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绅商的现代转型-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本在于制度缺失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我们用现代产权现代权力观念来说,你朝廷怎么会有这个权力?但中国的传统朝廷就有这个权力,所以当时有一些官员像郭嵩焘,包括李鸿章在内,他们虽然没跟朝廷提,但应该是鼓励商人办现代企业,郭嵩焘甚至还有表达出来,但遇到了朝廷强烈的反对,说这是绝对不行的。朝廷提出了一些理由,以“论语”为根据,坚决反对这种刚刚出来的重商富民的思想。有一些商人提出来我们应该像洋人那样建立现代化企业。郭嵩焘敢露,李鸿章是不敢露出自己的观点,只说政府应该生产枪炮,他是支持的。还是姓社姓资,很多东西外国可以用机器生产现代工商业,外国可以,中国就不可以,为什么?中国以养民为主。皇帝是养人民的,所以皇帝没有自己的利益,人民由皇帝养,你也不要追逐自己的利益。这就是中国的传统,并且传统认为农才是本,商是末,如果都去商了就是不耕而食,不蚕而衣。以前朝廷还规定哪条道路不许商人走,商人小孩不许科举考试。郭嵩焘现在一个高官公开提出来要学西洋发展现代工商,用现代化说郭嵩焘是当时朝廷内的开明牌,他提出来比李鸿章还过激,他直接提出要鼓励商民,用现代化的工商,一下子就把他官职给灭了。本来想给他判刑,后来李鸿章保了他一把,说让他孝职为民就可以了,不要再治他的罪了。慈禧还想把他抓到监狱里,李鸿章想办法保了保郭嵩焘,把他赶回家就可以了。

    郭嵩焘提出这个观念,他比李鸿章更过激,当时朝廷没有接受这个观念,但还是有商人不断地想试试冲破这个规定,我要建个厂,现代化的厂,试试怎么样。但是一发现就要被封,不过上海江南有一些地方是没有发现的。但是国家法律政策上是坚决不许可的,私人产权还是很有限的。严格来说朝廷有什么权力禁止呢?但在当时的中国就是这样。当时朝廷的观点是接受了一个大臣提的建议,他是坚决反对郭嵩焘的,他提出来,如果发展工商人民财富过多,就会破坏中国政令通于一尊,财富归诸一人,尊卑贵贱体制殊严的传统社会机构。所以朝廷必须闭言利之门。不尚理财之说。他说中国制治必须朝廷操利权,如此才能使富商大贾视官宦如帝天,偶一盼睐便以为至荣极宠,斯匍匐以献其财力而惟恐不纳矣。”

    所以一个文艺座谈会没有赵本山,你看把赵本山吓的,因为他有很多产业,后来他表示,如果中国要收回钓鱼岛打仗,我的财产全部捐出来。还有一个企业家说,我们的财产全部都是党的。这就说明中国的社会转型,现代化转型还在继续转型之中。这说出了朝廷的想法和政策,不能让商人太有钱,太有钱了朝廷就控制不住了,我们一定要是行商坐贾。我们要学历史,学历史还是很有用的。

    在这种状况之下,要突破这个瓶颈是非常困难的,这个还是李鸿章抓机会,稍微地打破了一些障碍。李鸿章最会用反对派的力量借力打力,用反对派的力量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这是李鸿章的一个绝招。1863年开始办洋务,洋务运动是买外国机器来官方自己生产枪炮,再调给自己的军队用,不对外售卖。晚清时期清政府财政极其困难,现代军工极其费钱,从1863年开始办了将近十年之后,到1870年、1871年已经没有钱了,山穷水尽,这些企业办不下去了。这时候反对办这些企业的顽固派就起来了,说你本来就不应该办,现在还没有钱,如果没有钱了国家财政这么困难你们硬要办,就只能再加大税收,搜刮民脂民膏。你们本来就不应该,你们把钱用尽了,还要搜刮民脂民膏?税收已经很重了,你是不是会逼人民造反?停办!

    朝廷也觉得确实没钱了,办不下去了,难以维系了,朝廷就提出来,觉得应该停办这些企业了,比如造船的,首先从造军舰的企业开始停,逐渐停到造枪炮的,因为没钱了。曾国藩和左宗棠一听说非常着急,因为这种事情是曾左李先办起来的,他们的权力极大,要停办也要征求他们的意见。曾国藩他们都坚决反对,李鸿章和左宗棠马上表示坚决反对,说我们一定要坚持,好不容易才打下来一点基础,这一停办这十年就毁于一旦了,以后再重新起步就很难了,坚决不能。也就是说没有钱,曾国藩的绝招就是人。曾国藩有一句名言叫做打落牙齿和血吞,别人一圈把我的牙齿打断了,我都不露出我的愤怒和不满,我和着我嘴里的血把牙齿吞下去,别人谁都看不出来。曾国藩就说一定要有这个精神,我们一定要坚持办下去。左宗棠也是这样的观念。

    李鸿章的奏折没有急于上,他过了一个月才上的这个奏折,他也是坚决反对停办。但是他的奏折很详细,前面分析了世界形势,认为这几百年来都是白人列强,横冲直撞到处殖民、到处侵略,之所以能这样就是他们有枪有炮,比其他国家的武器强。他们认为这个时代还远没有结束,我们恐怕还会打仗,还会侵略我们,所以我们不能停办。他一分析出来朝廷看了,被打动了,觉得这个分析是有道理的。这个局面还没结束,用今天的话就是列强帝国主义军团还没结束,还没结束就不能停,不能停怎么办?他比曾国藩和左宗棠厉害的地方,他承认你说得有道理,但是想把郭嵩焘本来的意思说出来。他说不能停办,又没有钱办,怎么办?只能想办法赚钱。怎么赚钱?他把他心里藏着的,不敢提的说了出来,用机器生产民用品去卖去赚钱啊!用现代化的轮船在长江里头航运,卖给老百姓船票,卖票,用现代化机器织布去卖,朝廷本来是坚决反对的,朝廷一看既然不能停又没有钱只能按照李鸿章的办法。

    洋务运动进入第二个阶段,从前生产枪炮是为了求枪炮,现在第二个阶段是为了卖,求富,那么就追逐利润。生产枪炮之前不卖就只是自己生产给政府军队用,现在要卖就要核算成本,这就更具有现代生产方式的特点,资本主义生产的方式。要核算成本,那到市场怎么定价?走入市场,这是一个巨大的进步,设想很好,但还是碰到了一个问题,朝廷现在还是一点钱都没有,你说要机器生产枪生产布,买现代化的轮船在长江跑航运,哪来钱?李鸿章的厉害之处就在于他提出来这些之前他都做了充分的调查、研究。他说现在大批华商给洋人做买卖,他们手里有大量的钱,而且因为是我们制度不许可,朝廷禁止他们办现代企业,所以他们一直想办,办不成。

    现在很多洋商,尤其是太古轮船公司还是外国人的,注册是外国人,但因为经过这十几年的股权转换,中国人都已经买下外国的轮船公司了,股权实际上大股东是中国人了。虽然注册还是英国太古公司,但大股东是华商。只是由于我们的政策,朝廷不许可他们建自己的,只要我们给他更丰厚的利润他们就可以来。因为知道现在朝廷突破不了允许他们单独建私人企业,现代化这一步,于是他就提出了一个观点,官都商办,注册是官家的,好比我们建一个织布局,建轮船公司,建是官家的。官方出一点官股,补充股份制公司,大部分商股由商人来经营,按股份分钱。朝廷一看确实,李鸿章还举了大量的例子,谁谁谁有多少钱,都是华人。朝廷就没有办法,就同意了。这就叫做官督商办,因为他让商人进入的现代企业。因为是官方的,就派一个官员当企业的领导,发现官员完全不了解现代企业,还是得招商人在外国企业里面。

    最早办的是两个企业,第一个是轮船招商局,现在还是我们的央企投的,招商银行的一个子公司,这就是李鸿章,中国创办的第一个现代化以民用为目的的企业。一个是上海织布局,从英国买机器织布,卖。官办的,但是商人出钱,所以只好由商人来管理,但这是国企,按中国当时的规定,你让哪个商人来你必须给他授予一个行政头衔,哪怕很低级的官员。企业有商股,又有政府的支持,所以发展非常得快,赚很多钱。上海织布局、轮船招商局,有政府的支持,政府运东西都通过它来运,这些本来是英美商人占统治地位的,把他们都挤垮。1880年电报局成立,开始也是官办,但官办发现不行,就官督商办,产权注册是官家的。经历过改革开放初期的人知道,有一个中国的“戴红帽子”,一开始是不允许有私人企业的,改革派想突破这一点,反改革的一直坚持说这有剥削,都是一些草根阶层自己想出来的,“戴红帽子”,第一乡镇我说我有一个企业,算集体企业,有的跟国营企业说算国营的三产,这些企业发展得很快,等到发展了很多年之后就面临一个问题,官督商办。所以我们学历史的一看“戴红帽子“的企业就说,迟到会碰到,这都是李鸿章用过的。以后碰到阶级企业性质是什么?是企业还是官方下面的一个衙门?严格说它是衙门,用今天化说是行政部门,到现在国企领导都是有行政职位的,央企往往是地方国企什么厅局级,他的任命也不是通过董事会,都是通过官方来任命领导。官督商办法律来说是官办企业,股本主要靠商人。

    这种企业开始发展很快,隐患存在在那里,企业的产权问题,都叫局。轮船招商局、机器织布局,领导人也都是要秀官衔的。所以中国的现代化改革还远远没有完成。领导人的任命都是朝廷官方任命的,你既然是这样的,股份制得由董事会任命,到现在还是这样遇到很多问题,从前我没想过,就是2004年、2005年,我碰到美国财团的一个人,他们和交通银行合作,合作的时候他们对于我们的制度非常不理解,我们任命行长,原来根本不由董事会任命,都是由党的组织部来任命,剥夺了董事会的权力。我说这是中国特色,没有办法的。他们当时交行以建行为竞争对手,花了大量的人力财力以建行的产品为竞争对手,设计了很多产品针对建行,我们刚刚完成交通银行的行长调任为建行行长了,我们就觉得这还怎么做企业?在中国我们都没想过,经济学家觉得天经地义的。

    我随便统计了一些数据,2006年8月,原上海银行行长傅建华调任上海浦东银行行长,副董事长。当时两家竞争很激烈的,突然2006年8月调任,本来两个竞争性企业你怎么竞争?这就是洋务运动以来一直碰到的问题,工行行长牛锡明调任交行行长,原农行副行长罗熹调任工行副行长。这叫企业吗?你产品怎么样互相竞争?美国当时说不理解,如果按照我们的规定,如果我的下属或者高管调到竞争行就业,你必须得经过一段时间才能进入竞争行。所以现代企业建设要慢慢走。

    我有一次开一个小小的座谈会,跟当时银监会主席(现在已经退了)提问,我提出来这件事情怎么办?他也觉得是以后要改变的,他说首先造成的一个后果就是银行产品严重的同质化,大家都差不多,谁也没秘密可保,产品什么的都是同质化,他说这是一个问题,他也承认。因为他的位置说话很谨慎,我是从产权上觉得就不应该有国企。他说你说这个问题确实是我们想解决的问题,产品都同质化。中国企业这种国情没有秘密可保。官督商办就开始碰到这个问题,官督商办还碰到一个问题是什么?

    开始很多人反对,那反对的时候很多人反对,后来发现这个企业很能赚钱,很多地方官员都开始办,觉得这多好,又不用我出钱,注册还是我政府的,完了我的税收还能赚很多钱。很多从官方又觉得,注册这本身就是我的,我政府有各种需要,从我自己里面拿钱,你谁也说不出什么。注册你一查确实是朝廷的,但是里面的商人很不满,是我的股本,我辛辛苦苦赚钱,你一句话就拿走多少多少,这里面矛盾不断,官方随意要钱。还经常把自己的亲朋好友往里面插,这都是存在的现象,这些企业的问题就开始反映出来。

    经过二三十年,企业发展得非常快,但是各种问题也产生出来,首当其冲是钱的问题。开始股本都不大,后来发展得好变得越来越大,那这个钱是谁的?政府想当然,觉得注册就是我的,当然是我的了。商人觉得是我经营我投资我变成这么大的,当然是我的了,产权不明细。改革开放第一批戴红帽子的企业不都面临产权不明细的问题吗?乡政府认为是我的,经营者认为是我的。但也有企业很成功地解决了这个问题。所以在中国经营企业经营到必须是政治家,像柳传志那种。他总是抓紧机会,抓紧政治形势对民营企业有利的机会进行改制,现在转型成民企了。娃哈哈原来是一个第三产业,逐渐逐渐做大逐渐改制引进外资,当然后来打官司是另外一回事。

    打官司就碰到一个问题,产权不清晰,我后面会讲产权和制度的关系。官督商办的企业都存在腐败问题,很多官员把自己的亲朋好友派进来,这些企业马上就不行了。

    大家还是要会读报,有一个观念是二零零几年提出来的,说“国企是我们党的执政基础。”这句话恐怕大家都熟悉,那民企呢?民企就不是吗?这句话可以仔细琢磨。另外关于国企改革,因为国企改革跟民企整个经济政策紧密相连,我做历史,我特别喜欢看公开统计,2013年关于国企改革提出国企要做优做强。2014年提出国企方针是做优做强做大。等到2015年提到国企改革方案做大做强做优。所以南北车合并,这个和那个合并,远洋运输的有一个也合并了,这个就反映出国企改革的思路,一做大市场垄断性就更强了,通过这三年都是公开的文件里,报纸上登出来的。

    实际上官督商办企业有巨大的进度性,第一批民族现代商人就是从这里面产生的,他们也积聚了大量的钱,并且是中国人自己的企业。官督商办企业又面临着很大的问题,这些问题从根本上来说是产权不清,缺乏制度保障。那中国的制度在晚期是怎样变化的?我们再慢慢讲起。先讲讲体制的变革,或者我认为是制度缺失,由于制度缺失使中国很多现代企业诞生的缓慢,受到的摧残也比较重。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