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处处繁花
林林总总,谢晋的作品不胜枚举。上海大学出版社专门曾就谢晋的电影作品出了一个系列——《谢晋电影选集》,内含历史卷、战争卷、女性卷、关爱卷、体育卷、反思卷6个门类18部电影。具体如下:
历史卷包括《秋瑾》《清凉寺钟声》《鸦片战争》。这三部都是以重要历史事件为题材的影片。
反思卷包括《天云山传奇》《牧马人》《芙蓉镇》。这三部都是反映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我国政治运动中普通人所经历的坎坷命运的。
战争卷包括《红色娘子军》《啊!摇篮》《高山下的花环》。这三部都是以战争为题材的影片。
关爱卷包括《青春》《启明星》《老人与狗》。这三部都是以孤老和残疾人为题材的影片。
女性卷包括《舞台姐妹》《最后的贵族》《女儿谷》。这三部都是反映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女性命运的影片。
体育卷包括《女篮五号》《大李、小李和老李》《女足九号》。这三部是以体育运动为题材的影片。
可能我们记不住很多的电影,可一旦提及以往看过的佳作巨片,提及当年风靡全国的电影作品,一部部娓娓道来时,会怎么样?可能我们方会惊觉:原来这些都是谢晋的作品,原来我们都是看着他的电影长大的。的确,一个人对于他所在的时代的影响,有形的、显性的固然重要,正面的评价也固然重要——这也就是我们在讨论作家、艺术家们的作品时要知人论世的因由。但如果我们突然发现一个人对于他的时代的功绩可能从正面无法计量,那么换个角度去看,绕开他或她行不行呢?答案是“不行”。当我们无法在讨论和评价这个时代的同时把这人给绕过去,那么其人其功绩,自不待言了。
有人说:“回想半个世纪,中国人的文化生活中如果没有谢晋,如果没有《红色娘子军》《女篮五号》《舞台姐妹》《天云山传奇》《牧马人》《芙蓉镇》《鸦片战争》等等电影可看,将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失落?”这是个好主意,对一下子难以说清的、难以判断的,不妨从反面假设吧——假如,20世纪没有谢晋,那我们会怎样?自然是日子照过,电影照看。这些都没错,但我们的精神上就不会时时惊现爱和美的突袭,遭遇良心的自省和道义的反思了。假如没有谢晋,那我们自然不会有谢晋风格的《天云山传奇》《牧马人》《芙蓉镇》《最后的贵族》《清凉寺钟声》《鸦片战争》等巨作了。一个不产生巨匠的时代,又怎会有巨作产生呢?所以说,巨匠与巨作的产生,是相辅相成、互为表里的。
20世纪热议的“谢晋模式”,由讨论谢晋的电影模式开始,延及电影界同仁的各种流派、艺术观念、作品的大讨论。
无论对谢晋模式是褒是贬,还是褒多于贬,贬多于褒,这些都不是谢晋一心所求的,也绝不会是追寻和喜好谢晋模式者一心所执著的。于谢晋而言,找到好本子、好演员,运用好技术,把框架搭好,把电影拍好,把自己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所焦灼着的、所感动着的,表达好就是了。于谢晋迷而言,把谢晋电影中的种种都看明白,看出自己的门道,看出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所焦灼着的、所感动着的,也就是了。谁还会去讨论那些见仁见智、众口难调的褒贬呢?
所以,在谢晋导演离去之际,几乎所有的人都恍然有悟——纪念谢晋和他的作品,就是在纪念大家共同生活过的岁月……
2.激情岁月
没有人能忽略谢晋在电影里所表达的语言,无论是表现何种类型的角色,真善美成了解读他的电影的关键词。尤其当他着力描写各式女性,再现各式人生时,真善美这几个词汇被他一再在影片中激情地述说着,如同交替出现最后汇合的旋律。虽然每部电影在表现它们时的形式有所不同——有正面,亦有侧面,但真善美成就了谢晋的激情岁月。
谢晋爱真、求真。真是他生命的主导风格,也是他电影创作的基石。和谢晋合作过的演员,无论男女,在动情地回忆当年的合作时,虽然角度各有不同,但有一点是决不会有所差别的,那就是谢晋的真。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艺术上,每每谢晋拍片,都要讲究真。为了求真,他一次次去寻找合适的场地,一次次推敲布景的真实度,剧组的工作人员跟在他身边,不自觉地就学会了他特有的那种执著。这是谢晋他们那一辈人最为可敬的艺术品质之一。所以,谢晋常常要求他的每一部戏的演员在正式开拍之前都要做小品,一个又一个串在一起的小品。拍摄《牧马人》《芙蓉镇》《高山下的花环》《老人与狗》《清凉寺钟声》《鸦片战争》等等,概莫能外。不是他不想早点开拍,其实按谢晋风风火火的脾气,他比谁都着急,他只是想让演员能尽早入戏。谢晋把戏看得很认真。在他的字典里,绝对没有随随便便做戏的概念。在他看来,拍戏的过程就是塑造一个艺术品、一个艺术生命的过程,一定要真心去对待,怎么可以轻忽?
谢晋本就是一个极富真情的人,不矫揉造作,不故布迷阵。所以,他活得很真实,一如他的作品。谢晋的作品一入真之境界,必定同时入了爱之天地。谢晋的爱有很多种,很浓、很深、很激情。对国家、对故乡、对父母妻儿、对弱者的爱,对孤寂而坚强的心灵的爱,对无数需要帮助、需要理解、渴望心灵与心灵相逢的人民的爱……谢晋作品中的种种爱,都建立在谢晋所坚持的善的基础之上。善是他为人处世的灵魂,也是他影片的灵魂。他的每一部片子都有很鲜明的立场和道德观。虽然片子里善人有时会碰壁、会受挫,但他们都能坚持自己的善良,于是终有拨云见日的一天。谢晋爱国家、爱人民。他以一个同样曾经遭遇挫折而善良美好的灵魂为立场,坚信善良的人一定会有好结局。
谢晋讲究美。美是他电影里最为灵动的华彩。在他眼里,美来自真实的生活,同时在善的滋养中壮大。所以,谢晋在挑选演员和安排景点时都讲求对象内在蕴涵的美。在拍《高山下的花环》时他就说过,不需要漂亮的演员,有内涵的就行。片中的梁三喜、靳开来都不漂亮,但他们都很善良,于是他们都被表现得很美,而不同于外在的漂亮。在拍《芙蓉镇》时,他能在男女主人公扫大街时安排一出灵动曼妙的舞蹈,并为之得意很久。他觉得这样的镜头很美,表现了男女主人公身处屈辱之境而内在独立乐观的心态。
真善美就这样激情四溢地融会在谢晋的电影作品里,谢晋爱极了这种感觉,并在一生中矢志不移地一次次地追寻这种感觉。从开始孕育作品到筹拍工作提上日程,一切都很迅速,仿佛理所应当,信手即可完成。无须像现今的大片制作,在拍摄前后要造势、宣传、炒作,还得防止剧情外泄,真是“杂务”缠身。在任何一部作品中,谢晋和他的搭档们都很敬业,除了电影,所思所想的还是电影,没有其他。在谢晋的感染之下,旁人很快就会进入工作状态,以“疯子”带着一群“疯子”的架式,“疯”到一起去,而且“疯”得很投入、“疯”得很快乐。最心爱的电影当前,不去“疯”,又待如何?
3.慧眼看“谢”
作为一个世纪老人,谢晋与许多人、许多事都发生过交集。如果说文如其人、字如其人的话,谢晋的电影也一定反映了他的人生观念。谢晋眼中的人生,应是虽充满坎坷、充满苦难而又充满温馨、充满柔情的。那么,众人眼中的谢晋,又该是怎么样的?有因崇拜而盲目否?有因佩服而溢美否?谢晋去世后,那些熟识谢晋的人谈了对谢晋、对谢晋的电影的看法。
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名誉会长罗艺军说:“他的艺术成就,都见于1949年之后。记述这半个世纪的跌宕沉浮,足以反映一个时代知识分子坎坷的心路历程。谢晋经历的时代,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一个急骤变革、凝聚着豪情壮行而又血泪斑斑的伟大时代!记述这个伟大时代心灵史的佳作,仍寥寥无几。”
北京电影学院教授郑洞天认为:“谢晋是一个时代的产物……他无愧于自己的生命,也就无愧于艺术。……谢晋的道路,是中国当代电影的一面再清晰不过的镜子。无论从艺术思想,还是从创作规律,我们对他的研究,如果不能得到某些真正为历史所铭记的教益,那就太对不起老谢了。”
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郦苏元认为:“在中国电影发展历史上,谢晋无疑是个承前启后的人物。他的影片既体现传统精神,又富有当代特征。……谢晋的责任心、使命感很强。”
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研究所研究员章柏青认为:“新时期电影创作的主潮集中在三个焦点上,即如何面对现实、面对历史、面对人自身。我以为在这三个焦点上,谢晋均起到了排头兵的作用。如果说,现实精神、历史意识、人性追求,汇成了新时期电影的主潮,谢晋毫无疑问是引领潮流的主将。在世纪之初把谢晋放在新时期电影创作的纬线上,权衡他在主潮中所起的作用、所占的分量,对于正确地评价、认识谢晋无疑是颇具现实意义的。”
北京广播学院电视学院教授宋家玲认为:“谢晋在电影创作道路上总是不断探索,力求找出一条既符合民族化语境,能透析时代脉搏,又能适合自己创作特性的电影表达策略。为此,他在电影的风格、叙事手法、视听元素构成、影像造型及蒙太奇技巧等方面做了多种探索和尝试。……对于传统的戏剧化叙事手法,谢晋运用起来得心应手;但是他并不墨守成规,而是注意吸取电影新的表现方式,努力追求创新。”
北京电影学院院长、教授张会军认为:“谢晋作为一个风格导演,他是新中国电影创作的标志性人物和杰出代表,谢晋电影是新中国电影的一面旗帜。谢晋电影创作在中国近代电影史上是以人物的塑造和对女性的关注而见长,地位也由此奠定。他深深扎根于新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代的现实主义政治的土壤,以独特的视角、丰富的情感、敏锐的触角、细腻的表达、深刻的观察、极富视觉的影像,再现了我们那个年代的人物品质,最大限度地表现了那个特殊时代的声色光影。我们要把谢晋电影作为历史的镜子和历史叙事作品来认识……对谢晋来说,他的创造性在于,他在对历史的叙述中最大限度地表现事件的本身对人物的影响,最形象化地表达了一个生命存在的具体空间,并形成了他自己特有的历史系列与女性系列,这也是他在当代电影艺术创作的发展中所作出的一个重要贡献。”
北京电影学院教授杨远婴认为:“因为作品数量最多、创作时间最长、社会影响最大,谢晋毋庸置疑是第三代导演的标志性人物。从20世纪50年代蜚声影坛,他由上海而中国,不断提升艺术地位,并于80—90年代进入国家文化中心位置,其影片成为社会学、文艺学、电影学等多种范畴研究的热点。通过谢晋,电影曾一度是时代变革的先声,走在社会文化表述的前沿……”
上海大学影视艺术技术学院院长金冠军说:“谢晋导演不仅是一位杰出的艺术大师,同时也是一位成就卓著的电影教育家。从80年代开始,他就为电影事业培养了一批后起之秀;90年代以来,他亲手创办了谢晋恒通影视表演学校,担任上海大学谢晋影视艺术学院院长,将更多心血倾注在电影教育上面,并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一套相对完整的电影艺术教育思想……”
著名作家张贤亮说:“从1981年合作拍摄电影《牧马人》开始,我们开始了长达近30年的友谊。我是唯一与谢晋合作过两部电影的作家,一部是《牧马人》,一部是《老人与狗》。”他表示,作为一个历经磨难、刚刚崛起文坛的作家,自己的创作敢于不断突破当时的禁区,与谢晋的支持是分不开的。“从上个世纪50年代到80—90年代,《女篮五号》《红色娘子军》《舞台姐妹》《天云山传奇》《牧马人》《芙蓉镇》《高山下的花环》……他拍的几乎每一部电影都是标志性的,如今已成为中国电影经典。正因为他的电影是如此真诚,所以让观众感动,并产生道德力量,这就是谢晋对电影的贡献。他在创作中对人情、人性的始终坚持,值得每一个文艺家学习。”
著名导演黄蜀芹与谢晋有着深厚的师生情。获知谢晋去世的消息后,黄蜀芹沉浸在深深的悲痛中。她说:“我一直认为,谢导是中国电影的民族魂,他特别关注民族的命运。”
1979年,电影《啊,摇篮》的编剧到上海,指名这部电影由谢晋导演。一分钟前还在厂里扫地的谢晋被叫到厂长室,厂长把剧本递给他,告诉他不用扫地了。谢晋看了看本子,提出要求,说要有两个副导演。厂长问是谁?他说一个是石晓华,一个是黄蜀芹。这样,毕业后15年没拍过电影的黄蜀芹跟着谢晋真正进入了电影圈。
在《啊!摇篮》中,有一场600名士兵参与的大场面戏由黄蜀芹负责。拍摄前一天,谢晋大发雷霆,不准开拍。原来,士兵衣服上的纽扣颜色不对。谢晋说:“那个时代延安将士军服上的纽扣是木质白颜色的,你们搞成黑色的,不行。”黄蜀芹着急了,发动参加演出的战士用刀片、石头,刮掉、磨掉颜色,结果不理想。情急之中,有战士提议用火烤。用火烤后的纽扣,不仅完全变白了,而且木质纹路也出来了。黄蜀芹说:“这件事对我震动很大。从此,我知道了什么是现实主义创作原则,怎样保持现实主义创作的严肃性。……谢导等于从头到尾教了我们一遍。我非常幸运,有一个很好的开头。有谢晋这样一位优秀的导师,有《啊,摇篮》这样一部好的片子,起点就比一般人高了。紧接着,我又跟他拍了《天云山传奇》。之后,谢导说,好了,你可以自己去拍片了,不要跟我了。谢导是我艺术创作上的引路人。”黄蜀芹后来拍摄了《青春万岁》和《围城》等优秀影视剧,成为中国影视界出类拔萃的女导演。
濮存昕在追忆谢晋时说:“谢晋导演的年纪很大了,但我们都觉得他的生命力特别顽强,他仍旧在喝酒,在世人面前表现他的强壮,永远滔滔不绝。虽然生命毕竟脆弱,但我觉得谢导演的一生是圆满的。圆满是因为他的电影,他是那个时代电影的领军人物和代表人物。
谢导去世和他儿子去世相差不到两个月。在他儿子去世的时候,我曾给他发过一个短信。我说,谢导演一生都是非常坎坷的,总是要和恶劣环境作斗争,他的影视生涯是艰难的,他的人生也有些艰难。但是他都挺过来了,他应该满足。因为他有那么多喜爱他的观众,看过他影片的观众都有了成长,有了心灵上的一份经历。我说,虽然他的儿子去世对他打击非常大,但就如同他每次的艰难一样,我相信谢导演一定能够承受。
……所以我觉得,他的戛然而去也符合他的性格,没有因为特别煎熬的疾病夺去生命,而是身体衰弱以及儿子去世对他的打击所致。他曾经高兴地对我说,袁伟民带着女排的姑娘们来看他的《高山下的花环》,女排姑娘们看得痛哭流涕。袁伟民握着他的手说:‘谢导演,你的影片这么痛快。’谢导演认为,袁伟民的一句话,点出了悲剧的一个美学概念,即‘痛快’,它宣泄出了人们精神世界中的郁闷。
我觉得没有人比他做得更好,今天的电影都是从他的电影生发出来的,陈凯歌也好,张艺谋也好,陆学长也好,他们一定是在谢导的电影里找到了他们自己的位置。”
也许是与谢晋导演合作的时间比较长久,濮存昕的话说得比较中肯。他的确很了解谢晋导演,了解他是这么一个至情至性的人;濮存昕对谢晋作品的评价也很客观。谢晋倾注了一生心血的电影作品,达到了一个令人可以仰望的高峰,是高峰,也是台阶,让后来人以此为基础,再行生发开去,在谢晋铺就的台阶上往更高处渐行渐远……
4.尽添芳菲
1995年10月18日,中央电视台举行纪念世界电影100周年、中国电影90周年《世纪之光》文艺晚会时,主持人方卉在介绍了中国“影坛四谢”谢晋、谢添、谢芳、谢飞之后,说:“他们的名字也很有意思,他们为中国电影——尽添芳菲!”方卉的话赢得了长时间的热烈掌声。她利用谐音手法,把“四谢”的名字组织成一句热情、典雅、恰切的赞语,切题、应景而又妙趣横生。
谢晋作品等身,单是电影展就举行了不知凡几,所获奖项、所参与的影视活动更是不计其数。其主要作品和所获奖项、所参与的活动有:
1948年应吴仞之邀请到上海大同电影企业公司担任助理导演。作品:《哑妻》(助理导演),《欢天喜地》(副导演)。
1949年作品:《几番风雨》(副导演),《二百五小传》(副导演),即《梨园英烈》。
1950年作品:《望穿秋水》(副导演),《影迷传》(副导演)。同年,报考华北革命大学,进入政治研究院学习。8个月后毕业,分配到长江影业公司。
1951年作品:《控诉》(导演)。
1953年转入上海电影制片厂,任副导演。作品:《鸡毛信》(副导演),获第9届爱丁堡国际电影节优胜奖;《妇女代表》(副导演),《蓝桥会》(导演)。
1954年作品:《一场风波》(导演林农、谢晋)。
1955年作品:《水乡的春天》(导演)。
1956年作品:《春节大联欢》(联合导演)。
1957年作品:《女篮五号》(编剧兼导演),获1957年第6届世界青年联欢节国际影片展览银质奖;1958年墨西哥国际电影周银帽奖。
1958年作品:《大跃进中的小主人》(导演杨小仲、谢晋、张天赐),《大风浪里的小故事》之一《疾风劲草》(导演谢晋、田野),《黄宝妹》(导演)。
1960年作品:《红色娘子军》(导演),获第1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最佳导演奖,1964年第3届亚非电影节万隆奖,1995年纪念世纪电影诞生100周年暨中国电影90周年优秀影片称号。
1962年作品:《大李、小李和老李》(导演)。
1964年作品:《舞台姐妹》(导演),获第24届伦敦电影节英国电影学会年度奖,第12届葡萄牙菲格腊·达·福日国际电影节评委会奖,第2届马尼拉国际电影节金鹰荣誉奖——国际电影导演贡献奖。
1977年作品:《青春》(导演)。
1979年作品:《啊!摇篮》(导演),获文化部1979年优秀影片奖,第1届文汇电影奖最佳导演奖、最佳男配角奖。
1980年作品:《天云山传奇》(导演),获第1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美术奖、最佳摄影奖,第4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文化部1980年优秀影片奖,第2届文汇电影奖最佳故事片奖、最佳导演奖、最佳编剧奖,1995年上海影评学会中国电影90年十大名片之一,第1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影片奖。
l981年作品:《牧马人》(导演),获第6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最佳男配角奖。
1983年作品:《秋瑾》(导演)。同年,意大利举办谢晋电影回顾展。
1984年作品:《高山下的花环》(导演),获第5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编剧奖、最佳男主角奖、最佳剪辑奖,第8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最佳男演员奖、最佳男配角奖、最佳女配角奖,文化部1984年优秀影片一等奖,《文汇报》《中国电影时报》新时期十年电影奖(1977—1987)故事片奖、导演奖。同年,法国举办谢晋电影回顾展。
1985年,美国十大城市举办谢晋电影回顾展。
1986年作品:《芙蓉镇》(导演),获第7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最佳女主角奖、最佳女配角奖、最佳美术奖,第10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最佳男演员奖、最佳女演员奖、最佳男配角奖,捷克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大奖水晶球奖(演员徐松子获捷克戏剧家协会评委奖),捷克第40届劳动人民电影节荣誉奖、最佳外国故事片评论奖,法国第1届蒙彼利埃电影节金熊猫奖。任第6届中国电影金鸡奖评委会主任委员,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会员、美国电影导演工会会员。在此前后曾任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东京国际电影节、印度国际电影节、塔什干电影节、阿尔及利亚电影节、马尼拉国际电影节评委。
1987年获全国总工会五一劳动奖章。
1988年任第8届中国电影金鸡奖评委会主任委员,第5届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执行副主席,第7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第1届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副主席。
1989年作品:《最后的贵族》(导演),获第1届中国电影节荣誉奖。任第9届中国电影金鸡奖评委会主任委员。
1991年作品:《清凉寺钟声》(导演),《启明星》(导演)。
1992年8月,谢晋恒通有限公司成立于上海,任公司总经理、法人代表。同年,美国举办谢晋电影回顾展。
1993年作品:《老人与狗》(导演),获上海电影评论学会1993年十佳影片奖。2月,任上海谢晋恒通明星学校校长。同年受聘担任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客座教授;任第1届上海国际电影节评委会主席,第8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常务委员,第2届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副主席。
1995年作品:《女儿谷》(导演),获1995年第4届全国大学生电影节特别荣誉奖;电视连续剧《军人梦》(艺术总监)。5月,任上海大学影视艺术技术学院院长。同年,担任谢晋恒通影视有限公司董事长。
1996年任第6届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执行副主席。
1997年作品:《鸦片战争》(导演),获第17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最佳摄影奖、最佳男配角奖、最佳录音奖、最佳道具奖,1997年度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故事片奖,上海影评人奖永乐杯,1997年十佳影片荣誉称号,1997年加拿大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美洲特别大奖。
1998年作品:电视连续剧《生死之门》(艺术总监)。任第4届中国长春电影节评委会主席;获香港(海外)文学艺术家协会颁发的中华文学及艺术家金龙奖“当代电影大师”称号;任第9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荣获上海市文学艺术杰出贡献奖。出版《我对导演艺术的追求》。
1999年作品:电视连续剧《世纪人生》(总导演)。9月,在上海大学影视艺术技术学院首次招收电影学硕士研究生。
2000年作品:《女足九号》(导演)。4月,任上海师范大学谢晋影视艺术学院院长。5月,任上海谢晋影视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法人代表。5月,荣获第9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中国电影杰出贡献奖。
2001年作品:电视连续剧《其实不想走》(艺术总监)。
2002年作品:电视连续剧《牵手人生》(艺术总监)。
2003年11月,上海电影集团公司、上海大学主办,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协办的谢晋与20世纪中国电影文化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大学举行。同月,上海举办谢晋从艺60周年电影回顾展,国家广电总局授予“著名导演艺术家谢晋——辉煌60年”的铜匾。
……
有意思的是,截至统计时,只有《红色娘子军》《李双双》《小花》《高山下的花环》《芙蓉镇》《集结号》能在评选时同时得到大众电影百花奖的四个奖项,可说是获得大众电影百花奖奖项最多的影片。在这几部电影里,谢晋导演的电影占了一半!单单看这一个侧面,其实就足够说明谢晋的成就斐然了!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