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缪尔·斯迈尔斯处世成功思想全书-追求一种充实有益的生活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纵观世界历史,人类的所有活动,就两句话:一是增加快乐;二是减少痛苦。要认真地做好每件事情。也许只是小事往往决定着今后做大事的命运;要乐观,平凡也有平凡的精彩。幸福并不是依存于你是什么人或拥有什么,它只取决于你想的是什么。比成功和幸福都重要的是,一个人必须有一个真实的自我,一个饱满的灵魂,它决定了一个人争取成功和体验幸福的能力。

    【人生的意义就在于获得幸福】

    塞缪尔·斯迈尔斯认为,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人生的意义,就在于获得幸福。不论禁欲主义者,还是快乐主义者,他们都不可能不是在追求幸福;他们都不可能不是在避免不幸。只不过由于他们对幸福的认识、感觉不同,因而似乎一些人在追求幸福,另些人在追求不幸罢了。

    幸福是什么?按目前流行的观点:“所谓幸福,就是人们在创造物质生活条件和精神生活条件的实践中,由于感受和理解到目标和理想的实现,而得到的精神上的满足。”这个定义,把幸福与快乐、不幸与痛苦完全等同起来。而在明智的人看来,这些范畴是不同的。幸福是人们目的的实现;不幸是人们的目的未能实现;而快乐则是对幸福的感觉,是人们实现了目的所感到的满足;痛苦则是对不幸的感觉,是人们没能实现目的所感到的不满足。因此,幸福与欢乐不同,幸福是行为规则,是道德规范,属于人们的实际行为领域;而快乐是对幸福的感觉,是心理的主观的精神的东西。

    道德的本质作用,就在于告诉人们应该追求怎样的幸福,避免怎样的不幸。那么,幸福有哪些种类或层次呢?

    按照道德的原则,人们活动的目的不外利他与利己两种。所以,人们的幸福也就不外两种:一是利他目的的实现,叫做“为他人的幸福”或“集体幸福”;一是利己目的的实现,叫做“为自己的幸福”或“个人幸福”。为他人的幸福符合道德最高标准——“纯粹利他”,因而是最高的正当幸福。为自己的幸福,如果用利他的手段达到,便符合道德一般标准——“利己与利他统一”,所以是一般的正当幸福。如果用无害于人的手段达到,就符合道德最低标准“不损人”,所以是最低的正当幸福;如果用损人的手段达到,就不符合道德标准,就是不正当的幸福。

    集体幸福和个人幸福并非彼此存在、互不相干的两个东西,而是融为一体,成为一个人活动的不可分割的双重目的,构成一个人全面幸福的不可分割的两个侧面。因为人类的天性是这样:人们只有为了同时代人的完善、为了他们的幸福而工作,他才能达到完善。

    如果一个人只是为了自己而劳动,他也许能成为有名的学者、绝顶聪明人、出色的诗人,但他决不可能成为情操高尚的伟人。一位著名学者说:“那些为共同目标劳动,因而使自己变得更加高尚的人,历史承认他们是伟人;那些为最大多数人们带来幸福的人,则是最幸福的人。”因为“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时,我们感到的将不是一点点自私而可怜的欢乐,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万人。”

    如果不以利他和利己而以物质和精神为根据,则幸福又分为物质幸福与精神幸福两个层次。物质幸福是物质方面目的的实现。它又分为创造性的与享受性的两种。创造性的物质幸福也就是创造物质财富的目的的实现;享受性的物质幸福也就是消费物质财富的目的的实现。

    诚然,物质财富的创造是人们种种活动的目的,但是当一个人使自己的创造物质财富的才能和天赋得到充分的社会利用和发展时,他会感到无限的幸福。这种幸福显然远远高于消费性的物质幸福。

    精神幸福是精神方面的目的的实现,也分为创造性和消费性两种。创造性的精神幸福如著书立说、作曲演唱、雕刻绘画等;消费性的精神幸福如对文艺作品和表演的欣赏等。不言而喻,创造性的精神幸福远远高于享受性的精神幸福。

    人生的意义就在于获得幸福,在这一点几乎人人都相同。但是,要追求什么样的幸福?怎样去获得这种幸福?就值得每一个人认真思索、慎重选择了。

    【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才会有所成就】

    塞缪尔·斯迈尔斯在著作中引用过一句话:“你一定要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才会有所成就。”

    1888年,法国巴黎科学院发起关于“刚体固定点旋转”问题有奖征文。有趣的是,征文规定作者除提供论文外,还必须附一条格言。因为,知识和人格是科学事业腾飞的双翼。在许多应征的论文中,有篇论文所附的格言格外显眼,极富哲理:“说自己知道的话,干自己应干的事,做自己想做的人。”这句名言出自38岁的俄国女数学家苏菲·柯瓦列夫斯卡娜之手。她实现了自己的格言:“做自己想做的人。”在妇女处于被压迫、被奴役的悲惨地位的19世纪,她成了走进法国巴黎科学院大门的第一个女性,成为数学史上第一个女教授。

    斯迈尔斯指出:一个人要充分地估测自己,给自己找准位置,充满信心,真诚地做自己能做的和应该做的事,才有可能成为自己所希望的那种人。被誉为“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的乔·吉拉德的传奇人生经历就生动地印证了斯迈尔斯这一成功思想。

    1929年,在美国一个贫民窟里出生一位名扬世界的传奇式人物,他就是乔·吉拉德。说起他的成长经历可谓曲折。他从懂事起,便开始给人家擦皮鞋,后又做报童,然后又做过洗碗工、送货员、电炉装配工和住宅建筑承包商等。据他自己的话讲:35岁以前的他,事事不如意,处处碰壁,没取得任何成就,甚至还欠了一身的外债。朋友均弃他而去,就连妻儿的生活费用都成了问题。因为他还患有严重的口吃,以致他换过40多个工作仍一无所成。为了生存,他开始做汽车业务,步入了他的推销生涯。

    从干起推销的那一刻起,“你认为自己行,就一定能行”成为他创业的思想支撑,他相信自己一定能做得到,他以极大的热忱投入到狂热推销工作中。不管在街上还是在商店里,他逢人即送名片,抓住一切机会,推销他的产品,推销他自己。

    三年过后,他成为全世界最伟大的销售员。谁能预料到,三年前背了一身外债,几乎走投无路、处于绝望的他,竟然能够在短短的三年内被吉尼斯世界纪录称为“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他至今还保持着销售昂贵产品的空前纪录——平均每天卖6辆汽车!他一直被欧美商界称为“能向任何人推销出任何商品”的传奇人物。

    在分析乔·吉拉德的创业历程后,我们会发现,吉拉德成功的要素主要有:首先,他有坚持不懈,败不馁的精神,这也是他成功重要条件;再一个,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他把自己定位在做一名销售员上,他认为自己更适合,更胜任做这项工作,热爱这项工作,这是他成功的引力。

    在生活中,为了有所成就,首先要成为你自己——就是要知道你能做什么,你想做什么,你的优势是什么。因为最了解自己的终究是自己,你必须确立这一点。否则,你会在众人的参考意见中丢失自己。

    社会上的大多数人,总是羡慕那些事业有成之士,盲目地效仿别人去做某件事,从未了解自己是否擅长。他们不能认清自己的专长,了解自己的能力,结果自然是徒劳。每个人都有许多能力,但总是有一种能力是最擅长的。只有找准最擅长的事,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力,调动自己身上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并把自己的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从而获得成功。反之,那些不知道自己擅长做什么事的人,总是在别别扭扭地做着自己不喜欢、不擅长的事,以至于工作中没有足够的热情,不能脱颖而出,更谈不上成就大事了。

    要改变自己目前的状况,要让自己更有自信,要让自己做事更有成效,我们就必须作出更好的决定,采取更好的行动。

    【我们心灵平静的程度取决于我们能否生活在现在时】

    斯迈尔斯指出:很大程度上,我们心灵平静的程度取决于我们能否生活在现在时。无论昨天或去年发生了什么,明天也许发生或不发生什么,你身处的都是现在时——永远如此!

    毫无疑问,我们许多人将大部分生活都花费在为各种各样的事焦虑伤神中。

    我们让过去的问题和未来的忧虑来控制我们的现在时刻,以至于使自己焦虑、受挫、沮丧和丧失希望。另一方面,我们搁置了我们的满足感、我们固有的优势以及我们的幸福快乐,经常说服自己“有朝一日”会比今天更好。不幸的是,我们更多是只是重复过去,“有朝一日”永远不会真的到来。约翰·列农曾说:“生活是在我们忙于制订其他计划时所发生的一切。”当我们忙于制订“其他计划”时,我们的孩子们在忙着成长,我们所爱的人在离去或死亡,我们的身体在走形,我们的梦想在逝去。简言之,我们错过了生活。

    许多人将生活过得如同是为了以后某一日的彩排。显然,它不是。实际上,没人能够保证他或她明天仍在这里。现在是我们所拥有的唯一时间,也是我们能够加以控制住的唯一时间。当我们的注意力处于现在时,我们就会将恐惧从我们的头脑中排除出去。恐惧就是我们对于未来可能发生事件的忧虑——我们将没有足够的钱,我们的孩子将会陷入麻烦,我们将会衰老并死亡,如此等等。

    为了战胜恐惧,最好的策略便是学会将你的注意力拉回到现在时。马克·吐温晚年时感叹道:“我的一生有太多的忧虑的事,只有一些事真的发生了。”这表达得很明确:无须为将来而烦恼。实践一下将你的注意力保持在此地此时,你的努力将产生巨大的益处。

    如果天上的星辰一生只出现一次,那么每个人一定都会出去仰望,而且看过的人一定都会大谈这次经验的庄严和壮观。传媒一定提前就大作宣传,而事后许久还大赞其美。星辰果真只出现一次,我们一定会早作准备,决不愿错过星辰之美。不幸的是,它们每晚都闪亮,所以,我们好几个月都不去抬头望一眼天空。

    正如罗丹所说的:“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不会欣赏每日的生活是我们最大的悲哀。其实,我们不必费心地四处寻找,美本来是随处可见的。

    可惜的是,生活中的此时此地总是被忽略,我们无意中预支了“此刻的生活”。想一想吧,早上还没起床时,你就因开始担心起床后的寒冷而错失了被子里最后几分钟的温暖;吃早餐的时候,你又在想着开车上班的路上可能会堵车;上班的时候,就开始设计下班后怎么打发时间;参加派对时,又在烦恼着回家路上得花多少时间了。

    我们总是生活在下一刻里。我们急着等周末来临、暑假来临、孩子长大、年老退休。等我们老时,我们真的也可以说是:“我真是等不及要去死了!”

    我们一刻也不停地转着。我们对堵车的公路乱骂脏话;我们在超市中像没头的苍蝇,毫无耐性;我们对着电视不停地调换频道;我们一个劲儿地催促孩子快点……

    梭罗说:“我们可以杀死时间而毫无后遗症。”我们确实在“杀”时间。我们的时间花在杀死灵性、杀死享受愉悦的能力上。我们过于自我中心,以为创立了人类有史以来一个最佳的文明,但我们根本没有时间享受。这像是浮世德与魔鬼的交换条件。

    现代人之所以不能拥有此刻的、美好的生活,是因为我们总是担心时间不够,就像我们总是觉得钱不够一样。学习享受已经拥有的时间、金钱与爱,是我们最重要的一课。

    可悲的是,我们许多人总是在推迟我们的快乐——无限期地推迟。我们并非有意如此,而是我们总在说服自己:“有朝一日我会快乐的。”我们告诉自己,当我们付清账单,当我们完成学业,得到我们的第一份工作、一次提升时……我们将会快乐。我们劝告自己,当我们结婚之后,有了一个孩子之后,生活将会更美好。然后,我们会苦于孩子不够大——当他们长大了,我们将会更满足。之后,我们又苦于要去应付十几岁的少年。当他们跨过这一阶段,我们当然会高兴。我们对自己说:如果我们的配偶表现出色,当我们有辆更好的车,能够去欢度假期,当我们退休了时,我们的生活将会完美……如此等等!

    事实上,没有比现在更适于快乐的时间了。如果不在现在,那是什么时候呢?你的生活永远充满挑战。最好让你自己承认这一点并决定去快乐。斯迈尔斯提醒我们:没有通向快乐的途径。快乐本身就是途径。

    享受生活是帮助我们充实人生,帮助人生充满活力的方法。但大多数人的大多数时候都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我们不否认适当的“白日梦”对人的心理健康有益。我们的问题在于,过多地沉溺于白日梦而忘记真实的生活。

    我们必须摆脱对“下一刻”的迷思和幻想:它们有的不切实际,有的虽然是事实,却剥夺了我们此刻的生活。

    摆脱不切实际的幻想可以让你明白:生活不会适应你,而是你必须去适应生活。而且不是看你喜欢它变成什么样,而是原本它是什么样子你都得适应。

    “生活在此刻”就是享受你正在做的、而不是即将做的事情。不要一边吃饭一边想着要干的工作,或者一边吃一边看电视。在吃东西的时候,你最好是专注于所吃的东西,它的色泽、香气、味道和营养。也许你需要一套饮食哲学——你需要知道自己是为欢乐而吃、为健康而吃、还是为欢宴而吃,进而决定是吃肉、吃素或者其他。否则,你就对食物完全没有感觉,更别提获得什么营养。

    从白日梦里走出来,学会欣赏和热爱已经拥有的此刻的生活,本身就是一种成长。

    【不掩饰自己的真情,更真实地面对生活】

    塞缪尔·斯迈尔斯说:“我们要努力使自己真实地面对生活。”这对于我们每个现代人都应该有所启示。天性开朗、热情、奔放的人,根本就没有必要去追求少年老成的效果,以至于制造出一副扭曲的性格,它比肢体的残疾更要令人悲哀。装出一副老于世故的外表和麻木不仁的面孔,去迎合某种观念和大众化的口味,是脆弱、怯懦的表现。走出自我封闭的圈子,注意倾听自己心灵的声音并大胆表现它,是美好和幸福的。当我们要压抑自己的感情,想把它封闭起来时,我们有必要反躬自问:我怕的是什么?我为什么不能更自由、更真实地生活在世界上,而不是在面具里?

    有所作为的人从不掩饰自己的真情。罗斯福会发出孩子般爽朗的笑声;丘吉尔会为了区区小事就大失身份地和自己的男仆争吵起来;列夫·托尔斯泰听柴可夫斯基弹琴时,会当众流出了泪水……用世俗、功利的眼睛又怎么可能解释心中的热情?

    罗斯福总统的夫人艾莲娜有一次犹豫不决,下不了决心是否去做某件事。她向经济学家巴鲁克请教:“我的头脑叫我去做,可我的心叫我不要做。我真不知该如何是好。”

    巴鲁克的忠告是:“有疑问时,遵从你的心。如果因为遵从你的心而做错了事,不会觉得太难过。”

    斯迈尔斯提醒我们,为了你生活得更快乐、更有意义,就请你摘下成年人的脸谱,重新审视你的内心,更真诚地面对生活。

    那么,具体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如下建议可供参考:

    1.信任他人

    如果你对新结识的人表现冷淡,这往往意味着你对人的信任感和孩子般天真的直觉已被自我封闭的重压毁灭了。那么,你就不会从你周围的人们中获得乐趣。这时,你应该放松自己紧张的生活节奏——不妨和初次见面的人打招呼;或者在你常去买东西的小店里和售货员聊聊;或者和刚结识的新朋友一道参加郊游。你应该努力去寻找童年时交友的感觉,信任他人和你自己,而不要每时每刻都疑窦丛生。

    2.学会对自己说:“没关系”

    孩子们经常发出无缘无故的笑声,他们的烦恼从不闷在心里。我们常常会被生活中各种各样伤脑筋的事压得两腿打战。其实,生活中果真有那么多的烦恼吗?许多事并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只是我们把它放大了而已。我们要学会对自己说“这没关系”,这样,我们的生活里就会常常充满开怀的笑声。

    3.顺其自然地去生活

    不要为一件事没按计划进行而烦恼,不要为某一次待人接物礼貌不够周全而自怨自艾。如果你对每一件事都精心策划,以求万无一失的话,你就不知不觉地把自己的感情紧紧封闭起来了。你已经忘记了自己小时候是一副什么样子。你应该重视生活中偶然的灵感和乐趣。快乐是人生的一个重要价值标准,有时能让自己高兴一下就行;不要整日为了一个明确目的、为解决某一项难题而奔忙。

    4.不要为真实的感情梳妆打扮

    如果你和你的挚友分离在即,你就让即将涌出的泪水流下来,而不要躲到盥洗室去。为了怕人说长道短而把自己身上最有价值的一部分掩饰起来,这种做法没有任何道理。生活中许许多多的事都是这样,要努力遵从你的心,听取你心灵的声音。这样,即使做错了事,我们也不会太难过。

    【时刻保持一颗平常心】

    塞缪尔·斯迈尔斯说:“有一颗热切、诚挚、忠实的心灵,比有钱更为重要。”

    生活中,能够寻找到满足感的人,不管他富与贫,都是成功的。一个人无论在顺境里、还是逆境中,都要懂得适时调整自己的心态,尊重生活中那份与生俱来的“平淡味”,那么他做人的“火候”就达到了佳妙之境。

    平常心是一种生活的态度,平平淡淡才是真。保持一颗平常心,做好自己的事,做一个善良的人。生活是残酷的,竞争是激烈的,永远没有常胜将军。无论你有多么聪明,请谨记: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一个人有所得,也必定有所失,上帝不会只让一个人占尽天机。你拥有了财富、获得了成功,即使在自己看来有多么了不起,也有可能只是一时一事;况且财富到了一定数字,的确也只是一个数字而已。如果它无法带给你亲情、友情和爱情,无法带给你快乐和健康的身体,那么你就需要反思一下自己拼命去追求它的动机和意义。

    世界万物都是自然而然,平等平常的。事物的发展运动也是自然而然的,没有必要去怨天尤人,只要时刻保持一颗平常心就可以了。

    我们不要像那些自命清高的人一样,去鄙视日常生活。平平淡淡才是真,生活原本就是由一连串的平凡和简单构成的。我们要以平和的心态来重新审视这个世界,这样就可以在自己的内心里拥有一片灿烂的天地。

    也许这世界上还有很多不如意,但是只要人与人之间能够善意对待,赠人以微笑,顺其自然安身立命,那么生活就会变得相对轻松起来;即使你遇到困难,也会领略人生的很多美好,带给自己也带给他人更可贵的人性魅力!

    世俗生活中的人,往往有了名望、地位和金钱后,便失去了自我:轻一些的是有些骄傲,重一些的便盛气凌人,把谁都不放在眼里;还有一些人甚至作出损害他人的事情,却丝毫不知道悔过。在荣誉和利益面前,要以平常心视之。荣誉要让,利益也要让!

    对待工作,我们要有一颗平常心。如果心情浮躁、好高骛远、看不起本职工作,缺乏对职业价值的思考,那么我们的工作激情将会荡然无存,工作也会变得单调而无奈。不为名所苦、不为利所累,少一些计较、少一些埋怨,孜孜不倦,乐在其中。

    对待生活,我们要有一颗平常心。尽管单调、紧张的生活每天都在周而复始地上演,但只要心不老,我们的生活就充满阳光。只有甘于平淡,心存满足,我们才会领略到生活的平常而有味、生命的无奇而动人。

    对待自己,我们更要有一颗平常心。有平常心,不是自我姑息、不求进取,而是胸襟更豁达一些,眼光更长远一些,排除那些不必要的留恋和顾盼。守住心灵的宁静,善待自己,不苛求自己,不随波逐流,不做无谓的折腾。对人对事,常怀感恩之情,常怀宽容之心。任凭权利纷争、物欲横流,我们宠辱不惊、顺其自然;以平常心看大千世界,以平常心待人生沧桑。

    有了平常心,才能拥有宁静平和的心态,我们的心灵宛如在静野上漫步,在幽涧中独行。

    【人是为生活而活,不是为成功而活】

    塞缪尔·斯迈尔斯说:“人的行为应该是高尚的。但人不能将快乐寄托在高尚行为的回报上,而应该从行为本身感受快乐与幸福。”也就是说,一个人要喜欢自己的工作,从工作中感受快乐。这样,你能成功,当然更好;即使不能成功,你也从工作中得到了享受。

    生活本身就是人的目的,决不仅仅是人达致成功的手段。人是为生活而活,不是为成功而活。人不是事业、理想、成功或其他任何东西的附属物,人自身的快乐和幸福才是人生的真正目的。

    在日本有一位著名的禅师叫临济。在他临去世前,数千名门徒聚集在一起聆听他最后的讲道。可临济只是躺着,快乐地带着微笑,不说一句话。看着他快死了却不说一句话,他的一位老朋友、一位同样有名的大师提醒他:“临济,你是否已经忘了你必须说你最后的遗言?大家都盼望着呢。”

    临济说道:“请听!”这时屋顶上两只松鼠在奔跑着,尖叫着。他说:“多美!”然后,他去世了。

    就在那一刻,当他说“请听……”的时候,周围全然的宁静,每个人都以为他会说些伟大的事——但是只有两只松鼠在屋顶上打架,尖叫着奔跑着……然后他微笑,接着,便去世了。——但是,他已经发出了他的最后信息:我们不要将事情分成小的和大的,重要的和不重要的,每件事都是重要的。

    在那一刻,临济的死与屋顶上两只松鼠在奔跑同样重要,那没有区别,所有的存在都是一样的,那就是他的整个哲学,他一生的教诲——没有什么东西是伟大的,也没有什么东西是渺小的,这全由你而定。

    我们曾经背负过太沉重的理想和主义,到头来却发现那只是别人用来操纵和控制我们的一种工具,它像肥皂泡一样容易破灭。现在,我们也还背负着沉重的“殷切希望”和“成才的祈望”。其实,人生怎样才有意义,完全只是我们个人的一种选择。

    生命的意义不在于要有一些所谓伟大的人生目标,要干一些所谓的大事。其实,事情的重要和不重要,是大事还是小事,只是你自己的一种界定。能够让你快乐的事,能够让你投入心力、投入热忱的事,那也就是大事,那也就是重要的事。

    年轻人都容易重结果而轻视过程,认为过程是手段,结果是目的;没得到好的结果,就是失败。其实,过程是漫长的,结果是短暂的;人不能为了“短暂”,而放弃“漫长”。就连人生也就是一种过程——人的结果不就是死亡吗?人生,也就是享受人生的过程。

    【战胜无聊和苦闷的最好办法就是勤奋地工作】

    塞缪尔·斯迈尔斯非常喜欢这样一句格言:“事业虽扰人,懒惰害更大。”真正的幸福决不会光顾那些精神麻木、四体不勤的人们。幸福只在辛勤的劳动和晶莹的汗水中。懒惰,只有懒惰才会使人们精神沮丧、万念俱灰;劳动,也只有劳动才能创造生活,给人们带来幸福和欢乐。任何人只要劳动,就必然要耗费体力和精力;劳动也可能会使人们精疲力竭,但它绝对不会像懒惰一样使人精神空虚、精神沮丧、万念俱灰。因此,斯迈尔斯认为,劳动是治疗人们身心病症的最好药物。马歇尔·霍尔博士指出:“没有什么比无所事事、空虚无聊更为有害的了。”一位著名的大主教认为:“一个人的身心就像磨盘一样,如果把麦子放进去,它会把麦子磨成面粉;如果你不把麦子放进去,磨盘虽然也在照常运转,却不可能磨出面粉来。”

    那些游手好闲、不肯吃苦耐劳的人,总是有各种漂亮的借口,他们不愿意好好地工作、劳动,却常常会想出各种主意和理由来为自己辩解。比如,“那山太难爬了!”或者:“那没必要试——我已经试过多次了,都没有成功,无须再试了。”针对这种种诡辩,塞缪尔·斯迈尔斯曾写信给一位年轻人说:“你这懒惰行为,所谓没有时间等,都只是一种借口,你总是用种种漂亮的借口来为自己辩解,我看你最根本的一条就是不肯努力、不肯下工夫。你的理论就是这样:每一个人都会把他能干的事情干好的。如果有哪一个人没有干好自己的事情,这表明他不胜任这件事情。你没有写文章表明你不能够写,而不是你不愿意写。你没有这方面的爱好,证明你没有这方面的才干。这就是你的理论体系——一个多么完整的理论体系啊!如果你这个理论体系能为大众普遍接受的话,它将会产生多大的负作用啊!”

    确实,一心想拥有某种东西,却害怕或不敢或不愿意付出相应的劳动,这是懦夫的表现。无论多么美好的东西,人们只有付出相应的劳动和汗水,才能懂得这美好的东西是多么地来之不易,因而愈加珍惜它,人们才能从这种“拥有”中享受到快乐和幸福,这是一条万古不易的原则。即使是一份悠闲,如果不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而得来的,这份悠闲也并不甜美。不是用自己劳动和汗水换来的东西,你就没有为它付出代价,你就不配享用它。

    一个无所事事的人,不管他多么和蔼可亲、令人尊敬,不管他是一个多么好的人,不管他的名声如何响亮,他过去不可能、现在也不可能、将来也不可能得到真正的幸福。生活就是劳动,劳动就是生活。热爱自己的工作、尊重劳动是保持良好品德的前提条件。只有热爱工作、尊重劳动,才能抵御各种卑劣思想、腐朽思想的侵蚀,才能抵抗各种低级趣味的引诱。只有热爱劳动、尽职尽责,才能摆脱由于沉溺于自私自利之中而带来的无数烦恼和忧愁。有人认为,只有躲在自己的小天地里,两耳不闻窗外事,才能避免种种烦恼和不幸。许多人都已经这样试过,但结果总是一样。无论是谁,他既不可能躲避烦恼和忧愁,也不可能避开辛苦的劳动,劳动和烦恼乃是人类无法逃避的命运之神。那些尽力躲避烦恼的人,烦恼却总是找上门来,忧愁也总是光顾他们。有些懒惰的人,总想干些轻松的、简单的事情,但大自然是公平的,这些“轻松的”、“简单的”事情对于懒惰者而言也会变得很困难、很艰难。那些一心只为自己着想的人,或迟或早,总会意识到上帝对他总是特别地冷酷无情。

    即使从最低级、最庸俗的意义上讲——从纯粹个人享乐这方面讲,适当从事有益的劳动也是完全有必要的。不劳动就不应该享受劳动所带来的快乐。当我们从事艰苦劳动的时候,我们也感到很幸福、很快乐;适当的休息、必要的休闲这都是人人所希望的。但这一份清闲只有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赚来的、通过自己的辛苦劳动赢来的才具有意义,才会使人享受到劳动之余的乐趣。也只有这样活着,我们的生活才会充满无限的幸福。

    确实,有许多人因劳累过度而死亡;但是有更多的人是因自私自利、过度纵欲和无所事事而死亡。一般来讲,那些因过度劳累而使自己身体垮掉的人,往往都没有注意适当照顾自己的生活,没有适当注意自己的健康,是不可取的。这种完全不顾及自己的生活和健康而完全沉溺于过度劳累之中的做法可以说是杀鸡取卵,应为明智的人所不为。

    经常性、习惯性地从事一些有益的事业,对于我们的幸福和快乐都是十分必要的。一旦离开这种经常性的、有益于身心的劳动,我们就会百无聊赖、无精打采,就会无所事事,精神委靡不振,进而会头昏眼花,神经系统也会紊乱不堪,久而久之,身体自然会莫名其妙地垮下来。

    战胜无聊和苦闷的最好办法就是勤奋地工作、满怀信心地劳动。一个人一旦参加劳动,快乐自然就会来到你的身边,无聊和单调的感觉就会逃之夭夭。勤奋地工作、愉快地劳动、不怕吃苦,是想干一番事业的人的必备心态。

    【一份愉快的工作心情是极为难得的财富】

    塞缪尔·斯迈尔斯说:“事业可以考验人,也可以造就人。”也许,人生的最大快乐就在于有目的地、朝气蓬勃地工作,一个人的信心,活力和其他种种优良品质都依赖于它。当赛地·史密斯在约克郡的弗士顿勒克区当一个教区的牧师时,尽管他认为他不适合于干这一项工作,但他还是很愉快地干了起来,并决心尽力干得最好。他说:“我已下决心爱上这项工作,使我自己与它一致,这比我超然其上、不时发发牢骚、认为这项工作纯粹无聊透顶、尽讲些废话,要更富有大丈夫气概。”每当霍克博士去从事一项新的工作时,他总是说:“不管我在哪儿,我都以上帝的名义发誓,我会用我的双手去尽力工作;如果我不能找到一份工作,我将创造一份工作。”

    在英国流传着关于一个非常卓越的建筑师的故事,他接受了长时期的良好教育,并且到古老的东方作过旅行,然后回家准备从事一项实际工作。他决定能找到什么样的工作,就从什么样的工作入手。因此,他从事了一个与房屋维修有关的职业,这是一个最下贱而且报酬最低廉的职业。但是,这位建筑师却有着良好的心态,没有去改行。并且,他下决心要一直做下去,因此,他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在一个非常炎热的六月天,一个朋友发现他跨坐在屋顶上全神贯注于房屋维修工作。他用手擦了擦脸上的汗珠,大声喊道:“对于我这个走遍了全希腊的人来说,这是一个最好的职业。”他就是这样全身心地一丝不苟地从事自己的工作,直到他一步一步转入其他报酬更为丰厚的职业,最后达到他辉煌的顶点。

    一份愉快的工作心情是极为难得的财富。它能促进工作的顺应性,使时间在不知不觉中过去。正如一位基督教主教所说的:“基督徒的品性的精髓就是中庸不倚。”智慧的精髓就在于愉快与勤奋的结合。愉快地工作是成功之道、幸福之源。

    斯迈尔斯在他的著作中曾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尔斯兰博曾在东印度公司从事文书工作,干久了,他自然十分厌烦这个工作。终于有一天,他从这份工作中解脱出来了,他感到说不出的轻松和喜悦。他在给朋友的信中写道:“十余年的无聊工作就换来这万把英镑,太不值了。”“我自由了,我终于自由了!我将自由自在地度过剩下的50年。一个人最痛快、最幸福的日子就是什么也不干。”漫长的两年过去了,查尔斯享受着清闲的时光,但是他的心情却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他现在才发现那些单调乏味的工作原来一直挺适合他,可他却一直未曾认识到。时间以前是他的朋友,而今却成了他的敌人。他在给朋友的信中写道:“我真的相信,没有工作比过度劳累更糟糕,一个人一旦没有工作,他的心就会折磨自己。我几乎对什么东西都失去了兴趣。天堂的雨水也从来不会倾泻在那些无所事事者的头上。我唯一能做的,也是我做得最多的,就是周而复始地散步。我真是一个谋害时间的罪恶杀手,神的启示与我无缘了。”

    这是一个失去工作的人的真实想法,我们或许会产生共鸣,也就是说当我们停止工作时,我们并不会感到轻松快乐,反倒会不安和迷茫。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工作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更是人内在的需要,是源自人性深处的一种渴望。

    工作本身就是美丽、快乐的原因。所以,重要的不是你所从事的是怎样的工作,而是你是否忍耐住枯燥、沉闷,带着兴趣找到了这些美丽和快乐。

    你必须时刻提醒自己,对工作保持兴趣。有时候你必须强迫自己采取热忱的行动,这样你才能渐渐变得快乐起来。深入发掘你的工作对象,尽量收集它的有关资料,研究它,学习它,和它生活在一起,这样做会在不知不觉之中找到快乐。

    不管你现在从事什么职业,你都应该抱着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其实只要你愿意去寻找,总会找到工作中的乐趣。学会带着兴趣去工作,你就可以做得更好,从而成为一个快乐的工作者。

    【许多伟大业绩都是通过一些很平凡的不断努力而取得的】

    塞缪尔·斯迈尔斯在著作中曾引用一位诗人的这样一句话:“神明在通往幸福天堂的道路上,设置了很多需要辛勤劳动才能克服的障碍。可以确信无疑的是,无论是在物质上还是在精神上,通过自己辛勤劳动获得的面包,吃起来肯定比被人恩赐的面包更加感觉香甜可口。”

    劳动不仅是一种必要和一种义务,也是一种幸福:只有懒惰之徒才会觉得劳动是个该诅咒的事物。当我们降生到这个世界以后,劳动的义务就被写在我们的胳膊和肌肉上了,就成了我们的手、神经和大脑协同活动的工作原理——在这原理的指导下,那些健康的行为给我们带来满足和愉快。在劳动这所学校里,它教给人们最好的实际生活的智慧。

    休·米勒,没有人能比他更好地认识到各种劳动所包含的力量和弱点的了。他是这样描述自己所经历的结果的:工作,甚至是最艰苦的工作,都充满了乐趣,并为改善自己提供了条件。他把高尚的工作视为是最好的老师,而辛勤劳动这所学校则是最高贵的学校。正是在这所学校里,有用的才能得到传授,独立的精神获得认知,坚忍不拔的习惯得以养成。他甚至赞成机械式的训练——通过这种练习,使他获得了一丝不苟、敏锐观察的能力,这表现在他处理日常具体实际事务的能力和所获得的丰富的人生经验——而这又使得他能在人生的道路上更好地发展自己。可以这么说,这种训练比其他任何条件所提供的训练对人生的发展都更加有利。

    人生的许多伟大业绩都是通过一些很平凡的人们经过自己的不断努力而取得的。周而复始的日常生活,尽管有种种牵制、困难和应尽的职责、义务,但它仍能使人们获得种种最美好的人生经验。对那些执著地开辟新路的人而言,生活总会给他提供足够的努力机会和不断进步的空间。人类的幸福就在于沿着已有的道路不断开拓进取,永不停息。那些最能持之以恒、忘我工作的人往往是最成功的。

    人们总是责怪命运的盲目性,其实命运本身还不如人那么具有盲目性。了解实际生活的人都知道:天道酬勤,命运掌握在那些勤勤恳恳地工作的人手中,就正如优秀的航海家驾驭大风大浪一样。对人类历史的研究表明,在成就一番伟业的过程中,一些最普通的品格,如公共意识、注意力、专心致志、持之以恒等,往往起很大的作用。即使是盖世天才也不能小视这些品质的巨大作用,一般的人就更不用说了。事实上,正是那些真正伟大的人物相信常人的智慧与毅力的作用,而不相信什么天才。甚至有人把天才定义为公共意识升华的结果。一位19世纪的牛津大学的校长认为天才就是不断努力的能力。约翰·弗斯特认为天才就是点燃自己的智慧之火;波思认为:“天才就是耐心。”

    瓦特可说是世界上最勤劳的人之一。他的生平证明:那些天生具有伟大精力和伟大才能的人并非一定就能取得最伟大的成就,只有那些以最大的勤奋和最认真的训练有素的技能——包括来自劳动、实际运用和经验等方面的技能去充分发挥自己才能和力量的人才会取得伟大成就。与瓦特同时代的许多人所掌握的知识远远多于瓦特,但没有一个人像瓦特一样刻苦工作,把自己所知道的知识服务于社会。在做各种事情时,最重要的是具备瓦特那种对事实坚忍不拔的探求精神。他认真培养那种积极留心观察、做生活的有心人的习惯,这种习惯是所有高水平工作的头脑所赖以依靠的。埃德奇沃斯先生就对这种观点情有独钟:人们头脑中的知识差异在很大程度上更多地是由早年时代所培养起来的留心观察的习惯所决定的,而不是由个人之间能力上任何巨大的差别来决定的。

    甚至在孩提时代,瓦特就在自己的游戏玩具中发现了科学性质的东西。散落在父亲的木匠房里的扇形体激发他去研究光学和天文学;体弱多病的状态促使他去探究生理学的奥秘;在偏僻的乡村度假期间,他兴致勃勃去研究植物学和历史。在他从事数学仪器制造期间,他收到一个制作一架管风琴的订单,尽管他没有音乐细胞,但他立即着手去研究,终于成功地制造了这架管风琴。同样,在这种精神的驱使下,当执教于格拉斯哥大学的纽卡门把细小的蒸汽机模型交给瓦特修理时,他马上投入到学习当时所能知道的一切关于热量、蒸发和凝聚的知识中去——同时他开始从事机械学和建筑学的研究——这些努力的结果最后都反映在凝结了他无数心血的压力蒸汽机上。

    英国物理学家及化学家道尔顿也并不承认自己是什么天才,他认为自己所取得的一切成就都是靠勤奋点滴积累而成的。约翰·亨特也曾自我评论道:“我的心灵就像一个蜂巢一样,看来是一片混乱,杂乱无章到处充满嗡嗡之声;实际上一切都整齐有序。每一点食物都是通过劳动在大自然中精心选择的。”只要翻一翻一些大人物的传记,我们就知道大多杰出的发明家、艺术家、思想家和各行著名的工匠,他们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非同一般的勤奋和持之以恒的毅力。他们都是惜时如命的人。

    19世纪英国作家兼政治家迪斯累利认为,要成功就必须精通所学科目,要精通它,只有通过连续不断的苦心钻研,舍此别无良策。因此,从很大程度上讲,推动世界前进的人并不是那些严格意义上的天才人物,而是那些智力平平而又非常勤奋、埋头苦干的人;不是那些天资卓越、才华四射的天才,而是那些不论在每一个行业都勤勤恳恳、劳作不息的人们。

    培养良好的工作习惯是很关键的一环。一旦养成了一种不畏劳苦、敢于拼搏、锲而不舍坚持到底的劳动品性,则无论我们干什么事,都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即使从事最简单的技艺也少不了这些最基本的“品格”。

    【透过通往永恒的窗口来审视我们的人生】

    塞缪尔·斯迈尔斯非常欣赏这样一种观点:人生的艺术,只在于进退适时、取舍得当。因为生活本身即是一种悖论:一方面,它让我们依恋生活的馈赠;另一方面,又注定了我们的对这些礼物最终的弃绝。正如先师们所说:人生一世,紧握双拳而来,平摊两手而去。

    人生是如此的神奇,这神灵的土地,分分寸寸都浸润于美之中,我们当然要紧紧地抓住它。这,我们是知道的;然而这一点,又常常只是在回顾往昔的时候才为人觉察。可是一旦觉察,那样美好的时光已是一去不复返了。凋谢了的美,逝去了的爱,铭记在我们的心中。生活的馈赠是珍贵的,只是我们对此留心甚少。斯迈尔斯说:“人生真谛的要旨之一是,告诫我们,不要只是忙忙碌碌,以致错失掉生活的可叹、可敬之处。虔诚地恭候每一个黎明吧!拥抱每一个小时,抓住宝贵的每一分钟!”

    执著地对待生活,紧紧地把握生活,但又不能抓得过死,松不开手。我们必须接受“失去”,学会怎样松开手。

    这种教诲确是不易领受的。尤其当我们正年轻的时候,满以为这个世界将会听从我们的使唤,满以为我们用全身心的投入所追求的事业都一定会成功。而生活的现实仍是按部就班地走到我们的面前——于是,这第二条真理虽是缓慢的,但也是确凿无疑地显现出来。

    我们在经受“失去”中逐渐成长。经过人生的每一个阶段,我们只是在失去娘胎的保护才来到这个世界上,开始独立的生活;而后,又要进一系列的学校学习,离开父母和充满童年回忆的家庭;结了婚,有了孩子,等孩子长大了,又只能看着他们远走高飞。我们要面临双亲的谢世和配偶的亡故;面对自己精力逐渐的衰退;最后,我们必须面对不可避免的自身死亡——我们过去的一切生活,生活中的一切梦都将化为乌有!

    但是,我们为何要臣服于生活的这种自相矛盾的要求呢?明明知道不能将美永保持久,可我们为何还要去造就美好的事物?我们知道自己所爱的人早已不可企及,可为何还要使自己的心充满爱恋?

    要解开这个悖论,必须寻求一种更为宽广的视野,透过通往永恒的窗口来审视我们的人生。一旦如此,我们即可醒悟:尽管生命有限,而我们在世界上的“作为”却为之织就了永恒的图景。

    人生决不仅仅是一种作为生物的存活,它是一些莫测的变幻,也是一股不息的奔流。我们的父母通过我们而生存下来,我们也通过自己的孩子而生存下去。我们建造的东西,将会留存久远;我们自身,也将通过它们得以久远的生存。我们所造就的美,并不会随我们的湮没而泯灭。我们的双手会枯萎,我们的肉体会消亡;然而,我们所创造的真、善、美则将与时俱在,永存而不朽。

    一位著名的学者提醒我们:“不要枉费了你的生命,要少追求物质,多追求理想。因为只有理想才赋予人生以意义,只有理想才使生活具有永恒的价值。”

    【心情豁达、乐观,看到生活中光明的一面】

    很久以前,为了开辟新的街道,伦敦拆除了许多陈旧的楼房。

    然而新路却久久没能开工,旧楼房的废墟晾在那里,任凭日晒雨淋。

    有一天,一群科学家来到这里,他们发现,在这一片多年来未见天日的旧地基上,这些日子里因为接触了春天的阳光雨露,竟长出了一片野花野草。

    奇怪的是,其中有一些花草却是在英国从来没有见过的,它们通常只生长在地中海沿岸国家。这些被拆除的楼房,大多都是在古罗马人沿着泰晤士河进攻英国的时候建造的。

    这些花草的种子多半就是那个时候被带到了这里,它们被压在沉重的石头砖瓦之下,一年又一年,几乎已经完全丧失了生存的机会。但令人感到意外的是,一旦它们见到阳光,就立刻恢复了勃勃生机,绽开了一朵朵美丽的鲜花。

    塞缪尔·斯迈尔斯认为,人的生命也是如此。一个人,不管他经受了多少打击,也不管他经历了多少苦难,一旦爱的阳光照耀在了他的身上,他便能治愈创伤,便能重获希望,便能萌生出新的生机——哪怕是在荒凉恶劣的环境里,也依然能够放射出自己的光和热。

    从许多斯迈尔斯讲述的故事中我们可以知道,许多天才式的人物都是乐观、豁达、心地坦然的人。他们蔑视权贵、淡泊名利,善于享受真正的生活,善于发掘蕴藏在生活中的无穷快乐。像荷马、贺拉斯、维吉尔、莫雷拉、莎士比亚、塞万提斯等都是乐观豁达的人,在他们的伟大创造活动中洋溢着一种健康、宁静的快乐。像这样心地快乐、本性宽厚的人还有路德、莫尔、培根、莱昂纳多·德·文西、拉法叶和米歇尔·安吉罗,等等。他们之所以总是充满着幸福和快乐,也许正是由于他们总是忙于从事各种最快乐的工作——他们那富有的心灵总是充满着创造的活力。

    弥尔顿一生历尽无数的艰难困苦,但他始终乐观、爽朗。他的眼睛意外地瞎了,他的朋友背弃了他,他连遭凶险,“前途一片黑暗,令人毛骨悚然的危险声音在前面吼叫”,但弥尔顿一点也没有失去希望和信心,而是,“振作起来,勇往直前”。

    许多伟大的科学家都是十分勤劳、富有耐心而又乐观豁达的人。像伽利略、笛卡儿、牛顿和拉普拉斯都是这样的人。

    塞缪尔·斯迈尔斯说:“如果我们心情豁达、乐观,我们就能够看到生活中光明的一面,即使在漆黑的夜晚,我们也知道星星仍在闪烁。”一个心境健康的人,就会思想高洁,行为正派,就能自觉而坚决地摒弃肮脏的想法,不与邪恶者为伍。我们既可能坚持错误、执迷不悟,也可能相反,这都取决于我们自己。这个世界是我们自己创造的,因此,它属于我们每一个人。而真正拥有这个世界的人,是那些热爱生活、拥有快乐的人。也就是说,那些真正拥有快乐的人,才会真正拥有这个世界!

    【本章要点与思考】

    1.人生的意义,就在于获得幸福。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幸福只是一种感觉。创造性的精神幸福远远高于享受性的精神幸福。

    2.生活中不是缺少美,不是缺少快乐,而是缺少发现。学习享受已经拥有的时间、金钱与爱,是最重要的人生智慧之一。

    3.要保持一颗平常心,做好自己的事,学会遵从你的心,听取你心灵的声音。

    4.人不是事业、理想、成功或其他任何东西的附属物,人自身的快乐和幸福才是人生的真正目的。

    5.你觉得自己的人生充实吗?快乐吗?幸福吗?

    6.你为自己在生活中有很多实现不了的愿望而遗憾吗?在阅读完本章之后,你觉得哪些愿望是可以放弃的?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