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口头上说的话并不是自己内心真正的想法,要准确识别单凭感觉是不够的,你不仅要分析对方的话中之意,更要分析其言外之意,同时,还要捕捉一些相关的细节加以辅证,这就必须具有一定的技巧和功夫。
闻言谈而识人心
从一定的意义上说,言语是一种现象,人的欲望、需求、目的是本质。现象是表现本质的,本质总要通过现象表现出来。言语作为人的欲望、需求和目的的表现,有的是直接明显的,有的是间接隐晦的,甚至是完全相反的。
对于那些直接表达内心动向的语言来说,每个人都能理解,正常的、普通的人际交往,就是以这种语言为媒介进行的,无须赘述。而那些含蓄隐晦甚至以完全相反的方式表现心理动向的言语,就不是每个人均能理解,人与人的差别,大多也就发生在这里。这是创造性思维的用武之地。若能够知一反三、触类旁通,反过来想想,倒过来看看,增加点参照物,减少些虚假的东西等等,最后透过言谈话语,发现人的深层动机,那就说明,你比别人聪明得多。而这种知人的方法,也就是言语判断法。
通过人们发出的不同声音,说出的不同话语,来透视一个人的心术,是很有道理的。声音可细分为声与音两个方面来说,既可由声来识人,又可由音来识人,但在实际运用中,通常都是用两者结合来识别人的心思的。
人的声音,如同人的心性气质一样,各不相同。通过人的声音而判断人的心性气质,这样一来,人的聪慧愚笨、贤能奸邪就可以判断出来了!成年人固然可以通过声音判断人的道德品行,即使婴儿小孩,精血虽未充实完备,但是其才气性情,也很容易被有识之士看破。
不仅声音可以帮助我们观察人、了解人,就是那些被人调弄演奏的乐器也可以反映出调弄、演奏者的心理状态,声音从人的喉舌发出,而乐器的声音则由人的手弹拨打击乐器而产生,人的喉舌虽然与乐器有很大的不同,但是产生声音的原始的、内在的动力则是一样的。
言谈识人,功夫还在言谈之外。丰富的生活经验告诉人们,言谈识人,不可凭一时之冲动,要从整体出发,予以全面考察,尤其是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众人观察。下判断时,一定不能只凭个人一隅之见,而要听群众意见;之后,还要“察之”,要看其是否果真如此,勿为不负责任的“闲言碎语”或“恶意中伤”所离间。
二是全面观察。评价人才要“公听并观”从各方面进行观察,德才资全面衡量;观其主旨,不求微功细过。
三是责求实效。即根据实绩判断能力的强弱,才是正确的知人之法。
从语速语音看人性格
声音的确能表现性格、人品,有时也是预测个人前途的线索。从脸部表情、动作、言词用语而无法掌握别人的心态时,往往可从语速语音去揣摩其喜怒哀乐情绪变化。
有人说话速度快,有人说话速度慢;有人说话语气缓和,有人说话则坚决果断。人的说话速度和语气之所以呈现出千差万别,其实都是受到他们性格的影响,一个唯唯诺诺的人决不会说出口若悬河的话来;意思截然相反的两句话,有可能因为语气相同使得意思完全一样。
人们说话的速度和语气透露出他们的真实性格,通过观察对方的说话速度和语气,我们可以将他们看得更透彻。
一般说,说话速度快的人性格多外向,有青春活力,给人一种阳光般的感觉,但由于说话快的原因,也会给人带来一种非常紧张、迫切的感觉,好像是发生了重大的、紧急的事情一样,同时也会让人觉得焦躁、混乱以及有些粗鲁。
说话速度慢的人比速度快的人较为木讷,给人的感觉就是诚实、诚恳、深思熟虑,但也会让人感觉到他很犹豫不决、漫不经心,甚至是悲观消极。
平时少言寡语、慢条斯理,突然之间夸夸其谈、口若悬河,说明他们在内心深处有不愿意被他人察知的秘密,想用快言快语作为掩饰,转移他人的注意力。或许他们还有让对方了解的愿望,仓促之间不知道该如何表达,所以在语速上出现了反常。
自信的人多用肯定语气与别人进行对话。而没有自信心和怯懦的人,说话的节奏缓慢,多半慢慢吞吞,好像没有吃饭似的没有力气。喜欢低声说话的人,不是有女性化的倾向,就是缺乏自信。
喜欢用含糊不清的语气和词语结束话题的人,非常胆小怕事,大多神经质,明哲保身,需要承担责任时常常推托搪塞。
说话速度较平常缓慢的人,对所谈论的话题或对谈话者有很多的不满,甚至还包含敌意,他们的谈话往往得不到满意的结果或解决不了实际问题。
说话轻声细语的人,生性小心谨慎,具有一定的文化修养,措辞严谨适当,而且谦恭有礼。他们对人很有礼貌,别人也会尊重他们;胸襟宽阔,能够包容他人的缺点和错误,对人也很客气,不轻易责怪与怨恨他人,注重交往,能够主动与周围的人拉近距离。
从声调的高低看人
人的声音是具有浓厚的感情色彩的,也就是说通过声音能够向外界表达和传递出说话者非常复杂的内心情感,这就是所谓的“音色”,通过它也可以观察出一个人的性格。
说话凝重深沉者一般具有较高的学识,他们才华横溢,思想比较成熟,对各种人情世故都有相当深刻和准确的理解。他们责任心很强,是一个可以信任和依赖的人。这一类型的人有些清高自傲,从不会轻易向他人服软认输。可由于性情耿直,往往会导致英雄无用武之地。
说话锋锐严厉者,一般具有攻击性,他们如果发现谁有不对的地方,就会毫不留情地指出来,有时甚至会弄得对方非常难堪。不过他们往往有较强的洞察力,思想很独特,看问题经常能够一针见血地指出本质所在,但有急于求成的毛病,时常会忽略一些比较重要的问题,舍本逐末,使自己陷入到某种困境之中而无法自拔。
说话刚毅坚强者,组织性、纪律性比较强,办事坚持原则,是非善恶分明,能够做到公正无私。可是这一类型的人多比较固执、不善变通,做事总是不给人留下商量的余地,所以在一定程度上会得罪一些人。但因为他们能够做到公正、公平、公开,光明磊落,实事求是,还是会得到绝大多数人的支持和拥护的。
说话圆通和缓者,有一定的同情心和理解心,待人诚恳、热情、宽厚、仁慈,心胸开朗、豁达,且处世圆滑,不容易受到别人的指责。
说话温顺平畅者多性格温和、淡泊名利,与世无争,他们很少与别人发生冲突,所以和朋友关系不错。
说话浮躁的人多脾气暴躁、易怒,他们做事常常欠缺周密的思考和完善的计划,多只凭着一时的情绪所致去行动。与此同时又缺乏耐性,不能循序渐进地稳步前进,而是急于求成。可结果多是不尽如人意,欲速则不达。
说话荡气回肠者,多有比较强烈的好奇心,而且思想比较独特,常常会有一些出人意料的高见。他们有叛逆性,敢于向传统和权威挑战,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很快。他们在为人处世的时候欠缺沉着、冷静,所以常会导致自己被人孤立。
打电话的声音
如果你平时能够凭声音判断他人的性格,那么,即使在电话中,你也可以较正确地判断对方的性格(指内向或者外向),有时甚至只要凭开始的一句“喂……喂……”就能够下判断。
外向型的人一开口说话声调就富于节奏感,给人一种爽朗而活泼的感觉。他能够礼貌周到地报上自己的姓名,虽然说话多少快了一些,但是能够很快地说明他打电话的用意。这一种外向型的人,都希望面谈的时间越快越好,至于见面的地点,他也会配合着对方的意思,很快做出决定。
内向型的人在开始的“喂……喂……”时,就叫人觉得声音低沉而混浊,好似在打探这边人的情绪似的。如你回答:“您有什么事情?”时,他往往会一时为之语塞,然后再以缓慢的口吻开始打招呼,这种打招呼的声音细小,很难听清楚。
“您有什么事情吗?”加强语气问他时,他也不会立刻“言归正传”,他的“话头”特别冗长,非常懂得礼节,嘘寒问暖之情很周到。
此外,这种人说话的内容也很冗长,时常在反复,他常常很关心对方的事情,尽量使用一些恭敬的词句与之交谈,至于他自己的事情则暂时搁下来,因为一拖再拖,当然就会浪费很多时间。
有时,甚至会在三更半夜打电话来。有一些人说:“不确定一下,我根本就睡不着……”因为拘泥于细微的事情,以致整个头脑塞得满满的,结果呢?从不考虑时间以及对方是否方便,乱打电话。
不过,在电话中,内向型的人比外向型的人问话更为细心。
常说错话的人
某位奥地利的下议院院长,有一次在宣告议会即将开始时,却不小心说成了“议会结束”,因为要让这个议会顺利进展的困难度颇高,所以议长在心中便有“希望议会尽早结束吧”的愿望存在。这个愿望表现在其不经意的话语中,本人在意识中清楚地知道议会一定要进行,但在潜意识里又有恐惧、不想面对的心理,两者互相矛盾、冲突,因而引发了这种错误的行为。
相信在生活中,你也有过相同的经历。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认为,说错、听错,或者是写错等等“错误行为”,都是将内心真正的愿望表现出来的行为。
通常,说错话的一方都会找出自己是“不小心”、“不是真心的”等等借口,但事实上,那不小心说错的话,其实才是他真正想说的。这些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可以说是屡见不鲜。
由此可知,那些常常会说错话的人,可以推断为大部分是习惯性地隐藏真正的自己,是个表里不一的人。而且,心中很强烈地禁止自己把这些真心话表露出来。
“这件事绝不能讲出来”、“这事绝不能弄错,非小心不可”,当你越这么想的时候,便越容易将它说出来。相信很多人在日常生活中,也会遇到类似的情形吧!越是被禁止的东西,越去压抑它,就越容易表露出来。
总而言之,暗藏在我们心中的许多事情,当你越想要去隐瞒它、掩盖它的时候,就越容易说错话或做错事,无意之间让心虚表露无遗。
言辞过恭者的心态
任何人际交往都是在交际双方所结成的心理距离中进行,适当的心理距离是成功的人际交往的一个必要条件。语言可以拉近或推远彼此间的心理距离。要想拥有圆满而顺利的社会生活,有分寸地使用恭敬的语言是很重要的。这类语言要依时间、场合、目的微妙地表达,均衡地加以运用。俗话说:过犹不及,如果言辞过恭反而显得肤浅。
在英语中,you是第二人称,但在德语中却有两种用法:对比较亲近的人用du,对关系较远的人用sie。所以通过对话,就能察觉到谈话双方之关系已到了何种程度。有一部法国电影,其中有段这样的情节:一个女人在酒吧间认识了一个男人,寒暄几句,就如同老友重逢,于是一起坐下喝酒。后来,那个女人喝得烂醉如泥,不省人事。到第二天早晨,当她从睡梦中醒来,发现自己置身于那个男人的公寓里。由于前一天晚上醉得太厉害的关系,无论怎么想,也想不起曾经发生过什么事情。后来,她听到男人在对她说话时,第二人称所用的词是du,于是恍然大悟,懊丧不已。并不仅仅限于德语,我们在日常交谈中,也常能通过对敬语的使用推断出彼此之间的关系。
适度的礼貌,是维持良好人际关系的方法之一。人与人之间的礼貌,有一定的形式、程式和措辞等等,人人都必须遵循。“殷勤过度,反而无礼。”法国作家拉伯雷说:“外表态度上的礼节,只要稍具有知识即能充分做到;而若是想表现出内在的道德品行,则必须具备更多的气质。”那么从言辞到行动总是毕恭毕敬的人,也许可以说是气质上的欠缺。
这些人在与人交往的时候,一般总是低声下气,始终用恭敬的语言、赞美的口气说话。初交时,对方也许会有不好意思之感,但绝不会对这些人产生厌恶。然而,随着交往的日益深入,他人便会逐渐察觉这种人的态度,而且会气恼不已。这时对他的评价,大多变为:“那家伙原来是个口是心非、表面恭敬的人!”
这种人幼儿期一定受到过双亲严厉而又错误的教育,尤其是有关礼节方面的。因此,那些在一般人看来是可容许的欲望,却不为他们的良心所许可,导致他们产生了罪恶、不安和恐惧等等感觉。于是,他们便将种种欲望、冲动和情绪全压抑在内心深处,死死禁锢着。但是,被压抑的欲望、冲动和情绪越积越多,总有一天会形成强大的攻击冲动而发泄出来。他们直觉地意识到这一点,为掩饰起见,便启动反作用的心理防卫机制——对人更加谦恭。这等于说,这类以令人难以忍受的过分谦恭的态度对待他人的人,内心里往往郁积着对他人的强烈攻击欲。
日本语言学家桦岛总夫说:“敬语显示出人际关系的密疏、身份、势力,一旦使用不当或错误,便扰乱了应有的彼此关系。”在某种无关紧要或很熟悉的人际关系中,我们根本没有必要使用恭敬语。不过,在很亲密的人际关系群中,碰见有人突然使用恭敬语对你说话,那就得小心了。是否在你们之间出现了新的障碍?如果在交谈中常常无意识地使用敬语,就表示与对方心理距离很大。过分地使用敬语,就表示有激烈的嫉妒、敌意、轻蔑和戒心。所以,当一个女人对男人说话时,若使用过多的敬语,绝对不是表示对他的尊敬,反而是表示:“我对他一点意思也没有!”或是“我根本就不想和这类男人接近”等等强烈的排斥反应。
有些人虽然彼此交往很久,双方的了解也很深刻,但是,对方依然在运用客气与亲切的措辞,说话的语气也十分谨慎。在这种情况下,对方如果不是在心理上怀有冲突与苦闷,就是在心中怀有敌意。反之,有人故意使用谦逊与客气的言语,因为他们企图利用这种方式和态度闯进对方心里,突破对方心中的警戒线,实际上,他们的真正动机在于企图控制对方,实现居高临下的愿望。
爱发牢骚者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有的人在私下里埋怨这,埋怨那。比如,上班族喜欢在喝酒时对别人说:“我们老板真是抠门啊,整天加班加点,连加班费都没有一分”、“那家伙真是令人讨厌,事情做不好就早一点说嘛!也应该稍微站在我们的立场,替我们想想啊”,有时候甚至到了没完没了的地步。为什么有人特别喜欢发牢骚呢?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一遇上不如意的事,自然也就满腹牢骚了。
而在这群人之中,又可以分成抱怨连连以及较少抱怨的类型。像这类抱怨多的人,多属于追求完美的人,凡事要求高水平、高理想,并时时在脑海中描绘完美的蓝图,由于达不到理想,自然也就开始牢骚不断了。
喜欢抱怨的人,通常是满怀理想,甚至于成天沉迷于幻想的世界中,对于现实的问题则采取漠视的态度。
这些满腹牢骚的人当中,其实有许多人并非缺乏自信。如果他能够认清事实,了解自己本身也并非十全十美的话,就可以少一点抱怨了。但是他们却总是充满自信地认为,自己的表现完美无缺,因此常会愤世嫉俗地认为:“我这么努力在做,可惜周围都是一些笨蛋,一点忙都帮不上。”在他们的心目中,总认为自己是最完美、不会出错的人,因此这种类型的人可以说是非常难与相处。
在这些人之中,也有许多有才能,却因为人际关系不好,而被别人所孤立,以致无法受到提携,怀才不遇的人。就因为身边有人在,才有可以抱怨、吐苦水的对象,但谁都不喜欢当别人的垃圾桶。因此当身边那些受不了你抱怨的人,一个接一个地离开,只剩下自己孤单一人时,就应该警觉到其实自己也并不是完美无瑕的人。
但话说回来,若世界上没有这样的人存在,那就所有人都将安于现状,不求进步了。正因为有这些会抱怨、敢批评的人存在,才能让人们更加努力追求完美。这些老是抱怨的人虽然罗嗦,但在挑他人的毛病、找他人的缺点方面,却拥有傲人的才能,所以有时候不妨侧耳倾听,或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吁声与口哨声
吁声,是人们常用的一种吐气音——“吁,真高兴已做完了。”小孩子就常模仿大人的这种声音来传达同样的感觉。人们想要传达已做完某件工作或克服某种困难时,常用这种有表情的声音。总之,人们常在不自觉中发现这种声音。他们多半以此来表示某种悬而未决的情况解决了或是已稳定下来。人在紧张时是不可能控制呼吸的,吁声实在是一种松口气的声音。
有研究指出,吹口哨显示出一个人心情的多变。最有趣的哨声是人在害怕或不安时所发出的,借以建立起自己的勇气或信心。我们称这种人为“多疑的白头翁”。每当他置身于紧张的场合中,就以吹口哨来安慰自己。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