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门殿
慈恩寺山门殿,即穿堂门。门外对联:“大转法轮人天普济,悲运同礼四众皈依”。此殿坐西朝东,与一般佛教寺庙坐北朝南不同。汉传佛教寺院的大门一般都称为“山门”,山门一般有三个,象征“三解脱门”:空门、无相门、无作门。慈恩寺山门为硬山顶,内塑锻铜金刚力士像,内绘飞天等壁画。山门东西两侧各有掖门一座。山门殿类似于佛教寺院的“传达室”。
位于慈恩寺山门前月台角落处的六角形石幢,上刻《重修慈恩寺刹竿记》,刻于1934年,字迹已模糊不清。“刹竿”即“经幢”,古印度有把佛舍利藏在“刹竿”里的做法。《祖庭事苑》卷二中有记载:“列刹。应法师云:浮图名刹。讹也。应云剌瑟致。剌,刀割切,此云竿,人以柱代之,名为刹柱,以安佛骨,以西国竿头安舍利,故即幡,刹竿也。《长阿含经》云:若沙门于此法中勤苦得一法者,便当竖幡告四远,今有少欲知足之人居此。”经幢是汉传佛教一种重要的石刻,凿石为圆柱或棱柱,一般为八角形或六角形,高三四尺,上面有盖,下附台座。经幢各面及柱头部分,都刻有佛像或佛龛,在雕像下面遍刻经咒。武则天时代经幢开始流行,以刻《佛顶尊胜陀罗尼经》最为常见,辽金之后《准提咒》也颇为常见。
根据《佛顶尊胜陀罗尼经》的记载,三十三天上有一位善住天子,梦到自己将会在七天后命终,死后七次轮回成畜生恶道身,还可能堕入地狱。梦醒后善住天子十分恐怖,请求三十三天之主帝释天搭救。帝释天前往祇园精舍,请求佛陀设法解决。佛陀传授《佛顶尊胜陀罗尼经》,能净一切恶道,能除一切生死烦恼。仪凤元年(676年)有北印度罽宾国僧佛陀波利到五台山,后又回国取来《佛顶尊胜陀罗尼经》,该经随后在武则天时代开始普遍刻于中国的经幢上,据说按照顺时针方向绕经幢至少七圈,口诵《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就能消除罪孽。
钟鼓楼
钟楼位于东、西中轴线北侧;鼓楼位于东、西中轴线南侧。
汉传佛教寺院基本上都会安置钟鼓楼。“晨钟暮鼓”,即早晨先击钟,以鼓应之;晚上先击鼓,以钟应之。击钟用杵,宜缓。
天王殿
慈恩寺内第一座大殿是天王殿。
天王殿因殿内东西两旁供四大天王像而得名。天王殿正面供奉“当来下生弥勒尊佛”,前廊楹柱上的对联是“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天王殿前廊右侧有一通古碑,为清顺治乙酉年(即顺治二年、1645年)立,据辨认此碑上所刻应是《沈阳慈恩寺碑记》,碑文下部风化较严重,字迹缺失较多。天王殿背面供奉“护法韦驮尊天菩萨”。
佛教的宇宙论,是佛教对于此岸世界和彼岸世界的整体结构,以及各个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学说,是对世界的立体层次和平面图景的宗教性描述。佛教的宇宙论是佛教学者继承古代印度传统神话,吸取当时天文、地理、地质、生物等自然科学知识,根据佛教的教义与宗教体验,加以综合、熔炼的产物。按照佛教的宇宙论,世界的中心是一座大山—须弥山,它由金、银、琉璃、玻璃四宝组成。山河大地、日月星辰都围绕着须弥山。须弥山外是层层相套的七香海与七金山(轮围山),七金山外还有一圈由铁围山围绕的咸海—由此构成“九山八海”。咸海中有四大洲、八中洲、无数小洲。东方是胜神洲,西方是牛贺洲,北方是俱卢洲,南方是赡部洲。
欲界六道众生就生活在以须弥山为中心的世界中。欲界指深受各种欲望支配和煎熬的生物所居住的地方。六道是,(1)地狱,生活在世界的边缘处。(2)饿鬼,主要居住在阎罗王统治区域。(3)畜生,在地上或水中。(4)阿修罗,居住于须弥山低处和轮围山一代。(5)人,生活在南赡部洲。(6)天,天神。
须弥山腰有犍陀罗山,山有四峰居四大天王,各护一天下(部洲)。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北方多闻天王。按照《长阿含经》卷12《大会经》的说法,四大天王中,(1)东方天王名为“提多罗吒”,意译为“持国”,能护持国土,领毗舍阇、乾闼婆等神将。东方天王是帝释天的主乐神,此天王手中持琵琶,护东方弗提婆洲(东胜神洲)人民。(2)南方天王名“毗琉璃”,意译为“增长”,能令他人善根增长,所以手中持剑,领鸠槃荼、薜荔等神,护南阎浮提洲(南赡部洲)人民。(3)西方天王名“毗留博叉”,意译“广目”,能以净眼观察护持人民,领诸龙及富单那,所以手中缠绕一龙,护西瞿耶尼洲(西牛贺洲)人民。(4)北方天王名“毗沙门”,意译“多闻”,有大福德,护持人民财富。右手持伞,表福德之义,护北郁单越洲(北俱卢洲,此云胜处)人民。北方毗沙门天,在中国民俗信仰中被认为是哪吒三太子的父亲托塔李天王。
四大天王俗称“四大金刚”。清人梁章钜在《浪迹续谈》“风调雨顺”一条中引明人王业《在阁知新录》说:“凡寺门金刚,各执一物,俗谓‘风调雨顺’:执剑者风也,执琵琶者调也,执伞者雨也,执蛇者顺也。独顺字思之不得其解。”同书又引明人杨升庵《艺林伐山》说:“所执非蛇,乃蜃也,蜃形似蛇而大,字音如顺。”四大天王在中国民俗信仰中被赋予了风调雨顺的含义。
四大天王各有八大将,其中韦驮居首,是三洲护法,专门保护僧人。韦驮是南方增长天王属下八大神将之一,释迦牟尼佛入灭时,邪魔把佛的遗骨抢走,韦驮奋力夺回。佛教寺院大体分为两种,一种叫子孙庙,就是子子孙孙在一座寺院里生活,他们的财产属于私有,且不接待外地云游僧人进入,可以招收徒弟,可以为徒弟剃度却不可以传戒。而另一种就被称为十方庙,十方庙就是云游僧人可以挂单寄居的寺院,他们的住持方丈是由大家推举出来的,并不像子孙庙那样一代一代往下传。(1)韦驮双手合十,降魔杵横在胸前,这表示合十欢迎外来的僧人在这个寺院挂单常住,这是十方丛林寺庙标志之一;(2)手中的降魔杵是触地而立,降魔杵触地暗示这个寺院资金、物资雄厚犹如大地,能够承受外来僧人在这个寺院挂单常住,也是十方丛林;(3)韦驮的降魔杵扛于肩上,表示此寺为子孙寺庙,不欢迎外来的僧人在这个寺院挂单常住。慈恩寺是十方丛林,允许游方僧人挂单。
根据《道宣律师天人感通传》记载,唐代道宣律师曾与天神会谈,天神说:南方天王部下有一位韦将军常周行东南西三洲(北俱卢洲生活幸福,众生无出离心,故无出家人),护助诸出家人。宋代以来,中国汉传佛教寺院中普遍塑韦驮天像,一般称为韦驮菩萨。
天王殿中主尊为弥勒菩萨像,弥勒菩萨名“阿逸多”,是释迦牟尼佛的弟子,南天竺人。后来由人间生在兜率天内院中教化菩萨。据《增一阿含经》《弥勒上生经》《弥勒下生经》等佛教典籍,释迦牟尼佛的教法流传一万年,其后世界道德逐步提高,不再需要佛教,佛教便自行消亡了;再过800余万年后,弥勒菩萨由兜率天下生此世界成佛。
弥勒菩萨是未来佛,天王殿的弥勒佛像是按照布袋和尚的形象塑造的。五代时期,在浙江奉化有位和尚名“契此”,常携布袋,教化群众,很得民众信仰。因为这个和尚经常背着一个布袋,人称为“布袋和尚”。布袋和尚临终时说了一首偈语:“弥勒真弥勒,分身百千亿,时时示世人,世人自不识。”由此,人们认定布袋和尚是弥勒佛的化身,因此就在寺院的天王殿正中塑了大肚子的布袋和尚的形象。
大雄宝殿
慈恩寺的主殿是大雄宝殿。大雄宝殿为五开间。左侧楹柱行书对联,上联“无忧出世菩提大觉演三藏”;右侧楹柱行书对联,下联“妙法东流长安弘教到慈恩”。右侧楹柱楷书对联,上联“佛日高悬光明世界”;左侧楹柱楷书对联,下联“法轮大转普利人天”。唐代玄奘大师西天取经回国后长期居住陕西西安慈恩寺翻译经典,他的弟子窥基被尊为“慈恩大师”,故师徒二人创立的法相唯识宗,也被称为“慈恩宗”。中国以“慈恩”为名的寺院还有不少,例如浙江省天台山慈恩寺等;辽宁省沈阳市法库县民间传说有康熙皇帝御笔的慈恩寺,1962年设慈恩寺公社,1984年置慈恩寺乡。沈阳慈恩寺门口对联的“妙法东流长安弘教到慈恩”,这里的慈恩寺是用的唐代长安玄奘法师所居慈恩寺的典故,唐代长安慈恩寺在这里略做介绍。
西安慈恩寺位于陕西西安市区南部。古时位于长安县东南,曲江之北,南临黄渠。始建于隋开皇九年(589年),初名无漏寺(无量寺)。唐贞观二十二年(648年),皇太子李治为其母文德皇后追荐冥福扩建,称为大慈恩寺。当时寺院规模巨大,重楼复殿,房舍1800余间。据称当时“竹松森邃,为京师最”。玄奘奉敕由弘福寺移居慈恩寺为上座,住翻经院,专务翻译。慈恩寺译场,以玄奘为译主,下设征文、缀文、证梵、笔受等科。主要从译人员皆挑选贤明才彦之大德,人数多达千余人,是当时最大的皇家译场之一。1931年由当代著名太虚法师主持,朱子桥、杨虎城两将军合力资助,在寺内设慈恩宗学院。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多次进行修缮。寺内大雁塔创于唐永徽三年(652年),为保存玄奘由印度带回的佛经而建。塔本名“慈恩寺塔”,后据《大唐西域记》所记印度佛教传说故事而易名“雁塔”。称为“大雁塔”则是为与后建的荐福寺小雁塔相区别。塔高64米。塔底层四面皆有石门,门楣上有精美的线刻佛像,西门楣上的说法图,刻有当时的殿堂建筑,是研究唐代建筑、绘画、雕刻艺术的重要资料。塔南门两侧,镶嵌有唐太宗李世民撰《大唐三藏圣教序》和唐高宗李治撰《大唐三藏圣教序记》,均为唐代大书法家褚遂良所书。
沈阳慈恩寺大雄宝殿内的释迦牟尼佛坐像,两侧是他的胁侍,迦叶在左、阿难在右胁侍。释迦牟尼佛左手边为东方净琉璃世界药师佛,其右手侧为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大雄宝殿即是汉传佛教寺院的正殿,也称大殿。“大雄”是称赞释迦牟尼佛威德高上的意思。释迦牟尼是佛教的创始人,释迦为部族名称,释迦牟尼意为“释迦族的圣人”。释迦牟尼本名为悉达多,姓乔达摩,又常被称为佛陀(觉者)、释尊、世尊等。释迦牟尼佛是佛教的教主,大约2500年前印度释迦族的一位王子出家成佛,创立了佛教,也称佛陀。释迦牟尼的时代,约当公元前6世纪中叶,正是中国春秋时代,与孔子同时。他是当时迦毗罗国国王的长子,父亲名净饭,母亲名摩耶。摩耶夫人产后不久就死了。幼年时代的释迦牟尼是由他的姨母波阇波提夫人养育的。他自小从婆罗门学者们学习文学、哲学、算学等等,知识很广博;又从武士们学习武术,是一个骑射击剑的能手。他父亲净饭王因为他天资聪慧,相貌奇伟,对他期望很大,希望他继承王位后,建功立业,成为一个“转轮王”(统一天下的君主)。作为王子,释迦牟尼的生活虽然非常优裕,但先天聪慧而敏感的他,注意力很快转到人生与社会的观察上,几次出游,他目睹了辛劳的农夫和老人、病人及死人的窘况。古代印度的社会文化风俗令他思考出家修行的可能。人生的悲惨现实使他心中的焦虑最终爆发出来。在遇见一位安详而喜悦的弃世修行者之后,他决定离开王宫追寻正道。为了寻求解脱,释迦牟尼尝够了艰苦辛酸,坚持不懈,经历六年之久,但是结果徒劳无功,方才悟到苦行是无益的。他于是走到尼连禅河里去沐浴,洗去了六年的积垢,随后受了一个牧女供养的乳糜,恢复了气力。当时随从他的五个人见到这一情景,以为他放弃了信心和努力,便离开了他,前往波罗奈城去继续他们的苦行。王子于是一个人走到一棵毕钵罗树下,铺上了吉祥草,向着东方盘腿坐着,发誓说:“我今如不证到无上大觉,宁可让此身粉碎,终不起此座。”他便这样在树下思维解脱之道,经过七日七夜(一说“四十九天”)的禅观静想,终于在一个夜里,战胜了最后的烦恼魔障,获得了彻底觉悟而成了佛陀。
释迦牟尼佛像有各种不同的姿势,主要的有两种,一种是结跏趺坐,左手横置左足上名为“定印”,表示禅定的意思;右手直伸下垂,名为“触地印”,表示释迦在成道以前的过去生中,为了众生牺牲自己的头、目、脑髓,这一切唯有大地能够证明,因为这些都是在大地上做的事—这种姿势的造像名为成道相。一种是结跏趺坐,左手横置左足上,右手向上屈指作环形名为“说法印”,表示佛在说法—这种姿势的造像名为说法相。另外有一种立像,左手下垂,右手屈臂向上伸,这名为旃檀佛像,传说是佛在世时印度优填王用旃檀木按照佛的形容所作。下垂名“与愿印”,表能满众生愿;上伸名“施无畏印”,表能除众生苦。后来仿照此形象制作的也叫作旃檀佛像。一般多在释迦牟尼佛像旁塑有两位比丘立像,一年老,一中年,这是佛的两位弟子,年老的名“迦叶尊者”,中年的名“阿难尊者”。
慈恩寺的大殿中不是一尊佛像而是三尊,代表中、东、西三方不同世界中的佛。中间一尊是我们这个世界的释迦牟尼佛;右边是东方净琉璃世界的药师琉璃光佛,结跏趺坐,左手持钵,表示甘露,右手持药丸;左边是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阿弥陀译成汉语是无量寿、无量光),结跏趺坐,双手垒置足上,掌中有一莲台,表示接引众生的意思。三世佛旁边有的各有二位菩萨立像或坐像,在释迦牟尼佛旁的是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在药师佛旁的是日光菩萨、月光菩萨;在阿弥陀佛旁的是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菩萨是菩提萨埵的简称,凡是抱着广大的志愿,要将自己和一切众生一齐从苦恼中救度出来,而得到究竟安乐(自度度他);要将自己和一切众生一齐从愚痴中解脱出来,而得到彻底的觉悟(自觉觉他)—这种人便叫作菩萨。根据《华严经》《药师本愿经》《观无量寿佛经》,上述文殊菩萨、普贤菩萨,日光菩萨、月光菩萨,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分别是释迦牟尼佛、药师佛和阿弥陀佛这三尊佛的上首弟子。慈恩寺大雄宝殿三世佛两侧还供奉有大梵天和帝释天二胁侍。
大雄宝殿两侧还供奉有十八罗汉。一般寺院的大殿两侧多奉有十八罗汉像。罗汉是阿罗汉的简称,原本是指小乘佛教的最高成就者;晚唐五代后开始风行罗汉信仰。大雄宝殿中供奉罗汉,是因为相传佛在涅槃以前,嘱咐了16位大阿罗汉,让他们不要涅槃,常住世间为众生培福德。按照玄奘翻译的《大阿罗汉难提密多罗所说法住记》,这16位的名字是:A宾度罗跋啰惰阇,头发皓白,而且有白色长眉毛,俗称“长眉罗汉”;B迦诺迦伐蹉;C迦诺迦跋厘惰阇;D苏频陀;E诺距罗;F跋陀罗;G迦理迦;H伐阇罗弗多罗;I戍博迦;J半托迦;K啰怙罗;L那迦犀那;M因揭陀;N伐那婆斯;O阿氏多;P注荼半托迦(见《法住记》和《十六罗汉因果识见颂》)。五代以后或加上《法住记》的作者难提密多罗和《因果识见颂》作者摩拿罗多二人,成为十八罗汉;或错将第一尊宾度罗跋啰惰阇分为二人,加上难提密多罗(庆友),成为十八罗汉。
观音殿
大雄宝殿背面供奉海岛观音像,匾额“慈航普渡”。
观音是中国佛教四大菩萨之一。全称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广大灵感观世音菩萨”,又译为“光世音”“观自在”“观世自在”等。一般认为因避唐太宗李世民的讳,观世音菩萨简称“观音菩萨”。唐代玄奘法师将观音菩萨译为“观自在菩萨”。观音菩萨是阿弥陀佛的左胁侍,西方三圣之一。据信观音菩萨以大慈大悲为德性,苦难众生只要念诵其名号,菩萨即时观其音声,前往拯救解脱,故又被称为“大悲菩萨”。“观自在”,意指佛、菩萨已破除尘世的种种烦恼,进入永恒、恬静、自在和清净的境界,名为“得大自在”。又指观音能够完全自在地观察俗世,无有障碍,寻声救苦,随心所欲。相传其说法道场在浙江普陀山。观音塑像在中国多为女相。女相观音造像约始于南北朝后期,盛于唐代以后。据说观音有多种化身,能随缘应化,循声救苦。有六观音、七观音、三十三观音等。
观世音菩萨是西方极乐世界的上首菩萨,表现一切佛的大悲心,所以是救世之最切者。他的形象有多种不同。一是圣观音像,一首二臂,结跏趺坐,手中持莲花或结定印的尊严像,天冠中有阿弥陀佛像。又有“自在观音像”,就是一足盘膝,一足下垂,很自在的形象。像旁或有一净瓶,盛满甘露,瓶中插了柳枝,象征观音以大悲甘露遍洒人间。观音像两旁有童男童女像,童女为龙女,因为《法华经·提婆达多品》中说有龙女成佛的故事,而观音又是住在南海普陀洛伽山,因此有“龙女拜观音”的传说。童子即善财童子,因《华严经》中说善财童子为求佛法,参谒53位“善知识”(名师),其中曾谒观世音菩萨而得到教益。
《法华经》第25品为《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在佛教中,它往往被摘抄出来,单独流行,名为《观音经》。《观音经》认为,无论何人只要信仰观音菩萨,念诵观音菩萨的名号,就能免除一切厄难,甚至火不能烧、水不能淹、刀锋可摧崩、大海可枯竭、一切恶鬼不能近前侵害。另外,观音菩萨又能使信士所求遂愿,求男得男,求女得女,求财得财。因此,《观音经》是观音信仰在中国得以流行的主要原因和依据。《观音经》说观世音菩萨能现三十三化身,救12种大难,遇难众生只要念诵他的名号,“菩萨即时观其音声”,前往拯救。观音菩萨会“随类化度”,不分贵贱贤愚,救度一切众生,因此被尊为“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简称“大悲”。按照中国的传说,观音菩萨的生日是农历二月十九,成道日是六月十九,涅槃日是九月十九。以观音为主尊的佛殿也习惯称为“大士殿”,也称“圆通殿”,因为观音有“圆通”之美誉。
伽蓝殿
左配殿为伽蓝殿,伽蓝殿内供奉的是关羽坐像(中)、周仓(左)和关平立像(右)。关羽在佛教被尊为“南无伽蓝圣众菩萨”。
大殿的左边配殿一般是伽蓝殿。伽蓝是僧伽蓝摩的省称,义云众园。当释迦牟尼佛在世时,舍卫国有位长者名须达多,他能将财物布施贫困,人们称他为给孤独长者。传说他要请佛到舍卫国来说法教化,就同佛的弟子舍利弗选择地方供佛和弟子们居住。经过再三考虑,选定了舍卫国太子祇多的花园。但是太子没有出卖园林的意图,便对给孤独长者说:“你若能在我的园地上布满黄金,我便把花园卖给你。”给孤独长者当真这样做了。太子很受感动,便少要了他一部分黄金作为买回树木的价钱,二人共同请佛来住。这便是印度有名的祇树给孤独园。后来舍卫国王波斯匿王也归信佛教,为佛陀建立佛教的事业做出过很多贡献。所以后代寺院的伽蓝殿正中供的是波斯匿王,左方是祇多太子,右方是给孤独长者,以纪念他们护持佛教的功德。
但在中国伽蓝殿内一般都供奉关羽。因为就狭义而言,“伽蓝”指伽蓝(佛教寺院)土地的守护神;广义而言,“伽蓝”则可泛指所有拥护佛法的诸天善神,关羽是汉传佛教的伽蓝神之一。关公(或称为关帝)原是来自三国蜀汉的历史人物,为刘备手下的大将,以刚正不阿的个性出名,之后在北攻曹魏时被孙权杀害,后代民间将关羽奉为神,用来驱逐危险,至北宋时被纳入人们膜拜的神祇。近世以来,中国佛教界常以关帝(关羽)为伽蓝神。《佛祖统纪》有关于伽蓝菩萨皈依佛教的记载:“智大师到荆州,欲创精舍。一日,见关羽神灵告之,愿建寺护持佛法。七日后,师出定,见栋宇焕丽,师领众入室,昼夜演法。一日,神白师:‘弟子获闻出世间法,念求受戒,永为菩提之本。’师即授以五戒,成为佛教的伽蓝护法神。”相传隋代天台宗的创始者智者大师,有一次曾在荆州的玉泉山入定,于定中听见空中传来“还我头来!还我头来!”的惨叫声,原来是关羽的头被敌人砍下来,其愤恨不平,到处寻找自己的头。智者大师反问:“您过去砍去他人的头无数,您今日怎么不去还别人的头?”并为其讲说佛法。关羽当下心生惭愧,而向智者大师求授三皈五戒,成为正式的佛弟子,并且誓愿作为佛教的护法。从此以后,关羽这位千余年来极受民众敬重的英雄人物,就与韦驮菩萨并称佛教寺院的两大护法神,伽蓝菩萨为右护法,韦驮菩萨为左护法。周仓是关羽的护卫,关平是关羽之子,关羽神像的两侧经常供奉关平、周仓的神像。
比丘坛
比丘坛即“戒坛”,是慈恩寺讲经传戒的场所。比丘坛前有香炉及“放生池”,“放生池”是一座石雕的大鱼缸,缸沿上的九条金鱼和水浪雕刻得十分精美。坛前的景观石,其基座也是利用天然石料,左侧缝隙处雕刻了一座二层殿宇、右侧雕刻一棵古树,中间阴刻“开心光明菩提”六个金色楷书大字。
比丘坛大殿内供奉的是“南无毗卢遮那佛”,端坐在描金莲花座之上。莲花座下还有三尊小佛像。
佛教徒有四众之分,就是出家男女二众,在家男女二众。佛的出家弟子,男的叫比丘,女的叫比丘尼。比丘是梵语,义即乞食,言其乞食以自生活;又有怖魔、破恶、净命等义。俗称比丘为“僧人”,僧是梵语“僧伽”的简称,义为众,凡三比丘以上和合共处称为众。世俗也称比丘为“大僧”或“首堂”,称比丘尼为“二僧”或“二堂”。
根据佛的制度,一个比丘应当过着清净而俭约的生活,严格遵守不杀、不盗、不淫(包括在俗家的妻子)、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饮酒及非时食(过午不食),不涂香装饰、不自歌舞也不观听歌舞,不坐卧高广床位,不接受金银象马等财宝,除衣、钵、剃刀、滤水囊、缝衣针等必需用品外不蓄私财,不做买卖,不算命看相,不诈示神奇,不禁闭、掠夺和威吓他人等等及其他戒律。平日昼夜六时(晨朝、日中、日没为昼三时,初夜、中夜、后夜为夜三时)中除一定时间睡眠、托钵、饮食、洒扫、挑水外,其余时间都应当精勤地用在学修方面。
如果想成为正式的比丘,必须受“具足戒”,也称“大戒”。受具足戒必须满足三个条件,即一定的监察僧人(中原地区十人,边区至少五人),一定的场所即“戒坛”,一定的会议誓约程序。隋唐以来,汉传佛教通行按照《四分律》受戒,比丘戒250条,比丘尼戒348条,年满20岁者方能受戒。明清以来,传戒分为三级三次,即所谓“三坛大戒”:初坛传十戒,二坛传具足戒,三坛传菩萨戒。
十戒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不涂饰、不歌舞及旁听、不坐高广大床、不非时食、不蓄金银财宝。初坛传十戒,鸣钟聚众,由传戒和尚讲说十戒的意义,最后向受戒者一一提问:“尽形寿能持否?”受戒者回答:“依教奉行”或“能持”。初坛即告毕。第三坛菩萨戒分在家菩萨戒和出家菩萨戒两种。在家菩萨戒律授给在家男女二众,共有“六项重戒”和“二十八轻戒”;出家菩萨戒律授给出家人,有“十项重戒”,“四十八轻戒”。初坛和三坛都是聚众集体举行,而二坛戒则是编组进行,一般一到三人为一组。近代传戒都是三坛连受,初坛结束后不久即开二坛,二坛戒最为隆重。
并不是每座佛教寺院都设有戒坛。重要的佛寺设有戒坛,一般设立在寺院左后侧(东北后区)或右后侧(西北后区),独为一院,自成格局。院中正殿为戒坛殿,正殿前常常还立有一座小山门殿,表示从此进入受戒得解脱入空门,殿中正面供奉释迦牟尼佛十大弟子中持律第一的优波离,故此殿又名优波离殿。相传佛教律宗最初就是由优波离背诵出来的。戒坛殿一般为方形大殿,中设三层玉石砌成的戒坛。戒坛为正方形,每层四面均有石龛。龛中安置神像,龛外还有站立的一米左右的神像。这些神像都为戒神,即戒坛的护法神,包括诸天神、天龙八部、伽蓝、土地、金刚力士等。进行第二坛受戒时,戒坛上,正面设莲花座,供奉释迦牟尼佛像,下设三师七证十张座椅,总称“十师”。上首三张是三师的座椅。三师中间坐“衣钵传灯本坛阿阇黎”,即受戒的主师,俗称“戒和尚”,阿阇黎是轨范师、导师的意思,意为教授弟子并纠正其行为者,是弟子的师范。左边坐“羯磨阿阇黎”,也称“羯磨师”,羯磨是佛教徒日常办事的会议制度,羯磨师是这类会议的执行主席。右边坐“教授阿阇黎”,也称“教授师”,是向传戒者传授佛教生活规范、规章制度的。三师座椅两侧,左侧三张,右侧四张,是七证的座椅,七证都尊称“尊证阿阇黎”,都是传戒的证明人。
传戒结束后,传戒寺院会发给出家人“戒牒”作为证明书,它能起证明出家人身份的作用。现在“戒牒”由中国佛教协会委托传戒寺院发放,三师七证签名盖章为信。
大乘殿
位于比丘坛北侧的配殿是大乘殿。殿内佛像,左一为“南无地藏王菩萨”,左二为“南无普贤菩萨”,左三为“南无文殊菩萨”,左四为手持净瓶的“南无观音菩萨”。
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是佛教的两大思想流派。大、小乘的分别,主要在于大乘着重利他(利益大众的行为),小乘着重自己解脱。大乘有不同的经典,在教义上有所发挥和发展。首先大乘佛教认为到了佛的圆满觉悟的境界,就能不住生死,不住涅槃,就能在因缘生灭的世界中,永无休歇地做“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事,而随时随处安住在涅槃的境界。其次根据缘起的道理,说明一法以一切法为缘而生起,同时又是生起一切法之缘,所以任何人与一切众生都有同体的关系,好像海里面一个小水泡和整个大海水是同体关系一样。所以说,“一切众生是我父母”,又说“视众生如一子”(独子),这样地兴起大慈悲心(慈是同情人之喜乐,悲是同情人之忧苦),“无有疲厌”地“为众生供给使”。大乘佛教特别发扬这种菩萨行的人生观,并且特别鼓励“六度”和“四摄”的行为。上述行为在大乘佛教中被称为“菩萨道”,践行菩萨道而有成就的人被称为“大乘菩萨”,慈恩寺的“大乘殿”实际为大乘菩萨殿,里面供奉着汉传佛教的四大菩萨。
地藏菩萨,梵文音译为“乞叉底蘖娑”。《地藏十轮经》谓其“安忍不动犹如大地,静虑深密犹如地藏”,故名。被佛陀封为“幽明教主”,负责救助地狱中的所有恶鬼。曾在佛前立誓愿:“为是罪苦六道众生广设方便,尽令解脱,而我自身方成佛道。”此即通常所说的“地狱不空,誓不成佛”,故又称“大愿地藏”。其坐骑是一头类似狮子的怪兽,名为“谛听”,又称“善听”,据说它神通广大,能够照鉴善恶,察听贤愚。关于地藏的身世,众说纷纭。在中国最有影响的说法是,地藏菩萨降诞为新罗国王子,姓金名乔觉,出家后号地藏比丘,唐玄宗时来华求法,在九华山结庐修炼,圆寂后葬于神光岭的月身宝殿,俗称“肉身塔”。传说他生前笃信地藏菩萨,其容貌又酷似地藏瑞像,人们便把他说成是地藏菩萨转世。
普贤菩萨,又译“遍吉”,梵文音译“三曼多跋陀罗”。释迦牟尼佛的右胁侍(左胁侍为文殊),专司“理”德、“定”德和“行”德。《大日经疏》曰:“普贤菩萨者,普,是遍一切处;贤,是最妙善义。谓菩提心所起愿行,遍一切处,纯一妙善,备具众德,故以为名。”其坐骑多为六牙白象,原为菩萨所化,以示威灵。《普贤观经》曰:六牙表示六度,四足表示四如意。
文殊菩萨,音译作文殊师利、曼殊室利、满祖室哩,意译为妙德、妙吉祥、妙乐、法王子。又称文殊师利童真、孺童文殊菩萨。为中国佛教四大菩萨之一,与般若经典关系甚深。或谓其为已成之佛,如首楞严三昧经卷下载,过去久远劫有龙种上如来,于南方平等世界成无上正等觉,寿四百四十万岁而入涅槃,彼佛即今之文殊师利法王子。或谓其为实在人物,如文殊师利般涅槃经谓,此菩萨生于舍卫国多罗聚落梵德婆罗门家,生时屋宅化如莲花,由其母之右胁出生,后至释迦牟尼佛所出家学道。此外,亦有说文殊菩萨为诸佛菩萨之父母者。一般称文殊师利菩萨,与普贤菩萨同为释迦佛之胁侍,分别表示佛智、佛慧之别德。所乘之狮子,象征其威猛。
观音菩萨(参见前“观音殿”的论述),按照印度佛教经典的记载,乃转轮王之长子,名不眴,从佛出家修道。当他修成正果后,发愿救度众生。清《癸巳类稿》卷十五对此有过记述,过去散提岚界,善持劫中,时有佛出,众曰宝藏。有转轮王,名无量净,第一太子名不眴,发菩提心:“众生念我,天耳天眼闻见,不免苦者,我终不成天上菩提。”宝藏佛言:“汝观一切众生,欲断众苦,故今字汝为观世音。”在佛经中称观世音为“善男子”“勇猛丈夫”,故在南亚、东南亚的佛窟造像中,观世音往往多为带胡须的男子形象。但在中国,观音菩萨常常显现女性形象救度众生,《北齐书·徐之才传》:“初,见空中有五色物,稍近,变成一美妇人,身长数丈,亭亭而立。食顷,变为观世音,是女身。”武则天时,印度僧人菩提流志译《宝雨经》卷一中言:“实是菩萨,故现女身,为自在主。”《大云经》中佛对净光天女说:“汝于见时,时是菩萨,现受女身……得大自在。”宋代出现《香山宝卷》:观音菩萨原本是妙庄王第三女妙善公主,为救父王,妙善公主全然不计较曾受父王的种种责罚迫害,一片至诚孝心,自愿舍双眼、双手搭救父王。妙善公主也因为自己的孝行而得善报,“舍双眼得千眼报,舍双手得千手报”,成为“千手千眼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现今我国各地佛教徒隆重纪念的观音诞日(二月十九日)、观音出家日(九月十九日)、观音成道日(六月十九日),皆是与妙善公主出生、出家与成道日相一致。至此观音菩萨的形象已经完全实现了中国化,成为中国广大民众最为喜闻乐见的佛教人物。
祖师殿
祖师殿,位于慈恩寺院内东北角,坐东朝西,卷棚顶五檩五架式砖木结构建筑。平面形式为“虎抱头”,门口有对联:现慈悲法身多方济度;作广大教主到处津梁。祖师殿内供奉的是一座白石雕制的灵塔,塔腹中刻有:“庄严圆寂中兴慈恩堂上上沙下霁步公老和尚之觉灵位”。灵塔两侧和后面的墙壁上开设许多小龛,供奉着大小不一的牌位,还有骨灰坛和骨灰盒等。
祖师殿最早出现在禅宗寺院布局中,一般在大殿西侧,但是其他宗派的寺院也往往仿效禅宗,设立祖师殿。禅宗的祖师殿正中是梁时来华的禅宗初祖达摩禅师,左方是达摩六传弟子唐时的六祖慧能禅师,右方是慧能的三传弟子建立丛林制度的百丈怀海禅师。其他宗派的寺院,也有在祖师殿内加祀本宗祖师像的。慈恩寺祖师殿内供奉的是晚清民国时期复兴慈恩寺的步真老和尚(法号沙霁)。
藏经楼
藏经楼在四进院内,是一座两层楼房,共14间,为硬山式砖木结构。藏经楼一层供奉佛像,还有接待室、会客室等。二楼珍藏两部木版“三藏”经典,分别是明藏和清藏版本,极为珍贵。其中遗失部分,已重新抄写,破损部分已得到修补。
佛经是佛逝世后,他的众多弟子记诵出来的。佛逝世的那一年,佛的弟子,以摩诃迦叶为首的五百人集会在王舍城外的七叶窟,将佛一生所说的言教结集起来,以传后世。当时由阿难陀诵出佛所说的经;由优波离诵出佛所制的僧团戒律;由摩诃迦叶当时诵出,后来又补充结集的关于教理的解释和研究的论著。经、律、论为三藏。藏的本意是一种可以盛放东西的竹箧。把经、律、论分为三藏,同我国把经、史、子、集分为四库有差不多的意思。这一次结集称为第一结集。照通常解释,结集两个字含有编辑的意思,但这个梵文词的本意是僧众大会,含有“会诵”的意思,一方面固然注重法的结集,另一方面也包含着人的结集的意思在内,因为最初的结集还没有用文字记录,只凭口头传诵。
当时除在七叶窟的五百比丘外,还有未加入摩诃迦叶团体的许多比丘,以跋波(最初五比丘之一)为上首,在窟外不远的地方另行结集。所以王舍城结集分窟内窟外二部,所结集的都是小乘三藏。大乘三藏相传是文殊师利菩萨、弥勒菩萨等菩萨和阿难陀等在铁围山结集的。
大藏经古代或称为“一切经”,是将由印度和西域传译到中国的大小乘经、律、论及贤圣集传汇编而成的一大丛书。在古代刻版技术尚未发明以前,一切经都是抄写的,写经是卷子式,专司写经的人称为经生,到宋代以后才有木刻本的大藏经。佛教经论在中国流传,经过历代的翻译,以至汇集、编次而逐步成为各种不同文字的大藏经,实在是一件伟大的事业。
中国第一次刻本汉文大藏经是宋开宝四年(971年)。在此以后,历宋、辽、金、元、明、清几个朝代,千年之间先后有20余次刻本。明代政府两次刻印大正藏,第一次是1372年开始在南京刻的南本大藏经,第二次是1410年开始在北京刻的北本大藏经,此外还有民间在万历年间刻的方册大藏经(嘉兴藏)。清代雍正、乾隆年间(1735~1738年)刻大藏经,称“龙藏”。慈恩寺所藏明清大藏经,为永乐北藏和龙藏本,现对此略做介绍。
明北本大藏经世简称“北藏”,是明成祖永乐十九年(1421年)为报皇考皇妣生育之恩所刻,英宗正统五年(1440年)完成。《大明三藏圣教目录》中有明英宗正统御制藏经序云:“我皇曾祖太宗体天弘道高明广运圣武禅功纯仁至孝文皇帝德全仁圣,道法乾坤……博采竺乾之秘典,海藏之真诠。浩浩乎,穰穰乎,缮书刊梓,用广传施,功垂就绪,龙御陟遐。洪庆所贻,传序暨朕,恭嗣大宝,统理万邦。追惟圣孝之隆,敢忘继述之务。大藏诸经636函,通6361卷,缄毕刊印,式遂流布。”卷数较南藏微增,编订亦互有出入,实有1621部。版式每半页5行,每行12字或17字。至神宗万历间,神宗母慈圣宣文明肃皇太后又续刻入藏诸集,自钜字至史字凡41函410卷。万历十二年(1584年)神宗钦赐《御制续入藏经序》,总计本续凡677函及目录一函,此即《明史·艺文志》所称:“释藏目录四卷,佛经六百七十八函。”
清大藏经世简称龙藏。清世宗雍正十二年(1734年)敕刻,至高宗乾隆三年(1738年)十二月竣工。全藏总计1669部,自天字函至机字函凡724函。始自《大般若经》以迄西士贤圣撰集,全依明北藏编次。版式每半页5行,每行17字。据《大清三藏圣教目录》所载,当时主持其事是和硕庄亲王允禄,和硕和亲王弘昼,以及校阅官38人,监督9人,监造64人,总率4人,带领分析语录3人,带领校阅藏经3人,分领校阅6人,校阅38人。
佛经寺院储藏、供养大藏经的地方称为“藏经阁”或“藏经楼”,是佛教的专业“图书馆”。藏经楼一般都在中轴线上最后一进,多为两层正殿,下层为“千佛阁”,一般中设毗卢遮那佛为主尊,也有居中设立三世佛像的。主尊佛像身后沿墙壁立成百上千的小佛龛,象征众佛结集会诵读经。上层沿墙壁立柜橱安放藏经,中间设桌案供读经使用。慈恩寺藏经楼这种安置佛经的方法称为“壁藏”。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