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力:养好脚,身体健康不疲劳-学会知足,才能够长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脚是人体重要组成部分,人的每只脚上具有26块骨头,33个关节,20条大小不同的肌肉,并有114条坚强的韧带。脚部是各经络起止的汇聚处,分布着无数灵敏的神经与丰富的血管与身体各组织器官都有着特殊的联系。人的一生,两脚平均触地次数超越一千万次以上,平均行走二十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赤道五圈。脚跟全身其它器官一样,会随着年龄增加也逐渐变老。人生旅途中的每一步都要用双脚来完成,如果双脚出现问题就会步履维艰、寸步难行;百分之七十的人在一生当中都会得脚病。了解我们的双脚,养足护足,才能让我们在健康之路上走得更远……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每个人的人生目标可能有所不同,不过追求健康和幸福却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在我们自信积极地奔跑在人生跑道上的时候,请不要忘记:没有规矩无以成方圆。在我们渴望拥有智慧的时候,请不要忘记:智慧来自于一个良好的习惯。养生其实也不是什么深奥的学问,只是一种健康的生活习惯。只要你能将许多细节贯彻到你的生活中去,好好地遵循身体的节律,它就会好好地工作。

    古人云: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人生旅途的每一步都要靠双足来完成,从你蹒跚学步的那一刻开始,你的双足便支撑着你的身体,不辞劳苦,四处奔波,带着你走过千万水。足的使命,是托负并平衡着人体与人生的重负。

    人的一生,双足平均触地次数超过一千万次以上,平均行走二十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赤道五圈。每走一步,身体会与地面产生几百公斤的撞击力。双足有惊人的承重能力,一个体重五十千克的人,行走时每走一步,所承受的压力约等于自己的体重,跑步时更达到体重的三到四倍。人的双足每天累积承受的总压力在几百吨左右。除此之外,身体的许多动作如跃、跖、踩、跑、跳、踌、踢、蹿、踯、踹、踊、跪、蹈、跷、蹲、蹭……几万种动作都是由足来进行的,身体的多数运动更是少不了两足。

    两足除了带动肢体运动之外,更重要的是推动气血运动,气血流通就保证了全身各组织器官营养物质的供应。如果双足出现问题,不仅步履维艰、寸步难行,还会使身体出现气血瘀滞现象,引起脏腑、组织、器官发生病变。这是因为人的生命、健康,病的生成、痊愈与人体经络有着密切关系。

    中医认为,经络有三方面的作用。一是联系脏腑,沟通内外。经络将人体联系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筋骨等组织器官,都是依赖于经络系统的联络沟通,以保持相对的协调与统一,完成正常的生理活动。人体体表感受的各种病邪和刺激,可通过经络传导于脏腑;而脏腑的生理功能失常,亦可通过经络反映在体表。经络的第二个方面的作用是运行气血,营养全身。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能将气血等营养物质输布到全身各个角落,使脏腑组织得以营养,筋骨得以濡润,关节得以通利,最终使得人体能完成正常的生理功能。经络的第三个方面的作用是抗御病邪,保卫机体。外邪侵犯人体先从皮毛开始,经络中的卫气是抗御外邪、保卫机体的屏障。如果经络气血瘀滞,脏腑、组织、器官就容易发生病变。

    人体以脏腑为中心,将经络分为十二经脉、十二经别、十五络脉、十二经筋、十二皮部、奇经八脉。十二经脉气血的运行是首尾相连,如环无端的,这就使脏腑之间相互沟通。同时,每一条经脉都有与之相应的经别、络脉、经筋和皮部。这样,每一条经络就形成了一棵“经络树”,一棵经络树,以某一内脏器官为根基,以其所属经络为“通道”,就沟通了内脏和五官、五体(脉、骨、筋、肉、皮毛)之间的联系,使气血由内到外的濡润身体。所有的经络都有一定的循行路线,当某一个内脏器官发生病变时,就象一棵树的根部发生了病害,影响到树干和枝叶的正常生长一样,内脏的病变也会波及到整棵经络树,那么,在这一经络的循行部位上,就会出现敏感点,人体体表就会出现我们能够看到的病症。

    十二经脉的脾经、胃经、膀胱经、肾经、肝经、胆经的起始点都在两足,其它脏腑也通过细小的经脉与两足相联系,正是这种天然的联系,决定了养护两足对身体保健的重要作用。因此,当我们发现身体有任何疾病迹象时,可以借由两足,起到调节脏腑功能、治疗脏腑病变的效果。

    两足承载着健康;两足也会像身体其它部位一样,随着年龄增长,发生各种退变;两足位于人体的最底部,是人体最不受“照顾”的一个部位;两足的产生的疾病也较多。拥有一双健康的足,是一件幸福的事情。你不能在只有它不健康的时候,才意识到需要“照顾”它。一句话,健康的“千里之行”,需要“始于足下”。爱护你的双足,才可以让你在人生的道路上,行走每一步时都步履轻盈。

    杨力提示:

    五脏与五体、五官、五志、五液、五华和五时的关系:心主脉,开窍于舌,其华在面,在液为汗,在志为喜,应于夏。肺主皮,开窍于鼻,其华在毛,在液为涕,在志为忧(悲),应于秋。肝主筋,开窍于目,其华在爪,在液为泪,在志为怒,应于春。脾主肉,开窍于口,其华在唇,在液为涎,在志为思,应于长夏(夏至到处暑)。肾主骨,开窍于耳,其华在发,在液为唾,在志为恐,应于冬。

    很多病都是“走”出来的

    正常情况下,我们每个人都会走路,而且每天都在行走。然而,并非每个人都能正确、合理、科学地走路。由于走路不当引起疾病有不下数百种。

    首先是穿鞋不当。每只脚包含了26块骨头,33个关节,20块肌肉和100多条韧带。我们每走一步,都会牵扯到这么多的东西。穿了不合自己脚型的鞋子,容易引起各种足部疾病。如脚部红肿、足底疼痛、脚气、脚癣、甲沟炎、拇趾外翻、锤状足趾、足底肌膜炎、鸡眼、扁平足、溃疡、甲癣(灰甲)、厚茧、长水泡。当穿上不合脚的鞋走路时,脚会很快疲劳,那么支配脚的神经元——腰的相应部位也会随之疲劳,而且会通过脊髓到大脑。特别是经常穿过小或者过紧的鞋子,脚部容易受到挤压,脚的血液循环不畅,会影响全身的血液循环,引起各种心、血管疾病。同时,穿鞋不当还会间接引起踝、膝、臀及背部问题,引发膝骨关节炎、腰前突增加、腰肌劳损、腰部骨质增生、颈椎病、肩周炎等疾病。当足部疼痛时,许多人不得不改变走路的姿势或者步调来减轻疼痛,由于走路姿势的变形,经常引起背痛、头痛、手脚冰冷、静脉曲张以及腿痉挛等症状。这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的过程。

    作为行走和负重的器官,脚主要包括后足、足弓和前足。足弓呈拱形,当身体跳跃或者从高处落下着地时,足弓起到缓冲的作用,避免脚病受伤。如果穿错了鞋,容易出现脚扭踝伤、小腿抽筋等现象。

    相对于其它身体部位,足的骨骼多,软组织少,平面轮廓为六边形。脚的骨骼分为三组:在踝关节下面的是跗骨,形状短而粗;在跗骨的前面是跖骨;最后是五块趾骨构成了足部的尖端。人体在走路时,并不是所有的足部骨头都接触地面,足弓给身体提供了一定的柔韧度。正常的脚有三个负重点,即足根、第一趾骨尖和第五趾骨尖。失去了任何一个负重点,人体在站立和走动时稳定和平衡的程度,就会受到严重的影响。鞋的不合脚,使身体在走路时重心发生了变化,整个身体尤其是呼吸、消化、血液循环因身体重心位置的改变,而发生细微的变化。久而久之,必然给内脏器官造成影响。

    其次,走路缓慢容易引发疾病。目前许多人都存在行走运动量过低或者行走太慢的弊端。生命在于运动,如果我们不能像跑步那样转动肩膀、大步快走,那么许多生活安逸的人将是唯一不能在日常生活中,使身体受到充分锻炼的动物。一定速度的适量的行走运动,是维持人体健康长寿的必要因素。各项事实也说明了,行走快的人更加健康长寿、更聪明,行走迟缓的人寿命普遍偏短。缺少一定量的快走运动,容易缩短我们的寿命,导致我们早逝。走路速度过低或者是走路运动量太少,都会增加患心脏病、高血压、脑中风、老年痴呆、抑郁症等各种疾病的风险。

    最后,走路健身时的错误行为。现在不少人选择走路健身锻炼。然而,多数人因不了解和认识走路健身锻炼的正确方式和其中的奥秘,以致一些人还在健身走路的误区中。

    误区一是走路时将手指伸直,前后使劲摆动。手十指尖端有十宣穴,“宣”是敞开的意思。伸直两手指前后摆动走路,很容易使体内元气顺着手指尖的十宣穴流失。走路的速度越快、走的时间越长,身体元气流失的越多。当你快速走路前后摆动着双手时,会感觉得十指指尖鼓鼓胀胀的,这就是体内元气流失的情景。这样的走路锻炼时间长了,对身体健康不仅无益反而有害。手指与人体经络有着密切关系,大拇指为手太阴肺经起始地,食指为大肠经起始地,中指为心包经起始地,无名指为三焦经起始地,小指为心经和小肠经起始地。拳起手走路,可以起到先聚气,以引起身体各项生理变化的效果。

    误区二是走路时边走边说话。有的人在走路健身锻炼时,往往边走路边说话聊天,认为这样走路不会觉得累。其实,这样不仅会消耗体内元气,还会影响到呼吸器官的正常功能。尽量少说话或者不说话,用鼻呼吸,使肺呼吸有序均匀。当呼吸调理得均匀顺畅,体内气血循环自然流畅,体内元气也不会再从口中流失。

    误区三是走路锻炼过快过量。走路锻炼是放松心身、顺其自然的,不是走的速度越快、走的距离越远越好。恰恰相反,走路过快,消耗的生命能量就越多,而且容易引起踝关节周围韧带损伤、膝关节痛、胫骨前部疼痛、跟腱炎、腿痛等。

    正确的走路姿势,应该是抬头挺胸,迈大步,双臂要随步行的节奏有力地前后交替摆动,路线要直。走路时呼吸要自然,应尽量注意腹式呼吸的技巧,即尽量做到呼气时稍用力,吸气时要自然,从而步行较长距离时能减少疲劳感。运动的强度要因人而异。一般是走到稍稍出汗,就能达到锻炼和健身的目的。中老年人步行时,应由少到多、由慢到快、循序渐进。快步走时的心率以不超过每分钟100~110次为宜。

    杨力提示:

    提起骨折,很多人通常认为是在车祸等外伤中由一次性暴力伤害所致。但走路也会走出来骨折,可能就鲜为人知了,这就是所谓的疲劳骨折,是由慢性损伤反复累积所造成。疲劳骨折可以发生在人体的许多骨骼,如跟骨、胫骨、腓骨、距骨等,而足部第二、三跖骨骨干是最为常见的发生部位。特别对于第一跖骨较为短小者,或前足掌增宽、足横弓塌陷者,更容易发生疲劳骨折。

    因此,平时走路走得多的人,如果在行走过程中出现足前部疼痛,并且逐渐加重时,就应警惕疲劳骨折的发生。当出现“不走不痛,一走就痛,越走越痛”,同时出现局部肿胀和压痛的症状时,要及时到附近医院就诊。以免因疲劳骨折而加重周围软组织的损伤,甚至可能会产生后遗症,导致慢性疼痛。

    脚是“人体的第二心脏”

    血液循环系统的主要功能是不断的将氧气、营养物质运送到全身各组织、器官,并将各组织、器官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其它代谢尾产物带到排泄器官排出体外,以保证机体物质代谢和生理功能的正常进行。

    血管分为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动脉管壁较厚,随心脏的舒缩而搏动,将心脏输出的血液送到全身各器官,静脉将全身各器官血液带回心脏,静脉管壁内有内膜形成的静脉瓣,可防止血液逆向流动。毛细血管是位于动脉和静脉之间的微小血管,是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

    心脏位于胸腔内,膈肌的上方,左右两肺之间,主要由心肌组成的中空器官。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动力,起着“泵”的作用。心脏通过有节律的不断收缩和舒张,推动着血液沿着一定的方向,周而复始的流动着。

    心脏分为互不相通的左右两半,每半又各分为心房和心室,因此,心脏共有四个腔,即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右心室。左心房与肺静脉连接,左心室与主动脉连接,右心房与上下腔静脉连接,右心室与肺动脉连接。

    心脏的收缩将血液从左心室射出,将鲜红的动脉血输出到主动脉,经逐级分支流向全身的毛细血管。在毛细血管中,血液与周围的细胞和组织进行物质交换,把氧和营养物质送给给组织和细胞,并带走新陈代谢产物和二氧化碳,成为暗红色静脉血。然后进入静脉,回到右心房。经过右心室的收缩,将经过循环的血液射出,经过肺动脉进入肺的毛细血管,在肺泡毛细血管中与肺泡中的气体进行交换,排出二氧化碳,吸入氧气,成为含氧的新鲜血液经肺静脉流回左心房。

    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就是微循环,它是血液循环最末梢的部分,也是实现血液与细胞、组织之间物质交换的体液循环。由于动脉、静脉血管壁较厚,血液和所运送的物质不能穿透,而体液循环末梢的微动脉、微静脉、毛细血管、毛细淋巴管的管壁很薄,氧和营养物质能够透过,并且只有在这里才能进行物质交换,即发挥两方面的作用。一方面是向各组织、细胞提供氧气和营养物质;另一方面是带走组织、细胞所产生的代谢废物;这样就保证了细胞的新陈代谢和体内各组织、器官的正常生理功能。

    心脏虽然是人体血液循环的动力保证,由于血液要送到遍及身体各个角落的毛细血管,所以流回心脏的时候,它的压力已经变得很小了。输出的血液流回到心脏,需凭借静脉周围的肌肉的力量。双脚离心脏位置是最远的,加上地球重力的作用,血液从心脏流向双脚容易,而脚部血液回流心脏则相对较为难。脚部血液回流到心脏不仅过程长,而且没有足够的压力,也很难顺畅地流回到心脏。

    当大量血液积聚于下肢静脉和脚部时,必须依靠脚和小腿“泵”的作用,即离心脏最远的脚部血液必须凭借脚部肌肉正常的收缩功能,才能使积存废弃物的静脉血经由毛细血管、微静脉、静脉流回心脏。脚同人体的心脏一样,对血液循环起着至关重要的动力作用。脚部肌肉的收缩功能的强弱决定着末梢循环的状态,所以说,脚是“人体的第二心脏”。

    许多人往往认为,只要提高心脏的功能就能够使血液循环正常。然而,心脏属于我们无法控制的不随意肌,可是被称为第二心脏的脚,却是我们可以掌控的随意肌。通过给脚部做护理、按摩,或者常进行脚部锻炼,可增强脚部肌肉活力,帮助改善心脏的功能。

    人体的各种“管道”,如血管、气管、食道、胆道、肠道、尿道等里的代谢废物如果长期滞留,就会在病菌或病毒的作用下变成污泥浊水,成为病菌和病毒的帮凶,成为人体健康的“致命杀手”。“第二心脏”的启动,能像洪水一样冲击体内管道里的“污泥”“浊水”,消灭“盲点”,把挡路的石块、沙粒、血栓等赶走,可以清洗道路。既有促进全身血液循环、调节组织器官功能、加强新陈代谢的效果,又有养生治病的作用。

    杨力提示:

    心脏有节律的搏动,血液不停地在全身循环流动,成为机体内外物质运输和交换的重要通道。当一些对人体有害的代谢产物沉积在循环通道上,由于地心引力的影响,这些有害物质就很容易在足部沉积下来,造成局部皮肤组织变异的现象,如皮肤变色、皮下颗粒、索条硬结节等。

    你的健康,两脚最清楚

    当你把自己的两脚放在有经验的足诊专业人员面前时,专业人员一看一摸,就知道你有何不适,有何疾病。因为,人体有任何程度的病变时,都能从足部发现症状,进而判断全身各脏腑器官的功能状况,为下一步如何改善身体状况和进行具体的治疗提供了依据。足部检查诊断方法可分为望诊和触诊。

    望诊

    通过足部望诊可获得对两脚的整体印象,从而提示我们其相对应的组织器官可能会发生的病理变化。足部望诊的顺序是:足底——足内侧——足外侧——足背,从足趾观看到足跟,先检查左脚,再看右脚,然后进行比较。通过观察两脚的皮肤颜色、皮肤弹性、皮下组织的丰满程度、皮肤异常赘生物、局部是否有肿胀或者凹陷、趾和趾甲是否变形、足弓是否变形或者消失等等异常现象来判断。

    两脚反射区局部出现明显的凹陷,提示该反射区相对应的脏腑器官可能出现“缺损”。局部出现明显肿胀、隆起,提示该反射区相对应的脏腑器官患有慢性病变。

    两脚皮肤出现异常现象,如皱裂、趾间疣、溃疡、角质化、鸡眼、足癣、静脉瘤、皮肤淤血或者发红等现象,说明相对应的脏腑器官出现了病理变化。

    两脚十趾趾尖端饱满圆滑,手按感到柔软有弹性,为实型;如果十趾趾尖端不丰满且干瘪,手按部分无弹性且坚硬,为虚型。足踇趾皮肤以及皮下组织干瘪,失去正常弹性,提示脑供血不足、脑动脉硬化,甚至可能有脑软化、脑萎缩等病变。

    足部趾甲的不同变化,也显示着机体的健康状况。若足部趾甲异常,则表明机体体内出现病理变化,并且可以从趾甲的变化推断出病因。

    足弓的变形,甚至骨骼构造发生变化,标志着平衡力点的改变。足部支撑人体全身重量不同,当足底有些反射区受压,会直接影响有关脏腑器官的生理功能。

    触诊

    触诊分为有痛诊断和无痛诊断。人体的每一组织器官在两脚都有固定的反射区,如果某个组织器官发生病理变化,对该组织器官在两脚的反射区给予适当的刺激时,会有特殊反应——压痛反应,这就是有痛诊断。无痛诊断是指除反射区按压后的压痛反应外,触摸反射区组织变异情况。最常见的的有四种情况。

    1.气感。气感的产生是由于局部血液循环障碍,供养不良,以致二氧化碳不能被代谢排出,组织的细胞里含有二氧化碳。各反射区遇到气体感觉时,表示所对应的器官的功能有变化。不同反射区气感不一样,在皮下结构致密的反射区,如前额、鼻、大脑等反射区,呈捻发样感觉。在皮下结构疏松的反射区,如肾、膀胱、胃、小肠等反射区,呈水泡样感觉。当你用手指朝向一个方向推压时,将气体集中,占的空间大了,手就能够感觉到气体的存在。此时,你也会感到有明显的疼痛。

    2.颗粒。颗粒是由代谢产物中的酸类或者晶体沉积在局部所致。触诊时有实物感,大小不一,稍大的如绿豆,小的比米粒还小。颗粒样感觉与气感不同,气感是时有时无,轻压可以感觉到,重压则无;颗粒是轻按有感觉,重按会更明显。当你有颗粒样感觉,表示相应组织器官有炎症、钙化、增生或者结石,多为组织器官已经受到了损伤或者发生了病变。

    3.条索状物。触诊按压时有规整或者不规整长条样感觉,轻压重压都可感觉到,这表示相应的组织器官有陈旧病变,或者相应部位有异物,或者表示相应部位施过手术或者有过外伤。

    4.块状物。触诊按压时感觉块状物的大小不一,稍大的如蚕豆,小的比黄豆还小,手感软硬不一。不同的反射区,显示的变化不同,有的表示组织器官功能发生了变化,有的表示组织器官发生了病变或者受到了损伤。

    杨力提示:

    足部自查自检:1.灵活度。用足趾夹取小玻璃球或毛巾,如能完成,说明足趾较为灵活。踝关节的灵活度可以这样测试:前脚站在一个台阶上,足跟向下放,如感到跟部疼痛,停止测试;如感到跟部或小腿有一些牵拉,可通过锻炼改善踝关节灵活度。如果可顺利完成此动作,说明踝关节灵活较好。2.感觉。可用铅笔橡皮擦擦拭两脚的不同部位,然后进行比较,并可与身体的其它部位比较,看是否一样。3.平衡能力。闭眼后,两手臂侧面展开,与地面保持平行,一只脚站立,一般20~50岁,可站立十秒;五十岁以上的人可站立七秒。

    看看你的足底都有什么

    脚底皮肤粗糙肉厚,我们每天把它踩在身体的最下方。当忙完一天的工作,想去打球、跳舞、轻松一下时,还在踏着脚步,忙个不停。就算它已觉得累,可由于你意犹未尽,它还得努力支持着,直到你躺下来为止。我们似乎也忽略了它的存在。你想过脚底有什么吗?你想过如何通过脚底养生,来维护全身的健康?先来认识我们的足底有些什么。

    足底反射区

    足是人体全息的一部分,全息是指人体的所有组织器官在某一特定部分都有各自的投影区,这些投影区以其所对应的组织器官来命名,它们的分布使这一部分宛如整体的缩影。也就是说,局部包含着整体的信息,全息部位既是相对独立的部分,在结构和功能上又是相对完整的。如果人体某些脏腑器官有病理变化,就会在全息部位反应出来。通过护理全息部位,就能调节和改善相对应的脏腑器官,进而可以改善整体的生理功能。

    当我们把两脚并拢在一起的时候,足底就像一个坐着的人形,人体各个脏腑器官在足底都有其对应的反射区。正面看,有头部、整个的内脏、手臂、腿,侧面看,可以清楚看到头部、颈椎、胸椎、腰椎。脚底的反射区既是疾病诊断的部位,也是疾病治疗的部位。

    足底血管

    1.足底内侧动脉。足底内侧动脉起始于拇展肌深层,继而经拇展肌和趾屈肌之间前行,最后沿拇长屈肌腱下缘至拇趾胫侧,分支至拇指两侧及足底内侧皮肤。其深层在第一、二、三趾间隙与趾底动脉支相会,有时与足底外侧动脉相会,形成足底浅动脉弓。

    2.足底外侧动脉。足底外侧动脉初行于足底第一、二层肌肉之间,沿趾短伸肌和跖方肌之间,至第五跖骨底附近弯向内侧,行于第三、四层肌肉之间,至第一跖骨间隙附近与足背动脉的足底深支相会,形成足底弓。由足底弓发出跖骨底动脉分布于足各趾。

    足底神经

    1.足底内侧神经。足底内侧神经与足底内侧动脉伴行,其肌支支配拇屈肌、拇短展肌、趾短屈肌及第一、二蚓状肌;皮支支配足底内侧半和拇趾至第四趾的相对缘及第四趾的内侧面的皮肤。

    2.足底外侧神经。足底外侧神经与足底外侧动脉伴行,其肌支支配足底方肌、小趾展肌、小趾短屈肌、全部骨间肌、第三、四蚓状肌及拇收肌;皮支支配足底外侧半和小趾及第四趾外侧面的皮肤。

    足底皮肤和浅、深筋膜

    1.足底皮肤和浅筋膜。足底皮肤坚厚致密,无毛且汗腺多,在负重较多的部位,如足跟、第一和第五跖骨头等处,角化形成胼胝。浅筋膜较厚,富含脂肪组织,其中有致密结缔组织将皮肤与足底腱膜紧密相连。

    2.深筋膜。足底深筋膜可分为浅、深二层。浅层筋膜又分为内、中、外三部分。内侧部较薄,覆盖于拇展肌和拇短屈肌表面;外侧部稍厚,覆盖于小趾侧肌肉的表面;中间部最厚,称为足底腱膜。深筋膜为骨间跖侧筋膜。

    足底肌

    1.内侧群。内侧肌群分为拇展肌、拇短屈肌和拇收肌。拇展肌位于足底内侧缘皮下,为羽状肌。拇展肌由足底内侧神经支配,有外展拇趾及维持足弓的作用。拇短屈肌位于拇展肌的外侧及深面,直接与第一跖骨相贴。拇短屈肌由足底内侧神经支配,作用是为屈拇趾第一趾骨,并参与维持足弓。拇收肌位于深面,由足外侧神经深支支配,有内收、屈拇指的作用。

    2.外侧群。外侧群包括小趾展肌和小趾短屈肌。小趾展肌由足底外侧神经或者足底内侧神经支配,有外展小趾的作用。小趾短屈肌由足底外侧神经浅层支配,有屈小趾的跖趾关节的作用。

    3.中间群。中间群包括趾短屈肌、跖方肌、蚓状肌和骨间肌。趾短屈肌由足底内侧神经支配,有屈第二~五趾跖趾关节、近侧趾间关节的作用,并参与足纵弓的维持。蚓状肌有屈第二~五趾跖趾关节、伸趾间关节的作用,并可使第二~五趾内收。骨间肌的作用为屈跖趾关节、伸趾间关节,使第三~五趾内收,即向着第二趾的中轴线运动。

    杨力提示:

    两脚合并时,足部反射区分为四部分。一是足底反射区:人体脏腑器官的投影区域。二是足内侧反射区:人体脊柱及盆腔脏器的投影区域。三是足外侧反射区:人体肢体及盆腔脏器的投影区域。四是足背反射区:人体颜面、躯体组织器官的投影区域。

    脚底的反射区,你知道多少

    脚底反射区是两脚护理的重点,即使稍微按摩脚底,都能到促进血液循环、舒缓关节不适、松弛肌肉、放松身心,促进新陈代谢,使血液系统循环良好的疗效。足底主要包括这些反射区。

    腹腔神经丛:位于两足底第2~4跖骨的中下部,呈一椭圆区域。

    脾:位于两足底第4.5跖骨体之间,离第4.5跖骨底部向远心端约一拇指宽的幅度所形成的区域。

    肾上腺:位于两足底第2.3跖骨体之间,离第2.3跖骨头约一拇指宽的幅度。或者为两足底前脚掌第1跖骨与其它跖耻苯节所形成的“人”自行交叉点的正下方区域。

    肾:位于两足底第2.3跖骨体之间,距离第2.3跖骨底部约一拇指宽的幅度。或者为两足第2.3足趾之间,在跖趾关节至足跟连线脚尖方向三分之一交界处所形成的区域。

    输尿管:位于两足底肾反射区斜向内后至舟骨内下方,呈一圆弧的带状区域。

    膀胱:位于两足内侧弓上,在内踝的前下方、舟骨的下方,踇趾展肌的内侧缘约四十五度处形成的区域。

    额窦:位于两足踇趾肉球的顶端以及其它八个脚趾的肉球部分。

    脑垂体:位于两足踇趾趾腹肉球中央偏内侧一点的区域。

    小脑、脑干:位于两足踇趾第2跖骨底部的外侧,与趾腹交界的四十五度处形成的区域。

    三叉神经、颞叶:位于两足踇趾外侧,在踇趾肉球的侧缘上,小脑、脑干反射区的远心端所形成的区域。

    鼻:位于两足踇趾第2跖骨的内侧以及转向踇趾趾甲近心端延伸的部分,形成一个近似“L”形区域。

    大脑:位于两足底踇趾趾腹肉球的全部所形成的区域。

    颈项:位于两足底踇趾第1趾关节的近心端,相当于踇趾肉球近心端的横纹处所形成的带状区域。

    颈椎:位于两足底踇趾第1趾关节的内侧,相当于踇趾肉球近心端横纹的内侧尽头处形成的区域。

    甲状旁腺:位于两足底第1跖趾关节处,在足底与足内侧面交界的四十五度处所形成的区域。

    甲状腺:位于两足底第1跖趾关节的近心端以及踇趾第1趾骨的外侧。相当于踇趾肉球的近心端以及其外侧所形成的一个近似“L”形的带状区域。

    声带:位于两足底第1.2足趾之间,在甲状腺反射区所形成的“L”形带状区域远心端所形成的区域。

    眼:位于两足底第2.3足趾额窦反射区的近心端至第2.3足趾趾根部,以及两种背第2.3足趾趾蹼连接处至第3足趾所形成的区域。

    耳:位于两足底第4.5足趾额窦反射区的近心端至第4.5足趾趾根部,以及两种背第4.5足趾趾蹼连接处所形成的区域。

    斜方肌:位于两足底眼、耳反射区近心端约一拇指宽的幅度,自甲状腺反射区到肩反射区之间的带状区域。

    肺、支气管:位于两足底斜方肌反射区近心端约一拇指宽的幅度,自甲状腺反射区到肩反射区之间的带状区域。支气管反射区是肺反射区向第3足趾的延伸所形成的带状区域。

    心脏:位于左足底第4~5颅骨体之间,距离第4~5跖骨头一拇指宽近心端所形成的区域。

    肝脏:位于右足底第4.5跖骨体之间,距离第4.5跖骨头一拇指宽近心端所形成的区域。

    胆囊:位于右足底第3.4跖骨体之间,距离第3.4跖骨底部一拇指宽远心端所形成的区域。

    胃:位于两足底第1跖趾关节近心端约一拇指宽的幅度,甲状腺反射区的近心端所形成的区域。

    胰:位于两足底胃反射区与十二指肠反射区之间,在第1(足付)趾关节的远心端所形成的区域。

    十二指肠:位于两足底胃反射区的近心端,在第1(足付)趾关节处所形成的区域。

    小肠:位于两足底第1~3楔骨、(骨几又)骨至跟骨所形成的凹人区域。

    盲肠:位于右足跟骨结节的前方,足底的外侧,第4.5足趾之间的垂直线所形成的区域。

    迥盲瓣:位于右足底跟骨前方外侧,在盲肠反射区的远心端所形成的区域。

    升结肠:位于右足迥盲瓣反射区的远心端至第5跖骨底部所形成的带状区域。

    横结肠:位于两足底第1~5跖骨底部与第1~3楔骨、(骨几又)骨交界所形成的带状区域。

    降结肠:位于左足底第5跖骨底部,经(骨几又)骨外侧至跟骨前缘所形成的带状区域。

    直肠:位于左足底跟骨前缘所形成的带状区域。

    上肢:位于两足底第5跖骨外侧,后肩与肘反射区之间形成的带状区域。

    下肢:位于两足底升结肠、降结肠反射区的外侧带,肘与膝反射区之间所形成的带状区域。坐骨神经:位于两足底跟骨的内侧缘向后侧缘延伸而形成的半月形区域。

    臀:位于两足底足跟的外侧缘,膝反射区近心端所形成的区域。

    杨力提示:

    足疗常用手法:1.单食指扣拳法:单食指扣拳法,食指关节弯曲其余四指握拳,拇指固定在食指最后一节指骨的下方。适用于足底反射区。2.双指钳法:食指中指弯曲成钳状,钳住脚趾间穴位,压在穴位上,适用于颈椎、甲状旁腺反射区。3.捏指法:拇指与其他四指指腹相对,虎口略开,拇指外侧施力。适用于足底、足内侧及足外侧反射区。4.拇食指扣拳法:拇指关节微曲,指腹朝前,食指关节弯曲90度,食指关节顶点施力。适用于足背反射区。5.拇指推掌法:拇指与四指分开,用拇指指腹为着力点,以手腕手掌施力。适用于足内侧、足外侧及足背反射区。

    健身的低碳方式,足部保健是首选

    任何一个周而复始的系统,一定不能让废物堆积。汽车要排废气,否则无法继续行驶。都市要处理垃圾、排污水,否则城市会成为垃圾场而停止。细胞排出的废气——二氧化碳,一定要从组织中带走,否则细胞不能生存。

    二氧化碳是人体中量最大最普遍的废气,人体最重要的代谢就是要将产生的大量的废气排出体外。血液中数量最多的一种血细胞——红细胞,给身体中的各个组织中的细胞带来氧气,用来氧化葡萄糖或脂肪,生成二氧化碳及水,再由红细胞以及血液将二氧化碳带走,随肺呼出,如此周而复始,使生命生生不息。

    只要新血供应不足,身体组织就会酸化涨水。这些酸水不会聚集在皮肤表面,因为二氧化碳可以透过皮肤排出。也不会留在腠里——也就是汗腺所在的那一层肉,因为可经通过汗排出。酸水最容易滞留在肌肉深层以及关节之中。这里离人体体表较远,所产生的二氧化碳只能由静脉带走。当血液循环不畅,新氧气不到,新血不来,旧血送不走,那么二氧化碳就在肌肉中、关节中产生酸水堆积,尤其是关节中的滑囊及四周韧带。于是各种肌肉疼痛的现象就会发生。

    身体里的二氧化碳排不出去,也会堆积在细胞间隙之间,堆积多了就会以油的方式把这些酸水包起来,与身体的重要器官隔绝,结果就是妨害脏腑器官的功能。如此一来,就像“卡奴”一样,本来就欠了钱,还要生利息,于是利上加利,这种高利贷会压垮我们的身体。因为含二氧化碳的酸水如不清除,就会造成水肿,水肿继续扩大,则造成整个组织的酸化,进而丧失正常的生理功能。水肿更会造成细胞间质空间变大,当细胞与细胞之间、细胞与微血管之间的“交通”变得不畅时,不论营养的交换、废物的排除,都会逐渐衰退。

    细胞之间如果成了一个大空间,很容易成为细菌或者病毒盘据的根据地。如果繁殖、扩散,会造成各种严重疾病。如果是长期盘据,发展成为慢性病,那么器官功能退化,组织酸化发炎,细胞衰弱、突变,各种老化造成的疾病,甚至癌症、脑中风……就沿着这个轨迹一步一步地在体内发生。由此看来,人的老化和疾病是因二氧化碳排泄不畅、人体酸化过程而踏出第一步。因此,我们要战胜衰老就要守住这第一道防线。

    在身体中,头部——尤其是脑子,是最容易产生酸水的部位。脑子产生的二氧化碳与热量都是最多的,这些二氧化碳如不及时排除,就会立刻变成酸水。颈椎是不容易直的,不过颈部肌肉是垂直排列的,这样就提供了很多垂直的细胞间隙,让头部的酸水可以顺流而下。如果颈部出现了问题,影响就是新血上不来、酸水排不去,轻则神经失调、失眠、焦虑、健忘……重则高血压、脑中风、痴呆……

    腹腔是第二个集水区,如果没有阻隔,身体集中在此地的酸水应该顺流而下到脚部,甚至由脚趾排出体外。脚会臭、有异味的人,表示脚有能力将这些废物排出去。如果排出不顺或者排出的能力不足,就容易长细菌形成脚癣,而下肢由于收集酸水长湿气,那么就容易发生湿疹、皮肤病。

    身上所有气血不顺畅的位置,一定有酸水堆积,这些堆积的酸水并没有阻隔,都在细胞外的空间,几乎是完全相连的。在身体健康部位,这个间隙是很小的。在不健康的部位,这个空隙变大了,外来病源就会随气血在身体内流动。而脚——尤其是脚趾,刚好处于身体的最下端,身体各地的酸水最后都流到这里集合起来,脚也就成了酸水的集中地,也成为了霉菌滋长的温床。

    气与水是一体的两面,身体里的气生则水止,水生则气止。气是输送氧气的,水是二氧化碳造成的。要健康,就要增加氧气、排除二氧化碳,最终达到排废水的目的。协助身体排除二氧化碳,首先就需要养护足部。

    足部保健是一种保健、防病、治病为一体的方法,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足部按摩、足部运动、足浴……来帮助排除二氧化碳和体内酸水。

    杨力提示:

    肉食、动物脂肪本身不仅会在人体内产生废物,同时也兼有动物身上所排除的废物,我们吃了动物的肉就需要依赖身体去清除。果蔬排放的二氧化碳量仅为肉类的九分之一,在饮食结构中减少肉类增加素食,既有助于减少碳足迹又有益于健康。

    养生还得先养脚

    中医有这样一个观点:人体各系统是动态平衡的,在此平衡下人体本身就存在对外界环境的适应力、对损伤组织的修复力以及对各种疾病的抵抗和自愈能力。也就是说,人体本身就是一个和谐的存在,它不需要外在的东西,只需依靠自身的能力就可以达到和谐、健康的状态。中医在治疗疾病时,不管采用的是什么方式或者手段,最终都是通过修复人体的自愈系统,使人体达到痊愈的目的。

    人体的许多疾病不仅仅是细菌和病毒入侵的结果,更重要的是由于体内的毒素破坏了人的自愈系统,使得人体自愈力下降而生病。人体主要的排毒通道有肠道、尿道、气道、皮肤汗腺,许多人思想焦虑、肢体疲劳,膳食结构不合理,不断受到噪音、辐射、空气污染以及饮食污染的侵害,再加上吸烟、酗酒和不当用药等因素,使得人体肠道、血液、淋巴、皮肤等各系统、各脏器中的毒素,远远高于人体能够承受和清除的能力与范围,这也是为什么现在各种心脑疾病、血液疾病、癌症、痛风、皮肤疾病、关节炎等发病率越来越高的主要原因。

    代谢产物和毒素不能及时排除,引起微循环不畅通,而微循环不畅通又导致局部组织细胞缺氧、缺水、缺营养,使组织细胞病变而产生各种慢性病。最明显的就是身体反应出的各种疼痛现象,中医所谓“通则不痛,不通则痛”就是身体平衡状态遭到破坏、身体自愈力降低的观点。

    人体的自愈系统是经过自然界亿万年的洗礼,不断锻炼而形成的。人自出生以来,就存在一个自发作用的自愈系统,使人得以维持健康状态,免于在来自外界的物理、化学、微生物等侵害。自愈系统包括防御系统、应激系统、免疫系统、修复系统、内分泌系统等。其中任何一个系统出现功能障碍或者受到外来因素破坏时,自愈系统会调动其它系统来“替补”,使人体维持健康状态。而当其它系统的代偿能力不足以发挥“替补”功能时,人就会处于亚健康状态,或者生病。

    人体在调节自愈系统的过程中,常常以减弱身体某些生理活动为代价,甚至暂时关闭某些生理功能,以减少养分的消耗,而将养分分配给身体出现问题的部位。在这个过程中,人体某些局部会出现一些症状,这是一种身体警告,提醒人体出现了某些不平衡。如发烧是提醒人体某些地方有炎症,而发热则是自愈系统为了医治人体而做的有益调节。只要我们能正确认识身体的用意,不去阻止、干扰和破坏身体的正常行为,就可以充分利用自愈力来防病健身。

    而现实生活中,人们已经习惯了求助于医药,使用药物的结果只是减轻了病痛的“假象”,是药三分毒,真正无任何副作用的药物是没有的。长期使用化学药物会产生的耐药性,这就会使病越治越多,药越来越不好使。长期使用某一类或几类药物,对致病细菌效果越来越低,而使正常菌群被破坏,容易引起二重感染。

    中医有“三分治,七分养”之说,指的是在病人康复过程中,药物所起的作用较少,更多的是依赖于身体的自我调节,也就是修复自愈力的过程。西医用药是杀灭细菌、病毒,中医用药是利用药物的四气五味归经等性质来调节身体,使人依靠自愈力来恢复,这是中医治疗疾病的宗旨。

    求医用药是治疗很多疾病的必要手段,疾病的痊愈最终依赖的是人体自愈力,日常保健养生中更要依赖于自愈力。自愈力就像人的潜质一样,只有被激发,它才能放出异彩,有效抵抗疾病;反之,若是弃它于不顾,它就会越来越孱弱。我们控制不了生存的外部环境,却可以调节人体的内部环境。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养护两脚来调理气血,促进肌肤的更新代谢及屏障作用,畅通经络穴位来开发人体“药库”,以阻挡外来细菌和病毒对机体的侵害。长期坚持养护两脚,不仅可以祛病强身,还可以防病于未然,让我们收获一生的健康。

    杨力提示:

    人类用了四百万年完成脚的进化,形成了独特的走路方式。可是只用了几千年,通过穿鞋完全改变人类走路的方式。赤脚走路时,膝盖所受的压力比穿带垫的鞋时小百分之十二。如果脚能感觉到地面,它会传递相关信息到身体,身体会自动保证关节的安全,人体能自动吸收每一步带来的冲击。

    不好好对待脚,总有罪受

    健康,实际上就是整体维持平衡状态,疾病就是身体失去了平衡,而治疗疾病就是让身体恢复平衡。无论是从日常生活中脚的使用频率和强度,还是从传统医学乃至现代医学的角度来说,脚都与人的健康息息相关。

    双脚的健康源于两个关键点:平衡和通畅。虽说是两个关键方面,可循环畅通必须建立在平衡的基础上。因为当力量不均时,身体为了维持平衡会自发地收缩肌肉,肌肉长期收缩、紧张,就会变得非常狭窄、无法保持畅通。所以重中之重,是始终维持双脚的力量平衡。双脚平衡了,全身骨骼才有平衡可言。人迈出的每一步,都会通过力量的传导来按摩脊椎,刺激了与脏腑相关的神经。如果双脚力量不平衡,都会引起腿脚本身的问题或者骨盆脊椎偏斜,最终导致身体其它器官功能下降。如果左右脚力量不均,那么身体两侧就承受着大小不一的两个力量,身体为了保持平衡,本能地利用更多的器官、骨骼、肌肉的力量。不合乎身体规律的姿势、动作,都影响到气血的通畅与否,决定者身体的健康状况。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健康四大基石”:一、合理的膳食;二、适量的运动;三、戒烟限酒;四、骨骼平衡。而日常生活中,我们看到一些人患了足病,如长期站立工作者足底疲劳疼痛,穿不合脚的鞋致使脚茧、疼痛、拇指外翻,遇到足跟骨疼痛、扁平足、膝关节骨刺、足底筋膜炎、脚踝扭伤等,以为只是小问题,常常不加以重视,认为可以自愈。可往往事与愿违,直到严重得影响到行走,或者全身的不适,才求医问药。

    中医有“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的养生原则,无论是从整个身体的平衡还是从脏腑组织的功能来看,双腿的平衡都是相当重要的。人类经过长期的进化,已经能够很好地平衡自身了。我们身体所出现的任何不平衡,可以说都是因为日常生活中的错误姿势和动作,形成了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引起的。只要避免这些,身体就可以恢复平衡健康。

    身体是自已的,别人无法替代你来关爱和照顾它。如果我们平时对自已的身体稍加关照,始终让它维持在好的平衡状态上,那么也就不需要等到出现了严重问题的时候,才去求助于医药。任何资源都是有限的,任何资源都需要管理。好好对待自己的双脚,不要忽视脚的任何不适,才能为扫清因失衡给健康带来的障碍奠定基础,才能消除健康隐患。

    人的一生都应该注意保护自己的脚。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这方面来保护自己的两脚,储存自己的健康。

    第一:选择合适的鞋。一双合适的鞋对脚的保护是十分重要的。在选购鞋时除了注重美观,同时也要注意宽松、透气,底部又不要过硬过薄。经常穿过小鞋会使脚部变畸形,而且脚后跟或脚掌处还会磨出硬皮,即使以后穿普通鞋也会有压痛感。时间长了还会形成可怕的“鸡眼”、脚癣,甚至致使脚趾或足底皮肤变形。如果经常穿着不合适的鞋运动,不仅加重足部和身体的负荷,还会引起各种损伤或者脚病。所以在选择鞋时,应该多花点时间挑选适合自己脚部大小的鞋为宜。

    第二:经常对脚进行按摩。适当按摩或者揉搓脚,可疏通全身经络、调理五脏六腑、加速血液循环、加快新陈代谢、提高人体免疫力,从而达到养生保健、调节神经、延年益寿、有病治病无病健身的目的。同时足部按摩还可改善人体各部位功能的协调能力。经过千年历史足部按摩的医学理论、方法和内容不断发展,自学一些足部按摩,可防治二三百种疾病。

    第三:适度的脚部锻炼。脚部锻炼可调节人体内环境的平衡。生命的内环境的不停活动,是维系生命平衡的基础。脚部锻炼可维系内环境平衡,创造健康。同时,脚部锻炼会对人的情绪产生良好的调节,这种调节不仅可进一步促进、增进健康,而且还可使人以良好的心态去对待人事物和生活。

    第四:多走路常骑车。人类愈来愈享用自己创造出来的现代化生活,便利的交通、普及的私家车、满街的电动车、省力的电梯……舒适的生活同时也意味着减少了运动,减低了走路的机会。吃的多、动的少、压力大,使得现代人患上了因营养过剩或者不平衡引起的各种疾病。绝大多数疾病都因运动不足以及营养不合理有关。其实,很多时候,最好的东西就在身边。经常、适度、循序渐进的进行走路和骑车锻炼,是既低碳又有益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运动方式。

    杨力提示:

    常见的护足装备:1.保健鞋垫:可吸湿除味、抗菌止痒、促进血液循环及吸汗的功效。2.随意贴:每个小贴可随意贴于鞋内磨脚的位置,减少鞋与脚局部的摩擦。3.喱防滑贴:用于凉鞋鞋带过松或大小脚引起的后跟带松脱。有效减低脚与鞋之间的摩擦,防止脚跟磨损。4.美足浴盐:有效软化角质,去除死皮,令双足柔滑润泽。蕴涵丰富矿物质,有利于安抚脚部穴位。5.鞋内除臭吸湿包:对湿气、异味有较强的吸附能力。能有效消除鞋内的异味,让鞋子保持干燥。6.弯形脚搓:去除粗糙硬皮。7.浴足啫喱:有助于缓解脚部疲劳,提高睡眠质量。8.啫喱水泡贴:贴于已清洁及抹干的足部患病处,可以确保水泡患处免受再次摩擦。9、角质柔软霜:能软化角质,缓和脱皮和粗糙现象。睡前使用再穿上袜子效果会更好。10、浸足水:可以滋润脚部肌肤。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