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家的调查显示,有一半的孩子有自己模仿认同的对象,而其中78%的孩子把父母看作为模仿对象。孩子也会把父母认为自己心中的英雄,如果父母不好好地扮演这个神圣而重要的角色,怎么对得起孩子的崇拜呢?
孩子们总是在无意识中模仿父母的行为。父母是孩子的榜样,父母的言行举止无论好坏都会被孩子不自觉地效仿。父母好的行为被效仿,自然很好,但如果坏的行为被效仿了,如果此时父母再想管教的话,孩子反问说,既然父母这样做,那他为什么不能这样做?
一个孩子溜到果园去偷苹果,被这里的管理员看见了,管理员带着守园的狗跑了过来,对着树上的孩子喊道:快下来,如果还不下来我可要告诉你爸爸了。”
“您告诉他也没用。”孩子笑嘻嘻地说。
“怎么会没用,你爸爸会打烂你的屁股。”管理员说。
孩子听后笑得更厉害了,他用手指了一下前方,原来在不远的一棵树上,他爸爸也在偷苹果。管理员非常吃惊。这真是上行下效呀!
家长的言行对孩子能够起到很大的影响,因此,家长要站得直,行得正,这样才不会对孩子产生负面影响。
米罗习惯在每天工作之前,先去镇上的酒馆喝上一盅。妻子一直劝他戒掉,但是他觉得这只不过是自己的一个习惯而已,又不影响别人,就没有在乎。
这一天,天降大雪,米罗穿好棉袄,戴上手套,吻别妻子后,和往常一样吹着口哨向酒馆走去。可没走出多远,他感觉有人跟在后面。回头一看,竟是自己年幼的儿子。
儿子踩着父亲留在雪地上的脚印,边跑边兴奋地喊:爸爸,你看,我正在踩你的脚印!”
儿子的话令米罗心中一惊,他想:“如果现在我去酒馆,儿子踏着我的脚印,将来他也可能会去酒馆的。”
从那以后,这位父亲再也不去喝酒了。
为人父母,请先走好自己的道路,要知道,孩子正踏着你们的脚印呢。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是孩子进入社会时首要的模仿对象,孩子从父母那里学会的处世态度和习惯,对其一生的发展都将产生很大的影响。
父母的人格、品质对孩子有潜移默化的作用,这些会影响孩子今后的成长。如果父母的榜样出现了偏差,孩子的思想行为就会出现偏差。在今后的生活中他就会放松自律,做出有损社会公德的事情,从而也使他失去社会性人格的发展机会。
父母友好而和善地对待他人,孩子自然也会学到父母的友好和善;父母心胸狭窄、自私自利,孩子也同样学到了这些东西。如果父母为了推掉一个不愿参加的约会而说谎,或者因为不想接电话而让孩子告诉对方父母不在家时,这很容易在孩子的心灵中播下了撒谎的种子,然后受过骗的孩子可能去骗其他人。孩子若看到家长从工厂里偷工具或在旅馆里偷毛巾,他们的潜意识里就会认为偷窃不是错事。在家里看不见家长笑脸、得不到爱抚的孩子将来也就很难友爱和开朗。
家长在教育孩子过程中,尤其是深化孩子道德行为的同时,不仅要关注行为结果,更要关注行为过程的适当性和合理性,给孩子们营造一个激励、诚信、乐观向上的好环境,以确保孩子在生活中不致于偏离社会轨道。
许多人都还记得他们的父母是怎样向家庭之外的人伸出援助之手的。一位母亲说:“萦绕在我脑海中的是那种对家庭之外的其他人的真诚关心的氛围。我的父亲直到60岁时仍然是一位志愿消防员和救援工作者。我的母亲则一直做各种志愿工作并时常帮助社区中的其他人。即使自己并不富有的时候,父母对别人仍很慷慨。因为父母的友善,许多人在我和姐姐面前常常称赞他们。”
孩子在家长的一言一行中都会受到影响。有一位男人这样谈及他的父亲:“我记得我的爸爸。在工会保护制度还没有建立起来以前,他每周有五天要为他的本职工作干很长时间,星期六还有另外的工作,也要干很长时间。我还能记得每天天还没亮的时候我醒了,就能听见父亲起床并悄悄地出去上班,而此时家里其他人都还在睡觉。我不记得他生过病,请过一天假。他唯一不工作的一天是星期天,他总是和我们一起做些事情来消磨这一天,比如探望亲戚,和我们一起骑车等等。他的生活被家庭生活包围。他的工作信念和他对家庭的全力投入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而且至今仍然影响着我。”
父母自身的行为要比给孩子讲故事的影响更大。这种影响是无处不在的。
在《圣经》的全部注解中,只有切实的示例最为出色。在实践家长的艺术中,一两的身教等值一吨的说教。
我们的孩子在注视着我们生活,我们是什么样的人要比我们说什么样的话更有力量。
我们做出了率直的榜样,我们的孩子就会诚实。
我们用爱环绕着他们,他们就会去爱。
我们善于谅解,他们就会宽容。
我们对体育显示出兴趣,他们就会在绿茵场叱咤风云。
我们用微笑和闪烁的眼睛对待生活,他们就会懂得幽默。
我们感谢生活的祝愿,他们就会对生活满怀欣慰。
我们表示出友好,他们就会变得和善。
我们的言辞充满进取的意志,他们就会振奋他人。
我们勇敢地面对挫折、失败和不幸,他们就能学会顽强地去生活。
我们的人生肯定了我们对于生命长久而深沉的信念,他们将不再迷惘。
我们用真善美围护着他们,他们将会发现生存的真谛。
我们的行为像个英雄,他们就会成为勇士。
不要只是站着,只用手比划或指点着你企望你的孩子征服的高度。奋力攀援吧,他们就会很容易跟上来!
作为家长,我们应该认识到:
——父母在孩子的眼里就是表率和模范,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
——身为父母应注意自己的品德修养,如诚实守信、真诚善良、孝敬老人等。
——家长勤于钻研、勇于探索的榜样,无形之中,也会深深地影响孩子的行为品质,促进了孩子的求知欲,可以让孩子在耳濡目染中养成刻苦钻研、执著追求的优良品质。
孩子的命运掌握在父母手中
爱德华家族是真正的书香门第。老爱德华是个博学多才的哲学家,为人勤勉严谨。他有13位子孙是大学校长,100位教授,80多位文学家,60多位医生,1人当过大使,20多人当过议员。同城的珠克家族,相比之下却大相径庭。老珠克是远近闻名的赌徒和酒鬼,每天浑浑噩噩,无所事事。这个家族至今已传了八代,其子孙后代中,有300多人当过乞丐和流浪汉,400多人酗酒致残或死亡,60多人犯过盗窃罪或诈骗,7个杀人犯,整个家族没有一个人有出息。根据上述两种情况让我们来做一个设想,珠克家族中的某个人,当他还是婴儿时,就被爱德华家族抱养,那这个人长大后又将变成什么样的人呢?反之又会怎样?家族可能最初及持续灌输的是非观念、为人原则,善恶标准、将影响他的一生。
幼年时的孩子具有极强的可塑性,他们就像河水的源泉,活泼而无拘无束,一旦被坏的行为所导向某一方向,就很有可能转变它的流向。
虽然同处在社会大环境中,也有好人和坏人之分,有的人无所事事,有的人有所作为,实质上起决定作用的是教育。人和人之间的差别,主要原因是在后天受到的教育方式不同。在幼年的意识中留下哪怕是微不足道的印象,都会在未来漫长的一生中发挥重要的影响。
每一个孩子都无法选择自己的家庭,一出生就已经有了一对永远不能变换的父母。一个孩子将来能成为怎样的人,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孩子的父母,重要的是取决于孩子在早期成长过程中受到何种层次的家庭教育。
在孩子身上体现的好坏行为都是父母教育和影响的结果。孩子是父母的影子,孩子是父母的翻版。为了培养孩子的品德,父母亲一定要谨慎自己的行为,生活中处处做孩子的表率。
如果把孩子的心比喻成一块奇特的土地,那么播上思想的种子,就可以收获行为;播上行为的种子,就会收获习惯;播上习惯的种子,就能收获品德;播上品德的种子,就能收获命运。如果母亲喜爱打扮,其女儿必然也是喜爱打扮的。若母亲是多言多语的,女儿也不例外。同样,父亲嗜好喝酒,儿子也会喜欢喝酒;父亲说粗话、脏话,则孩子也是如此。这已成为家庭教育的定律。
孩子一生的命运掌握在父母手中。父母应该严格要求自己,作孩子的表率,努力培养孩子的品德,为开拓他们的美好前程积极创造条件,同时也就使自己成为一个伟大的人。
尽管我们总说家庭是一所学校,但家庭教育并非等同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来不得半点浮躁,也不能求速成。家庭教育有着自身独特的方式,它通过家庭环境氛围及父母的言论、行为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无形中塑造着孩子的人格品德与基本素质。
家庭教育不仅是基础教育,也是主导的教育,他会给孩子带来深入骨髓的影响。是任何学校及社会教育所永远代替不了的。
家长要以身作则
埃里克非常喜欢钓鱼,在同龄人中,他的垂钓技术是最好的。一天晚饭过后,虽然还不到钓鱼的时间,但埃里克已经忍不住了,他迫不及待地恳求妈妈带他到湖边钓鱼。妈妈拗不过他,又不放心孩子一个人在湖边,只好陪着他。
埃里克做好钓鱼前的一切准备后,着急地将鱼线甩向湖心,大约过了两三分钟,钓杆的另一头突然沉重起来。埃里克知道一定有一条大鱼上钩,赶紧收起鱼线。妈妈在一旁十分欣慰地看着儿子熟练麻利的操作。
终于,一条竭力挣扎的大鱼被拉出水面。埃里克和妈妈不禁感叹:好大的一条鲈鱼啊!鲈鱼美丽的鱼鳃一吐一纳地鼓动着。埃里克和妈妈都呆住了,他们从没见过这么大的鲈鱼呢!
兴奋之余,妈妈意识到现在是晚上9点,距允许钓鲈鱼的时间还差1个小时。
“儿子,我们必须把它放回去。”母亲说,“现在还不到钓鲈鱼的时间。”
“不,妈妈!”埃里克委屈地说,“再不会有这样大的鱼了,而且周围又没有人。没有人会知道的。”
但母亲十分坚决地要放生鲈鱼,埃里克知道母亲的决定是不可更改的,只好不情愿地把鱼放回了湖里。
年后,埃里克已经是纽约市一名成就显著的建筑师。的确在他以后的垂钓经历中再也没遇到过那么漂亮的大鱼,但他却为此终身感谢妈妈。因为是妈妈让他明白了做人的道理,在以后的成长过程中,埃里克从未因为无人知道而放松自律,做出有损公德的事情。经过自己的勤奋、诚实、努力奋斗,埃里克终于钓到了生活中的大鱼——让众人仰慕的成功事业。
家长如果在一些事情上不能以身作则,事情就会向相反的方向发展。比如,父母只要求孩子学习,自己却不看书,这种说一套做一套是没有效果的;父母教育孩子要爱学习,守纪律,讲道德,求上进,自己却不学无术,成日沉溺于“方城”之中,这样的父母如果只用自己所说的来要求孩子,而不要求自己,那么即使再苦口婆心,孩子也很难接受。
拥挤的公共汽车上,一个男孩想起身给一位站立不稳的老太太让座,谁料想孩子的母亲却站立一旁大声呵斥他:“让什么,你老老实实地呆着吧!”这位母亲平时一定没少教育孩子要孝敬父母,尊老爱幼,但遇到实际情况时,她的行为却与曾经的言语大不相同,在这样的状况下如何能指望孩子接受自己的教诲呢?
我们的许多家长在社会道德滑坡的时候无不义愤填膺,然而到了教育自己的孩子时,却常常只顾自己的眼前利益,社会风气自然难以改善。
许多家长认为孩子的行为与自己没有关系,其实,孩子是父母的影子,在实施家庭教育的同时,家长要让孩子自信乐观,自己就要自信乐观,这样才能培养一种积极的心态。
希望法则
要永远让孩子看到希望
并不是要父母对孩子寄予多少希望,而是“要永远让孩子看到希望”。可以说每个父母对自己的孩子都是寄予希望的,但很多人在教育孩子的同时,却因为方法不当,把孩子的希望给抹杀了。
罗森塔尔效应
年,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罗伯特·罗森塔尔和助手们来到一所小学,进行了一个著名的有关希望和信心对人影响的实验。
他们从1~6年级各选了3个班级共18班,对班里的学生进行了“未来发展趋势测验”。之后,罗森塔尔以赞赏的态度将一份占总人数20%的“最有发展前途者”的名单交给了校长和任课老师,并叮嘱他们一定要保守秘密,否则会影响实验的正确性。他们再次来到这所小学时,已经是8个月之后,这时他们对18位学生进行了复试。奇迹竟然出现了:凡是上了名单的学生,每个人的成绩都有了较大的进步,且情绪活泼开朗,自信心强,求知欲旺盛,更乐于和别人打交道。
真实的情况是这样的,当初那份“最有发展前途者”的名单只是罗森塔尔教授随机挑选出来的,自己也根本不知道哪些学生更聪明。
但在这8个月的时间里,罗森塔尔的名单左右了老师对学生的能力评价,当认为这些同学特别聪明时,老师又将这一心理活动通过情感、语言和行为传染给了学生,使学生强烈地感受到来自老师的期望,也认为自己是聪明的,从而提高了自信心,提高了对自己的要求,从而使各方面得到了出乎意料的进步。结果,这些同学竟然真的成为了聪明的学生。
这就是“希望”这一神奇的魔力在发挥作用。人们把这种由他人的希望,而使人们的行为发生与期望趋于一致的变化的情况,称之为“罗森塔尔效应”。
通过这个实例我们可以知道,你对他人的希望总会间接地产生一些巨大的影响。如果在人际交往中,一旦对他人有意或无意的寄托希望,对方就会产生相应于这种希望的特性。同样,对于教育来说,每一个孩子都可以成为一个非凡能力的人。一个孩子是否可以成才,关键是家长是否像对待天才一样对待他。家长以积极的态度给孩子以希望,并始终让孩子看到希望,孩子可能就会朝着积极的方向改进;相反,家长对孩子的偏见也能产生消极的结果。
希望法则,并不是要父母对孩子寄予多少希望,而是“要永远让孩子看到希望”。我们知道每个父母对自己的孩子都是寄予希望的,只是很多人在教育孩子的同时,常常因为采用方法不当,在悄无声息中把孩子的希望抹杀了。很多家长对于孩子的过错,经常对孩子喊“你怎么这么没出息”、“你真笨”、“我看你是没希望了”之类的话语,作为父母的如果站在孩子的立场换位思考一下,自己会看到希望吗?
在现实生活中,因绝望而悲观、意志消沉的孩子俯拾即是。要想让孩子永远对人生充满希望,必须让他有成功的体验,不断赏识和鼓励孩子,这些能帮孩子从生活和学习中学到应付困难的技能和信心,从而坚持不懈自己的目标,最终走上成功之路。
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过:世界由两类人组成。一类是意志坚强的人,另一类是意志薄弱的人。后者在面临困难和挫折时,总是选择逃避畏缩不前。他们极易受到伤害,从而灰心丧气,放弃了自己的希望,等待他们的也只有痛苦和失败。但意志坚强的人不是这样,他们内心有着一股坚强的特质,在面对困难时,他们仍用内在的勇气来承担外来的压力和考验。
美国人善于赞赏孩子,无论他们做的怎样,都需要经常夸奖说“很好”、“你真棒”、“你真是天才”之类表扬的话,这就是采用希望法则来正面激励孩子。但中国家长却恰恰相反,他们对孩子期待值很高,却不善于运用希望法则,反而喜欢挑毛病、找差距,孩子尽管取得90分的优秀成绩,仍然会追问为何丢了10分。这种过高的要求往往适得其反,扼杀了孩子心中的希望,使其灰心丧气。
有希望才能成就事业
凡是人心所能想象并且相信的希望,最终一定可以实现。这是因为希望是任何成就的试金石,它可以帮助人走向成功。
有希望才能成就事业,尤其当希望与特定的毅力、目的及欲将希望转化成事实或其他目标的炽烈欲望相结合时,希望更会显出强大的力量。
人要想在事业中获取成功,必须对自己的未来抱有热切的希望。而成功的根本要素是只有确保那种炽烈渴望胜利的心境。
一位穷苦的牧羊人带着两个年幼的儿子,靠为别人放羊来维持生活。一天,他们赶着羊来到一个山坡。这时,他们看见了一群大雁,鸣叫着从他们头顶飞过,很快从自己的视野中消失。
“大雁要飞往哪里?”牧羊人的小儿子问他的父亲。
牧羊人回答说:为了度过寒冷的冬天,它们要去一个温暖的地方安家。”
“如果我们也可以像大雁一样飞起来就好了,那我一定比大雁飞得还要高,这样就可以去天堂看妈妈。”他的大儿子眨着眼睛羡慕地说。
“做一只会飞的大雁多好啊!自己想去哪就可以飞到哪,那样就不用放羊了。”小儿子也对父亲说。
牧羊人沉默了一下,对儿子们说:如果你们有希望,你们也会飞起来。”两个儿子试了试,可并没有飞起来。他们用疑惑的眼神看着父亲。
牧羊人说着的同时试着飞了两下,同样没飞起来。但他肯定地说:“也许是因为我的年纪大了才飞不起来,你们还小,只要不断努力,就一定能飞起来,去你们想去的地方。”
孩子们牢记着父亲的教导,并充满希望不断努力。长大以后他们真的飞了起来,他们就是美国的飞机的发明者——莱特兄弟。
希望作为一种可贵的心灵动力,会使人心中产生激情,并最大限度地激发孩子的潜能,其实孩子许多看似不切实际的希望都有可能实现。
—天,母亲有事要出去,出门前,她交代儿子照顾好正在睡觉的妹妹。母亲出去后,百无聊赖的小男孩发现桌子上有几瓶彩色墨水,看到妹妹还在熟睡,他充满了好奇,情不自禁地拿起墨水画起来。小男孩开始在地板上画起了妹妹的肖像。不可避免地,室内各处都被洒上了墨水污渍,家里变得又脏又乱。
母亲回来,色彩凌乱的墨水污渍充斥着她的眼睛,但是她也发现了地板上的那张画像——准确地说是一片乱七八糟的墨迹。她惊喜地说道:啊,那是奈乐。”然后她弯下腰来亲吻了她的儿子。
这个男孩其实就是著名的画家本杰明·威斯特,他常常骄傲地对人说:“是母亲的亲吻使我成了画家。”
每个孩子都有梦想,所有的家长也要呵护好孩子的梦想。没有母亲对本杰明·威斯特的呵护,就不可能有他后来的成就。
人类最可贵的本能就是对未来充满幻想,对明天充满激情——这些幻想有许多不确定的因素,尽管有些孩子的梦想永远都不能实现,但是,每一个孩子都在憧憬着未来,并为着或远或近的“未来”投入他们全部的努力。
在哈佛,老师在教育孩子时,总是千方百计发掘他们的创造力和想像力。
而我国的教育则更多地要求学生循规蹈矩,进行理性的冷静思考,甚至每个问题都会有“标准答案”,孩子的奇思妙想常常由于担心被老师或父母斥责而中途消失。
黎巴嫩著名诗人纪伯伦说:“我宁可做人类中有梦想和有完成梦想愿望的、最渺小的人,也不愿做一个最伟大的无梦想、无愿望的人。”孩子天生都有梦想,处于童年期的孩子是多梦的季节。
心理学家曾明确指出:当一个人满怀希望并真的准备好去做一件事时,这件事自然会出现。”面对孩子的梦想和希望,很多父母会说那是不切实际的“好高骛远”,他们不明白,正是有了梦想,不切实际才有可能变为实际。因此,父母要学会给孩子以希望,并细心呵护孩子的希望,让孩子在希望之灯的引领下,充分发挥创造力和想像力,最终登上人生成功的顶峰。
孩子的成长需要希望的指引
有一天晚上,年轻的母亲正在厨房里做饭,小儿子独自在洒满月光的后院玩耍。儿子蹦蹦跳跳,玩得很高兴。年轻的母亲听到传来的“咚咚”声很是奇怪,便大声询问:儿子,你在做什么?”
天真无邪的儿子也大声回答:“妈妈,我正试着跳到月亮上去。”
母亲并没有责怪儿子只知道瞎想,不好好学习。而是微笑着说:好啊!不过一定要记得回来吃晚饭啊!”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