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没有任何人能让我们无忧无虑地生活一辈子,快乐不在于事情的本身,而在于我们心的感受,唯有心是我们快乐的根源。拥有快乐的心境,就算我们没有太多的物质基础,就算我们遇人不淑,就算我们不再年轻美丽,我们也能用乐观的眼光去看待生活的另一面,让自己享受快乐。
罗曼·罗兰说过:“一个人的快乐与否,绝不依据获得了或是丧失了什么,而只是在于自身的感觉怎样。”所以说快乐与否和外在的因素没有太大的关联,快乐是一种心态,是一种生活的态度。
传说,有一个富有的人,平时既不修身又不修心。他一生娶了四位夫人,他最宠爱他的四夫人,终日与她恩恩爱爱,从来不离不弃;其次疼爱的是三夫人,因为三夫人很有魅力;再者就是二夫人,因为当初在贫困的时候,与二夫人很是恩爱,但是到了富贵后就将之淡忘了。富人最不关心的还是他的原配夫人,他对这位夫人从未重视过,只让其在家做家务,像仆人一样要求她干粗活。
后来这位富人得了不治之症。临终前,他将四位夫人叫到身边,说道:“四夫人,我平常最疼爱你,时刻也离不开你,现在我已活不多久了,我死了以后太孤单了,财产妻儿虽多,但是我只想带你走,你陪我一起死,好吗?”
四夫人听到此话,面容顿时失色,惊叫道:“你怎么能这样想?你年纪大了,要死是当然的,可我还年轻,你死后,我还要好好地活下去呢!”
富翁听到这话,深深地叹了一口气。他又把三夫人叫过来,仍照对四夫人说过的话向她提出要求。
三夫人一听,吓得身体直发抖,连忙道:“这怎么可能呢?我还年轻,我不想这么早就随你去,我还想嫁人幸福地生活下去呢!”
富翁又深深地叹了一口气,摆摆手,命三夫人退下去。他将二夫人叫过来,希望二夫人能陪他一起死。
二夫人听罢,连忙摆手道:“不可!不可!我怎么能陪你去死呢?四夫人与三夫人平时什么事情都不肯做,而我必须得管理家中的事情,所以不能陪你死。不过,你死后,我会把你送到坟场的!”
富翁听到此,难过得眼泪掉了下来,没想到自己平生最爱的几位夫人,却对自己这样。
他又将平时最不关心的大夫人叫到跟前,对她说:“我生前冷落你,真是对不起你,现在我一个人死去,在黄泉路上太孤单了,你肯陪我一起去吗?”
大夫人听此,并没惊慌,反而很庄重地答道:“嫁夫随夫,现在你要去世了,做妻子的如何能活下去呢,不如与你一同死的好!”
“你愿意陪我一起死?”富人十分惊讶,但也十分感慨,他说道,“唉!早知你对我如此忠心,我也不会时常冷落你了。我平日里对四夫人、三夫人爱护得比自己的命还重要,对二夫人也不薄,但是到今天,她们却忘恩负义,当我死的时候,还如此狠心。想不到平时我没能重视你,你反倒愿意同我一起死去。”富人说完,就与大夫人一同死去了。
这是一个极为精彩、有意义的传说,故事中的四夫人,就如同我们外在的身体。在生活中,我们都喜欢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到死的时候才知道漂亮的外表终究是一场空。要改嫁的三夫人,就好比人一生为之追求的财富,生前拥有再多的财富,到最终也带不走,终究是要留给活着的人的。二夫人就是我们在穷困时才能想起的亲戚和朋友,他们由于还有太多的尘事未了,在你临终的时候,只会去送你一程。而平时从未重视过的大夫人,实则就是指我们的内心,到生命的尽头也只有她才能跟着我们走进坟墓。由此可知,自己的内心才是我们生命的根本,它才是我们生命中最为珍贵的东西。
哲学家说:“一个人的内心净化了,他的生命便也净化了。”这就是说,心智才是生命的本态,一个人保持快乐的心境,比拥有家财万贯要有福气的多。然而,在生活中,很多人贪念太多,在不知不觉中迷失了方向,一心去追求外在的物质,忽视了内心的感受,直到临终时才后悔莫及。
可惜,生活中多数人总是一味地为一些身外之物而奔波,全然忽略了内心的真正欲求。等到人之将死的时候,才明白自己生前所追求的东西终究都是一场空,只有自己的内心才最忠实于自己的生命,只有内心的感受才是我们最应该在乎和把握的。
改变自己看待快乐的立场,把握生活中的每一分时光,把握好眼前值得把握的人,把目光投向心的深处,那么我们也就把握了自己的快乐。
来自灵魂深处的宁静
真正的幸福来自于永远珍视心灵中的那份宁静。宁静是一方净土,不但能为你带来心灵的安慰,更能叫你享受生活的安宁。心灵上的宁静是你灵魂的一剂健康液,是一剂注入灵魂深处的营养素,正因为你拥有了宁静,才有了欢娱的心理空间,使你更从容地投身你所珍爱的事业,使你更珍视自己,使你有个新起点,豁然达到静美的新境界。
有时幸福就像玻璃罩里的花朵,隐约可见,却无法碰触。安静地生活,就不会在事情出现时躁动不安。事情在心平气和中淡化了,还能有什么过不去的火焰山呢?看淡了浮世繁华,就不必急急忙忙赶往下一个战场筹备战役,也不必再为那些荣誉奋不顾身了。
虽然人生有时也会掀起巨澜波涛,但最终还是要归于平静的。滴水的归宿就是海洋,因为最深沉的地方往往是波澜不惊的,而喧嚣的地方总是向世人显示烦躁和无知。
在很久之前,有一个皇帝非常喜欢画。有一天他贴出告示,谁能够画出最能代表宁静意境的画,就悬赏1000两银子。
告示贴出去之后,全国的画师们各尽所能,把自己最满意的作品送到皇宫,请国王鉴赏。这些画的内容非常丰富,有清幽的湖水,有寂静的山村,也有静谧的黄昏……可是,所有的画都没有打动皇帝的心。
一天,有一个和尚前来献画,谁也没想到,国王最终选择了一副乌云翻滚,闪电雷鸣,狂风大作,雷雨笼罩群山的画,并将1000两银子赏赐那位画师。
对于皇帝的选择,大臣们和其他画师很不解。于是,国王又让他们每个人仔细地看那幅画,这时候他们才发现,原来在雨幕中,在嶙峋山石的崖下有一个小缝隙,里面有一个鸟窝,一只小鸟蹲在窝中,安详闲适地待着,外面翻天覆地般的闪电雷鸣,似乎和它没有任何关系,而那些景象也丝毫没有影响到它。
国王说:“宁静祥和,不一定是没有噪音,没有人生活的地方。宁静是一种感觉,一种心态。如果一个人身处逆境之时还能够保持心中的澄澈,那就是宁静的真谛。”
很多时候,人的内心都被外物遮蔽了,为此也给人生留下了不少遗憾。在学业上,因为不懂得聆听内心的声音,盲目地遵从他人为自己选择的方向;在事业上,因为看到了众人涌向热门高薪的职业,假装听不到内心的声音,跟随人潮涌向了自己并不喜欢的工作岗位;在爱情上,因为对经济、地位等非爱情因素的追求,扭曲了内心的声音,错误地选择了人生伴侣……这一切,让人们离幸福越来越远,变得越来越不开心。导致不幸福的根源,其实就是忽略了自己内心的声音,没能在外界的作用下保持一份心灵的宁静。
在一条老街上,住着一位老人。年轻的时候,老人绣了大量的工艺品,如今她把刺绣品拿出来卖。东西摆在门前,她从不吆喝,也从不还价,晚上也不收摊。她的生意没有好坏之说,每天的收入正好够她喝茶和吃饭。她老了,也不再需要多余的东西,她过得很满足。
有一天,老人在门前喝茶,一个文物商看到了她身旁的那把紫砂壶。紫砂壶古朴雅致,紫黑如墨,有清代制壶名家戴振公的风格。文物商走了过去,顺手端起那把壶,他看到壶嘴内有一记印章,果然是戴振公。商人惊喜不已,他想以10万元的价格买下它。当他说出这个数字时,老人先是一惊,然后又拒绝了,因为这把壶是她早逝的丈夫留给她唯一的东西。
虽然老人没有把壶卖给商人,但她心里却难以平静。那天晚上,老人平生第一次失眠了。一把普通的壶,突然间成了价值10万元的宝贝,她想不明白。过去,她总是把壶放在身边,闭着眼睛躺在摇椅上养神,可她现在却总是不时地看一眼紫砂壶。更让她感到不舒服的是,周围的人知道她有一把价值连城的茶壶之后,蜂拥而至,有人向她借钱,有人询问她还有没有其他的宝物,更有甚者半夜推她的门。
老人的生活被彻底打乱了,她不知道该如何处置这把紫砂壶。就在她感到纠结的时候,商人带着20万元的现金再一次登门。老人再也坐不住了,她叫来周围的人,当众摔碎了紫砂壶。
现在,老人又可以躺在门前的摇椅上闭目养神,安享晚年了。
宁静是一种感觉,一种心态。如果一个人在身处逆境的时候也能够保持心中的澄澈,静观其变,那才是宁静的真谛。对于我们来说,唯有拥有宁静的心灵,才不会眼热名声显赫,不奢望金银成堆,不乞求声名鹊起,不羡慕美宅华第。因为所有的奢望和欲求,都不过是一厢情愿,只能给生命增添无谓的重负,让自己与快乐和幸福绝缘。
宁静能够沉淀出生活中许多纷杂的浮躁,过滤出浅薄粗率等人性的杂质。宁静是一种气质、一种修养、一种境界、一种充满内涵的悠远。老人的安之若素,沉默从容,体现出了她的涵养与理智,更给予了她幸福而绵长的人生。“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一个人只有不追求名利,生活简单朴素,才能显示出自己的志趣;也只有不追求热闹,回归宁静,才能达到远大的目标。
幸福是什么?幸福来源于“简单生活”,真正的幸福来自于发现真实独特的自我,也就是要你永远保持心灵中的那份宁静,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行,过平静而不倦怠的生活。
你珍惜所拥有的吗
世界上最珍贵的不是得不到的未来和已经失去的昨天,而是把握现在所拥用的幸福。感谢上苍我所拥有的,感谢上苍我所没有的。幸福就在现在,只有把一个个现在的幸福连在一起,才会拥有一生的幸福和快乐。
生活中,我们有时会陷入对过去的追忆里不能自拔,为已经失去的各种事情而伤心难过,却不知道事情既然已经发生,覆水难收,再怎么追忆也无济于事;还有的人憧憬着未来,在未来的梦里徜徉着,不敢正视现在,从而没有抓住现在的机会,让其白白溜走。
他是一个非常富有的人,可以这样说,凡是世界上能够用钱解决的问题,在他的眼中都不是问题。在所有人的眼中,他永远都站在让别人仰望的高度上。然而,这样完美的人生,却没有让他感受到幸福和快乐,对于这样的自己,他很困惑。
终于有一天他实在忍受不了自己现在的生活状态,他决定去旅行,去寻找自己渴望的幸福感。于是,他将自己的所有财富通通装入一个大袋子中,踏上了旅途。
“如果谁能告诉我幸福的方法,我就将我所有的财富送给他。”他在心里作了这样一个决定。
经过了千山万水,他依然没有找到所谓的幸福。直到他走到了一个小村庄,有位村民告诉他:“山里面有位很有修为的大师,你应该去见见他,如果他也没办法。就算你跑到天涯海角,也没有人可以帮你了!”
他听了村民的话异常高兴,不畏艰险地进入了村庄后的大山,终于,他见到了正在打坐的大师。他非常激动地说:“大师,我一生的财产都在这袋子里,我只有一个目的,只要你能告诉我幸福的方法,袋子就是你的了。”大师听了他的话,并没有说话,只是抓了他手上的袋子,就往外跑了。
这时天色已黑,夜已降临,看见大师抢了自己的袋子,他非常着急,又哭又叫地追着跑。但是,人生地不熟的他很快就跟丢了那位大师。面对着四周黑压压的森林,他颓然地坐在地上,声泪俱下地说:“我被骗了……呜……我一生的心血。”
就在他哭得很伤心的时候,大师却跑了回来,并将袋子还给了他。他见到失而复得的袋子,立刻将其抱在怀里,嘴里不停地说:“太好了!我还以为我就这样一无所有了。”
大师看见他这个样子,问道:“你现在觉得如何?你感觉到幸福了吗?”
“幸福,我觉得自己真的太幸福了!”他激动地回答。
大师笑着说:“这并不是什么特别的方法。只是人对于自己所拥有的一切都视之为理所当然,所以不觉得幸福。你欠缺的是一个失去的机会,这样你马上就会知道,你所拥有的有多重要。其实你现在怀里所抱的袋子与之前的是同一个,现在你还愿意把它送我吗?”
他紧紧地将袋子抱住,视若珍宝!
人们活着就会有烦恼,我们的眼睛总是盯着别人所拥有的,感叹自己所没有的,总是抱怨美好与自己无缘,总是忘记了自己所拥有的也许就是别人苦苦渴望的……美妙的风景其实就在你身边,关键在于你是否有欣赏美景的心境。
如果你曾经苦苦追寻过某种东西,你就会明白怎么回事。譬如恋爱,恋爱之初,对方的一通电话、一句问候、一份小小的礼物,甚至简单到一个拥抱,都会使你高兴个许久,只是,一旦关系确立,或者是步入婚姻的殿堂,在平淡的流年里,所有的激情都退去,这一切将会消失或者变成理所当然。
理所当然的东西,你有可能会珍惜吗?
有这样两句歌词:“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被偏爱的都有恃无恐。”你是不是也发现每个人都是这样,当你得不到或失去某些东西时,你会念念不忘。然而一旦拥有了,却又容易忽视它的存在,甚至视而不见。
人总是一直在意已失去的,却不懂得珍惜还拥有的,人生最大的不幸,就是身在福中不知福。所以说,上天为了要使我们有看见的能力,就安排了各种失去的课程,藉由失去。让我们学习“看见”的能力——看见自己拥有的幸福!好好珍惜握在手心的幸福,当有一天,你不再想着自己是否幸福的时候,可能你已经获得了真正的、长久的幸福了。
千万别跟自己过不去
契柯夫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要是火柴在你的口袋里燃烧起来,那你应该高兴,多亏你的口袋不是火药桶。要是你的手指扎了根刺,那你应该高兴,多亏这根刺不是扎在你眼睛里。要是你的妻子对你变了心,那你应该高兴,多亏她背叛的是你,而不是你的国家。”我们生活的每一天里,千万别跟自己过不去。尽你所能的快乐地生活,因为真正的快乐能够治疗你内心的创伤。为自己的快乐找个理由,是一种洒脱,是一种境界。
格林童话里有这样一则故事:有个老太太死了儿子,每天以泪洗面,非常悲痛。她去问神父:“你能否让我的独生子复活?”神父答道:“可以,你拿一个碗,一家一家去乞讨,如果有哪家没死过人,那家就会给你一粒米,当你乞讨到10粒米的时候,你的儿子就可以复活了。”这个老太太很开心,就出去乞讨,但沿路行乞很久,竟发觉没有一家没死过人。到最后,她连一粒米也没讨回来。此时,老太太明白了一个道理:亲人不幸过世原来是任何一家都无法避免的痛苦事。于是,她从悲痛中走了出来。
人生在世,必有挫折,必有不幸,故而必然有痛苦。若只是一味沉湎于痛苦,总是哭丧着脸挨过一天又一天,那么生活便如同一片荒凉的沙漠,又有何用!所以,一旦遭遇痛苦,如何设法从中尽快解脱出来,左右着一个人的生活质量。我们周围一些人整日为某件小事、为几句闲话长吁短叹,忧思丛生。如此这般,其生活质量便难以恭维了。如何对待生活中的诸多不如意,关键在于自己的价值取向。因为任何一件事都是多方面的。如果你从坏的方面去想,那就是自己虐待自己。
有一次,汇才公司总裁黄荣华在香港听一个演讲。内容精彩,会场里鸦雀无声。谁知正好听到节骨眼上,一阵刺耳的相机倒胶卷声在她旁边“钻”了出来。“这个人怎么这么可恶,居然不懂礼节?”黄荣华边想边扭过头,很愤怒地盯着那个人。只见那个人一脸“尴尬相”,这让她突然有所触动:“我给这个声音赋予了一个看法,反而弄得我自己不开心。其实,我再怎么生气,那个声音只是倒胶卷的声音而已。”
黄荣华的态度无疑是很明智的。世界上的事情总有明暗两面,我们感觉到的究竟是明还是暗,是欢乐还是痛苦,从本质上说,并不取决于处境,而主要取决于心境,取决于能否从光明的角度看问题。同一件事情,从这方面看是灾难,换一个角度看未尝不是一种值得高兴的幸运。
生活是一种享受,快乐是生活的主题,生活是追求幸福的过程,快乐是幸福的内涵。只要有快乐的心,就有快乐的生活,我们都应该为自己寻找一些快乐。即使有一千个理由哭泣,我们也要找出一千个微笑的理由。
品尝平淡幸福的味道
海子的经典诗篇《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中这样写道:“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告诉他们我的幸福,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我将告诉每一个人,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一种淡泊、宁静的幸福。
淡泊不是卑微,宁静才能铸造成功。一时的声名鹊起,突如其来的荣耀光环,是留不住的火花,不变的淡泊宁静才是永久的主角。只有在淡泊宁静的磨砺中,生命之河才会息息不止。淡泊宁静给心灵以净化,令人潜下心来……淡泊是为了避免大喜大悲的宿命,凡事都不能太注重结果,太过于执著,无论走什么路,走得好与不好,都不要羁绊于心,要保持淡然的心态,没必要刻意追求那些幻化中的美景。只有淡泊,才能宁静洒脱。
淡泊是一种本真、一种睿智、一种风度。人只有在宁静中心绪才会晶莹透彻,才会心无旁骛,才会“宁静以致远”。在宁静中,你能听到来自自己心灵的声音,看到浮萍尘世怎样融入自己的情感。此时,自己在与自己对话、对视,那些纷繁复杂的事情不再是雾里看花、水中望月,所有的事情在宁静中有了清晰的纹路,今后应该怎样去做,该怎样去安排,都有了明确的目标。在宁静中反思生活,这也是我们追求和保持的另一种人生境界。
宁静,是一块绝无杂质的净土,是摒弃诱惑、驶入无风海港的美妙境地。人生最美妙的时光,是在抛开凡尘、乘舟独游的时候。因为,轰轰烈烈之中,觥筹交错间,有的是奉承,是虚伪,是嫉妒,至多也只能是短暂的欢愉、一时的舒心,最终还是抹不去心灵的空洞。
如果想实现理想的境界,应使自己心境安宁,心地清透。就算是“身在曹营”,每天最好也能给自己留一份独处的空间,这个空间不需要太大,也不一定是远离闹市的地方,甚至可以是无形的。在这宁静的氛围中,让自己的身心归于淡泊,说不定,会因为这片刻的宁静,避免一些草率和冲动的行为,制止不愉快的事情发生。
在爱情里翻云覆雨的男女历经种种情感的悲喜后,如是说:现在的我,渴望一种踏实的爱……爱情,在人们眼里总是轰轰烈烈的,总是悱恻缠绵的……而我,更渴望一种平静而踏实的爱……因为轰轰烈烈太累,因为只是想找一处踏实宁静的港湾,因为只是想要一份淡泊安稳的生活……
在忙碌琐碎的生活路途中,一路走来,辛酸与眼泪从没有间断过,可我们依旧风雨无阻,那是因为,我们内心渴望将平凡的生活过得轰轰烈烈,于是,我们忘记了何为平静,何为淡泊,甚至都少有时间来慢慢品味生活的美好。
当我们劳累了一天,拖着疲惫的身躯躺在床上,回想着今天的所作所为,心中风驰电掣般充塞着心灵的,是那些没有完成的报表和只谈了一半的业务订单。总以为生活就应该是如此轰轰烈烈,如此叱咤风云,可是不经意间,生活中那份原本的清淡与美好,在一点点被时光磨砺着、淡忘着……
还记得小时候的月色吗?在大雪封地寒风习习而又晴朗的夜晚,静静地躺在被窝里,任那幽幽静静的月光铺满全身,那份清爽、明快,让人感觉温暖无比。
生活中,我们不妨试着去拥有“月色”的情怀,用那份独有的淡泊与宁静,冲淡嘈杂人生的喧嚣繁复;用一种清淡的姿态面对眼前无法跨越的人生障碍,赶走纠结于心的失意落寞,真正去体会“得意时淡然,失意时坦然”的人生至高境界。
是啊,生活需要一份淡泊,轰轰烈烈不过是一时之快。当我们在劳累中苦苦挣扎,在现实竞争压力下畏缩不前时,不妨享受一下这“月色”,享受生活中原本的那份宁静与淡泊,然后再精力十足地继续奋斗下去。
居里夫人一生追求宁静淡泊的生活方式,成年累月耐得寂寞,在实验室工作,从而发现了镭;黑格尔23岁获得硕士学位后离开繁华的都会,躲到偏僻的伯尔尼去当家庭教师,在清静中博览群书,潜心钻研,终于成为马克思之前集德国古典哲学之大成的伟大思想家;齐白石为谋求画风变革,闭门十载,破“壁”腾飞,终于成为中国画之巨擎……
所以,生活中的我们要有“隐于野的心境,入于市的淡泊,出于朝的气度”,用淡然的心态来看待红尘万物。
生活本身就是不完美的
追求完美虽然无可厚非,这本来就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如果人们都安于现状,没有了高远的目标,失去了奋斗的动力,那么生活也就不再精彩,同时也失去了生命的意义。但是如果过分地看重完美,反而比不完美更糟糕。生活本来就是不完美的,完美只是生命旅途中的一处景致,稍稍疏忽就会残缺,看过就好,不必记在心间,否则就会成为生命中的不负之重。
一位得道的高僧逐渐年老体衰,预感到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于是,他决定从两个徒弟中选一个作为衣钵的传人。为了找到最合适的传人,他决定考验一下两个徒弟。
一天,这个老和尚对徒弟们说:“你们出去给我捡一片最完美的树叶,谁找到了谁就是我的传人。”两个徒弟领命而去,各自奔走。
没过一个小时,大徒弟就回来了,递给师傅一片并不漂亮的树叶,并且并无任何难过之意,而是轻松地看着师傅。高僧看着他,淡淡一笑,心里说:“这片树叶虽然并不完美,但是它已经是我看到最完美的树叶,因为我已经从大徒弟的身上,看到了自己所需要的东西。”
大徒弟已经回来半天了,二徒弟才走回寺中,却空手而归,他对师傅说:“师傅,我看到了很多很多的树叶,但是怎么也挑不出一片最完美的树叶。”高僧听完,哈哈大笑起来,却什么也没有说。
几天后,老和尚把衣钵传给了大徒弟。二徒弟见此,心里有些不满,找到师傅理论。师傅看着他,说:“世界上本来就没有绝对的完美,如果那么完美,哪还有喜怒哀乐,生态万千?看来,你师哥比你要更懂得人生!”
“拣一片最完美的树叶”,人们的初衷总是最美好的,但如果不切实际地一味找下去,一心只想十全十美,最终往往是两手空空。直到有一天,我们才会明白:为了寻找一片最完美的树叶,而失去了许多机会是得不偿失的。
瑕疵与错误本来就是生活的组成部分,很多人也许不知道,一公升的糙米经碾过以后,就会消耗掉百分之五的分量,剩下的才是精纯的白米。但是因为从前的碾米机比较粗糙,所以白米里面常常会夹杂着一些碎米糠,许多人在这个时候就会面临一个选择。要么把掺杂了碎米糠的米全部挑出来,要么贱价卖出去。
如果你太在乎这些碎米糠,想将它们全部挑出来的话,就一定要花掉很多很多时间和精力,这样的话,你就没有余力去做别的工作,反而会得不偿失,与其这样还不如选择把它贱价卖出,这样看似有所损失,但是你却腾出了你的精力和时间,可以在其他方面获利。
生活也不可能完美无缺。也正因为有了残缺,我们才有梦,才有希望。当我们为梦想和希望而付出我们的努力时,我们就已经拥有了一个完整的自我。十全十美在现实生活中是很难找到的,这种完美之事只存在于人的想象中。人的美好并不完全取决于完美无缺,而恰恰是因为有缺憾才会有追求和拼搏,才会使自己的生命分外多彩。
有一只木车轮被人砍下了一角,它非常的伤心郁闷,它下决心要寻找一块合适的木片重新使自己完整起来,于是离开家开始了长途跋涉。
这个残缺不全的车轮走得很慢,一路上,风光旖旎,它看见了各种美丽的花朵,高大的树,一望无际的原野,它还和草叶间的小虫攀谈,听林间的小鸟欢歌……当然它也看到了许许多多的木片,但都不太合适。
终于有一天,车轮发现了自己寻觅很久的,适合自己的木片,它惊喜万分,马上将自己修补得完好如初。修好的车轮跑得非常快,它忽然发现,因为自己跑得太快,所以再也看不清花儿美丽的笑脸,大树的英姿,也听不到小虫善意的鸣叫,小鸟悦耳的歌声……车轮沮丧地停了下来,它想要回到原来的世界,于是它把木片留在了路边,自己缓慢地向前走去。
从这个故事我们也可以体会到,许多苦恼的根源来自于人们心中的一个误解:必须做到尽善尽美,才能获得别人的好感。当人们踏上追寻完美的不归之路时,生活便渐渐变成了专门为他们捕捉过失的陷阱。所以,我们总是因怀疑自己做得不够好而愧疚与担心,担心爱我们的人会因此对我们感到失望,结果却适得其反。
世界上绝对完美的东西是不存在的,因为每个人的视角都不一样,每个时代的审美也都不一样。什么是美?怎样才算美?在每个人心中有着不同的天平,所以,我们就更无需事事追求完美,让所有人都满意是不可能的事情,为此伤神是极其没必要的。
然而,生活中有些人却往往认真得近乎于偏执,不管做什么事都追求完美,不容许自己有一点点失误,不允许生活有一点点瑕疵,结果常常因为对自己太过苛求而搞得身心疲惫不堪。
其实,人世间,完美与不完美只存在于一念之间。苛求完美只会离完美越来越远,放弃苛求完美,我们会发现人世间的一切都有它自己的独特之美。俗话说:“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如果对人、对事、对自己都太过于苛求,就会使自己生活在孤寂和焦灼之中,结果适得其反。我们一定明白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不要苛求自己,也不要太在乎别人的言论,你是活在自己的心里而不是别人的眼里。
为了让自己活得更轻松、更幸福,希望朋友们在生活中凡事量力而行,顺势而为,不要太苛求自己,更不要苛求于人!因为生活本来就是不完美的,完美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当我们不再注意自己是否完美时,或许有一天我们会惊喜地发现,往日苛求的完美今天已经具备。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