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绅商的现代转型-复杂政治制度背后的博弈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先不讲制度变化,政府行政机构要增加一个海军司令部都遇到那么大的困难,认为这是敌夷的。其实在此之前清政府始终蒙蔽自己,没有意识到意识形态的落后性,自己给自己挖坑。我最早介绍中国天下观的时候讲过,中国传统从来没有外交这个观念,自称是天朝上国,其他所有都是中国的藩属国。也没有外交部,只有理藩院管理下属,管理藩属。没有外交这个观念,虽然我被打败了,我还是愿意说我是天朝上国,其他的都是我的藩属国。1840年鸦片战争《南京条约》开放上海等五个口岸通商,就有很多英美、法国、俄国外国人来,你要怎么跟他们打交道?用管理藩属的机构来跟英国历史观的人打交道,他们绝对不干的,我不是你的藩属国,你不要用这个来跟我打交道。中国又不愿意成立外交部,一旦成立外交部就意味着我跟这些国家是平等的,我不是天朝上国了,当时就临时设立一个机构叫做皇帝特派的地方大员,南洋大臣。原来是外国人主要在广州,两广总督见南洋大臣,当时上海属于江苏官,由两江总督见外国大臣,外国人认了,清政府还觉得很得意,你只能和我的地方官员打交道,证明我还是天朝上国。等到第二次在天津开了三个口岸,我就设立一个北洋大臣直立总督,我们今天讲北洋政府、北洋军师怎么来的?就是这么来的。

    长江以北的跟外国人打交道由北洋大臣管,长江以南的由南洋大臣管,你只能跟我的地方官打交我还是天朝上国,他没有想到就是把外交权给了地方官了,地方官有了外交权,权力其实大的不得了。清政府不愿意违反了传统中国的天朝体制,不愿意让外国人来。进北京就规定,你们有什么问题直接到天津找北洋大臣,他能解决就给你解决了,他解决不了由他认为有必要,他打奏折你们再到北京里来。你想想,所有外国人都要到天津找北洋大臣解决问题,北洋大臣事实上就是中国的外交部长。那个权力会大得不得了,在闭关锁国时期权力大得不得了。到后来袁世凯是北洋大臣,这都是清政府自己给自己挖的坑。1901年《辛丑条约》在八国联军的压迫下成立了外交部,这样清政府才成立了外交部,所以中国制度的进步更难更难。

    洋务运动有水师、有铁路,有官督商办企业,但是经过了三十年,官督商办企业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但是弊病开始暴露出来,人们真正意识到是甲午战争的时候,中国败给日本,败得特别惨,这是给中国人真正的一个震动。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没有导致中国重返南洋水陆,宋朝割地赔款多少,鸦片战争割让香港,几乎是个荒岛,所以没有什么。用梁启超的话说,四千万余人才把中国人的梦给惊醒,日本是我们千百年来都了解的小岛国,男女混浴,连字都是学了我们中国,怎么他会把我们打败?把水军全部歼灭,把台湾把整个辽东半岛全部割让给日本了,怎么会败得这么惨?这时候才给中国人一个震动。

    我们简单做一下对比,其实甲午战争是中国和日本经济、政治、教育、军事一种全面的对比,甲午战争的时候中国还是属于非现代国家,而日本已基本完成现代国家建设,这是中国惨败的一个根本原因。

    甲午战争之前日本已经开国会了,君主立宪,日本政治角度基本现代了,经济走得更远。经济制度方面明治维新重要内容是现代工商,鼓励工商。打开大门之后1854年跟中国后来的洋务运动一样,认为中美的船炮厉害,要造现代军火,是洋务运动后来进行的,还修铁路。李鸿章是1868年提出来,中国到1880年才同意修铁路,电报也是的,1869年日本开始了,1868年李鸿章提出被否决了。日本机械烧丝,机械生产,英国最强都是因为是私人工商业,日本人做改革一做就比较彻底,1880年制定了《廉价处理官营工厂概则》,政府投资200万,日本当时私人工商业并不发达,以很低的价格卖了一批,还是有一些官办的现代化企业卖不出去,更了不起的是1884年,政府再次规定以极低的价格和长期分期付款,哪个商人愿意买?中国一个官督商办都遇到那么大的阻力,日本已经大规模私有化,并且是降低价格,如果是中国,或许到现在也会使国有资产流失。日本明治维新做得很彻底,廉价卖还有一部分卖不动就无息长期付款。经济上已经是现代化国家了。

    当时很多中国人完全不了解情况,觉得中国比日本人多那么多,清政府一定比日本政府有钱,长期打清政府应该持续得下去。当时在甲午战争之前,中国一家现代化的银行都没有,官办的也没有,在上海有但那是外国人办的,政府没有现代化银行,私人办的现代化银行也没有,还是传统的钱庄,这时候日本已经一千家了。在金融体制方面日本有153家国立银行,1879年就不往下发展了,日本发现153家国立就够了,要不然民营的发展不起来。然后大力发展现代民营企业,你想想,一个有一千家现代银行金融机构的国家,和一个一家现代银行都没有的国家打仗,这个政府没有银行支持,怎么融资?日本马上可以发行债券和股票,中国怎么融资?临时打仗打起来还要从广东那边解银,因为没有银行。中国清政府被打败后,在1897年才成立第一家银行。这完全是两个不同体制的较量,一个没有现代化银行的国家只有钱庄票号,和一个有一千家现代化银行的国家打仗,融资能力根本没有办法评估。所以中国清政府的财政能力比日本差很多。

    关于军事,日本明治维新建现代海军、现代陆军,陆军他们知道拿破仑,觉得法国最厉害,就以法国为主要学习对象建陆军,请法国的军官。还没几年就普法战争,法国被普鲁士打得一塌糊涂,后来日本就派人到普鲁士军官学校学习,现代陆军建立起来了,建立了标杆地图。中国海军是留学人员,还打了几仗,虽然被打败了打得很雄壮悲壮地失败,但陆军就打不成仗。为什么?中国陆军还是传统的湘淮君,而且还在转型之中,军官没有现代化学校培养出来,还都是靠武举、射箭、骑马,没有军事化地图标高指挥,虽然武器是现代化,但是根本不会用,一溃千里。你和一个现代化有师团大本营制度的现代军事国家打仗,你怎么打?没有办法打,打不成仗。而教育我也不多讲了,教育当时在中国还是科举,读四书五经。日本按照美国方式请美国专家,建立现代小学、中学、大学,那个阶段是注重于小学和中学,就有几所大学,因为你得从小学一步步升上去,我们建几所大学就够了,全部专注在建小学,小学已经义务教育。你说那个年代你怎么打?

    好,再加上政治制度,这是要命的。我们都知道这个北洋水师当时是世界都数得着的大舰队,在亚洲绝对是第一,但是他被日本打的一塌糊涂,为什么?因为海军的钱被慈禧拿去建颐和园,修北海、中海、南海三海工程和过她的60大寿。所以海军没有钱正常维修,北洋水师得不到正常维修军舰,得不到正常的维修,里面的炮弹也不能满仓。本来应该10发,你没钱只能8发或者6发。只是航速快,运个锅炉有改进,炮弹发生变化,新的炮火军舰上的炮射速快。虽然总吨位不如北洋水师,但是航速快,炮的射速快。北洋水师那时候没有钱,买不起改装不了,用的炮弹还是黑色炸药,放一炮浓烟滚滚,要等浓烟散下来再放第二炮。日本放一炮很快白色烟雾散去就可以放第二炮。

    李鸿章知道,维修都得不到保障,你要更换锅炉动力系统更不行。讲铁路可以多说一句,慈禧下令修铁路,中国政府没钱只能修一条,李鸿章觉得经过自己17年的努力,从1872年到1889年,经过17年的努力觉得肯定是应该由他的势力范围之内修这条铁路,修了天浦线,天津到浦口。他一直在推,并且他修了几百里的路有经验,但是慈禧突然决定把修路权给张之洞,修卢沟桥到汉口,修卢汉路。慈禧中心思想是要搞平衡,认为李鸿章权力太大了,要扶持另外一个洋务派大员张之洞。张之洞后来发展那么快,其实是慈禧倾权力支持张之洞才能发展这么快。

    李鸿章就非常不高兴了,所以修铁路一直让李鸿章心情很复杂,一方面是中国经过17年努力终于修铁路了,他很高兴,但是这个大项目被他的对手张之洞拿去了,他很不高兴,但多少有点看张之洞的笑话,他知道修铁路不是那么容易的。政治就是下面的官员较量,张之洞也很老练,知道李鸿章在看他的笑话,他就给慈禧上了一个奏折说铁路可以南北同时修,两端同时修。一个往南修,一个往北修,李鸿章气坏了,要我替他修,我已经七十几岁,还要源头看线,我已经没法爬山看线了,请太后原谅。慈禧太后说不行,你就得来修这一段。但是李鸿章还是把机会抓到自己手里了,为什么?你要有历史的眼光,国际的眼光,你才能够把项目把生意做大。李鸿章他把生意又揽到自己的手里了,因为这个时候俄国的西伯利亚铁路快要通车了,这是1890年,俄国的西伯利亚铁路开要通车了,马上就要修到中国的边界了,俄国的海参崴,就意味着俄国大量的兵可以很快运到中国边界,而这个时候日本已经在朝鲜挑衅,希望朝鲜不要成为中国的藩属国,你要当皇帝,就意味着中国平等,他就好去灭朝鲜。这事一挑,李鸿章抓住这个机会,说满洲是龙兴之地,他把这两件事情一说,很可能会打仗,军务繁重。应该迅速修铁路,从现在天津打通山海关修到奉天(现在的沈阳),他发现一个天然军港,认为好军港应该为我所用,一定会是下一个码头。朝廷一看确实这个分析是有道理,又没有钱修两条铁路,那就跟张之洞提出,由李鸿章负责修这条路,他以海军的名义修码头。李鸿章得到这个后,再也不说自己腿不好,马上带着外国专家爬山到秦皇岛看线修路,但这是海军的名义,这条路到1891年、1892年修一半停了,因为海军也是没有钱。

    所以你看李鸿章北洋大臣负责进出口,慈禧修颐和园,慈禧是反对西方的,但是她享受又要用西方的,她都是最好的,最先进的,李鸿章打奏折说修路需要多少钱。说颐和园进口了什么锅炉,因为慈禧也知道暖气比铁炉子要舒服,进口锅炉她请了外国专家,还有路灯进口德国最新式的,还要请德国专家谁谁谁来,最后说,我修哪一段路还需要多少两银,请拨付。但修了一半最后完全停了,确实海军没有钱了,钱到慈禧那里用了。为什么他要用海军的钱?颐和园用钱最多,但是颐和园的正式立项是什么?李鸿章利用海军衙门打造修铁路,慈禧一直想修自己的一个园子,但她又知道国家这么困难我拿钱给自己修园子,以后历史上说不过去,所以由海军司令正式打报告说,我们有了现代化舰队(甲午战争之前),有海军司令部没有海军军官,我们在北京西郊挖了昆明湖,建了帝国海关军官学校,颐和园的正式立项是清政府的海军军官学校,大家都去过颐和园,但立项是海军军官学校,这个传统在中国也很深厚。背后都有大量具体官员的利益,我在北京各个部委培训中心,其实都是豪华宾馆式的。不叫宾馆,叫培训中心,中国的政治传统太深厚了。

    我刚才讲过日本以中国为对手,国会辩论拨款买舰队和军舰,日本开销比中国少得多,但明治天皇还是下令,再缩减宫廷开支用来买军舰,那日本到处都是捐款的,穷人有点零钱也往捐款箱里放,买军舰。这两个制度还要打仗吗?这两个国家,从国家政治层面一直到军队。实际上慈禧的做法是符合中国的传统,全天下都是我家的,我想要钱就要钱,从来没有皇帝要钱通过国会什么来限制,从来没有,慈禧还算顾及了一下舆论,顾及了一下历史,不会直接说你用钱来给我修园子,说是海军军官学校,说明她还是感受到一点压力的。但这说明甲午战争使人们一下子明白,政府不能随便用钱,用钱得经过国会辩论批准,这直到现在,中国搞改革切入口在哪?财政公开和固定化,公开了你就不能再有秘密财政,财政公开这是中国改革的方向,政府每一笔开支得公开辩论。

    我为什么上头开会说,老是不让各地县在北京有清查驻京办?你的经费又不是严格通过人大的,可不都是为自己拉关系吗?2008年四万亿一批,那简直发改委和各地驻京办的人24小时多少天都不睡觉的,都到驻京办动用平常和发改委的关系为自己捞项目,这里面有腐败没有?要经过谁?经过什么程序?哪个项目给谁?我们同样对比,美国当时有一个七千亿美元的计划,辩论了多少?首先在众议院辩论,辩论完通过了,通过了再到参议院辩论,参议院能不能通过还是另外一回事呢!但是参议院后来通过了,中国就一个中央金融委一下子决定了这件事就发下去了,发到发改委,内部就决定了。政府财政要受限制,这是从1215年英国大宪章开始,逐渐逐渐发展起来的,去年正是大宪章800年。实际上大宪章核心问题,包括君主立宪核心问题就是王在法上还是王在法下?皇帝最高统治是在法律之上还是在法律之下?用现在的话来说统治者用法律来统治你们,或者统治者也要服从这个法律。争论了800年争论的还是这个。

    中国人认识到这一点了,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就提出要戊戌要改变,戊戌维新。但是有那么大的损失,付出那么大的代价,应该是这个王朝这个朝廷里面最有权威的人来进行整体性制度改革。这个时候朝廷分成两派,一个是跟皇帝为首的帝党和以慈禧为首的后党。光绪皇帝被康梁所打动,其他人都无所动。康梁没有任何的权力和执政经验,两个人连县官都没当过,没有资源没有经验,由特点来鼓动改革,实际上反对的力量已经很强大,所以改革就失败了,慈禧镇压了,把新法禁废,反而抓康梁,康梁跑了,抓了一些维新派。维新运动失败是从制度角度,清政府错失了一次自我制度完整的调整的好机会。但是维新运动意义深远,首先康梁没有多少权力,但是声势造得很大,为什么?他们组织各种现代化社团,所以社团意味着政府,以后中国的政党政治是从这里开始的。现代社团大家可以选出来谁当领导,可以自动退出,这是现代社团的一个标志,能自动退出的团体总是带点现代化的味道。

    你别退,你退我就要惩罚你,这就不是一种现代的社团、政党所应该有的。另外还有报纸论证成为中国近代的一个传统,报纸是天下之公信。梁启超、康有为没有任何地位,但影响那么大就是梁启超他们办报纸论证,使他们后来变成中国的一个传统。戊戌维新本来是制度体制内制度完善的一个很重要的一部分,可惜被镇压了没有被实现。我反复强调,中国的政治传统认为天下就是我的,具体表现就是我想怎么用钱我就怎么用钱,哪还要经过一个国会经过一个其他的机构呢?这是绝对不符合中国政治的传统,但是事实证明,政府想怎么花钱就怎么用钱,就像慈禧那样,我想建颐和园就建,当时觉得很舒服很爽,但是实际上对民族社会,包括对政府都会造成巨大的灾难。

    我们知道甲午战争的失败是清政府走向灭亡重要的一步,而这一步跟朝廷政府有很大关系,中国体制就这样,中国政治执政者不受任何权力干预,可以随心所欲地用钱。从戊戌维新起直到现在,戊戌维新提出了一百多条,百日维新提出发展现代工商,这个也没有得到很好的执行,一个限制政府权力发展现代工商,这个两是现代化转型最重要的,限制公权力,保护私权力,这是戊戌变法其中提出来变法的两个核心。但是戊戌维新败得很惨,里面有偶然因素就不讲了。因为中国现代商人诞生的很慢很慢,得从官督商办一路走下来。虽然诞生得很晚,但是他们的观念转变得很快,特别是最后十年。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