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学竞技体育的发展研究-对以往我国大学竞技体育目标的审视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我国大学竞技体育发展目标构建的理论基础

    一、构建我国大学竞技体育发展目标的意义

    我国大学竞技体育是有组织、有行为的一个团体,而任何组织行为均以达到一定的目标为准则,所以我国大学竞技体育也应当确立自己的目标。目标是指激发人们行为的、预期要求达到的目的或结果,同理大学竞技体育的发展目标就是指大学竞技体育组织预期要求达到的目的或结果,是大学竞技体育各项活动的发展方向和奋斗目标,是大学竞技体育组织经营思想的具体化。目标既是发展和改革的依据和出发点,又是发展和改革所要达到的预期终点。

    大学竞技体育发展目标的构建,实际上就是明确了大学竞技体育组织及组织各成员共同努力的方向。大学竞技体育目标的确定可以看作为一种沟通的方式,这种沟通体现在组织成员之间,大家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走进了一个组织内,明确了组织目标,也就明确了各成员自己的目标,明确了自己该做什么。这种沟通还体现在组织与上级管理部门之间,由于大学竞技体育组织与上级管理组织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因此大学竞技体育组织成员一开始就清楚开展大学竞技体育是为实现组织的什么目标服务。

    目标的确定还可以产生一定的激励作用。这种激励具体表现为对大学竞技体育组织成员的激励,因为每个成员都有自己一定的目标,然而无论是在自觉或不自觉的、在明确的或含蓄的状态下,组织成员总是根据总目标来调整自己的努力程度。因此,组织目标的确定,可以促使组织成员调整自己的目标,使成员目标与组织目标达成一致,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激励大学竞技体育组织成员为实现目标而努力。另外,确定大学竞技体育的目标也为制定发展计划与采取措施打下了基础,并为发展计划指明了方向。

    总之,确定大学竞技体育发展目标对我国大学竞技体育能否取得成功非常重要,因为评价大学竞技体育开展得是否成功,往往是以该组织的目标是否实现为基准。如果没有明确的目标,组织成员将不清楚该组织是否处在通向成功的道路上;如果没有明确的目标,也很难评估大学竞技体育发展的结果是否与期望相符;如果没有明确的目标,大学竞技体育内部各成员目标的确定难以与组织的整体目标相联系。所以,构建大学竞技体育的发展目标是很关键的,但在构建之前须得先对以往我国大学竞技体育的目标进行必要的审视。

    二、对以往中国大学竞技体育目标的审视

    我国自从1986年开展大学竞技体育以来,一直以《关于开展课余体育训练,提高学校体育运动技术水平的规划》(1986年~2000年)为蓝本,在这个规划中提出了课余体育训练的主要任务和目标。

    这个规划一直是指导我国大学竞技体育十几年来发展的主要依据,在这个规划的指导下我国大学竞技体育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开展竞技体育的学校数量有所增加,大学竞技体育水平也有所提高,大学竞技体育竞赛初具模型,在培养高水平运动员的过程上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是从现在看来,这一规划和在这个规划中提到的大学竞技体育的发展目标还是存在有不少的缺憾。

    首先,这个《规划》是针对我国课余体育训练的整体而制定,也就是说它包括了大、中、小学课余体育训练的目标和任务,在其中涉及大学竞技体育的目标论述却比较少,就内容来看只有4~5处是专门对大学竞技体育提出的。

    其次,从这个《规划》中反映出当时我国对发展大学竞技体育的目标并不十分明确,没有清楚地指出我国大学竞技体育将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水平?提到要“培养一批高水平的学生运动员”,但对什么是“高水平”没有做出界定。提到要“承担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的部分和主要任务”但这些任务是什么也没具体给定。总得来看当时的目标不明确,所以在执行起来规定性不强,各部门、各学校对目标就容易产生误解,实践中就影响了我国大学竞技体育的发展进程。

    第三,《规划》中有关大学竞技体育目标的内容比较单一,未成体系。内容涉及四个方面:一是开展竞技体育的大学比例;二是体育场馆设施、训练条件;三是学生运动员的运动水平;四是参加世界大运会情况。其实开展大学竞技体育涉及的方面比较多,并不仅限于上述四个方面,而且这四个方面也不是大学竞技体育发展的重心。如体育场馆、设施这是大学竞技体育发展的前提,没有这些条件就不可能去开展,所以把这一点做为一个目标是不恰当的。再如把能否承担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的任务做为大学竞技体育事业的一个目标提出来,显得比较狭窄,大学竞技体育事业的发展是非常宽广的,承担世界大学生运动会是这个事业中比例较小的任务之一,而把它定为目标也是不合理的。正如赵志坚在其论文中所说,中国大学竞技体育在目标的多元化方面,显然还处于初级水平。【1】

    第四,此《规划》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带有明显的计划和行政指令性。哪些大学开展竞技体育必须通过国家教育部门和地方教育部门的批准,结果使得被批准的一些学校徒有虚名,而真正想开展的大学却没有被批准,抑制了大学开展竞技体育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对我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经济政策变化估计不足,对竞技体育的商业化、职业化、市场化、社会化等方面没有充分的考虑,也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我国大学竞技体育的发展。

    另外也有部分学者对我国大学开展竞技体育的十几年做了评述,如李晋裕在总结我国15年来试办高水平运动队实践的基础上,认为关于开展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决策是正确的。学校建立高水平运动队的工作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对学校体育的改革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有缺点和失误,如《规划》提出的具体目标未能全面实现,其原因有的是属于指导思想上的偏差,有的是管理体制不顺,有的是不符合学校教育和体育训练的规律,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规律和要求。【2】宋尽贤在肯定《规划》实施所取得成绩的同时,也指出了其不足之处,(1)受当时水平所限,对学校竞技体育的文化内涵缺乏充分认识,对于开展课余体育训练在推动素质教育、促进国家竞技体育改革和发展方面的作用估计不足。(2)对学校竞技体育水平提高的困难估计不足,《规划》所提出的目标过高。(3)《规划》的实施仍沿用了计划经济下的体制,少部分试点学校徒有虚名,影响了更多学校从自身实际出发开展课余体育训练的积极性。【3】

    《规划》已经在2000年到期了,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那么在这个规划指导下我国大学竞技体育取得的成就状况如何呢?在哪些方面取得了成功呢?根据这个《规划》中目标、任务和措施方面的内容,编制了六个方面的问题,2002年请40所大学竞技体育教练员针对自己的学校做了评判。

    这六个方面的内容是:(1)培养了较多高水平队员(一级以上)的运动员,这是根据培养“高水平”学生运动员提出的,虽然我国在制定规划时没有指出“高水平”是指多高的水平,但是在一些文献和调研中,指出用运动员等级“一级以上”评定较为合理。(2)在各种竞赛中多次获胜,这是提高我国学校体育运动技术水平提出的,因为要提高学校体育运动技术水平,体现它的最好方式就是在各种比赛中能获取胜利。(3)培养的学生运动员正常毕业率很高,《规划》中指出,大学竞技体育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水平学生运动员,那么这些全面发展的学生运动员如能按期毕业,没有因训练或竞赛而延误文化学习,则说明这所大学开展竞技体育在这方面是成功的。(4)解决了经费问题,并为学校创了收,因为在大学开展竞技体育过程中,首要的问题就是经费困难,如果一所大学能在这方面有所突破,并且还有节余,那说明是比较成功的。(5)培养了高水平的教练员,《规划》中指出要建立一支高水平的课余体育训练的教练员队伍,所以用这条来进行评判。(6)没有违反国家有关大学竞技体育的政策,如果用不合理的手段达到了上述五方面的要求,虽然表面上看来取得了成功,但其实是不正常的、不合法的,最终它是不成功的。

    我国在十几年来发展大学竞技体育的过程中,有40%的大学培养了较多的高水平(一级以上)学生运动员,有5%的大学在这方面非常成功,但是有55%的大学却是不成功的,也就是说有55%的大学没有培养过较多的、一级以上的高水平学生运动员。有52.5%的大学在各种比赛中多次获胜,有7.5%的大学在各种比赛中取得过好成绩,它们在这方面非常成功,同时也有40%的大学不能在各种比赛中多次获胜,也就是说它们的运动水平较低,竞赛成绩不好。关于“培养的学生运动员正常毕业率很高”,52.5%的大学非常成功,47.5%的大学成功,说明这些大学培养的学生运动员均能正常毕业。有85%的大学解决不了经费问题,也不能为学校进行创收,其中有42.5%的大学在这方面“非常不成功”。有50%的大学认为它们培养了高水平的教练员,但是也有50%的大学认为没有达到这一要求。有97.5%的大学认为自己学校没有违反国家有关大学竞技体育方面的政策。

    总体上看来,我国大学竞技体育在过去的十几年里,在完成《规划》提出的目标方面,只有在“培养的学生运动员正常毕业率很高”和“没有违反国家有关大学竞技体育的政策”两个方面比较成功,但是经过前面的分析,我们知道我国大学生学生运动员是在牺牲文化课的学习上来平衡学习和训练的,所以虽然培养的学生运动员正常毕业率很高,但却不一定真正达到国家学籍要求。对于“没有违反国家有关大学竞技体育的政策”这一选项,在选择时可能有一些教练员会因为一定的原因带有个人倾向性。纵观以上六个方面对我国大学竞技体育开展多年来的评定,可以说不是十分理想,《规划》提出的目标实现程度不够,达到目标的学校数量不多,能全面实现目标的学校则更少。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目标制定的不合理是最主要的。所以迫切需要对我国大学竞技体育的发展目标进行研究和重新定位。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