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看尽长安花-被金缕衣美丽了一生的杜秋娘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劝君惜取少年时

    红尘滚滚,滚滚红尘,繁华匆匆,凋零如风,错落成梦。人生聚散无常,这纠缠与无奈,令你叹息,令你怅惘,秋娘。谁的梦,飘零成几许胭脂红?谁的心,哀怨了缥缈夜空?谁的伤,逐水落花转成痛?谁的泪,淋漓了一窗的清冷?尘封往事,几多堪回首?追忆旧情,唯有空对寂寞。辗转寂寞春深处,细语凭栏清歌舒。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蘅塘退士孙洙晚年不甘寂寞,撷取唐诗精华,编辑成《唐诗三百首》,被奉为圭臬。在这本选编书中,他悲悯而仁慈地将压轴诗《金缕衣》的作者由原先署名的无名氏,定格为杜秋娘。这使得几乎快要被漫漫风尘湮没的杜秋娘,成为一朵飘然出岫的白云,亮丽夺目。

    这首诗含义比较单纯,反复咏叹强调爱惜时光,莫要错过青春年华。从字面看,是对青春和爱情的大胆歌唱,是热情奔放的坦诚流露。然而字面背后,仍然是“爱惜时光”的主旨。因此,若作“行乐及时”的宗旨看似乎低了,作“珍惜时光”看,便摇曳多姿,耐人寻味。

    而这首小诗竟改变了作者杜秋娘一生的命运,使她获取了一段绚烂多姿的“折花”岁月。

    杜秋娘原是间州人,间州也就是现在的江苏镇江。虽出身微贱,却独秉天地之灵秀,出落得美慧无双,不仅占尽了江南少女的秀媚,而且能歌善舞,甚至还会填词作曲,江南女子的秀丽与文采在她身上尽数体现,作为歌妓曾风靡了江南一带。

    杜秋娘原名杜丽,唐德宗贞元元年(791年)生于润州(今江苏镇江)。其母是南京的一个官妓,与一个姓杜的官员相好至孕,却遭到无情抛弃。这个在母亲含愤忍辱中生下的女孩子,无处托养,只好随母亲回南京妓院,在那里长大。

    公元806年,杜丽十五岁,镇海节度使李锜以重金将她买入府中为歌舞妓。一般的歌舞妓都是学一些现成的歌舞,为主人表演取乐;人小心高的杜秋娘却不甘埋没在李府成群的歌舞妓中,暗自思量,自写自谱了一曲《金缕衣》,在李锜的一次家宴上,声情并茂地演唱给李锜。

    年过花甲的李锜虽然垂垂老矣,但听了这首断肠的乐府诗,又眼见得含情脉脉的少女载歌载舞,再度燃起青春的热焰。一听,再听,三听,手舞之,足蹈之,吟唱之,一唱三叹,回味不已。对于风烛残年、富甲一方的李锜来说,金缕衣并不稀罕,他的人生中最珍贵的时光已经流淌了一大半。临近暮年,似乎更要抓住美好年华的尾巴,及时享受生命乐趣,这小女子简直太知他的心思了!

    一朵花正在含苞欲放,李锜一伸手,便将这朵花儿摘下了。李锜当即就决定把杜秋娘收为侍妾。李锜与杜秋娘成了一对忘年夫妻,但因两人都热情如火,所以春花秋月中,这对老夫少妻,度过了许多甜蜜醉人的时光。

    杜秋娘可以说是幸运的,也可以说是不幸的,但无论幸运或不幸,杜秋娘都成了这个几乎算是祖父辈的贵人的侍妾,入住帘幕重重的深深庭院。对这种非正常的婚姻,有若干种推测。或者是李锜仗势娶人,而民间出身的杜秋娘慑于权威,不敢有半点分辩。或者是杜秋娘投怀送抱,曲意奉迎,攀栖高枝。或者是李锜以美酒醉之,以金缕衣诱之,以提携家族中人允之,而杜秋娘半推半就,顺而从之。

    就这样,杜秋娘恰因为这首曲子,甚至在没有任何爱情准备的情况下,直接进入了她的第一次婚姻,成了一只笼中的金丝雀,成了节度使内厅的宠妾,一时间,饱享富贵荣华,阅尽人间春色。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在一生最华美的年岁中,有多少女人可以像杜秋娘这般以纤纤玉手尽折花叶,以鸿鹄之志尽显风采,不甘落寞,不甘沉寂,沿途享受生命中最绝艳的风景,沿路寻找生命中最精彩的过客。文人多以凄凉孤清的笔调来写女人和她们的故事,因为他们笔下的女人,要么红颜薄命,要么“绚烂至极归于平淡”,结局多半是不喜庆的。但若写杜秋娘这么个斗志昂扬、意气风发的女人,必定是眉飞色舞的。人们所知道的杜秋娘,虽出身卑微,却独秉天地灵秀之气,她看似“一夜成名”,这其中实则暗藏玄机。那首流传至今的成名作《金缕衣》也被过多地牵强附会,扭曲了原本直抒胸臆的表述。

    如果穿越时空,回到那个歌舞升平、纸醉金迷的场景,妩媚俏丽的杜秋娘为年过半百的镇江节度使李锜表演取乐。为从美女如云、长袖善舞的歌妓中脱颖而出,杜秋娘暗自思量,自写自谱《金缕衣》,婉转唱出,惊艳四座。作为在藩镇最高统帅府娱乐场所出现的艺人,必须是经过了严格的训练,还要顺畅人意,杜秋娘技压群芳自不必说,而且,作为那晚最出色的乐伎,她的登场,赢得了全体宾客的瞩目。

    论诗才,杜秋娘的诗偶有新意,算不了奇和绝,也并非美和艳。但论心机,她绝对称得上“高人”。她的心机之高明,并不在于老谋深算或是未雨绸缪,而是善于洞窥人心,提点人性。“劝君莫惜”,“劝君吸取”是是非非,对对错错;“金缕衣”,“少年时”彼时此时,物欲与精神;,喜和忧,福和祸;,果“花开”“无花”“直须折”“空折枝”断勇敢,遗憾悔恨。这些显而易见、无处不在的强烈对比不仅令李锜恍然大悟,也点醒了这世上大多数人的困惑:得到的未必值得珍惜,得不到的才最值得拥有。后两句诗则颇有几分“人生得意须尽欢,莫待金樽空对月”的意味,不仅暗指人生要及时行乐,还上升到了生命的深度与广度。

    ◆秋妃时期:花开堪折直须折

    这时唐德宗驾崩,李诵继位为顺宗,顺宗因病体不支,在位仅八个月就禅位给儿子李纯,是为唐宪宗。唐宪宗年轻气盛,一登基就决心扭转国内藩镇割踞的离散形势,因而采取强制手段,试图削减节度使的权力。

    李锜以贪污行贿为能事,后来又抵制宪宗的削藩新政,专权一方,杀害朝廷大臣,甚而养兵图叛。刚刚登基不久的唐宪宗对于这样心怀异志的宗室高官,必欲除之。

    大兵压境之时,李锜的外甥和牙将轻轻地反戈一击,将其擒拿献于君侧。

    数月之后,六十七岁的李锜被腰斩于独柳树下。年轻的杜秋娘,霎时成为风中一羽,任由狂飙摧折。

    杜秋娘作为罪臣家眷被送入后宫为奴,依据她的专长,让她仍旧充当歌舞伎。只不过这次是侍奉君王。虽然继续唱歌,但眼前听唱的对象,再也不是那个白发苍苍的李锜,而是一个风度翩翩、君临天下的帝王。

    有心的杜秋娘趁着为唐宪宗表演的机会,再一次卖力地表演了《金缕衣》。静悄悄的大殿之上,一只甜美的金丝雀放开了歌喉,缠绵悱恻,余音绕梁。因为善歌,因为善舞,大约还因为这首歌,又打动了年轻的唐宪宗。“劝君惜取少年时”,杜秋娘强装笑颜的一席唱,无意中赢得了一个年轻皇帝的欢心。

    这个有为的君王,风华正茂,志在图强,仿佛被歌中的某一个方面、某一句韵律击中了心坎,不禁为之动容。唐宪宗李纯这时倒正是青春“少年时”,曲中那种热烈的情绪深深感染了他。再看那演唱的女子明艳而雅洁,气韵在众佳丽中独高一格,不禁为之心动;况且此曲还是由她亲自创作,才情也不一般。

    这首歌为杜秋娘带来了真正的好运。三十岁的唐宪宗李纯爱上了这位舞伎,不仅免除了她的罪名,而且还加以宠幸。不久,杜秋娘被封为秋妃。杜秋娘人生中的第一个春天来了,她从李锜的恶梦中醒来,因祸得福,得栖高枝,金缕衣有了,锦衣花车,一应皆有。从此得伴君王侧,从此花落帝王家。

    杜秋,金陵女也。年十五为李锜妾。后锜叛灭,藉之入宫,有宠于景陵。

    杜牧《杜秋娘诗并序》

    虽然这首《金缕衣》是杜秋娘的创作高峰,是她命途变更的契机,但因其目的性和功利性过重,削弱了诗本身的风骨与韵味。而为唐宪宗即兴而作的那首诗,才把她不落俗套的诗才、竞争向上的志向淋漓尽致地挥洒出来。

    秋风瑟瑟拂罗衣,长忆江南水暖时。花谢花开缘底事?新梅重绽最高枝。

    江南水暖时,杜秋娘还是依偎在李锜怀里千娇百媚的小妾。秋风瑟瑟时,她就沦落为乱臣贼子的待罪家属。若单看前两句,悲悯怜爱之情油然而生。可“花谢花开缘底事”,何必感怀于匆匆而逝的凋零飘落呢,待到新梅纷繁时,便可重屹高枝,重绽芬芳。宪宗李纯本就对能歌善舞的杜秋娘仰慕已久,当听到这首依照《金缕衣》原韵所赋却更显风流的诗作时,龙心大悦,甘拜在这个女人的石榴裙下。

    做了秋妃的杜秋娘深受宪宗宠爱,她的一笑一言,一举一动,都别有风韵,令年轻的宪宗为之沉醉。春暖花开时,他们双双徜徉于山水之间;秋月皎洁时,又对对泛舟高歌于太液池中;午后窗外人寂时,共同调教鹦鹉学念宫诗;冷雨凄凄的夜晚,同坐灯下对弈直至夜半。其间情深意挚,颇似当年杨贵妃与唐玄宗的翻版。然而,比起杨贵妃,杜秋娘又高一筹,她不仅与宪宗同享人间欢乐,而且还不着痕迹参与了一些军国大事,用她的慧心和才智,为夫君分忧解劳。

    唐宪宗执政之初,由于锋芒凌利,对藩镇采取强压手段,引起藩镇纷纷不满。后来番邦犬戎侵犯大唐边境,宪宗对藩镇施以宽柔政策,不但抵御了外侮,而且取得了本土的安定,使唐室得到中兴。宪宗之所以能及时转变态度,除了大臣的建议外,重要的还是靠秋娘枕边风的吹拂,她以一颗女性的柔爱之心,感化着锋芒毕露的唐宪宗。

    国家太平后,手下有大臣劝谏唐宪宗用严刑厉法治理天下,以防再度动乱,这建议颇合宪宗的性格;但秋娘闻言则说:“王者之政,尚德不尚刑,岂可舍成康文景,而效秦始皇父子?”见识深远,入情入理,让唐宪宗不能不信服,也就依了她的意见,以德政治天下。

    秋娘在唐宪宗身边,似乎既是爱妃、玩伴,又是机要秘书,几乎占据了宪宗的整个身心,使宪宗对其他佳丽无暇顾及。当国家逐渐平定昌盛之后,宰相曾好意劝唐宪宗再选天下美女充实后宫,他说:

    “天下已平,陛下宜为乐。”唐宪宗此时尚在而立之年,而颇自得地说:“我有一秋妃足矣!李元膺有《十忆诗》,历述佳人的行、坐、饮、歌、书、博、颦、笑、眠、妆之美态,今在秋妃身上一一可见,我还求什么?”李元膺的《十忆诗》是这样的:

    其一

    瘦损腰肢出洞房,花枝拂地领巾长。裙边遮定双鸳小,只有金莲步步香。

    其二

    椅上藤花撩面平,绣裙斜罩茜罗轻。踏青姊妹频来唤,鸳履弓弓不易行。

    其三

    绿蚁频摧未厌多,帕罗香软衬金荷。从教弄酒春衫涴,别有风流上眼波。

    其四

    一串红牙碎玉敲,碧云无力驻凌霄。也知唱到关情处,缓按余声眼色招。

    其五

    纤玉参差象管轻,蜀笺小研碧窗明。袖纱密掩嗔郎看,学写鸳鸯字未成。

    其六

    小阁争筹画烛低,锦茵围坐玉相欹。娇羞惯被郎君戏,袖掩春葱出注迟。

    其七

    漫注横波无语处,轻拢小板欲歌时。千愁万恨关心曲,却使眉尖学别离。

    其八

    从来一笑值千金,无事夸多始见心。乍问客前犹掩敛,不知已觉两窝深。

    其九

    怩娇成惘日初长,暂卸轻裙玉簟凉。漠漠帐烟笼玉枕,粉肌生汗白莲香。

    其十

    宫样梳儿金缕犀,钗梁水玉刻蚊螭。眉间几许伤心事,不管萧郎只画眉。

    秋娘深得唐宪宗的专宠,从这里可见一斑。幸而秋妃是个深明大义的女子,虽然拴住了宪宗的心,但并没使他沉溺于享乐而忘却国事,相反倒是潜移默化地帮着他治国安邦。这种夫唱妇随、同心协力的日子,又岂是一般的宠擅专恩所能及。

    ◆混乱的宦权,荒唐的皇帝

    不料,元和十五年新春刚过,唐宪宗就不明不白地驾崩于中和殿上,年仅四十三岁,正值年盛体强之时。有人说宪宗是服食长生不死金丹中毒而亡,也有人说是内常侍陈弘志蓄意谋弑,然而当时宦官在朝中势力庞大,也就无人胆敢往下追究了。二十四岁的太子在宦官马潭等人拥戴下嗣位为唐穆宗,改元长庆。

    此时,进宫十二年,年已三十开外的杜秋娘,在宫廷中颇有声望,而且朝中重臣也对她相当敬服,所以皇帝的更迭,政治的风暴,并没有影响她的地位。在某些军国大事上,唐穆宗还经常要听取她的意见。

    后来,杜秋娘被派为穆宗之子李凑的保姆,负责皇子的教养,杜秋娘自己没有孩子,便把一腔慈母之爱倾注到李凑身上。

    而唐穆宗李恒是个好色荒淫的皇帝,即位后,很快就沉迷于声色游乐之中,藩镇相继发生叛乱,河朔三镇再度失守,他都不闻不问。已做保姆的杜秋娘则在一边冷眼旁观。

    长庆四年,不满三十岁的唐穆宗竟又莫名其妙地一命呜呼。年方十五岁的太子李湛继位为唐敬宗,改元宝历。这位小皇帝童心未泯,性躁贪玩,特别喜欢击球的游戏和在深夜里捕猎狐狸,天天带着一班宦官伴臣东游西荡,花样百出,还不时地发一顿小皇帝脾气,无缘无故地将身边人痛打一顿,根本谈不上操心国事。

    宝历二年腊月冬寒,唐敬宗夜猎回宫后,又与宦官刘克明及击球将军苏佳明等一伙人在大殿上酣饮。夜深酒醉,唐敬宗入室更衣,殿上灯火忽然被一阵狂风吹灭,待再点亮时,人们发现小小年纪的唐敬宗被弑于内室,这时他还不过十七岁。

    紧接着,枢密使王守澄又与宫内宦官内外呼应,保举唐敬宗的弟弟江王入宫,成为唐文宗。因文宗少不更事,朝廷大权实际落在一帮大臣和宦官手中。

    这时,李凑已被封为漳王。杜秋娘眼看着李家皇帝一个个被宦官所弑,又一个个在宦官操纵下登基,简直成了宦官手中的玩偶,心中十分不平。于是,在杜秋娘的悉心调教下,漳王李凑养成一副有胆识的个性,并立志要做一个有所作为的君王。

    眼看时机即将成熟,杜秋娘筹划,与朝中宰相宋申锡密切配合,打算一举除掉王守澄的宦官势力,废掉文宗,把李凑推上皇帝宝座。

    无奈宦官的耳目众多,虽然杜秋娘的计划十分隐秘,仍然被王守澄察觉。好在没有什么把柄落在他们手中,自然不便严加处置。结果是李凑被贬为庶民,宋申锡则谪为江州司马,而杜秋娘也削籍为民,放归故乡,结束了她这一段绚丽多彩的“折花”岁月。

    杜秋娘用心机推倒了青楼女子这堵墙,用才情推倒了卑微小妾这堵墙。尔后的深闺妃嫔这堵墙,她也用智慧一并推倒。她并没有因成为集万千宠爱的秋妃而有恃无恐,也没有因唐宪宗一句“我有一仲阳(指杜秋娘)足矣!”而高枕无忧。她以“臣而非妾”的姿态处处扶持宪宗,让他安心执政,比起杨玉环与唐玄宗的骄奢淫逸,他们之间的感情更为大气。这是理智与情感的结合,小我与大我的平衡。

    自古女子的命运多掌握在别人手中,而出身微贱的杜秋娘,却敢于凭着自己的才智向命运挑战,博得了一段辉煌的历程。

    ◆无花空折枝

    公元833年,杜牧在南京重逢杜秋娘。

    红颜薄命实堪悲,况是秋风瑟瑟时。深夜孤灯怀往事,一腔心事付阿谁?

    又是“秋风瑟瑟时”,但这时候的杜秋娘年华已逝,容颜已衰,再也没有“花开堪折直须折”的笃定自若,也没有了“新梅重绽最高枝”的超然洒脱。毕竟,一个女人独自在变幻莫测的宫闱中摸爬滚打,二十年间走马观灯似地送走四位皇帝,潮起潮落,云卷云舒,在她把生命中最闪耀的资本耗尽后,也只能“深夜孤灯怀往事”,把一腔心事交付给才子杜牧了。

    当年裙裾飘飘的绝色美女变成白发苍苍的孤苦老妪,忍见红颜老去,况兼面容憔悴,大才子遂写一首《杜秋娘》长诗,悲怜之情可谓深矣。

    在这首长达五百多言的古诗《杜秋娘诗并序》里,杜牧复原了一个江南女子跌宕起伏却又绚如繁花的一生,定位了一个女性诗人应有的历史坐标。“清血洒不尽,仰天知问谁?”当杜牧剥开杜秋娘层层蚕丝包裹的心茧,才发现里面晶莹通透,丝毫没有沾染尘世的污垢。可除了杜牧,又有谁知呢?而在才子与佳人间除了因缘际会,还可以像杜牧和秋娘这般惺惺相惜,成为心灵契合的知己,实属一段佳话。

    京江水清滑,生女白如脂。其间杜秋者,不劳朱粉施。

    老濞即山铸,后庭千双眉。秋持玉斝醉,与唱金缕衣。濞既白首叛,秋亦红泪滋。吴江落日渡,灞岸绿杨垂。联裾见天子,盼眄独依依。椒壁悬锦幕,镜奁蟠蛟螭。低鬟认新宠,窈袅复融怡。月上白璧门,桂影凉参差。金阶露新重,闲捻紫箫吹。莓苔夹城路,南苑雁初飞。红粉羽林杖,独赐辟邪旗。归来煮豹胎,餍饫不能饴。咸池升日庆,铜雀分香悲。雷音后车远,事往落花时。燕禖得皇子,壮发绿。画堂授傅姆,天人亲捧持。虎睛珠络褓,金盘犀镇帷。长杨射熊罴,武帐弄哑咿。渐抛竹马剧,稍出舞鸡奇。崭崭整冠佩,侍宴坐瑶池。眉宇俨图画,神秀射朝辉。一尺桐偶人,江充知自欺。王幽茅土削,秋放故乡归。觚棱拂斗极,回首尚迟迟。四朝三十载,似梦复疑非。潼关识旧吏,吏发已如丝。却唤吴江渡,舟人那得知。归来四邻改,茂苑草菲菲。清血洒不尽,仰天知问谁。寒衣一匹素,夜借邻人机。我昨金陵过,闻之为歔欷。自古皆一贯,变化安能推。夏姬灭两国,逃作巫臣姬。西子下姑苏,一舸逐鸱夷。织室魏豹俘,作汉太平基。误置代籍中,两朝尊母仪。光武绍高祖,本系生唐儿。珊瑚破高齐,作婢舂黄糜。萧后去扬州,突厥为阏氏。女子固不定,士林亦难期。射钩后呼父,钓翁王者师。无国要孟子,有人毁仲尼。秦因逐客令,柄归丞相斯。安知魏齐首,见断箦中尸。给丧蹶张辈,廊庙冠峨危。珥貂七叶贵,何妨戎虏支。苏武却生返,邓通终死饥。主张既难测,翻覆亦其宜。地尽有何物,天外复何之。指何为而捉,足何为而驰。耳何为而听,目何为而窥。已身不自晓,此外何思惟。因倾一樽酒,题作杜秋诗。愁来独长咏,聊可以自怡。

    ——《杜秋娘诗》

    杜秋娘由一个平民女子,骤为王妃(节度使宠妾),旋沦为罪民,继而被宪宗纳为皇妃,并且得宠。一波三折,人世沉浮,与当初上官婉儿的命运何其相似。“低鬟认新宠,窈袅复融怡”,杜秋娘没有想到,与李锜的情缘刚尽,便开始了她真正的爱情。这一切,似乎来得太过突然。命运有时就是这样捉弄于人。她的丈夫被人所杀,而她现在嫁的,正是杀掉前夫的人。这个人比起前夫李锜,更加有权有势,更加有威有为。爱与恨相互交织,情与仇相融并存。

    年轻有为的宪宗皇帝,给了她无限的温情与慰藉。偌大的皇城,暂时安存了一个少妇多愁善感的心灵,杜秋娘迎来了她人生中最为华美、最为安逸的岁月。随着漳王李凑被黜为巢县公,击碎了杜秋娘苦心经营的希望与梦想,是她人生中最不堪承受的打击。“崭崭整冠佩,侍宴坐瑶池”的生活必须结束了!眼见得朝廷中风波骤起,祸事连连,安享晚年不成,杜秋娘含泪提出,请求放归乡里。

    如果这场令杜秋娘如痴如醉的美梦,从此不会再醒来多好;如果在历尽沧桑后,她仍是那个不屈于命运的掌舵者多好;如果她永远不懂得“红颜薄命实堪悲”多好……多年后重踏故土,她是否还会悠悠哼起那首改变了她一生,也陪伴了她一生的《金缕衣》,她是否依然不曾后悔当初飞蛾扑火般的执着?

    “四朝三十载,似梦复疑非”,三十年的宫廷生涯,使她尝尽了天上人间的得失沉浮。杜秋娘拄着杖,离开京城,离开那个曾经令她欢欣鼓舞的温柔富贵乡,令她伤心绝望的险恶是非地。

    只是,当年裙裾飘飘的天真少女,已变成白发苍苍的老妪。回到故乡,原先的邻居早已改换门庭,孤独的她,只能黯然偏居一隅,默默度过余生。

    可怜当年曾经穿着金缕衣的女人,身披素服,赶着深夜,借了邻人的织机,悄悄纺织一生的哀怨。也许,这位擅乐的老妇人,口里还会悠悠哼起那首吟唱了一辈子的《金缕衣》:“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青春已逝,她也曾有过壮丽的人生,最后复归于平静。她一面劳动,一面歌唱。唯有劳动,可以抚平她那颗病弱的心灵,忘却种种伤痛。深夜里,幽幽的歌声伴着机杼发出的单调而沉闷的声响,穿透窗棂,漫向逼仄而破败的小院……美人迟暮,穷病将终。事隔多年,多情的才子杜牧偶尔路过金陵,听了关于她落魄潦倒的生活近况,闻之唏嘘,借助于一樽烈酒,不吝笔墨,作了长长的《杜秋娘诗并序》,摹写其一生情状,发出“清血洒不尽,仰天知问谁”的浩叹。

    他的好友张祜后来读了这首诗,拍案叫绝,也作了一首《读池州杜员外杜秋娘诗》,附之于后:

    年少多情杜牧之,风流仍作杜秋诗。可知不是长门闭,也得相如第一词。

    大大夸奖了杜牧的才华。

    杜牧在这长达五百多言的长诗里,对这位同姓的长者妇人给予了无限的同情,复原了一个巫山沧海的传奇故事,传唱了一则跌宕起伏的人生序曲,恢复了一个女性诗人应有的历史坐标。

    金缕衣虽极其华贵,却远远不及一去不返的岁月和情缘来得珍贵。杜秋娘也许早在年轻时,因为反复吟唱而深谙其中真谛。这个女子,为了青春和爱情,吟唱了一辈子。珍惜有限的人生年华啊,她以那支洞箫,以她的人生经验,幽咽如泣地诉说着那段不堪回首的岁月。

    ◆冻死玄武湖

    美丽如秋娘,在于她历经世事其生命之感仍存于世人心中,摇曳的岁月在杜秋娘的笔下显得易逝而珍贵,花落无情在秋娘眼中更是要执着于生命的理由。

    女人如水,水能涤荡万千尘埃,亦有崩云裂石之壮。柔而不弱,且能克刚,或许,这正是杜秋娘这般女子所具有的力量。她最让后人记取的,是她在深宫之中经历了数个帝王的崩逝。有人说,她的一生从至贱到至贵,从花街柳巷到上苑琼林,最终又贬为庶民,尘归尘土归土,只是画出了一条华丽的曲线。可是又有谁知道,在她起伏的一生中,曾有着怎样坚韧的心和炽热的情啊!

    公元835年冬,南京发生军变,全城遭殃,四十四岁的杜秋娘离家躲避,冻死在玄武湖畔。数点寒灯,珠帘尽卷,冷冷的风旋舞着雪花,夜晕黑晕灰,这就是她生命的最后一夜,寒冷的玄武湖边,杜秋娘咽下了最后一口气。旋舞的雪花,在她周围,刻骨的痛,沧桑了岁月,一如生前的夜夜孤灯寂寂。一场浮生,一场悲欢,美如烟花易逝,风儿伴以呜咽,冷了夜,白了雪,覆盖了杜秋娘美丽的一生。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