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能了解这些复杂的工作中的身体语言,那么,你就为解读“社会”身体语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两者在原则上基本上是一致的。
显示地位的身体语言
在工商企业中,谁的身上也没有明显的识别标志。但是,我们必定可以从人们的举动上看出,谁是领导者,谁是从属者。那么,一个领导者,他是怎样地来显示自己的身份的?他用什么技巧来统御他的部下?他用什么方法来保持自己的地位?
假设有这样一副场景:经理坐在屋里的办公桌后面,来人用手敲门,然后走进来,和坐着的经理谈一些事。
在这副场景中,我们可以这样来判定经理和来人之间的地位与关系。要是来人进门就站着跟经理说话,表示他没有什么地位;要是他一边走向办公桌,一边就开始讲话,显然有较高的地位;如果他直接走到桌子前面,对着经理讲话,他的地位就更高了。
还有,敲门和进门之间的时间,以及坐着的经理在听到敲门声后,回答的时间间隔的长短,亦可看出二人的关系。来人敲完门后马上进来,表示这个人的社会地位高。经理听到敲门声后越慢回答,表示经理的地位越高。
从这里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人的地位的表现和领域感有关。由来人侵入经理的个人空间的多少与时间的快慢,表明了来人本身的地位。
领导到下属的办公室去,可以径直推门而入,不必以敲门来做预先的通知。但下属却必须等在领导的门外,得到允许后才能进入。要是领导正在打电话或忙于其他的事,下属一定会不声不响地走开,等一会儿再来。如果领导去找下属,而下属正在接电话或忙于其他的事,领导就会径直走到他的身边站着望着他,下属必定尽快挂上电话或者放下手中的工作,转过头来把注意力完全放在领导身上,准备接受他的指令。
表示自己地位的身体语言是形形色色的。比如,在现代化的大企业中,办公室的分配和布置,也标志着一个人地位的高低。最高一级领导的办公室与次一级领导人的办公室的摆设、面积常有明显的不同,再次的就会十几个人挤在一间办公室里,房间里横七竖八地摆满了写字台,办公室的门经常敞开着,任人自由进出。
级别最高的领导人物,他们有个人的领域,始终紧关着的门,保护着领域不被侵犯。而次一级的干部,却要两三个人同居一个空间,但他们的空间被侵入的情况比更次一级的办公室要好得多。后者,每人的领域只局限在各自所拥有的办公桌,敞开着的大门使他们时时处于遭受别人视线侵犯的境地,他们的缺点更易被人发现,而招致上级的批评责备。他们处于没有遮拦护卫的领域之中。
由姿态了解部属心态
上司需要适时地了解部属的心态,这样才能和他们有效地沟通。而通过身体语言的途径来达到目的,则是非常有效的。
原则上“和对方的距离愈近愈能表示彼此之间的好感”,但通常彼此的距离不会太过接近,因此有必要考虑“视线相对的频率”,根据心理学的实验,如果某特定对象保持距离,基本原则应与对方视线相对,以弥补两者间因距离而疏远的关系。
下面就来看看双方的关系位置所造成的彼此关系。
第一,对方虽站在稍远的位置,但彼此视线相对的频率高:表示对方对你怀有敬意,也有亲近感,认为应和你保持目前的关系。
第二,对方站在稍远的位置,且彼此视线相对的频率较低:表示对方对你具有恐惧感,没有亲近感,且想与你保持疏远关系。
第三,与你站得很近:表示对方觉得与你很有亲切感,但是并不尊敬你,未将你当作上司,而是把你当作同事般看待。
第四,与你站得很远:表示对方认真地将你当成上司,对你有畏惧感,无法与你接近。
以上只是从彼此的位置距离上进行的分析。当你去一个新的环境中担任领导时,你的部属一开始可能对你怀有一种防卫心理,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可能又会觉得你不过如此,从而表现出一种满不在乎的态度。如果等到发展严重了才引起注意或采取措施,那就太晚了。最好是一开始你就能发现这些问题,当然身体语言可以帮助你。
比如,你的部下在你跟前摊开两手或垂下两臂与你说话,这是对你友好和接纳的姿态。如果交叉两臂抱着,这就意味着某种防卫。
如果你一时无法确定对方的交叉手臂是一种防卫姿势还是一种舒服的轻松姿势时,可以注意看他的手。双手是放松的还是握拳的,手掌是否紧抓着两臂以致青筋暴露?女人由于上身躯干构造和男人略有不同,因此交臂的位置通常较低。刚成年的少女们通常较年长的姐姐更常采用这种姿势。
坐在椅上,一脚跨在椅背上(跷起一只脚来)。起初我们会认为这人是开放而乐于与人合作的。但是,很快又会发现这人的姿势看似轻松——他嘴角往往带着一抹微笑——但实际上却极不合作。他经常对别人的感觉或需要漠不关心,甚至有点敌意。
坐在椅子上,以椅背当作一种屏障。这种姿势和把脚搁到办公桌上一样,所表示的意思是很值得注意的。这种情况通常发生在上司与属下之间。
上司是否自信
上司如在自己的势力范围内指示部属,多会显得较为轻松自在,传达的指令也会较为清晰有力,所以上司才需要特别的小房间及大办公桌。
上司是否执著于坚守自己的势力范围?可看出他内心中的意识形态。下面我们将上司指示部属的态度分为两种,由此探究上司的内心形态。
第一,离开自己的座位指示部属:此样的上司对本身工作具有相当的自信,立场很稳定,不会刻意强调上下关系。或是表示他将指示较难让部属接受的问题,所以才会离开自己的座位指示部属。
第二,将部属喊到面前来指示事情:此类型上司喜爱玩弄自己的权威,缺乏自信,常常会虚张声势。如果上司指示的话带有强迫性,并且具有言语粗暴、音量大等特征,则更能确定其无自信、玩弄权势、虚张声势的心态。
当然,也不能一概而论。有的人喜欢摆出一副官架子,而有的人当了领导后仍然能平易近人。这就与领导作风有关而不完全是自信和不自信的问题了。
因此,需要对上司的动作和其他方面的表情一同加以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不能仅就某一点而论。这是因为,一个姿态只代表一种意义,如果不了解一个人的姿势群,没有把他前后的动作加以融会贯通,只单凭某个表情就骤下结论,难免会犯下断章取义的错误,造成误解对方的后果。
所以,不能只观察一些个别的姿态,必须注意言辞与个别姿态在表达上的一致性,以及个别姿态与一连串姿态的不矛盾性。
读懂上司的眼神
我们在和上司打交道时,对其眼睛的观察,能够让我们洞悉其内心的一切。
上司从上往下看人,这是一种优越的表现——好支配人、高傲自负;上司说话时不抬头,不看人,这是一种不良的征兆——轻视下属,认为此人无能;上司久久地盯住下属看——他在等待更多的信息,他对下级的印象尚不完整;上司偶尔往上扫一眼,与下属的目光相遇后又向下看,如果多次这样做,可以肯定上司对这位下属还吃不准;上司友好和坦率地看着下属,或有时对下属眨眨眼,说明下属很有能力、讨他喜欢,甚至工作中出现的错误也可以得到他的原谅;上司的目光锐利,表情不变,似利剑要把下属看穿,这是一种权力、冷漠无情和优越感的显示,同时也在向下属示意:你别想欺骗我,我能看透你的心思;上司向室外凝视着,不时微微点头,这是非常糟糕的信号,它表示上司要下属完全服从他,不管下属们说什么,想什么,他充耳不闻。
专家们的研究表明:有较高地位的人比地位低的人目光直接接触要少;而所有的人看地位较自己高的人次数和时间都较多。
结束会谈的信号
了解上司的情绪变化,对每一个做下属的都非常重要。在许多上司和属下的关系中,特别是这种关系已经维持了很久时,脸部的表情比身体的姿势更为普遍。
例如,扬扬眉梢,微微地偏着头,以及当老板不接受他属下“点子百出”时,脸上出现的疑虑。或者,他可以避开眼光的接触,无意识地表达出他暂时不想与属下交谈了。例如,属下并没有警觉到,并且不理会老板的表示时,老板可能必须进入第二阶段——移动身体,看看手表大大地叹口气。
假如因为某些理由,这个信息尚未传达清楚,他可能站起来,收拾报纸像是要把它们拿开,然后干脆问属下是否尚有其他工作要做。手腕高明一点的,会告诉属下说,他刚好还有些时间可以赴另一个约会。
但是,警觉性高的人就不需要扯这么远了。太迟钝了可能会失去对方的尊重。上司会惊讶于他的属下这么愚笨,竟然无法认清他传达出去的信息,而属下会产生一种感觉,认为他被老板当成傻瓜,而很恼怒自己竟然没有认出信号,一直笨笨地待下去。
在身体语言讨论会中有人报告说:“我们有一位主管,当他不喜欢与工作无关的话题时,会把脚放在办公桌上,并且根本不搭腔,这就表示我们还有工作要做,而他希望大家赶快去做。”在上司和属下的关系中,大部分时间都浪费在无关紧要的行为上,大家没有注意到那些暗示自己该离去或结束交谈的行为沟通。因为沟通是双方的,当上司说了半天也不能被属下所理解,就要反省一下自己了。但常常是,上司不仅不反省自己讲话办事的缺点,反而对部属大发脾气。这样,只好大家一起进入忧虑状态了。
和上司打招呼的姿势
在上班时,如果你正想离开座位上洗手间,但是这时坐在你对面的上司也站了起来,这时你可能会坐下,等他从洗手间回来后你再去。最尴尬的是,正当你在厕所里方便时,你的上司也进来了。在上述的情况下虽然你并没有做坏事,但却不愿意在这些情形下和上司打招呼,因此一瞬间便会错失和上司打招呼的机会,此时你会变得局促不安、不知道该如何应对。相同的,此时上司的感受和你一样尴尬,也会不知所措。但是如果让这种情形一再发生,会给对方留下“真不上道”的坏印象。
当你遇到这种情形时,装作没有看见不是最好的方法,甚至会有不好的结果。视线既然已经相遇却又慌慌张张的移开,装作没有看见对方,这是最不好的。如果因为“究竟要不要打招呼”烦恼时,这时候应该毫不迟疑地和对方坦率的打招呼,相信你的作法一定会得到对方的认同。同时,若是在私底下的尴尬场面时,与上司坦然的互打招呼、点点头,会提高彼此的亲密感,并且可以获得这是属于两人的“秘密”的效果。
这里,我们顺便谈谈平时在其他场合见到上级领导者怎么打招呼的问题。
有的员工见到上司嬉皮笑脸地说上一句:“喂,干吗呢,头儿?”这样不可能给上司留下好印象。如果他换成:“你好科长!忙什么呢?”意思一样,效果可就不同了。因此,身体语言学提醒人们平时应多注意和上司的关系,尤其应该注意和上司打招呼的方式。否则相处时间一久,上司定会根据你的行为肯定对你的印象,而你却茫然不知上司对你的印象如何。
与上司之间的距离最好保持若即若离的状态,太过亲昵会让人感觉不舒服,而距离太远又会有疏离感。根据心理学的说法,跟上司打招呼时,除了注意距离之外,更重要的是应该笔挺地站直向对方点头招呼。这种方法是以保持较远的距离表示对上司的尊敬之意,也就是在较远的距离以注视对方来弥补较近距离缺乏亲密感的缺点,如此既不亲昵地使人讨厌,也会让人感受到你亲切温和的态度。
站定后再点头招呼,不致给人矫揉造作的印象,反而给人留下温文有礼的印象。
会场上的一些身体语言
一般来讲,能够顺利进行的会议大多是在宽大的会议室中进行的。因为,从身体语言学上说,在宽大的会议室中,与会者之间的距离自然会拉远,彼此之间有相当距离时,情绪会变得较为舒缓宽松,便不容易形成彼此对峙的状态,于是会议便可以在融洽愉快的气氛中进行,这些情况都曾经有过实验证明。而在融洽的气氛下,提出反对意见的发言者也相对减少,往往在美好的气氛中获得与会者全体一致的赞同,会议自然是顺利结束。
如果你是主持会议的领导者,希望依自己的意愿和方式来进行会议时,不妨尝试使用空间宽阔的会议室,相信会有很好的效果。
主持会议的人,通常有两种心态:一种是重视解决问题,哪怕是争论得面红耳赤,也得有个明确结果,不把问题留到会后解决;另一种是重视会议融洽的气氛,至于解决多少问题先不考虑,最重要的是大家商量办事,千万别吵起来,因为气氛一紧张,主持人就难办了。
日本一位学者认为,这两种不同心态的人,可以从他们选择的座位上看出来。如果主持人坐在长方形会议桌的短边的正中央,那么,他的目标侧重于解决问题,所以,他在整个会议进行过程中,总是紧紧抓住问题不放,并想法带动与会者,把精力集中在主要问题上。他并不太在意会议的气氛如何。如果主持人坐在长方形会议桌的长边的正中央,说明此人较重视会议中的融洽气氛,而不很在意讨论的问题能否得到圆满地解决。一旦讨论中出现了分歧的意见,他会尽力使争论各方平静下来,实在相持不下时,就提早结束会议,以免矛盾激化。
如果会议主持者,要求的不是卓越的意见,而是彼此沟通的能力、会场的松弛气氛、休憩时间、讨论内容等。那么观察出席者的姿态、动作、窃窃私语,便可以了解会议进行是否顺利。
第一,窃窃私语。
如果隔壁同事不断窃窃私语,可视为此人领导能力过强,如果对面同事喜欢窃窃私语,则表示此人领导能力微弱。
第二,出席者动作、姿势。
如果每个人姿势不同,又不停地抽烟、喝茶,表示大家精神不集中,疲倦不堪。要不,就是对发言者没意见,或没兴趣。
无论何种会议,在出席者之中,必然可以发现一两人低头,做出捏鼻梁的动作。做出此一行为时,如果问他:“你的意见如何?”他一定愈益三缄其口,甚至闭起两眼。究其症结所在,是因为他借着捏鼻梁的动作,下意识地想将难以作答,无从决定等内心产生的矛盾传达给对方。
反之,亦可有意地运用此种潜意识的行为。在会议场合上,不能随心所欲地发言而感到苦恼时,捏住鼻梁,做出沉默深思的姿态,其他的出席者,往往会认为“噫!这个家伙究竟在想什么?”所以,将手置于脸部正中央,使出席者的视线移向自己,也可以传送出希望对方听我说话的信息,而达到争得发言机会的预期效果。
另外,如果在一个讨论会上,有人做出与大家不一致甚至相反的动作时,说明这是个还没有发言并正在积极找机会发言的人。
如果你是单位的领导者,免不了要主持召开各种会议,当看到有人总做出与大家不同的姿势,并想以此引起其他人的注意时,你应当知道,这人是想发言,要是不安排他发言,他会感到很压抑,并对主持人产生看法。
不过,要是有人对大家讨论的问题不感兴趣时,也会做出与众不同的姿势。与那种想发言的人所不同的是,他做这种姿势并不去引起别人的注意,甚至还怕有人注意到他。
因此,同样是做出与众不同的姿势。到底是想发言,还是没兴趣,就要根据当时当地的情形来作出判断了。
在会议上,特别是那种又臭又长的会,听众坐在那里觉得无聊,这种情况下,与会者通常表现出三种“懒得听下去了”的姿势。
第一种是半眯着眼。当听众觉得这个会与己无关、这个会开不开都行时,一般就会做出“半眯着眼”的姿势。身体语言学上把这种姿势叫做“似睡非睡、似听非听”的漠不关心态。如果这个会议是涉及大家都关心的问题,就不会出现这种姿势的听众。比如说,某单位召开会议,传达分房方案,与会者都与分房有关,你看吧,一个个睁大着眼睛,没有一个“半眯着眼”的。
第二种是用手支着头。听众中有人用手支着头,这表示他们已经听得厌倦了,不想再听下去了,头已经抬不起来了,只有用手去支撑着,否则,就要趴在桌子上睡觉了。西方的一位身体语言学者在谈到这种姿势时说:“一个人感觉厌烦的程度与他支持头部的姿势有关。极度的无聊,不感兴趣时,头是完全由手来支持的,而厌烦到极点就是倒在桌上呼呼大睡了。”
第三种是用手指头敲桌子或用脚在地上打拍子。手指头在桌子上轻轻地敲和脚在地上打拍子,常被职业演说家误解为无聊的姿势,其实它们是表示不耐烦。你若是会议主持人,当你发现到这样的讯号时,应该立即采取有效策略,使那些人恢复兴趣,以免他们影响了其他人。要是多人同时用了这种厌倦和不耐烦的姿势时,就是在告诉演说者该结束了。值得注意的是,敲桌子和用脚打拍子的速度是与这人不耐烦的程度有关,速度愈快,表示愈不耐烦。
以上三种姿势,一般规律是依次出现的。刚开始没兴趣时,主要表现是半眯着眼,似听非听;兴趣进一步减弱后,觉得头想往桌子上趴,于是,用手去支着;再到最后,实在是烦透了,马上想离开会场,这时就出现了敲桌子和脚拍地的现象,当然都是很轻的,怕主持人发现后对此有看法。这也是一种矛盾心态,既想表示厌烦和不满,又不想让上司察觉。于是就用手指头在桌上轻轻地敲,用脚在桌下轻轻捣鼓。借以缓解一些厌倦情绪。
会议开到这种时候,再讲什么人们也听不进去了。因为听众已经心烦意乱了。因此,聪明的会议主持人见到这种情况,最明智的办法就是——散会。
应对“恐会症”
在工作中,有的人特别害怕开会,认为开会是对自己的一种折磨,这就是所谓的“恐会症”。开会的时间往往会持续一至两小时以至更长,而有“恐会症”的人便苦于无法逃避,若将自己置身事外则易引起上司不满,甚至影响自己在公司的评价,因此最好在事前采取某些防范措施。
据身体语言学爱好者的试验研究,有一个方法对于治疗“恐会症”,是收效很好的。这个办法就是,在会议室里选择一个固定的座位。只要每次开会时,你都固定选择一个好位置,那么自然会引起大家的注意,认为你极有参与会议的意愿。
这是一位多年来主持研习会议及上课的老师所归结出的结果。他说,每回上课时,时常变换座位的学生总难令人留下深刻印象。虽然时常换位置大都是因座位不舒服,或是学校并无规定固定座位等因素,总之,他们总不在原先的位置上。相反的,总坐在固定座位的学生常会留给教授们深刻的印象,自然而然便会不时地加以注意。
开会时同样也可利用这种人们共同的心态,最好总比别人早一步进入会场,挑选面对主持者的位置或是主持视线容易看见的位置,并且每次开会都坐在同样的位置上,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大家自然了解“那是他的位置”,于是你的存在便被大家肯定。
同时,更奇妙的是如果你有固定不变的位置,往往也能加强你参加会议讨论的意愿,并能变为积极讨论者之一,要求发言的次数也会增多。这种现象已由美国大学的实验报告所证实。
如果你是个厌恶开会的人,不妨试试以上方法使自己成为积极参与开会的份子。
面试中的身体语言
跨入社会,入职面试是很多人的必经之路,这也是一个很考验人的过程,一旦做不好,就可能面临失去一份工作的严重后果。面试时,除了要向考官表现自己的知识与专业水平,更要体现出自己的修养及心理素质,这些表现更多是反映在身体语言上。下面我们就介绍在面试中应注意的身体语言。
当面试官喊到自己的名字时,就应有力地答一声“是”,然后再进门。如果门关着的话,就要以里面听得见的力度敲门,听到回复后再进去。开门关门尽量要轻,在向招聘方各位行过礼之后,清楚地说出自己的名字。
在没有听到“请坐”之前,绝对不可以坐下。面试官还没有开口,就顺势把自己挂在椅子上的人已经被扣掉一半分数了,从门口走进来的时候,也要挺起胸膛堂堂正正地走。坐下时也不要在椅沿上轻坐,要舒服地坐进去,并拢双膝,把手自然地放在上面。
使用过分夸张的敬语是一件令双方都很尴尬的事。所以,对这一点要在平时待人接物上下工夫,如习惯于对长辈说敬语等。
说话时不要低头,要看着对方的眼睛或眉间,不要回避视线,不要一味直勾勾地盯着对方的眼睛。做出具体答复前,可以把视线投在对方背景上约两三秒钟做思考,思考时间不宜过长,开口回答问题时,应该把视线收回来。
无论谈话投机与否,你都不要因此分散注意力,不要四处看,显出似听非听的样子。如果你对对方的提问漫不经心,或是随便解释某种现象、借以表现自己的高明,或是连珠炮似地发问、让对方觉得你过分热心和要求太高,这都容易破坏交谈,都是不好的交谈习惯。
在面试场上,常会遇到一些不熟悉或曾经熟悉现在竟忘记或根本不懂的问题。面临这种情况时默不作声、回避问题是失策,牵强附会、“强不知为知之”更是拙劣,坦率承认为上策。
服饰:自我的延伸
以前,人们穿衣服总遵守着一定的原则,因职业不同而穿不同的服装。古时候工匠穿着印有商号的外衣,18至19世纪,人们也因职业不同而穿着不同的服饰,服装首先标志着人的社会地位和职业。
如今,穿戴者不愿让人从穿着上看出他的职业和经济能力,而是想充分发挥个性。反过来说,人的内心比以前更直接地表现在穿着上。这样,对研究内心分析法的人来说,反而更有用武之地。
“衣服是人的第二皮肤”,服装能非常清晰地表现出人的性格和心理状态。
最初,人是赤身裸体的,人是为了将自己的身体隐藏起来才穿衣服的。实际上,穿上衣服却相反暴露了自己,这是因为人自己选择的服装,表现了从赤身裸体的肉体上无法窥知的内心情绪。
从这种意义上看,衣服是人的身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甚至可以认为衣服就是“他自己”。人的自我暴露在外表上,心理学将这称做“延长自我”。根据“延长自我”的理论,人穿上衣服,戴上装饰品,反而暴露了自己。
喜欢穿着华美服装的人,意味着他怀有很强烈的自我显示欲,同时,他可能具有歇斯底里的性格,这种人对于金钱的欲望特别强烈。
此外,有些人非常喜欢结着本色的领带或爱用本色的物品。这类人的自我意识很强。当然,也有些人很不喜欢打领带,他们的类型属于同等性质。
有种人穿着朴素,他通常属于顺应型。不过,其中也有人对某部分装扮非常讲究,例如领带或袜子。这种人也属于顺应型,他们在某方面非常能够坚持自己的主张,也是颇有个性的类型。
但也有人对此持不同的观点,这种人所以要重视某部分的打扮,无非是要掩饰自己容貌上的若干缺陷。例如,有些女性对于自己容貌缺乏信心,也就是怀疑自己没有吸引男性的能力,所以,才喜欢穿上超级迷你裙。甚至有些男性秃头秃得很厉害,于是,他就故意穿上昂贵的鞋袜,借以显示自己的优点。这种类型的人对于自己的弱点,满怀着一种冲突与矛盾的心理。
此外,有一种人却保持着中间立场,他们适度地逐次改变流行,选择适合自己的部分来应用,这一类人能够很适度地尊重自己的主张。
有时候,某些人会因为情况不同而改变嗜好,甚至穿起完全没有经过选择的服装,这种人显然是因为情绪不安所致。他们有意脱离单调的工作,希望过上富有变化的生活,所以说,这是表示一种逃避现实的愿望。
有些人一直都穿着固定格调的衣服,但是有时候,他突然改穿完全不同于平时的服装。例如,他平时穿着固定样式与格调的西装,但有一天,他却忽然改穿夹克和鲜艳的休闲长裤,甚至改换完全不同颜色的领带,结果引起同事的好奇:“他今天有什么事吗?”
不管从表象或精神方面说,这种人的内心必然受到了某种刺激,使他在想法上发生若干变化,所以,在他们的心理深层,通常都会怀有某种情绪。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