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利中国-新起点新主帅新规划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汽车业自主品牌的春天正在来临

    如今的汽车业,越来越形成这样的一种共识:我国轿车工业在走过了二十多年的合资道路后,市场是让出去了,但技术并没有换回来。与此同时,天津一汽夏利等自主品牌企业,在没有外资青睐和国家政策支持的情况下,近年来迅猛发展,带动自主品牌轿车在轿车总销量中所占比重大幅提升,成为中国汽车业自主品牌的榜样。

    一种趋势是,在构建创新型国家战略导向下,强调自主、倡导创新已在中国产业界蔚然成风并日渐成为未来产业发展的主流模式之一。《中国汽车产业“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首次明确提出自主乘用车品牌要在2010年达到60%以上市场份额的指导性目标。

    有数据统计,2005年,国内乘用车产销量为397万辆,其中自主品牌市场份额为25%左右,约100万辆。按照业内预测,到2010年,国内乘用车市场产销量将达600多万辆。要实现《中国汽车产业“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的“到2010年自主品牌乘用车国内市场占有率提高到60%以上”目标,届时,自主品牌轿车产销量至少要达到360万辆。

    有一个乐观的态度是,对于民族汽车企业来说,这并非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无论如何,国家宏观政策的走向越来越对天津夏利这个民族的自主品牌的发展有利。2006年1月到5月的时间里,夏利的销量已经达到9.03万辆,同比增长10.98%,成为单一车型最畅销品牌。这的确是一个好的开始。

    尽管在很多人看来,自主品牌要真正实现跨越式发展,既要在技术、品质等方面取得突破和进展,也要精确细分市场,找准市场突破口,以造型新颖、技术升级、品质可靠的全新普及型产品,有效地激发需求、做大市场。

    与此同时,自主品牌将承受来自合资企业以及自主品牌企业之间激烈的竞争。因为,随着合资企业在中档以上车型布局的基本完成,他们将产品线不断向下延伸,大举进入自主品牌主导的经济型轿车领域,乐骋、乐风、雅绅特、雨燕、标致206、利亚纳等扎堆儿上市,东风标致雪铁龙C2、马自达M2、丰田新威姿等众多经济型车也将陆续上市,必将对自主品牌的固有领地造成冲击。

    但以天津夏利为代表的中国自主品牌轿车群还是吹响了新的冲锋号。

    根据天津一汽2006年的计划,要产销20万辆,并力争实现25万辆,C1新车型不久将要上市。而吉利汽车2006年将推出吉利金刚、吉利虎两款重量级车型,将使吉利的品牌形象和产销量大幅提升。至于华晨骏捷,则以超低价上市,彻底颠覆了国内中档轿车的价格体系。此外,比亚迪、哈飞等企业增长迅猛,自主品牌的增长势头十分明显。

    另外,三大集团业开始觉醒。这是大多数人的乐观看法。他们的理由是:上汽集团“十一五”期间计划投资300亿元发展自主品牌轿车。一汽集团计划2010年产销汽车200万辆,其中100万辆为自主品牌,一汽红旗系列换代产品不久将投放市场,天津一汽的多款新车型也在研发之中。此外,长城汽车、北汽福田、江淮汽车、力帆汽车、一汽海马等众多企业也大举进入自主品牌轿车领域。

    一切都往有利于自主品牌的方向前进。

    于是,人们开始猜想:这样下去的结果是中国汽车业自主品牌的美誉度会逐渐形成。

    不仅仅是因为自主品牌轿车已被众多消费者所接受,并成为收入相对较低的消费者的首选,而且一些自主品牌的汽车产品已经进入政府采购的行列。

    可正如专业人士所认为的那样,自主品牌轿车的快速发展不可逆转,但并不会一帆风顺,自主品牌企业在承受合资品牌竞争压力的同时,还要承受来自自主品牌内部企业之间更大的竞争压力。毕竟,国内自主品牌企业基本都是采取的低成本、低价格策略,相互之间的同质化竞争十分严重,价格竞争还是竞争的主要手段,也使得自主品牌轿车过早的经历了价格战的洗礼,很多企业处于微利或亏损的状态,没有了利润的支撑,企业的发展将十分困难。更何况合资企业加大了国产化步伐和成本控制力度,必然对利润微薄的自主品牌构成很大冲击。

    不管怎样,随着各级政府对自主品牌轿车支持力度的逐步增强以及各种扶持政策的逐步落实和完善,特别是在自主品牌企业的积极进取、努力拼搏下,自主品牌轿车将得到快速的发展,在轿车总产销量中所占比重将快速提升,并将对跨国公司在国内的合资厂造成冲击,自主品牌轿车发展的春天已经到来。

    当然也有夏利的春天。

    威志:自主创新与20年夏利的新起点

    正如我们前文所述,2002年6月4日,一汽集团受让天汽持有的公司50.98%股份,重组了天津夏利股份公司,成立了天津一汽夏利公司。当时的夏利企业处于严重亏损状态,现金流枯竭,产销量大幅下滑,士气低落,人心不稳,处境十分艰难。许宪平临危受命,担任一汽夏利第一任总经理。在他的“自主品牌做低端产品比较现实”的思路指引下,之后的三年,经过一系列内部改革,企业发生了巨大变化,销售量增长一倍以上。很少的投入改造,产能也由15万辆提高到25万辆,增加了10万辆产能,还连续推出了威姿、威乐、夏利N3等系列产品,一举改变了人们对夏利车老旧、变化慢的传统看法。特别是明确了企业发展方向,使天津一汽夏利成为家用轿车极有竞争力的企业之一。

    2006年3月,一汽夏利发布了一则董事会公告。公告称:鉴于许宪平先生因工作需要提出辞去公司董事、总经理职务和天津一汽丰田汽车有限公司董事职务,公司决定聘任王刚为公司总经理,推荐王刚先生为公司董事候选人,并委派王刚先生担任天津一汽丰田汽车有限公司董事职务,任期自2006年1月1日至本届董事会任期届满止。

    这被人们视为一汽集团总经理竺延风积极展开的人事调整的核心一部分。

    王刚,这位刚从天津一汽丰田汽车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位置上调整到夏利总经理的汽车巨头,年龄仅有39岁,是从一汽集团技术员一步步干上来的。早在2002年一汽与丰田合作期间,王刚就是筹备组组长,之后担任一汽丰田的董事、常务副总经理。就在2005年年底王刚还放出豪言,一汽丰田到2010年要实现产销50万辆,实现销售收入50个亿的目标。

    王刚给公众留下了这样一个好的印象:他是位非常强调效率和服务的汽车老总,他要求确保企业和产业链条中,包括前沿销售体系和采购体系在内的整体战略,都要处于一种高效运行状态。

    “效率是未来企业竞争的一个非常核心的要素。要把服务第一、客户第一的口号真正变成行动,变成企业具备的一种竞争体系优势,以支撑企业的快速发展。”

    这也是王刚所一直坚持的理念。

    虽然,在公众看来,王刚的新担子并不轻松。

    王刚上任后的仅仅两个月之后,天津一汽就推出了新的车型,名字叫“威志”。

    5月9日这一天,是天津一汽“威志”新车苛刻的审视。要知道,“威志”已经被认为是天津一汽这个中国最大的经济型轿车企业的新希望,也是这家有20多年历史的国有企业的新起点。

    而“威志”这个新车型无疑是夏利继续努力自主研发的结果。

    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夏利的国产化完成之后,夏利就开始了在此基础上的自主研发。“十五”期间,特别是2002年“天一重组”后,夏利真正进入了自主创新阶段。这5年,夏利成功地推出了A系列、B系列,又研发了全新平台的威志轿车。在王刚看来,A系列是在夏利平台上的改进,B系列实现了夏利车身结构以及配置的重大改变,而威志则是从整车平台开始研发的全新产品。这三个项目就是天津一汽夏利在研发方面跨越的三个台阶。

    众所周知,天津夏利之所以能够成为经济型轿车连续多年的市场霸主,正是因为它走出了一条清晰的引进吸收再创新的道路。今天的夏利,无论是外形还是“内容”上都远远超越了当年大发产品的水平,发动机从排量1.0升的单一品种扩编到1.0升、1.1升、1.3升、1.4升四个排量、多个品种,引进时的单一车型已经被由A、B两大系列、30多个品种构成的阵容整齐的夏利家族代替。

    “十一五”期间,天津一汽夏利进入研发体系的创新阶段。在这个新阶段,天津夏利在少帅王刚的带领下,决心每年都将推出一款全新整车以及2到3款换型车。

    一组数据是,在一汽集团“‘十一五’期间自主品牌达到100万辆”的规划中,给天津一汽夏利的任务是40万辆,占一汽自主品牌总量的40%。

    完成这个任务,首要的就是必须要自主创新。

    而天津夏利的20年也恰恰是自主创新的20年。

    20年?是的,整整20年!

    在这20年里,天津一汽夏利的成长与发展真的是跌宕起伏,但不变的却只有“自主创新”这四个字。

    夏利曾经是中国最早引进经济型轿车的企业,曾经是多年的经济型轿车销量冠军。夏利也曾连续亏损,濒临生产难以为继的绝境,其后又通过国内规模最大的汽车集团重组浴火重生。中国汽车工业近20年的发展脉络,几乎都可以在夏利身上找到对应。让这样一家企业焕发生机和活力的,正是即将改变中国汽车行业的重大选择——自主创新。

    2005年,天津一汽倾巨资打造的夏利换代产品-夏利新N3,在众多自主品牌中脱颖而出,摘得“CCTV中国年度自主品牌”大奖,这被人们一致认为是夏利在自主创新之路上取得卓越成就的突出例证。

    “重组激活了夏利,而自主创新发展了夏利。”天津一汽夏利公司总经理王刚说,“我们是个老国企,生产的又是低附加值的经济型轿车,必须沉下心来踏踏实实地做事。几年来,企业一方面在技术研发上下功夫,同时从各个管理环节挤出时间和效益。”

    一汽集团明确将天津一汽夏利定位为经济型轿车基地,并植入一汽管理模式,输入研发技术,派入管理人员,使夏利经济型轿车的自主研发进入了快速产出阶段。1986年,夏利引进的仅是一款两厢1.0升轿车,从2003年开始,天津一汽夏利连续推出了局部改型A系列轿车及换型设计的B系列(夏利N3)轿车,目前已形成两大系列包括两厢、三厢、1.0升、1.1升、1.3升、1.4升、两用燃料等32个品种。

    同时,一汽集团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打造“国民车”战略基点,着力实施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自主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竞争力强的夏利轿车。国家级技术中心拥有了国内一流、国际先进的汽车开发软硬件设施,不仅可自行完成汽车整车及零部件的设计、开发、试验、检测,还可进行整车总布置、车身造型和结构设计、模型制作、结构和动力学分析、动力总成开发电气系统的开发设计与评价,并能进行车辆安全、环保、节能、耐久等性能试验。同时,拥有满足欧Ⅲ标准的排放分析仪和环境仓、MTS道路模拟机等国际先进的硬件设备。技术中心形成了一个350多人的汽车研发团队,其中,博士4人、硕士19人、本科生234人,聘请了大批在消费心理学、流程管理、车身、底盘、造型、动机等领域有很深造诣的国内外专家。

    在天津一汽夏利装配一车间,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流水线上的车身通过“升举站”要等待17秒,成了提高产能的瓶颈。改变吊载具程序、购买设备如果让外面的设计公司来做的话,将耗时3个多月,花费60万元。2005年3月,车间利用自身力量组织技术攻关,仅用1个月的时间,花了很少的费用就使车身的等待时间缩短到13秒,新增日生产能力60辆。

    今天的天津一汽夏利,已经实现了从设计、试制、试验到投产的全过程自主,形成了支撑经济型轿车可持续发展的自主研发能力。企业实现经营良性发展后,带动了一大批中小配套企业,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对企业所在地区及周边的辐射效应显著增强。仅在天津就有100多家中小企业给夏利做汽车配套业务,上下游企业的从业人员达十余万人。

    技术创新给天津一汽夏利带来了新的增长点,而管理创新则让这家老国企面目一新。在管理机制上,建立财务、采购、废旧物资处理、项目管理四方面集中的一体化管理体系。在用人机制上,采取全员竞聘,对核心人才实行“绿色通道”。在分配机制上,实行岗位贡献工资制,严格绩效考核,合理拉开收入档次。

    根据有关资料统计,几年时间里,夏利的财务费用降低了26%,管理费用降低了48%;年销售量从8.6万辆上升到2005年的20万辆,并获得单一品牌销量、自主品牌销量、经济型轿车销量三个全国第一,员工收入翻了一番,上缴税金9.7亿元。

    有媒体认为,天津一汽与其他自主开发企业最大的不同,在于她是家有着20年历史的国有企业,这就注定夏利的改革与创新将与国有企业的改造过程相辅相成:

    天津一汽是在背负着沉重历史包袱的情况下,迈上可持续发展新路的,是与国家实施盘活存量战略、避免重复建设,以及地方政府积极推动企业重组的决策分不开的。同时也是企业坚持自主创新,攻克核心技术难关,形成自身的体系研发能力,并以市场为导向,连续推出升级换代产品的结果。她的自主是在布满墨迹的旧画上重新添色加彩,能绘出更加精美的自主画卷,其意义更加深远。更主动、更自信、更全面、更长远,用来形容重组之后夏利的变化再合适不过。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天津一汽夏利坚持自主创新,在整车和关键技术等方面实现了50多项重大技术创新,一改过去“仰人鼻息”的技术依赖历史,探索着民族自主品牌之路的前行。

    继续向前,因为这个世界将永无尽头

    让我们再次重复这样的历史事实:

    作为一款以经济性和可靠性而著称的小型车,夏利可以说创造了中国轿车工业发展史上的多项“奇迹”。面对着一度十分严酷的政策与消费环境,夏利轿车以自身的独特魅力和良好口碑,成为了国内第一款达成经济规模的小型车,实现了中国几代汽车人的夙愿和梦想。相对于很多“流星”般的品牌与车型,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投放国内市场到如今整整二十年的时间,夏利轿车不仅没有退出历史舞台,相反却与时俱进、屡创辉煌。去年夏利轿车一举超越众多洋品牌,独揽国内单一品牌销售之最的桂冠,堪称是中国自主轿车品牌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面对着社会上有关“国民车”归属的争论,夏利以自己超越百万辆的社会保有量,以及国产小型车标志性品牌的旗帜性地位,无可辩驳地树立了“国民车”的形象标杆与判别基准;面对着部分消费者存在的有关价格和质量难于兼顾的传统认识,夏利凭借着严格的成本管理与科学的质量控制体系,在不断提高产品的性能价格比、有效降低价格门槛的同时,“不可思议”地实现了品质的稳步提升。

    二十载春秋,二十载拼搏。夏利不仅成为了中国轿车市场上的常青树,而且还以令人惊讶的旺盛生命力,向着更高的目标飞速前进。2006年以来,夏利轿车继续领跑国内的小型车行业,前四个月实现销售近7万辆,与其他小型车品牌的领先优势在进一步加大。同时,夏利轿车在国际市场上也是捷报频传,向多个国家持续、批量的出口已达2100多辆,标志着夏利正在大步迈向由国内知名品牌走向国际知名品牌之路。

    作为单车销售冠军,2005年天津一汽夏利有良好的市场表现,销售数量实际达到20万辆。其中,夏利车型的销售超过90%,其余的则是威姿和威乐两款车型。

    实际上,从2004年开始,夏利就踏上了飞速发展的快车道。

    众所周知,2004年是我国汽车产业的一个转折年。与前几年的喷井行情相比,市场销售增长率的降幅较大,从2002年的54%到2003年的56%,再到2004年的13.7%,中国汽车市场已结束了“爆发”阶段,进入了一个稳定增长时期。然而,天津一汽却逆市而上,继续了其良好的增长势头。2004年,天津一汽实现成为了国内有限的几个完成了年度产销计划的汽车生产企业之一。更激动人心的是,在经历了2004年11月份夏利和2005年1月威姿威乐全线产品调整梳理之后,天津一汽的产品均处于旺销态势,尤其是夏利品牌系列车型,仅2005年1月,夏利单一品牌月销量就以20068辆的创历史记录,摘取了中国轿车市场月度销量冠军的桂冠。这一成绩的取得,即使是在火爆的2003年,也是非常罕见的,更何况是整体环境仍处于“寒潮”中的2005年车市。

    2004年8月8日,作为中国经济型轿车领导品牌的夏利,更是迎来了18年来最为辉煌的时刻——第100万辆夏利单一品牌下线暨全新夏利N3闪亮登场,3个月的时间行销12000多辆,不仅创造了中国自主单一品牌产量首次突破百万辆的纪录,同时N3给予夏利品牌的突破也充分显示了天津一汽敏锐的市场洞察力以及快速的响应能力。而与此同时,全力打造夏利成为中国“国民车”的企业抱负也被提上了日程,同时也表明了天津一汽立足于入门级家轿市场,争做中国入门级家庭轿车第一品牌的决心。

    而威姿、威乐作为天津一汽引进丰田NBC平台的新世纪基准轿车,其产品无论是设计理念,还是产品特性本身,都是一款可以直面21世纪全球竞争环境的紧凑级车型。这两款车型的成功引进,不但使天津一汽对经济型轿车市场形成了全面的覆盖,同时这也是天津一汽今后的发展方向。

    截止到2004年数据统计,天津一汽累计生产轿车已过百万辆,天津一汽俨然是经济型家轿市场“常青树”。而面对高达70多万辆的社会保有量,天津一汽则通过在全国设立的近300家指定经销商和超过370家的特约维修站进行全方位的售后服务。

    2006年2月28日,来自祖国各地近1000余名经销商、服务商代表齐聚美丽的南国海滨三亚,参加了主题为“领先一步?创新服务?优化结构?面向未来”的天津一汽2005年度商务大会。在这次会议上,与会人士一致表达出了对天津一汽夏利发展的殷殷之情。

    2006年3月13日,基于夏利平台开发的新款改进型产品——夏利A+轿车正式面向全国发售。夏利A+既是在自主创新道路上的又一次成功尝试,同时也是对国家发展小排量汽车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鼎立支持,更是天津一汽夏利对自己“一年至少推出一个新车型”承诺的认真践行。

    业内人士认为,作为2006年的开山力作,夏利A+轿车无疑对于引领小型车行业的自主创新之风,对于推动国内小型车市场需求的持续升温,对于支撑夏利的国民车标志性品牌地位,对于满足更多用户对夏利车不断提高的需求,对于巩固天津一汽在小型车行业内领导者的地位,都有着非同寻常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

    回顾历史,展望未来,人们相信,集天时、地利与人和的天津一汽夏利一定会取得更大的辉煌和成就。

    而在夏利迎来20周年大庆的时刻,几乎所有的媒体都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昨天的辉煌是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的生动浓缩,夏利作为一种标志性的印象或符号,已经深深地融入到了社会前行的每一个足迹中。而今天,与时俱进的夏利和日新月异的中国社会一样,正以蓬勃的朝气和奋发向上的精神,向着美好的明天疾速前行。或许,在若干年后,新一代的夏利车又将被博物馆作为藏品收藏,那不仅仅是对社会、经济、生活方式发展和进步的记录,更承载着中国自主轿车品牌奋斗与发展历程的心血和喜悦。”

    没错。有着20年沧桑而又欢快历史的天津夏利,无疑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型汽车历史中的一个美好的记忆,一个永远不能被抹去的标签。而她的成长与发展,也已经成为这个时代的中国民族自主品牌的榜样,以及经常被人们所提及与研究的标竿。

    2006年5月15日,一辆业已退役、曾经是于凯“老伙计”的夏利出租车正式被首都博物馆收藏。边角圆润、车身低矮、每公里1.2元……曾因为实惠和便利为京城百姓所熟悉的夏利出租车正在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但“夏利”两个字却已经深深地印记在滚滚向前的社会发展轨迹中。

    而且,滚滚的车轮还在继续着向前。因为,正如《上帝国家可口可乐》中所说的那样,“这个世界将永无尽头”。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