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刻谁影响了历史-乾隆“肃贪”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上寄谕壮图,问途中见商民蹙额兴叹状否。壮图覆奏,言目见商民乐业,绝无蹙额兴叹情事。上又令庆成传旨,令其指实二三人,毋更含糊支饰。壮图自承虚诳,奏请治罪。寻复察苏州布政使库,亦无亏。还京,下刑部治罪,比挟诈欺公、妄生异议律,坐斩决。上谓壮图逞臆妄言,亦不妨以谤为规,不必遽加重罪,命左授内阁侍读。继又以侍读缺少,改礼部主事。

    ——《清史稿》

    乾隆“肃贪”,但这个“肃贪”要打上引号,为什么?在中国的历史上,大大小小的官员不知道有多少,有的人要不是偶然跟一个什么重大的事件碰在一起,大概后世不会再有人提到他。比如尹壮图就是这样一个人物,他是乾隆后期的高级官员,官居内阁学士、礼部侍郎,相当于今天的副部级官员。当然因为他是内阁学士,实际上是皇帝的办事班子里的成员,所以在当时的地位可能比副部级还要高一点。但是,要说他有多大的政绩,或者有多少故事讲,倒也不见得。为什么专门要提到他呢?因为在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大概也是偶然的机会,他成为了一个重大事件的主角。

    乾隆皇帝晚年的时候,如果发现各省的总督、巡抚有什么错误或者不称职的地方,往往采取罚款的办法,所以只要交了一定数量的罚金,这个事情就过去了,在当时这已经成为习惯的做法。尹壮图在从外地回北京的途中了解到一些情况,就向皇帝提出了意见,认为这样做很不得体。他上疏说:“现在总督、巡抚犯了错误,皇上不撤他们的职,而是罚他们若干数量的银子,这样做使那些贪官没有受到应有的惩处。因为要交罚款,有些官员就想办法再去弄钱。清廉的官员也不得不指望下属赞助,所以,如果以后遇到亏空营私的案子,难免千方百计加以庇护。所以表面来看,罚银的制度很严,但是却不能使官员们感到羞愧和恐惧,反而滋长了无所谓的念头。所以我请求永远停止这种做法,该罚款的,就应该记大过;不称职的,该撤的就撤,该罢的就罢,该调回北京的就调回北京。”

    这个意见看起来很平常,并无不当,但是却在无意之中犯了乾隆的大忌。什么道理?此时乾隆已经做了五十多年皇帝,到了晚年,特别是八十大寿庆贺过后,他总是觉得天下太平,自己这个皇帝是古今中外无可比拟的。然而实际上,督抚和各级官员已经贪污成风,贪官污吏比比皆是。但是乾隆皇帝要粉饰太平,希望自己在位期间能够一切太平,所以只希望听到歌功颂德之声。即使有的时候掩盖不住了,乾隆对督抚们也不会轻易处置,只是为了防止下面的人愚弄他,显示自己明察秋毫,而不时找些督抚们小的过失差错,表示他什么都知道,不要想瞒他。另一方面,由于乾隆挥金如土,国库里面已经逐渐空虚。如果让下面的大臣特别是地方官自愿交一些罚款,既不需要担当横征暴敛的恶名,还可以让这些计划外的收入充盈国库。乾隆每次下江南表面上不动用国库,实际上沿途下来都是地方官员或者当地的商人出的钱。他明明知道国库里面钱不多,又要继续挥霍、维持大的排场,所以也就不再追究那些总督、巡抚交的罚款到底从哪里来。

    现在尹壮图提出要改变这种做法,不仅断了乾隆的财路,而且等于要乾隆认错。如果真的照尹壮图说的做,那今后督抚们如果真的犯了什么错或者贪赃枉法而被公开处分,这样大案要案就多了。督抚都是一品二品的大员,如果出了大事,岂不是影响了乾隆圣明天子的形象吗?但是乾隆也知道,要堵住尹壮图的口不难,因为只要下命令不许他说,尹壮图肯定乖乖服从。难就难在怎么使自己的光辉形象和他所维持的这样一种太平盛世,不会受到尹壮图这个建议的影响。乾隆着实费了一些心思。另外,乾隆也弄不清楚尹壮图在这一建议提出之后还会有什么建议,他又到底掌握了多少证据,所以乾隆首先在十一月十九日亲自到乾清门听政,然后下了一道上谕:“现在一些督抚,拿了优厚的俸禄,但是不能尽职,所以要给予罚款。让他们拿一点钱出来,弥补自己的罪过,这只是一种偶然的做法,并没有形成制度。如果有人胆敢以此向自己的下属摊派,那就是贪污徇私,自蹈重罪。尹壮图现在担心出现这类弊病,要求永远停止罚款的办法,不是没有见地,但是你要知道,因为一时可能找不到合适的人到地方上去担任总督、巡抚,所以为了爱惜人才,只要没有贪赃枉法罪行的,不必计较他们偶然的过失,从宽处理、照样录用。即使罚款,也是留在地方上作为工程建设需要,是公用的。这是考虑到那些地方官俸禄优厚、犯了错误又没有到违法的程度,所以才采取罚款的方法,给他们一点小小的惩处。当然,我也知道,督抚中间可能有人会昧着良心,辜负我的恩惠,以筹款为名向部下伸手。所以,你既然提出这个建议,肯定有你的看法。那么好,你不妨把所有的具体事实都报上来。如果真的有的话,我一定从严处理,绝不姑息。”

    尹壮图看皇上说了那一番苦衷,又表明了这样虚心的态度,以为乾隆真的要听意见,就把自己知道的情况一五一十都上报了,他根本不知道这正好落入了乾隆的圈套。尹壮图说了什么呢?他说:“我一路路过各省,那些地方官都声名狼藉、吏治废弛。我为了考察那些官员到底是不是好官,就去跟过往的客商和周围的老百姓交谈。他们有一半的人都皱着眉头、摇头叹息。我看各省的风气大致都差不多,但是要问到底是谁下的命令摊派去搜刮钱财,上司和下属之间到底有什么勾搭,外人是不了解的。我也只是沿途听听,所以就写进了奏折,也不敢轻易说究竟是谁做了什么事。皇上假如要了解的话,不妨选派您信任的满族大臣和我一起到各省进行秘密调查,弄清楚当地的国库到底有没有亏空。”

    乾隆一看,引蛇出洞的目的达到了,尹壮图没有掌握什么具体的罪证,不过是道听途说,于是就穷追猛打,下令对尹壮图进行批判。他亲自写了一道上谕说:“我把尹壮图的汇报看了好几遍,并没有发现具体哪一个人做了哪一件不该做的事,都是些东拼西凑毫无根据的内容,拿空话来搪塞我。五十五年来我任用的地方官很多,凡是不计较他们的小缺点而录用的,都是因为我还找不到更合适的人,或者他们犯的错误并不是贪污腐败一类触犯法律的事情,因此才酌情从宽处理。若真是发现严重贪污营私的,都已经对他们处以重刑了,从来没有宽大过。你现在说沿途各省那些商人百姓中一半的人都皱着眉头叹气,好像现在世上的人都活不下去了。我做了五十五年的皇帝,对百姓像自己的子女一样。我四次免除天下钱粮,两次免除各省漕运,穷困的百姓都得到了实惠,这不是家喻户晓的事情吗?稍微有一点良心的百姓都会感恩戴德,怎么会皱着眉头叹气、聚在一起发泄牢骚不满呢?可能只是你尹壮图路上偶然遇到一两个小民百姓的控诉,你应该根据实际情况来报告,我一定会派钦差大臣去调查。这些话从哪里听来的,什么地方有什么情况,你赶快把情况一五一十交代清楚。你要求派满族大臣去秘密调查,朝廷从来没有这样的制度。况且各省情况都不同,仓库充足的自然不需要盘查,即使有亏空,他们一听到钦差大臣要去,也早就设法补足了。名义上是盘查,实际上有名无实。现在天下的州县加在一起有一千多个,查上几年也不能查遍。所以其实你尹壮图心里明白,这件事情是办不到的。你不过是知道自己学问平平,在朝廷里升不上什么大官,外放出去也做不了地方大员,所以准备借这种奏折来显示自己的才能,或许还能侥幸弄个大官做做,又可以借盘查之名到各地去恐吓讹诈,希望得到贿赂。你这样恶毒的用心岂能逃过我的眼睛?”

    乾隆利用这个机会又为自己吹嘘了一番,说自己五十五年皇帝做下来,年过八十还能亲自管理天下大事,勤政爱民,天下人都知道。这个时候,乾隆已经决定,他做满六十年皇帝就传位给太子也就是后来的嘉庆皇帝。为什么?据说乾隆认为,他的祖父康熙皇帝做了六十一年皇帝,这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他不应该超过他的祖父。

    乾隆又说:“我这么大年纪了,从来不敢偷懒,孜孜不倦以报答上天对我的厚恩。所有大臣都说从我办事的情况看来,精神强固,不像是一个老人。照你尹壮图这么说,我是被人蒙蔽了,外面的情况我不知道,你现在给我直接讲清楚,哪个省亏空在什么地方,摇头叹气的又是哪些商人、百姓,究竟讲了些什么,老老实实报告上来。如果你报得出来,我肯定不能让他们蒙混过关,但如果你报不出来,那就是犯了欺君大罪!”

    这个时候尹壮图才知道,他上了乾隆皇帝的当。要是他不讲后面的这些话,也许还能蒙混过关,现在乾隆兴师问罪,要他交代具体,那他怎么说呢?沿途的情况,他的确不可能都一五一十记下来深入调查。另外,皇帝这么说了,他怎么敢继续讲他看到的那些问题。所以,他马上写了认罪书,承认自己措辞不当,请求皇上治罪。乾隆要把文章做足,根本不肯罢休,要充分利用尹壮图这一事件来挽回自己的面子。所以乾隆又下了一道上谕,他首先指责尹壮图提这一建议是为了讨好各省的督抚,然后又逐条进行驳斥,因为乾隆最看不得的是尹壮图居然说天下一半的人都皱着眉头在抱怨——如果真是这样,自己这个皇帝还当什么?乾隆历数清朝开国以来的深仁厚泽,从顺治皇帝、康熙皇帝、雍正皇帝,一直讲到他自己,他说:“我们清朝统治以来,上古三代以至宋朝、元朝都没有能够比得上的,你尹壮图难道不知道吗?你还说大家皱着眉头叹气吗?这等于是蛊惑人心,简直‘自绝于人民’。”乾隆又说:“你看到各省到京城来告状的人增多了,这不是说明问题严重,而是由于平时我爱民如子,民间一些鸡毛蒜皮的事都容不得稍微有一点冤枉,所以那些人才会跑到北京来告状。黎民百姓还知道感激,你一位政府大员难道还不如他们吗?”

    接下来,乾隆想出一个主意。他让满族大臣庆成带上尹壮图到山西去查究竟国库有没有亏空,并说:“如果查下来真有,那算你尹壮图了不得;如果没有亏空,就说明你以前都是捕风捉影、沽名钓誉,不但诬陷地方官,也将天下亿兆子民对我的感恩戴德全部抹杀了。”尹壮图当然是不敢去的,连连认罪,但是没有用,乾隆说要把这件事情布告天下。一些大臣也纷纷上书要求将尹壮图撤职查办,并且又开始大规模歌颂乾隆皇帝如何勤政爱民。乾隆则坚持不对尹壮图做组织处理,而是要让“事实”说话,也要让全国各地官员都知道他对尹壮图是多么宽大。

    大家想一想,乾隆下了命令,要让尹壮图到各地去盘查,会查到什么结果呢?首先,各省的地方官已经有了充分的准备时间,从乾隆发出这个命令到他们动身,再到达省城和其他各州县,这些地方早就准备好了,还会让他查出什么问题?第二,要是真的让尹壮图查出什么问题来了,那已经不是他们自己的问题了,岂不是给皇上添乱嘛!那不是证明尹壮图对、乾隆错了吗?在这样的大是大非面前,地方官绝对不会有一点含糊。所以尹壮图跟着庆成到达山西大同,一查自然完全没有问题,一丝一毫都没有,仓库的粮食有多少石都跟账本上的完全一样。到这个时候,尹壮图只能回复乾隆,承认自己以前讲的完全不是事实,恳求回到京城接受处罚,说自己是由于太愚笨才得罪了皇上,并且说现在要昼夜赶路,尽快回到朝廷接受处罚。但是过了几天,乾隆又下了第四道上谕,说:“尹壮图名义上认错,但实际上造成了假象,好像我这个皇帝容不得他的直言,所以此人居心巧诈,殆不可问。”乾隆说因为尹壮图升不了官,又不能到地方上做官多拿一些养廉银子,才用这种卑鄙的手段。同时他还发现,尹壮图的奏稿里面错别字不少,这样的人怎么能担当起教育百姓的重任呢?乾隆还想起,尹壮图曾提议要去盘查淮扬一带。大家知道,沿运河到扬州这一带有很多盐商,盐商肯定会害怕钦差大臣,所以只要尹壮图去了,他们肯定会贿赂钦差,这样尹壮图就能名利双收。乾隆说:“你这种伎俩骗骗一般愚笨的皇帝还行,怎么骗得了我呢?我早就把你的心肺看得清清楚楚了!”尹壮图已经承认到大同查下来完全没问题,但是乾隆指出:“你尹壮图现在查了一个省,如果现在不让你查了,将来你肯定会不服气,也许会说还有其他省没查。”所以乾隆传令下去,继续检查,所有地方都要查下去。同时,乾隆也降低了尹壮图的开支标准,说:“现在庆成是奉我的命令出去的,是钦差大臣,要享受钦差大臣的待遇,所有出差费用都用公款。尹壮图是自愿去盘查的,提供交通工具已经不错了,不能再给他出差费用,不过看在他是一个穷书生的份上,估计也不会有太多钱,所以可以在庆成的出差费里稍微分一点给他。”当然,乾隆也害怕要是尹壮图过分紧张、路上有个三长两短,那这件事就进行不下去了,于是转告庆成,尹壮图这个人罪虽然重,但毕竟只是愚昧无知,还罪不至死,所以要让他继续盘查,让他心服口服。实际上这是示意庆成加强对他的监视,不要出了事。

    尹壮图没有办法,只好跟着庆成按照乾隆的指示继续检查。因为他的奏折里曾经提到,认罚最多的是总督、巡抚,他们所得的养廉银子除了应酬以外,应该还有结余,但肯定不多了,那么钱是从哪里来的,怎么会拿到那么多的罚款?乾隆就说:“既然这样,山西巡抚书麟就是认罚的其中一个,你应该当面去问书麟钱是哪里来的。”乾隆还通知直隶、山东、江苏、浙江等省,说如果尹壮图来查的话,只可以供应他马匹,而庆成则按规矩沿途供应出差费。

    在收到这道上谕之前,庆成已经带着尹壮图从山西回到北京了。所以,到十二月初九,乾隆又发出一道上谕,叫他们赶快回太原,务必当面向书麟调查清楚,然后又让他们到正定、保定、济南,再到江南各地去调查。乾隆又断定,尹壮图之所以说各地州县都有亏空,是因为他经过这些地方的时候,打秋风没有打成,实际上是想借有偏差为名敲诈勒索地方。尹壮图没有办法,又从北京赶到太原,之后马上报告乾隆,说书麟告诉他历年积攒的养廉银子交罚款绰绰有余,没有必要再去找其他门路。因此尹壮图再次承认自己说话“过当”,现在已经心服口服,请求乾隆是不是可以恩准他不要查下去了,回到北京等候处分。

    到了十二日,乾隆又通过军机处传令,让尹壮图继续到山东、江南盘查。尹壮图到了山东以后,又上报:“沿途地方百姓生活安定,我随时查访,根本没有摇头叹息的事情。”可是乾隆还不罢休,到了二十八日,又命令军机大臣传谕,让尹壮图无论如何也得找出两三个人来,不能支支吾吾、含糊其词。

    这时乾隆又抓住了尹壮图的一个把柄。尹壮图当初是从北京回原籍云南,如果到云南去,只能够经过直隶、河南、湖广、贵州,怎么会跑到江浙、广西这些地方呢?肯定是绕了弯路以便到地方上打秋风,所以命令他必须老实交代。尹壮图报告自己是在回家办理家人丧事的路上看到的,乾隆就说:“你为什么绕这么多道呢?”实际上这又是在找茬了。尹壮图知道,再也不能为自己辩护了,就直截了当承认自己完全是捏造事实欺骗皇上。照常理,这幕戏该收场了,但是乾隆还是要尹壮图按原计划继续查江南。到了苏州后,他们发现仓库也毫无亏空。

    乾隆觉得现在完全掌握主动权了,于是又发表了一个长篇的上谕。他指出:“尹壮图原来担任内阁学士,并不是因为你本人有多大才能,也不是因为云南没有出过什么大员。只是内阁学士要讲求地区平衡,而你尹壮图来自西部地区,所以才照顾你,予以破格提拔。你能够出任学士已经很侥幸了,想不到你还想往上爬。我已经看破了个中究竟!”乾隆还利用这个机会再一次宣扬了自己的政绩,他说:“以前只有汉文帝曾经免过百姓一半的田租,在历史上已经是不得了的事情。我现在已经免了四次,尹壮图非但不了解我这一番苦心,反过来还要指责我。对待像尹壮图这样的人,一定要严肃处理,要彻底批判他那一套谬论,让大家明白真相。”

    其实,乾隆是把尹壮图当成一个反面教材来做文章,真正的目的还是要维护他自称的功德圆满。乾隆后来自称“十全老人”,容不得半点对他的批评和对他统治国家的微词。所以乾隆对尹壮图说:“现在经过你的调查,什么东西都调查不出来,拿不出任何事实,可见你是有心欺上。”这个时候,乾隆又发现原来尹壮图年过七十的母亲还留在故乡,既然不能将母亲接到北京来,就应该辞职回乡去赡养母亲。于是,乾隆说:“你尹壮图为了贪图官位,竟然把母亲扔在乡下不顾,这样的人还算是人吗?你不但对不起君上,而且无亲,不孝,人伦丧尽,这样的人怎么还能做官?”尹壮图最终被革职,被庆成押回北京,交予刑部受审。到了正月十八日,乾隆让军机处责令尹壮图对要害问题逐一交代。

    到了二十日,乾隆又下了一道上谕,指出:“各省的藩库国库里存银有数十百万两,根本不可能短期内在钦差大臣到达以前就把亏空弥补。现在事实证明,山西、直隶、山东、江苏四个省的国库根本没有亏空,四个省的布政使都应该受到表扬。”尹壮图只能低头认罪,承认所有一切都是编造的,自己忠孝两亏,犯下了弥天大罪。大臣们一致认为,尹壮图欺骗皇上,而且故意提出非法建议,应该判他死刑。

    二月初四,乾隆亲自对这个案件做了总结。他充分肯定了文武百官的正确立场,认为尹壮图即使不马上斩首,也应该发配到伊犁,以示惩戒。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还要让尹壮图官居原职,不仅不能使天下百姓安心,也显得自己太矫情了。乾隆还举了唐太宗和魏徵的例子,魏徵老是提意见,唐太宗很赏识他,其实他们唱的是双簧戏,并不表明唐太宗真的谦虚、魏徵真的敢提意见。乾隆说:“这种事情其实完全不是真的。我现在要实事求是,所以不能假装为了听尹壮图的意见就不惩处他。”但最后怎么处理呢?乾隆在历数了尹壮图的罪状以后,出人意料地对尹壮图做了宽大处理:免于刑事处罚,只是降了职,从内阁学士降一级为内阁侍读,但属革职留任,即职务没有了,但仍留在原来位置上,规定在八年之内没有过失才能恢复原职。这个处分等于是思想批判从严,组织处理从宽。处分也是很微妙的,等于说这八年里,要尹壮图老老实实的,如果不安分守己的话,随时可以根据原来的罪名处理。同时,乾隆下令把这件事情的前因后果、他所有的上谕和有关的文件都汇编起来,布告全国,让全国的臣民都知道。显然,乾隆是借尹壮图的奏折做了一大篇文章,使其他人不敢再对他提意见,以此来维持太平盛世的景象。尹壮图虽被降为侍读,但侍读是有一定名额的,因为没有缺额便被安排到礼部主事的位置上,等于从副部级降到了司局级。别忘了,乾隆曾经指责尹壮图把老母留在家乡,是恋职忘亲、人伦丧尽,现在居然继续让他在北京做官。倒是尹壮图自己知趣,以要回家侍奉老母为由辞职回乡了。

    本来在专制集权统治下,大臣给皇帝提意见,不合皇帝的口味,那么罢官、充军甚至杀头并不少见,为什么乾隆对尹壮图要采取这样一种办法呢?逼着他去几个省盘查,借他的嘴来否认他自己以前的意见,还借他的嘴来肯定上谕里一次次所宣扬的太平盛世。在一定程度上,乾隆这是受了他父亲雍正皇帝的影响。雍正皇帝因为继位的过程不明不白,所以在民间一直有他篡权夺位的流言。雍正在处理曾静、张熙、吕留良案子的时候,不是杀了曾静,而是启发曾静作交代,要他把这些过程一五一十都说出来,让他写了长篇的口供,然后连同皇帝有关的上谕以及审讯时的记录编成一本书,名叫《大义觉迷录》。雍正还把这本书印刷出来发到各个州县的学校,让地方官向臣民宣讲,曾静和张熙也被宽大处理。雍正为什么这么做?就是想借这件事来证明自己的清白,证明自己的宽宏大量和问心无愧。

    乾隆让尹壮图到各个省去,借尹壮图之口承认各省的国库没有亏空,是尹壮图别有用心造谣生事,实际目的还是维持太平盛世的形象。因为像尹壮图这样的人不会有第二个,所以处理了尹壮图以后乾隆认为目的已经达到了。当然,尹壮图最后能被宽大处理,也在于他能够积极配合乾隆,不仅及时认罪,还一次次所谓如实向皇帝报告调查情况,比如他说:“我亲眼看到,各个省的国库里面物资充盈,银子没有少一丝一毫,往来几千里看到商人、百姓安居乐业,也根本没有发现地方官滋扰百姓的事。”他还进一步描写,经过各省的时候,正是新年期间,巷子里、街道上,到处是摩肩接踵来往的人群,大家都带着肉,拿着酒,老人小孩都怡然自乐,真是一片太平盛世。尹壮图的话正好用来证明乾隆皇帝的英明和伟大,否则如果他不识时务、一味对抗的话,这出戏是演不下去的,他自己的结局也不会那么的太平。

    乾隆到底有没有取得完全的胜利呢?乾隆死后不久,他的儿子也就是嘉庆皇帝,把乾隆宠信的权相和珅撤职查办,逼和珅在监狱里自杀。又过了一年,嘉庆重新召尹壮图进京予以重用,这也就宣布了乾隆晚年煞费苦心维持的所谓太平盛世的破产,尹壮图上书事件的真相也已然大白。乾隆晚年刻意粉饰的太平盛世实际上并不存在,尽管清朝衰亡是以后的事,但是我们现在可以看得很清楚,在乾隆的时候不少方面其实败相已露,可以说乾隆晚年的行为已经埋下了清朝衰亡的祸根。

    中国历史上的几个片段,到现在已经讲完了。如果有朋友问我,为什么选择这些片段?其实我一开始也说了,中国的历史那么丰富,要讲的内容“三千零一夜”、“一万零一夜”甚至“十万零一夜”都说不完,我之所以选择这些题目,无非是两方面原因:第一,这些内容是我稍微做过一些了解和研究的,我敢讲;第二,我觉得这些题目还是很有意思的。所以,如果大家通过这些内容增加了历史常识,而且受到了一定的启示,我就非常满足了。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