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话更能打动人
俗话说:软刀子扎人,但是软话却更打动人。因此说话时,要把话说得好听、顺耳,还要懂得服软,要温和委婉,必要时还要做出妥协和让步。
在交流的时候,难免会出现双方对峙的局面,假如硬碰硬,结果只会让双方都受伤,既然这样,何不做出一点妥协和让步呢?自己后退一步,既可以避免双方都受伤的结果,也能让对方觉得开心,何乐而不为?说话时,实在不必逞一时的口舌之快,而不考虑后果。
要知道,软话的力量是巨大的。例如在谈判的时候,双方争吵激烈,甚至达到了白热化的状态。而谈判就这样僵持着,这时候,假如你说一句:“对不起,刚刚是我太激动了。”这样就打破了僵局,如果对方也是明事理的人,此时也会说:“刚刚我口气很强硬,我也很抱歉。”这样一来,谈判就可以继续下去,而假如双方都不让步,而是纠结在争论的问题上,就会浪费大家的时间,使得谈判破裂。可见适当地说一句软话,一句顺耳的话,有时候就能扭转僵局。
不会说软话的人,很难赢得别人的好感。那些态度过于强硬的人,总是很难和别人成为朋友。就像钢太硬了,就容易折断一样,话说得太硬了,就会让别人反感。
一位武术大师带了两名徒弟,这两名徒弟的性格刚好相反,一个张扬一个内敛。
一次,师傅让他们去外地办一件事情。于是两人结伴同行,来到一家客栈,正当要坐下,突然进来一群人,对方说:“非常不好意思,这家客栈,我家主人已经包下来了,请大家到别处落脚。”这时,张扬的那名徒弟听完后非常生气,直接说:“我今天就坐这里了,看你们能把我怎么样,想要赶我走,得问问我的拳头答应不答应!”说完仍然理直气壮地坐在位置上。这句话把对方惹怒了,立刻有十几个人站起来准备动手了。
性格内敛的徒弟见状,赶紧说:“我这弟弟从小被父母宠坏了,说话有些冲,我在这里给你赔礼道歉。刚刚多有得罪,请各位见谅,现在我立刻带着他离开。”对方听到这样的软话,也觉得顺耳多了,也就不好再动手了。兄弟二人才得以安全离开。
性格张扬的那位徒弟就是把话说得太“硬”了,所以激怒了对方,好在有性格内敛的那位在场,适时地用软话化解了矛盾冲突。
细想起来,现实生活中,很多大的冲突也都是起于鸡毛蒜皮的小事,因为一方态度过于强硬,没有及时说软话造成的。倘若有一方或双方都懂得适时地说一些软话,说一些顺耳的话,其实很多矛盾都是可以化解的。
很多人也许有这样一种观念,认为说软话,服软是懦弱,是无能。其实这并不是退缩,也不是软弱,而是巧避锋芒的交际智慧,是真正的智者的行为。
我们在遇到类似的情况的时候,也应该做一个智者,适当地说点软话,说些中听的,顺耳的话,这样就能化解矛盾,为自己创造良好的人际关系,成就自己的精彩人生。
赞美他人的话也有讲究
诚如前面所说:人人都渴望被赞美。所以在人际交往中,一定不要吝啬赞美的语言。同时还要注意赞美要适当,让听者感觉真实,如此方能取悦人心。所以,赞美他人时说什么,怎么说,都一定要把握好,一定要让赞美之词使听者听上去觉得顺耳。下面的一些建议供大家参考。
1.注意交际的对象
交往中,要注意交际对象的年龄、文化、职业、性格、爱好、特征等,赞美他人时要因人而异、把握分寸,如果是新交,则更要小心谨慎。例如,你对一个为自己身材过于肥胖而愁眉不展的女士说:“你的身材真的很好!”对方一定会认为你是在取笑她而大为不快。但如果是一个身材较好的女士,你说出这句话,就可以使对方对你的好感和信任增加。现实生活中,还有不少有识之士喜爱结交“道义相砥、过失相规”的“畏友”,这些人喜欢“直言不讳”,你越是能够一针见血地指出他的不足,他就越喜欢你;相反,你若赞美他、奉承他,他就会讨厌你。同这类人交往,使用赞美、奉承的语言时就一定要慎之又慎了。总之,要看对象说赞美的话,才能把话说得动听,让听者觉得顺耳。
2.注意把握时机
说话的时机往往很重要,恰到好处的赞美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会让对方说得顺耳动听。赞美的话,应当切合当时的气氛、条件。你一旦发现了对方有值得赞美的地方,就一定要及时大胆地赞美,别错过了时机。不合时宜的赞美,无异于南辕北辙,结果往往事与愿违,甚至还会产生一定的副作用。另外,还应该注意一点:当朋友发现自己的某种不足而正准备改正时,你却对着朋友的这种不足大加赞赏,这绝不会令你的朋友满意。
3.不要在众人面前只称赞其中一人
两个外形同样出众的女性朋友同时出现在你面前,如果你只对其中一个说“你今天真漂亮”之类的话,那么极有可能得罪另外一个,受到赞美的一方自然高兴,可是没被赞美的一方就会有被冷落、被忽略的感觉,自然也会觉得你说的话不顺耳。
4.注意赞美的尺度
诚如前面所说,赞美的尺度往往直接影响赞美的效果。恰如其分、不留痕迹、适可而止的赞美,才能真正做到不落俗套,才能够让一个人在交际场上有更精彩的表现。倘若使用过多华丽的辞藻、过度、空洞的赞美,只会让对方感到不舒服、不自在,有时候甚至感到难堪、肉麻、厌恶。如果你对一位字写得比较好的人说:“你写的字是全世界最漂亮的!”结果极有可能使双方难堪。但如果你这样说:“你的字写得真漂亮!”对方一定会很高兴,说不定他还要向你描述一番他练字的经过和经验。
5.赞美的话还需要真诚,要做到不留痕迹
真诚的态度是交际者成功的要素。交际中赞美他人一定要表现得真诚,要让人感到你的赞美是发自肺腑的,是情意真切的。
当然,赞美他人时还有很多细节之处需要注意,不过只要大家能够做到真诚、适当,便能让听者觉得顺耳、觉得舒服。
赞美对方鲜为人知的优点
赞美能满足人内心的自尊,让人感到精神愉悦,情绪亢奋。无论男女,每个人都有虚荣心,而且这种虚荣心是性格方面的情感组成部分,具有和其他情绪相同的发生条件,这种条件就是人的需求,也就是说人们希望自己的虚荣心得到满足。
如果你能够满足对方的这种心理需求,就相当于弥补了他(她)内心的匮乏和失落,对方当然会对你感激不尽。而这种感激会转变成好感,让你成为对方眼中受欢迎的人。
但是赞美的俗话、套话听多了,别人也会觉得厌烦,所以与人交往的时候,要找到对方鲜为人知的优点,然后对其进行赞美,这样赞美的语言才会更甜,也才会让对方觉得更顺耳动听,效果才会更佳。
对于人所共知的优点,或是大家都去称赞的地方,你再说出来,对对方已经没有任何吸引力了,反而会让对方感觉你是在刻意地夸奖,从而心生不悦。
你可以在对方的特长以外,找到一些不太容易被发觉的优点,稍微做一些夸大的处理。这样,对方听起来就会觉得既真诚又妥贴,也不会觉得心里不舒服。
赞美的话要有新意,不能人云亦云,赞美别人也是要有个性的。别人说什么你也说什么自然没有什么识辨度,不易给对方留下深刻的印象,不如从对方身上发觉新的闪光点或者调整自己的赞美语言,试着去赞美别人鲜为人知的优点。
一位年轻的画家,在自己所在的城市,举办了一次画展,并且相当成功。于是在他举办的庆功宴上,很多人夸赞他:“你真是年轻有为啊!你的画画得真好!”对这些赞美,画家只是微笑致谢。
这时,走过来一位女士,对他说:“你的眼睛真漂亮,有了这双欣赏美的眼睛,才能有这么出色的作品。”画家一听很高兴,后来和这位女士成为了朋友。
这位女士就善于发现画家鲜为人知的优点,然后再用上赞美之词。这种别出心裁的赞美让画家觉得特别顺耳,也正因为如此才引起了画家的注意。女士的精彩话语也给了我们很重要的启发。
巴尔扎克说:“第一个形容女人为花的人,是聪明人;第二个这么形容的人,就一般了;第三个再将女人比喻为花的人,纯粹就是笨蛋。”对于自身的某个优点,第一次听到别人的赞美,会觉得很开心,第二次听到同样的赞美,就会微笑点头,第三次再听到这样的赞美就习以为常了,而多次以后就会觉得毫无新意,不会有任何感觉了。
所以,当一个人的成就或者说优点是众所周知的时候,就不要继续在这一点上去赞美他,否则即使绞尽脑汁,用尽所有的词汇,也无法达到赞美的目的,对方听着也不会觉得顺耳。
例如对于一位事业有成的商人,他有着非凡的商业头脑,也有着常人无法拥有的魄力,否则他无法拥有这样的成就。假如你还在这一方面去在赞美他的话,他也可能只是礼貌地点点头。因为他每天都要听到这样的赞美,你再怎么卖力地夸奖,也不会让对方觉得开心。
但是假如你发现他喜欢收藏名画,你可以说:“你收藏了那么多的名画,一定花了不少心思吧。”这样他就会非常开心地跟你讲述他的收藏经历,会说出每一幅画的来历,这样就自然而然打开了话匣子,这样的赞美才是行之有效的。
大文豪马克·吐温说过:“一句美妙的赞语可以使我多活两个月。”心理学家杰尔士也说:“人性最深切的需求就是渴望被别人赞美。”既然人人都需要赞美,我们就多去赞美别人吧。只是注意别落了俗套。多去发掘别人身上那些鲜为人知的优点吧,这样的赞美才会让对方觉得顺耳动听,并且你的发现和赞美会让对方发现自我,重新评估自己的价值,而你善于发现的眼睛,也给别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送人“高帽子”,得人无限好感
人的本性中有一种需求,就是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和赞美,而送人“高帽子”,便是投其所好,这样才能做到言之有“蜜”,赢得他人的好感,在人际交往中获得自己的精彩。
话说从前有个秀才,特别喜欢说恭维话,奉承别人,常常送人“高帽子”。
秀才死后到了阎王那里,阎王审判的时候说:“我一直都欣赏正直不阿的人,最讨厌拍别人马屁的人,你这么喜欢恭维别人,把风气都带坏了。来人,把他的舌头割去,打入十八层地狱,永世不得翻身。”
秀才一听连忙叩头说:“大王息怒,小人恭维别人,也实在是出于无奈,因为世上之人,都喜欢听奉承的话,小人才如此恭维别人。如果都像大王您这样公正廉明、明察秋毫,还有谁敢说半句恭维话呢?”
阎王听完很得意,对秀才说:“算你是个聪明人,对我说恭维话,给你十个胆子,谅你也不敢!既然这样,那就免去你的刑罚,留在殿中等候调用吧!”
秀才的这个“高帽子”真是送得十分巧妙,他不动声色的恭维让阎王改变了主意,给自己免去了刑罚,实在是高明。不过,如果大家觉得这种茶余饭后的小故事不足以让你信服,那么我们不妨一起来看看清朝的著名才子袁枚的类似经历。
袁牧二十多岁就当上了知县。在赴任前,他去跟自己的老师告别。
老师问他:“如今官场复杂,你年纪轻轻就当上了知县,在官场上混,你为自己做了什么准备吗?”
袁牧说:“我什么准备也没有,只是准备了一些‘高帽子’,打算逢人就送一顶。”
老师听了很生气地说:“枉费我教了你这么多年,我一直告诉你为官要正直,你怎么也学这一套?”
袁牧回答说:“老师啊,现在社会人人都喜欢‘高帽子’,像您这样不喜欢戴‘高帽子’的人实在是很少啊!”
老师一听,立即觉得很开心。于是师生二人就欢欢喜喜地告别了。
出门后,袁牧就在想:“我准备这么多‘高帽子’,这都还没到任呢,就已经送出去一顶了。”
可见,人人喜欢别人赋予自己一个“美名”,给自己戴一顶“高帽子”。既如此,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不过这也需要一定的技巧。掌握了下面这几点,你就是一个送人“高帽子”的高手了。
1.从对方的优点入手
送人“高帽子”是一种夸张的赞美,善于送“高帽子”的人,能够找到对方哪怕是很小的优点,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夸大,给对方送上夸张的赞美,让对方坦然地接受你的赞美。
2.不动声色,让对方不知不觉地接受
聪明的人,在送给别人“高帽子”的时候,不会轻易地正面表态,而是会保持一份矜持下的端庄和从容。在悄无声息的情况下,将“高帽子”巧妙地扣在对方头上,对方心领神会,送者也不容易被别人看破,双方皆大欢喜。
3.要内容真实
“高帽子”不要无中生有,对方确实有这方面的优点或长处,值得别人去赞美,你去赞美才会让对方觉得是他应该得到的,这样对方才会感到高兴。
4.要适可而止
送人“高帽子”的目的是为了让对方高兴,从而自己求对方办事的目的。所以,送人“高帽子”时一定要把握好“度”,不能过于拔高,因为这样很可能适得其反。听者不会觉得顺耳,反而会很快感觉出你恭维的意思来,进而对你心存警惕。
在与别人交往的过程中,每个人都想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成为受欢迎的人,其实这也的确不是难事,只要你懂得在恰当的时候不露痕迹送给别人一顶“高帽子”,就会拉近你们之间的关系。
顺毛摸永远强过逆鳞捋
我们在生活中经常听说某一个人是“顺毛驴”,意思是说,在跟别人说话时假如你顺着他的意思去说,他就会很顺从你,这样事情往往更容易得到解决,假如你逆着他的意思去干,那你最终也不会有好果子吃。
古籍《韩非子·说难》篇说:“夫龙之为虫也,柔可狎而骑也;就其喉下有逆鳞径尺,若人有婴之者则必杀人,人主亦有逆鳞,说者能无婴人主之逆鳞则几矣”。意思也就是说君王一般都是十分厌恶大臣直言进谏的,假如要触犯了他们,他们就会恼怒,所以说在跟他们讲话时要顺着他们去说,也就是说要说顺耳话。不要违背他们的意愿,自己就会因此而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那么首先要给大家说明的就是何谓“顺毛摸、逆鳞捋”。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就是从现实经验中而得来的。我们大家都知道任何野兽,其身上都长有毛发,而其毛发又不是根根都直立着,它们永远都向一方倾倒,而且其毛孔都朝后边倒长着,它的毛片也都朝后边长着。所以“顺毛摸”就是顺着兽毛的长势,从前朝后地抚摸,这样的抚摸,不但自己摸起来感觉舒服,而且它们也会陶醉在你的爱抚之中。你可以联想一下自己家中养的猫狗,你在抚摸它们的时候是不是也要顺着它们毛发的长势去摸呢?假如你要胡乱在它们身上摸,那么,不仅它们感觉不舒服,而且你也反而要受到它们的攻击。
对家庭所养的宠物猫、狗尚且如此,对其他大型动物马、牛、猪等就是不言而喻了。因此说喜欢“顺毛摸”是任何一种动物所共有的特性。那么,动物的这些特性跟人又有什么关系呢?人身上虽然也有毛发,但是摸起来是无关痛痒的。但是,和动物身上的毛片相类似的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在纷繁复杂的人际关系中,“顺毛摸”应用最多的就是在下属对上级的谈话处世中。
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数以千百计的大大小小的皇帝、主公、诸侯王爷,正如我们所说的那样,是听不进谏言的。他们中的好多人只知道寻欢作乐,不关心百姓疾苦,甚至对敢于直谏的大臣采取行刑的措施。
可惜,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真正能够从谏如流的君王也只有唐太宗李世民一人,其他绝大多数君王都是只听好话不听谏言的人,也就是只能顺着他们去说,而不能违背他们的意愿。
汉武帝刘彻,在历史上也可算是功勋卓著的君王。但是跟李世民截然不同的就是他是一个听不得逆耳忠言的人。
撰写《史记》的太史令司马迁是在接受了宫刑之后完成《史记》的,“宫刑”在当时是一种既残酷又屈辱的刑罚,它会使受刑之人从此再抬不起头来做人。然而司马迁却没有因此而消沉,他经受住了这一沉重的打击,经过数十年的时间,终于完成了流传千古的《史记》。
那么,如此有所作为的一个人为什么会遭到如此屈辱的刑罚呢?其原因就是司马迁也是一个直言善谏的人,因他进谏时说了汉武帝不爱听的话而犯上。当时他对汉武帝谏言:“陛下不可视匈奴为外族,因为匈奴也是中国人只不过他们是少数民族而已,并不是什么异族。还有就是您应该以一颗宽容的心对待李陵投降匈奴一事,他这样做也是万不得已而为之。假如你能够宽容匈奴和李陵投匈奴一事,那么您将会受到人们的尊敬和爱戴。”虽然李陵将军不是司马迁的好朋友,但是他却为李陵向汉武帝求情,司马迁对朝廷的忠心可想而知。
司马迁说了一肚子的肺腑之言,可谓是大快人心,然而汉武帝刘彻会是什么反应,也许司马迁根本就没有想过,甚至他因此而遭受宫刑更是连做梦都不会想到的。果然汉武帝听后大发雷霆,他最不愿意听到的就是类似把匈奴也划入到中华民族大家庭中一样的话,他的大汉族主义早已侵蚀了他浑身的每一个细胞,因此听司马迁如此一说他龙颜大怒,司马迁因此也遭受到“宫刑”。
后来司马迁忍辱负重撰写的《史记》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离骚》是战国期间楚国三闾大夫屈原创作的诗歌《楚辞》的一个篇名。提到战国时代我们需要将历史的车轮再倒退一些。虽然战国时期离汉代较远,但是屈原跟司马迁却也是同病相连的,屈原无奈之下投汨罗江而身亡实际上也是因忠谏而招致死难的。
屈原在楚怀王时任左徒,权位至高无上,而其才学又是盖世超群的。但他所侍奉的楚怀王却是一个糊涂的昏君,屈原想开导他,经常忠谏上奏,言辞犀利,指斥楚怀王施政当中的许多失当行为。面对言辞犀利的屈原楚怀王开始是冷落他,最后忍无可忍流放了屈原,使之从一个丞相骤然降至一个“流人”的身份。屈原满怀忧愤之后,撰写《离骚》诗篇。可惜这样一位才华卓绝的中华第一位诗人屈原,竟也因忠谏而导致被“流放”。
从以上的历史事实中我们可以联想到我们所处的现代生活,在为人处世方面,无论你是政坛中的人物还是精明的商人,抑或是平民老百姓,你永远都不要忘记,无论是对上司,对朋友,对商业伙伴,或是对偶然交往的陌生人,说话时,都要拣着好听的说,事情拣着顺耳的提,即使不这样,也绝对不能哪壶不开提哪壶,否则必然会影响你的人际关系。
忠言多放“糖”,也可不逆耳
自古以来就有这样一句名言: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这句话重复多了,人们就会形成错觉,规劝别人的话必须难听,不难听的话不配称“忠言”。其实只要在药里加入点糖,药就不苦了,而忠言也一样,古往今来许多事例告诉我们只要在忠言中多放点“糖”,那么忠言就未必逆耳,总结起来就一句话,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要忘了往自己的嘴上抹点蜜,不让忠言再逆耳。
春秋时期,齐景公喜欢捕鸟,也喜欢养鸟。有一次,烛邹把齐景公最喜欢的一只鸟弄丢了。齐景公很生气,并且下令要处死烛邹。晏子知道了这件事情之后,去面见齐景公,对齐景公说:“烛邹的罪有三条。请允许我说出他的三条罪行,再杀他可以吗?”齐景公同意了。于是晏子把烛邹唤到齐景公的面前,对他说:“烛邹!你为国君看鸟,却把鸟弄丢了,这是罪行之一;你让国君因为鸟而杀人,这是罪行之二;大臣们知道这件事情,一定会认为国君重鸟轻人,让国君的英明毁于一旦,这是罪行之三。”说完这些之后,晏子请求齐景公处罚烛邹,齐景公说:“不要杀了,我受教了。”
晏子的这番话,表面是说烛邹有罪,其实是在劝诫齐景公,委婉地告诉景公,杀掉烛邹是不对的。如果晏子直言以谏,可能达不到这样的效果。何况当时景公正在气头上,直说,无非是火上浇油。但是晏子就往忠言中加了点“蜜”,看似处处在维护景公的利益,要杀死烛邹,其实是想用这样的方式向景公传达一个简单的道理,及时压住了景公的怒气,让他明白事情这样处理是不对的,不仅拯救了烛邹,也给了景公一个台阶,不会让他觉得难堪。
可见,如果巧妙地运用智慧,往忠言中加“糖”,那么忠言也会顺耳。其实生活中,忠言不再逆耳的例子也比比皆是。
据说在马来西亚的柔佛市,有一块警示牌,目的是提醒人们驾车不要超速。警示牌上是这样写的:“驾驶汽车,每小时不超过30公里,就能领略本市的风光;超过60公里,法院会邀请你去做客;超过80公里,本市设备最新的医院将会欢迎你;超过了100公里,上帝会欢迎你!”
对于警示牌,在多数人的印象中恐怕都是严厉的,但是马来西亚的柔佛市的这块警示牌却不会让人有这种感觉。它以独有的亲和、轻松、幽默的方式让人愉快地接受了它的忠告。
我们都知道中医在给人治病的时候,一般不会用猛药来医治。因为用药过猛,会产生严重的副作用,甚至危及病人的生命。忠言也是如此,如果赤裸裸地说出来,不加修饰,不在其中放点“糖”,对方不一定愿意接受,甚至会适得其反。
每个人都会有过失,有过失就需要别人指正,需要别人的忠言。但是,人都是有自尊的,而且,人会对来自于别人的不同看法产生本能的抵触,这就需要忠言者讲究一定的策略。忠言的目的,是让对方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从而改正错误,让自己做得更好。所以在使用忠言的时候,不妨在忠言中多放点“糖”,就能给别人不一样的感受,忠言也就不那么逆耳了。这样既帮助了别人进步,也使别人对你留下深刻印象。
物往贵处说,人往年轻讲
如何才能把话说得顺耳,让别人觉得你说出的话像加了“蜜”一样呢?有一条适用的原则,那就是“物要往贵处说,人要往年轻讲”。
例如,如果你花了100元钱买了一件毛衣,然后你让别人来猜价格,一个人说:“我觉得它就最多值50元。你看这面料,明显就不是很好。”那么你心里是什么感觉呢?肯定很不高兴,说不定还会说:“我觉得这面料还挺好的,我的100元还花得挺值的。”这时,你遇见另一个人,你询问他的意见,他说:“这件衣服很漂亮,面料也不错,至少花了你150元吧?”你应该会心花怒放,表面还会谦虚地说:“也不是很贵,才100元左右。”而假如对方还说:“你真会买东西,眼光不错,我以后要多向你请教。”那么不论对方是不是出自真心,你都会觉得很愉快。可见,“物往贵处说”就能够达到这样神奇的效果。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购买的物品能够物有所值。物往贵处说,就是说我们在评价别人的某件东西的时候,要使别人感觉到物超所值。当然,首先你必须要对你将要评价的物品,估个价,然后再说出一个高于估价的数值。但是要注意,价格不能说得太高,否则对方就会觉得你没有诚意。当然也不能太低,太低了又会让对方觉得不高兴。如果实在估不准价格,就直接夸对方有眼光、有品位。
而人的年龄与物品的价格正好相反,一般人都喜欢别人称赞自己年轻。当然也有人希望自己成熟,但毕竟只占少数。当一个人意识到自己在慢慢变老的时候,总是希望别人说自己年轻。所以要迎合别人的这种心理,尽量把人的年龄往低处说。否则就会让对方觉得你的话不顺耳,不愿意与你再交谈下去了。
小轩今年23岁,是一家私人医院的护士,有一次值完晚班回家。由于上了一晚上的班,脸色极差,看上去仿佛老了10岁。她疲惫地走在回家的路上,这时,走过来两个看上去十八九岁的女孩子,对小轩说:“阿姨,我们想问您,附近的地铁站在哪里?”小轩当场就愣住了,心想:我一个23岁的姑娘,竟然被两个十八九岁的小丫头叫阿姨。于是,越想越生气,最后怒视着两位女孩说:“我不知道。此外,小妹妹,我今年才23岁。”然后头也不回地走了。以后每次提到这个事情,小轩就觉得很气愤。
这就是把人的年龄说得过大造成的影响。其实,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对于年龄,他们都是敏感的。谁不希望自己看起来年轻呢?尤其是成年人,他们惧怕变老,对于渐渐变老这个事实,在心理上很难接受。如果你再把他们的年龄说得比实际年龄大的话,对方就会很难受。在这一点上,女性尤甚。
例如,一个二十岁左右的女孩子,如果一个小朋友叫自己“阿姨”,虽然会勉强答应,但是心里仍然会觉得不舒服,而假如一个小朋友叫她“姐姐”,她就会心花怒放。年轻的女孩尚且如此忌讳自己的年龄,一个上了年纪的女人就更忌讳了。
钟云是一家企业的经理,她今年40岁了,但是她一直注重保养,并且自认为自己很年轻。有一次,她去商场买衣服。走进一家店,看中了一件衣服,本来准备付钱了,结果一个年轻的服务员走过来说:“阿姨,您真有眼光,这是我们新到的款式。”结果钟云放下衣服就走了。到了另外一家,服务员很热情地对她说:“姐,我们这里的衣服都是新来的款式,您慢慢挑,挑中了可以试一下。”钟云立即觉得很开心。
第一个服务员因为叫了声“阿姨”失去了一笔生意,而后一位服务员因为一声“大姐”而得到了生意。这就是“人往年轻说”的好处。把人说得年轻,不仅让听者觉得顺耳,觉得舒服,也更有利于自己办事。所以说,会说话的人,人生处处有精彩。
总之,我们在说话的时候一定要记住“物往贵处说,人往年轻讲”这一言之有蜜的通用的原则。这是一种不露痕迹的赞美。即使对方也知道这只是一些应酬话,但是同样会觉得顺耳动听,很乐意与你这样的人交往。
先抑后扬能让批评甜起来
美国著名企业家玛丽·凯·阿什曾经说过:“绝不可只批评不表扬,这是我严格遵循的一个原则。你无论批评什么或者批评哪个下属,也得找点值得表扬的事情留在批评之后。这叫做‘先抑后扬’。”
显然,玛丽·凯·阿什之所以要这么做,是因为这样的批评里有“蜜”,能让对方听着更顺耳,因此也更能让对方接受。假如你是领导的话,那这更能帮你培养员工,进而促成自己在事业上的精彩。
姜莉莉在一家公司做会计工作已经两年了,因为其认真细心,工作一直做得不错。无论是人品还是业务方面,都很受自己的上司罗娟的赏识,私下里两个人关系也不错,姜莉莉一直称罗娟为“罗姐”。
但是,不知道为什么,鬼使神差地,姜莉莉竟然爱上了单位里已婚男士——阿杜,并且,一下子就陷进去不能自拔。尽管知道阿杜已经结婚而且还有一个可爱的女儿,自己这样做是不应该的,但是,她就是无法控制自己。
她一边频频与阿杜约会,一边又特别懊恼和谴责自己的行为,为此,整天心神不宁,终于在工作中出了很大纰漏:她竟然把本来应该给一家客户的一大笔订金打到了另外一家客户的账户上,幸亏对方是老客户,发现后主动退了回来,才没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罗娟知道事情的原委以后,也很是震惊。她把姜莉莉叫到她的办公室,开门见山地说:“说吧,为什么会犯这样的错误?”
出现这样的错误,姜莉莉自己早已经吓坏了,看到罗姐从没有过的严厉神情,只是一个劲地说:“是我错了,险些给公司造成损失。对不起!”
“知道错了?不过错的恐怕不只是账吧?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样的错误?”
一句话捅到了姜莉莉的痛处,这是她最怕提到的了。姜莉莉低着头一声不吭,她有些心虚,也有些难受,脸色红一阵白一阵,就要哭出来了。
“你的心思都用到哪去了?我一直把你看做一个有出息的人,你真让我伤心。谈恋爱我不反对,但是,你得找对对象啊,他有家室你又不是不知道。你这样做有什么好处,你想没想过后果?除了丢人现眼,你什么都得不到。”
听到这话,姜莉莉的心像被重重地戳了一下,她有些怨恨地抬起了头,一言不发地瞪着罗娟,她痛恨这个女人,自己已经知道错了,她还要这么不依不饶地非要揭开自己的伤疤。
一阵长时间的沉默后,罗娟缓和了语气:“莉莉,你是不是感到心里面很痛?请你原谅,我刚才的话可能有些过分。莉莉,罗姐也是女人,这么说你也是为你好。你的工作能力大家都有目共睹,以后会有很好的发展前途。不要这样毁了自己。”罗娟说着眼圈也红了。
“错账的事儿就算过去了,以后要小心不要再犯这样的错了。这件事,你回去好好想一想,我想你知道应该怎么做。”
罗娟一句“你的工作能力大家都有目共睹”触动了姜莉莉的心,罗姐的批评此时也顺耳多了。她没再说什么,在心里接受了罗娟的批评,并随后痛下决心,与阿杜断绝了关系。
在这个例子中,因为两人私下关系比较好,一见面,罗娟就开门见山,直指姜莉莉的痛处,说的话非常严厉而尖刻,让姜莉莉无法接受。但是,说完以后,罗娟一句“罗姐也是女人,这么说你也是为你好……以后会有很好的发展前途”,一句甜言,一下子就把姜莉莉的心拉了回来,让她感觉到罗娟是真心为她好,加之罗娟说的道理姜莉莉也明白,只是自己一时犯糊涂,才做出这种违背道德原则的事情。
罗娟的话对于姜莉莉来说,是一剂冷静剂,让姜莉莉头脑清醒,恢复了理性的思维。罗娟在批评姜莉莉的时候,就用了先抑后扬的手法,先狠狠地批评,下一剂猛药,然后在苦药中加入一点“蜜”,这样就让这“批评”这味药甜起来。
作为管理者,在批评下属时,在客观冷静的基础上,加入一些温暖柔软的情感和适当地赞美,让对方在感受批评的痛楚之后,再享受一下来自批评者温暖的慰藉和肯定。对于被批评者来说,虽然受到了对方的批评,但是因为有了批评者的“甜言”,内心更容易接受一些。
再如上面例子中,罗娟说“我一直把你看做一个有出息的人”,就是在批评中加上了中肯的肯定,让姜莉莉在有些恼怒的同时,也知道罗姐一直是肯定自己的,并没有把自己当成一个坏女孩。所以,她也自然把罗娟当成自己最亲近的人,觉得罗娟批评自己也是为自己好,从而在心里愿意接受她的批评。
一个人在犯了比较严重的错误而遭到上司的严厉批评时,往往会产生消极情绪,或者对上司的过火批评产生反感心理。这并不利于其改正错误,如果有性格极端者很有可能会由此自甘堕落,破罐子破摔。
所以,在批评完下属后,别忘了适时地给予其安慰,适当给予下属以赞美,在批评之后给点“糖”,先“抑”也别忘了后“扬”,而“扬”非常重要,这样就能让因受到批评而沮丧万分的下属,有重新面对的勇气。从而也让别人更加服从自己的权威,让自己的领导更加出色,让人生更加精彩。
不仅在工作中如此,在生活中也一样。在生活中,要批评别人的时候,就要把赞美应用到批评中去,在批评之后加入一点赞美,往批评中放入一点“糖”,这样会让别人更加心服口服,也会更加愿意改正错误。
甜蜜昵称,传达浓情蜜意
称呼,表达了交际者对对方的独特感情,在恋人之间更是独具魅力。称呼可以让人感觉到交谈双方的距离。亲密的朋友和彼此有好感的朋友,才会亲切地以小名或外号称呼彼此。
现在的年轻人大都喜欢为同事或朋友取容易称呼的外号,所以对于不同程度的外号,男性之间往往体会不到所代表的意义有多大的差异。对于男性而言,外号只不过是他们在称呼上的一种工具而已。而一旦把这些亲昵的称呼用在异性之间,就会有微妙的变化。所以,一旦男孩对女孩的称呼突然变得亲热时,则暗示着不同的意义。恋爱中随着两人感情日益加深,恋人之间的称呼也有所变化。只有两人之间才知道的昵称、外号或小名,不但可以让对方觉得顺耳动听,从而创造一种特殊的情感气氛,更能体现恋人间亲昵、温馨、和睦、亲密深厚的感情,体现出彼此间的浓情蜜意。
男女间从相识到相知再到相恋,是有其发展规律的,这种规律不仅体现在秋波流转的暗示和甜言蜜语的私语中,也能从昵称的变化当中泄露出来。相恋的对方都希望从所爱的人那里听到不同于其他人的昵称,这在某种意义上说明自己在对方心目中是与众不同的,只有自己才能使用或拥有这样的昵称。这种恋人之间特有的昵称虽然看似简单,却是一种心理占有欲的表现,同时也让彼此之间的爱情关系变得自然和亲密。作为恋人之间感情的传导器,昵称使彼此之间的关系更加甜蜜,也在无形中拉近了双方的心理距离。恋人之间称呼的微妙变化反映了爱情浓度的变化。
如果与女友交往已经很长时间了,她对你名字的叫法还没有改变,则表示她和你还有一段心理距离,甚至可能是她无意把终身托付给你。即使她一开始就非常亲热地叫着你的名字,但是如果不再进一步亲切化,就表明你俩的关系毫无进展。随着两人恋情的不断升温,不失时机地改变你对她的称呼,尤其是两人共同创造的昵称,有助于你们感情的进一步深化。
昵称包含着太多的柔情蜜意,显示了恋人心理距离的不断缩短。它千姿百态且具有很高的隐蔽性,一般只在私下场合用,如“甜心儿”、“亲爱的”、“宝贝儿”,这些昵称几乎已成为恋人之间的专利。不过,使用昵称一定要把握火候,才能恰当地传达你们之间的浓情蜜意。倘若过早地使用,可能会让对方觉得不顺耳,难以接受,特别是如果对方是位稳重、内向、害羞的女孩子,过早地使用亲昵称呼很可能让她觉得你为人过于轻浮,从而在心理上对你产生抗拒,甚至很有可能将对方吓跑。所以,在使用昵称时,只有把握好对方的小心思,掌握好语言的度,才能让爱情顺利进行。
所以说昵称要用得巧妙,只有巧妙才能达到言之有“蜜”的效果,而爱情也会随之升温。而在逐渐升温的爱情中,使用昵称,就能制造更多的浓情蜜意。爱情顺利了,人生也会随之更加精彩。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