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读点金融史3-世界最大的金融丑闻——住友期铜事件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本章导读:发生在上世纪90年代末的“住友铜事件”被称为是世界上最大的金融丑闻。其实该事件并不复杂,可以简单地总结为“住友交易员滨中泰男企图操纵期铜价格,而最终被阻击”这么简单的一句话。

    但是,这个事件的背后还是有很多需要我们思考的东西:作为叱咤期铜市场20余载的交易员为什么会犯下如此大的错误,难道他不懂得期货市场规避风险的方法吗?LME——世界上影响力最大的金属期货交易所,它的管理体制为什么一直被人们所诟病,它在这件事中有时起到了一个什么样的角色?有人评论说,LME是“金融大鳄”聚集的“沼泽地”,那么这些“大鳄”们在这个零和博弈的市场上是通过何种手法来获取超额利润的呢?期货是一个以小博大的投资方式,在变幻莫测的市场面前,前人在不断的操作过程中也是总结了一系列的经验,这些经验真的有用吗?本章将会带着这些疑问来探求住友事件背后的故事。

    住友事件

    风光无限的住友家族

    17世纪时期,住友政友在京都创办的经营“书物和药”的商店——富士屋。同期,住友政友的姐夫苏我理右卫门在京都创办的铜精炼和铜加工店——“泉屋”,苏我理右卫门因发明了一种从粗铜中提炼银的技术而生意兴旺。1652年住友政友去世后,其儿子住友友已成为住友家族的首脑,并使住友和苏我两家的产业合为一家,可以说是住友企业集团的真正创始人,或者说第一位最重要的人物。而“泉屋”的标志,于1885年成为住友的注册商标,至今仍被住友集团和其核心企业作为标志。

    住友友以在大阪建立的炼铜厂,成为日本官方指定的供铜商,主要服务于当时日本一些极具实力的名门望族,其中包括在1603—1868年间统治日本长达200多年的德川幕府。在明治维新时代,政府鼓励工商业发展。以利润第一、不断应变作为经营要诀地住友家族及时抓住这一大好机遇,筹措大笔资金投资于四国,先是开办铜矿,尔后开办煤矿,接着又向冶炼、机械、金属、化学、电机、电力等重化工领域全方位进军。在重化工领域积累巨额资本后,住友家族又加强了金融机构,并于1912年成立持股公司——“住友合资公司”。至此,住友家族便形成了以金融垄断企业核心的,包括几十家大型企业的住友财阀。20世纪初,住友家族已经迅速发展成为日本第三大金融财阀。

    20世纪30年代及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住友财团也像一些颇具政治影响力的垄断集团一样成为日本军国主义的主要追随者。在此期间,住友财团的家族集中化更加明显,该财团的大部分产业都集中到了住友家族手中。到1937年,住友家族的第16代传人已经掌握了财团股本总额的90%之多。

    日本战败后,各财阀在美国的限制下纷纷解体而改组成为企业集团。住友家族在日本政治经济上的影响力也大大削弱。但是,随着战后日本经济的复苏,住友财团又东山再起,日益发展壮大。尤其是在1972年,曾经带领住友集团核心企业——住友银行成为日本第一银行的崛田壮三出任住友集团的董事长后,开始整治集团集团内部企业。在这期间,住友商社更加广泛地参与国际间金属、机械、石油、化工、食品及纺织等领域的贸易活动,成为住友财团的核心企业及日本四大贸易商之一。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初,住友商社与日本电气(NEC)、住友重机械由于发展强劲成为住友财团的三大主攻方向。

    住友商事的发展如日中天,到了1992年时它的销售额已经高达1453.6亿美元,成为日本仅次于伊藤忠商事的日本、也是全世界的第二大贸易公司。但是,1996年6月14日,该商事突然宣布:该公司有色金属交易部首席交易员宾中泰男从事的国际期铜交易,造成了至少18亿美元的巨额损失。也就是在经历了铜期货丑闻之后,1997年该公司的营业收入降到1023.95亿美元,已被三井物产、三菱商事、丸红三家公司超过,变成了日本第5位的贸易公司。

    “前无古人”的历史性灾难

    前面提到,1996年6月14日,住友商事宣布:该公司有色金属交易部首席交易员滨中泰男从事的国际期铜交易,造成了至少18亿美元的巨额损失。此举当时被称为“前无古人”的世界最大的金融丑闻,成为期货市场的典型案例。那么滨中泰男是何许人也?他的操作手法又是怎样的呢?接下来我们对整个事件的发展过程作以下描述。

    1970年,滨中泰男加盟住友商社,自此以后他在国际铜市上连续征战了20年。在这20年中,通过其自己的努力逐渐得到圈内人士的认可,这可从他的两个绰号中得知。当时,期市圈内熟悉滨中泰男的都知道他有两个比较有意思的绰号,一是“百分之五先生”,一是“锤子”。前者是圈内人对他能力的尊称,也代表了他的辉煌。因为滨中泰男所带领的住友商社有色金属交易部曾控制着全球铜交易量的5%之多。在“控制现货的就是(期货)庄家”的期货市场,这一战绩足以使得他能够在交易中要风得风,要雨得雨。而后者正刻画了他的性格。“锤子”是从滨中泰男的英译名称yasuo hamanaka演绎而来的,因为滨中泰男在英语中的读音与“锤子”十分类似。但这个雅号之所以能叫开来,更主要是因为它正反映了滨中泰男在交易中所具有的锤子一般坚硬的性格。这种性格促使其取得重大的成功,但或许也正是这种性格把他推向万劫不复的深渊。

    此次事件全面爆发于1996年6月,但整个事件却持续了近10年。早在1991年,滨中泰男在LME铜市场上就有伪造交易记录、操纵市场价格的迹象,但是由于LME的特殊性,这些行为并没有得到及时的处理。直到1994年和1995年,由于控制了许多交割仓库的库存,导致LME铜价从最初的1600美元/吨单边上扬,最高达到3082美元/吨的高位。到1995年下半年,随着铜产量的大幅增加,越来越多的卖空者加入到抛售者的行列81,其中不乏一些国际知名的金融大鳄,使得伦敦铜价从高点一度跌至1995年5月份2720美元/吨左右。但是,自信的滨中泰男继续投入几十亿多头头寸,利用他驾轻就熟的逼空手法开始操纵铜价,又将铜价在7、8月份拉升至3000美元以上。

    人算不如天算。1995年10、11月份,有人开始意识到期铜各月合约之间价差的不合理状态,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开始对住友商社在美国国债和铜期货市场的异常交易情况开始调查,在美国的通报与压力下,伦敦金属交易所也开始了调查。

    虽然经过滨中泰男的最后挣扎,使得铜价在1996年5月份维持在2700美元以上。但是,随着调查的深入,市场有关滨中泰男将被迫辞职的谣言四处流传,被滨中泰男一度逼到悬崖边的金融大鳄们终于发地动了强有力的反击,伦敦铜价从5月份2720美元/吨高位一路狂泄至6月份1700美元/吨左右,短短一个多月,跌幅超过1000多美元。事件发生后,按照当时的价格计算,住友商社的亏损额约在19亿美元左右,但是,接踵而来的恐慌性抛盘打击,更使住友商社的多头头寸亏损扩大至40亿美元82。

    1996年6月24日,住友商社宣布,因其前任首席交易员滨中泰男10年来所进行的未经授权的铜交易,公司损失了26亿美元。1998年,住友商社声称对于滨中泰男的交易“不知情”,赔偿了美国和英国政府机构1.58亿美元解决了对其“操纵铜价”的指控。1年后,住友商社与另外三价金属贸易公司同意支付1.35亿美元赔偿了因滨中泰男操纵市场而造成亏损的一个投资者团体。滨中泰男于1998年被东京法院以欺诈罪与伪造罪判处入狱8年,成为历史上受罚最重的个人交易员。

    整个事件并没有因为滨中泰男的锒铛入狱而终结,在随后的处理过程中住友商社起诉了瑞银和大通曼哈顿银行,称它们为该公司前首席铜交易员滨中泰男未经授权的交易提供融资。住友商社当时在诉讼中称,大通曼哈顿银行和瑞银通过安排贷款帮助滨中泰男隐藏亏损,因而他得以操纵市场83。最终,2006年,在晚于大通曼哈顿银行赔偿1.25亿美元4年之后,瑞银赔偿8700万美元,与住友达成庭外和解。至此,这场沸沸扬扬持续了10年的丑闻事件终于“尘埃落定”。

    事后思考

    发生国际金融市场上的一场场闹剧并没有因为该事件的结束而落幕,而是呈现出“你方唱罢我登场”的热闹场面,“前无古人”并不代表着“后无来者”,在这之后又出现了“株冶锌事件”、“铝价操纵案”以及我国的“刘其兵事件”等影响较大的期货操纵案。

    通过分析这些案例可以发现一些共同点:第一,这些案件都发生在伦敦金属期货交易所(LME),并且事发前都会有相关征兆。在“住友铜事件”发生之后,一位纽约商业交易所的官员批评了伦敦金属交易所过于温和的监管方式及松散的规则:“LME制订的相关规则是非常疏忽及松散的,不像纽约商品交易所及纽约商业交易所那样能够保证市场的透明性。”市场的不透明及监督无力,就导致了“住友铜事件”的发生;第二,案件中频频出现大金融机构的身影,这些所谓的“金融大鳄”利用其雄厚的资金实力和熟练的操作手法一次又一次的把那些妄图操纵市场的“英雄”们挑下马;第三,所有事件中都有“不守规矩”的所谓“英雄人物”存在,人性贪婪和自负的一面在这里表现得淋漓尽致。

    期货交易以其“以小博大”的特点引来很多投资和投机者,但是,要想在这个市场生存下去却需要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遭人诟病的伦敦金属期货交易所

    伦敦金属交易所(London Metal Exchange,LME)成立于1876年,是一家具有130多年历史的世界最大的基础金属期货交易市场,它的铜及铝、镍、铅、锌、锡六种贱金属的年交易额达2万多亿美元,全球90%的铜交易是在伦敦金属交易所进行的。世界上大部分的重要矿业公司和金属生产商、商业和投资银行以及许多与金属贸易相关的公司和制造厂商都是伦敦金属交易所的会员。尽管美国的COMEX、日本的东京工业品交易所和中国的上海期货交易所也在进行金属品交易,但影响力均远不如LME。可以说,全球金属价格是在伦敦金属期货交易所产生。

    尽管不少人都将LME视作期货交易所,但实际上并不完全如此。事实上,“LME是以场外远期合约交易为主,但又兼用集中交易方式的混合交易所”84。其交易制度及监管方式,与期货交易所有着巨大差别。

    不一样的交易制度

    一般来说,期货交易的透明度高,交易指令在高度组织化的期货交易所内撮合成交,所有期货合约的买卖都必须在期货交易所内公开竞价进行,不允许进行场外交易。交易所内自由报价,公开竞争,避免了一对一的现货交易中容易产生的欺诈和垄断。但是LME采用的是做市商制度,只有它的圈内会员才能进行场内交易,而客户只有通过圈内会员和准清算会员才能进行交易。

    伦敦金属交易所的会员由7种会员构成,呈阶梯式分布:具体为:1、圈内会员(Ring Dealing Member),目前仅有11家圈内会员,他们享有LME全部特权,只有他们可以在场内进行交易;2、准经纪清算会员(Associate Broker Clearing Member),现在共有26家,这类会员没有场内交易权利,但享有除场内交易以外的LME所有特权;3、准交易清算会员(Associate Trade Clearing Member),现在共有3家,这类会员不能进行场内交易,也不能进行客户代理,但可以为自己交易,并进行清算,也就是能进行结算的自营会员;4、准经纪会员(Associate Broker Member),现在共有6家,这类会员不是伦敦清算所的成员,也不能进入圈内进行交易,除此之外其权利和义务类似于第二类会员;5、准交易会员(Associate Trade Member),现在共有37家,这类会员向交易所缴纳少量年费,享有一定知情权,除此无其他权利;6,7,这两种会员只为个人会员和荣誉会员,没有任何权利,没有实质意义。犹如,“荣誉博士”,“荣誉市民”,“荣誉主席”等等。

    LME有三种交易方式::场内公开喊价交易(Open Outcry Trading)、经纪公司办公室之间相互交易(Interoffice Trading)和电脑交易(LME Select)。场内交易只允许正式会员参加,交易方式为公开喊价,每种商品逐一上场,各场交易时间为5分钟。目前,办公室之间的交易是伦敦金属交易所场的真正意义上的场外交易,它是经纪公司之间的交易,此种交易一般通过电话进行。主要是交易所场内交易停止后,市场的延续。并且,它也是全球24小时不间断的交易——其主要市场是伦敦、纽约、亚洲(东京、悉尼、新加坡),正是这种跨地区的不同市场的存在,吸引了大量的客户。最近几年来,这种交易已经成为LME的主要交易方式,其交易量约占每日交易量的60%-80%之间。网上交易为LME的第三种交易方式,通过LME Select交易系统,经纪公司和客户可以进行买卖。所以,这种交易方式实际上是办公室之间交易的另一种手段,但目前网上交易所占比例并不大。

    客户要在LME进行交易,只有通过前两种会员才能够进行,也就是说,前两种会员是LME的做市者,即市场风险的承接者和转移者。关于做市商制度,和我们国内常说的庄家、对赌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但是它是一种合法的形式,有人认为,做市商制度是庄家制度最完美的进化形式。国外交易所往往选择一些有实力、信誉好的会员作为做市商,由他们向市场提供买卖报价,所有投资者均与做市商进行交易,其主要功能是能在市场交易停滞时维持市场流动性,并起到稳定市场的作用。做市商的收入来源即交易费和差价,后者是其主要来源,利用交易者的止损心理,低买高卖来赚取差价收益。

    在英国有两种期货做市商,一是指定做市商,一种是自发的做市商,LME的会员就是这种形式。指定做市商是一种制度,它规定了做市商的权利和义务,该制度的核心目的是:做市商通过连续双向报价,缩小买卖报价价差,为投资者创造成交的机会,提高市场的流动性和吸引力。而自发做市商由于没有对其指定相关的规定,所以还没有形成一种制度,所以采用该形式的称为自发做市商。

    几乎所有的LME会员都说自己是做市商,因为LME并没有规定其特殊的权利和义务。一方面,公司与客户之间的成交是做市的一种方式。由于经纪公司之间存在着激烈的竞争,一般情况下,对于自己客户下达的交易指令,该公司都会尽最大努力成交,以便给客户留下好印象,留住老客户,吸引新客户。所以,对于客户的报价,要么在价格合适时直接与其成交,要么和客户共同做出让步后成交,要么把指令下到交易所,等待与其他公司成交。另一方面,公司尽量在客户之间成交。如果公司把客户的指令下到了交易所而且还没有成交,该公司又接到另一个客户相反的交易指令,而且两者的价格相同或相近,则该会员会把前一个客户未成交的指令撤回,然后想办法在公司内与后一个客户成交85。在这样一种比较宽松的环境下,有些做市商采取多种手段争抢客户或诱导客户交易,有些严重忽视风险控制,留下很大隐患。

    不断累积风险的清算制度

    一百多年的期货交易实践证明,为了防止交易者累计亏损超过其保证金采取了逐日清算制度是最有效的控制风险的手段,即每天按照当日的结算价对交易者所拥有的头寸进行清算。如果有盈利,将盈利划入交易者保证金帐户上;如果有亏损,将亏损从交易者的保证金帐户上划走;如果交易者保证金帐户上所剩余的资金比应付的保证金少,应该在下一交易日开市前补足。如果不及时补足,说明保证能力不足,按照规定,交易所或者经纪公司可以采取强制平仓措施,以消除该交易者违约的可能。这样期交所通过逐日清算及追加保证金制度,期货市场避免了风险积累,有效地实现了将结算风险控制在日内的目的。

    伦敦金属期货交易所在这一点上也是不同于一般期货交易所的。LME成立初期,只交易铜和锡,并且当时英国对铜和锡的需求很大,需要大量从智利和马来亚(现在的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进口。由于当时从智利和马来亚海运至英国一般需要三个月时间,为了避免价格起落的风险和船运途中的其他风险,交易所确定以三个月为标准交割日期,所以现在看到的LME的合约大都是三月期合约。在LME只有清算会员(前三类会员)在伦敦清算公司(LCH)才开有账号,因此交易所的大多数客户只能通过清算会员持有合约。就象清算公司要求会员交纳保证金一样,清算会员也同样要向客户收取保证金。尽管这些合约和一般期货合约那样是标准化的,也采用了保证金制度,但是在清算方式上,却仍旧停留在原始的远期合同阶段,即盈亏只有在合约到期时才实现。换言之,当市场用户的合约产生损失时,不必提供追加资金,在到期日之前产生的盈利也不能取走。合约由银行保证来清算,经纪人可以向客户保证信用。

    另外,LME无涨跌停板限制。在不采用逐日清算方式情况下,交易亏损客户依赖信用或银行担保来维持头寸。初看上去,这种宽松方式似乎对亏损客户很友好,但实际上却是害人又害己,制造出了额外风险。当这种亏损累积量发展到一定程度,不仅很容易给失败的交易者造成毁灭性打击,也很容易造成违约现象,从而引发系统性风险,造成市场出现额外波动。

    其实,在住友事件爆发之前已经由经纪公司对滨中泰男的操纵行为发出过警告。1991年11月,LME总裁大卫·金收到了DLT经纪公司总裁施瑞尔凯德的来信,信中披露了滨中泰男要求他向其非法提供虚假交易证明,并建议对滨中泰男进行调查86。这位负责交易的总裁还不止一次地召见滨中泰男以及另一位交易员。1991年底以及1993年,伦敦金属交易所几次对住友在该交易所铜市中所持有的头寸规模表示担忧。但也仅是担忧,一方面经纪公司不愿放弃这个大户,另一方面由于滨中泰男没有逐日结算的压力,所以这就有恃无恐了。事件爆发后,研究者们都指出,正是LME远期结算方式,给滨中泰男长期违规交易、操纵市场提供了可能。如果每日保证金是通过现金结算的,每日清算方式将迫使他及早止损,不至于弄到不可收拾的地步,正是这种远期结算方式使他可以凭借信用拖欠并积累亏损,最终酿成大祸。

    过于宽松的大户监管制度

    在期货交易近百年的发展中,期货交易所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风险管理制度。除了上面介绍的逐日清算制度,另外,持仓限额制度和大户报告制度主要是用来防范大户操纵市场价格、控制市场风险的重要制度。持仓限额制度是指期货交易所为防范操纵市场价格的行为,防止期货市场风险过度集中于少数投资者,对会员及客户的持仓数量进行限制的制度。超过限额,交易所可按规定强行平仓或提高保证金比例。这是交易所控制市场风险程度、防范风险扩大的重要措施。大户报告制度是指当会员或客户某品种持仓合约的投机头寸达到交易所对其规定的投机头寸持仓限量80%以上(含本数)时,会员或客户(通过经纪会员)应向交易所报告其资金情况、头寸情况等。

    如前文所述,LME采用极其复杂的会员制,不同会员其权限是不一样的。可以说,这一点LME区别于其他所有交易所的独特特点。LME对会员管理实际上仅限于清算会员,对非清算会员和客户基本是放任不管的。这里所说的清算会员指的是伦敦清算所(LCH)的会员,前文介绍的LME的七种会员中,前三种都是LCH的会员。非清算会员和客户受到的限制较少。比如,在办公室之间的交易中,经纪会员可以与客户对赌,换言之,其交易不是通过交易所主机撮合而成的。在这种情况下,大户们自然如鱼得水,因为这是一个不透明的市场,大户们的持仓和操作不受限制,那么它们就很容易利用自己的资金优势来操纵市场价格,来获取暴利。通过分析发生在LME的几起大案来看,背后都对应着操纵案。比如,1985—1986年的锡危机是由于国际锡协想利用自己的垄断地位来人为维持高价,被欧美基金看出破绽,而被击垮;随后在1988年发生的菲利普兄弟公司做空国际铝价一案中,更是被基金抓住要害,把铝价推高,迫使菲利普兄弟公司高价平仓,损失惨重。像这样的大案要案,有人评论说,在伦敦金属期货交易所平均每4~5年就发生一起,至于那些小打小闹的案件就数不胜数了。

    从住友事件中我们可以对LME的客户管理制度有一个更加直观的了解。在滨中泰男出事的前几年,早就有许多人向LME进行过多次检举,并对住友的持仓情况表示担忧,但都没有得到LME重视和响应。事发之后,LME总裁大卫·金对此的解释最为典型了,他说道:“住友商社不是本交易所的会员,因而我们不便过问其内部事务。”87而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建立的市场检查程序不仅强制代理商和交易所执行投机持仓限制,还要求他们按照委员会的要求进行报告,从而构造比较透明的交易市场。

    大鳄手段

    手法解读

    期市有谚语:控制现货的就是(期货)庄家。市场操纵者对不同商品进行操纵,其难度和利润大小是不同的。比如对农产品而言,如果操纵时间太长,所囤积货物将面临极大损耗;同时,由于农产品价值相对较低,其囤积成本相对较大。因而若对农产品采用囤积方法操纵价格,操纵者将冒很大风险。然而,对于基本金属而言恰恰相反。基本金属储存几年都没有问题,储存费用相对于金属价格而言又很低。显然,金属商品易于囤积这一特性,为“大鳄”们操纵市场创造了便利条件。金属商品规模较小,也是“大鳄”们乐于徜徉其中的重要原因。

    LME的一大特点就是其开放性,据统计数据显示,在LME的交易量中,来自英国以外交易量超过了95%。这既与其历史渊源有关,也与其特殊的交易方式和一直被批评的宽松的监管制度有很大关系,这也成为“金融大鳄”进行投机交易提供了很大的空间。另外,LME巨大的市场也为“大鳄”们提供了可以自由徜徉的海洋,因为如果市场太小,则意味着大鳄的指令会造成市场的大幅波动,结果是他们不承受巨大的损失就难以进出头寸。而事实也正是由于这些“大鳄”的存在,使得LME的金属价格经常被扭曲,金融丑闻也不断出现。

    “大鳄”们惯用的伎俩就是利用资金和信息优势,通过控制期货交易头寸数额(即大量做空或做多)或垄断现货可交割商品的供给,迫使攻击的对手违约或以不利的价格平仓亏损出局,从而牟取暴利的行为。逼仓可分为两种方式88:一种是通过做多头实现,即“多逼空”,另一种是通过做空头实现,即“空逼多”。逼仓一般出现在可交割的现货量不大的情况下,逼仓者是市场中的买方,它既拥有大量的现货部位又拥有大量的期货部位,这样可以使没有现货的空方或卖方在进入交割月以后只好以较高价格平掉自己的部位,期货价格一般会偏离现货价格较远。当多方手中有大量的资金,同时也掌控市场上大量的现货的时候,他们可以强力做多,并拉升期货价格,而在价格抬升的过程中,市场大量游资会靠过来加大多方阵营力量。空方在资金不足的情况下,只能屈服,在高位平仓。而且期货价格的高抬同时也会拉升现货价格,如此一来,多方实现期现两个市场双赢。当现货供应充足且投资资本过小的时候,空逼多的情况也容易发生。现货商可能为套保会在期货市场上做空,市场投机做多者在现货供应充足以及套保大力资金下,难敌空方打压,不得不平仓离场。

    “大鳄”们通过操纵扭曲市场价格,给市场带来的破坏作用是极大的。比如在多逼空的情况下,虚高价格是一种扭曲信息,它会刺激生产商增加供应,从而加剧供大于求的矛盾。以致于牛市结束后随之出现力度更大、持续时间更长的熊市,生产商日子将更加难过。

    发生在1989年的期铝逼仓案就是一起比较经典的多逼空案例。当时三月期铝价已经从1997年初的每吨1000美元暴涨至1900美元,当时美国的能源巨头——菲利普兄弟公司认为这一涨幅已经很大,开始在LME做空后市。通过不断的抛空,菲利普公司手中掌握了100多万吨的期单,准备在此大赚一笔。但不幸的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菲利普兄弟公司的这一举动被大基金机构获悉,它们根据菲利普兄弟公司空头到期的日期大量买进,开始进行逼空。一时间,LME三月期铝价格直线上扬至3000美元/吨以上,而现货价格更是暴涨至3500多美元/吨。到了1998年下半年,面对着居高不下而且还有上升趋势的铝价,菲利普兄弟公司只有两种选择:一种是按市场价格买进平仓,另一种是交割100多万吨的LME注册铝锭。但是在如此短的时间内买进100万吨的现铝是不可能的,最终菲利普兄弟公司只得在每吨3400美元以上的高价位平仓出局,损失数亿美元。而更加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菲利普兄弟公司平仓出局后,伦敦铝价一路狂跌,1989年底,铝价又回到起点1400美元每吨。这一现象如果从市场的基本面来分析的话根本说不通,哪怕是不熟悉期货市场的人也应该能意识到,菲利普兄弟公司被人摆了一道。

    住友案例——经典多空大战

    分析完住友事件之后,我们也可以发现该事件也是一个比较典型的多空大战的经典案例,其激烈程度可以说达到了空前的程度。

    20世纪90年代前期,国际金融大鳄在对中国和南美的一些企业的攻击中一次次得手,使得这些强者在国际市场上一时难以找到对手。于是,他们开始把目光转向伴随着国内经济快速发展而逐渐成长起来的住友商社。由于住友商社是当时伦敦和纽约市场的大多头,在研究了市场基本面之后,欧美的大鳄们终于锁定在国际铜市可以“呼风唤雨”的住友作为他们的下一个攻击目标。

    据当时业界人士估计,1994—1996年期间,滨中泰男控制的铜期货头寸在100—200万吨之间。与此同时,伦敦三月期货铜价从1993年年底的1650美元/吨左右一直飚升至1995年年初的3075美元/吨高位。1994年至1996年年初,滨中泰男通过人为地控制现货,长期大量控制LME的铜仓单。他控制的LME铜仓单最高时占交易所的90%之多,使得伦敦铜期货市场长期处于现货升水的状态,远期大大低于近期,以此遏制市场的远期抛盘,人为抬高价格。

    但是,对手也非常强悍,据说其中有量子基金、罗宾逊老虎基金,加拿大金属贸易商Herbert Black,美国基金Dean Witter以及欧洲一些大型金属贸易商。他们针对住友的多头大量抛空,从3000美元/吨以上一路抛压,伦敦铜价从3075美元/吨高点跌至1995年5月份2720美元/吨左右。但素有“锤子”称号的滨中泰男并没有轻易就范,当年7、8月份又把铜价拉升至3000美元以上。

    1995年年末,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开始对住友商社在美国国债和铜期货市场的异常交易情况开始调查,在美国的通报与压力下,伦敦金属交易所也开始了调查。在调查压力下,伦敦铜价下跌至2420美元左右。但滨中泰男并没有放弃战斗,经过顽强的抵抗,铜价在1996年的5月份时又拉升至2720美元以上。多次较量后,索罗斯等基金也感觉到筋疲力尽,几乎都想放弃了89。然而,就在基金欲放弃战斗时,5月份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和伦敦金属交易所宣布准备对住友采取限制措施,有关滨中泰男将被迫辞职的谣言也四处流传。基金终于捞到了最后一根“救命稻草”。在新一轮的强大攻势下,铜价开始剧烈下跌。但“屋漏偏遭连夜雨”,6月5日,滨中泰男未经授权参与期铜交易的丑闻在纽约逐渐公开,6月24日,住友商社宣布巨额亏损19亿美元并解雇滨中泰男之后,铜价更是由24小时之前的每吨2165美元跌至两年来的最低点每吨1860美元,狂跌之势令人瞠目结舌。

    期货交易是零和交易,有人赔钱必定有人挣钱。但是,事发后索罗斯的发言人在纽约极力否认并表示索罗斯并未介入这个市场,而且与滨中泰男无任何业务往来。这样,是谁赚走了住友的钱顿时成为一团迷雾。

    期货交易的“规矩”

    “自由不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而是不想做什么就能不做什么。”

    ——康德

    《圣经》中的一段话:“通向灭亡的门是宽敞的,路是宽阔的,所以走上这条路的人最多。但你们要从窄门进去。因为通往永生的门是窄小的,路是狭隘的,找到他的人很少。”这句话对于追求财富的人们来说也是非常适用的,我们要做的是找到通往财富的那条隐匿的道路。同样,在期货市场上,经过百年的积淀,前人的经验和教训也为期货投资者留下了很多值得注意的东西。追求暴利是投资者在期货市场打拼的唯一目标。但是,风险控制在通往期货财富之路上显得尤为重要,它应成为投资生活的一个核心部分、一个自然的习惯。

    果断止损

    世界上伟大的交易员有一个有用且简单的交易法则——“鳄鱼法则”。该法则源于鳄鱼的吞噬方式:猎物越试图挣扎,鳄鱼的收获越多。假定一只鳄鱼咬住你的脚,如果你用手臂试图挣脱脚,则它的嘴巴便会同时咬你的脚与手臂。你越挣扎,便陷得越深。所以,万一鳄鱼咬住你的脚,务必记住:你惟一的生存机会便是牺牲一只脚。若以期货市场的语言表达,这项原则就是:当你知道自己犯了错误时,立即了结出场!长期来看,不会止住亏损的交易员不会取得成功。

    关于止损,最重要的是在你建立头寸之前预先设定退出的点位。如果市场的波动触及你的价位,你就必须每一次都毫无例外地退出。在这一立场上摇摆不定最终会导致灾难。几乎所有失去控制并危及金融机构自身(比如,巴林银行)健康的交易例子,都涉及到因为没有止住小的亏损而放任其逐渐变成巨额亏损的交易。

    经验表明,要避免在期市悲剧的发生,需要贯彻“不怕错,最怕拖”的原则,并且要养成一种习惯——第一时间下止损单。期货市场瞬息万变,你不在第一时间下止损单,一旦有重大的突发性消息出来,行情粹然大涨或狂泻,你就措手不及,就算你不愿意拖,突如其来的行情逆转也会把拖的既成事实硬塞到你面前,躲也躲不了,只好任人宰割。如果事前在第一时间下好止损单,一早认赔。岂不是可以避过一场大难吗?

    事实上,设置止损位已经是期货投资者公认的操作手段,但是投资者因设置了止损而没有执行的例子也比比皆是。止损为何如此艰难?归其原因有,我们可从三方面来窥测一下投资者的心理:其一,侥幸的心理。某些投资者尽管也知道趋势上已经破位,但由于过于犹豫,老想着下一分钟可能就会有转机,或者等行情有点反弹之后再出局,导致自己越陷越深,错过止损的大好时机;其二,由于市场价格频繁的波动,投资者被其表象所迷惑,错误的预测后市,一次次止损后眼看着一波大的行情又起,从而动摇投资者下次止损的决心;其三,说到底执行止损是一件痛苦的事情,不执行还有可能行情反转,一旦执行损失则成了既成事实,这是对人性弱点的挑战和考验。

    正是由于上述原因,当价格到达止损位时,有的投资者错失方寸,患得患失,止损位置一改再改;有的投资者临时变卦,逆势加仓,企图孤注一掷,以挽回损失;有的投资者在亏损扩大之后,干脆采取“鸵鸟”政策,听之任之。而这时投资者应该具有壮士断腕的决心,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毫不迟疑、毫不留情地进行止损。

    另外,国际上大的期货交易所通常都会提供止损指令。交易者可以预先设定一个价位,当市场价格达到这个价位时,止损指令立即自动生效。有了止损并不意味着海龟总是让经纪人设置实际的止损指令。而对于大的金融机构,由于它们持有头寸数量过大,它们并不想因为让经纪人设置止损指令而泄露它们的头寸或交易策略。所以,它们一般设定某个价位,一旦达到该价位,它们就会使用限价指令或市价指令退出头寸。

    顺势而为

    在期市中有什么是最重要的呢?趋势,“永远与趋势讲和”是期指买卖的重要原则!因为任何一个时期的商品价格已经反映了市场各方面因素在那个时期的综合平衡,无论是上涨趋势还是下跌趋势的形成都不容易,一旦形成很难在短时间内转变,趋势是无敌的,是任何力量都无法阻挡的!相应地,投资者就必须根据变化了的情况进行调整,这一调整过程就是“顺势”。

    但是,与设置止损点相比,判断趋势显得更加困难。趋势如何判断呢?当时候我们看走势图的时候,我们很清楚的知道如果这一段行情抓住的话将会是回报丰厚,可是在趋势形成的过程中,我们很难确定这个势已经形成。一切的判断都有点“事后诸葛”的味道。

    一般来说,可以把势分为两种。一种是从基本分析,即从现货市场供求的关系来预测未来该种商品价格的走势,;一种既是通过技术分析,利用各种交易软件,根据技术指标来知道自己的操作。发生在期货市场上比较有影响力的操纵案件大都是由于想通过自己的力量来左右市场,逆市场行事,最终被市场淘汰,其中住友事件就是最典型的一个例子。但是,在LME这个“大鳄”聚集的地方,市场风云变幻,光靠分析市场基本面是不够的。为了获取巨额利润,几家机构可以联手来操纵市场价格,其中前面分析的菲利普兄弟公司就是这类案件的典型。所以说,判断“顺势”不是那么简单地事情,一切理论在实际操作面前都显得苍白,你只有进入到实际交易之中,从实际中不断做出现时的判断才是明智的。幽默大师巴瑞·勒普拉特纳说:“优异的判断来自于经验,而经验来自于拙劣的判断。”也许,这句话对于想在期货市场有所成就的人来说是很好的座右铭。

    “顺势”的一个要求是要克制摸顶抄底的冲动。判断顶或底是高难度的挑战,期货市场一波中级上升行情,可能延续十几天或几十天,在这期间顶却只出现一次,猜中顶部带来成就感的机会并不多,而逆势操作遭到惩罚的可能则要大得多。例如901993年11月至1994年12月,国际铜价从1610美元上涨至。3072美元,中途所有敢于摸顶的交易者都爆了仓,但也有一次是成功的,那就是铜价上涨了一年零三个月后,在3070美元摸顶的人成功了。如果说铜价上涨了5%即是爆仓一次的话,摸顶交易者在连续爆仓13次之后才有一次成功,其成功的概率只有7.1%。

    “顺势”的另一个要求是尽可能长地持有你的获利单,除非触到了你的离场点位。在一段趋势中,投资者最理想的操作策略就是进行波段操作,尽可能多地从这波行情中获利。这在理论上很诱人,但除非你是能够预知未来的神仙,否则那些所谓的超额的利润就是镜花水月,更容易出现的结果是踏空,使投资者丧失追随“势”的机会。投资大师罗杰斯在一次讲演时说,“我不懂做短线,讲每天做短线我不如你们在座的各位,我看好的商品买进就长线持有它!”如果你坚忍地不为眼前的一点小利或亏损而动心起念,战胜了人性中的患得患失,严格执行自己的投资程序,那么“顺势而为”也应该不是什么难事。

    “顺势而为”并不意味着利润会自动滚滚而来,只有与适当的操作原则来配合,它才不会显示它的真正魅力。

    科学的资金管理策略

    在投资期货过程中,往往资金的运用较测市更为重要。要分兵渐进,不要孤注一掷是一条重要原则。期货市场是个以小博大的风险市场,在这个市场上没有人能百战百胜,分析胜负者之间差别的关键是在判断失误时,是否能够凭借完善的资金管理使资金不受损失或少受损失。期市中的成功投资者,基本上都是善于运用资金管理艺术的专家。面对期市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成功的投资者可以根据环境的变化不断改变自己的管理策略,甚至改变自己的资金管理理念。

    其实,我们上面提到的果断止损也是资金管理策略的一部分,除了这一条之外,科学的资金管理策略还应注意以下几条:

    (1)一般来说,散户投资者每笔最大交易资金不能超过总资金的1/3,中户投资者每笔最大交易资金不能超过总资金的1/4,大户投资者的每笔最大交易资金以少于15%为宜。交易者倒不是怕亏损,做生意不是赚就是赔,最怕就是控制不了预算。一个客户投资五百万元,亏光了是一回事,但要他再拿第二个、第三个五百万元,往往会影响到主业生意的资金周转,甚至要借贷抵押,那就麻烦了。所以,投资者在控制每笔交易后可以分段入市,事先要作打算,订好计划。先是投石问路,看对出追兵,看错有救兵。分兵渐进,顺利的话可赢三比零。就算第一支兵看错,随后第二支兵见风转舵,第三支兵乘风破浪,也可赢二比一;即使再严重,也只是输一比二,绝对不会像孤注一掷那样输零比三。

    另外,由于期货交易采取的是保证金制度,投资者可以进行10倍于保证金的交易,所以投资者需要严格控制资金投入比例,否则,期货市场任何一次小小的波动,都可能决定投资者的生死存亡。一般来说,散户的累计投资额必须限制在资本的60%以内,大户的累计投资额必须限制在资本的40%以内。

    (2)在相关商品期货市场上投入的资金应限定在总资本的50%以内,防止在一类市场中投入过多资金,也即我们常说的“别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当你对多个品种都有自己的看法,但把握度不是那么多,又没有什么大的突破走势的时候,这个时候你要把资金分散。这样做一是分担了风险,再有就是一个品种的亏损得到另外一个品种盈利的弥补。还有一个好处是你的资金没有闲置,既可以保持资金的流动性,又可以防止资金周转不灵而错过更好的投资机会。一旦某一个品种出现了行情,有了突破,在出现了把握度比较大的情况下,投资者就可以把别的品种停掉,来集中精力做这个品种。

    (3)要在不同交易阶,段根据市场情况不断测算和修正风险收益比率。根据经验,在交易开始前的风险收益比率的比例应定为1:3;在交易中,如果风险收益比率的比例在1:2以上的属于正常范围;一旦突破这个界限,并且接近1:1的风险收益比时,要坚决退出。

    以上介绍的是期货市场投资者应该掌握的一些基本法则,它会让你少犯错误。但仅仅掌握这些基本的东西还是不够的,还需要投资者在自己的不断操作中总结经验教训,形成自己的操作风格。“如果你想成为交易员,你就必须开始交易。这无可替代。你还必须犯错误。”犯错误是交易的一部分,纸上谈兵无法替代用真实的交易,如果你不进行真实的操作(最好是使用操作盈亏能对你造成足够影响的金钱),你就不会学到交易的所有课程。否则,你就不会认识到希望、恐惧和贪婪是如何影响你自己的。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