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刻谁影响了历史-汉魏禅让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袁宏《汉纪》载汉帝诏曰:“朕在位三十有二载,遭天下荡覆,幸赖祖宗之灵,危而复存。然仰瞻天文,俯察民心,炎精之数既终,行运在乎曹氏。是以前王既树神武之绩,今王又光曜明德以应其期,是历数昭明,信可知矣。夫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故唐尧不私于厥子,而名播于无穷。朕羡而慕焉,今其追踵尧典,禅位于魏王。”

    ——《三国志》

    大家都很熟悉三国的历史,但可能忽略了其中一个细节,那就是汉献帝是如何传位给曹丕的,为什么曹丕登基要采取接受禅让的方式。

    相传在尧做天下首领的时候,把自己的位子让给了部下舜,而舜以后又因为大禹治水有功而让给了禹,这就是禅让。但是到了后来,从大禹的儿子开始就“家天下”了,即自己的位子都传给儿子,所以禅让就成了一个遥远的传说,已毫无实际意义。不过,后来那些掌权的权臣跟军阀经常会利用禅让来表演。为什么?因为尽管他们完全有实力杀掉傀儡皇帝,自己做皇帝,但是从理论上讲,即使杀了这个皇帝,还得在皇族里面找人继承,否则总是反对派的一个口实。只有让皇帝乖乖把权力交出来,才名正言顺。这样一来,傀儡皇帝就成了像尧、舜一样的圣君,而自己也成了得天下的明主。历史上一次一次演出过这样的闹剧,演得最精彩的、我们知道得最详细的就是魏文帝曹丕了。

    曹丕是怎样演接受“禅让”这出戏的呢?一开始是要制造祥瑞。实际上曹丕之父曹操就已经掌握了汉朝的全部权力,他本来完全可以做皇帝,但是他没有。曹操让汉献帝封他为魏王,并且使用与天子同等的仪仗,但他没有走这最后一步。孙权曾经派人给曹操送过一封信,劝他做皇帝,曹操跟周围人说:“这小子要把我放在炉火上烤。”曹操没有接受这一建议,因为他知道条件还没有成熟。曹操死后,到了他儿子曹丕的时候,曹丕认为时机成熟了,所以首先就要造舆论,要制造各种祥瑞。所谓祥瑞,就是吉祥的标志、预兆。什么标志呢?首先是声称在曹操的故乡谯县,即今天的亳州市,出现了一条黄龙。这条黄龙据说早在东汉熹平五年(公元176年)就已经出现了,所以当时有一位太史就预言以后这个地方要出皇帝,“必有王者兴”,并说过五十年之后黄龙会再出现。有一个叫殷登的人记下了他的话。这可是大事,殷登作为见证人宣布,之前已经有人预言,现在黄龙果然又出现了。接着不少地方就纷纷报告祥瑞了。饶安县报告见到了白雉,就是白颜色的野鸡。到了八月份,石邑县又报告看到了凤凰。有一个叫李伏的人,原来是张鲁的部下,张鲁投降曹操的时候,他也跟着张鲁投降了。当初汉朝要封曹操的时候,张鲁手下人都说肯定要封王了,也有人说不会。李伏就预言,要到曹操的儿子曹丕的时候才能实现改朝换代。李伏说:“我是张鲁的部下,归顺时间不长,我把这个话早点跟你们说呢,你们会说我是拍马屁。另外,我也有点害怕,所以一直忍到现在才说。现在我看到这么多的祥瑞都出现了,我有责任把这样的预言向大王报告。”

    李伏讲了这些话以后,马上有一批大臣向曹丕上书。大臣们说:“从最近的情况看来,李伏的预言是完全准确的。尧得天命的时候,北斗星前面四颗星的位置发生了变化。周武王准备与商纣王打仗的时候,一头赤鸟衔来了捷报。汉高祖刘邦要出生的时候,他的母亲得到了神的预示。现在汉朝衰落的征兆已经好几代了,天下大乱到现在已经有二十多年,总算老天有灵,让圣人诞生来解救苦难,所以老天通过各种符谶来预告天命在您这里。您继位不到一年,就出现了这么多的祥瑞,原来不服从的老百姓现在争先恐后地归顺,自古以来典籍上从来没有记录过这样的盛况,我们怎么能够不欢欣鼓舞呢!”但曹丕怎么回答呢?他说:“我的德行不够,这些都是我父亲的德行感动上天才出现的。”

    到了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六月二十六日,曹丕率领大军南征去打孙权。实际上当时并没有什么军事上的需要,因为孙权跟曹氏之间的界线都比较稳定。曹丕为什么要带军队出征呢?其实,曹丕真正的想法是利用这支军队起到威慑的作用。同时,他只有牢牢掌握军队,才可以进行一系列禅让的准备。到了七月二十日,曹丕的军队到达了他的老家谯县。曹丕在城里宴请故乡的父老和将士,还下令免除当地两年的赋税。经过这一番巡游,曹丕在十月初四回到了首都许昌附近,但他没有回首都,而是带着军队驻在首都附近。眼看舆论造得差不多了,掌管天文历法的官员——太史许芝在十月初九正式向曹丕报告经过长期研究得出的结论,那就是魏要代汉的谶纬。什么叫谶纬?其实就是一种半明半暗的预言。据说这种谶纬一直都有,但往往是到了需要利用它的时候,才有人把它公布、解释。像今天一样,经常会流传一些预言,但这些预言往往只有事情过了之后才说早就有这个预言了。真正要预先公布出来并且灵验的,恐怕大家还没有看到过。

    当时预言很多,而且千奇百怪,其中有几句写得很妙。比如有一句讲:“日载东,绝火光,不横一,圣聪明,四百之外,易姓而王。”曰载东,上面一个日,下面一个东,再绝火光,就是当时写的隶书里的“曹”。不横一,一个不,下面一横是什么?“丕”。合起来那就是曹丕。曹丕就是圣人聪明。然后“四百之外,易姓而王”,即四百年以后要改姓了。汉朝从刘邦开始到那个时候差不多就是四百年。还有的说“汉以蒙孙亡”,就是汉朝到了蒙孙就要亡了。蒙孙是谁呢?就是指不是皇后生的、不是嫡传的孙子,这个人就是汉献帝。因为汉献帝不是皇后生的,是以妃子的儿子继位的。其实这些话都是编造出来的,为了造舆论,又把它说成是预言,就是想让大家相信曹丕称帝的合理性。许芝做了这一番论证以后,说现在岁星已经出现在大梁的位置,大梁就是魏国的地方。除此之外,像黄龙、凤凰、白虎、甘露、醴泉,还有各种神兽,各种最美好的征兆都出现了。许芝还说汉高祖入咸阳的时候,出现的岁星跟今天差不多,所以改朝换代的时间到了。尽管许芝论证得天衣无缝,但是曹丕还是断然拒绝。

    曹丕下了命令,说:“当初周文王已经占有天下的三分之二,还向殷朝称臣,得到孔子的赞扬。周公实际上行使了君主的职权,但完成使命以后,还要把权力归还给成王,所以受到《书经》的称颂。我的德行虽然远不如这两位圣人,但怎么能忘记‘高山仰止’的道理呢?”他又说:“我的德行简直薄极了,地位也是鄙极了,只是生逢其时,有幸继承先王留下的事业,但没有使天下都受到恩泽,所以虽然已经倾尽了仓库里的所有来救济魏国的百姓,但是还有人受冻,还有人挨饿,我深夜都感到担忧恐惧,不敢稍有懈怠。只求能够像现在这样太太平平地终老,使魏国能够保全。我死了以后去见先王的时候,也会感到没有辜负他老人家的托付。尽管这么多的祥瑞出现,但一次次只能增加我的不安。”曹丕还宣布,他曾经写过一首诗,这首诗的大意是,战乱纷纷已过十年,白骨累累纵横万里,可怜的百姓还能靠谁?我要辅佐汉朝治理天下,功成以后交还政权辞职回乡。他说:“我一定遵守我的誓言,绝不说假话。我要明白地告诉天下,使大家知道我的心意。”

    曹丕虽然发布了这个命令,但是大臣们继续热情劝进。司马懿等人上书说:“有作为的大人物,做的事情不违背天意,事后也要尊重天时,舜和禹看到天时已到,所以没有谦让,因而使百姓及时受到救济,万物普遍获得恩惠,现在四面八方、全国上下都殷切地期望着您登大位,上天在保佑您,神都在为您尽力,天下十分之九都已经归顺了您,您的地位远远超过当初的周文王,要是再不接受,我们实在于心不安。”这样恳切的话也没有打动曹丕,曹丕的回答更加明确,他表示自己绝不信从假话,而是要学习圣贤的品德,说:“常言道‘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我这样的志向难道是可以夺走的吗?”

    曹丕的话如此斩钉截铁,好像已经没有回旋的余地了,怎么办呢?这出戏还得演下去,这个时候就需要一个至关重要的人物——傀儡皇帝汉献帝上场了。两天以后,汉献帝正式向魏王曹丕下了禅位的诏书,并且派御史大夫张音作为皇帝的专使,带了皇帝的玉玺印绶宣读汉献帝的诏书,正式让位。曹丕怎么样呢?他说:“古代尧曾经让天下给许由、子州支甫,舜曾经要让天下给善卷、石户之农、北人无择,但他们有的回到老家去耕地了,有的托病不出,有的隐居山林让人家找不到他,或者带妻子出海终身不再返回,或者把这看成是对他的侮辱而投水自杀了。这些先哲有那么高的节义,不为富贵所动,因此史书记载下来,流芳百世,我难道还不如他们吗?我坚决不接受汉朝的诏书,宁可跳东海自杀,你们赶快把这些玉玺印绶归还,同时布告天下,让大家知道我的决心。”大臣们当然知道这是献忠心的好时候,所以由辅国将军刘若带头,一百二十人联合上书。刘若是什么人?他是汉朝的宗室,这就表示连汉朝皇帝的亲人都大公无私了。而且他们还“大胆”反驳曹丕的理论根据。他们表示,不管曹丕怎么反对,他们死也要请求,并且按照原来的计划,派人整理场地,准备在黄道吉日让曹丕受命当皇帝。曹丕的答复依然是坚决否定。这一百二十位大臣理直气壮再次上书,甚至指责曹丕的做法是“违天命而饰小行,逆人心而守私志”,上对不起上天的关怀和信任,中忘了圣人应该通达的教导,下影响了臣民翘首企盼的热情。照理说应该差不多了,但曹丕要把文章做足,他又一次推辞,话说得更加恳切,他说:“现在老百姓中挨饿的人还没有吃饱,受冻的人还没有穿暖,鳏夫讨不到老婆,寡妇嫁不到男人。孙权、刘备尚未消灭,不是咱们唱凯歌的时候,应该秣马厉兵。对外的战争没有平息,国内的百姓没有得到安宁,诸位为什么不能再让我殚精竭虑把这些事情办好?让应有的祥瑞都出现了,到时候再来讨论这件事,不是更好吗?何必这样苦苦相逼出我的丑呢?”大臣们知道这个戏还得演下去,所以在曹丕十月十八日上书汉献帝称自己“无德以称”并且派人把这些玉玺印绶全部奉还的时候,下一轮表演又开始了。

    两天以后,汉献帝又下了第二道禅位的诏书。曹丕又上书汉献帝,把玉玺印绶奉回。到了二十四日,汉献帝下了第三道诏书,并且命令使者张音不许再将这些玉玺印绶拿回去。到了二十六日,曹丕上书汉献帝,第三次辞让,并且请求汉献帝召回张音。大臣们知道,根据古代的传说,“三让”已经结束了,所以劝进的热情更加高涨,以华歆为首的公卿马上上表,起草者使出浑身解数讲得头头是道。到了这个时候,曹丕答复了:“舜接受了尧的让位,穿上了他赐给的衣服,娶了他的两个女儿,是顺天命的表现,既然公卿大臣一定要说‘天命不可拒,民望不可违’,我还有什么好推辞的呢?”所以到了二十八日,汉献帝第四次也是最后一次下了禅位的诏书。尚书令桓阶等马上上奏,说第二天就是太史令选定的黄道吉日,可以登坛受命。曹丕这个时候就批了一个字:“可。”行了!二十九日,曹丕登上了筑在繁阳亭的受禅坛。参加仪式的有文武百官和匈奴的首领,总共几万人。在完成了这个隆重的典礼以后,曹丕对群臣说:“现在我总算明白禅让这样的事了。”

    从所谓的黄龙出现到完成受权总共用了七个月的时间,但是从李伏上书开始,这场密锣急鼓的戏只演了二十几天。明明是一场假戏,为什么要演得这么逼真?在今天看来,可能不能理解,但在当时是非如此不可的,否则曹丕和群臣就不必如此煞费苦心,而且“汉魏故事”也不会在以后的七百多年里面一次又一次上演。曹氏代汉虽然已是大势所趋,但是最终能够顺利完成,还是归功于这场戏的导演与演员。

    其实在曹丕的父亲曹操的时候,就已经大权在握,牢牢控制了汉献帝。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的时候,曹操把三个女儿献给汉献帝,成为汉献帝的贵人,也就是妃子。第二年,曹操就找借口杀了汉献帝的皇后伏氏。当曹操的部将华歆带着军队进宫的时候,伏氏虽然关着门躲在壁橱里面,但还是被抓出来了,她披头散发赤着脚,拉着汉献帝的手,说:“你是皇帝,难道不能救我吗?”汉献帝说:“我自己还不知道哪一天死呢。”皇后被杀以后两个月不到,三位贵人里就选出一位做了汉献帝的皇后,汉献帝就成了曹操的女婿。所以,要杀掉汉献帝或者把他废掉,那是再容易不过了。为什么曹操还有所顾忌呢?因为刘备和孙权还在,要是杀了皇帝,那么本来政治上的优势不是一下子就丧失了吗?曹操也知道,他的儿子曹丕不可能很快地消灭刘备和孙权,只是希望届时舆论会对曹氏更加有利,水到渠成取代汉朝。正因为这样,曹丕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要制造祥瑞和那些符谶,以证明曹家、魏国和自己已经拥有天命。用一句现在的话说,就是先造舆论,先做意识形态方面的工作。

    对统治者来讲,制造祥瑞和符谶是相当容易的,因为造出来以后,愚昧无知的人会相信,有智者即使知道是假的,但是又有谁敢揭露真相?所谓祥瑞,一部分事实上是根本没有的动物,比如龙、凤凰、麒麟,谁都没有见过,如果有人说有,那怎么否定他呢?还有的祥瑞是一些珍稀动植物,比如说白色的野鸡,还有灵芝,甚至蝗虫。蝗虫可以成灾,但是以前认为蝗虫就是皇帝,蝗虫出来就是新皇帝要出来了。这样的所谓祥瑞当然很容易制造出来,而且对老百姓来讲,一个地方出现了祥瑞对大家都有好处,比如饶安县出现了白野鸡,曹丕就下令整个县当年的田租都免掉了,渤海郡也因为有祥瑞全郡的百姓都获得了赏赐,大家一起吃喝三天,这样的事谁不愿意干?至于符谶,这些所谓预言的东西比较麻烦一点。那就得依靠知识分子,必要的时候还得争取学者和大臣的配合,但是这对统治者来讲也不是什么难事,他们完全可以做到这一点。

    光有舆论还不行,第二步就要牢牢掌握兵力。所以曹丕表面上南征,实际上他利用这个借口把兵力都集中起来掌握在自己手里。他巡视了一圈,使各地安定了下来。他回到首都却不进城,只驻扎在附近,而且整个受禅的仪式都是在军营旁边举行的,这就从军事上控制了整个局面,等于当时名义上的汉朝都被他控制了。

    曹丕为什么要搞“三让”?其实这也不是他的发明。据说以前的圣人不能直接接受,都是要“让”的。连汉朝的开国皇帝刘邦,最后打败项羽后,其实已经掌握了天下大权,但是大臣劝他当皇帝的时候,他还表示不敢当,也是让了三次,最后表示不得已,说:“诸位一定认为这样做对国家有利,那就当吧!”推来推去,前后花了个把月时间。汉光武帝也让过三次,时间更长,差不多有六个月。

    曹丕能够把禅让表演得有声有色,比刘邦、刘秀都更精彩,也不是偶然的,还有一个因素。因为曹丕是一位才华出众的诗人、文学家,是著名的“建安七子”之一,他的部下中也有一帮文人学者,这样一劝一让,正是他们施展文才的好机会,所以千方百计要把假话写得非常动听。实际上曹丕那些话当然也可能是臣下帮他写的,但是我相信大多是他自己写的,这也是他的本领,假话说得比真话还动听。不像汉高祖刘邦动不动自称你老子“乃公”,动不动骂人,甚至把儒生的帽子拿来当尿壶。曹丕可不是这样的人,所以他的戏演得非常逼真。如果我们单独拿一段话出来,真会被他感动。当然,演戏还得靠其他演员的配合,其中有一个演员很重要,他就是汉献帝。汉献帝当然知道,除了俯首帖耳以外已经没有其他选择了,但汉献帝如果真不合作,这事情还真是比较麻烦。比如说曹丕的孙子曹髦是一个傀儡皇帝,他被司马昭逼得走投无路的时候,竟然不顾一切率领几百个侍卫讨伐司马昭。虽然结果是曹髦被司马昭的部下当场杀死,但是司马昭也不得不装模作样地惩办凶手。当然,汉献帝也得到了丰厚的回报,他在退位以后仍然尽享荣华富贵并得以善终。而汉献帝那个所谓的山阳国,也一直延续到西晋末年。

    几千年来的权力之争,残酷而激烈,尔虞我诈、你死我活,有时甚至血流成河,但是有时也会披上一层文明、正义、礼让的外衣。禅让就是其中的一幕,这也是历史长河中不容忽视的内容,所以我们在今天还有了解的必要。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