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看尽长安花-薛涛:孔雀开屏后的两难人生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寒渐轻日渐暖,掬一把涟漪,细流不定。恰缤纷时节,云霓霞映,文绣玲珑。情丝绾夜昼,花解语,枕好梦。碧海丹心,如泣如诉。凌霜傲雪,沐雨经风香犹在。不邀恩宠不谄媚,仙葩从来冰肌玉骨。流年去,孤旅云烟寂寂,一捧相思难与。晴空蓝,阡陌覆阳光,高山流水古弦锵。深情浓诉女儿衷肠。

    ◆孔雀西蜀飞

    与鱼玄机、李季兰齐名且阅历相近的还有薛涛。她幼时即显现出过人天赋,八岁能诗,其父薛勋曾以《咏梧桐》为题,吟了两句诗“庭除一古桐,耸干入云中”,薛涛应声即对“枝迎南北鸟,叶送往来风”。一语成谶,薛涛的对句预示了她一生的命运。这也可视为她命运中另一种形式的蔷薇情结。

    薛涛(768—832),唐代女诗人,字洪度,长安人。后居于西蜀,故有孔雀西蜀飞之说。

    薛涛之父薛勋,一生居官清廉,只靠薪俸节俭度日,薛勋死后,撇下薛涛与母亲孤儿寡母。迫于生计,薛涛凭自己过人的美貌及精于诗文、通晓音律的才情开始在卖笑场上侍酒赋诗、弹唱娱客,被称为“诗伎”(卖艺不卖身)。

    薛涛的第一个情人是剑南节度使韦皋。薛涛此时的身份是官妓。其时唐宋时期的妓不等同于清朝的妓,这时的妓多以卖技的形式出现,我觉得应该称呼为歌姬更恰当些。韦皋将薛涛留在幕府内,管理一班乐舞弹唱、诗文书画诸事。

    当薛涛进入了节度使幕府之后,如鱼得水、如鸟投林,不仅生活条件得到了改善,而且得到了学习的好机会。凭借着她的聪明才智,她尽情地漫游在书林史海之中,广收博蓄,极大地充实了她的知识,使她的才华得到充分发挥。

    韦皋慧眼识明珠,总是特召她在府中大会宾朋时侍宴赋诗,还让文采出众的她做一些文字工作,于是薛涛成了他的“女秘书”,不过那时称为“女校书”。

    感恩之情让十五岁的薛涛向这个四十多岁的男人轻解罗裳。

    ◆枇杷花下女校书

    著名诗人、身为太子校书的刘禹锡到成都来谒访杜甫草堂,刘禹锡对薛涛的诗才已有耳闻,思之若渴,当韦皋为他举行接风宴会时,他急不可耐地提出要与薛涛一会。韦皋本来就有意用薛涛才貌以提高自己的身价和声望,自然答应,命薛涛立即赴宴、陪酒献诗。薛涛也久慕刘禹锡的诗名,且这次刘禹锡又是过路,不能久留,这更增加了薛刘之间的惺惺相惜之情,于是薛涛在宴会上当即赋七律一首,这就是著名的《送友人》。

    水国蒹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谁言千里自今夕,离梦杳如关塞长。

    这首送别诗,可谓经典矣。分别在“月寒”、“夜有霜”的深秋季节,本来就教人伤怀,可诗人偏说“谁言千里自今夕”,反伤感之意而安慰对方,其伤感之深沉可见一斑。

    昔人曾称道这位“万里桥边女校书”薛涛是“工绝句,无雌声”。她的这首《送友人》就是向来为人传诵,可与大唐才子们竞雄的名篇。

    刘禹锡读后,深为折服。

    薛涛后来因为受到挫折,索性破罐子破摔,当起了“交际花”。达官贵人为了求见她,纷纷送她钱物,她照单全收,红极一时,风光无限。韦皋越来越吃醋,爆发的体现就是将薛涛由官妓降至营妓,送往松州边地“慰问”军士。这是怎样一种难堪的经历啊,那粗鲁的蹂躏令薛涛绝望而窒息。当然也有说是她在途中即被召回,但我认为事情不会这样简单,粗暴的摧残还是发生了的。

    薛涛此时表现了她突出的特点:聪明且冷静。身虽为妓,心洁如冰雪,花容月貌不减清烈。

    来边塞不久,她对那些为保卫边塞而不畏艰险、英勇杀敌的将士产生了强烈的认同感,因而对这里的艰苦生活也就较快地适应下来。意想不到的是,严酷的边塞生活,对薛涛虽然是一次残酷的外在打击,但同时对她的心灵、内在修养却也是一次极好的锻炼。在这里,她的思想境界有了一个重大升华:她为自己过去只以声色歌舞谀侍达官贵人感到羞愧,她觉得能为那些保家卫国而出生入死的将士们献舞唱歌,才是真正的光荣。于是她顶风冒雪来到军营,在一无场地、二无伴奏的简陋条件下,她为将士们引吭高歌。岑参的《走马川奉送出师西征》、杨炯的《从军行》都是她的经典曲目: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风阙,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铿锵的词句,雄浑的歌声,振奋了将士们的士气,鼓舞了将士们的斗志,也消除了将士们与薛涛的隔阂与误解,他们不再把她看作是被罚来边塞遭摧残的妓女,而把她当成备受磨难的小妹。边塞是艰苦的,然而薛涛却在这里感受到了人间的温暖。三年的边塞生活,使她爱上了这群生龙活虎的战士们。恰巧,宰相武元衡视察边防来到松州,薛涛借宴席侍酒之机,赋诗以求援。年轻的薛涛此刻就已显露出厌倦,她希望在获释之后,能够从乐籍除名,过上平民的生活。

    武元衡本也是文人出身,对薛涛也有所耳闻,今日一见,果然才貌双全,不禁动了惜玉怜香之心,于是带薛涛返回成都。

    在薛涛的有生之年,剑南节度使总共换过十一位,而每一位都对她十分青睐和敬重。在韦皋之后,继任剑南节度使的李德裕同样非常欣赏薛涛之才,他将薛涛自官妓中除名,并且在万里桥边、枇杷巷内为之营造了一座幽雅别致的“吟诗楼”,让薛涛过上了独守深闺的安逸生活。

    有了李德裕这个强大后盾的支持与保护,薛涛终于获得了人身自由。在这段日子里,她的心情是开朗的、明快的,她一面广收博识,一面吟诗作书,使她的境界得到进一步升华,写下了不少怀旧、抒情的优美诗篇。无怪乎著名诗人王建(一说胡曾)寄诗薛涛曰:

    万里桥边女校书,枇杷花下闭门居。扫眉才子于今少,管领春风总不如。

    然而薛涛毕竟是一个有七情六欲、食人间烟火的女人,她需要安抚,需要爱情。她不断回忆起往日,军营里那些美好的品德、雄伟的身影、亲切的话语,发自肺腑的同情与安慰,无微不至的关怀与照顾。

    她在诗中写道:

    长来枕边牵情思,不使愁人半夜眠。何处江上有笛声,声声尽是迎郎曲。

    正当薛涛心烦意乱的时候,一位白马王子闯入了她的生活,他就是风华正茂、才华横溢的杜牧。

    年轻的杜牧本也是风流倜傥的才子。一次,杜牧出外旅游,来到成都,专门带着美酒到吟诗楼,拜访薛涛。此时,薛涛的诗词已广为流传,能有机会见到薛涛,是他最大的企盼。

    今日终于来到了吟诗楼,眼望着这位国色天香的女子,他的心紧张得怦怦直跳。而薛涛虽对杜牧的才名已有所闻,但是仍有戒心,所以她只用接待一般客人的礼仪接待了他。

    杜牧对薛涛平淡的接待并没有在意,仍然神采飞扬地与薛涛攀谈。当他看到楼内立的一幅侍女屏风时,不尽触景生情,诗兴大发,写道:

    屏风周昉画纤腰,岁久丹青色半销,斜倚玉窗鸾发女,拂尘犹自妒娇娆。

    用丹青上的侍女来暗喻眼前的名花,诗中所隐含的对薛涛过去遭遇的同情和对今日的赞美,不由得使薛涛对杜牧由戒备转为亲切,一股暖流涌上心头,抚今追昔,委屈的泪珠滴湿衣襟。

    杜牧见时机已到,于是着意温存、慰藉,将薛涛拥入怀中。薛涛那颗已经冻结了的心又被暖化。

    于是当此际,香囊暗解,罗带轻分,销魂。正所谓一对鸳鸯春睡去,锦衾罗褥不胜春。

    第二天,薛涛送走了杜牧,冷静下来细细一想,又感到自己过于孟浪了,非常后悔。

    虽说杜牧年轻有为,人也英俊,但听说他也是秦楼楚馆的常客,一个朝云暮雨的纨绔子弟;自己对杜牧的为人并不真正了解,能否托付终身尚不可预料,便以身相许,不仅显得自己过于轻率,被人小视,而且也有违“告别世俗,淡泊独守”的初衷。

    在自己不算很长的人生中,已经受了太多磨难,父亲的突然丧命,母亲的凄惨去世,周围人的见利忘义,自己七八年的妓女生涯,童贞的丧失,被蹂躏的精神和肉体,在权贵面前的低声下气、忍辱偷生,被罚戍边的酸甜苦辣……这一切把她的心搅得乱纷纷、闹哄哄,剪不断,理还乱。

    这期间杜牧曾来信相邀,并表示愿意永结百年之好,但薛涛总是不敢轻易相信,更不敢匆忙赴约。

    所以如何处理同杜牧的关系,使她很难拿定主意,既不敢轻易相聚,也不敢轻易相离。真可谓进退两难,就在这种背景下,她含泪写下《赠远》诗两首,寄语杜牧:

    芙蓉新落蜀山秋,锦宇开缄到是愁,闺阁不知戎马事,月高还上望夫楼。

    扰弱新蒲叶又齐,春深花落塞前溪,知君未转秦关骑,月照千门掩袖啼。

    诗中以“望夫楼”等典故自况夫妻,表达了对情人的眷恋,又隐约透露出对命运和前景的疑虑、不安,蕴含着难以明言的痛苦、悲伤。杜牧读后已悟其意,只得仰天长叹,就此作罢。时间一长,薛涛与杜牧也就断绝了交往。

    ◆繁华飘零归道家

    薛涛怎么也想不到,在四十岁的时候,她居然第一次经历了爱情的强烈震撼,这震撼是元稹带来的。元稹这一年三十岁,正值男人的青葱岁月,建功立业的雄心和拈花惹草的心思并行不悖。

    薛涛虽然已脱籍,但曾经艳帜高张,芳名远播,早已成了蜀地文人墨客的指南,要入蜀,必然要去拜她的“码头”。她的交往圈子里,除了权倾一方的节度使和著名文人外,还有幕府佐僚、贵胄公子和禅师道流等。

    这一年,元稹是以御史身份出使蜀地的,他早就听说了薛涛的艳名和诗名,对薛涛很感兴趣。

    那是元和四年(809年)的三月,在司空严绶的撮合下,薛涛在梓州结识了当时任东川监察御史的元稹,很快就爱上了这位比自己年少十余岁却名满天下的风流才子。

    两人的情感在三个多月的同居中火热又缠绵,“双栖绿池上,朝暮共飞还”,就是薛涛对那段甜蜜时光的浪漫回忆。

    在当时,元稹的诗歌具有相当的轰动效应,“每一章一句出,无胫而走,疾于珠玉”,他的诗歌走俏,比珠玉转手还快。所以,在大诗人元稹面前,她忽然变低了,变成了一位谦逊的“文学女中年”。女人爱男人是因为崇拜,男人爱女人则是喜欢被崇拜的感觉。

    薛涛虽为风尘女子,但她以前基本都是属于那种卖艺不卖身的高级诗妓,周旋于蜂蝶之中,却一直是洁身自好。而这次一切都不同了,与元稹见面的当天夜里,她就把自己毫无保留地献给了心爱的人;第二天清早起来,还情之所至地作了一首《池上双鸟》诗:

    双栖绿池上,朝暮共飞还。更忙将趋日,同心莲叶间。

    这首诗俨然就是一个柔情万种的小妻子,在向丈夫诉说对生活的向往,奏响追求真爱挚情的心曲。于薛涛而言,元稹是唯一真正得到她内心深处最真爱恋的人。

    诗中浓情蜜意,有“朝暮共飞还,同心莲叶间”的表白,大有双宿双栖的愿望,或许薛涛还是想要嫁给元稹的。不过好景不长,一年以后元稹完成了蜀地的任务。在他离开成都返回京都后,薛涛对他的思念是刻骨铭心的。那时薛涛已经四十六岁,芳华已至秋暮,元稹又是一个放纵多情的人,薛涛静静地了断了这场情缘。聪明如她,是明白她和元稹之间的关系的。露水情缘,朝生暮死,又何必恩恩怨怨反复纠缠呢?

    他们一生相处的时间不超过四个月。更倒霉的是,十年之后,元稹倒是想把薛涛接过来一起生活,但他在路上遇到了另一个迷人女子刘采春,这事就耽搁了,这一耽搁就是七八年。而薛涛,竟在原地苦苦地等了他一辈子。

    多情公子元稹也深为薛涛那绮丽的情意而沉醉,当时他留下的一首诗就记载了这样的情事:

    诗篇调态人皆有,细腻风光我独知。月夜咏花怜暗淡,雨期题柳为歌欹。

    在长庆元年(821年),元稹入翰林时,收到薛涛寄去自创的“深红小笺”,元稹于是在笺上作《寄赠薛涛》七律一首,托人捎来给薛涛。诗曰:

    锦江滑腻峨嵋秀,幻出文君与薛涛。

    言语巧偷鹦鹉舌,文章分得凤凰毛。纷纷辞客多停笔,个个公卿欲梦刀。别后相思隔烟水,菖蒲花发五云高。

    在元稹写给薛涛的这首诗中,说她蛾眉秀美如卓文君,口才与文采都好,“言语巧偷鹦鹉舌,文章分得凤凰毛”,并发誓说“别后相思隔烟水,菖蒲花发五云高”。

    不能否认,元稹才华极高。大凡像薛涛这样的奇女子,都不愿效蛾眉婉转之态,她渴望男人承认她的豪迈和志气。元稹恰好就点题了,“鹦鹉舌”、“凤凰毛”,还有“公卿梦刀”,取譬极巧。

    身不在,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千万人矣,独我能解君!薛涛岂能不被感动?“我不知道他会不会辜负我,但如果好不容易碰到一个喜欢的人都不敢去爱,那我也太辜负自己了。”歌手王菲的这段话,对于薛涛就很合适。一个成熟女人应该能以实践这样的感情方式为荣。薛涛一千多年前就这样做了。据说,在分别时,薛涛是举着酒杯,笑着给元稹送行的。也许她知道这一别将永远不会再见吧,所以才这样超然洒脱地为心爱的人送行,为的是留下的尽是美好。回京后的元稹意气风发,仕途得意;同时,纳妾娶妻一刻不得停闲。估计早已经忘记了他情意绵绵写给薛涛的“别后相思隔烟水,菖蒲花发五云高”的相思情了。

    当时与薛涛交往的名流才子甚多,如白居易、牛僧儒、令狐楚、辈庆、张籍、杜牧、刘禹锡、张祜等,都与薛涛有诗文酬唱,但牵动她内心深情的却只有元稹一个。

    在元稹离开后,薛涛朝思暮想,就像一个丈夫远行的空闺女子一样,等出满怀的幽怨与渴盼,汇成了流传后世的名诗。

    薛涛从揪心的相思和期盼,到春去春归,音信渐渺,薛涛越盼越失望,她甚至望着天上的云彩、江畔的垂柳、院中的春花,都幻化成元稹的形象,与它们诉说离情之苦。她的一首《咏牡丹》,就是以牡丹拟人,在夜深露重中与盛开的花儿细诉衷情。诗云:

    去年零落暮春时,泪湿红笺怨别离。常恐便随巫峡散,何因重有武陵期。传情每向馨香得,不语还应彼此知。欲就栏边安枕席,夜深闲共说相思。

    诗用“情重更斟情”的手法,在人花之间的感情中反复掂掇,造成情意绵绵的意境,构思新颖纤巧。“安枕席”于栏边,抵足而卧,情同山海。深夜说相思,解其相思之渴,相慕之深。“欲就栏边安枕席,夜深闲共说相思”这两句想得新奇,将诗情推向高潮。沐着清幽的月光,叙相思之苦。来日方长,再苦的别离也已熬到头了,以后的日子就是长相厮守,多么惬意。

    对于薛涛而言,一切欢聚都是短的,如巫山云雨一样易消散。她看惯了身边频繁的悲欢离合,没有一个与她有过深交的人真心想娶她为妻。一句“何因重有武陵期”,才显示了她的喜出望外,用武陵渔人发现桃花源及传说中的刘晨、阮肇遇仙女的故事来说看到牡丹二度绽放的欣喜。

    牡丹花开,虽然不语,却以其特有的馨香传达着自己的情愫,含情脉脉。只要静静地看着,就知足了。“心有灵犀一点通”,抑或是“此时无声胜有声”。真正有情的人在一起,多少言语也是多余,一切尽在不言中,只要能够相望相偎着就已足够。

    这种无言的默契是最感人的。

    这首诗与其说是描写相聚后的快乐,倒不如说是其实她一直很寂寞,这不过是遣抒胸怀的方式,她“枝迎南北鸟,叶送往来风”的生活看似热闹非凡,每天都与达官贵人、文人骚客吟诗唱和,实则最为冷清。心中的寂寞无法诉说,每次的信誓旦旦都是没有结局的美丽谎言。那么多与她来往唱和的文人骚客,都没有一个是想要真心给她幸福的人,包括元稹,“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一边叙相思,一边又别有新欢。而唯有牡丹,没与她立下海誓山盟,终究不期而遇,这种心中的抑郁总算疏解了不少。她只是借牡丹来自我安慰罢了。那么多情思唯有与牡丹一叙,足见诗人的孤单。知她者,唯有牡丹。

    这时的元稹仕途进入顺境,他四十二岁,正值壮年,而薛涛已五十三岁了,元稹春风得意之际,以他的品性,他又能怎么处置这段感情呢?在两人最相爱的时候,薛涛都没有牵绊住他,十多年分别之后就更无可能了。

    几经折腾,薛涛开始明白这个道理了。已步入晚年的她,身着女冠道袍,深居简出,以制笺为生。在近十年清淡的生活之后,薛涛孤独终老。

    ◆锦宇开缄别是愁

    这一辈子,女优加女冠,作为女人,薛涛看起来挺惨淡的。然而,她一生经历了太多女人几辈子都无法想象的繁华与热闹,人老珠黄之际,还能与天下闻名的年轻诗人相恋一场,赚了。正如写下《名利场》的英国作家威廉·萨克雷所说:“能爱得天长地久是世上最棒的事,但能爱却无法永恒亦属难得,仅次之。”

    就中国文学史而言,两人也许算得一段佳话;但从薛涛个人的角度来说,却是一幕遥远凄清的回忆。

    薛涛在锦江畔刻骨铭心地思念着他,元稹却又到浙西与年轻貌美的刘采春热恋得如火如荼。风尘才女薛涛毕竟只是他生命中的一支小插曲,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而这份悲哀伴随着这位才女直到生命尽头。

    元稹五十二岁时,在武昌得病暴亡。在第二年,终身未嫁的薛涛也随之郁郁而终。

    那一年是太和五年,公元832年一个秋日的黄昏,一代才女薛涛香消玉殒,六十五岁的她永远闭上了寂寞的眼睛。

    ◆泪湿红笺怨别离

    薛涛走了,她却给后世留下了珍贵的文学遗产,也给人们留下了一个美丽善良、聪颖智慧、情操高洁然而历尽了坎坷、饱尝了艰辛的一位绝世才女的悲剧形象。她为了生存、自由、向往、爱情、幸福拼搏着,虽然始终没有真正得到、甚至没有找到一个相偕白头的如意伴侣,但她却在孤苦伶仃、寂天寞地的逆境中创造了人生价值,成为中华史册上少有的女诗人和女书法家,为中国文坛留下了一颗光辉夺目的明珠。

    薛涛有过热烈的爱情追求,也有过痛苦的相思和“芙蓉空老蜀江花”的哀叹。一次次为爱追逐,一次次爱而不得,她路过一世的繁华,却遇不到温暖和幸福的自己。于是一个转身褪去华裳,于花香墨香中书写着深红小笺,在诗歌世界里继续追寻纯粹而完整的生命。悠悠时光中,她的诗歌一如当初那般鲜活,唯有岁月独自老去。

    轻吟魂断,往事撩新梦。休念正更深,谁人能共?弦断处,唯有枯荷倒映。春至也,应见我红颜苍黄,怕春暮照妆镜。举觞欢喜此生缘,烛影摇红绽轻盈。

    雪赋冰心,香兰一叶送温馨。冰魄玉骨,独历霜寒,索居雪谷,绝凡尘。红尘几许繁华,无需细说。笑镜花水月。了尘缘,晨钟空彻。拜却几番日月。性高洁,任风来雨过。

    薛涛叹,沧桑人间苦。冰雪寒霜任飘洒。别有根芽,不是人间富贵花。寒月悲笳,万里西风瀚海沙。

    薛涛吟,雷电骤雨,风雹疾,傲然青凌,一朵倾国倾城。一株奇葩,好风情。今春已来,又把百花映。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