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阿尔弗雷德·舒茨:《社会实在问题》,霍桂桓译,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年。
〔澳〕斯蒂芬·卡斯尔斯:《全球化与移民:若干紧迫的矛盾》,载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编《社会转型:多文化多民族社会》,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
〔德〕胡塞尔:《纯粹现象学通论》,李幼蒸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年。
〔德〕马克斯·韦伯:《社会学的基本概念》,顾忠华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俄〕 В.Л. 拉林:《在俄罗斯的中国移民社会适应与社会宽容问题研究》,臧颖、于涛译,《西伯利亚研究》2011年第6期。
〔法〕 E. 迪尔凯姆:《社会学方法的准则》,狄玉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年。
〔法〕皮埃尔·布迪厄:《实践感》,蒋梓骅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年。
〔美〕彼得·邝:《新唐人街——当代美国华人社区》,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
〔美〕邓津、林肯主编《定性研究:方法论基础》,风笑天等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年。
〔美〕贾雷德·戴蒙德:《枪炮、病菌与钢铁》,谢延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
〔美〕林南:《社会资本——关于社会结构与行动的理论》,张磊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美〕马克·格兰诺维特:《镶嵌:社会网与经济行动》,罗家德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
〔美〕乔尔·科特金:《全球族》,王旭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
〔美〕乔纳森·特纳:《社会学理论的结构》(下),邱泽奇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年。
〔美〕宋李瑞芳:《美国华人的历史和现状》,朱永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
〔美〕塔尔科特·帕森斯:《社会行动的结构》,张明德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年。
〔美〕 W. 托马斯、〔波〕 F. 兹纳涅茨基:《身处欧美的波兰农民》,张友云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年。
〔美〕詹姆斯·S. 科尔曼:《社会理论的基础》(上、下),邓方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
〔西〕华金·阿朗戈:《移民研究的评析》,黄为葳译,《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2001年第3期。
〔匈〕阿格妮丝·赫勒:《日常生活》,衣俊卿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年。
〔英〕安东尼·吉登斯:《社会的构成》,李康、李猛译,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
〔英〕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田禾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年。
曹云华:《变异与保持——东南亚华人的文化适应》,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01年。
潮龙起:《跨国华人研究的理论和实践》,《史学理论研究》2009年第1期。
潮龙起:《美国华人研究理论范式的变迁》,《史学理论研究》2010年第3期。
潮龙起:《移民史研究中的跨国主义理论》,《史学理论研究》2007年第3期。
陈国贲:《华商——族裔资源与商业谋略》,香港:中华书局(香港)有限公司,2010年。
陈国贲、张齐娥:《出路——新加坡华裔企业家的成长》,王业龙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
陈勇:《华人的旧金山—— 一个跨太平洋的族群的故事,1850—1943》,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
陈志明:《迁移、家乡与认同》,段颖、巫达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年。
陈志明、丁毓玲、王连茂主编《跨国网络与华南侨乡:文化、认同和社会变迁》,香港:香港中文大学香港亚太研究所,2006年。
邓兰华、张红:《俄罗斯华侨华人与俄联邦的移民政策》,《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5年第2期。
丁月牙:《论跨国主义及其理论贡献》,《民族研究》2012年第3期。
范玉春:《移民与中国文化》,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费孝通:《乡土中国 生育制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傅义强:《当代西方国际移民理论述略》,《世界民族》2007年第3期。
高鉴国:《试论美国民族多样性和文化多元主义》,《世界历史》1994年第4期。
高伟浓:《华人新移民在澳大利亚、新西兰的生存适应分析》,《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3年第2期。
葛剑雄主编《中国移民史(第六卷)》,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
郭连成、唐朱昌:《俄罗斯经济转轨路径与效应》,大连:东北财政大学出版社,2009年。
郭玉聪:《福建省国际移民的移民网络探析——兼评移民网络理论》,《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6期。
侯文若:《全球人口趋势》,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8年。
胡锦山:《罗伯特·帕克与美国城市移民同化问题研究》,《求是学刊》2008年第1期。
黄光国:《人情与面子:中国人的权力游戏》,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敬菁华:《当代俄罗斯社会的排外思潮评析》,《西伯利亚研究》2009年第2期。
李传勋:《俄罗斯远东地区的所谓中国“移民”问题》,《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9年第6期。
李明欢:《20世纪西方国际移民理论》,《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4期。
李明欢:《国际移民政策研究》,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1年。
李明欢:《欧洲华侨华人史》,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02年。
李沛良:《论中国式社会学研究的关联概念与命题》,载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所编《东亚社会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
李亦园:《东南亚华侨的本土运动》,载《李亦园自选集》,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
李永昌:《旅俄华工与十月革命》,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88年。
李永昌:《十月革命前夕的旅俄华工》,《世界历史》1987年第5期。
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香港:三联书店,1987年。
令狐萍:《美国华人研究的新视角:文化社区理论》,《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7年第1期。
令狐萍:《芝加哥华人: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30年代的跨国移民与商业活动》,《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14年第3期。
刘宏:《跨界亚洲的理念与实践——中国模式·华人网络·国际关系》,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
刘宏:《社会资本与商业网络的建构:当代华人跨国主义的个案研究》,《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0年第1期。
刘宏:《战后新加坡华人社会的嬗变:本土情怀·区域网络·全球视野》,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年。
刘世定:《占有、认知与人际关系》,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年。
龙登高:《跨越市场的障碍:海外华商在国家、制度与文化之间》,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年。
娄芳:《俄罗斯金融危机根源剖析》,《东欧中亚市场研究》1998年第11期。
陆益龙:《嵌入性适应模式》,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
罗家德:《社会网分析讲义》,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
强晓云:《移民对当代中俄关系的影响:非传统安全视角的分析》,北京:时事出版社,2010年。
宋全成:《欧洲移民研究》,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7年。
宋晓绿:《中国楼——莫斯科的“唐人街”》,《光彩》1999年第11期。
孙立平:《“关系”、社会关系与社会结构》,《社会学研究》1996年第5期。
孙维韬、温家琦:《狂潮与涌流——苏联剧变亲历记》,北京:世界华侨华人社团联合总会,2006年。
陶建杰:《都市生活中的乡土关系——对进城农民工生活方式的人际传播视角解读》,《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
佟新:《全球化下的国际人口迁移》,《中国人口科学》2000年第5期。
王春光(a):《巴黎的温州人:一个移民群体的跨社会建构行动》,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
王春光(b):《流动中的社会网络:温州人在巴黎和北京的行动方式》,《社会学研究》2000年第3期。
王春来:《为什么赚了钱而没有地位——莫斯科华商的地位获得与地位消解》,硕士学位论文,北京大学社会学系,2009年。
王灵智:《美国华人研究的新模式》,陈新译,《华侨华人历史研究》1994年第4期。
王维、钱江:《移民网络、社会资源配置与中国东北新移民——美国旧金山湾区田野调查札记》,《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6年第2期。
王志远:《俄罗斯两次金融危机的比较分析》,《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9年第4期。
温锦华:《旅俄华商的地位、作用和前途——对俄民贸十年回顾》,《东欧中亚市场研究》2001年第7期。
吴前进:《当代移民的本土性与全球化——跨国主义视角的分析》,《现代国际关系》2004年第8期。
吴前进:《跨国主义的移民研究——欧美学者的观点和贡献》,《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7年第4期。
项飚:《跨越边界的社区:北京“浙江村”的生活史》,北京:三联书店,2000年。
项飚:《全球“猎身”:世界信息产业和印度的技术劳工》,王迪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
谢立中主编《日常生活的现象学社会学分析》,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
谢良兵:《从“倒爷”到华商》,《传承》2008年第2期。
徐江善:《寻梦俄罗斯》,北京:新华出版社,1997年。
许新主编《叶利钦时代的俄罗斯·经济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
薛永盛等:《独联体国家华人经济之特点、处境与前景初探》,《黑河学刊》1995年第1期。
阎云翔:《礼物的流动》,李放春、刘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颜清湟:《海外华人的社会变革与商业成长》,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5年。
杨善华:《感知与洞察:研究实践中的现象学社会学》,《社会》2009年第1期。
杨善华:《田野调查中被访人叙述的意义诠释之前提》,《社会科学》2010年第1期。
杨善华、谢立中主编《西方社会学理论》(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杨善华等:《作为意义探究的深度访谈》,《社会学研究》2005年第5期。
杨善华主编《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姚建军:《试析美国“熔炉论”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悖论》,《世界民族》2011年第2期。
叶匡政:《1993年流行词:出国热》,《观察与思考》2009年第1期。
叶朗:《1992年秋天俄罗斯印象》,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
叶启政:《进出“结构—行动”的困境:与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论述对话》,台北:三民书局,2004年。
于海:《西方社会思想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
于晓丽:《俄罗斯远东“中国移民问题”论析》,《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6年第4期。
于晓丽:《俄著名人口学家扎伊翁奇科夫斯卡娅的移民观》,《西伯利亚研究》2010年第1期。
曾少聪:《漂泊与根植——当代东南亚华人族群关系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
翟学伟:《关系与中国社会》,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
翟学伟:《人情、面子与权力的再生产——情理社会中的社会交换方式》,《社会学研究》2004年第5期。
翟学伟:《再论“差序格局”的贡献、局限与理论遗产》,《中国社会科学》2009年第3期。
翟学伟:《中国人的关系原理——时空秩序、生活欲念及其流变》,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
翟振孝:《全球化视野下的缅华跨国移民的文化再现与认同建构》,载廖建裕、梁秉赋主编《华人移民与全球化:迁移、本土化与交流》,新加坡:华裔馆,2011年。
张国雄、周敏、张应龙主编《国际移民与侨乡研究》,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年。
张建华:《俄国历史上俄罗斯民族主义的产生及其基础》,《世界历史》1994年第5期。
张建华:《俄罗斯国家的形成与民族主义》,《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2期。
张树华:《过渡时期的俄罗斯社会》,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年。
张文宏:《城市居民社会网络中的差序格局》,《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张锡模:《莫斯科不相信眼泪》,北京:三联书店,2013年。
张雅文:《玩命俄罗斯——中国人在俄罗斯纪实》,北京:群众出版社,1994年。
张宗海:《远东地区世纪之交的中俄关系》,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
赵俊亚:《旅俄华人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吉林大学历史系,2007年。
赵龙庚:《俄罗斯极端民族主义思潮与“光头党”现象》,《世界民族》2008年第6期。
周敏:《美国华人社会的变迁》,郭南审译,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
周敏:《唐人街——深具社会经济潜质的华人社区》,鲍霭斌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年。
周敏、张国雄主编《国际移民与社会发展》,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2年。
周聿峨、阮征宇:《当代国际移民理论研究的现状与趋势》,《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2期。
朱峰:《基督教与海外华人的文化适应》,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
朱红:《转换·融合:中国技术移民在加拿大》,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
庄国土、刘文正:《东亚华人社会的形成和发展》,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9年。
左凤荣:《试析俄罗斯极端民族主义的发展》,《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6年第3期。
外文文献
英文
Alba R, Nee V.1997. "Rethinking Assimilation Theory for a New Era of Immigration." The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Review, Volume 31: 4.
Alejandro Porter, "Conclusion: Theoretical convergencies and em-pirical evidence in the study of immigrant transnationalism,"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Review, Vol.37, No.3, 2003.
David Fitzgerald.2002. Locating the Nationaland Local in "Tran-snationalism." Presented at the UCLA Second Annual Interdisciplinary Conference on Race, Ethnicity, and Immigration.
Erol Ricketts.1987. "U. S. Investment and Immigration from the Caribbean." Social Problems 34.
G. Hugo.1993. The Economic Implications of Emigration from Aus-tralia. Canberra: Australian Government Publishing Service.
Larry A. Sjaastad.1962. "The Costs and Returns of Human Migra-tion."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Linda Basch, Nina Glick Schiller, and Cristina Szanton Blanc. 1994. Nations Unbound: Transnational Projects, Postcolonial Predica-ments, and De-terrirorialized Nation-States. Langhorne, PA: Gordon and Breach.
Luis Eduardo Guarnizo.2001. "The Economic of Transnational Mi-gratio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Davis, July 2001, see The Center for Migration and Development Working Paper Series, Princeton University.
S. Sassen.1998. The Mobility of Labour and Capital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Wong Siu-Lung, "The Chinese Family Firm: A Model",The British Journal of Sociology, Vol.36, No, 1(January, 1985).
俄文
A. Г. Ларин. Китайцы в России вчера и сегодня, М: Муравей, 2003г.
A. Л. Ларин, Китайские мигранты в России: История исовременность. М: Восток-Запад. 2009г.
A. Л. Ларин, Втени проснувшегося Дракона: Российско-китайские отношенияна рубеже XX—XXI веков, М: Владивосток, 2006г.
В. Г. Гельбрас, Китайская реальность России. М: Муравей, 2001.
В. Г. Гельбрас, Россия в условиях глобальной китайскоймиграции. М: Муравей,2004г.
В. Я. Портяков, "Новые китвйские мигранты в России: промежуточные итоги",ПроблемыДальнего Востока, 2004, №3.
Д. Тренин, "Китайская пробл России",Московский центрКорнеги, М, 1998г.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