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弱势不斗强权,该忍则忍
弱势斗不过强权,该忍则忍,汉武帝的皇位得来不易,所以羽翼未丰之前,他处处谨慎,不想在继位之初出现任何差错。他清楚的知道,对待眼前的困境只有一个字——忍!
汉武帝刘彻出生于公元前156年,父亲是汉景帝刘启,其父刘启正好这一年登基,因此他一出生便是皇子。传说在武帝母亲怀孕时梦见了太阳钻入怀中,汉景帝听说后,很高兴,认为是个吉利的梦,预示着孩子将来会有大作为。由于其生母只是一个妃子,他也只能算作庶子,按封建宗法规定是没有资格继承皇位的。四岁的时候,刘彻被封为胶东王。他的大哥刘荣被封为皇太子。
汉景帝的姐姐长安公主有个女儿叫陈阿娇,长安公主想把阿娇许配给太子刘荣。但是太子的母亲栗姬却不领情,这使长安公主非常生气,从此便与栗姬结下仇怨。长安公主一向很喜欢刘彻,后又想把女儿许配给他,汉景帝开始并不支持,后来长安公主想了一个办法促使汉景帝同意了这门亲事,从此长安公主与刘彻的母亲结成亲家,关系更密切了。
长安公主颇有心计,在景帝时期是个举足轻重的人物,她对景帝的影响很大。由于她的极力策划和帮助,同时加上刘彻自己的表现,汉景帝终于在前元七年(前150年)立刘彻的母亲为皇后,立刘彻为太子,当时刘彻仅仅七岁。刘彻做了太子后,学习更加勤奋,景帝请了很有学识的卫绾做他的老师。刘彻的学习范围包括骑马、射箭和经学与文学等。
到了建元元年,十六岁的刘彻即位当皇帝。在“文景之治”时期,汉朝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刘彻即位时期,国家无事,人给家足,在这种大好的形势下,年轻的汉武帝准备继续深化改革。
他首先从人才入手改革,从全国选举有才之士。经一番选举、考试,大儒董仲舒名列榜首。武帝召见他,探询治国的良策。董仲舒便将自己的一整套经过发展的儒家治国思想说给武帝听,提出了颇有见地的治国安邦之策,深得武帝之心,史称“贤良对策”。
汉武帝着手政治改革时,他让魏其侯窦婴接替年事已高的卫绾的职务,让母舅田蚡做太尉,掌握军权。窦婴和田蚡都喜欢儒术,他们又向汉武帝推荐了儒生出身的赵绾做御史大夫,王臧做郎中令,这些人都拥护汉武帝的改革措施。
汉武帝与儒臣合作,决心推行一场政治改革。首先,严格法制,要求臣下检举那些违法乱纪的官员,特别是皇亲国戚,罪行一旦被核实将被贬谪。另一方面,为了削弱王侯的权力,他下令住在京城的王侯迁回自己的封地去。
但是,当时的朝中大权仍操纵在“好黄帝、老子言”的窦太皇太后手里。窦太皇太后从立为皇后开始到汉武帝已有四十年之久。她在宫中地位高权势大。其家族依靠她的势力为非作歹,由于汉武帝的改革,而遭到检举和贬谪的人很多。他们在京城的势力盘根错节,互相牵连,汉武帝虽然让王侯迁回封地,但他们都不愿回到封地去。因此他们到窦太皇太后那里去告状,诽谤当时推行的新政治措施,而窦太皇太后本人并不喜欢儒家思想,如此一来就形成了一个以她为核心的反对改革的集团。
由于太皇太后极力地反对改革,建元二年,御史大夫赵绾上书汉武帝,提议不要让窦太皇太后干预国政,实际上是要取消窦太皇太后的特权。窦氏听后大怒,她逼迫武帝废除了刚刚实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罢免丞相窦婴和太尉田蚡的职务,把御史大夫赵绾和郎中令王臧关押在狱中。
不久,赵绾和王臧在狱中被迫自杀。这样一来,汉武帝的改革措施就被人为地中断了。继任丞相是许昌,御史大夫是左青翟,郎中令是石建,这些人都是窦太皇太后的亲信。
汉武帝虽有满腹经纶,却无用武之地,因为朝中大权操纵在窦太皇太后的手中。汉武帝无可奈何,即便是硬拼也无济于事,但他并没有消沉下去,而是在养精蓄锐,时刻都在关注时局的变化,他在等待着时机。
机会终于来了,建元六年,窦太皇太后病死,汉武帝摆脱了最大的束缚。他立即下令罢免丞相许昌和御史大夫左青翟,清除了窦太皇太后朝内的所有亲信党羽,重新任命田蚡为丞相,韩安国为御史大夫。治国思想采用了董仲舒的儒家主张,开始加强中央集权,对付地方的豪强势力。
汉武帝大刀阔斧地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开创了一个辉煌的时代。假如当初汉武帝一味固执地坚持己见,而不知道隐忍,不仅皇位难保,就连性命是否保得住也还是个未知数。
2.应时而为,敢破传统
传统的东西在某一特定时期往往影响着整个大局,或许它是进步的、积极的。但是社会在进步,科学在发展,新的、较先进的管理方法会取代这些传统的东西。作为一个领导者,只有适应形势,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关的政策才能取得应有的成效。
在西汉初的六七十年的时间里,统治上基本采用了“清静无为”的黄老之说,在当时的形势下,它有利于安定政局,有利于人民休养生息,有利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但黄老思想也有它的局限性,由于无为、放任,给了诸侯王和商贾豪强扩张势力、为所欲为的机会,如此一来则加剧了社会的两极分化,激化了阶级矛盾。
汉武帝即位后,社会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国家政权已经巩固,社会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再继续实施无为而治的黄老思想,已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了,这时候儒家学说恰恰适应了新形势的要求。
儒家的典型特征是:踱着方步,捻着胡须,慈眉善目,面带微笑,城府很深的长者。儒学博大精深,内容丰富,包罗万象,在政治、哲学、教育、文学、伦理各方面都有极高价值,悠然之间会给你很多人生智慧。
“仁政”是儒学核心的政治观和道德观,更适用于统治阶级控制人民的需要。这时董仲舒便应运而生,董仲舒的儒家思想对原来孔子的思想有了很大的发展,融进了法家和阴阳家等其他学派的思想,适应了时代的要求。董仲舒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他认为首先应当是思想上的统一,即:独尊儒家的学说。宣扬君主权力来自上天的赐予,这样就使皇权披上了神化的外衣。实施仁政,强调法制,对待百姓要先进行教育,教育无效后再用刑罚来镇压,通观这种政策,实际上是一种刚柔相济的治国方针,汉武帝采用之后,成为其法制的指导思想。
为了适应独尊儒术的需要,汉武帝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儒学教育体制,用儒家思想来培养接班人。元朔五年,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兴办了完全用儒家五经为课程的太学,聘请儒学博士担任老师,由于国家的大力提倡,太学生数逐年增加,到西汉末已有上万人,这些人成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最有力的维护者。另一方面,汉武帝还号召在郡国兴办地方学校。使儒学成为士人进身入仕的阶梯,这样就把体制与思想相协调,统一到儒家思想体系中来,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
董仲舒的主张,着眼于封建统治的长远利益,他为汉武帝集权中央、统一思想、一统天下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依据,既适应了当时的形势需要,也有利于封建统治的长治久安。
3.用头脑指挥手脚
“勇气诚可贵,智慧价更高”,莽汉永远斗不过军师。汉武帝的聪明之处就是没有走景帝的老路,“推恩令”胜过“削藩令”,在和风细雨中集权,这才是汉武帝的大智慧。如果认识不到这一点,就识不透汉武帝的成功秘密。
汉武帝把儒家思想作为统治指导,其目的主要是为了大力加强中央集权。为此,他开始削弱相权、强化皇权的措施。汉武帝即位的时候,丞相大多为开国功臣,位高权重,往往牵制了皇权的效力,汉武帝对这种丞相分权的情况极为不满,他上任后开始逐步改变这种情况。汉武帝削弱丞相的权力有一个很有利的条件,就是原来做丞相的都是开国的功臣,这时他们基本上都已经年老,或者去世。汉武帝便趁机不拘一格地选拔人才,让众多的儒生代替元老们,掌握国家政权,另一方面通过打击丞相来加强自己的权力。同时进行了一系列官制改革,取消军功贵族的特权。
在高祖刘邦时期,曾经封了很多刘姓的王,被称为同姓王,但后来这些同姓王的后裔却横行乡里,对抗中央。为此,汉武帝采取“强干弱枝”的政策,着手削弱地方的割据势力。汉武帝从“大一统”理论中找到了加强中央集权、打击地方势力的理论依据。为了彻底削弱诸侯王的势力,元朔二年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清除分封制。推恩令规定,诸侯王的王位除了由嫡长子继承以外,还可以用“推恩”的形式让其他的儿子在本侯国内分封。新的侯国可脱离原来王国的限制,地域独立,新封的侯国不再受原国王管辖,直接由各地的郡县来管理。“推恩令”名义上是皇帝施以恩德,但实际上却剥夺了诸侯王的政治军事权力,打击了他们的势力。推恩令使得很多有权有势的诸侯王国大大地削弱了,中央的权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
汉武帝在打击地方势力的同时,还着手打击地主豪强势力,并且加强了对地方官吏的控制。西汉初年由于政策的宽松,减轻刑罚,地方豪强势力得到很大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各地出现了一批以强凌弱、以众暴寡的豪强地主。为了实施对他们的有效控制,汉武帝除了继续推行汉初以来迁到关中、置于中央政府的控制之下的策略外,还任用酷吏来诛杀豪强。
汉武帝改革了汉初的监察制度,他把全国分成了十三个监察区,每个区叫作部,每部派出一名刺史,中央的刺史叫作司隶校尉,另外十二个州都叫刺史。刺史不处理行政事务,专门检查各地豪强的违法行为和地方长官郡守、国相等人的营私舞弊行为。刺史的作用主要是为了防止郡守和地方的豪强们相互勾结、对抗中央,以防原来同姓王犯上作乱局面的再次出现。同时,刺史也要负责向中央推荐认为较好的官吏,对于政绩不好的还可以罢免。这一措施的施行,使地方豪强势力受到了遏制,社会趋于安定。
从西汉初到汉武帝时,基本上都是军人当权。为了改变政治官员的构成,汉武帝听从董仲舒的建议,通过一系列法令、措施,建立了以选拔文官为主的用人制度。
武帝在继续推行汉初的察举制的同时,扩大了察举的范围。在汉朝初期只有贤良和孝廉两科,武帝增加了儒学、明法(即明习、通晓法令)以及德行、学术等科。武帝命令郡守向中央推荐有德有才的人,否则就要受到处罚。汉武帝通过这种方式最大限度地选拔了有德有才的人。汉武帝健全了这种选官方式,使察举制完善起来。
汉武帝在完善察举制的同时,建立了征召制。征召制、察举制与公车上书制互相配合,使汉武帝网罗了大批优秀人才,壮大了他的统治基础。
武帝又听从董仲舒的建议,在京城设立了“太学”,成为培养封建文官的学校。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国家设立的大学,学生在太学学习一年之后,通过考试,依照成绩分等级来任命做官。太学的建立,使儒士们大量地进入政权体系,更方便了汉武帝的统治需要。自此,中国封建时代的统治思想和民间的封建思想意识逐步建立巩固起来。
汉武帝在对内加强集权的同时,在对外政策方面也采取了强有力的措施,他开疆拓土,威震四方,巩固和发展了多民族的统一的封建帝国。
汉初由于社会经济条件的局限,实行了黄老的“无为”政治,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经济文化上的联系,这一成果为以后发展统一的民族封建国家创造了有利条件。但这种“无为”的政治助长了西北边疆和蒙古高原匈奴贵族的掠夺性,他们经常带兵侵扰西汉边境,给边疆的吏民带来了很大的灾难,也给西汉的政权造成了很大威胁。
汉武帝为实现建立一个“大一统”的封建帝国,边疆就必须稳固,于是他推行打击和“征抚”的民族政策。在充足的准备后,他不断派遣兵将打击匈奴,将匈奴往北驱赶,使之不再对汉族地区产生威胁。这使北方的局势基本稳定,经济得到了很快的发展。
汉武帝的改革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加强了中央集权,削弱了地方势力,扩大了汉帝国的版图。
4.全面出手,要做就做到底
在与强悍的对手较量时,不但让对手口服,更要让其心服。要想使对手心服口服就必须全面出手,坚决彻底地予以打击。决不能虎头蛇尾,半途而废。
从秦汉以来,匈奴一直威胁着中原人民的生产生活,在文景时期,西汉对待匈奴的政策基本上是以和亲为主,来换取短暂的和平。到了汉武帝时期,因为经历了前几代的发展,西汉的国库开始逐渐充实起来,士兵训练也提高到了一定的水平,基本上具备了大规模反击匈奴的条件,正是在这种条件下,汉武帝决定给予匈奴以彻底的打击,洗刷数年来的耻辱。
元光五年,汉武帝以卫青担任车骑将军,第一次领兵出击匈奴,与太仆、轻军将军公孙贺,大中大夫、骑将军公孙敖,卫尉、骁骑将军李广各领兵1万人,分别从上谷(今河北省怀来县)、云中(今内蒙古托克托东北)、代郡(今河北蔚县东北),向雁门出发。
卫青率部队到龙城(今在蒙古,当时为匈奴祭扫天地祖先的地方),斩杀、俘虏数百敌军,首战告捷。而公孙敖兵马死7000人;李广被匈奴所俘,后逃脱;公孙贺也无功而还。
元朔元年秋,卫青领3万骑兵出雁门关攻打匈奴,歼敌数千。
元朔二年(前129年),匈奴再次入侵,杀辽西太守,掳掠渔阳两千余人,大败将军韩安国的大军。汉武帝派匈奴人敬畏的飞将军李广镇守右北平(今辽宁省凌源西南),匈奴兵则避开李广的锋芒,转而从雁门关入塞,进攻汉朝北部的边郡。这个时候武帝又令将军李息出代地,令车骑将军卫青出云中以西至高阙(今内蒙古杭锦后旗),收复河南(今内蒙古河套之河南地区)至陇西之地。
当时卫青率领4万大军从云中出发,为了取得战事的主动权,卫青采用“迂回侧击”的战术,从西面绕到匈奴军后方,迅速攻占高阙,这样,卫青就切断了驻守河南地的匈奴白羊王、楼烦王同单于王廷的联系,从而取得了有利的形势。紧接着,卫青又率领精骑迅速南下,进到陇西,包围了白羊王、楼烦王。
匈奴白羊王、楼烦王见势不好,不敢再恋战,仓皇率兵逃跑。汉军乘胜追击,活捉匈奴兵数千人,缴获牲畜100多万头,如此一来,汉军完全控制了河套地区。为了巩固这一地区,汉武帝设置朔方郡、五原郡,迁徙内地人到那里定居,还修建了防御工事。经过这次战役,西汉不但解除了匈奴骑兵对长安的直接威胁,还建立起了进一步反击匈奴的前方基地。
元朔五年春,汉武帝令卫青率3万骑兵出高阙,总兵力有十几万人。
与卫青相战的是匈奴右贤王。右贤王轻视汉军,放松警惕,大饮而醉。汉兵则夜间赶到,包围了右贤王。右贤王大惊,不知所措,率精兵百人乘夜奔逃。汉轻骑校尉郭成等人快马追逐数百里,但未能追上,只俘虏、缴获右贤王属下副将十余人,男女一万五千余人,牲畜千百万。汉武帝为了鼓励在外的将士,派使者捧着大将军印,在军中任命车骑将军卫青为大将军。从此卫青成为统兵大将军。
元朔六年(前125年)春,大将军卫青出定襄(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卫青率军歼灭匈奴几千人。
据史书记载,这次战役中,霍去病率800精骑首次参战,歼敌2000余人。事隔一个月,再出定襄攻打匈奴,歼敌万余人。
公元前121年,西汉对匈奴的河西之战开始,霍去病出任指挥,大败匈奴,汉朝完全控制了河西地区,切断了匈奴与羌人的联系。
经过多年的战争,汉武帝已经掌握了匈奴的基本实力,为了彻底击溃匈奴主力,他决定集中全国的财力、物力,发动对匈奴的大决战。
元狩四年(前119年),汉武帝命大将军卫青、骠骑将军霍去病各率精锐骑兵5万人,分作东西两路,远征漠北。为了解决粮草供应问题,汉武帝又动员了私人马匹,步兵十余万人,负责运输粮草辎重,紧跟在大军之后。从这次汉武帝采取的措施来看,他已经下了彻底歼灭匈奴的决心。
汉武帝命霍去病从东方的代郡出塞,卫青从定襄出塞。在接受了汉武帝的密旨后,卫青命李广与右将军赵食其两军合并,从右翼包抄,卫青自己率左将军公孙贺、后将军曹襄从正面进攻,直插匈奴单于驻地。
卫青大军北行一千多里,穿越大沙漠,与以逸待劳的匈奴军遭遇。但卫青临危不惧,指挥若定,命令部队用武刚车(相当于今天的铁甲兵车)围成圆形营栅,然后派5000骑兵前去冲击匈奴,而匈奴则派出1万人迎战,在人数上,匈奴兵占着优势。
当时已经是黄昏,并且刮起了风沙,双方都看不清。卫青指挥汉军从左右翼包抄单于,士兵作战勇猛,单于见汉兵势强,再战不利,于是带精兵几百,仓皇向西北飞奔而逃,汉兵追击二百多里,虽没捉到单于,但是俘杀匈奴1万多人。
另一路霍去病率领的东路军,北进两千多里,与匈奴左贤王相战。双方经过激烈的战斗,汉军俘获了匈奴三个小王以及将军、相国、当户、都尉等83人,消灭匈奴7万多人,彻底击溃了左贤王。
漠北之战后,汉军打垮了匈奴的主力,从此匈奴元气大伤。为了避开汉军的锋芒,匈奴逐渐向西北迁徙,出现了“漠南无王廷”,匈奴对汉朝边疆的威胁基本上解除了。
公元前121年春天,汉武帝任命霍去病为骠骑将军,率领精兵1万人,从陇西(今甘肃省临洮县)出发进攻匈奴。这时的汉军战斗力极强,所向披靡,穿过五个匈奴王国,斩匈奴折兰王、卢侯王,活捉了匈奴浑邪王的儿子及相国、都尉等。
此次战役,汉军又大获全胜。
同年夏天,汉武帝决定乘势扫除匈奴在河西地区的势力,打通进入西域之路,于是发动了河西战役。
汉武帝派霍去病、公孙敖率领的几万骑兵为主力,从北地郡(在今甘肃环县)出发,另派李广、张骞率1万多人从右北平出发,攻击匈奴左贤王,策应西征的主力军。
在这次战役中,霍去病收降了浑邪王。
从此,匈奴的军事力量大大削弱,汉朝西部的威胁彻底解除,通往西域的道路完全畅通了。
综观汉武帝对匈奴的用兵经过,无论是从主观上,还是在客观上,汉武帝都做了充分的准备,而且采取的措施也是相当彻底的,给匈奴以重重的打击,使匈奴再无还手之力,维护了中原地区的稳定和发展。
5.防微杜渐,切断隐患的苗头
隐患的滋生,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环境,戒除隐患的最好办法是,防微杜渐,把可能发生的祸乱消灭在襁褓中。汉武帝是一个重情的人,又是一个绝情的人,为了江山社稷长治久安,他赐死了自己钟爱的钩弋夫人。
汉武帝晚年很孤独,为了让心情开朗起来,他带领随从出长安北巡,到了河间时,天色已晚,于是就驻扎下来。
晚上,武帝登高远望,发现县城东边的天空有五彩祥云,十分美丽,就问身边的方士李少翁:“天空为何出此奇异云彩?”
李少翁知道武帝迷信且好色,就投其所好,答道:“此乃上天赐福,出现五色祥云,必有奇女。”
武帝一听来了兴致,忙说:“这是真的吗?赶快查访,看看是什么样的奇女子能感动天地。”手下人不敢怠慢,全部出动。
第三天,果然访得一位姓赵的姑娘,艳丽无比,貌若天仙。武帝十分高兴。
可是这位姑娘右手握拳,始终不肯松开。武帝觉得奇怪,就让随从把这姑娘的手打开。可是这位姑娘的手紧握着,就是不开。武帝觉得奇怪,就亲自动手,谁知刚一接触,这位姑娘的手就主动伸开了。这位姑娘的手中握有一对玉凤钩,洁白无瑕。
最会溜须拍马的李少翁见状立即讨好说:“龙凤匹配,天作之合。此女超凡脱俗,必是上天赐予陛下。”
其他人也说:“我等在寻访中也听到了许多奇异的传说。此女是一贫寒人家的独生女,姓赵。据当地人讲,赵女父母婚后多年不曾生育,一日赵父外出劳作,忽然听见小孩啼哭,赵父顺着啼哭声寻去,见一小孩用被子包裹着放在一边。赵父顿生怜悯之心,把小孩抱回家,这小孩也就是一岁多,是个小姑娘,夫妇俩很高兴,认为这是上天所赐。可好景不长,三岁多的时候,小女孩突然失踪,四处寻找不见踪影。后来赵妻怀孕,十个月后生下一女孩,相貌和当初救的那个女孩十分相像。村人都说是有神灵相助。”
武帝听后龙颜大悦。
这些故事自然仅是传说而已,但是历史上肯定确有其人。
汉武帝将赵女纳为妃子,万千宠爱于一身,册封赵女为“钩弋夫人”。一年后,钩弋夫人妊娠,怀胎十月却没有分娩,人们都感到奇怪,直到十四个月才生下一男孩,取名弗陵。
李少翁为了讨好汉武帝,趁机献媚:“上古时,尧的母亲怀孕十四个月生尧,现钩弋夫人怀孕十四个月生弗陵,这是圣人转世。”汉武帝大喜。
公元前91年,武帝患病,在甘泉宫养病,昏昏沉沉中看见一群木头人,张牙舞爪,持剑向他刺来,嘴里喊着:“杀你的头,喝你的血,吃你的肉。”吓得武帝惊呼而起,大喊:“来人呀!”钩弋夫人及宫女们闻声赶来。
武帝神情恍惚,坐卧不宁,并向钩弋夫人述说梦状,声称有鬼魂作祟。钩弋夫人却说:“身虚多梦,人之常情。陛下不要胡思乱想,要安心养病。”
但武帝坚信有鬼魂作祟。令特务头子江充查办此事。江充是十足的小人。靠谄媚讨好而深得皇帝信任。太子刘据忠厚贤明,识破江充邪恶本质,多次在武帝面前揭露江充的阴谋,为此江充记恨在心。
江充领了武帝旨令,出甘泉宫,南往长安,在路上想出一个害人的点子,嫁祸太子。武帝不明真相,信以为真,太子被逼自杀。太子死后,立谁为新太子成了武帝的一块心病。朝野上下议论纷纷。
一天,武帝把大臣霍光叫来,没说什么,只是送给霍光一幅图。霍光打开一看,是周公辅成王的故事。霍光马上就明白了,武帝欲立幼子弗陵,让自己当周公。
过了一会儿,武帝不安地对霍光说:“一想起高祖时吕后乱政,朕寝食难安啊。”
霍光听后大惊,知道武帝想除掉钩弋夫人。劝道:“钩弋夫人知书达礼,宅心仁厚,深受皇上宠爱,请皇上三思。”
武帝悠悠叹道:“权力可以使人改变一切啊,它能使仁慈变成凶残,让善良变成冷酷。”
几天后,武帝无端向钩弋夫人发怒,钩弋夫人连忙跪伏,不知道自己犯了什么错。武帝大声喝斥着钩弋夫人,吩咐人把她带走,押送掖庭狱!钩弋夫人迷惑不解,回头看着发怒的皇上,希望皇上念及平日的恩爱,能回心转意。
不久,钩弋夫人被戴上“谋权篡政”的罪名。钩弋夫人以为有人陷害,面见武帝:“我有何罪,望皇上说明白,妾死而无怨。”武帝想起往日恩爱,又顿生怜悯,不觉眼眶已经湿润:“颁此诏是出于无奈,非朕之心愿,一切都是为弗陵儿着想,你还是去吧!”
钩弋夫人跪在地上向武帝哀求:“念我怀弗陵14个月,生养弗陵一场。求帝赐我永居冷宫。”
武帝心一横,下令赐死。
钩弋夫人还在苦苦哀求,武帝无情地喝斥:“还不快走,你不能活了!”钩弋夫人最终自尽而死。
史书记载说,钩弋夫人死时暴风扬尘,人们认为这是上天示警,对这位无辜女子的死表现了无限的伤感之情。
杀了钩弋夫人以后,武帝问身边的随从,外面的人对他杀死钩弋夫人有什么看法?随从回答说,既然要立儿子为太子,为什么一定要杀死他母亲?武帝叹息道:“这不是一般人所能了解的,国家乱亡,是因为主少母壮,盛年的女主独居难耐,就会淫逸乱政,导致朝纲大乱、国家危亡。因此,立了她的儿子,就得忍痛杀了她!”
汉武帝为了江山社稷杀了一个无辜女子,似乎有些残酷。但是,站在历史的角度看待这个问题,似乎也是一件好事。如果钩弋夫人以后得势也像吕后一样滥杀无辜,不知会有多少人头落地,那么武帝的做法是正确的;如果钩弋夫人是一位贤德的皇后,像清朝的孝庄一样辅佐三代君王成就霸业,那么武帝就错杀了一个好人。这些都是假设,事实上钩弋夫人是政治牺牲品,被无情地抛在悲壮的祭台上。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