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蜻蜓·紫裙子-陈州影戏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孙方友

    影戏就是皮影戏,相传产生于东汉年间,汉武帝的妃子李夫人死后,武帝时常想念她。有个叫少翁的人,用剪纸绘画的方法,仿造了李夫人的形象,用灯光照射到布帐上,让武帝观看。武帝看到布帐上的影人,以为是李夫人死而复生,欣喜相见,顿解满腹愁云。为此,还加封了那个叫少翁的人。

    皮影戏在唐以前,为宫廷戏。“安史之乱”以后,大量的宫廷艺人流落到民间,也把艺术带到市井。特别是北宋时期,空前繁荣。据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当时汴京“坊巷院落,纵横万数,莫知纪极,处处拥门,各有茶坊酒店,勾肆饮食。市井经纪之家,往往只于市店旋买饮食,不置家蔬”。又说“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要闹去处,通晓不绝。”——可见当时盛况。从历史上看,西安和汴京一带皮影戏班较多,可能就是这个缘故。元代时,我国皮影传到欧洲,给十九世纪末欧洲人发明电影以启迪,皮影曾被称为现代电影之祖。

    汴京距陈州只有二百多里路,一条官道相通,很早就有了陈州皮影戏班。顾名思义,皮影必须有皮人,一般皮人都是用黄牛皮或驴皮制作的,工艺复杂又简单:先把皮张长时间地放在水中浸泡,再用碱水涤净,刮薄,陈州人称此为“熟皮子”。熟好后,用铁钉张在墙上晒干,熨平,进行雕刻绘制。形象刻出后,再进行染色和罩油。身上关节部位,都以琴弦串连,颈部和两手用三根细竹操纵,一担戏箱(即一台戏)皮人身子一百多件,人头三百多个,人头可以随时调换,不断变换“演员阵容”。陈州皮人一般身高一尺三寸左右,造型多具北方人的气质,线条粗犷,坚毅有力。根据人物不同身份,也有高低之分,“高生矮旦疙瘩丑”,一般旦角和丑角皮人稍矮一些。人物各部位长短符合自然人的比例关系,叫做“立七坐五盘三半”,动动静静,形象逼真。演出时,一般由七至八个人作场,素有“七忙八不忙”之说。开场后,一人操纵皮人(俗称掌签的),剧中人物生、旦、净、末、丑,各种行当;唱、做、念、打,叙述故事,皆由操纵者担任。一台戏,除一个掌签的以外,还有一个副手,称为“贴签”。任务是操纵垫场或白天请神的折子戏。其他人员为乐队伴奏。乐器以打击乐为主,大鼓、边鼓、大钹、小锣、大锣、唢呐皆有。乐队除去烘托气氛外,还要与掌签人“对白”。演出节目大都是唐宋传奇,如《杨家将》《五虎平南》《罗通扫北》,等。有时候开了连续剧,能一唱一个月或半年。

    明末清初之时,陈州皮影戏更为盛行,据《陈州县志》载,最多时有八十多担(台)。当然,皮影艺人多是农民,农忙耕作,农闲演出。皮影戏的优劣,一是演出技巧,二是掌签人的唱腔,三是皮人的制作水平,四是乐队的干净利索,四者缺一不可。那时候,陈州最有名的皮影戏班是北白楼的白家班。

    白家班为“小窝儿班”。“窝儿”就是“一窝儿”,说明了,就是一家人一台戏。掌签人叫白复然,乐队是由叔侄儿们组成,配合得当,尤其白复然的唱腔,一口能出多音,实为一绝。

    由于白家班是名班,所以常被大户人家请去唱堂会。一般戏班称衣服为“叶子”,白复然很注重演员们穿戴的“叶子”。因为皮影戏不同于登台演大戏的戏班儿。皮影戏只让皮人穿戏服,演员在幕后,但每逢进出大户人家,穿戴不好是会掉价的。为显出某种实力,白老板给演员们制作了统一的服装,一行几人,穿戴一致,就显得整齐划一,让人悦目,首先赢了第一筹。再加上戏演得好,台上台下皆给人一种“名班”的派头。于是,白家班就慢慢成了陈州城里一种艺术时尚,谁家若让白家班进府唱一回,身价就会高出不少。

    所以,前来相请白家班唱堂会的大户人家络绎不绝。

    这一年,陈州知县周文曲的父亲过生日,派人请来了白家班。县官的老爹过生日,自然热闹异常,除去白家班皮影戏外,还请了周口赵家班。赵家班是唱大戏的,近百号人马,光戏箱就拉了几马车。怎奈周知县的老爹下肢瘫痪,有大戏也看不了。万般无奈,周知县就请了白家班,让白家班到老爹的卧房里唱“重戏”。所谓重戏,多是与外边的大戏相配合。外边高台上唱什么,皮影戏就在室内模仿什么。也就是说,开同样的剧目,敲同样的锣鼓。这些都是有钱人家为孝敬老人才想出的招数。人老了,下不得床或出不得门了,晚辈们为表孝心,让老人家高兴一回,与家人同乐一回,于是,就开始了唱“重戏”。这种“重戏”,也唯有皮影戏能够胜任。当然,这也是陈州人的发明,在别处极少见。

    周知县的父亲下肢瘫痪已久,上床下床全由仆人侍候。年轻时候,这周老先生就是个戏迷,热戏,至今还会哼唱不少唱段。尤其耳音,很精。他对白复然说,他身残耳不残,一只耳朵听外边,一只耳朵听里面,哪一方唱不到火候都甭想拿到戏钱!接着,由他点戏。可能是长期被圈在房里心里急,老先生脾气变得蛮横刁钻,专点了一出《十二寡妇征西》。此为亮相戏,也就是显示演员阵容的剧目。对大戏来说,这并不算过分,而对皮影戏就有很大难度。首先你要有十二个穿着不同的女人,而且后来又要穿蟒穿靠背虎旗戴翎子,唱功更不能马虎,十二个女人十二种腔调。最难的是最后一场,十二寡妇要全部登台,加上士兵将领舞台上几乎都站不下。平常皮影戏班是极少开这种戏的,因为操纵皮人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掌签的,一个是副手,两个人只有四只手,操纵的皮人极有限。现在周老太爷故意刁难,总不能临阵脱逃,让别人笑话。为此,白复然带全班开了个通宵,集思广益,改装大布帐,幕后改四人操纵,也就是说,一台戏改为两台戏合演,直到让周老太爷挑不出毛病为止。

    演出果然很成功,周老太爷不但没挑出毛病,而且被白家班高超的演技陶醉了。周老太爷一陶醉不打紧,寿日过后,他竟要白家班留在府内,要白家班天天为其演出,不让走了!他说他一个人整天关在屋内,太寂寞了!这下好了,来了一大帮,有男又有女,天天唱着过,快成神仙了!

    周老先生高兴,周知县却作了难。老先生要求的一切,虽不算过分,但也不算是件小事情!唱戏容易,重要的是戏钱。一天演三场,一月九十场,一年得多少钱?若是两袖清风,怕是一年的薪水也不够一月的戏钱!如若不唱,家父操劳一生,临老瘫痪,当儿子的如果连这点儿要求也不能满足,怎能对得起父亲的养育之恩?当然,最好的办法是又唱戏又不打钱方为上策,可白家班会同意吗?

    不想没等周知县说出这话,白复然却主动要求送戏,白唱,不要钱,只求管饭,为的就是周老先生的抬举!啥时候周老先生说不愿听了,白家班再走出县衙。

    周知县一听大喜,安排下人一定要好生招待白家班,万万不可慢待了。知县看得起,白家班演得更起劲,一天三场,看得周老先生眉开眼笑,食欲大增。周老先生精神一好,就待不住,老嫌屋里憋闷,要求到外边。可戏台挪到外边没几天,老先生又嫌一个人看戏不来劲儿,要求把戏台挪到大街上,让众人都来看热闹,并说唱戏就要热闹,越热闹越好!万般无奈,周知县只好命白家皮影戏挪到大街上唱。周老太爷被人抬到顶台,坐在高背椅上,一见熟人走过,就打招呼让人家来看戏。周老先生是县官的老爹,自然认识的富人多,叫谁谁也不走,不一会儿,台下就站了不少陈州头面人物。周老先生不发话让谁走,哪个也不敢动!周老先生还有个毛病,解手时戏必须停止,直到他问题解决了方能重新开戏。开初,众人对这些还能容忍,认为老先生上了年纪,又残疾,性格有些变态,为着知县大人的面子,也就算了。谁知老先生戏瘾太大,越听越精神,每天如此,就害得众人受不了了。尤其是陈州富人,只要被叫住,必得陪上一场戏的时间。这下就犯了众怒,陈州大户赵家牵头告状,一下禀到京城,周知县就被罢了官。

    周知县带着老父亲和家眷离开陈州的时候,白复然领着戏班前来送行。周知县抱歉地说:“白老板,这下我可真没能力给戏钱了!”白复然急忙施礼道:“周大人,当初未及向你说明,戏不是我送的!这一切全是陈州大户赵老爷的安排!”

    周知县惊诧如痴,方知自己走进了一个大阴谋!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