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知道,精彩的人生是说出来的。所以话一定要说好,要会说话,有理也要有据,而不要说胡话,让对方摸不着头脑。相信掌握了这个说话技巧之后,一定会对你的人生有很大帮助。
寓理于事,不言自明
顾名思义,“寓理于事”是说,陈述一件事的时候要寓理于其中,即暗含某个道理。例如,我们所谓的“寓言故事”就是寓理于事的典范。
之所以要“寓理于事”,是因为很多时候,有些话直接说不清楚,或者直接说别人不容易接受,而用一个故事去阐述一个道理或在讲述某件事情的时候暗藏某个道理会更有效。
也就是说,寓理于事,言之有据,更能让别人信服,因为这样的语言能帮助我们达到“不言自明”的效果。精彩人生中,“不言自明”的语言可谓是绝妙的一笔。特别是在说服别人的时候,更能体现个人的聪明与智慧。少孺子就是这样一个智慧之人。
吴王准备进攻楚国,左右大臣都想劝阻他,但是吴王执意要如此,并且警告大臣说:“如果有人劝诫我放弃攻打楚国,我就治他死罪。”这时,有一位大臣叫少孺子,他深知吴王这样做的后果,想进谏却又不敢。于是他想到一个主意。
每天清晨,他怀揣着弹弓到后花园去散步,每次都让露水打湿了自己的衣裳,这样坚持了三个清晨。终于引起了吴王的注意,吴王问他:“你为什么会把衣裳弄湿成这个样子呢?”
少孺子回答说:“这个园子里有很多树,树上有蝉,蝉在高高的树上鸣叫饮露,却不知道此时螳螂就在它的身后,螳螂俯下身子要去捉蝉,却不知道自己被黄雀盯住了,黄雀伸着头要去捉螳螂,却不知道我在树下,拿着弹弓瞄准了它。这三者都想得到自己的好处,而不管身后是否隐藏着祸患。”
吴王听懂了少孺子的弦外之音,对他说:“你说得很好!”于是放弃了攻打楚国的主张。
少孺子把攻打楚国要面对的危险,寓于一个简单的故事中,寓理于事,既避免了直接进谏的后果,又达到成功说服吴王的目的,同时也让吴王和其他大臣都对他刮目相看。总之,劝谏的方式既简洁、明了,又有说服力,更难能可贵的是,通篇几乎没有一句胡话或废话。
可见,寓理于事比直接阐明一个道理要容易得多,也更加清楚明白。寓理于事就能不言自明,也能避免说胡话的情行。这种方式通常用在文学创作中,把一个深刻的道理,寓于一个简单的故事中,就能让读者更好地体会其中的深意。
那么在说话的时候,不妨也使用这样的方式,让对方能更加直接地理解你要表达的意思,如此一来,就能轻而易举地说服别人,或轻轻松松地让别人器重自己……
那么在说话中我们怎样才能做到不说胡话,寓理于事,让自己的语言不言自明呢?可借鉴以下几点:
1.可以借用典故
与别人说话的时候,如果想要表达某个观点,但是由于各种原因不能直接说出来,不妨借用一些典故。例如说一个人疑神疑鬼,可用杯弓蛇影的典故。把这个成语用故事的形式讲述出来,对方就能轻易地明白。
2.巧用历史事件
在说话的时候,还可以引用一些历史故事来表达自己的观点。例如,鼓励一个人在逆境中发奋,可以借鉴“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寓理于事,让对方明白自己的用心。
3.妙用身边的事例
你也可以举一个大家都熟悉的例子,让对方明白你真正要告诉他的道理是什么。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无法直接说明的道理,或难以用“开门见山”的方式与人谈论某个问题,遇到这样情况,我们就可以运用寓理于事的说话技巧,言之有据,达到不言自明的效果,以让我们的语言更有说服力和影响力,进而让我们自己的人生更有精彩度。切忌硬碰硬,更不要通篇胡话,这样的语言难以让人信服。
有效说服的关键——晓以利害
我们经常会遇见一些人,他们固执己见,不肯听取别人的意见,遇到这样的人,说服他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让他看到自己所坚持的事情会给自己带来什么样的后果,也就是说要对他晓以利害,这是有效说服的关键,也是成就出色口才的重要技巧。
社会毕竟是现实的社会,很多人都以自己的利益当先。所以当你想说服某人的时候,要先告诉他,这样做,会有什么样的后果,晓以利害,别人自然就会被你说服,毕竟“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人是很少的。再者,这样的说服方式是站在对方的角度着想,是言之有据的,而不是胡编乱造,更不是胡说八道,对方也更容易接受。
贝利是20世纪最伟大的足球明星之一,被球迷称为“球王”。贝利是足球史上享有盛誉的天才球员。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已经显示出了踢球的天赋,并且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有一次,小贝利参加一次足球赛,比赛结束后,队员们感觉筋疲力尽,有几位队员点上了香烟,并递给小贝利一支。小贝利接过烟,学着同伴们的抽烟姿势抽起了香烟,自认为这样很潇洒。不巧的是,这一幕,正好落入了前来看望他的父亲的眼里。
当然父亲没有当着众人的面指责他,而是假装不知情。回家后,父亲问贝利:“你今天抽烟了?”
贝利红着脸回答说:“是的”。然后低下头准备挨训。
然而父亲没有这么做。他站起来在屋子里转了半天,然后对贝利说:“孩子,你踢球很有天赋,这一点谁都不能否认,假如你勤加练习的话,将来一定会有出息的。但是要成为一个优秀的足球运动员的前提是拥有健康的体魄。然而今天你却抽烟了,可能你会说你只抽了一根,但是一旦有了第一次,就会有第二次、第三次……而且每次你抽完都会想,我只抽了一根,不会有什么影响的。但是时间久了,就会上瘾,那么就会影响你的身体状况。没有了健康的身体,你就不能从事你最喜欢的足球运动了。”
父亲停了一会儿接着说:“我是你的父亲,引导你往好的方向发展是我的责任,同时我也有责任阻止你学习那些不良的行为。但是要向好的方向发展还是向坏的方向发展决定权在你自己手上。”
父亲又停了一会儿,继续说:“你是愿意继续抽烟毁坏你的健康,还是愿意成为一个优秀的足球运动员?现在你已经有自己的判断能力了,你自己选择,我不能替你来决定。”
说完,父亲从口袋里拿出一叠钞票递给小贝利,说:“如果你要放弃你的足球运动,坚持抽烟的话,这是给你的抽烟费。”父亲说完走了出去。
小贝利拿着父亲给的钱,回味着父亲的话,非常后悔自己抽烟的行为。过了一会儿,他拿着钱走进了父亲的房间,对父亲说:“爸爸,我以后再也不抽烟了,我要成为一个出色的运动员。”
从那以后,贝利再也没有抽过烟,同时也更加刻苦地训练,终于成为一代球王。
贝利的父亲可以称得上是一个智者,他知道对于一个孩子而言,进行严厉地训斥,不如晓以利害。他给贝利分析了抽烟的坏处,也分析了不抽烟的好处,这样就更能够让小贝利明白这个道理。要是贝利的父亲不是用晓以利害的方式,转而用严厉批评的方式,反而会激发孩子的逆反心理,抽烟的行为可能不但不会终止,反而会变本加厉。
可见,晓以利害是有效说服对方的关键,若能充分运用好它,便能成功说服对方。这样一来,既帮助别人做出正确的决定,往好的方向发展,也能成功达到自己的说服目的。
比如说,当涉及某个集体的利益时,要想成功说服决策者,就应当晓以“不正当决定”的利害,做到有理有据,就能有效地帮助决策者做出正确的决定。
当然,晓以利害不是凭空想象,也不是胡编乱造,更不是毫无根据的主观臆断,而是有理有据的判断与推测,正因为如此,所以更能够达到成功说服别人的目的。
那么在说服别人的时候,要想把握好“晓以利害”这个关键,有理有据地说服别人,还应当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的几点可供参考。
首先,要在言辞中体现对对方的关心。对那些固执的人,如果直接劝说,可能会激起他们的抵触情绪,而假如你在言辞上体现出对他的关心,就能减少这种抵触心理,方便你进入话题。
其次,论据要明确。要用事实来论证他坚持的观点是错误的,因而你选择的论据必须是简洁明了,不可胡乱选择。
再次,点到为止。让对方知晓其中的厉害关系后,把选择权交给对方。不要强迫对方做出选择,有的人,即使知道了自己的观点是错误的,也会因为面子问题,不愿意当面做出选择,所以要留给对方一定的思考空间。
总之,在说服别人的过程中,言之有据,晓以利害是成功说服别人的关键。要想在说服别人的过程中成就自己的精彩口才或精彩人生,就不要忘了这一说话技巧。掌握了它,你的前途可能会比别人更光明。
设问,是说服对方的好方式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确实,因为爱问,所以人能凭着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改造世界。
说话中,“问”也能帮我们把话说得漂亮,说得有理有据,例如长于辩论的孟子就善于问,并且善于设问,因此他总能成功地说服别人。
事实上,设问是一种成功说服别人的好方式,聪明的人能够巧妙地利用设问来引起别人的注意,引发别人的思考。而在设问的过程中,也做到了言之有据。
战国时期,庞恭陪同魏国的太子前往邯郸做人质。为了防止魏王听信别人污蔑自己的流言飞语,于是对魏王说:“如果现在一个人跑进来对您说,大街上出现了一只猛虎,大王,您会相信他说的话吗?”
魏王说:“不信。”
“这时,假如来两个人,说街上出现了老虎,您会相信吗?”庞恭接着问。
“会有所怀疑。”魏王说。
“那假如有三个人异口同声地说,街上出现了猛虎,您会相信吗?”庞恭又问。
“我会相信。”魏王回答说。
于是,庞恭就对魏王说:“大街上不会出现老虎,这是很明显的事情。但是要是三个人都这样说,那就好像真有其事。现在赵国的邯郸离魏国的大梁,要比这里的街市远得多。但是议论我的人,又有很多。希望大王能够明察这件事。”
魏王回答说:“这个我自然知道。”
庞恭设立了一系列的问题,寓理于事,言之有据,最终让魏王明白了“三人成虎”这个道理。古人尚能如此,现实生活中的我们也应该向古人学习,说服别人的时候,也可以先“设问”,把对方引入一定的情境中,然后再把自己的意思传达给对方,这样别人就能更轻易地接受。
在关键时候设问,还能引起别人的共鸣,这不就达到了说服别人的目的了吗?
林肯在当律师的时候,有一次,一个可怜的老太太请求林肯的帮助。她向林肯哭诉了自己的悲惨遭遇。原来,这位妇女是美国独立战争时一位烈士的遗孀,现在老态龙钟,每个月的生活来源全靠政府的抚恤金。
就在不久前,她像往常一样去领取抚恤金的时候,一位出纳员竟然要求她出一笔手续费,然后才能发放抚恤金。更气愤的是,手续费几乎是老太太抚恤金的一半,如果交了手续费,那么老太太的生活就会面临困难。这种行为简直就是变相勒索。
法庭审理这个问题时,被告却坚决否认这件事。原来这个狡猾的出纳员,只是在口头上进行勒索,并没有留下证据,也没有证人在场,于是这件案子变得很棘手。
在法庭上,轮到林肯发言的时候,听众席上几百双眼睛盯着他,大家都想看看林肯要怎么扭转这个不利的局面。
林肯发言了,他首先讲述了美国的独立战争,让大家都陷入回忆中。然后又说了战士们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中,如何竭尽全力去战斗,直到流尽最后一血。
最后饱含深情地说:“现在所有的事实都已成为历史。那些战争中的英雄们早已经长眠在地下。但是他们的遗孀,却一直生活在我们身边,现在这位战士的遗孀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请我们为她申诉。曾经她也是一位妙龄少女,她的家庭幸福和睦,然而她的丈夫为了战争牺牲了自我,使得这位太太变得一无所有,孤苦无依,不得不请求我们这些享受着烈士们用鲜血换来的和平和自由的人给予帮助。面对这位老人的不公正待遇,我们能熟视无睹吗?”
林肯的一番有理有据的话,让在座的听众都很感动,尤其是最后一个问句,激起了人们对老人的同情,也激起了他们对出纳员的愤怒,有些人甚至当场冲过去要殴打被告。最后法院给予了老太太公正的判决。
林肯在没有证据的情况下,能够取得诉讼的胜利,就在于他抓住了人们的心理,用设问的方式来激发人们内心最真实的情感,最终让人们痛恨出纳员勒索的行为。这就是设问的魔力。当然,前提是设问本身是有理有据的,是我们凭着自己的常识或思维能准确做出判断的。如果不能做出判断,这样的设问就没有多大价值了。
总之,在说服别人的时候,要会采用设问的方式。言之有据的设问,往往更能达到说服别人的目的,否则,就可能会闹笑话。
打个比方给人听,更能说服对方
中国人说话喜欢打比方,因为比方打得好,就能轻易让对方明白你所说的话,而要说服别人也会容易得多。
一位父亲带着自己的儿子去超市买东西,来到海鲜区时,父亲看见花鲢鱼身的价格是每斤4.9元,而鱼头的价格是每斤9.9元。于是父亲感慨地说:“鱼头的价格怎么比鱼身还贵啊!”这时,儿子在一旁说:“爸,这您都不知道啊。打个比方跟您说吧,您现在就是一条活鲢鱼,去掉身上的肉,或许还能活,但是头没了,您这条鱼还能活吗?”
看到这个小故事,我们不禁会感叹孩子的聪慧。虽然孩子对鲢鱼价格差异的解释有些牵强,但是孩子稚嫩聪慧的语言却不得不让我们感叹,因为他这个比方确实打得好,让父亲觉得言之有理。
事实上,这样的方式也可以作为一种说话技巧,为我们所用。因为与别人谈话的时候,假如能使用打比方的方式,那就能让自己的话更加有据,防止自己说胡话,因而更容易让对方信服。
有一次,庄子穷到了揭不开锅的地步,走投无路之下,庄子只好硬着头皮去监理河道的官吏家借粮。
监河侯看见庄子上门求助,于是很爽快地答应借粮。他说:“可以,等我收到租税后,就立刻借给你300两银子。”
庄子听完后很生气,他愤然对监河侯说:“我在来的路上,听到求救声。但是环顾四周却不见人影,仔细观察,原来是一条鲫鱼躺在干涸的车辙里。”
庄子叹了口气说:“鲫鱼见到我,以为见到了救星,立即向我求助。它说它来自东海,不幸掉进了车辙里,无力自拔,眼看就要干渴而死,于是请求我给它点水,救救它。”
听到这里,监河侯问庄子是否救了鲫鱼。庄子叹息说:“我答应救它,但是我说,要等我到南方去,说服吴王和越王,请他们把西江的水引到车辙里,然后把它接回东海去。”
监河侯对庄子的做法很不解,甚至觉得很荒唐:“那怎么行呢?”
庄子说:“是啊,鲫鱼听完我的话,很生气地说:‘我现在离开了水,没有地方可以安身,需要几桶水解决目前的困境,而你却说要引西江的水来这里,全是空话,你还没到达南方,我已经成了鱼干了。’”
监河侯这才明白庄子是在说自己,于是连忙道歉,并且立即为庄子装了一袋粮食。
庄子就巧用鲫鱼自比,把自己的愤怒的心情通过鲫鱼的口表达出来,并轻松地改变了监河侯的态度,从而达到了说服监河侯借给自己粮食的目的。如此精彩的比方,帮庄子解决了燃眉之急。
试想一下,如果庄子在听到监河侯的话后,愤怒地指责他,或者干脆胡言乱语,随便骂他一通,庄子会借到粮食吗?
所以在说话的时候,适时地打个比方,会使复杂和抽象的东西就会变得简单、变得具体。这样一来,别人能更好地理解你的意思。这较之言之无据地说胡话,自然会更精彩,也更有说服力。
劝固执的人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生活中难免会遇见一些固执或冲动的人,他们往往坚持己见,听不进别人的劝告,面对这样的人,要说服他们,就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所谓动之以情,就是说在情感上打动别人。所谓晓之以理,就是要做到以理服人,言论要合情合理。以理服人,以情感人,言之有据就能有效地说服对方。
在大多数情况下,进行说服的过程,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是以情感来征服对方。只有先动之以情,才能晓之以理,才能让那些固执的人在心理上认同你,进而达到说服的目的。
一天晚上,有辆出租车载了一位男青年,车行至不远,男青年就掏出尖刀逼女司机把钱都交出来,她装作很害怕的样子交给歹徒300元钱说:“今天就挣这么点儿,要嫌少就把零钱也给你吧。”说完又拿出20元找零用的钱。
见“的姐”如此爽快又是个女子,歹徒慢慢放松了警惕,把刀也收了起来。他让“的姐”把他送到火车站去。“的姐”一边慢慢地开着车,一边跟歹徒说话:“小伙子,你是哪里人呀?这么年轻一个人出来闯荡挺不容易的吧。是不是家里条件不太好啊?”
这话好像说中了年轻歹徒的痛处,他愤愤地说:“你们城里人也太黑了,自己吃香的喝辣的,我们累死累活卖命干活儿,也挣不了几个钱,还要找各种理由给克扣了,凭什么你们城里人就该比我们生活得好?凭什么这样对待我们?”
从他的话里,“的姐”听出了这个年轻歹徒抢劫自己的动机,她心里有底了,知道这个年轻人不是那种穷凶极恶的抢劫犯,他本质上并不坏,只是自己受了委屈无处发泄,才把火发到了自己身上。
于是“的姐”趁势跟他套近乎:“是啊,现在确实有一些黑心老板克扣工人工资,这些人早就应该受到制裁,我也恨他们,我一个亲戚也像你一样受过骗,当时也跟你一样,非要杀了他们老板,后来让家里人给劝住了。然后,他们通过法律途径把钱要了回来。你被骗了,也要通过法律解决,不能自己蛮干,蛮干就是犯罪。”
见年轻人不吭声,“的姐”接着说:“其实,大多数城里人都是好的,也跟你们一样靠自己工作挣钱。你看大姐我,这么晚了还要出来开车拉活儿,孩子他爸也是上夜班,我5岁的孩子只能一个人被锁在家里,谁都不容易呀!”
见歹徒沉默不语,“的姐”干脆把车停了下来说:“小伙子,姐也知道你心里的想法,要过年了,自己没有钱带回家去,心里不舒服。这样,姐也不去报警了,这300块钱就算姐帮你的,但是,有一句话要听姐的,以后一定不要再做违法的事儿了,那样会毁了你一辈子的。”
年轻人再也听不下去了,只见他哭着把钱往“的姐”手里一塞说:“大姐,你放心,我这辈子就是穷死饿死都不会再做这样的事儿了。”说完,拉开车门冲了出去。
“的姐”说服这个年轻人,就是先动之以情,把自己放在跟对方一样努力工作挣钱的位置上,然后,又晓之以理,说得有理有据,苦口婆心地劝说他不要走上犯罪的道路。最终,让这个固执的年轻人真心感动,诚心改过了。
感情是沟通的桥梁,只有把桥梁搭好了,双方沟通起来才更顺畅。因此,在说服别人时,要做到推心置腹,以心换心,让对方真正从心理上对自己认可了,道理也就很容易讲清楚了。
总之,在说服那些固执或冲动的人的时候,要以情动人,以情感人,首先得到对方感情上的认同,然后再晓之以理,言之有据,就能让对方明理。“情”字也是最能够深入到人内心深处的,最能打动人的。心服胜于口服,人心一旦被打动了,对方就把你整个人都接纳了,那么你的“理”对方也自然会接受。这样就达到了说服的目的。而这,不正是你人生中出色的一部分吗?
赞美他人也要有理有据
威廉·詹姆斯曾说:“人性深处最大的欲望,莫过于受到外界的认可与赞扬。”得到他人真诚的赞美是一件美好的事情,但要恰到好处地赞美别人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赞美别人是一门艺术,要讲究一个度,言之要有据,不要说胡话。不从实际出发,言过其实,不仅不能达到赞美的效果,反而会被认为是油嘴滑舌,阿谀奉承。
赞美的尺度往往直接影响赞美的效果。恰如其分的赞美能够让一个人在交际场上更成功。倘若使用过多华丽的辞藻进行空洞的奉承和过度的赞美,只会让对方感到不舒服、不自在,有时候甚至感到难堪、肉麻、厌恶。
有理有据的赞美首先要做到的就是适度。例如在一次宴会上,你听到自己的朋友唱了一首歌,而在这之前你从来没听过他唱歌。等他到台下的时候,你想对他赞美一番。于是对他说:“你唱得真好听,简直是天籁之音。”那么你的朋友就会觉得你很虚伪。因为这样的话显然是言过其实,可信度自然就降低了。假如你对朋友说:“我从来没有听你唱过歌,原来你的声音这么好听!”这样平实的语言,更能传达你的情感,别人也更容易接受。
要知道过度的赞美其实就是胡话,就是谎言,不但不能发挥赞美的作用,反而会引起对方的反感,从而失去谈话的兴趣。
在公司举行的年会上,每个人都想对自己的上司说几句赞美的话。一个人说:“经理,这一年来,你对工作一直兢兢业业,也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平时您平易近人,是个难得的好人啊!”一个人说:“经理,为人和善,大家都很喜欢你,而且你带着我们取得这么好的业绩,我们真的很欣赏你。”
这时,走过一个人,这个人平时喜欢拍马屁,这样的场合当然少不了他了,他对经理说:“经理,你真是天大的好人,对我们来说就是观世音再世,你的工作业绩就更棒了,无人能及。我觉得要论工作能力,恐怕老板也不及你啊。”这样一番话,让在场的人都起了一身的鸡皮疙瘩。而经理也只是微微一笑,但是在心里想:这个人很虚伪,善于吹捧,以后要敬而远之。
这位员工的出发点是好的,是为了赞美自己的经理,但是却用了言过其实的话来表达,不仅没有达到赞美的效果,反而让对方反感,也让周围的人对他另眼相待,自己的仕途也因此受到了影响。
所以说,赞美,要言之有据,恰如其分,点到为止即可,这样的赞美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例如,看见你的同事换了件新衣服,可以说:“这衣服真适合你。”说这么简单的一句话就可以了,不用过多的修饰。
每个人都喜欢听赞美的话,赞美是我们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手段,言之有据的赞美能为我们赢得良好的人际关系。然而,赞美别人要把握一个度,过犹不及,不根据事实说胡话,只会让对方觉得尴尬,达不到赞美的效果。
谈判中处理反对意见要有理有据
言之有据也是谈判的策略之一。在谈判中有理有据才能说服对方,尤其是在处理反对意见的时候,一定要把话说得清楚明白,切不可说胡话,这样才能以“理”服人,进而实现自己的计划或达到自己的目的。
在商业谈判中,这种说话技巧的重要性就更为突出。
同是服装行业的两家公司,决定一起研发一个新的服装品牌。其中一家公司提供面料,另一家公司负责服装的设计与推广。于是两家公司坐到了一起开始协商谈判。
提供面料的公司坚持利润要四六分,并且申明可以负责销售一部分服装。但是设计公司坚持三七分成,当这个观点提出来之后,对方立即提出反对意见。
设计公司的谈判代表说:“我理解你们的想法,我要是站在你们的位置也会提出你们那样的要求,毕竟是10%的利润。但是三七分成已经是我们的底线了。你们也知道,一件衣服从设计到出来成品,以及最后的销售,这个过程,需要很大一笔成本。再说现在一个知名设计师的设计费有多高,你们也应该知道。至于销售方面,我们公司有精英销售团队,这方面你们可以完全放心。你们没有销售经验,这样做也可以为你们节约成本,所以说三七分成,对你们是绝对有利的。这是我们的第一次合作,所以我们老板宁愿自己吃点亏,也希望给你们最大利润,促成彼此长期合作。”
设计公司的代表在处理对方的反对意见时,说的这一番话言之有据,表达的信息非常明确。对方在听完后,也觉得自己确实是有利的一方,也就没有再反对了,很开心地签了合同。试想,要是设计公司的代表说不出反对意见的确切理由,只是一味地强调我不同意,能成功说服对方,让双方达成合作吗?答案是不言而喻的。
在谈判的时候,对方有反对意见很正常,而怎样处理这些反对意见,让对方接受你的观点,从中就能显示出一个人的智慧了。会说话的人,懂得用言语技巧成就自己的精彩人生。在面对别人的反对意见的时候,会用有理有据的语言去说服对方。
我们不妨来看看下面一个故事。
有一次,一位哲学家和一位政治家坐在一起谈判,原因是政治家要禁止人们学习哲学,大力提倡政治。
政治家说:“我们政治讲究的是实际,不像你们哲学家,整天用一些空洞的理论来教导别人。所以哲学应该被禁止,只有政治才能让人们过上幸福的生活。”
哲学家说:“哲学家说出来的话,都是有理有据的,我们得出的理论都是以现实为依据的。例如伟大的哲学家苏格拉底说过‘认识自己才能认识人生’,这句话也不是空洞的,是经过长期的实践和认真的思考得出的结论。相信大多人都会认可这个观点。你的话中的含义是哲学无用,政治万能,但是自古以来,政治和哲学从不分家,一个政治家更要有一点哲学常识,他才能成为一个有思想的政治家。并且哲学是让人们从精神上获得幸福,得到满足。而政治却无法做到这一点。一个人如果在精神上感觉不到幸福,他始终是不幸福的。哲学对人们的生活如此重要,所以作为一个政治家,你应该大力宣扬哲学,而不应该禁止哲学。”
哲学家在说这番话的时候,首先摆出了“哲学有理有据”这个“理”,然后再用上“苏格拉底的例子”这个“据”。这一番话有理有据,经过一番努力之后,最后终于成功说服了政治家,政治家最后同意了哲学家的观点,双方达成了协议。
可见在谈判桌上遇到反对意见,用自己的智慧再加上有理有据的语言,就能促成和谈,为自己赢得利益。所以,有理有据的语言也会让自己表现得更出色、更精彩。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