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会吃饭,你就会成佛-舌尖上的禅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一、禅悦为食

    吃饭与学禅,在我看来,是沾不上边的两件事。怎么现在,就变成一回事了?

    净慧老和尚说:“能否从吃饭体验到禅,关键在于我们的心是否能够觉照自己当下的一举一动。如果去掉吃饭时的‘百种须索’,不去分别取舍,那么吃饭不但是滋养色身,也是用心修行之处。”

    明海法师说:“如果会吃饭,你就会成佛。”反过来想,我在这个世界上生活了这么多年,依然没有成佛,看来是因为我不会吃饭。可问题是,我一直在吃饭啊。吃饭是人人都会的普普通通、简简单单的事,它与成佛有什么关系,跟深奥的禅有什么关系?

    第一次坐在柏林禅寺的斋堂用餐,我心里充满敬畏。

    斋堂里,一排排枣红色的条桌上,摆着一对对的大白瓷碗,一只碗里盛着白白的米饭,另一只碗里盛着一些菜。筷子枕在一张餐巾纸上,横放在靠近条凳的这一侧,筷子尾在右手边。桌凳很普通,但整齐、干净。

    斋堂,是寺内僧众用餐之地,在柏林禅寺客堂所在的会贤楼的背后,又称“香积楼”。

    香积一词,出自《维摩经》的“香积佛品”,本是众香世界的佛名。该经中讲,众香世界里有一尊佛,名叫香积佛。那个佛国,楼阁建筑、土地、花园等,都散发着香气。饭食时,香积佛用香钵盛满香饭,供养大众。

    柏林禅寺的斋堂、厨房,以香积楼命名,大概取喻香积世界里供养众生的香饭吧。

    柏林禅寺的斋堂,能容纳近千人一同进餐。

    斋堂有三个门,中间的门,僧众排队进出,两侧的门为来寺院修禅的在家男众、女众进出。早课结束之后,云板响起,我跟随上早课的僧众,来斋堂吃饭。在禅门中,吃饭称为“过堂”。进得门来,人们鱼贯而行,依序走到座位前,向前方问讯后,入座。由于起得早,此时的我,有些饿了。在条凳上坐稳之后,就伸出手拿筷子想吃。然而,左右的人都在安静静地坐着,我便把伸出的手收了回来。

    僧众就座后不久,有僧人敲打引磬,领众诵经。

    此时,所有准备进餐的人,都合掌于胸前。我左右的人都会念,我不会念,只能跟着大家合起掌来静听。隐约听出,僧众们念诵的是“供养诸佛和诸尊菩萨”。原来,在吃饭前,僧人们在提醒自己,面对充饥养身的食物,不能忘了上求佛道、下化众生。

    齐诵一声“阿弥陀佛”之后,大家开始进餐。我看到,身边的人先将菜碗移近自己,拿起筷子,再端起粥碗。我也依葫芦画瓢,学着做。

    进餐期间,不停地有僧人端着菜盆、饭盆,或提着粥桶,沿着桌子间的夹道巡视着。这些在进餐期间为他人提供服务的人,禅门称为“行堂”。如果你想加菜,不用说话,也无须举手,只要把菜碗推到桌边,行堂者看到,就走过来,给你盛菜。如果想再添些粥,就将粥碗推至桌边,等行堂者来添粥。

    在寺院里吃饭,不能剩。添饭添菜时,如果吃不了一整碗,要根据自己的需求,用筷子在碗中比划一下自己的需要量是多大。

    在饭店酒席前,人们已经习惯了推杯换盏,吆三喝四,言谈嬉笑。在寺院斋堂进餐时,要保持安静,学会静默地进食,同时注意,进餐时,要挺直腰板,不能趴在餐桌上。

    整个用餐过程,没有人说话。我吃好了,不知道这碗与筷子应该怎样处理,也不知道是否可以起身到外面去。又没办法向其他人询问,正自焦急间,朝前后左右瞄了一眼,坐在后桌的人有些已经吃好了,但他们都坐着不动。看来,我也只能静静地坐着。

    在陌生的环境中,遇到自己不了解的情况,不知道怎么处理时,可以慢下来,观察身边的人怎么做。

    坐在我右边的人吃饭慢些,现在,他也吃好了。我看到他将两个用过的空碗摞在一起,推至条桌的边缘处,筷子顺在碗的右边。原来,用过餐的碗要这样放。我赶紧学着做,把眼前散乱的碗筷如法处置。

    整个斋堂,像个大教室,中间靠后的地方高出地面,像个讲坛。方丈明海法师在那里巍然端坐,两侧的僧人和在家信众都面向他对坐。

    我看到,明海法师用餐已毕,他静静地稳坐法坛。后来,他环顾左右,可能是看到大家几乎都吃完了,他将斜倚在钵上的筷子平放到桌面上。

    领诵经文的法师,看到明海法师把筷子放平,马上敲击引磬,领众诵经。

    饭后诵经时,即便没有吃完,也要停下碗筷,双手合掌,与大众一起诵经。

    此后,众人起立,依僧人先、信众后的次序,合掌离开斋堂。

    说实话,这顿饭,吃得有些胆战心惊,然而,事后想来,又觉意趣盎然。

    翻阅佛经,我发现,吃饭这件事,在禅门不是件小事,而且是禅修用功处。《华严经》“净行品”中说:“若饭食时,当愿众生,禅悦为食,法喜充满”。《维摩经》“方便品”中说:“虽复饮食,而以禅悦为味”。《法华经》“五百弟子受记品”则说,学法与修禅,都是人的精神食粮,能资益人身。

    禅者的食物分为两种:一种是法喜食,一种是禅悦食。法喜食,指人闻法欢喜,增长善根,资益慧命,如世间之食,能养诸根,支持其命。禅悦食,指人修习禅定,得寂静之乐,心身怡悦,安乐自在。

    禅无处不在。一颗觉照的心,能够借由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与禅境相契合。学会吃饭,学会以禅悦为食,我们的生活会因为有禅而充满欢喜。

    这份禅悦,就在我们的舌尖上。

    二、食存五观

    据说,当年佛陀曾教诫弟子《食存五观》。即于饭食时,需作五种观想。

    一、计功多少,量彼来处;

    二、忖己德行,全缺应供;

    三、防心离过,贪等为宗;

    四、正事良药,为疗形枯;

    五、为成道业,应受此食。

    首先,应想这份食物的来处,它凝聚了无数人的辛勤劳动,才成为你的盘中餐,因而要珍惜它;其次,衡量今天自己的修行,是否对得起这份饮食,否则应该怀惭愧心受食;第三,对美味饮食也不应生起贪心,不要暴饮暴食,要有节制地食用;第四,就像病人为治病而吃药一样,不应挑剔饮食的好坏;第五,为有一个健康的身体,顺利地进行修行,我们才接受这份食物。

    佛陀的这一番话,使人对佛门的“吃饭教育”肃然起敬,当然也不必怀疑其教育效果。在斋堂中,我亲眼见到,一位僧人将他人散落在餐桌上的饭粒,习惯性地捡起放进嘴里……

    坐在长条凳子上,用一生中从未有过的郑重对待碗中食物,我从内心里惊叹,“原来,饭可以这样吃!”

    “吃饭时,僧人们念诵的是什么经文呢?”我向寺中僧人询问,才知道,早餐、午餐时,僧众们饭前念诵的是《二时临斋仪》。

    “为什么要念这些经文呢?”我又问。他耐心地告诉我,一是供养十方常住三宝,二是希望天下所有众生都有饭吃。他顺便告诉我:“如果你想详细地了解,可以到佛经流通处去请一本《佛教念诵集》,那里面记载得很详细。”

    我请购了一本《佛教念诵集》,找到了《二时临斋仪》。原来,早餐时,僧众们念的是“粥有十利,饶益行人,果报无边,究竟常乐”;午餐时,僧众们念的是“三德六味,供佛及僧,法界有情,普同供养。若饭食时,当愿众生,禅悦为食,法喜充满”。

    “法界有情,普同供养”,就是祈祷天底下所有的生命都有饭吃。

    吃饭既是一件庄严的佛事,又是习禅的入手处,也是礼敬佛陀的仪式。因此,进餐时,要带着一颗感恩的心。

    现代医学研究和大量临床资料表明,胃溃疡、神经性厌食、糖尿病、胆结石、高血压和精神病等多种疾病,与人们忽视就餐时的心理卫生有关。

    反观自己的生活,每个人都会有所体会:心情不佳时,饭量会相应减少,甚至没胃口,什么都不想吃;这样持续几天,身体的反应就显现出来了,人会感觉无力、疲乏、虚弱。这是因为,不愉快的情绪,通过大脑作用于消化腺,减弱消化液的分泌,从而加重了消化器官的负担,同时造成胃肠蠕动失调,导致食道、胃和肠的括约肌强烈收缩。

    我们是否以感恩之心面对饮食呢?

    早饭:一家人胡乱地吃几口,匆匆忙忙地赶去上学或上班。

    午饭:各自在单位或学校匆忙用餐。

    晚饭:一家人终于有时间聚在一起,平静地进食,却又常常被电视里的动画片或新闻打扰,注意力全都集中于荧屏。这时,血液集中到大脑皮层,影响消化道的供血,而且食物的色、香、味对有关神经中枢的刺激被抑制,感觉不到自己正在享受大自然的恩赐,又怎能生发一丝一毫的感恩之情?

    食物反映出我们与地球的关系。每粒米、每片绿叶,都蕴涵着阳光、大地的生命力。通过观察食物所展示的丰富的内涵,我们可以从一片金黄的面包片,看到一片金黄的阳光;从一片小小的绿叶,感受到阳光、温暖与生机。

    用餐时感恩,能够帮助我们放下烦恼,体验宁静与喜悦,回到“吃饭就是吃饭”的本来状态,回归到人与自身、人与自然的和谐状态。

    三、由食饭而起

    吃饭,是进入禅境的道路。

    医学家认为,带着愤怒吃饭,满胃都是愤怒,会胀气;带着烦恼吃饭,满胃都是烦恼,会积食;如果带着欢喜吃饭,满胃都是欢喜,则有助于消化。

    对于吃饭,有“吃什么”的问题,也有“怎么吃”的问题。

    禅宗有一则与“赵州茶”齐名的公案--云门饼。

    不管你问什么问题,唐代的云门禅师都会供养你一块饼,让你自己尝尝。这是一块甜饼。当然,你只有把它吃掉,才能体会到其中的甜蜜。所以,你问“如何是佛”也好,问“如何是禅”也好,只从表面上做文章,是无法透彻到内里的。

    禅是什么?在赵州禅师是一杯茶,在云门禅师眼里是一块饼。当然,如果不去咀嚼它,你又怎么能够有证悟的甜蜜!

    禅门还有一位吃过“点心”的德山禅师。

    德山禅师写了一部注解《金刚经》的《青龙疏钞》。在挑着书卷、四处讲经的路上,他饿了,见到一位卖点心的老婆婆。他想,肚子饿了,吃点点心吧。于是,他把书担子一放,“老婆婆,能否跟您化个缘,我想吃点点心。”

    老婆婆一看是个和尚,便问道:“法师,您从哪里来?”

    “我从四川来。”

    “你挑的好像都是书啊。”

    德山禅师自豪地告诉她,“是书,是我写的书。”

    “什么内容呀?”

    “是我注解《金刚经》的书。”

    读过《金刚经》的人,应该对经中所说的“三心不可得”,有个印象。在经中,释迦佛告诉须菩提尊者:“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过去心不可得,已经过去的抓不住;未来心不可得,没有来的捉不着;现在心不可得,如果起心找现在,现在又过去了。三心不可得,最真实的,是活在当下。

    一听说这位僧人能注解《金刚经》,老婆婆说:“法师,我读《金刚经》遇到一个问题,正好请教您。您如果能回答我,我拿点心供养您;如果回答不了,那就对不起了。”

    德山禅师一听老婆婆这样说,微微一笑,他蛮有把握地说:“请问吧。”

    “你要吃点心。佛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你要的是哪个心?”

    德山禅师一听愣住了。

    他只好饿着肚子继续往前走。

    你看,在禅门,能不能吃饭,哪是一件小事?

    说到《金刚经》,其实,《金刚经》也是从吃饭而起的。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着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我是这样听说的:那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佛教圣地)这个地方,与1250个僧人在一起。午餐前,佛披上袈裟拿出钵盂,到舍卫大城中去乞讨,他不拒贫富,挨门挨户,完成乞讨后,回到祇树给孤独园。吃饭后,收起袈裟与钵盂,洗了脚,开始坐禅。

    佛的日常生活,和我们一样,要吃饭,要走路。由于天热,佛陀光着脚,他的脚底心也会踩到泥巴。所以,乞食回来,他会先洗脚,后坐禅。

    从这一点,我感受到,穿衣吃饭,这般平常的事,对于佛,也是必需的。

    佛的境界,就是在平常的事物上建立起来的。

    即使像肚子饿了要去乞食这样的事,也要自己去乞、自己去吃才会饱。佛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求解脱要靠自己!”

    佛陀的本意是“觉者”。如果我们的心能够“觉照”,我们的心在当下与佛陀的心,是没有区别的。

    会吃饭,首先要具备一颗觉照的心。

    有一次,夏丏尊先生邀弘一法师同往浙江上虞白马湖小住几天。

    弘一法师的行李很简单,铺盖是用破旧的草席包的。到了白马湖,他自己打开铺盖,先把那破草席铺在床上,摊开了被,再把衣服卷了几件作枕头,然后拿出一条又黑又破的毛巾走到湖边洗脸。

    夏丏尊先生说,“这毛巾太破了,替你换一条好吗?”

    “哪里!还好用的,和新的也差不多。”说着,他把那条毛巾打开来给夏先生看,表示还不十分破。

    弘一法师是过午不食的。第二日午前,夏丏尊先生送了饭菜去,在桌旁坐着陪他。碗里所有的只是些萝卜、白菜之类。弘一法师喜悦地把饭划入口里,郑重地用筷子夹起一块萝卜的那种神情,真使人见了要流下喜悦惭愧的泪水!

    第三日,有另一位朋友送了四样菜来供养弘一法师。夏丏尊先生同席。其中有一碗非常咸。

    夏丏尊先生说:“这太咸了!”

    弘一法师说:“好!咸的也有咸的滋味,也好的!”

    吃完饭后,弘一法师倒了一杯白开水喝。

    夏丏尊先生问:“没有茶叶吗?怎么喝这平淡的开水?”

    弘一法师笑着说:“开水虽淡,淡也有淡的味道。”

    在弘一法师看来,世间竟没有不好的东西,一切都好。破旧的席子好,破毛巾好,白菜好,萝卜好,咸苦的菜好,白开水好。什么都好,什么都有味,什么都了不得。

    夏丏尊先生和弘一法师是青年时代的好友,知道弘一法师在未出家前,风流倜傥过,歌舞繁华过,故有此问。弘一法师的体会已经超越了咸淡的分别,这超越并不是没有味觉,而是真能品味咸菜的好滋味与开水的真清凉。

    至道无难,唯嫌拣择。在禅者的舌尖上,咸有咸的味道,淡有淡的味道,他们能够欢喜地接受。

    所以,学会吃饭,并不容易。

    《大珠慧海禅师语录》中有这样一段对话,有学人问:“禅师,你还修行吗?”大珠慧海说:“我修行。”又问:“怎么修啊?”他说:“饥来吃饭困来眠。”这个人觉得很奇怪,说:“人都这样,饿了吃饭,困了睡觉,为什么别人不是修行,而你是在修行呢?”禅师说:“这是因为他们吃饭时百般计较,睡觉时千般思索。”

    明海法师讲过《如果我们会吃饭,我们就能成佛》。他的开示,对我很有触动,至今仍难以忘怀。

    我们是怎么吃饭的呢?我们来反照一下,当你在吃饭的时候,你真的是在吃饭吗?你说你在吃饭,应该说你的身体在吃饭,你的心也在吃饭吗?你吃饭的时候,你心里可能还惦记着刚刚发生的某一件事,可能在想今天下午有什么活动,明天要到什么地方。还可能在想,这个菜不好吃,那个菜好吃,你在分别眼前的菜。所以,你的生命在吃饭的时候是分裂的,你的身口意在吃饭的时候是分裂的,没有统一起来,就像我的师父--净慧老和尚有一次说我一样:“你不是在吃饭,是在吃分别。”吃饭的时候,我们的心或者是在追忆过去,或者是在期盼未来,嘴在嚼动,可心却在别的地方。这就是我们吃饭时的状态。我所说不会吃饭指的就是这样一种状态。

    “我们吃饭的时候,没有能够保持正念,我们的心流失了,流失在过去,流失在未来,或者流失于对当前外境的分别上了。吃饭就是吃饭,要保持正念,以正念来吃饭,过去的一切事情,未来要发生的事情,以及饭菜的好坏,你都把它彻底地放下,无所挂碍。这个时候,说你在吃饭是多余的,因为此时,你的整个生命是心境交融的。境是饭,心是心态。你吃得很专注,很专心,所有其他的事你都不想;同时,你吃得很明了,你对你当前的生命状态很清楚,就像有一盏明灯照耀着一样。这是你的心在观照,所以说专注就是禅定,明了就是智慧。你专注地吃,明了地吃,就是定慧等持地吃饭。

    也许有的人会说,我吃饭没有去想别的,我边吃饭边想着我要去打坐,我要去念经,我要去度众生,这好不好呢?我的体会是:如果你能以正念来吃饭,你就是在打坐,在念经;如果你能以正念来吃饭,你就是在度众生。在广大无边的法界里,吃饭看起来是一件小事,是一件孤立的事情,但是我要说,当你吃饭的时候,整个法界都在你这个事件之中,所以,只要你能够专注、明了地吃饭,你就是在度众生,就是在供养诸佛。

    赵州禅师是怎样吃饭的呢?

    《赵州禅师语录》记载,有个僧人问赵州禅师:“禅师,您年过百岁,还有几颗牙齿啊?”

    禅师:“只有一颗了。”

    “那您怎么吃饭呢?”

    “下下咬着。”

    虽然只有一颗牙齿了,赵州禅师在吃饭时,每咬一下都不空过,下下咬着。

    禅者就是这样,在吃饭的时候,专注、明了,他的心觉照着当下所做的事情。

    不同的人,会在日常生活里养成千差万别、稀奇古怪的习惯。比如吃饭,有的人喜欢趴在桌子上,有的人则喜欢跷着腿。对于已经养成的习惯,在日常生活中,难以察觉。

    学禅,可以帮助我们将被蒙昧的心清扫干净。

    我的文友--诗人孙建勋在柏林禅寺吃过一次斋饭。对此,他感触至深。

    吃了几十年的饭,无忧无虑地生活,对吃饭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虽然吃的有好有歹,但从没有想到吃饭这是个问题。在柏林禅寺吃饭,却让我铭记心底,久久不能遗忘。

    朋友介绍了寺里吃饭的规矩:早晨和中午,吃饭前要念经;吃饭时不能说话;不能弄出声响;吃多少要多少,不能剩……

    听他介绍着,我对寺里吃饭的规矩产生了兴趣。

    一碗粥,一勺素菜,一个小馒头。这是我们的午餐?无论在家里还是在饭店,几年来,我几乎没有吃过这么简单的饭。

    “把你跷起的腿放下。”一个僧人给我盛饭时声音低低地但很严肃地对我说。我把一条腿从另一条腿上拿下。由于不懂得寺里的规矩,让僧人指出来,我感到有点不好意思。

    这句话,是我在过堂时听到的一句话。唯一的一句话。

    我是什么时候养成在吃饭时跷起腿的毛病呢?一个坏毛病的养成,竟然无从察觉。这个毛病,在柏林禅寺过堂时被僧人指出之后,我又犯过三次。但我在察觉之后,自己就把腿放了下来。没有等僧人再来纠正我的错误。

    在寺里吃饭,我变得小心翼翼。

    在我们的饭桌前,有几位僧人端着饭菜、提着汤桶来回地走。如果有什么需要,不用说话,只需要把吃干净的碗往前一推,就会给你盛上。偌大的一个斋堂,听不到有人说话,听不到咂嘴的声音,偶尔能够听到筷子与碗磕碰的声响。

    一瞬间,我感到了寺里的庄严、肃穆;感到了信仰的力量;感到了佛教的力量。

    后来,询问朋友,才知道僧人饭前念经,竟然是祈祷天下的众生都有饭吃。

    这句话,让我的眼睛里突然盈满了泪水。

    离开柏林禅寺后,每到吃饭时,我都会注意我的腿是不是又跷起来了。我要坚决地改掉这个坏毛病。我要恭恭敬敬地吃饭。我要恭恭敬敬地对待吃饭这个问题。

    当一粒米掉到桌子上时,我会毫不犹豫地捡起来放到嘴里。妻子说,你下一次再去的话,把孩子们也带去吧,我看你回来以后,已经有了佛心。

    “把你跷起的腿放下。”每当吃饭时,我都会想起这句话,并在心里默念它。

    四、厨房是道场

    日本曹洞宗始祖道元禅师,二十岁时,乘船来中国参学。船只停泊在庆元港,道元禅师遇到某家寺院的一位老典座。典座,在禅林中,是负责为僧众准备粥饭的。两人相谈甚欢,忽然,老典座起身向道元禅师告辞。

    道元禅师:“今日能够遇见您,真是有缘。明早,您再回去吧!今晚,就请留在船上,咱们彻夜长谈,如何?”

    老典座:“谢谢您的好意。明天要煮面供养大众,今天特地出来买香菇,今天晚上必须得赶回去。”

    道元禅师:“您不在寺里,典座之职也会有别人代理的。”

    听了这句话,老典座神情庄重地说:“请不要这样讲。我的事,不能让人代理。我到了现在这个年纪,才领到这份能够为大众服务的职务,怎么能够轻易放弃、请人代理呢?何况如果没有寺院允许,我留宿在外,会破坏寺院的规矩啊!”

    “您这么年高德劭的长者,怎么能做典座呢?这个职务太过劳累,您应该安心坐禅,勤于读经呀!”道元禅师疑惑地问。

    老典座看了看道元禅师:“青年人,恐怕你还不了解什么是文字,什么是办道。”

    听了这句话,道元禅师心生惭愧,他为之语塞。从此之后,该他处理的事,他都视为尊贵的办道修行,决不敷衍了事,更不假手他人。

    道元禅师在日本能够开创曹洞宗,便是从这位老典座处得到的启发。他曾写了一篇《典座教训》,详细记载了当年老典座对他的教育,借以训示后人,鼓励用功办道。

    禅门里的祖师大德,如六祖慧能、赵州禅师、虚云禅师等,都曾受益于厨房中的劳作。

    在寺院里做典座,必须要有宽广的心量,才能煮出美味好食来供养大众。也正因如此,典座一职历来是禅门要职。烧饭、煮菜,在佛门里,都是修行。

    在柏林禅寺,看到僧人为大众在厨房辛苦付出,我们不妨欢喜地想一想,对于这座兴复中的祖庭,他们烧饭、煮菜,让大家安心禅修,这是多么重要的贡献!

    慈、悲、喜、舍,称为菩萨的“四无量心”。菩萨的心量,是无法用数字来计量的,因此称为无量心。慈心,是内心充满慈爱,给予别人快乐;悲心,是内心充满同情,尽可能地帮助他人减轻痛苦、解决痛苦;喜心,是内心充满欢喜,面带微笑对人,让人心生欢喜;舍心,是内心没有执著,能够舍己为人,助人为乐,做了就放下。

    在柏林禅寺生活的一年间,我也做过一段时间的行堂。在斋堂中帮厨,我经常看到僧人烧饭、煮菜。

    为保证米里没有杂物,让其他僧众吃着欢喜,做饭的僧人会仔细挑拣。盛夏的时候,一些肉白的小虫子被一条条地挑出来。数百人的粥,十几斤米,要一粒一粒地挑拣。这是慈心。

    僧人在煮粥时,要不断地用勺子搅动粥,以防靠近锅底的粥煳了。我看到一位系着围裙搅粥的僧人,口中念念有词。我问他:“你在念什么?”他一笑,“我每搅动一下,就念一声阿弥陀佛。”

    煮好的粥,要等上殿念经的僧人吃过之后,在厨房里忙碌的人要等到最后才能吃。吃粥时,我留心到做饭的僧人把馒头留出一小块。待碗里只剩粥底时,他用筷子夹起那块小馒头,轻轻地把碗底揩干净。这是惜物,也是慈悲。

    行堂前,我问煮粥的僧人:“这么早起来为大众服务,累不累?”他笑着指了指斋堂挂着的条幅,没有说话。条幅上的字句,出自《华严经》,“令众生欢喜,即令诸佛菩萨欢喜”。这是喜心。

    僧人用餐,一般只吃八分饱。因为吃得过饱,容易昏沉,不利于禅修。另外,来寺里的人多,如果饭不够用,他留出二分可以让他人吃。这是舍心。

    如果能够体会慈悲喜舍,我们就会体会到什么是生活禅。

    五、吃粥了也无?洗钵去

    在柏林禅寺,早餐喝粥,雷打不动。

    “那么多的年月过去,粥,依然是最为信赖的食物。淘洗过的白米,舀起清凉的水淹没它们,耐心的火焰使水米交融。渐渐地,米香溢起,锅内变得滚烫、黏稠--这就是粥。平和、缓慢,粥总是默无声息地温暖和充实着我们的胃。粥从不伤人。清晨,白色热汽中的母亲,在柴灶旁,安静,甚至有些入神地等待着粥的最后烧成。就像当年,她静静地等待着儿女的长成。”(引自作家黑陶的散文《粥》)

    这段文字虽短,其中蕴涵的深情,却令人感动。

    作为人间的粥,佛门的粥,蕴涵着别样的深情。

    说起粥,从记事起,每到农历腊月初八,家里总要煮“腊八粥”。

    腊八粥,由糯米、大米、小米、红枣、花生、核桃、葡萄干、栗子、红豆、芝麻等煮成。在我记忆中,腊八粥香甜可口。

    长大以后,我才知道,喝了二十多年的腊八粥,竟然与佛教有密切的关系。

    悉达多王子深入山中,六年苦行,无暇顾及个人衣食,常年不得温饱,衣衫褴褛,瘦骨嶙峋,容貌如同干枯的树木。后来,他察觉到,苦行无助于内心的清净,并非解脱之道。于是,他疲惫不堪地走出山林,来到河畔。在河中,他洗净身体。

    上岸后,恰逢一位牧牛的女子经过,他向她乞讨了一碗乳糜(掺入牛奶的粥)。吃过之后,他身心安爽,身体很快恢复了健康。他坐在菩提树下,坐禅多日,每天牧牛女都来供养他一碗乳糜。腊月初八这一天早上,悉达多王子觉悟成佛。

    为纪念释迦成佛,佛门形成腊月初八吃粥的习俗。这一天,被尊为“佛祖成道纪念日”,是佛教的盛大节日之一。

    每天早餐时,僧众会念“粥有十利,饶益行人,果报无边,究竟常乐”。

    那么,粥到底有哪十种好处,利于人们修行生活禅呢?

    在观音殿上面的藏经楼里,在浩如烟海的佛经中,我努力地寻找着必须要吃粥的理由。

    佛教典籍记载,吃粥有十种好处,即“粥有十利”。

    一、资色,吃粥有益于身体,能够让人的脸容丰满有光泽;

    二、增力,吃粥能够滋补羸弱的身体,增长气力;

    三、益寿,吃粥能够补养人体的所需,增加寿命;

    四、安乐,吃粥能够促朝进身体清净柔软,这是让人能够体会安乐的饮食;

    五、辩说,吃粥有利于滋润喉吻,对人论法议经有帮助;

    六、除风,吃粥能够调和身体,上下通利,并且消除风寒;

    七、消宿食,吃粥能够温暖人的脾胃,帮助人消化掉胃中的积食;

    八、辞清,吃粥的人,气息没有凝滞的现象,说话的声音清晰,昂扬;

    九、除饥,吃粥能够充实人的口腹,让饥饿感马上消除;

    十、消渴,吃粥能够让人喉吻沾润,干渴的感觉得以消除。

    在《赵州禅师语录》中,记载着赵州禅师与粥的一段故事。

    有僧人对赵州禅师说:“我刚刚开始寺院生活,请禅师一定要好好地指导我!”

    禅师:“早餐时,你吃粥了吗?”

    僧人答:“吃粥了。”

    禅师说:“洗钵去!”

    赵州禅师的话,让这位僧人心有所悟。

    赵州禅师说“洗钵去”,指出禅之妙用,不离日常。这些日常的喝茶吃饭,与禅门宗旨没有丝毫的背离。如果参禅者执著于参究“什么是迷、什么是悟、什么是凡、什么是圣”,而食不甘味,饭后忘记洗钵的话,他还没有找到入禅之门。

    要知道,禅就在当下。

    宋代的无门慧开禅师这样评价“赵州洗钵去”:“赵州禅师接引学人时,一上来就把自己的证悟给人看。如果那人听话听岔了音,会把没悬起的钟听成倒扣在地上的瓮。”

    钟是能够敲响的,而瓮则一声不吭。

    慧开禅师为了进一步说明这个事实,还作了一首诗:

    只为分明极,翻令所得迟。

    早知灯是火,饭熟已多时。

    也许是太想明白禅是怎么回事了,结果导致很久也没能明白。如果早些时候知道闪亮的灯就是火苗的话,那饭早该煮熟了。

    可惜啊,当时就是不知道,或者就是不肯相信,所以才走了那么长的弯路!

    吃粥后,一定要记得洗钵。

    说起来惭愧,多年来,我把洗碗看做一件不快的事。在柏林禅寺,我学着接受把碗洗干净这件事。

    一个人整天运动,身体会黏黏腻腻,如果好好洗个澡,能把一天的尘劳、污垢洗净,身心自然清爽。洗碗,可以看做给碗洗澡。如果把碗视作我们的心呢?我们的心,在俗世生活中被种种的欲望与诱惑所熏染,同样需要清洁。禅修就是洗浴,她帮助我们清理掉一堆的是非、一身的尘劳,让我们的心回归洁净。

    全神贯注地洗每一只碗,我体验到了洗碗的快乐。全心全意地洗碗,是学修生活禅的一个法门。此时,洗碗既是手段,又是目的。

    洗碗让我明白了禅在当下。

    我知道,如果在洗碗时,我想着要去做其他事,那么,洗碗就失去了意义。

    往深远处想想,你会发现,在当下的,不仅仅是禅,还有人生。我们漫长而又短暂的一生,就是由眼前一分、一秒构成的。如果体会不到这一点,错过了当下的一分一秒,我们就可能错过一生。

    六、且吃一碗赵州茶

    了解禅宗的人,都知道“赵州茶”这有名的佛教禅宗典故。

    身在赵州,不能错过体会赵州茶的精神。

    净慧法师说:“赵州禅师‘吃茶去’的公案,其含义有人这样理解、有人那样理解。我的理解:佛法说不出,说再多也代替不了修行和亲身的体验。说得出来的不是真正的佛法,真正的佛法只有通过修行去体悟。就如喝茶一样,只有自己去吃,才可品尝茶味。所以赵州和尚对初来的、来过的、住下的都让他们亲自去体验;我的另一种理解是:叫你全身心地投入。否则,说得再好也白搭。不用问这个那个、什么是祖师西来意、什么是佛,就是吃茶去。全部投入,自会明了。这就体现了茶与禅一体性的参禅学道的方法。当然,别人也许还有别的体验。”

    这才是名副其实的“赵州茶”。

    “禅的精神在于悟,茶的精神在于雅。悟的反面是迷,雅的反面是俗。由迷到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由俗到雅也是一个持久修养的过程。迷者迷于贪嗔痴,悟者悟于戒定慧。贪嗔痴乃人生修养必除之三毒,戒定慧乃人生成就必修之三学。人生执三毒而不觉,是迷失之人生;人生修三学而恒觉,是为觉悟之人生。人生执三毒而迷不离日用事;人省修三学而觉,亦不离日用事。人生在日用事中迷,人生亦在日用事中觉。迷失与觉悟,同在一件事情上起作用,同在当下一念之间迷惑与觉照。”

    这碗赵州茶要怎么喝?净慧法师苦口婆心。

    用感恩的心态来喝这杯茶,这杯茶就不仅仅是一碗茶汤,而在其中充满了天地万物和谐相处、相互成就、共融共济、同体不二的人文精神,化解戾气,发扬正气,成就和气。

    用包容的心态来喝这杯茶,人间的恩恩怨怨都会像片片茶叶一样,把芳香甘美溶化到洁净的淡水中,变成有益于优化彼此身心气质的醍醐甘露,人间的正气和气就会在把盏相敬中得到落实。

    用分享的心态来喝这杯茶,培养我们推己及人的仁爱胸怀,想到人间还有诸多苦痛。想到社会还有种种缺陷,每个人都有责任把爱奉献给对方,少一点私欲,多一分公心;少一点冷漠,多一份爱。

    用结缘的心态来喝这杯茶,以茶汤的至味,同所有人结茶缘,结善缘,结法缘,结佛缘,让法的智慧、佛的慈悲、茶的香洁、善的和谐,净化人生,祥和社会。

    名赵州茶者,即非赵州茶,故名赵州茶。如果执著于什么是“赵州茶”这个名相,就要与“赵州茶”擦肩而过了。

    《金刚经》讲“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细品赵州茶也是一样。

    茶树的叶数不尽,世间的水无法计。偏偏在此时此地,一时因缘际会。

    这茶,穿越万水千山,沾着晨露,染着朝曦,带着天上的星光、大地的呼唤,来到眼前,在小小的盏中,快乐地舒展。这水,前天为冰,昨天为云,明天为雨,且不说杯中水来自何处,在此时此地,它与茶叶融会的同时,也把天地万物的光风霁月,收在眼前一杯中。

    真正的饮茶,就在人与茶相触的一瞬,你分不清哪个是茶,哪个是吃茶者的感受,此时,无须“闻香”,无须“回甘”,无须联想,无须用心体味,人与茶,在一瞬间,分不清谁到底又是谁了。

    明海法师曾指出,茶叶从新生到炒熟,经历了一个“死过去”的过程。茶叶遇到水,便又“活过来”。参禅的道路,同样需要这样一个过程,行至无路处,转过身来,从此柳暗花明。

    在当下,不谈玄说妙,以平常心契入非茶非禅、非不茶不禅、不可言诠、不可思议之境,不去分别“什么是茶,什么是禅”,亦不执著于“茶即禅,禅即茶”的“茶禅一味”,即是“细嚼赵州茶清风有味”之时。

    此时,无论在何地吃茶,都是观照心灵的道场。

    明海法师还提醒饮茶人,参究生活禅,细品“赵州茶”,要观照眼前的茶,也要观照好拿起茶碗、放下茶碗的动作。

    轻轻地拿起,轻轻地放下,借着这轻缓柔和的一举一动,我们得以调整仓促、散乱的心,使它进入静默、和谐、蕴藉、丰厚之境。

    然而,有谁在观照这司空见惯地拿起与放下?

    饮茶时尚且如此,不饮茶时又当如何?

    面对突如其来的种种“意想不到”,面对让心七上八下的“称讥毁誉利衰苦乐”,面对狂喜或暴怒的“荣辱得失”,你能做到“平常心”、“本分事”、“拿得起”、“放得下”吗?

    这一碗赵州茶,吃起来真不易!

    通过生活禅,和真实的自我相遇,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中国佛教协会前任会长赵朴初老居士这样称颂赵州禅师:

    平生用不尽,拂子时时竖;

    万语与千言,不外吃茶去。

    有人来问禅师:禅是什么。

    禅师将茶水注入来客的杯子中。不一会儿,杯子满了。禅师似乎没看到,继续用壶往那只杯子里注入茶水。

    来人眼睁睁地望着茶水不断地溢出杯子,直到不能再沉默下去。

    他终于忍不住了,说:“茶水已经溢出来了,不要再倒了。”

    “你就像这只杯子,”禅师说,“里面装满了你的想法与看法,你不倒空你的杯子,叫我如何告诉你什么是禅?”

    习禅时,扪心自问一下,我们自己的杯子倒空了吗?

    且来借这杯赵州茶,细细体会舌尖上的禅吧!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