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色攻略:唯有美食不可辜负-中国饮食文化礼仪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任何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饮食礼俗,发达的程度也各不相同。中国人的饮食礼仪是比较发达的,也是比较完备的,而且有上下一贯的特点。《礼记·礼运》说:“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在中国,根据文献记载可以得知,至迟在周代时,饮食礼仪已经形成一套相当完善的制度。这些食礼在以后的社会实践中不断得到完善,在古代社会发挥过重要作用,对现代社会依然产生着影响,成为文明时代的重要行为规范。

    由于参与者是独立的个人,所以饮食活动本身表现出较多的个体特征,每个人都可能有自己长期生活而形成的不同习惯。但是,饮食活动又表现出很强的群体意识,它往往是在一定的群体范围内进行的;比如在家庭内,或在某一社会团体内,所以还得用社会认可的礼仪来约束每一个人,使个体的行为都纳入到正轨之中。

    中国古代饮食文化礼仪

    1.进食之礼

    进食礼仪,按《礼记·曲礼》所述,先秦时已有了非常严格的要求。

    (1)“虚坐尽后,食坐尽前。”在一般情况下,要坐得比尊者长者靠后一些,以示谦恭。“食坐尽前”,是指进食时要尽量坐得靠前一些,靠近摆放馔品的食案,以免不慎掉落的食物弄脏了坐席。

    (2)“食至起,上客起,让食不唾。”宴饮开始,馔品端上来时,客人要起立;在有贵客到来时,其他客人都要起立,以示恭敬。主人让食,要热情取用,不可置之不理。

    (3)“客若降等,执食兴辞。主人兴辞于客,然后客坐。”如果来宾地位低于主人,必须双手端起食物面向主人起身,等主人寒喧完毕之后,客人方可入席落座。

    (4)“主人延客祭,祭食,祭所先进,骰之序,遍祭之。”进食之前,等馔品摆好之后,主人引导客人行祭。食祭于案,酒祭于地,先吃什么就先用什么行祭,按进食的顺序遍祭。

    (5)“三饭,主人延客食,然后辨觳,客不虚门。”所谓“三饭”,指一般的客人吃三小碗饭后便说饱了,须主人劝让才开始吃肉。宴饮将近结束,主人不能先吃完而撇下客人,要等客人食毕才停止进食。如果主人进食未毕,“客不虚口”,虚口指以酒浆荡口,使清洁安食。主人尚在进食而客自虚口,便是不恭。宴饮完毕,客人自己须跪立在食案前,整理好自己所用的餐具及剩下的食物,交凳主人的仆从。待主人说不必客人亲自动手,客人才住手,复又坐下。

    (6)共食不饱。同别人一起进食,不能吃得过饱,要注意谦让。“共饭不泽手”指同器食饭,不可用手,食饭一般用匙。

    当代中国人的饮食习惯在不同程度上承继了古代食礼的传统,我们现代的不少餐桌礼仪习惯都可以说是植根于《礼记》,植根于我们古老饮食传统。

    2.待客之礼

    如何以酒食招待客人,《周礼》《仪礼》与《礼记》中已有明细的礼仪条文,大致有以下具体内容。

    首先,安排筵席时,肴馔的摆放要按规定进行,要遵循一些固定的法则。带骨肉要放在净肉左边,饭食放在用餐者左方,肉羹则放在右方,脍炙等肉食放在稍外处,调味品则放在靠近面前的位置,酒浆也要放在近旁,葱末之类可放远一点,如有肉脯之类,还要注意摆放的方向,左右不能颠倒。这些规定都是从用餐实际出发的,并不是虚礼,主要还是为了取食方便。

    其次,食器饮器的摆放,仆从端菜的姿势,重点菜肴的位置,也都有陈文规定。仆从摆放酒壶酒樽,要将壶嘴面向责客,端菜上席时,不能面向客人和菜肴大口喘气,如果此时客人正巧有问话,必须将脸侧向一边,避免呼气和唾沫溅到盘中或客人脸上。上整尾鱼肴时,一定要使鱼尾指向客人,因为鲜鱼肉尾部易与骨刺剥离;上干鱼则正好相反,要将鱼头对着客人,干鱼由头端更易于剥离,冬天的鱼腹部肥美,摆放时鱼腹向右,便于取食,夏天则背鳍部较肥,所以将龟背朝右。主人的情意就是要由这细微之处体现出来,仆人若是不知事理,免不了会闹出不愉快来。

    再次,待客宴饮并不是等仆从将酒肴摆满就终结,主人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事情要做,即作引导,作陪伴,主客必须共餐。尤其是老幼尊卑共席,讲究更加繁杂。陪伴长者饮酒时,酌酒时须起立,离开座席面向长者拜而受之。长者表示不必如此,少者才返还入座而饮。如果长者举杯一饮未尽,少者不得先干。

    凡是熟食制品,侍食者都要先尝一尝。如果是水果之类,则必让尊者先食,少者不可抢先。古时重生食,尊者若赐水果,如桃、枣,李子等,吃完这果子,剩下的果核不能扔下,须怀而归之,否则便是极不尊重的表现。如果尊者将没吃完的食物赐予,若盛器不易洗涤干净,就得先都倒在自己所用的餐具中才可享用,否则于饮食卫生有碍。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几十年来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形成了高尚的道德准则,完整的礼仪规范,被世人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礼仪文明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历史发展影响深远,其内容十分丰富。礼仪所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几乎渗透于古代社会的各个方面。中国古代的“礼”和“仪”,实际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礼”是制度,规则和一种社会意识观念;“仪”是“礼”的具体表现形式,它是依据“礼”的规定和内容形成的一套系统而完整的程序。在中国古代,礼仪是为了适应当时社会需要,从宗族制度、贵贱等级关系中衍生出来的,因而带有产生它的那个时代的特点及局限性。时至今日,现代的礼仪与古代的礼仪已有很大差别,我们必须舍弃那些为剥削阶级服务的礼仪规范,着重选取对今天仍有积极、普遍意义的传统文明礼仪,如尊老敬贤、仪尚适宜、礼貌待人、容仪有整等,加以改造与承传,这对于形成良好的个人素质,和谐的人际关系,文明的社会风气,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价值。

    中国现代饮食文化礼仪

    清代,随着西餐的传入,一些西餐礼仪也被引进我国,分菜、上汤、敬酒等方式也因合理卫生的食法被引入中餐礼仪中。中西餐饮食文化的交流,使得餐饮礼仪更加科学合理。

    现代较为流行的中餐宴饮礼仪是在继承传统与参考国外礼仪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其座次借西方宴会以右为上的法则,第一主宾就坐于主人右侧,第二主宾在主人左侧或第一主宾右侧,变通处理,斟酒上菜从宾客右侧开始进行,先主宾,后主人,先女宾,后男宾。酒斟八分,不可过满。上菜顺序依然保持传统,先冷后热。热菜应从主宾对面席位的左侧上;上单份菜或配菜席点和小吃先宾后主,上全鸡、全鸭,全鱼等整形菜,不能头尾朝向正主位。这些程序不仅可以使整个宴饮过程和谐有序,而且能充分体现主客身份。因此,餐桌之上的礼仪可使宴饮活动圆满周全,使主客双方的修养得到全面展示。

    1.餐桌礼仪

    餐桌礼仪在中国人的完整生活秩序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用餐不单是满足基本生理需要的方法,也是头等重要的社交经验。为此,掌握某些中式餐饮规则的知识便显得特别重要,无论是主人还是客人,都必须掌握这些规则。

    先请客人入座上席,再请长者在客人旁依次入座,入座时要从椅子左边进入,入座后不要动筷子,更不要弄出什么响声来,也不要起身走动,如果有什么事要向主人打招呼。进餐时,先请客人、长者动筷子,夹菜时每次少一些,离自己远的菜就少吃一些。吃饭时不要出声音,喝汤时也不要出声响,喝汤用汤匙一小口一小口地喝。不宜把碗端到嘴边喝,汤太热时凉了以后再喝,不要一边吹一边喝。有的人吃饭喜欢用力咀嚼食物,特别是使劲咀嚼脆食物,发出很清脆的声音来,这种做法是不合礼仪要求的。特别是和众人一起进餐时,就要尽量防止出现这种现象。

    进餐时不要打嗝,也不要出现其他声音,如果出现打喷嚏、肠鸣等不由自主的声响时,就要说一声“真不好意思”“对不起”“请原谅”之类的话,以示歉意。

    如果要给客人或长辈夹菜,最好用公筷,也可以把离客人或长辈远的菜肴送到他们跟前。按我们中华民族的习惯,菜是一个一个往上端的,如果同桌有领导、老人、客人的话,每当上来一个新菜时就请他们先动筷子,或者轮流请他们先动筷子,以表示对他们的重视。

    吃到鱼头、鱼刺、骨头等物时,不要往外面吐,也不要往地上扔。要慢慢用手拿到自己的碟子里,紧靠自己的餐桌边或放在事先准备好的纸上。

    要适时抽空和左右的人聊几句风趣的话,以调节气氛。不要光低着头吃饭,不管别人,也不要狼吞虎咽地大吃一顿,更不要贪杯。

    要明确此次进餐的主要任务是以谈生意为主,还是以联络感情为主,或是以吃饭为主。如果是前者,在安排座位时就要注意,把主要谈判人的座位相互靠近便于交淡或疏通情感。如果是后者,只需要注意一下常识性的礼节就行了,把重点放在欣赏菜肴上。最后离席时,必须向主人表示感谢,或者邀请主人以后到自己家做客,以示回敬。

    除了汤之外,席上一切食物都用筷子。筷子是进餐的工具,因此千万不可玩弄筷子——把它们当鼓槌是非常失礼的做法,更不可以用筷子向人指指点点或打手势示意。当然,绝对不可吸吮筷子或把筷子插在米饭中,这是大忌,因为这样被认为是不吉利的。再有,不可用筷子在一蹀菜里不停翮动,应该先用眼睛看准想取的食物。去取一块食物时,尽量避免碰到其他食物。可能的话,用旁边的公筷和汤匙。吃完饭或取完食物后,将筷子放回原位。

    设宴原因有喜有悲,中国人向来“以食为先”,饮食除了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亦是秉承传统习俗。设宴的原因可以是庆贺,也可以是哀痛。每逢农历新年、结婚,传统节日如中秋节等,人们便会一家老少聚首饭桌前共贺佳节;但另一方面,若有人离世,丧家,会在葬礼完成后设“解慰酒”,宴请出席葬礼的亲戚朋友,向他们表示谢意。

    2.用餐惯例

    在饮食方式方面,中国人与西方人有许多不同,西方人喜欢各自品尝放在面前的食物,中国人则有一定的用饭规矩。中国人喜欢叫数碟佳肴,放在饭桌的中央位置,各人有一碗饭共同配这些菜肴,饭吃完可再添;夹起的菜肴通常要先放在自己的饭碗中,直接把菜肴放入口是不礼貌的,依照惯例,客人出席正式或传统的晚餐不会吃光桌上的菜肴,以免令主人家误以为菜肴预备不足,因而感到尴尬。

    通常情况下,口常饭食的摆设是在各坐席摆上一个饭碗、一双筷子,一只汤匙、一碟调味酱,用饭后通常会给客人一条热毛巾,代替纸巾抹手及嘴巴。所有菜肴同时端上,放在餐桌中央,各人用自己的筷子直接从各碟共享的菜肴里夹取食物;汤水用大锅端上,各人同饮一锅汤。由于中国人喜欢全体共享菜肴,他们的餐桌大多数是圆形或方形,而不是西方人多用的长形餐桌。

    中国人很少在日常用饭时喝酒,但酒在盛宴上担当重要的角色。在宴会外始时,主人必先向客人祝酒,这时客人的饮酒兴致使油然而生,啤酒或汽水都可用来祝酒,要先为别人添酒或添汽水,后为自己添加才合乎礼仪,且要添至近乎满泻为止,以表示尊重对方及彼此的友谊,而主人家要尽情灌醉客人,才算待客周到。若不想饮酒,应在宴会开始时便表明,以免出现尴尬的场面。客人享用完最后一款菜肴时。宴席便正式结束。

    中式菜肴大多数不会只有一种材料,通常有其他伴菜或配料衬托主菜,以做出色香味俱全的菜肴,例如烹煮猪肉,会以爽脆的绿色蔬菜做伴菜,如芹菜或青椒,衬托粉红、鲜嫩的猪肉。一顿饭不会只有一款菜肴,通常同时端上两款、甚至四款菜肴,且每款菜肴都要色香味俱全,端上次序则以菜肴的搭配为大前提,通常同类的菜肴会同时端上,不会前后分别端上,总之整顿饭都要讲求协调的搭配。

    茶是中国人的门常饮料,汤则是饭食时的最佳饮料,在特别的日子或场合里,中国人会饮葡萄酒或烈性酒,却不会饮水,这与西方人不同。中国茶是茶楼的主要饮料,虽然有其他饮料供应,但他们认为茶是最提神醒胃的饮料,尤其有助于洗去油腻。每桌都供应一个或两个茶壶,且可不断添饮,客人只需揭开茶壶盖并放在壶顶上,便有侍应前来添滚水,无论同席者的茶杯有多少茶,其中一位都可为别人斟茶,但记着要先为别人斟,最后为自己斟,这才合乎礼仪。茶楼备有不同种类的茶叶,客人可随个人喜好选择。

    3.正餐上菜程序及餐桌摆设

    中餐的出菜顺序首先上开胃菜。通常是四种冷盘组成的大拼盘,有时种类可多达十种。最具代表性的是凉拌海蜇皮、皮蛋等。有时冷盘之后接着出四种热盘,常见的是炒虾,炒鸡肉等。不过热盘多半被省略。

    其次上主菜。主菜紧接在开胃菜之后,又称为大件、大菜,多于适当时机上桌。如菜单上注明有“八大件”,表示共有八道主菜。主菜的道数通常是四、六、八等偶数,因为中国人认为偶数是吉数。在豪华的餐宴上,主菜有时多达十六或三十二道,但一般为六道至十二道。

    这些菜肴是使用不同的材料,配合酸、甜、苦、辣、咸五味,以炸、蒸、煮、煎、烤、炒等各种烹调法搭配而成。其出菜顺序多以口味清淡和浓腻交互搭配,或以干烧、汤类搭配为原则。最后通常以汤作为结束。

    最后上点心。点心指主菜结束后所供应的甜点,如馅饼、蛋糕、包子、杏仁豆腐等。最后则是水果。

    2.餐具的摆设

    每个人座位面前都摆有筷子、汤匙、取菜盘子、调味盘、汤碗、茶杯、酒杯等。有时也会备有放置骨头的器皿或餐巾。

    (1)筷子多使用柱形长筷。以往会以象牙、珊瑚制作的筷子作为地位的象征,不过,今日仿象牙的塑胶筷子已相当普遍了。使用长筷子的原因是便于夹菜。

    (2)汤匙多为陶瓷制。有时会备置搁置汤匙的汤匙架。

    (3)取菜盘是盘缘稍高的中型盘子。有时准备两只。

    (4)滦碗通常指开口较深的汤碗。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