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要懂心理学第二版-打和骂是最粗暴的方式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中国有句俗话叫“棍棒底下出孝子”,很多家长认为,孩子只有在这种教育方式下才能有所进步,且前途才会是一片光明的,其实未必。

    也许现在的家长会说,我们童年的时候,连做错一道题都要挨打,所以从小到大没少挨打,那时也不明白家长为什么对自己那么严厉。但是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发现自身的缺点渐渐少了,身上的很多“优点”也就表现出来了。

    但是,今时毕竟不同往日,“棍棒教育”已经行不通了。如果家长打孩子,孩子会说你使用家庭暴力,轻打不起作用,重打会使孩子走向极端,而这些都是家长不想看到的结果。所以这种“不打不成才”的论调将就此画上句号。

    很多家长为了使孩子能够抵挡住狂风暴雨,在社会上立于不败之地,从小就培养孩子具备耐挫的心理素质,就在孩子犯错误时打骂孩子,认为这种教育方式能够培养孩子的良好品质,使孩子的耐挫能力得到提高。

    但是一项调查表明,处于成长期的孩子如果经常受父母的打骂,就容易形成胆小怕事、处事拘谨的性格,从小就受到过多的挫折,他们长大后更害怕遭受挫折。相反,那些每天生活在快乐之中的孩子,长大以后却更具抵抗挫折的能力。

    任何时候,粗暴的打骂式教育方式都不能培养出孩子的耐挫折能力,也许当时能够看见微乎其微的效果,但那只是表面现象而已,到孩子成年以后,这种粗暴教育的恶果便会逐渐凸显出来。

    与此相反,乐观、快乐的孩子不怕挫折。因为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给予了足够的爱和关注,使孩子在生理和心理上都得到满足,并且在教育过程中也添加了一些适当的挫折,这样的孩子在长大以后一般都比较自信、健康,对待困难也会比较积极,敢于乐观、坦然地面对世界,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其耐挫折能力也会有所提高。

    有些家长认为,孩子在小的时候若不能接受严厉的教育,上学后就不能应对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困难与挫折,所以就更加坚定地认为,孩子光有快乐是没有用的!

    没错,很多时候学校、社会承认的是学生的成绩和学历,孩子如果没有这些硬性的指标,将来会遇到很大困难。但是,家长也要明白这样一个道理:你是站在一个成人的角度上,将社会的整体情况传递给孩子,包括其中的优点、弊端、成就、挫折等,但是恰恰忽视了孩子的感受和想法,这种教育方式是无法造就高素质人才的!完全按照“适应”社会的想法去教育孩子只会事倍功半,所以在提高孩子的耐挫力时,家长最好以宏观的眼光,提前预知或感知孩子的心理,这样才能提高孩子的综合素质。

    按照科学的方法,顺应孩子的天性来教育,这样才能培养出既快乐又具有极强耐挫折能力的孩子。所以教育要站在更高、更远的视野上,把握社会的导向和现实,以此来纠正偏差的教育观。

    别成为他的“情感对峙方”

    做父母的都有这样的教子经验,对孩子苦口婆心地教育一番,孩子却听而不闻、我行我素,难道自家的孩子就那么“朽木不可雕”?还是“孺子不可教”?

    其实,无论是家长还是孩子,在心中都会有“敌友”之分,只是对“敌友”的理解和划分标准不同罢了。孩子的认知观是很单纯的,在孩子看来,赞同并能和自己玩在一起的人就是好人,反之就是坏人。家长如果懂得孩子的这一心理,就会发现,在孩子眼中,他们已经被划入“坏人”的行列了。

    这一现象被国外儿童心理学家称为“情感对峙”,这就是造成教育困难或教育失败的关键因素所在。想要有效地教育孩子,并且使孩子心悦诚服地接受,只有一个办法:就是跳进孩子们的“战壕”中,与孩子做朋友。

    1。尊重孩子的意愿和选择

    静静的妈妈在教育她时,从来不使用命令的语气。为了培养静静讲卫生的习惯,妈妈在开饭前会笑着对她说:“吃饭前应该做什么呀?”静静就会甜甜地说:“洗手。”然后就会自觉地去洗手并帮助妈妈拿筷子,最后叫爷爷奶奶来吃饭。

    2。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

    雨童的妈妈难得有一个休息日,所以擦完玻璃就开始洗衣服,此时6岁的女儿高兴地喊道:“妈妈快看,下雨了!”妈妈抬头看见雨点正拍打着自家的玻璃窗,心想着这场劳动又是白费了。突然,妈妈发现女儿是那么高兴,就关掉了洗衣机,给女儿和自己换上了雨披和雨鞋,母女俩跑到花园内,感受着春雨亲吻皮肤的感觉。晚上,女儿兴奋地搂住妈妈的脖子,轻轻地说:“妈妈你真好!我要告诉你一个秘密……”

    由此可见,孩子已经将妈妈视为志同道合的朋友了。所以,做孩子的朋友就要用孩子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一切,和孩子平等友好地相处,以温和的语言和态度与孩子探讨问题,这样孩子才会认同你、接受你。这一点对于自尊心强且初通人事的孩子来讲更为重要,是教育成功的关键。

    3。优质的亲子相处时间

    相同的时间内有的孩子做事效率高就在于孩子利用时间的效率高,而有的家庭关系好、亲情浓郁,就在于家长把和孩子相处的时间都变成了有益的时间,记忆中只有快乐,而没有痛苦。

    杨波是一个在玩中能够找到学习乐趣的孩子,所以他的学习成绩以及各方面的能力都很好。这得益于父母从小对他的教育,杨波父母的教育观是在“玩”中度过所有的“优质时间”,这种寓教于乐的教育方式使杨波从小就形成了积极的人生态度,具备了善于动脑、尊重他人、自立自尊和幽默等品质。杨波的父母很珍惜和孩子共处的时间并会及时地给孩子以积极的指导。

    随机教育的核心就是保证家长和孩子在一起的有限时间内,每时每刻都过得有质有量。你千万不要小瞧这几十分钟,在和孩子相处的时间内,家长就可以向孩子传达一种新思维、一个新信仰、一种新方法和待人接物的全新视角。

    教育孩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个过程也是艰辛、美丽的,如果把和孩子相处的时间都变成“优质时间”的话,那么整个过程都会变得愉快而温馨。

    无论是早期教育的启蒙,还是社交能力的培养;无论是面对孩子的错误,还是看到孩子的优点,家长都应珍惜和孩子相处的时间,时刻把握着教育孩子的最佳时机。总之,只要有时间和孩子在一起,就要有意识地向孩子传达一种信念,并掌握和孩子相处的艺术,把所有的时间都变成“优质时间”。这样随机教育会在不知不觉中形成,孩子一旦接受了这些,就会具备有效利用时间的能力。

    抱怨和唠叨不是教育

    在很多家庭里,抱怨似乎是司空见惯的事情。“已经跟你说过多少遍啦,怎么还忘记呢?你长不长记性啊?”“爸爸在睡觉,你还大声说话,你真不懂事!”“隔壁××早把作业做完了,你到现在还没做好,你能不能赶紧写完作业再玩?”这种抱怨式的教育,传达给孩子一种不被父母信任、不被父母了解、在父母心中没有价值的信息;常常让孩子感受到被指责,产生不满的情绪。在这样的情绪下,孩子自然不会心甘情愿地去改正他的错误,他不愿与父母合作,故意反其道而行之,甚至导致反抗和敌意。

    当父母以这种方式与孩子沟通时,事实上就是以自己的负面情绪来责骂孩子。如此的沟通方式,将会使孩子的不良行为更加剧。一些父母只知道自己在教育孩子,却不知自己这种不当的沟通方式反而促成了孩子的许多不良行为。当父母在唉声叹气地抱怨孩子怎么就不学好时,从来没想到,孩子的不良行为正是自己造成的。

    兰陵是一位母亲,以前她经常在家中与女儿发生争执,但自从她通过学习改变了与女儿的沟通方式后,她欣喜地发现:女儿变了!

    有一次,女儿又在客厅里玩球。为这事,她多次与女儿发生过争执,但女儿还是我行我素。这天,她改变了沟通方式,不再像以前那样抱怨,而对女儿说:“地板被弄脏了,我好难过。因为我过会儿又要辛辛苦苦地拖地板了。”

    女儿听了妈妈这番话的感受是:妈妈真辛苦,我这样做有点对不起妈妈。于是,她不好意思地收起了球,说:“妈妈,对不起!”女儿马上帮忙去拿拖把,要帮妈妈一起拖地板。

    妈妈高兴地说:“女儿长大了,真懂事,谢谢你帮助妈妈。”

    女儿得到了妈妈的表扬很开心,她感受到自己身上对家庭的责任。她说:“妈妈,我以后再也不在客厅里玩球啦!”

    从上面的事例中可以看出,孩子同样的行为却由于妈妈采用了两种不同的沟通方式,产生了完全不同的沟通效果。父母的抱怨和指责让孩子感到受威胁,激发起了青春期孩子的逆反心理,产生了反抗行为;而不抱怨孩子却表达了父母对孩子行为的感受和关心,并且表达了相信孩子会尊重、理解父母的感受。这样的沟通方式让孩子感到被尊重,从而激发起了孩子内心的责任意识,产生了主动承担责任的行为。

    更重要的是,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样,如果父母总是抱怨,那么孩子在父母的潜移默化下就会学会抱怨,遇到事情的时候不是积极去寻找解决之道,而是怨天尤人、推卸责任,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是极为不利的。所以,聪明的父母,与其用抱怨来考验孩子,不如换一种方式让孩子主动改变不良行为。

    不要恨铁不成钢

    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父母时刻不忘强调自己的家长权威,动辄指责孩子,似乎只有这样才能表现出自己的父母地位。还有许多父母为纠正孩子的缺点,总是先情绪激昂没完没了地责备孩子,一副恨铁不成钢的样子。

    其实这是完全错误的。这样不仅不能收到一定的教育效果,还有可能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使孩子和父母对抗,结果事与愿违。

    据美国教育专家一项研究的结果显示,与肉体处罚比较起来,父母对孩子动不动就指责,更有可能在以后的岁月中给他们造成心理问题。

    哈佛大学医学院教授马丁·H·泰切和他的同事在6月号的《美国精神病学》杂志上撰文指出:“对那些有心致力于受虐待孩子福利的个体来说,不应该低估对孩子责骂产生的后果。”他们还表示,我们应该对孩子所遭受的各种不同的创伤给予细心的关注,因为与那些特定的身体上的虐待相比这或许更具严重性。

    研究还表明:遭受辱骂或者经常被指责,容易让孩子产生压力,情绪紧张,这又影响了他们大脑中某些脆弱区域的正常发育,导致他们在精神病学方面出现一些严重后果。

    妈妈见女儿小萱练小提琴的姿势不对,就不断提醒女儿,谁知女儿很不服气。妈妈生气地数落起小萱来。

    小萱见母亲责备也不吭声,依然不紧不慢地练琴,但她眼里含着泪。妈妈就觉得那是一种无声的抗议,于是越发烦躁,想起最近小萱的种种不听话的表现,就越加责备小萱了。

    最后小萱没心情练琴,妈妈也越来越觉得小萱不听话,干脆就气得大骂了小萱一顿。这样的事情发生了几次以后,小萱一到练琴的时候就开始哭闹。

    一味地指责孩子、给孩子泼冷水,会让孩子失去信心。这样下去,就会逐渐培养出因设法保护自己而产生反抗心理的孩子。正如能力法则所确定的那样,若给孩子以反复的刺激,就会使孩子逐渐形成“反抗”的能力。

    也许很多父母会认为自己之所以指责孩子是因为爱孩子,但是父母为了指责往往采用令人畏惧的声音或表情动作。如果孩子感到恐惧,父母即使怎样指责和说教他也都听不进去了,自然也不会起到什么良好的教育效果。尽管孩子可能会停止做“坏事”,那也是因为他害怕或讨厌父母的指责,却并不表明他懂得了“这件事不能做”的真正的道理。

    要知道,对孩子来说,父母是很有权威的。因此,在孩子的心里,自己受到父母的指责就等于断定了自己未来的命运。

    所以父母对孩子不指责是促进孩子发展的最起码条件,即使孩子犯了错,并经常犯同样的错误,父母必须进行批评指责,态度也一定要诚恳,还要讲究以下科学的方法:

    1。指责孩子要适时、适度

    孩子有了缺点错误,父母应及时给予责备,趁热打铁,不可拖拉。在责备孩子时,态度要严肃,语气要平和,告诉孩子错在何处,不要翻旧账。

    2。向孩子说明过失的后果

    如果孩子不慎弄坏了家里的重要东西,有的父母开口便责骂孩子:“谁让你淘气的?看我不打你的手。”这样一来,父母反而强调了孩子的过失行为,使得孩子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在与父母的指责相对抗上,根本不会想到反思自己的行为,也就达不到教育的目的。遇到这种情况,父母可以用说明过失后果的方式来调动孩子的情绪体验,这样他才能反思自己的过失行为,并逐渐改正。

    3。语速放缓慢,态度要温和

    有的父母一见孩子犯了错误,不问青红皂白就连珠炮似的数落孩子,而孩子往往因惧怕而一句也没听清楚,更没听进去。其实,父母如果说话时的语速放慢些,低而有力,让孩子听清楚你所表达的态度,则更有利于孩子明白自己的错误所在。

    4。要让孩子知道你爱他

    有的父母责备孩子后,常常把孩子冷落在一边,使孩子将委屈的情绪转嫁到父母的责备上,而产生抵触情绪。因此,父母应在孩子有悔过表现时通过替孩子擦眼泪、搂抱、抚摸等举动告诉他父母是为他好,是爱他的,并引导他说出对过失的认识。这样,父母的指责不仅让孩子认识到了错误,也增进了亲子间的感情。

    消除孩子的抵触心理

    消除抵触心理,首先要尊重孩子的想法。想让孩子尊重家长,家长就要先尊重孩子的意愿,这是建立一个和谐、民主、平等的家庭的基础。而想让孩子的个性和身心健康得到全面的发展,就要还孩子一片自由的空间,给孩子留出自由发挥的时间和空间,在决定一些事情前,先询问孩子的意见,同时也要把孩子当作朋友看待。

    丝丝的妈妈在孩子放寒暑假时,总会为丝丝报各种各样的培训班,也不问丝丝的意见和想法,所以几年下来,丝丝所学的内容倒是不少,但是没有一样是她喜欢的。虽说是放假休息,丝丝却感觉比上学还累,所以学任何东西都无精打采的。于是今年的寒假,丝丝告诉妈妈自己什么也不想学了。虽说妈妈对丝丝的想法有异议,但也只能是心里急,而不能过分地训孩子,寒假就这样过去了。

    直到开学后的第一个星期天,丝丝突然对妈妈说想去学日语,让妈妈帮她找个老师。原来丝丝的学校和日本某学校进行友好交流,她是学校选出的友好使者之一,这是从小到大以来,丝丝第一次要求妈妈帮助她寻找辅导老师。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无论是多大的孩子,家长都要尊重他的意愿和选择,而不是任何时间和事情都全权代劳,这样不但孩子不喜欢,甚至会产生逆反心理,所以,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家长有必要尊重孩子的意见。

    其次,家长要学会鼓励,鼓励既是一种帮助,更是一种奖赏。

    MaryKay是传销化妆品的创始人,她在自传中曾记录了这样一件事情:我之所以取得今天的成绩,就是因为我有一种敢想敢拼的信念,而这种信念来源于妈妈对我的培养。从小时候起,妈妈就对我说:“you can do it!”(你能做到的!)在我7岁那年,爸爸身体不适,生病了,妈妈又要上班养家,所以我只好自己学习做饭,并照顾生病的爸爸。起初,我什么都不会做,于是,妈妈就在电话中教我做饭,指导我先放什么再放什么。因为我是第一次尝试做饭,自然会非常紧张,但妈妈一边教我一边对我说:“you can do it!”因为受到妈妈极大的鼓励,所以,我做任何事情都很有自信,这和妈妈的鼓励是分不开的,也是我事业取得成功的真正原因。

    “没有教不好的孩子”,每个孩子身上都有自身的优点和特长,家长要懂得挖掘孩子的优点和长处,当孩子取得成绩时,家长要及时给予表扬;当孩子处于困境时,家长要给予必要的鼓励,这种扬长避短的鼓励教育,对孩子的成长无疑是最好的奖赏。所以,家长要在恰当的时候,多给孩子一些鼓励,少埋怨、训斥孩子。

    孩子的内心世界有时候比大人的要丰富多彩,所以家长要理解孩子的内心,而不是把孩子当成任人摆布的“木偶”。家长要持积极的态度对待孩子,而不是让孩子消极被动地充当客体。

    尊重孩子就意味着家长在与孩子相处时要采取平等的方式,孩子可能经常会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家长的管教是必要的,但前提是要懂得尊重孩子,把孩子当成朋友、成年人一样去对待,并懂得用孩子的眼光去观察他们的表现。

    承认孩子的个体差异,就要不断地鼓励和理解孩子,让他们的个性自由发挥,承认他们的不同点,将聚光点放在孩子的优点上,以便于强化和巩固孩子的良好行为和品质。

    但是鼓励不是不批评孩子的消极行为,家长应该是真诚的忠告者,而不是严厉的裁判。鼓励和理解孩子,才能将爱子的感情投入到孩子的情感世界中去,这种方式的爱,孩子才能够更好地体会到。研究也表明,孩子如果长时间处于鼓励之中,就会强化他的成就感,有利于其自信心的培养和形成。

    与孩子协商的要领

    10岁的李辉特别迷恋收集水浒传英雄卡,他把父母给的零用钱都花在购买干脆面上了,食欲也大不如以前,总是以各种借口来推脱吃饭。她的妈妈没有采用家长惯用的警告、批评等方式来纠正孩子的不良习惯和个人爱好,而是用商量的语气寻找出了最佳办法。有一次午餐时,李辉又一次想尽所有办法不吃饭。

    妈妈:“你真的不想吃了吗?”李辉“嗯”了一声,并且向妈妈点了一下头,然后眼睛盯着她看,似乎知道妈妈要惩罚或批评自己。

    妈妈:“你现在可以不想吃,但是晚餐要到6:30呢,对了,今天我身上没有零钱,所以就不能给你了,可以吗?”

    李辉:“那我还是吃点吧!”

    妈妈:“那也好,省得你下午饿了没钱买干脆面吃。”

    这种母子之间不紧不慢的对话很随意、自然,能让孩子很容易接受和理解,不会产生排斥心理。所以,家长要尽量以商量的语气表述出自己的用意,在与孩子进行对话时,一定要加进思维判断,让孩子明白你的用意和想法,虽然没有批评的气氛和严厉的语气,但是会起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小飞是家里的独生女,再加上父母都是文艺工作者,所以就一直想让女儿学习舞蹈或音乐,于是小飞5岁的时候就被父母送到舞蹈学校学习芭蕾舞。年幼的小飞刚开始时并不喜欢舞蹈,但是又不敢反抗父母的意愿,就学了3年。但是慢慢地她发现自己对体操比较迷恋,于是存心和老师、家长对着干,练舞的时候也不专心,常常走神。老师和家长进行了简短的沟通后,爸爸和小飞进行了一次谈心。

    小飞:“爸爸,我喜欢体操胜过芭蕾舞,所以我不想学习芭蕾舞了。”

    爸爸:“但是你已经学了3年舞蹈了,难道你就想半途而废吗?”

    小飞:“但是我真正喜欢的是体操,而不是舞蹈,以前是你们让我学习舞蹈的。”

    爸爸:“既然这样,爸爸妈妈尊重你的选择,但是你要确定这是你真实的想法,而不是一时之兴。”

    小飞:“爸爸,虽然我对舞蹈也恋恋不舍,但是我坚信自己更喜欢体操。”

    与孩子沟通时最好以商量的语气说话,而不是以批评或命令的语气。家长要学会与孩子商量,在商量的过程中将自己的意见耐心传达给孩子,让孩子自己去思考判断,然后再决定具体的行动。不要为孩子全权代劳,要细心听取孩子的意见和想法,和孩子达成共识,找到最佳的解决方案。

    但是,家长要记住,商量不是简单的迁就,更不要演化成争吵,而应与孩子站在同一高度进行对话、沟通、相互了解,最终达成共同的意见或办法,这也是让明智的家长懂得孩子心理的最佳方式。

    和孩子说话的技巧

    某中学学生徐某跳楼自杀未遂,落下了终生残疾。每当谈及此事,徐爸爸就会老泪纵横,徐妈妈则是一脸茫然地说:“前不久孩子的学习成绩还从年级的70名上升到前10名,怎么会这样呢?”据徐某的同学说,徐某喜欢上了一个女同学,但是两人交往一段时间就分手了,所以他很苦闷,想跳楼自杀,同学还以为他只是说一说,谁也没想到他竟真这样做了。

    对于儿子的早恋,徐妈妈竟毫无所知。原来徐某的爸爸妈妈都比较忙,平时只是关心他的成绩,很少关心他的心理变化,再加上徐某比较内向,身边的朋友比较少,所以有什么事情也不会主动向他们寻求帮助。

    因为家长与孩子缺少沟通造成的悲剧又岂止这一幕?而隐藏在一幕幕悲剧背后的问题是缺乏沟通。一项针对未成年人犯罪的调查显示,未成年人犯罪主要是因为父母与子女缺少沟通和交流及父母对子女过分溺爱造成的。由此可见,与孩子沟通是极为重要的,同时也是一门艺术。

    有的家长和子女说不到三句话就会争吵起来;有的家长即使磨破了嘴皮子,孩子就是不予理睬;还有的家长无论说什么,孩子都会答应,但过后依旧我行我素。那么,家长的话说得就毫无意义,因为真正的沟通是有目的的。那么怎样才能达到目的呢?

    “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要想让谈话变得有意义,达到沟通的目的,就要把孩子当成“知己”,让话说得“投机”。

    1。说话讲究场合,不伤孩子自尊

    孙武的妈妈在家庭聚会时,当着众多亲友的面说孩子成绩太差,并严肃地告诫孩子不能贪玩,以后更不许和同学打架,还让孙武在亲友面前保证。本以为这样就会让孩子学乖点,令家长没有想到的是孙武偷偷地拿了家里的钱,到内蒙古与能够了解他的网友相见去了。    所以,与孩子讲话要讲究场合,不要在众人面前数落孩子。这种做法不仅不会起到教育孩子的目的,还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激起孩子的对抗心理,不利于与孩子进一步交流。而批评或询问孩子的“隐私”时最好在没有第三者在场的场合,私下的环境更容易减少或打消惶恐、戒备心理,一是有利于谈话的进行,二是不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这样有利于和孩子沟通。

    2。谈话要选取恰当的时机

    谈话要想达到目的,好的时机是不可或缺的。即使是非常棘手的问题,也应把握时机,否则就得不到预期的效果。恰当的时机一是可以详细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二是可以给孩子一个准备、思考的时间,等到双方的情绪都稳定以后,谈话进行得会更顺畅。

    另外,从时间上来讲,生理专家告诉我们,下午5~7点是人体活动的最低期,也是补充营养和恢复体力的时机,所以最好不要在此时对孩子进行严厉的批评或谈话。不妨选择晚饭过后,这是最佳的沟通时间。

    3。说话讲究方式方法

    场景对话一:女儿与妈妈在家里聊天。

    女儿说:“妈妈,我的好朋友和班里的学习委员谈恋爱了!”

    妈妈立即紧张地说:“啊,这一定会影响学习的,你一定不许早恋,知道吗?”

    场景对话二:10岁的女儿和爸爸在画廊看抽象派的画展。

    女儿说:“这些画画的是什么呀?没意思。”

    父亲瞪着两眼不耐烦地说:“不懂就不要发表意见,你对这画又不了解!”

    场景对话三:妈妈偷看15岁儿子的日记。

    儿子说:“妈妈,你为什么不经过我的同意,就偷看我的日记呢?”

    妈妈振振有词地回答:“我是你的监护人,有权这样做。”

    沟通是建立在了解和尊重的基础上的,要把孩子看做平等且具有独立人格的人,而不是居高临下地说教、训斥,更不是单方面地输出信息,否则会使沟通产生障碍,使两代人之间产生不可逾越的鸿沟,甚至会诱发“情感危机”和对抗性行为。

    像场景对话二中,父亲对抽象画比较了解,如果他为孩子讲解的话,不仅会让孩子对父亲心生敬意,还能增加父女之情。如:

    父亲:“你不喜欢这种风格的画吗?”

    女儿:“不,我觉得很难看。”

    父亲:“我想你更喜欢写实派的画吧。”

    女儿:“那写实派的画又是怎样的呢?”

    父亲:“写实派的画就是比较具体的、逼真的!”

    女儿:“啊,原来写实派的画是这样的,那我更喜欢写实派的画。”

    只要是懂事的孩子就需要别人的尊重和理解,中学生更是如此,他们处于半成熟、半幼稚阶段,有着强烈的自尊心、独立性和成人感,对于家长的理解是非常渴望的,如果家长能在尊重的基础上理解他们,孩子就会敞开心扉和你无话不谈,那么,你和孩子的沟通就会变得很简单。总之,与孩子交谈时,要少批评、多表扬,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其实好孩子是表扬出来的,只有当你真正了解孩子的心情时,才会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测试:你属于哪种类型的家长

    根据你的实际情况,认真地做下面的题。

    测试一

    1。你的孩子是在计划中如期来到这个世界的,你对此感觉妙不可言。

    2。即使孩子是“计划外”的,你也会对这个小家伙的不期而至

    感到非常高兴。

    3。你会经常和孩子在一起读书,唱歌,并经常对孩子说他很可爱,你会细心地观察孩子点点滴滴的进步。

    4。往往在别人提醒之后,你才会发现孩子的变化和进步。你很少主动和孩子一起做游戏,除非孩子再三要求或者明确提出时你才会加入其中。

    5。你要求孩子在家里来客人时一定要问好,并会当着客人的面表扬孩子有礼貌。

    6。家里来客人时,你不会主动对孩子提出任何要求如问好、不插话等,并且对孩子的礼貌行为不在意。

    7。你会经常和孩子一起做游戏,并且在游戏结束之后你会要求、监督孩子把玩具收拾整齐,有时也会和他一起收拾。

    8。认为孩子淘气、调皮很正常,所以对此你不会采取任何措施干涉。

    9。你会经常对孩子提出自己的期望,例如想让他成为科学家等,并且对孩子的行为提出比较合理的要求或标准。

    10。你不会在孩子身上花费很多时间,认为孩子不用多管,自然能长大。

    11。你对孩子通常表现出慈爱、支持。

    12。你自认为对孩子的态度是温情的、随意的,没有给孩子任何束缚。

    13。你会对孩子的行为提出要求或者制定一些规则,并且向他们讲解制定的原因和意义,同时也会密切关注孩子的执行情况,有错误时就会及时予以纠正。

    14。你很少会为孩子制定要求和规则,因此也很少监督他们的行为。

    15。你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想法、意见或感受,但是也会在适

    当的时候暗中引导孩子的言行符合你的要求和标准。家庭聚会时,一定会给孩子发言的机会,并且让他说明理由。

    16。你对孩子的言行或行为给予充分的自由,没有任何要求和监督,但是家庭决策时,很少顾及孩子的意见。

    17。你对孩子的错误会给予平静而严厉的批评和惩罚,也会告诉孩子错在哪里以及惩罚的原因;相反,如果孩子表现得好,你也会给予相应的鼓励或表扬,以强化他的良好行为。

    18。你通常不批评孩子的错误行为,更不会惩罚或奖励他们,即使惩罚、奖励也是象征性的。

    19。为了保持自己的形象,你在孩子面前很注意自己的举止言谈,为了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你会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

    20。在孩子面前,你的言行举止都比较随意,很少考虑对他们的不良影响。

    测试分析

    合计自己的选项,如果选择的奇数选项较多,你基本可以算作权威型家长;若是选择的偶数选项较多,你基本可以算作宽松型家长。

    权威型家长

    家长:对孩子关爱有加,与孩子相处时会尊重孩子的意见,能够在情感上取悦孩子,理解孩子的要求或愿望,并能给孩子发展的空间和机会。在教育孩子过程中,会使用激励和鼓励的政策。

    孩子:这类家长教育出来的孩子大多活泼健康、受人欢迎,并且不仅交往能力、自我控制能力和智力发展都比较强,富有同情心和责任心,还能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快乐,学习成绩比较好,因而成人后更容易获得成功。

    宽松型家长

    家长:教育方式比较宽松,在情感上很容易接近孩子,但对孩子缺乏必要的关爱、引导、支持、约束。

    孩子:自我控制能力差,自信心差,没有进取心,不易获得成就感,所以受社会发展影响较大。因为缺乏引导和约束,所以这类孩子多易冲动且攻击性强,自我中心现象严重,所以不易获得同伴或朋友的欢迎。

    测试二

    1。很少对孩子表露你的关爱和支持,通常对待孩子的态度比较严厉。

    2。你会视孩子为“不期而遇”的“第三者”,自从他出生以后,你就很后悔,并且一直不喜欢这个孩子。

    3。你会对孩子有很多要求或规定,并且要求他无条件地服从你而不会向他解释原因。

    4。你认为自己没有精力和时间管孩子,所以就让孩子自由发展。

    5。你认为孩子什么都不懂,所以家长要规定他的行为举止,而孩子就应服从家长的管教,接受家长的安排,因为父母永远都是对的。

    6。你不乐于照料孩子,凡事能省则省,对孩子的言行也没有什么明确的要求。

    7。看见孩子的良好行为较少会奖励、表扬,你认为表扬会使孩子忘乎所以,但是孩子犯错误时通常会惩罚或批评,为的是让他能够吸取教训。

    8。你对孩子的行为举止通常采取不闻不问的态度,不做过多的理睬。

    9。你认为孩子就应服从家长的指挥,不能有自己的想法或意见,否则就以“爸爸妈妈不喜欢你了”作为借口来威胁孩子。

    测试分析

    合计自己的选项,如果选择的奇数选项较多,你基本可以算作专制型家长;若是选择的偶数选项较多,你基本可以算作放任型家长。

    专制型家长

    家长:这类家长在情感上能接受孩子,但教养方式过分苛刻,很少主动去理解孩子的愿望和需求,只是一味地要求孩子服从自己,权威取代了说理和引导,惩罚多于表扬和鼓励。

    孩子: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中,孩子因为缺少必要的温暖或慈爱很容易造成感情错位,因此就会容易发脾气,很少能够感觉到快乐,并且不喜欢和别人交往。

    放任型家长

    家长:总是在情感上拒绝孩子,并且在管教孩子上很少投入精力或时间。

    孩子:被忽略的孩子容易生病且情绪不稳定,遇事情焦虑、沮丧,不愿与人交往,学习成绩往往也较差,很容易走入“问题儿童”的行列。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