,你难道就不明白我的心意吗?你现在好好管理军民,不要擅离职守。”
什么道理呢?因为还有公孙述。公孙述还在巴蜀、汉中,所以等到公孙述最后的据点成都被攻克后,窦融和其他几个郡的太守立即收到了刘秀的命令,要求他们赶快到京城来上奏。窦融等人一到洛阳的城门,就主动把自己所有的印绶统统上交。刘秀把其他的官印都收了,只还给窦融一个,即只有俸禄没有实权的安丰侯的侯印,并且封他为冀州牧。冀州在什么地方?在今天河北一带。但是刘秀很快又改封窦融为地位最高但没有任何实权的大司空,大司空是官职的首位,举行重大仪式时站在最高处,但是没有什么具体的职权。为了酬谢窦融的忠诚以及他在统一中所起的作用,窦氏一门也受到极大的优待。窦家出了一个公爵、两个侯爵,还有三个人娶了汉朝的公主,四个人被封为年俸二千石级别的高官。到了后来,也就是东汉第二个皇帝时,窦家的子孙已经有一点骄纵不法了,干了不少坏事,但是窦融还是受到皇帝的礼遇,以七十八岁高龄善终。
应该讲窦融是很识时务的,窦氏家族始终是东汉的一个大族,子孙荣华富贵,更重要的是,由于窦融采取了顺应时势的措施,使河西地区免除了战争的破坏,也使东汉从一开始就掌握了连接中原跟西域地区的走廊。我们知道,西汉曾经在汉宣帝的时候通过河西走廊把汉朝的疆域一直扩展到中亚,东汉时期又几度恢复了这样的统治范围,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河西走廊始终在东汉的控制之下。相反地,安史之乱以后以及唐朝后期,河西走廊几度失守,到了宋朝则再也没有办法控制西域。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如果河西走廊失掉了,那么中国的版图就改变了,从这一点上讲,窦融的贡献还是很大的。
其他人情况就不是这样了。
我们看看隗嚣,其实隗嚣个人的品德非常好,大家都称他为忠厚长者。他也不能说不识天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他也都是顺应潮流的。由于他个人的声望很高,因此在天水这一带得到大家的拥护,在反抗王莽的过程中被推举为西州上将军。他做了西州上将军以后,听从谋士的计划,始终打着拥护汉朝、恢复汉朝的旗号。隗嚣曾举行隆重的仪式祭汉高祖、汉文帝、汉武帝,跟部下一起发誓要“兴辅刘宗,恢复汉朝”。他在向全国发表的讨伐王莽罪行的文告中使用的年号就叫“汉复”,恢复汉朝的“汉复”。后来更始政权建立的时候,让隗嚣到长安去,因为更始政权也是刘姓,表面上恢复了汉朝,有一个谋士反复劝隗嚣不要去,隗嚣却一定要去。到了长安以后,隗嚣的两个叔叔曾经策划要逃回天水,隗嚣大义灭亲举报了他们,使得两个叔叔被杀,所以隗嚣实际上在一开始并不想自己割据,是希望能恢复汉朝的。后来,一批汉朝的宗室以及更始帝手下的那些大臣眼看更始帝势单力薄,根本没有办法站住脚,所以想要劫持更始帝离开洛阳,隗嚣也参与其中。不过被更始帝觉察了以后,隗嚣不得不逃回天水。
由于隗嚣一向谦让有礼、礼贤下士,所以他回到天水以后,中原特别是关中一带的很多人都去投奔他。隗嚣的势力一天天壮大,而且还占据着一个重要的位置。天水离西汉首都长安最近,隗嚣是最有可能攻克长安的。我们知道,一个国家的首都如果被谁占领就意味着这个人掌握了主动权,但隗嚣没有这样做。相反,他配合刘秀让刘秀的部将占据了长安。可见一直到这个时候,他都没有想要自己取代汉朝。正因为这样,刘秀对他也格外重视。刘秀不是把他作为自己的部属看待,而是给予“敌国”之礼,就是把他当一个对等的政权首领来对待。刘秀给隗嚣的信件上,只称他的字,而不称他的名,表示不敢把他当自己的臣子。隗嚣也配合汉朝控制关中。刘秀亲笔给他写信,以周文王已经拥有天下的三分之二但还是对殷朝很恭敬为例子来赞扬隗嚣。隗嚣能够在刘秀为难的时候给予支持,而刘秀也承认自己的势力还不大,隗嚣在拥有三分之二天下权威的时候还肯来侍奉,所以刘秀对他的评价是非常高的。但是刘秀也提醒他,他这么大的功绩将来可以得到很丰厚的回报,不要受旁人挑拨。
这个时候,在巴蜀、汉中一带的公孙述已经自己称帝了。他称帝以后,几次要从汉中出兵,所以就希望得到隗嚣的配合,还封了隗嚣一个扶安王。隗嚣自以为跟公孙述本来是平起平坐的就不肯接受,非但不接受,而且把公孙述的使者也杀了,又派军队去攻打公孙述,使公孙述没有办法北上去对抗刘秀。刘秀知道他们这个事件以后,当然非常高兴,就派原来是隗嚣朋友的部将去劝隗嚣,劝他不妨入朝,到洛阳来朝见。照理说,隗嚣既然不想割据,那就应该早一点归顺刘秀,但是这个时候他的本性暴露出来了,尽管他知道汉朝恢复是大势所趋,但是看到别人一个个自立,又不愿意放弃割据的地位,所以他犹豫了。隗嚣的部将也劝他自立,所以他找了借口不愿意入朝,只在表面上再三谦让。刘秀又派人来要隗嚣把儿子送到朝廷去,其实就是希望他把儿子送到朝廷做人质,保证他不再变心。当时隗嚣得知刘秀已经把后方都平定了,心里害怕,最终还是把儿子送去了。隗嚣就是在犹豫不决中一次次丧失了时机,而且一次次被刘秀所控制。
但是,隗嚣的部将还是不停地劝说他,至少要做一个割据的霸主。所以,隗嚣一方面把儿子送去,但实际上又不愿意真正服从。在这样的双方交往中,由于隗嚣手下有很多谋士的文学水平很高,所以每次给刘秀写的信件都声情并茂,刘秀对他的回信也是字斟句酌。双方都在打心理战、打政治战,在争取人心、为自己的立场张目。但是此时的刘秀心里已经很明白了,实际上隗嚣是不愿意归顺的,他是“欲持两端,不愿天下统一”,于是刘秀就降低了给他的礼仪规格,跟他明确了君臣关系。
降低规格以后,隗嚣其实败局已定。因为他既不敢自立,也不愿意依附公孙述,又不愿意真正服从刘秀。隗嚣一方面找了一批文人,咬文嚼字,写出很得体的文章为自己的立场辩解。另一方面,他又自我陶醉,既不解散军队,也不停止演习。他好像要用低姿态博得刘秀对他的信任,而刘秀要出兵的时候,他非但不配合,还派兵阻止。
等到建武六年(公元30年)关中平定以后,公孙述对刘秀已经没有什么威胁了,刘秀还是希望能够和平解决隗嚣的割据,多次派人送信,要求他赶快采取行动。双方文书的来往又进行了一段时间,但是在这个时候,发生了两个偶然事件。一个是隗嚣的特使周游经过汉朝将领属地的时候被仇家杀害了,因为是在汉朝将领的属地出事,隗嚣当然要怀疑是不是汉朝故意杀他的特使。巧合的是,此时又发生了另一件事,汉朝派出去赐给隗嚣珍宝的特使也在路上遇到盗窃,刘秀赐予的珍宝全被偷了。这两件事碰在一起,又激化了矛盾。
隗嚣到底是不是想背叛汉朝呢?其实没有。他从来没有主动进攻过汉朝,也没有占有已经被汉朝占据的一寸土地。他不愿意打公孙述,主要是想保存自己的实力。但是从刘秀方面来看,如果听任这种局面存在下去,不仅公孙述消灭不了,而且隗嚣在他的部将唆使下迟早会对汉朝采取行动。所以刘秀一方面亲自进驻长安,另一方面派七位将军绕到陇坻(今天六盘山的南段)去进攻公孙述。陇坻是一个很险要的关口。隗嚣得知这个情况后,就派人用木头堵死了陇坻。接下来,隗嚣还派兵进入关中把汉朝的军队赶了回去。到了这个时候,隗嚣知道冲突已经不可避免,但他还想玩弄手段,他派人向刘秀谢罪说:“我的部下看你们大军突然来了,急于自保,我禁止不了,所以得罪了你们,实际上我是不敢的。古代的时候,虞舜对父亲很孝顺,所以父亲稍微打他几下,他都忍受着,实在打得疼了,他就逃。我现在不过是这样,我们之间有一些冲突,但我是不会改变的,所以希望你给我一个洗心革面的机会。”刘秀已经看透了他的把戏,当时大家都说,隗嚣这么不讲道理,把他儿子杀了算了,但是刘秀没有杀,同时又给隗嚣一个最后通牒,刘秀说:“你是文官,应该懂道理,所以我给你写信,话讲太重了显得不客气,但是讲轻了又解决不了问题,我现在就直截了当,你自己做出选择,如果真的表示归顺的话,就把你另一个儿子再送来,我可以保全你,而且后福无穷。我带兵打仗已经十年,快四十岁了,很讨厌那些虚文缛节。如果你愿意就采取行动,不愿意就连回信都不必了。”隗嚣知道自己的图谋又被刘秀识破了,就派人向公孙述称臣,跟刘秀的关系彻底破裂了。
建武七年(公元31年),公孙述封隗嚣为朔宁王,派军队声援,但是实际上隗嚣一次次丧失时机,此时已经没有任何军事上的优势。隗嚣两次进攻汉朝军队,都无功而返。而刘秀发动了新的政治攻势,把隗嚣手下的大将王遵策反过去了。王遵到了汉朝受到重视,重视到什么程度?刘秀出兵的时候,让王遵在后方统领部众。王遵知恩图报,又把隗嚣手下的十三个将军还有十六个县城统统争取过来,隗嚣成了真正的孤家寡人,只守住两座小小的县城。
这个时候,刘秀做了最后一次争取,给隗嚣写信说:“你这个时候投降还来得及,我保证封你为王或者侯。”隗嚣又一次拒绝,于是刘秀杀掉了隗嚣当人质的儿子,然后留下军队包围这两座小城,自己退兵了。
一个多月以后,隗嚣倚重的部将杨广病死,隗嚣几乎山穷水尽,但是他个人的魅力还是很强,那些坚持下来的部属始终对他忠心耿耿。一位名叫王捷的将领登上被包围的城墙,对着汉朝的军队说:“我们决心跟着隗王战斗到底,不会改变。你们围着也白围,我们所有的人都会坚持,为了表示对汉朝军队的蔑视,我自杀。”隗嚣的部属一直坚守到巴蜀的援军到达。汉朝军队粮食吃完了也没能破城,即解围而去,之前占领的郡县统统又重新效忠于隗嚣。
但这个时候,因为连年征战,已经造成了大饥荒,哀鸿遍地,连士兵都没有饭吃了。隗嚣在这个空城里又病又饿,不得不出城去寻找杂粮,最后还是病死、饿死了。不过隗嚣的部将还是拥立隗嚣的儿子担任首领,继续抵抗汉朝,直到城池被攻陷才集体投降。
我们来看隗嚣,不能说他一无是处。他个人品质的确很不错,一直到最后危难关头都有人为他殉葬,有人愿意自杀报答他,还愿意支持他的儿子。但是隗嚣是逆流而动的,他其实也具有跟刘秀争夺的资本,但在军事上、政治上、社会声望上都很有利的时候,他不想也不敢去担当统一的大任,相反,在对他不利的时候,又想割据自保,不愿意服从刘秀的统一,所以导致了他个人的悲剧,也造成了生命财产的巨大损失。
还有一个也是刘秀最难对付的,就是公孙述。公孙述占据着非常有利的地势,他的根据地是当初汉高祖刘邦对抗项羽的基地——汉中、巴蜀,也就是今天的四川、重庆的大部分和秦岭以南的汉中地区,可以说公孙述直接威胁着长安。从地势上讲,如果公孙述控制了关中,就可以进一步威胁到东汉的首都洛阳。往西北的话,公孙述可以联络隗嚣和河西走廊的窦融,如果连成一片,就控制了汉朝的西南跟西北,这一带在战乱期间受到的破坏一般比较小,而且可以吸收大批中原的难民、流民,还可以动员周边少数民族的兵力。
公孙述倒是跟隗嚣不同,他从一开始就在做皇帝梦。他本来是王莽手下的地方官,王莽倒台以后,他就自己占据益州,自称蜀王。据说在梦中有人跟他讲了八个字,“八厶子系,十二为期”,他一看,八下面一个厶,加在一起不就是一个“公”嘛!子旁边一个系,不是“孙”嘛!那不就是“公孙”嘛!“十二为期”,公孙述认为就是他做皇帝的年数。所以他醒来以后,跟他老婆讲:“我这个命倒是很贵的,可惜时间太短了,就十二年。”他老婆大概也念过一些书,说:“孔夫子不是说,朝闻道,夕死可矣。早上悟出了道,晚上死也心满意足了,何况你还可以有十二年呢,不错啊。”于是公孙述就大造舆论,说神龙曾经在他的大堂现身,晚上大放光芒,为了证明这一点,他还在自己手掌上刺了“公孙帝”三个字。公孙述于是就自立为天子,代表色用白色,因为他算下来用白颜色比较吉利。趁着刘秀无暇旁顾的时候,公孙述向南进一步控制了今天的云南、贵州一带,可惜公孙述的军队很不争气,两次从长江顺流而下,居然没有在长江中游占据任何城市。另一方面,他在成都关起门来,建宫殿,造十层高的大船,还预先刻好了全国各地的公章,准备将来得了天下以后就分封。
战场上打不出名堂来,公孙述就搞意识形态,让大家来论证他取得政权的必然性,这个手段就是制造所谓图谶预言。他说孔子在《春秋》里定下来鲁国十二公,这就意味汉朝有十二个皇帝,现在十二个皇帝结束了,接下来当然就要轮到他了,又找了一批文人帮他引经据典。他之前声称手上有公孙帝三个字,神龙也出来了,就把这些内容也写成宣传小册子,散发出去,一直散发到刘秀统治的地区。偏偏刘秀也非常信这些东西,所以十分重视,亲自给公孙述写信。写了什么呢?刘秀说公孙述对公孙两个字的理解是错误的,公孙不是指他,而是指汉宣帝,因为汉宣帝是汉武帝的曾孙,汉宣帝传下来就传到我们了,所以还是汉朝刘姓子孙继续做皇帝,不是你公孙述啊。刘秀还说:“你这套把戏是当初王莽玩过的,你不要玩这套。”刘秀又对公孙述的处境表示理解,说:“任何人处在你的地位都会这样割据自保,所以我并不怪你。你现在岁数也不小了,老婆孩子又没有什么势力,最好不要再这样干下去。”刘秀作了这番表达以后,又明确发出警告,说:“天下神器,不可力争。”什么意思?因为当时人都很迷信,刘秀认为天命在自己手里,所以说天下的神器是没有办法通过自己的力量去抢争的,要公孙述看清形势三思而行。很有趣的是刘秀给公孙述的信后面自称“公孙皇帝”。因为刘秀也信这一套,他认为真正的公孙皇帝是自己,而不是公孙述。
刘秀统一的目标是很坚定的,既然劝谕无效,就采取武力进攻。此时的公孙述其实并没有什么抵抗的能力,他又满足于关起门来称王,丧失了不少时机,等到刘秀把其他割据政权一个个消灭后,他就成为了最后一个目标。在这种情况下,公孙述反而听信了部将的意见,要出兵对抗刘秀。他出兵进攻天水,但是不堪一击。他又想从东面进攻,结果也没有办法对付汉朝的军队。此时的公孙述不是进一步想办法,反而关起门来做皇帝,分封两个儿子做王,重用自己的族人,这就引起大臣们的普遍不满。
到了建武十一年(公元35年),汉朝军队节节胜利,长驱直入,前锋已经到达武阳,就是今天四川的彭山。刘秀再一次劝降,给公孙述写信重申了对他的宽大和保证。公孙述看了以后,有一点触动,就把信给自己的亲信看,亲信也劝他赶快投降。可是这个时候公孙述又变了,他说:“哪有投降的天子啊,我是皇帝怎么能够投降呢?”他这么一说,左右也就再也不敢跟他商量投降的事了。面对压境的汉军,公孙述只能采用暗杀的手段应付。他派武士暗杀了汉朝两个将领,汉朝也杀掉了他的弟弟和女婿。汉朝有的是将军和军队,所以继续进攻。公孙述眼看守不住了,就警告大臣和将军们谁要是投降、逃跑就灭族,但是即使这样也阻止不住。
这个时候,公孙述又突然想到了算命,他一翻算命书,上面说“虏死城下”,即强盗会死在城下面,于是就带领军队出战,结果当然是不堪一击,自己也被杀死了。如果讲一句迷信的话,这个强盗不是指汉朝军队,而是公孙述自己。汉朝军队把公孙述一家老幼全部杀光,把宫殿全部烧光,并把公孙述的头割下来送到洛阳。
正像刘秀所指出的,公孙述在当时割据占领这一带是环境使然,没有什么了不得的事,如果他审时度势及时归顺刘秀,应该讲最后的结果不会在窦融之下。反过来,如果公孙述真的想统一全国,也不是完全没有这个实力,而且一定程度上要比刘秀基础好。刘秀在河北起兵,没有巩固的后方,他是随着自己的南下一步步扩大、一步步巩固的。公孙述从一开始就有汉中、巴蜀以及西南地方,有非常稳固的基础,进可以攻,退可以守,但是公孙述从来没有过真正要统一全国的打算。他想进攻,却一出兵就失败,虽然刻好了全国各地的官印,可是一个都没有用上,在这样的情况下,又不愿意投降,一次次寄希望于虚无缥缈的图谶,甚至最后靠算命的书来判断自己的胜负。所以像公孙述这样的政权,它的苟延残喘徒然增加了民众的损失,不仅公孙述自己全家被杀,而且还连累了巴蜀一带的百姓,使成都遭到了巨大的破坏。公孙述跟隗嚣一样,既不想统一也没有这个实力去统一,但又要抗拒统一,所以他们落得同样悲惨的下场。无论他们个人品质多高尚,无论有多少冤屈,从历史的评价来看,都是无足挂齿的。
到了建武十二年(公元36年)的元旦,洛阳的宫殿里举行了盛大的朝会。站在朝会最前列的,就是窦融,这位当初一度割据自保的地方首领已经成了东汉名义上的最高长官。窦融不仅保全了自己,更重要的是为汉朝保全了河西走廊,也为中国今后的统一奠定了重要的基础。相反,其他的割据者,无论是隗嚣也好,公孙述也好,还是其他人,都得到了应有的下场。我想,中国的历史也就在这样一次次的分裂统一、统一分裂中,最终走向更为巩固的统一。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