绅士法则 淑女定律-浇灌女孩的待放花蕾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女人不是因为美丽而可爱,而是因为可爱而美丽。” 法国诗人、作家让·科克托说,“雅致——是不引起惊讶的艺术。”而朴素是典雅的本质,和谐是雅致的特点。

    讨人喜欢的女孩应该像一杯茶,品尝过后,令人回味无穷;像一口井,魅力总藏在最深处,给世人留下无尽的想象空间;像一幅画,让人欣赏,并流连忘返;像一本书,令人百读不厌,难以释卷。

    培养女孩正确的审美观

    爱美是女孩的天性,但很多女孩并不能分清真正的美丑,觉得流行、时髦就是美。甚至认为美就是擦口红,涂指甲油,涂香水,上课照镜子,手上、脚上常更换手链、脚链,等等。

    女孩们对美存在着这样、那样的误区,这就需要父母对女孩进行审美教育,让她拥有正确的审美观。所谓的审美就是在远离功利的基础上,追求的一种愉悦心态。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很明确:“美育的最重要的任务是通过周围世界的美、人的关系美而看到精神的高尚、善良和诚挚,并在此基础上确立自己的美的品质。” 蔡元培先生曾说:“美育,便是使人类能在音乐、雕刻、图画、文学里又找到他们遗失了的情感。”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也认为,“美感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美感教育的功用在怡情养性”,“美是一个自我的循环”。

    由此可见,在培养审美观的过程中,女孩最大的收获不是更好地感知和理解何为美,而是在美的享受中接受教育,在不知不觉中陶冶性情、培养情操,学会了以开阔的胸襟、从容的姿态面对人生。

    对于女孩的审美教育,我们应该如何展开呢?我们建议家长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抓住审美教育的敏感期

    蒙台梭利认为,自然赋予正在成长发育过程中的生命特有的力量。一个“人”或其他有知觉的生命个体在生命的发展过程中,会对外在环境的某些刺激产生特别强的感受力,以至于影响其心智的动作或生理反应,而出现特殊的好恶或感受,这种力量的强弱,我们称之为“敏感力”。

    蒙台梭利所称的“敏感期”是指这样一段时期,当敏感力产生时,孩子在内心会有一股无法抑制的动力,驱使孩子对他所感兴趣的特定事物产生尝试或学习的狂热,直到满足需求或敏感力减弱,这股力量才会消逝。她认为0~6岁的孩子处于感官敏感期。孩子从出生起,就会借着听觉、视觉、味觉、触觉等感官来熟悉环境、了解事物。

    如果女儿房间的色彩很单调,就很难满足她对感觉的需求。这个时候我们可以在注意房间雕刻品和装饰画的布置时,并给女儿添置颜色鲜艳的玩具,发展她的色彩感觉,也可以在家里经常放一些世界知名的音乐曲目等。

    2注意培养女孩审美的兴趣

    女孩稍微长大一些时,我们可以选择绘画、音乐等方面优秀的作品给女孩欣赏。这个时期的女孩不知道什么是审美,但她们对美好的事物有一种天生的敏感和好奇,如果我们再把作品和故事结合起来,比如,可以讲一些作者的经历和故事,这样女孩就会对作品以及作者产生浓厚的兴趣,我们的美育也就慢慢地开始了。

    3鼓励女孩展开想象

    想象力丰富的人,总能对同一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从多方面去思考。一个缺乏丰富想象力的人,他的思想内容是贫乏、平淡无奇的,往往只能从单一的方面去展开想象,也只能唤起极少的表象。由此可见,没有想象力的人,她的审美能力就会很低。要培养女孩的想象力,我们可以和女孩一起看看天花板的污渍或云朵的形状,在各自脑海中描绘出它的形象,然后彼此交换。做过几次后,就会出现效果。也可以鼓励女孩在公共汽车车厢看见某杂志周刊的广告,或是看了某本书的书名,便想象其中的内容,然后与实际的内容作比较。还可以以琐碎的小事和资料为基础,要求女孩创造出一个故事,等等。

    淑女与优雅形影不离

    优雅是一种味道,由内而外散发着迷人的气息。言语中尽是撩人的思绪,举手投足间散发着成熟女人曼妙的气息。优雅不是先天的,它是悬浮于物质表面的一种气度的展示。优雅是一种内在气质,优雅是一种风度,也是一个人独特的风格。优雅也许带有遗传基因的因素,更重要的是来自后天的修为,靠阅读和培养、靠不断地领悟和思考,更由生活的态度所决定。优雅是装不出来的,举手投足、微笑也许不会出卖你,但是言行举止和思想能决定你是否被别人认可为优雅一类。

    优雅是一种感觉,这感觉更多来源于丰富的内心、智慧、博爱,还有理性与感性的完美结合。

    一个容貌美丽的女人未必优雅,而优雅的女人一定美丽,因为她的知识和智慧让你信任,她的细腻与关爱让你依赖。而这智慧、细腻、关爱,你会从她充满迷人女人韵味的举手投足、一颦一笑间体味。

    优雅,仿佛是盛开在女人身上的花朵,芳香四溢;优雅,更像雕塑家手中的刻刀,从内心到外表雕琢着女人;优雅是一种恒久的时尚,它不因岁月的流逝而消失,也不因时空的转变而淡漠。

    优雅的女人像一杯茶,品尝过后,令人回味无穷;优雅的女人像一口井,魅力总藏在最深处,给世人留下无尽的想象空间;优雅的女人像一幅画,让人欣赏,并流连忘返;优雅的女人像一本书,令人百读不厌,难以释卷。

    戈林斯基说:“缺少优雅的风度,任何精致出众的容貌也都只是一潭死水。”优雅是一个人的文化修养、审美观和精神世界凝成的晶体,它不同于外在美丽的惊艳,而有特别的气质和神韵,温润得沁人心脾,让人痴迷不已。真正的优雅是来自内心的,只有拥有优雅的内心才会有优雅的仪态。真正的优雅无法伪饰,它来自女孩所受的教育、自身修养以及美好天性的培植与发展,是人个性的完整体现和融合。优雅的气质像有形而又无形的精灵,紧紧攫住人们的感官,悄悄潜入人们的心灵,给人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一位具有优雅气质的女孩,必然富有迷人的持久魅力。

    在一般人的观念中,总认为保养、装扮、训练等可以提升女孩的魅力,甚至认为这些就是女孩的魅力之本。然而,这些只是塑造女孩魅力的技术性手段和方法。事实上,正如我们所感受到的:任何有魅力的女孩,必定是内秀的。

    内秀的女孩心地纯净,乐观向上;崇尚知识,追求文明;热爱自然,热爱艺术;恪守规范,摒弃庸俗。就像女孩美丽的容貌、美丽的头发、美好的身段要靠内养一样,女孩的内秀更需要天长日久的刻意培养。

    那么,我们作为父母,怎样做才能帮助自己的小公主获得这种内秀呢?

    第一,教孩子做一些安静的事情。

    随着女孩年龄的增长,父母可以逐步引导她做一些安静的事情,例如折纸、下棋、画画、钓鱼、照相、集邮等,这些活动有利于培养女孩安静、专注的性格。

    第二,妈妈要做好女儿的榜样。

    妈妈是女儿的镜子,要培养女孩的优雅气质,妈妈首先要做一个优雅的女人。如果妈妈说话的声音很大,又怎能对女儿说“小姑娘不可以这么大声说话”呢?

    第三,让孩子知道怎样才叫优雅。

    要培养女儿的优雅,就要让她知道优雅的好处以及优雅的标准,那么,怎样才能称得上优雅呢?

    1仪容仪表

    仪容仪表的整洁对女孩来说非常重要,父母应对女儿作出如下几点要求:要把脸、脖子、手都洗得干干净净的;勤剪指甲勤洗头;早晚刷牙,饭后漱口,注意口腔卫生;经常洗澡,保证身体没有异味;衣着要干净、整洁、合体。

    2行为举止

    父母应对女孩的站、坐、行以及神态、动作等方面提出一些明确的要求。例如,优美的站立姿势要求身体直立、挺胸收腹、脚尖稍向外呈“V”字形;要避免无精打采、耸肩、塌腰,千万不能半躺半坐;走路要昂首挺胸,肩膀自然摆动,步速适中等。

    3表情神态

    父母要教育女儿,与人交往要表现出对他人的尊重、理解和善意,要面带微笑,千万不要出现随便剔牙、掏耳、挖鼻、搔痒、抠脚等不良习惯动作。

    4言谈措辞

    父母要让女儿养成使用文明礼貌用语的好习惯,如经常说“您好、谢谢、请、对不起、没关系”等。父母还应告诉女儿,沉默寡言、啰唆重复,都是不正确的语言表达方式。

    需要注意的是,父母向孩子讲解优雅举止的标准时,不要用训斥、命令的口吻,而是要循循善诱、谆谆教导。当优雅举止成为孩子一种不自觉的习惯,孩子卓尔不凡的气质也就形成了。

    方法四:父母要多提示和表扬女孩

    当女孩作出一些优雅的事情的时候,做父母的不应吝啬自己的表扬,女孩会在你的表扬中受到鼓励。

    没有气质,淑女的魅力将会变成俗气

    刘若英,温温婉婉地唱着《很爱很爱你》,明眸低垂,用她天籁般的声音演绎《后来》,情思和文才俱佳,写出了《一个人的KTV》……

    喜欢刘若英的人,欣赏刘若英的人,都是被“奶茶”内在的丰富滋味所吸引,愈品愈迷恋这种久远的芬芳。就像杯温暖的“奶茶”,虽然没有红酒的高贵典雅,没有咖啡的精致摩登,却自有一种温润香浓的芬芳。就好比花中白莲,无牡丹之雍容,无玫瑰之妖娆,但却以淡定超脱的气质取胜,令人留恋。

    刘若英的绰号叫“奶茶”。曾有人替她这样诠释这个绰号:

    所谓的“奶茶味”,说白了就是这样的歌曲风格上大同小异,初听是一种感觉,但也许越听越有感觉,在最终被同化的时候,就会不能自拔。

    就如同莲花的美,乍看上去并不给人以惊艳之美,然而它清丽不媚的气韵、不蔓不枝的姿态,超脱自在的淡定却比惊艳更经得住把玩。美貌的容颜和诱人的身材,都容易在岁月中蒙尘,唯有女子的气质,才是一生相随的根本。

    气质是指人相对稳定的个性特征、风格以及气度。性格开朗、潇洒大方的人,往往表现出一种聪慧的气质;性格内向、温文尔雅的人,多显露出高洁的气质;性格直爽、风格豪放的人,气质多表现为粗犷;性格温和、秀丽端庄的人,气质则表现为恬静。无论聪慧、高洁,还是粗犷、恬静,都是一种气质美。

    气质美看似无形,实则有形。它是通过一个人对待生活的态度、个性特征、言谈举止等表现出来的。走路的步态,待人接物的风度,皆属气质。

    气质是女性征服世界的利器,就如同一座山上有了水就立刻显现出灵气一样。一个女性只要插上了气质的翅膀,就会立刻神采飞扬、明眸顾盼、楚楚动人起来。

    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出气质女孩呢?

    1“腹有诗书气自华”

    完美的气质离不开读书。

    2 培养自信的气质

    有内涵的人自然有一种气质,这种气质就来源于自信。美貌可使女孩骄傲一时,自信却可使她魅力一生。自信心往往可以产生出我们想象不到的力量,就像一种看不见的力场。当一个女孩拥有了自信,整个人就会发出不同一般的光彩。

    要培养女孩的自信,就要像撒切尔夫人的父亲当年告诉她的那样“挑前面的位子坐”并训练她当众发言。

    似水的温柔

    有人说女人的魅力是婀娜的温柔,古希腊神话里,雅典娜给人的一种高级智慧便是温柔——因为雅典娜是智慧女神。因此,温柔也是一种智慧。

    我们尽可以把女孩培养得潇洒、聪慧、干练、足智多谋,但有一点不能少,就是必须让她拥有似水的温柔。

    温柔,是作为母亲和妻子的女人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的资质和品性。

    “温柔”这两个字很自然地就和关心、同情、体贴、宽容、细语柔声相联系。温柔有一种无形的力量,能把一切愤怒、误解、仇恨、冤屈、报复融化掉。在温柔面前,那些吵闹吼叫、斤斤计较、强词夺理、得理不饶人,都显得那么微小、可笑。

    温柔是一块磁石,只要你进入它的磁场之内,就会不知不觉地被它吸引,想躲都躲不开。温柔里面包含着深刻的东西,不是生硬地表演出来的,而是生命本体的一种自然散发。只有生长于生命内部的这种本性,才经得起考验,历久不衰,一直相伴到生命的终结。

    温柔不是娇滴滴、嗲声嗲气,温柔有真假之分。娇滴滴、嗲声嗲气是假惺惺,是故作姿态;而温柔是真性情,是骨子里生的本能的东西。

    说起“温柔”,人们总是给它插上自由飞翔的双翅,把它喻为闭月羞花、沉鱼落雁、轻歌曼

    舞、雅乐华章,还有人把它喻为最纯洁的“水”。水——那一汪汪清冽粼粼的水,是那么的明净透彻、可亲可爱,多少人对它发出了由衷的赞叹,多少人对它表示了惊喜的礼赞——温柔之美啊!美就美在温柔似水。著名学者朱自清在《女人》一文中对女性的温柔做了绝妙的描绘:“我以为艺术的女人第一是她的温醉空气,使人如听着箫管的悠扬,如嗅着玫瑰的芬芳,如躺在天鹅绒的厚毯上。她是如水的蜜,如烟的轻,笼罩着我们。我们怎能不欢喜赞叹呢?”由此可见,女性品格的这种温柔美,是多么的令人陶醉,多么的令人沉湎,多么的令人神往!

    那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怎样才能培养女孩的温柔气质呢?母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第一,妈妈要给女儿作出好榜样。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话:“你长得真像你的妈妈!”“你的言行跟你的妈妈一模一样!”“你像你的妈妈一样优秀!”……的确,在女孩心目中,妈妈是伟大的,妈妈就是她的偶像。因此,在女孩很小的时候,她就会模仿妈妈的言行:她学着妈妈的样子给自己的洋娃娃喂奶、哄自己的洋娃娃睡觉、教育不听话的洋娃娃等;妈妈经常责打她,她就可能以相同的方式去对待伙伴,从而成为一个爱“攻击”的儿童;妈妈经常挑剔她的行为,她很可能成长为一个“喜欢挑剔别人”的人;妈妈对待生活的态度也会影响女孩,妈妈乐观,女孩也会乐观地对待她身边的一切事情,妈妈总是抱怨生活,女孩的生活也会充满抱怨……

    第二,让女儿懂得温柔不是示弱。

    我们总是有一种错误的观念,认为温柔就是要向人示弱。把“弱”作为“温柔”的化身。实则不然,真正的温柔绝对不是弱;而是在于收放自如的美。它往往表现为柔韧,甚至能化作一种力量。

    学学才女徐静蕾,提升女孩的知性魅力

    提起徐静蕾,没有人会陌生,她被称作“玉女偶像”、“中国影视界四小花旦之一”。在2002年评选出的代表着中国14个热门城市的14位美人中,她当选“北京市花”。    徐静蕾自成名以来,她那清丽的形象使她成为许多人心目中的偶像,有一点梦幻、有一点倔强、有一点恬淡、还有一点说不清楚……徐静蕾那种举手投足间淡然流露出的优雅、纯情,迷住了无数少男少女的心。当年报考中央戏剧学院舞美系化妆专业时,徐静蕾愣是被拒之门外。没想到出来的时候遇上一位导演,错把冯京当马凉,冲着她那股纯情少女的味道,便以为她是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的学生,就这样阴差阳错地给影视圈造就出个人物来。

    徐静蕾是一个才女,小时候被父亲“逼着”在市少年宫书法班学习,现在写得一手好字。后来看人家画画就喜欢上了画画,17岁的她骑着自行车穿梭于偌大的北京城,走很远的路去学画画。徐静蕾还是一个文艺青年,“徐静蕾博客”点击已经过千万,新浪网把此作为一个标杆,宣传国内第一个过千万点击的博客。她还做导演,《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让她获得圣塞巴斯蒂安科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奖。要知道,这仅仅是她导演的第二部电影,就达到了别人梦寐以求的高度。

    徐静蕾就是这样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有人说,徐静蕾清淡如菊;也有人说她芳雅似兰;还有人说她是绿茶,嗅之芳香扑鼻,入口清凉回味长久……这些个性,使那些错过追星年龄的人或者不屑于追星的人,都深深地喜欢她。

    徐静蕾可以说是才情女子的一个代表,女性的才情之美甚过容颜,因为心智不衰,它超越青春,因而才情之美永驻。“石韫玉而山晖,水怀珠而川媚。”这就是才情的魔力。真正的才情女子具有一种大气而非平庸的小聪明,是灵性与弹性的结合。她既有人格的魅力,又有女性的吸引力,更有感知的影响力。

    要培养女孩的才情,就要在尊重女孩天性的同时,注重改善她的智力结构。我们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

    1重视拓宽女孩的眼界

    与男孩比起来,女孩的社交圈较窄,而且收集信息的能力相对较弱,因此拓宽女孩眼界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读书。

    古人曾说“女子无才便是德”。但是,现在的社会,这种思想早已被淘汰。试想,如果一个什么都不知道的美女站在你面前,你和她说什么她都不知道,而且她说的东西让你感觉很幼稚,这种女人你会觉得她很美吗?

    因为女婴爱听读书时那有节奏的声音。因此,在孩子幼年时,母亲可以每天都读书给她听,等女孩稍大一些,就常常带她去图书馆。另外,好读书也要读好书,因此培养女孩的读书习惯的时候,也要注意挑选一些能够给予女孩人生启蒙甚至影响比较大的书,如《简·爱》、《围城》、《飘》、《红楼梦》等。

    2让她积极接受艺术熏陶

    让女孩从小就处于一种艺术的环境中,比如把颜色和音乐联系在一起,给七音分别标以不同颜色,教她弹奏乐器。为了使孩子辨认节奏,还可以教她和着诗歌的音节舞蹈。舞蹈可以塑性强身,同时也增强了女孩对于文学和音乐的通感才能。另外,还应注意房间雕刻品和装饰画的布置。经过艺术洗礼的女孩,都闪耀着感性的动人光辉。

    3经常带女孩去散步,让她亲近大自然

    与男孩比起来,女孩显得更为安静,当男孩在户外打打闹闹的时候,大部分女孩都宁可安静地待在家里,如果我们不注意让她从小接触大自然,女孩的视野打开将会变得更慢。带女孩出去散步的时候,尽量使她注意周围的事物,比如海水、树林、天空等,还可以和她一起摘下一朵花,拔下一棵草进行观察,窥视小鸟的窝,观察小虫的生活状况等。

    4让女孩养成勤于思考的好习惯

    养成勤于思考的良好习惯,对于深化一个人的思想、丰富一个人的内在涵养、提升外在形象,有着重大作用。思考就像是知识的催化剂,可以使满脑子杂乱无章的信息融会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要帮助她养成爱思考的好习惯,我们就要引导她思考一些问题,比如我们以关于“邮筒”的对话为例,如果把问“那边是邮筒吧?”改为“那边是什么?”或者“邮筒在哪里?”

    不仅向女孩问要讲究技巧,对于女孩提出的问题,大人也要巧妙地回答。女孩到3岁时,每天都会提出“为什么”、“怎么办”等一连串的问题,大人可以反过来对孩子的提问进行“如果”的反问。通过这样的提问和对提问的解答,必然会拓宽女孩的思维空间。这种办法并不是对女孩随意的提问马上直接回答,而是让女孩更清楚地认识到自己所提问题的本身,并且启发他自己找出答案。比如,对于女孩“为什么夜里必须睡觉”的问题,就可以反过来问:“那么,你认为不睡觉会怎么样呢?”这个时候,孩子就会自己思考“如果不睡觉会怎么样”的问题,从而促使孩子从各个方面探讨各种可能性,于是,孩子就想出了“不睡觉就发困”、“不睡觉就会疲乏”、“不睡觉早晨就起不来”等答案。

    让她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在露莎上幼儿园的时候,有一天她的母亲和父亲整整坐了一夜,也说了一夜的话,也许是一些对她并不重要的话,或是因为露莎太小没有记住。但有一句父亲说的话她记住了:“你走吧,由我来向露莎解释。”这意味着母亲要走了。

    露莎的母亲走了好几天了,露莎每天都在等着爸爸所谓的解释。也许他把他说的话忘了,仍跟以前一样接送露莎上学,给露莎在学前班的家长手册上认真填写她又学会了的新字,又听到的新故事以及纠正露莎左手写字画画的情况。这些在露莎的其他同学家里都是由母亲来做的事情,在她家里却一直是由父亲来做的。每当露莎的奶奶看到这些,就叹气地说露莎的母亲“心早就不在啦”,露莎的父亲就会用眼神制止奶奶,好像在隐瞒什么。但露莎并不追问,露莎相信总有一天父亲会向她解释的。

    露莎母亲走了快一星期了,又是一个晚上,露莎父亲合起给露莎读的故事书,又压了压露莎本来已经压得很好的被角,像又要给露莎讲故事一样对她说:“你一定听过很多天使的故事。”

    露莎的父亲停了停继续说:“每一个天使飞到一个地方,发现那里有人冷了,有人饿了,有人在受苦,有人需要她的帮助,她就会留下来当差,做他们的父母兄弟。如果一切都很好的话,不当差的天使就会放心地飞走,继续去找需要她帮助的人。如果世界上的爸爸妈妈就是天使,是专门飞来照顾孩子,陪孩子一同好好长大的话,那咱们家里,爸爸一个人就能照顾好露莎。所以,妈妈才放心地把露莎留给爸爸,妈妈去了一个叫澳大利亚的很远的地方,就像不当差的天使一样……”

    露莎当时很小,但她听明白了这是怎么一回事,那就是妈妈离开了。

    这也是露莎在以后的生活中,听到过的父母在孩子面前对“离婚”作出的最美、最好、最阳光灿烂的解释。

    在女孩眼中,一切都是美好的,身边的一切,小朋友、学校、爸妈等都让她产生幸福感,都让她快乐。这是一种单纯形态的幸福,是人们在生活中苦苦追寻的,即使是最大的幸福也无法比拟。只要我们解释得当,哪怕不快乐的事情女孩们也会觉得很美好,不会在心里留下阴影。

    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拥有健康的心灵,在快乐中健康地成长,那么我们怎样做才能让女孩永远保持这样一颗快乐的童心呢?

    1让她天天快乐

    轻松愉快的情绪能使女孩顺利地进行各种活动,父母应使她经常处于一种兴高采烈的状态。父母要为她树立模仿的榜样,时时处处以自己乐观向上的情绪去感染她,让她生活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

    2让她感到父母可亲可敬

    家庭内部民主平等的人际关系是她心理健康的“维生素”。尊重她,认识到她也是一个独立的人,有自己的情感和需要,放下做家长的架子,使她觉得父母和自己是平等的。要礼待她,不打骂她。父母做错事、说错话,要勇于向她承认错误。

    3让她认识自我

    女孩能否正确认识自己,评估自己的能力,是其心理健康的一项重要指标。帮助她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发展她的自尊心,提高她的自我意识水平,使她认识到世界上只有一个“我”,如:“我”是独特的;“我”很能干;“我”有许多优点,也有一些缺点,不过,经过努力,“我”能改正自己的缺点,做个好孩子。

    4用美妙的语言解释一切

    像露莎的父亲一样,再残忍的事情我们也可以用最美妙的语言让她们感到快乐和美好。

    孩子们快乐,还因为她们对任何事情都拿得起,放得下。和小朋友吵架了,不会跟大人一样,和谁闹翻了脸,便会老死不相往来,他们很快就会忘掉,不会记仇;挨家长训斥了,即使是哭了,也会很快就破涕为笑;受到老师批评了,他们也不会老是怀恨在心。他们当哭则哭,当笑则笑,受到表扬,便高兴得又蹦又跳,受到批评便掉眼泪,绝不会掩饰和做作。

    读懂爱神的锦囊妙计

    读懂爱神的锦囊妙计

    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有趣的试验:将男女中学生按性别分成两组劳动,发现两个小组的纪律都比较松散,劳动效率低,男生追打现象严重,女生懒散无力。后来将男生、女生混合分为两个小组,情况就大有改观:两组同学劳动热情高涨,互帮互助,自发开展了劳动竞赛。劳动结束时,同学之间还打趣地说:“今天的活儿干得可真快啊!”这就是心理学中所讲的“异性效应”,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男女搭配,干活不累”。与异性朋友结交,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激发一个人的潜能,使其更敏捷、更活跃。有男女一起参加的活动,一般人会感到心情更愉快,表现得也更起劲、出色。由此看来,只要我们正确引导,青少年的早恋并不是那么的“十恶不赦”。

    约会的初体验

    青少年时代男女同学间朦胧的感情就好像一朵羞答答的玫瑰,总是悄然绽放于父母和老师的视线之外。

    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在《忏悔录》里说,当他还是一个15岁的中学生时,就热恋上了德维尔松小姐,“我们没有一次不是挥泪而别,更奇怪的是,在分手以后,便感到难堪的寂寞。我一开口,便会谈起她,我一沉思,便会想到她。我的伤感是真实的和痛切的。……她要离开的时候,我真想等她一走我便投水自尽。我的号啕声久久停留在茫茫的太空中。”有过恋爱经历的人大都有这样的体验。保加利亚伦理学家瓦西列夫就此感叹道:“谁能禁止这种奇妙的感情突然出现呢?总有一天男女青年会忽然听见在他心底响起的一种最甜蜜、最温柔的音乐,这是青春苏醒了,这是存在的庄严召唤、生机勃勃的人本质的召唤。这是纯洁的、少年的初恋。”

    在青春期,男女性别差异极度增加,12年来的经历、幻想以及来自遗传的因素在孩子的身体里进一步生根发芽;开始了对异性的向往和爱慕,当他们把这种性心理外化为性行为时,就出现了令老师及父母尤其是班主任老师倍感头疼的早恋现象。近年来,学生“早恋”现象开始出现低龄化的趋势,不仅高中生“早恋”的比率居高不下,初中生“早恋”的比率也大幅度增加,甚至有些小学生也开始谈“恋爱”了。这确实令很多父母头痛,不闻不问吧,总觉得会耽误孩子的学业;过问吧,又怕逼急了,孩子离家出走、自杀,弄出什么可怕的事来。

    那怎样应对孩子的早恋才是明智的呢?

    方法一:温馨家庭营救

    在家中父母应多和孩子沟通、交流,多开展一些家庭集体活动,不时增进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感情,以便及时了解孩子的心理和情绪变化,及时教育;同时也增强家庭对孩子的吸引力和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避免孩子过多地从外界寻求关怀与理解。

    方法二:利用兴趣转移注意力

    孩子的早恋往往与生活单调、没有目标有关。

    因此,可通过培养孩子广泛的兴趣爱好,转移早恋的兴奋中心,使精神有所寄托。从而充实孩子的生活,帮助孩子寻找到生活的意义。具体措施有很多,如鼓励他们通过绘画、演出等方式表达情绪与感受;通过参加团体活动或适当的休闲活动来拓展人际交往,学会与异性合作,建立正常合宜的异性关系。

    有位妈妈的做法很值得借鉴。

    这位妈妈发现孩子早恋,不仅没有斥责儿子,反而比过去更关心儿子,知道儿子喜欢语文,便鼓励儿子参加年级朗诵组,还启发儿子写日记,儿子的写作水平得到了迅速的提高。于是,儿子的习作频频出现在班级的墙报上。儿子开始由一对一的交往转向了集体,常为班级做好事,被选为班委。期末考试获全年级第五名,被评为三好学生。学习、集体活动成了儿子的主要活动,当初对异性的爱慕心理渐渐平息、淡化。

    方法三:给予理解与宽容

    要让孩子服从你的教导,明智的父母应该首先理解和尊重孩子的感情,承认它是美好而纯洁的。同时,父母要以一个朋友的身份告诉他们:青春期是一个人学习的最佳时期,错过了这个时期对今后的成才是一个很大的障碍。而真正的恋爱意味着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一种责任,如果自己不独立、不成才,怎能承担起这种责任?而且爱意味着奉献,为对方着想,孩子这时谈恋爱,不仅会荒废自己的学业,也会耽误别人的前程,这难道是爱吗?父母还不妨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体会告诉孩子什么是真正的爱情、怎样正确对待爱情,只要父母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不说空话、不讲大道理,孩子还是愿意听父母的教育的,那么问题也就会迎刃而解。

    妈妈有时也要视而不见

    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有趣的试验:将男女中学生按性别分成两组劳动,发现两个小组的纪律都比较松散,劳动效率低,男生追打现象严重,女生懒散无力。后来将男生、女生混合分为两个小组,情况就大有改观:两组同学劳动热情高涨,互帮互助,自发开展了劳动竞赛。劳动结束时,同学之间还打趣地说:“今天的活儿干得可真快啊!”

    这就是心理学中所讲的“异性效应”,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男女搭配,干活不累”。与异性朋友结交,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激发一个人的潜能,使其更敏捷、更活跃。有男女一起参加的活动,一般人会感到心情更愉快,表现得也更起劲、出色。

    那么,具体来说,我们应该怎样利用“异性效应”来培养孩子呢?

    1利用“异性效应”取长补短,丰富完善个性

    进入青春期的男孩往往性格开朗、勇敢刚强、果断机智,不拘泥于细枝末节,不计较点滴得失,好问、好动、好想。当然,也有的男孩粗暴骄横、逞强好胜。女孩往往文静怯懦、感情细腻丰富、举止文雅、灵活、委婉,让其与异性同学交往,往往易于发现对方的长处和自己的不足,更有利于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丰富完善自己的个性。

    2利用“异性效应”提高学习与活动效率

    男孩在思维方法上偏重于抽象化,概括能力较强;女孩在思维方法上多倾向于形象化,观察细致、富有想象力。男女同学在一起学习,就可以相互启发,使思路更加宽阔,思维更加活跃。思想观点互相启迪,往往能撞击出智慧的火花。

    3利用“异性效应”提高自我评价的能力

    青春期,由于性意识的发展,孩子们往往会非常留心异性同学(特别是自己喜欢的异性)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喜欢对异性同学评头论足,同时也很重视异性对自己的评价。某班的宿舍卫生总是搞不好,不少学生不叠被子,床铺弄得乱七八糟,老师想了个办法,每个学生都在自己的床上贴上名字,检查卫生时,男学生检查女生宿舍,女学生检查男生宿舍。由于谁也不想在异性同学面前丢丑,因此宿舍卫生大为改观。

    由于“异性效应”,青春期的男女学生都希望引起异性的关注,都希望能以自己的某些特点或特长受到异性的青睐。这种相互激励就成为男女同学发展的动力和“促进剂”。如果你意识不到与异性交往的这种积极作用,就有可能拒绝、远离异性,高傲地将自己孤立起来或因羞涩而不知所措。

    父子的秘密谈话

    一位16岁各方面很不错的高一男孩,认真地与同班一位女孩相恋了,男孩的父亲与他条件进行了一次属于两个男人间的谈话。

    父:儿子,你是不是觉得她是最好的女孩?

    子:我觉得我认识的女孩里她最可爱。

    父:爸爸相信你的眼光。但是,你才上高一,你认识的女孩有多少?

    子:我心里只有她。

    父:你说你要上大学,将来还要出国深造,想成为一名律师或金融家。你知道你将来会遇上多少好女孩吗?爸爸并不反对你现在谈女朋友,但是,爸爸最反感的是见异思迁。这个女孩是你到目前为止认识的最好的女孩,可是,你将来会有更多的机会,到那时你该怎么办?你会不会后悔?

    子:可是,现在让我离开她,我很痛苦。

    父:你初三时买的“随身听”呢?

    子:前两天,您给我买了个高级的,我觉得音质比原来那个好,就把它送人了。

    父:这就叫一山更比一山高。如果你能把握好每一个属于你的机会,你以后的成就只能比今天大,你面对的世界只会比今天更广阔,到时候你的选择只会比今天更好,更适合你。如果你现在与这个女孩真有那份情缘,到时候再让它开花结果多好。儿子,一个人一生不可能不做些让自己后悔的事,但是,人生大事只有几件,后悔了,就会遗憾终生。

    子:爸爸,我懂了……

    从此以后,男孩把对女孩的特殊感情像一粒种子般深埋心底,生命的乐章却弹奏得更欢快了。他明白,即使爱的种子发芽了,也还没有长成参天大树,更不可能结出甜美的果实。而在这之前,自己只能做一个默默耕耘的农夫,等待庄稼的成熟。

    其实,青少年早恋并非洪水猛兽,只要父母能正确地对待、正确地引导,就不会出现“可怕”的后果。故事中的父亲的做法很有可取之处。

    面对男孩的早恋,要放弃以往的强硬手段,用疏导代替禁止,用交流代替权威。这个时候,一般父亲对男孩的影响更大,因为在男孩的心目中,父亲就是权威,父亲的话简短而有力,父亲对早恋的观点和行为对男孩的影响要比母亲大得多。对于孩子的早恋,家长不应该粗暴干预,而应该理解孩子的需求,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和认识爱的真谛,并以平等的态度与他们交流自己对人生、爱情、学业的感情。最好是根据孩子的不同年龄段特点,超前教育引导,防患于未然。

    具体做法是:

    1教育孩子尊重异性和自我尊重,注意自身的仪表和文明礼貌,多关心班集体的事情,为集体出力,男女同学坦诚合作。不随便盯看异性同学,这一时期正是孩子性渐渐成熟的时候,要配合学校进行科学的性生理教育,让孩子正确对待性生理现象,以避免因生理现象而出现盲目紧张和盲目好奇。家长要认认真真、大大方方地给孩子讲有关生理方面的知识和正确对待生理变化的方法。

    2教育引导他们多参加群体活动,尽量减少与异性同学单独接触的机会,特别是不要跟某一位异性同学过多地单独接触,以避免萌发初恋之情,牵扯精力,影响学业。教育孩子与异性交往时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不随便打闹、不动手动脚。

    3教育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和集体生活中去,树立高尚的人生目标,做有远大抱负的青年人。让孩子懂得战胜自己、超越自己是成才的关键。要从正面严肃地对孩子进行婚恋观的教育,排除不正确思想意识的干扰。

    附录

    世界最伟大的教育法则

    法则1鱼缸法则:心灵的成长需要自由

    适宜家长

    过分保护孩子的家长

    家教问题

    由于家长对孩子的过分关爱与保护,使得孩子过分依赖别人,不会自己解决问题,怕吃苦。

    法则故事

    走进美国某公司纽约总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办公室门口摆着的一个漂亮的鱼缸。鱼缸里十几条产自热带的杂交鱼开心地嬉戏着,它们长约三寸,脊背一片红色,头尤其大,长得很漂亮。进进出出的人都会因为这些美丽的鱼而驻足停留。

    头大背红的小鱼们一直在鱼缸中快活地生长着,它们自得其乐,时而游玩,时而小憩,吸引着众人欣赏的目光。两年过去了,小鱼们的个头似乎没有什么变化,依旧三寸来长,在小小的鱼缸里游刃有余地游来游去。

    这一天,董事长的顽皮小子来找父亲,看到这些长相奇特的小鱼,很好奇,于是非常兴奋地试图抓出一只来。慌乱中,鱼缸被他从桌子上推了下来,碎了一地。鱼缸里的水四处横溢,十几条热带鱼可怜巴巴地趴在地上苟延残喘。

    人们急忙把它们捡起来,但是鱼缸碎了,把它们安置在哪儿呢?人们四处张望,发现只有院子中的喷泉可以做它们暂时的容身之所,于是人们把那十几条鱼放了进去。两个月后,一个新的鱼缸被抬了回来。人们纷纷跑到喷泉边捞那些漂亮的小鱼。十几条鱼都被捞起来了,但令他们惊讶的是,仅仅两个月的时间,那些鱼竟然都由三寸来长疯长到了一尺长!

    对于鱼的突然长大,人们七嘴八舌,有的说可能是因为喷泉的水是活水,最有利于鱼的生长;有的说喷泉里可能含有某种矿物质,是它促进了鱼的生长;也有的说那些鱼可能是吃了什么特殊的食物。但无论如何,都有共同的前提,那就是喷泉要比鱼缸大得多!

    法则拾贝

    孩子的成长需要自由的空间,而父母的保护就像鱼缸一样,孩子在父母的“鱼缸”中永远难以长成大鱼。要想让孩子健康、茁壮地成长,一定要给孩子自由活动的空间,而不能让他们拘泥于一个小小的父母提供的“鱼缸”。随着社会的进步、知识的日益增加,父母应该克制自己的想法和冲动,给孩子自由成长的空间。

    法则2南风效应:宽容比惩罚更有力量

    适宜家长

    喜欢批评孩子的家长

    家教问题

    孩子考试失败、闯祸,一味地批评孩子,使得孩子越来越不听话。

    法则故事

    南风与北风打赌,看谁能让一位农夫脱去衣服。北风自以为力气大,脱件衣服不是难事,于是北风先来,他使劲地向农夫吹刮着寒冷的风,直吹得农夫浑身瑟瑟发抖,直打哆嗦,农夫不但不脱衣服,反而裹紧外衣,躲到背风的地方去了。北风只好无功而返。紧接着由南风上马,他向农夫轻拂慢拂,给农夫送去温暖的风。农夫本来就在田野里劳动,身上出了热汗,经南风这么一吹拂,倍感浑身发热,于是就放下手里的活计,到田边脱去衣服,再继续劳作。南风成功了。

    法则拾贝

    南风效应告诉人们,宽容是一种强于惩戒的力量。教育孩子同样如此,那些一味批评自己孩子的父母,最终会发现孩子越来越不听他们的话。每个孩子都可能犯错误,父母要容忍孩子的缺点,客观、理智、科学地处理日常生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在体谅孩子的同时,从自身入手,做好自己的修养工作,这样才能更好地教育孩子。

    法则3狼性法则:生活从好奇开始

    适宜家长

    不喜欢孩子发问的家长

    家教问题

    家长总认为孩子问的问题与学习无关,不耐心解答孩子提出的问题,使得孩子即使有问题也不敢问家长。

    法则故事

    一位长年在阿拉斯加从事研究工作的人,曾经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述了一个关于狼族好奇的故事:

    有一次,这位研究工作者在寒冷的原野外,奔波于不同的观测站,进行资料搜集的工作。当他从雪车上下来,准备开始搜集资料时,一阵强烈的被“跟踪”的感觉突然涌上心头。当他缓缓地转过身后,恐惧感从头顶直到脚底,吓得他浑身发抖,直冒冷汗。

    原来,他发现身后的一小片树林中,有五六只野狼正在凝视着他。他依然记得,当银灰色的狼群融入纷飞的白雪之中时,那情景美丽得令人震惊、令人畏惧。它们寸步不移,而他,则是动弹不得。最后,当他缓慢地跨上雪车驶离现场,回头张望狼群时,发现它们仍旧站在原处,凝视着他的离去。

    过了一段时间,飞驰过好几英里的路程之后,他停在另一个观测站前,开始进行该处的资料搜集工作。就在此时,他又一次感受到同样的感觉——震惊得动弹不得。当他转过头往后看时,清楚地看到它们如同一群灰色的“鬼魂”,正以凝望的眼神勾引着他的心神。

    当天,同样的情景不断地出现,直到他结束工作,返回基地帐篷为止。他说,他已经习惯了这种情形,也能预期狼群可能跟随他的移动。不过,直到后来,他才知道狼群很清楚:野外的世界是它们的世界,而帐篷内的世界则是他的世界。

    在那一整天里,狼群的表现充分显露出它们对他以及他的“雪车”的好奇心。它们并没有进行任何威胁性或攻击性的行为。只有当他停留在某处工作时,它们才会远远地眺望着他,而他从来不知道它们究竟是如何从一处移动到另一处的。

    由于好奇,狼群之间经常进行各种嬉戏,这与人类小孩之间的嬉戏并没有什么差别。它们有时扭打;有时躲藏在树木或岩石后面,设陷阱偷袭彼此;有时玩“躲猫猫”,以各式各样的方法追逐友伴。狼族从这种赢得竞赛的过程中,学到了“自信”,同时,也提高了寻找食物的技能。

    法则拾贝

    狼是世界上好奇心最强的动物,它们不会将任何事情看成是理所当然的,而倾向于亲身研究和体验,大自然的神迷、新奇永远令狼惊异。狼总是有着对周围环境的兴趣,因而它们能不断在环境中发现食物、了解危险,从而生存下来。

    因此,要培养孩子超强的学习能力,一定要培养孩子对世界的好奇心,让他仔细观察生活,用兴趣来作为他学习的老师。这样的孩子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会成为一颗明亮之星,不断对工作有新创见和新灵感。

    法则4延迟满足:从小培养孩子的耐心

    适宜家长

    过分娇惯孩子的家长

    家教问题

    孩子提出什么要求都立刻满足,使得孩子一旦得不到什么就又哭又闹。

    法则故事

    美国心理学家米切尔和他的实验人员曾经做过一个经典的“成长跟踪实验”。

    米切尔从斯坦福大学附属幼儿园选出了十几个3~4岁的孩子,将一些非常好吃的果汁软糖按每人一块发给这些孩子,同时告诉孩子们:如果他们愿意并且坚持等到他办完事情回来,20分钟后,他们就可以得到两块果汁软糖;如果他们等不了那么久,就只能吃现在手里的这块糖。

    面对糖果,部分孩子决心熬过那漫长的20分钟,一直等到实验人员回来。为了抵制诱惑,他们或是闭上双眼,或是把头埋在胳膊里休息,或是喃喃自语,或是哼哼唧唧地唱歌,或是动手做游戏,有的干脆努力睡觉。凭着这些简单实用的技巧,这些小家伙勇敢地战胜了自我,最终得到了两块果汁软糖的回报。而那些性急冲动的小孩几乎在实验员走出去“办事”的那一瞬间,就立刻把那一块糖吃了。

    米切尔的研究从这些孩子4岁时开始一直坚持到他们高中毕业。大约12~14年后,米切尔发现,这些孩子在情感和社交方面已有非常明显的差异,那些在4岁时就能够为两块糖抵制诱惑的孩子长大后,有较强的社会竞争力、较高的效率、较强的自信心,能较好地应付生活中的挫折、压力,他们既不会自乱阵脚、惶恐不安,也不会轻易崩溃。面对困难,他们勇敢地迎接挑战,他们独立性强,有自信心,办事可靠,能赢得普遍的信任。

    经不住诱惑的孩子中有1/3左右的人缺乏上述品质,心理问题相对较多。社交时,他们羞怯退缩、固执己见且优柔寡断;一遇挫折,就心烦意乱,把自己想得很差劲或一钱不值;遇到压力,就退缩不前或者不知所措。

    在对这些孩子分别进行学术能力倾向测试的结果表明,那些在实验中坚持时间较长的孩子平均得分高达210分。后来几十年的跟踪观察也证明,那些有耐心等待吃两块糖果的孩子,事业上更容易获得成功。

    法则拾贝

    控制冲动、节制欲望是一个人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它比智商更具有预测性,而且可以通过后天学习获得。童年教育是培养节制品格的开始,所以父母在孩子的早期教育中,应将孩子自控力的培养置于重要位置。

    法则5超限效应:不要过多地批评孩子

    适宜家长

    一而再、再而三地批评孩子的家长

    家教问题

    孩子犯了错误后,家长往往习惯不止一次地对同一件事情批评孩子,使孩子从内疚不安到不耐烦最后反感讨厌。

    法则故事

    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听牧师演讲。一开始,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好,他很感动,就准备听完以后捐款,并掏出自己所有的钱。

    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马克·吐温有点不耐烦了,就决定只捐一些零钱。

    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马克·吐温很不满意,马上决定一分钱也不捐。

    等到牧师终于结束了长篇的演讲开始募捐时,马克·吐温由于气愤,不仅没捐钱,还从盘子里偷了两元钱。

    马克·吐温为什么最后会气愤,不仅没有捐钱,反而偷钱呢?显然是因为牧师讲得太久了!牧师的话无论怎样动听与感人,若一而再、再而三地唠叨个没完,那么再耐心的人也会心生厌烦。这种因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长,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逆反心理的现象,在心理学上就称为“超限效应”。

    法则拾贝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批评上的超限效应。因为,有些家长在批评完孩子之后,总觉得意犹未尽,重复批评一次,接着还会批评……就这样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复同样的批评,使孩子极不耐烦,讨厌至极。为什么这样的批评会产生厌烦心理、逆反心理呢?第一次挨批评时,孩子的厌烦心理并不太大,但是第二次,往往使厌烦倍增。如果再来个第三次、第四次……那么批评的累加效应就会不断增大,厌烦心理就会以几何级数增加,说不定因而演变成反抗心理,甚至达到不可收拾的地步。除非是个乐天派或个性特殊的人,否则,一旦遭到批评,总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恢复心理平衡。遭到重复批评的时候,孩子的反抗心理就会高亢起来,会在心里嘀咕:“怎么如此不信任我呢?”这样一来,孩子挨批的心情就无法复归平衡。可见,老师与父母对孩子的批评不能过度、过量。

    为避免这种效应在批评中出现,应切记:“孩子犯一次错,一般只能批评一次。”千万不要对孩子做的同一件错事,重复同样的批评。如果问题严重一定要再次批评,也千万不要像鹦鹉学舌那样,简单地重复一次,应该换个角度进行批评。这样,孩子也不会觉得同样的错误一再被“穷追不舍”,厌烦心理、反抗心理就会随之消除。

    法则6自然惩罚法则:让孩子自己承担过错

    适宜家长

    过多指责孩子的家长

    家教问题

    孩子犯了错误,家长总是喜欢责怪或是惩罚孩子,而不是以理服人,使得孩子不知道父母是为他好,不理解父母,甚至讨厌父母。

    法则故事

    圆圆满14岁了,已经懂得追求漂亮了,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她换衣服的频率越来越高,这直接加重了妈妈的负担。于是,妈妈决定找她谈谈,妈妈说:“宝贝,妈妈工作很忙,你已经14岁了,可以为妈妈分担些家务,做一些自己的事情了,以后,你的衣服要自己洗。如果你忘记的话,就只好穿脏衣服了。”圆圆很痛快地点了点头。

    一周过去了,妈妈发现洗衣机里塞满了圆圆的脏衣服,她很生气,于是很严厉地批评了圆圆,圆圆答应妈妈下次不会了。

    接下来的一周,圆圆还是没有洗,脏衣服更多了,洗衣机里已经放不下了,它们都堆在了圆圆屋里,几乎占了一地,最严重的是圆圆已经没有几件干净衣服可以换了。妈妈决定用“自然惩罚法则”好好教育她,但是圆圆有她的应对办法:她从脏衣服堆里拣出稍微干净的衣服继续穿,就是怎么也不肯自己动手把它们洗干净。

    几周下来,妈妈彻底被激怒了。终于有一天,她狠狠地骂了圆圆一顿,把她的几件很脏的衣服扔了,最后把圆圆拉到洗衣机旁,逼着她把衣服洗了。然而接下来的日子,事情并没有多大改观,圆圆照旧在妈妈的催促下才会去洗衣服。

    事实上,圆圆不可能一直穿脏衣服,女孩子一般都是爱打扮、爱干净的,她懂得什么是美观漂亮,什么是邋遢、肮脏。她的“消极怠工”可能是出于对妈妈干涉的抗议,她只是想让妈妈知道,她并不愿意让别人强迫自己干什么事情。她宁愿自己穿脏衣服,也不愿意受妈妈的支配。

    妈妈在恼火的时候强迫圆圆洗了衣服,问题并不能解决,也许下次情况还是这样。

    对于这件事,如果妈妈真能平心静气地和女儿进行谈话,了解她不洗衣服的原因,可能就会避免一场长时间的斗争,实际成效也会大不一样。

    法则拾贝

    18世纪法国教育家卢梭认为:“儿童所受到的惩罚,只应是他的过失所招来的自然后果。”这就是卢梭的“自然惩罚法则”,是世界教育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如果孩子打破了他所用的东西,莫急于添补,让他自己感受到需要它。他打破了自己房间的玻璃窗,让风日夜吹向他,也不怕他因此而伤风,伤风比起漫不经心还要好些。”

    当孩子在行为上犯了错误时,父母不应对孩子进行过多的指责,而应该让孩子自己承担错误直接造成的后果,给孩子以心理惩罚,使孩子在承受后果的同时感受心情的不愉快,甚至痛苦,从而让孩子自我反省,自觉弥补过失、纠正错误。

    简单地说,自然惩罚法就是让孩子在自作自受中体验到痛苦的责罚,强化痛苦体验,从而吸取教训、改正错误。自然惩罚法则的关键就是让孩子感受到受惩罚是自作自受,是应该受惩罚的。

    法则7罗森塔尔效应:每个孩子都可能是天才

    适宜家长

    对孩子没有信心,给予孩子消极期望的家长

    家教问题

    孩子学习成绩不好,家长就认为孩子“不行”,觉得孩子没有希望了。正是家长这种对孩子的消极期望使得孩子也对自己的能力产生了怀疑,最终向着家长所“期望”的方向发展。

    法则故事

    1968年的某一天,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来到一所小学,说是要进行一个实验。他们从一至六年级中各选3个班,在这18个班的学生中进行了一次煞有介事的“未来发展趋势测验”。测验结束后,他们给每个班级的教师发了一份学生名单,并且告诉教师,根据测验的结果,名单上列出的学生是班上最有发展前途的学生。出乎很多教师的意料,名单中的孩子有些确实很优秀,但也有些平时表现平平,甚至水平较差。对此,罗森塔尔解释说:“请注意,我讲的是他们的发展,而非现在的情况。”鉴于罗森塔尔是这方面的专家,教师们从内心接受了这份名单。尔后,罗森塔尔又反复叮嘱教师不要把名单外传,只准教师自己知道,声称不这样的话就会影响实验结果的可靠性。8个月后,罗森塔尔和雅各布又来到这所学校,并对18个班的学生进行了复试,奇迹出现了:他们提供的名单上的学生的成绩都有了显著进步,而且性格更为开朗,求知欲越强,敢于发表意见,与教师的关系也特别融洽,而且更乐于与别人打交道。

    这就是罗森塔尔和雅各布进行的一次期望心理实验。其实,他们提供的名单是随意挑选的,罗森塔尔根本不了解那些学生,而且也没有考虑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智力水平,罗森塔尔撒了一个“权威性的谎言”,但是,这个谎言却成真了。

    法则拾贝

    罗森塔尔的实验告诉我们,父母对孩子的热切期望对孩子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后来,人们就把这种积极期望产生的积极结果称为“罗森塔尔效应”。人们通常这样来形象地说明罗森塔尔效应:“说你行,你就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要想使一个人发展更好,就应该给他传递积极的期望。积极的期望促使人们向好的方向发展,消极的期望则促使人向坏的方向发展。

    事实上,每个孩子都可能成为非凡天才,但这种可能的实现,取决于父母和老师能不能像对待天才那样去爱护、期望、珍惜这些孩子。孩子的成长方向取决于父母和老师的期望,简单地说,你期望孩子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孩子就可能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法则8强化定律:好习惯在于不断强化

    适宜家长

    不知道如何培养孩子好习惯的家长

    家教问题

    家长总想让孩子保持好习惯,纠正不良习惯,可往往事与愿违。好习惯没有养成,坏习惯也没有改掉。如何才能让孩子养成好习惯呢?

    法则故事

    科学家们曾做过这样一个有趣的实验:

    他们特制了一个大木箱,把鲸鱼和它的食物都放了进去,很快,小鱼们被吃得精光,偌大的水箱里只剩下鲸鱼在满足地游来游去。

    接下来,科学家们把一块特殊材料做成的玻璃板放进了水槽,鲸鱼和小鱼被分别放在了玻璃板的两边。看到食物就在眼前,鲸鱼凶狠地朝小鱼们游去,对它们来说,视觉上是区分不开有没有玻璃板的,于是,鲸鱼结结实实地撞到了板上。莫名其妙的鲸鱼继续朝小鱼游去,每次都撞得昏天暗地,直到它终于明白眼前这些小鱼是吃不到的。

    实验还在继续,科学家们拿走了横在鲸鱼和小鱼之间的玻璃板。小鱼们看到鲸鱼就在眼前,纷纷逃窜,鲸鱼却视眼前的小鱼为无物,再也没动过心思。多次的碰壁使鲸鱼认为:这些小鱼是吃不到的。最后,强大的鲸鱼居然饿死在水箱里,鲸鱼的猎食本能因为没有得到强化而消失了。

    法则拾贝

    上面所说的就是心理学上著名的强化/消失定律实验。它证明了人或动物的本能,如果没有得到强化,最后也会消失。强化/消失定律不仅仅是孩子和动物学习新行为的一种心理机制,也是成人通过肯定或否定的反馈信息来修正自己行为的手段。

    对于成长期的孩子来说,日常生活中的好习惯和坏习惯都同时存在。如果适当运用强化/消失定律来帮助孩子养成好习惯,改掉不好的习惯,家长会很容易就达到目的。比如,父母如果在处理孩子的事情上奖惩分明,关注孩子正确的行为,使之强化;批评孩子的坏习惯,使之消失,孩子好习惯的培养一定会变得更容易。

    法则9鲇鱼效应: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

    适宜家长

    不让孩子参与竞争的家长

    家教问题

    家长总认为竞争是件残酷的事,不想让孩子在竞争中受伤,所以不鼓励孩子参与竞争。

    法则故事

    日本的北海道盛产一种珍奇的鳗鱼,海边渔村的许多渔民都以捕鱼为生。鳗鱼的生命非常脆弱,只要一离开深海区,要不了半天就会全部死亡。

    有一位老渔民天天出海捕捞鳗鱼,奇怪的是,返回岸上,他的鳗鱼总是活蹦乱跳的。而其他捕捞鳗鱼的渔民,无论怎样对待捕捞到的鳗鱼,回港后全是死的。

    由于鲜活的鳗鱼要比冷冻的鳗鱼贵出一倍,所以没几年工夫,老渔民一家便成了远近闻名的富翁。周围的渔民做着同样的事情,却一直只能维持温饱。

    原来,鳗鱼不死的秘诀,就是在整仓的鳗鱼中,放进几条鲇鱼。鳗鱼与鲇鱼非但不是同类,还是出了名的死对头。几条势单力薄的鲇鱼遇到成仓的对手,便惊慌地在鳗鱼堆里四处乱窜,这样一来,一仓死气沉沉的鳗鱼被全部激活了。这就是“鲇鱼效应”的由来。

    法则拾贝

    竞争可以激发人们内在的活力。在孩子的教育中同样如此,父母和师长们应该培养孩子积极的竞争意识,给孩子一个竞争的舞台,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鼓励他们永远以积极的态度对待自己的人生。

    法则10真爱法则:教育的真谛是爱

    适宜家长

    不懂得如何爱孩子的家长

    家教问题

    孩子要什么就给他买什么,以为爱孩子就是满足孩子的所有要求,而孩子却体味不到家长对他们的爱。

    法则故事

    布莱恩有一个嗜酒如命的单身母亲,在他很小的时候,就习惯自己准备好书包上学了。每次放学回到家里,他都发现自己的妈妈又喝醉了。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小布莱恩整日神情忧郁、郁郁寡欢,明显缺少其他小朋友那种活泼向上的朝气。在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布赖恩被诊断出患有注意力不集中症和中度语言障碍。

    那么,在缺少家庭温暖的情况下,是什么驱使他去上学的呢?布赖恩说:“好像每年都会有至少一个老师夸我的作业。因为他们,我才坚持着做我的作业。在结束小学课程后,我上了一所中学,但我几乎已经失去了继续学习的动力,就在这时,我的中学校长知道了我的情况,他照顾我、关心我。我每次逃学,他总会把我叫到办公室去谈话,好像是老爸一样。因为他,我才顺利从中学毕业并考上了一所规模大一点的高中。”

    布赖恩进入高中后,再也没有人像以前的校长那样关心他、爱护他了。布赖恩又回到了先前没有人管教的生活,他开始不断地逃课,不久,他被学校处以留校察看的处分。

    布赖恩的高中生涯大部分时间是和一群比他年龄大一点儿的小混混们度过的。后来,布赖恩参与了一起群殴事件,其中一个少年被打成重伤。此后,布赖恩被带进了少年犯管教所,那年他刚满14岁。

    在管教所,布赖恩遇到了一个慈爱的管教老师。在这位管教老师的关怀和教育下,布赖恩重新激发对学习的兴趣。他获释后,被保送到一所中等学校完成了高中学业,后来他又顺利考上了一所文科艺术学院并获得了全额奖学金,读书期间因参加全美大学生艺术创作大赛荣获一等奖而闻名全国。毕业后,布赖恩设计的一件艺术品被华盛顿艺术博物馆永久收藏。

    美国“儿童问题”专家、教育家威廉·哥德法勃将布赖恩的成才归功于“真爱法则”。

    法则拾贝

    爱,并不是孩子要什么就给他什么,也不是给他多少钱满足他的物质需求,而是给孩子一种精神上的温暖和鼓励,让他明白父母的苦心和期望,从而改变自己不良的行为。

    爱,是一个孩子向前的全部力量,教育的秘诀就是爱,教育的捷径就是爱之路。很多家长、老师对调皮捣蛋的孩子进行教育后看到没有任何效果,就认为这些孩子无药可救了,于是家长、老师也就失去了耐心,放任自流,结果只能使孩子游离在犯罪的边缘。

    作为家长和老师,要从内心接受孩子调皮捣蛋的行为,倾注全部的爱去浇灌他们幼小的心灵,给他们无微不至的细心呵护,并时时警惕他们在道德品行上可能出现的偏差,就能将“问题孩子”教育成“闻名孩子”。威廉·哥德法勃认为:“教育孩子最重要的,是要把孩子当成人格平等的人,给他们以无限的关爱。”

    中外名人家训集萃

    陶渊明:《与子俨等疏》

    原文:

    告俨、俟、份、佚、佟:天地赋命,生必有死。自古圣贤,谁独能免。子夏有言曰:“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汝辈稚小家贫,每役柴米之劳,何时可免?念之在心,若何可言。然汝等虽不同生,当思四海皆兄弟之义。鲍叔、管仲,分财无猜;归生、伍举,班荆道旧。遂能以败为成,因丧立功。他人尚尔,况同父之人哉。颍川韩元长,汉末名士。身外卿佐,八十而终。兄弟同居,至于没齿。济北记稚春,晋时操行人也。七世同财,家人无怨色。《诗》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尔,至心尚之。

    汝其慎哉!吾复何言。

    译文:

    告诫俨、俟、份、佚、佟:天地给人以生命,有生就一定有死,从古到今圣贤的人,有谁能够幸免呢?子夏有话说:“死生有天命,富贵天注定。”……

    你们这辈从小家境贫寒,每次被驱使做砍柴挑水的劳动,什么时候可以免除啊?挂念在心里,有什么可以说的!虽然你们不是同一个母亲所生,但应当想到四海之内都是兄弟的情义。鲍叔、管仲共同做买卖,分钱的时候管仲总要多占一点,但是鲍叔不觉得他贪财,因为知道他家里穷。归生、伍举都是春秋时楚国人,二人交情很好,后来伍举因罪逃到了晋国做官;归生与他相遇,二人铺荆而坐,共叙旧情。就是因为在鲍叔的帮助下,管仲变失败为成功,在归生帮助下,伍举于失败(因罪出逃)后回国立了功。其他人尚且如此,何况同父辈的人啊!颍川的韩元长,汉朝末的名士,身份为卿佐,八十岁死了。兄弟一起居住,直到终老。济北的氾稚春,晋国时的操行人,七世用共同的财产,家人没有怨怒的脸色。《诗经》说:“对于古人的崇高道德则敬仰,对于他们的高尚行为则遵行、学习。”即使不能那样,诚心诚意地崇尚他们。你们可要慎重啊!我没什么再说的了。

    诸葛亮:《诫子书》

    原文: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漫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译文:

    有道德修养的人,是这样进行修养锻炼的,他们以静思反省来使自己尽善尽美,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不清心寡欲就不能使自己的志向明确坚定,不安定清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而长期刻苦学习。要学得真知必须使身心在宁静中研究探讨,人们的才能是从不断的学习中积累起来的;如果不下苦功学习就不能增长与发扬自己的才干;如果没有坚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学业成功。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冒险草率、急躁不安就不能陶冶性情使节操高尚。如果年华与岁月虚度,志愿时日消磨,最终会像枯枝落叶般一天天衰老下去。这样的人不会为社会所用而有益于社会,只有悲伤地困守在自己的小房子里,到那时再后悔也来不及了。

    纪晓岚:《寄内子论教子书》

    原文:

    父母同负教育子女责任,今我寄旅京华,义方之教,责在尔躬。而妇女心性,偏爱者多,殊不知受之不以其道,反足以害之焉。其道维何?约言之有四戒四宜:一戒晏起,二戒懒惰,三戒奢华,四戒骄傲。既守四戒,又须规以四宜:一宜勤读,二宜敬师,三宜爱众,四宜慎食。以上八则,力教子之金科玉律,尔宜铭诸肺腑,时时以之教诲三子。虽仅十六字,浑括无穷,尔宜细细领会,后辈之成功立业,尽在其中焉。书不一一,容后续告。

    译文:

    父亲和母亲同样都肩负着教育子女的责任。如今我在京城旅居(做官),教育儿女的任务,都担负在你身上了。但是妇女的心性,大多都疼爱儿女,却不知道不用正确的方法疼爱他们,反而会害了他们。正确的方法是什么,大致有“四戒四宜”:第一要戒起床太晚;第二要戒懒惰;第三要戒奢侈浮华;第四要戒骄傲。既要遵守“四戒”,又要遵守“四宜”:第一应该勤奋读书;第二应该尊敬师长;第三应该友爱群体;第四应该节约粮食。以上的八个准则,是教育子女的金科玉律,你应该铭记在心,时时用它们教育我们的三个儿子,虽然只有十六个字,却包含了无穷的道理,你要细细体会,后辈的建功立业都在这十六个字上,这次就不一一解释了,容许我以后再告诉你。

    曾国藩:《家训一则》

    原文:

    字谕纪鸿儿:

    家中人来营者,多称尔举止大方,余为少慰。凡人多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勤俭自持习劳、习苦,可以处乐,可以处约,此君子也。余服官二十年,不敢稍染官宦习气,饮食起居,尚守寒素家风。极俭也,可略丰也。可太丰,则吾不敢也。凡仕宦之家,由俭入奢易,由奢返俭难。尔年尚幼,切不可贪爱奢华,不可惯习懒惰。无论大家、小家,士农工商,勤苦俭约未有不兴;骄奢倦怠,未有不败。尔读书写字,不可间断。早晨要早起,莫坠高曾祖考以来相传之家风。吾父吾叔皆黎明即起,尔之所知也。

    译文:

    字谕纪鸿儿:

    家中来军营的人,都说你举止大方,我心里略感欣慰。普通人大多希望子孙们能当大官,但我不愿(自己的子孙)当大官,只求能成为读书而明白事理的君子。勤俭自持、习惯劳苦,可以享受安乐,这就是君子。我为官二十年,从来不敢沾染半点官僚习气,饮食起居,还遵循简朴的家风,特别简朴也可以,稍微丰盛也可以,太过丰盛我就不敢了。凡是官宦人家,由简朴到奢侈容易,由奢侈到简朴难。你的年纪还小,千万不可以贪图奢侈享受。不论大家庭还是小家庭,士农工商,只要勤苦节俭,没有不兴盛的,若骄奢倦怠,没有不衰败的。你读书不可以间断,早晨要早起,不要败坏我们从曾祖就传下来的家风。我的父亲、叔叔,都是黎明就起床,这点你很清楚。

    梁启超:《致梁思庄》

    庄庄:

    听见你二哥说你不大喜欢学生物学,既已如此,为什么不早同我说。凡学问最好是因自己性之所近,往往事半功倍,你离开我很久,你的思想近来发展方向我不知道,我所推荐的学科未必合你的式,你应该自己体察作主,用姐姐哥哥当顾问,不必泥定爹爹的话,但是新学期若已经选定生物学,当然也不好再变,只得勉强努力而已,我很怕因为我的话扰乱了你治学针路,所以赶紧寄这封信。

    八月五日爹爹

    傅雷:《家书一则》

    寄你的书里,《古诗源选》、《唐五代宋词选》、《元明散曲选》,前面都有序文,写得不坏,你可仔细看,而且要多看几遍,隔些日子温温,无形中可以增加文学史及文学体裁的学识,和外国朋友谈天,也多些材料。谈词、谈曲的序文中都提到中国固有音乐在隋唐时已衰敝,宫廷盛行外来音乐;故真正古乐府(指魏晋两汉的)如何唱法在唐时已不可知。这一点不但是历史知识,而且与我们将来创作音乐也有关系。换句话说,非但现时不知唐宋人如何唱诗、唱词,即使知道了也不能说那便是中国本土的唱法。至于龙沐勋氏在序中说“唐宋人唱诗、唱词,中间常加‘泛音’,这是不应该的”(大意如此);我认为正是相反,加泛音的唱才有音乐可言。后人把泛音填上实字,反而是音乐的大阻碍。昆曲之所以如此费力、做作,中国音乐被文字束缚到如此地步,都是因为古人太重文字,不大懂音乐;懂音乐的人又不是士大夫,士大夫视音乐为工匠之事,所以弄来弄去,发展不出。汉魏之时有《相和歌》,明明是duet(二重唱)的雏形,倘能照此路演进,必然早有polyphonic(复调的)的音乐。不料《相和歌》辞不久即失传,故非但无polyphony(复调音乐),连harmony(和声)也产生不出。真是太可惜了。

    文化部决定要办一声乐研究所,叫林伯伯主持。他来信和我再三商榷,决定暂时回上海跟王鹏万医生加深研究喉科医术,一方面教学生,做实验,待一二年后再办声乐研究所。目前他一个人唱独角戏,如何教得了二三十个以上的学生?他的理论与实验也还不够,多些时间研究,当然可以更成熟;那时再拿出来问世,才有价值。

    顾圣婴暑假后已进乐队,三个月后上面忽然说她中学毕业不进音院,思想有问题,不要她了。这也是岂有此理,大概又是人事科搅出来的。

    昨晚请唐云来吃夜饭,看看古画,听他谈谈,颇学得一些知识。此人对艺术甚有见地,人亦高雅可喜,为时下国画家中不可多得之才;可惜整天在美协办公,打杂,创作大受影响。艺术家与行政工作,总是不两立的。不多谈了,希望你多多养神,勿太疲劳!

    波尔加:《天才是培养出来的》

    在教育孩子方面说不上有什么秘密,要说有,也就这样几个方面:一是开始得早,三个孩子从三四岁时就开始下棋,这对培养她们一生的兴趣极为重要,孩提时接受能力最强。实际上,每个孩子都可以培养成天才。这是我丈夫的观点,我也同意,每个人都可以达到最高水平。其次是要选准一个目标,我们也试过别的项目,如数学等,但不理想,象棋还有个客观衡量标准,一下就知道。最后可否说要有一个良好的环境,尤其是和谐的家庭氛围,能鼓励孩子们学习,自然还要讲究科学方法。

    1965 年,我首次来到布达佩斯。第一次见面时,洛齐(拉斯洛的爱称)就谈到他以后要六个孩子,并计划如何教育他们。结婚第二年,我们的大女儿苏珊出世。我们一开始就下决心对她进行某种教育,但一时不知从何入手,也没发现她有特别的才能。不能说我们生了个天才。休完两年半产假后,我到了幼儿园工作。我们欠了一大笔债,急需钱用。一次,我下班回家,看见洛齐和苏珊在下象棋。她是从一个抽屉里找到棋子的,就拉着爸爸教她。洛齐教会她步法后,奇迹出现了:爱动、活泼的女儿忽然变得文静、沉思,吵吵嚷嚷地要和爸爸下棋,甚至连其他玩具都视而不见,而且进步神速。一年多后,我们开始带她出去和其他小朋友比赛,但常常遭到非议,她太小了。但一开始比赛,当十来岁的男孩败在她手下时,人们开始惊讶,继而折服。

    说实在的,我是按母亲本性行事的。看到女儿这么喜欢下棋,我还能说什么?在这方面我可以说我帮了洛齐最大的忙,他们父女俩愿意干的事,我绝不阻拦。五年半后,我们相继又有了两个女儿——索菲娅和尤迪特。等她们长到两三岁时,苏珊要另请高明。由于老二和老三只差一岁半,所以她俩经常在一起玩。令两个小不点儿奇怪的是,姐姐总不同她们一起玩。严肃的大人们出入她的房间,屋里静得很。她们往姐姐房里窥视秘密,爸爸阻止她们说,只有会下棋的人才能进去。两个小的忙不迭地答应下来,学会了棋步。从此,象棋成了家里的头等大事。苏珊从苏联人办的一家幼儿园出来后,两个小的又进去学语言,因而姐妹三人俄语都说得很好。

    孩子们一天天长大,棋艺突飞猛进,但麻烦事也接踵而至:劝告、揶揄、讽刺,扰乱了宁静的家。我们也曾动摇过:孩子不能正常学习,洛齐不能上白班,大量时间、精力花在相互劝慰上。1979~1980 年是我们最困难的时期。我在一所服务学校教俄语、德语,洛齐上夜班,为的是多教孩子。我还教苏珊德语,她又从一位棋友那里学会了世界语。

    1981 年夏天,我要陪12 岁的苏珊去英国参加一次世界锦标赛,但学校却不准我假。我一气之下辞了职,专心教育三个孩子,这对我来说很不容易,我热爱教育,但我宁可省吃俭用。经济上有困难,就精打细算,一个福林当几个用,把教育孩子的事置于首位。促使我下决心的另一件事是一位罗马尼亚女象棋运动员对我的劝告,她的女儿因故自杀,她一辈子悔恨没有多和孩子在一起。尽管放弃工作极其痛苦,但我坚定不移。我曾有当导游的理想,但庆幸的是,现在我不是陪外国人,而是陪女儿去世界各国,我们生活得很有意义。

    至于说到三个女儿,苏珊真是个好姑娘,很听话,有事总是征求我们的意见。她的教育问题最少,原因是她同大人们在一起的时间最多。当然,她小时候我们精力充沛、热情高。她娴静、稳重,许多时候对一些重大问题的看法比我还深刻,不知道她从哪里懂得那么多。她小时候有段时间下棋不看棋盘,环顾左右,我很生气,以为她不专心,其实她不管往那里看,心里总有棋盘。

    从教育角度说,索菲娅最麻烦。她太敏感,心思分散,又注重美。她穿着最讲究,把自己的东西布置得很艺术。专家们认为她在棋盘里也在寻求美,不用对她讲女人的“美学”。她嘴也最快,很快会说出自己的想法,在学校里事儿最多。

    尤迪特也很自信,她同索菲娅年龄相近,老在一起,无话不说,包括对教练都有自己的看法。学校里孩子有的缺点,她们都有:淘气、任性。如要问同其他孩子的区别,她们只是好强,特别是尤迪特,好胜,认准目标不回头,喜欢有自己的棋迷。苏珊就谦虚些,尽管有主见,却不爱评论。蒙田:《我谴责一切体罚》

    在培育娇嫩心灵的方面,我谴责一切体罚。塑造心灵为的是荣誉与自由。强迫与压制有着说不出的奴性味儿。我想凭理性、智慧、灵巧都做不到的事情,借武力也不会取得更大的效果。人家就是这样培养我的。大家说我小时候只挨过两次皮鞭,而且都打得非常轻。我对自己的孩子也坚持这样做。不过他们都很小就死去,只有莱奥诺尔,我唯一的女儿幸免于夭折。她长到六岁多,无论引导她或惩罚她的过失(母亲宽容孩子的过失是很自然的),也顶多是训斥一下,而且语气都很轻。我知道我的方法是正确的、合乎自然的。就是女儿令我大失所望的时候,也不能指责我的方法,而一定另有原因。倘若我有儿子,我会更加慎重对待,因为男孩子不像女孩子那样生来要侍候他人,男子要自由得多。我多想自己的儿子心中充满自由和独立的精神啊!皮鞭的教育只会使心更加怯懦,或越发促其坚持邪恶。我看不出有其他效果。

    我们想得到孩子的爱吗?我们不愿意孩子有巴不得我们死掉的想法吧?(孩子有这种可怕的心愿是不正当的,不可原谅的)。那么,我们就应当尽自己的可能让孩子们生活得愉快、合理。

    居里夫人:《给外甥女的信》

    你写信对我说,你愿意生在一世纪以前……伊雷娜对我肯定他说过,她宁可生得晚些,生在未来的世纪里。我以为人们在每一个时期都可以过有趣而且有用的生活。我们不应该虚度一生,应该能够说:“我已经做了我能做的事。”人们只能要求我们如此,而且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一点快乐。

    去年春天,我的女儿们养蚕。我那时候身体还很不舒服,有好几个星期不得不停止活动,所以我把茧的结构观察了好久,我觉得很有趣。那些很活泼而且很细心的蚕,那样自愿地、坚持地工作着,真正感动了我。我看着它们,觉得我和它们是同类,虽然在工作上我或许还不如它们组织得那么好。我也是永远耐心地向一个极好的目标努力。我知道生命短促而且脆弱,知道它不能留下什么,知道别人的看法完全不同,而且对自己的努力是否符合真理没有多大把握,我还是努力去做。我这么做,无疑是有什么使我不得不如此,有如蚕不得不作茧。那可怜的蚕即使不能把茧作成,也要开始,并且仍然那样小心地去工作;而若是不能完成任务,它死了就不能蜕变,就不能得到补偿。

    亲爱的涵娜,我们每个人都吐丝作自己的茧罢,不必问原因,不必问结果。

    池田大作:《育子谈》

    我认为,作为父母,要给孩子积蓄起一笔终生用之不竭的“心之财富”。这便是必须留给孩子的最重要的遗产。要使孩子拥有一颗既深沉又丰富的心,可以说只有在这个意义上,父母才是必要的。也就是说,父母每天拼命生活下去的身影映入孩子眼中,尽管十分平凡,也能使孩子的“心之财富”积累起来。

    我想,在今天,既然“自立”已成为教育的骨架,那么“家教”的内容也该相应变化了。父母常说:“你那么做要挨骂的!”“不许这样做!”光这老一套恐怕不行了吧。要这样说:“嗯,这就对了。”这种正面的引导已成为必要的教育方式。例如孩子打扰了别人,仅仅斥责一顿是不够的,要使他心悦诚服地去向人家道歉,也就是说,让他在自己的良心驱使下行动,培养出这样的孩子不正是你的期望吗?

    今天的父母们,让你的孩子吃点苦头吧,起码,要每天培养他们独立生活的能力吧。总是让孩子靠在父母身上,白天给他遮住灼热的阳光,晚上给他挡住凛冽的寒风,早晨便使他的手软弱了,黄昏又让他的腿萎缩了。这样养育出的孩子,若某一天失去了庇护,必死于残酷的大自然之手。有些父母不教导孩子努力完成作业,任其闲适度日,而一旦暑假结束,孩子却因完不成作业自杀了,若说这些父母没责任,我是绝不同意的。

    孩子形成中的自我意识,还是非常脆弱的,因此,父母要像农民那样,小心地拔草施肥,其责任确实重大。但是,若不施肥,而洒上毒药,便使好不容易生长出的生机勃勃的嫩芽一下子枯萎了。这是众所周知的。这毒药出人意料地藏在你们的身边,包含在父母的自私心及妨碍孩子自立的随口所说的语句中。

    身为父母,责任重大,你们要给予孩子什么东西呢?提到这个问题,具体地说可以列出很多条。但首先要明确一个大前提,即如何对待孩子,怎样控制他们,这是个不可回避的问题。我要告诉你们:即使是孩子,也有一个人格,也是一个独立的人,这个前提必须明确。孩子绝不是父母的所有物,他的人格是构成社会的组成部分之一,这一个人格必须用充沛的爱情来培育。

    尽管孩子们说不出,他们也能切身感受到父母的生活态度。与其用嘴向他们灌输正义、良知,不如父母在自己的生活中用身体力行来示范,可以说这才是最高明的办法。我认为:能否正确地教育、引导孩子,归根结底,并不是教给孩子什么东西之类的教育技术问题,而是父母本身作为一个人,是否能正确履行职责的生活方式问题。

    家庭是一个小社会,父母、孩子是其成员,如果这个小社会和睦、健全、繁荣,就能为人类大社会作出贡献。父母、孩子都是这种家庭的共同建设者,确立这个观念是非常重要的。我坚信:在家庭中树立起比较远大的共同目标,就能自然地形成牢固、美满的亲子关系。

    总统家训

    麦迪逊家训

    麦迪逊是美国最伟大的总统之一,他的成功和他的家庭传统以及早期教育是分不开的。    1751年3月16日出生在外祖母家种植园里的麦迪逊从小就体弱多病,不过富裕的家庭环境使他衣食无忧,为其成长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尽管他身体不好,但父亲并没有放松对他的早期教育。为了开阔他的眼界,使他的身体健壮起来,父亲无论到哪里,都将麦迪逊带在身边。麦迪逊也喜欢跟着父母到处踏访奇观异闻,他们有时步行,有时骑马。经常参加这样的活动,使麦迪逊的身体逐渐强壮起来,他没有像父母所担心的那样早逝,反而成为最长寿的美国总统之一。

    与华盛顿相比,麦迪逊的童年更安定,得到了父母更多的关爱。他母亲呵护着他,他父亲虽然很忙却并不经常外出,从而父子俩能够经常在一起,并建立起亲密的关系,他对麦迪逊的影响也就大得多。

    父亲并不是非常有学问的人,但他在管理巨大的种植园方面体现出了卓越的才能,这让麦迪逊惊叹不已。父亲敦厚的性情、强烈的责任感,也对麦迪逊产生了影响。从父亲那里,麦迪逊学到了:没有责任感就没有执行力!这使麦迪逊后来成为决定美国政治体制的关键人物。

    联邦党人约翰·亚当斯当选总统后,由于种种原因,麦迪逊退出众议院,回到蒙特彼利埃种植园。在种植园,麦迪逊对他从小就熟悉的田园已无更强烈的兴趣了,他所关注的仍是国内的政治动向。他放不下他身上的责任。因而,当联邦党政府想在剥夺公民自由权方面有所动作时,思维敏捷的麦迪逊顿时感到异常愤怒,他不愿意自己付诸心血的《人权法案》遭到践踏。于是他再次拿起那犀利的笔,加入了讨伐不公正法案的队伍,而且为了更好地维护公民的权利,麦迪逊再次参加竞选并成功当选州议会议员。

    1800年,麦迪逊担任国务卿。在当时的欧洲诸强争霸战中,美国无疑是弱者,身为国务卿的麦迪逊深感责任重大,为了保护美国的利益,麦迪逊同总统杰斐逊决定采取中立态度,避免这个年轻国家受到列强的侵害,使美国得以在和平中发展。

    沙龙家训

    沙龙于1928年生于特拉维夫附近的马拉勒村。沙龙一出生便遇上了阿拉伯人与犹太人的严重流血冲突,自此,战争、冲突伴随了沙龙的一生。沙龙的童年也是这样度过的,尽管沙龙姐弟生活在动荡的岁月中,但父母对他们的教育仍然没有放松,特别是在文化教育方面。

    有一次,母亲维拉在《圣经》上面滴了几滴蜂蜜,让两个孩子去吻《圣经》,之后问他们尝到了什么味道。姐姐赫迪塔说尝到了一股甜味;沙龙也说有甜味。维拉便循循善诱地告诉他们:知识也是甜的,因此要尊重知识,书和知识能够给人们带来甜蜜。然后她又告诉孩子们:犹太人自古就有读书的优良传统,即使死后也读书不息。她说,据一本名叫《虔诚者的书》的书记载,古时候,犹太人的墓园里常常放着书,当夜深人静的时候,死者就会从坟墓里爬出来看书。

    维拉又问如果家里失火,你会带什么逃生?赫迪塔说带钱,沙龙说带钻石。母亲摇摇头告诉两个孩子说:“孩子们,你们要记住,你们最先考虑要带走的不应该是钱,也不是钻石,而是智慧。智慧是任何人都抢不走的,只要你们还活着,智慧就永远跟随着你们,无论逃到什么地方,你们都不会失去它!”

    维拉教育孩子们要想拥有智慧,就要刻苦读书。因此,沙龙从小就很刻苦。他每天早饭后都跑步赶往村头的海滨公交车站,然后搭乘一小时的汽车,再步行几千米到一所小学读书。母亲的教导影响了沙龙的一生。丰富的知识再加上非凡的胆识,使他一步一步走上了领袖之位。

    华盛顿家训

    11岁时,华盛顿的父亲去世,华盛顿的生活全由母亲照料,母亲深明事理,性格果断,治家甚严,又不乏慈祥,赢得了孩子们的尊敬和爱戴。华盛顿是长子,据说母亲最喜欢他,但是从来不给他特殊待遇。华盛顿从少年时代起就十分尊敬母亲,直到母亲去世。他的急躁脾气和威严的气派固然也都源于母亲,不过母亲早年的教训也使他懂得,必须控制自己的脾气,严于律己、谦恭有礼。

    华盛顿同父异母的哥哥劳伦斯是市民院的议员和有少校军衔的当地军事副长官。他十分疼爱弟弟,经常把华盛顿接到自己的庄园来住。劳伦斯的为人和周围的环境,使得华盛顿受到良好的教育。劳伦斯对华盛顿表现出来的智慧和正直的品德十分欣赏。华盛顿则把富于男子气概的有教养的哥哥看做是在学识和风度方面都值得自己学习的楷模。

    在出色的家庭教育结果下,年轻时期的华盛顿不但谦卑有礼,而且还十分好学,于是在念书时想成为一个出色商人的他就特别注意掌握有关商业、数学和法律方面的知识与技能,他刻苦自学,从而具备了突出的才干。20岁时他开始军旅生涯,23岁被任命为弗吉尼亚军总司令,积累了丰富的军事指挥经验。所以,当美国独立战争开始时,他被推选为大陆军总司令。他指挥北美民兵和英国军队英勇作战,并最终获得胜利。1789年,他被任命为美军总司令,并在制宪会议上,当选主席。同年4月,美利坚合众国成立,华盛顿被选为第1任总统。1792年,他再度当选。

    第二任总统期满后,华盛顿坚定表示不再受命,树立了不迷恋权力和荣誉的人格典范。退职后,他管理着父亲留下的山庄,直到1799年去世。

    从母亲和哥哥那里接受的教育,使华盛顿受益匪浅,再加上自己的勤奋好学,最终,华盛顿赢得了美国人民的爱戴,被尊称为“美国国父”。

    威尔逊家训

    伍德罗·威尔逊于1856年出生于弗吉尼亚州,父亲是大学教授。他1912年获民主党总统候选人提名,并击败对手取代罗斯福为进步主义改革的旗手。1920年,卸任的威尔逊获得诺贝尔和平奖。无论在任内还是离任,威尔逊都赢得了广泛的赞誉,素有“政界校长”之称。

    其实,少年时期的威尔逊得过一种现在叫做“学习困难”的病,主要表现为诵读能力欠缺。直到十二三岁,他还不能很好地领会文章的意思。这倒不是因为他比别人笨,而是因为喜爱上的偏差。对拉丁文和希腊文,他能倒背如流,但对于英语,他却感到无能为力。这时,父亲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不断地告诫儿子说:“绝不要低估自己的潜力!”通过不断激励,威尔逊的能力被调动起来。最终,威尔逊克服了学习上的困难,并由此也培养了与父亲一样的倔脾气,越是面对困难,头抬得越高。他始终坚信一点:绝不能低估自己的潜力!这个信念帮助威尔逊渡过了一个又一个难关。就是在威尔逊从政以后,对于他取得的成绩,父亲还会及时送来称赞,不过他还会指出需要注意的地方,以避免威尔逊产生骄傲情绪。

    1879年是父亲职业遭受挫折的一年,也是威尔逊从政途中比较重要的一年。为了能够让威尔逊安心工作,父亲把心中的不平更多地转化成了给儿子的动力。他对威尔逊说:“我曾相信自己并无优势,这一信念对我的人生影响极大,所以我急于让你避免这一严重的错误——我宁可你对自己、对自己的智力估计过高而不是过低。”父亲把自己的挫折归结为自信的不足,所以他一定要避免儿子也遭到同样的命运,不失时机地给他打了预防针。

    威尔逊没有让他失望,他后来的确没有因为失去信心而失败过。父亲的家训,不但给他指出了人生的方向,也给了他制胜的法宝。越是到了人生的关键时期,他就越能感受到每一句话的分量。威尔逊没有低估自己,因为无论在学术上还是政治上,他都做到了最好。在他自己的成名之作《国会政治》中,他深情地写道:“父亲是我青年时期耐心的引路者,是我人生的慈爱伙伴,是我最好的指导者和最温和的批评者。”

    艾森豪威尔家训

    艾森豪威尔1890年出生于得克萨斯州。父亲半生艰难,最后任一家煤气公司经理,母亲是个虔诚的教徒。

    艾森豪威尔靠自己的努力考入西点军校,并以优异的成绩毕业。1952年参加总统竞选获胜,任期内,他结束了朝鲜战争,但建立了东南亚条约组织,提出了艾森豪威尔主义,并继续推行冷战政策。艾森豪威尔戎马一生,南征北战,其中有一样东西一直陪伴着他,并助他走上了总统之位,那就是从母亲身上学会的幽默。

    艾森豪威尔的母亲是个开明、果敢、勤于思考、悟性极高的奇女子。由于家境贫寒,艾森豪威尔的6个兄弟都没有受过高等教育,他也只能免费进入西点军校。在他前往西点军校之前,母亲只告诉儿子一句话:“发牌的是上帝,不管怎样的牌你都必须拿着,你能做的就是尽全力打好你手里的牌,在此过程中,‘幽默’能助你一臂之力。”就是这句话影响了艾森豪威尔一生,也成了他的座右铭。从此,他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以积极向上的态度以及幽默的言辞去应对,尽自己的所能干好每一件事。也正是如此,艾森豪威尔才能从一个无名小卒成为美国历史上第34任总统。

    艾森豪威尔领导的百万大军,纪律严明、士气高昂,他成功的秘诀就是“以身作则”,并以幽默个性使自己别具魅力。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到前线视察,并对官兵们演说,以鼓舞士气。不巧下雨路滑,讲完话要离去时摔了一跤,引得官兵们哄堂大笑,身旁的部队指挥官赶紧扶起他,并为官兵无礼的哄笑郑重地向他致歉。艾森豪威尔对指挥官悄声说:“没关系,我相信这一跤比刚刚所讲的话更能鼓舞士气。”

    幽默是艾森豪威尔的一大性格特点。幽默不仅使他充满了个人魅力,也帮助他解决了不少人际上的难题,促进了他的成功。他当上总统后,也没忘记教导他的子女们学会幽默。幽默成为艾森豪威尔家训的主题。

    尼克松家训

    尼克松于1913年出生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1946年,他当选为美国众议院共和党议员,开始步入政界,后来成为总统,并于1972年2月首次访华,成为访问中国的第一位美国总统。

    和大多数美国总统一样,尼克松的童年也可以看做是美国历史的缩影——没有多少祖先留下的资本,只有靠自己的努力才能成功。如果说存在美国精神的话,开拓进取、独立创业应该算得上是其中最重要的内容。而这种精神,是所有成功的美国人不可或缺的素质。

    尼克松的家境并不富裕,一家人只能靠种地糊口。父亲在自己的菜园里辛勤劳作,供养着一家人,母亲则是一个有着文化修养的伟大母亲,更多地承担了教育子女的责任。自尼克松出生后,她就用自己的智慧和耐心教育他,在尼克松6岁上学时,母亲早就教会他读一些书籍了。

    尼克松9岁时,父亲卖掉了屋子和菜园、果园,把家搬到了惠特尔。父亲十分勤劳,靠自己的双手辛勤耕耘,努力改善全家人的生活。终于,他有了属于自己的加油站,后来又办起了杂货店,并专门出售自家制的馅饼和蛋糕,将尼克松母亲的手艺绝活推向了市场。

    父母的勤劳对尼克松产生了很大影响。他很早就帮忙做家务,做些力所能及的事,父母经常拿《圣经》中的“你必须汗流满面,才得糊口”这句话来教育他。尼克松把这句话牢牢地记在心底。尼克松很快就成了家里的得力帮手。在父亲和母亲辛勤劳动的带动下,尼克松充分认识到只有劳动才能创造一切,才能满足自己的需求。 给家人帮忙让尼克松深深体会到了劳动带来的快乐和成果。尼克松回忆道,他每天早晨4点钟就起床,5点赶到洛杉矶第七街菜市场。他自己挑选水果和蔬菜,把价钱还到最低,选购好货物后用马车送回家,等这些货物洗净、分级,放到店铺后,接着在8点钟去上学。尽管很辛苦,但每次劳动后,尼克松都感到一种轻松和快乐。因为他靠自己的努力,获得了收获。

    童年的经历使尼克松一生都保持勤劳,他终生都谨记父母教给他的那句话,靠自己的付出来实现人生目标。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