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佛家说得失
佛家有云:大肚能容。
容天下难容之事;笑口常开,笑天下可笑之人。这种坐看芸芸众生的气度的确不失为一种融冰融雪的博大胸怀。在普通人眼里,佛是那些具有大智慧、通晓事理、超脱生死、品格高尚的人。他们由于心性高洁,淡化得失,很少有烦恼。因此,求佛应该是追求一种境界。
佛的肇始者——释迦牟尼祖师在没有成佛之前并不是一个真正的佛徒,而是一个高贵的世家子弟,父亲是古代迦毗罗卫的国王,由此可见,释迦牟尼的身份十分显赫,但他为什么舍弃高贵的王子不做,反而出家为僧呢?这其中的原因我们不得而知。但其经过数十春秋的孜孜追求,对人生和解脱问题进行不断地思考。最终“大彻大悟”,成为佛教的开山祖师,不能不说这是一种造化。释迦牟尼舍弃继承王位的机会,悟得人生智慧大成,成为千百年来佛家弟子顶礼膜拜的一代祖师。这种拿得起放得下的精神的确够震撼的,非一般人所能承受得起。试想,如果让你放弃高贵的王子地位去做一位未来不知何处去的苦行僧,你愿意吗?显然,绝大多数人是不愿意的,但释迦牟尼做到了,他用一种成就取代了另一种选择——这就是“舍得”的结果。
有这样一则故事讲述了取舍的境界:
有两个禅师是师兄弟,一起外出行脚。从前的出家人肩上背着一把铲子。这个铁铲有两个用处,一是可以随时种植生产,带一块洋芋,把洋芋切四块埋下去,不久洋芋长出来,可以吃饭,不要化缘了。另一个作用是,路上看到死了的东西,就把它埋掉。两师兄弟走着走着,忽然看到一个死人。一个念了声阿弥陀佛,就挖土把他埋掉可;另一个却扬长而去,看都不看一眼。
于是就有人就去问他们的师父:你两个徒弟不是都开了悟的吗?我在路上看到他们,两个人的表现却是完全两样的,究竟哪个对呢?师父说:埋他的人得到的是一种慈悲,不埋他的人得到的是一种解脱。因为人死了最后都会变泥巴的,摆在上面变泥巴,摆在下面也变泥巴,都是一样,所以说,埋的是慈悲,不埋的是解脱。
埋也对,不埋也对,取也对,舍也对,关键就看一件事情的取舍是否适合你了。佛语云: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先有舍而后有得。也许释迦牟尼大师早在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之中行走的时候,就已经悟出这其中的奥妙了。人事如此,万事万物又何尝不是这样呢?蛇是在蜕皮中长大,金是在沙砾中淘出。就是在我们琐碎的日常生活中,不也是每时每刻都在舍与得和得与舍之间,演绎着无数成功和失败的故事吗?
得失人生
人生的意义究竟是什么?有人说人生的意义在于追求,人生的乐趣也在于追求。这个观点是被大多数人认可的。因为无论是追求真理、知识、金钱、名誉还是别的什么,都存在于不同的人生道路上,也就是说追求是每个人都无法避免的。既然追求是无法避免的,那么也就会有所得失。换句话说,人生本身就是在反复的得失中度过的。
得失贯穿于整个人生,不同的人对得失的取向是不同的。记得很早前看过一篇文章,说人生大致分三种:游戏人生、功利人生、求道人生。正因为人们对得失的取向不同,才造就了人类的历史和文明。如果没有功利,那么依据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的对立统一关系来说,就不会有社会的进步;如果没有求道,那么科技和文化也就不可能发展,同样也就不会有社会的进步;如果没有游戏,那么人们在生活中必然会感到枯燥和乏味,生活就缺乏了色彩。
功利的人本身看重的是功利,而且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功利的支配往往起着很大的作用。因为功利是可以让自己和别人看得到的,可以用来炫耀的或者说是虚荣的,而且功利可以让人的物质生活更丰富。所以,在功利的得失上,人们往往患得患失。求道的人看重的是最终的道理,往往倾尽终生心血于其中;游戏的人多数在于其过程,在其中体会快乐。但事实上,这三者不是完全独立的,也是相互交织和穿插的。只是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方向上的轻重程度不同而已。
所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一时的失去或得到未必能决定最终的成败。重耳虽然失去了大国公子的生活,流亡在外数十年,但最终成就了霸业;拿破仑虽然屡战屡胜,建立了帝国,但最终在滑铁卢失败,成为阶下之囚。我不敢断定他们的得失心态是否正确,但我想重耳最后的成功并不取决于他的心态,而且还有当时各种条件的适时发生,如果他没有流亡到秦,晋国内部又发生了动荡,他也不可能成就霸业;拿破仑如果不是在以前总是成功,造成了自己对能力的高估,而且在滑铁卢又发生了错误的判断,也不会一战丧失功业。
事实上,人的心理是很复杂的东西,用古话说,心如流水,流水无形。人在环境的不断变化中,其心理也往往产生变化,本来懂得的事情也会由于环境变化而不懂,这并非心理不成熟,而是由于外部环境导致的盲点。并非懂得道理的人都能够运用道理来指导自己,往往在生活中,道理都不知道该怎么用,也因此造成了不该失的失了。
塞翁失马的故事是大家都知道的,这则选自《淮南子》的故事,体现的是道家无为、清静思想,从辨证角度出发来阐述得失的转化。事实上,如果措施做得好,是可以避免马的丢失的。而且这个故事中的各种因素有其必然性,也有其偶然性,如果某一个因素不存在的话,那么祸福的转化就不能够达成。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不仅要认识到得失不应该过分在意(当然也不能毫不在意),还应该认识到,对于人而言,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是我们无法左右的,我们应该具备的是对于外部环境变化所能够充分应对的能力。简单地说,就是在环境变化时,所发生的得失变化中,应该如何取舍的能力。
我不完全赞成无为,毕竟这种心态对于特定的情形是有积极作用的,但对于有些情况是起消极作用的。试问,作为无为最高境界的庄周,在他妻子死后一点都不悲伤,确实做到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心如止水”,这虽然体现了他的境界,但也表明了他的不近人情。本身,人生活在世间,就是有情的,如果说我们不在意得失到了这种程度,那么活着也就没有什么意思了。
当然了,我们难以取舍的往往是不愿意失去的东西,而对于我们没有用的东西通常没有人难以舍弃。但有的时候,没有用的东西也不能舍弃的太过了。
记得《战国策》里面记载了一则战国时期乐羊的故事,乐羊作为魏国的将军攻中山,他的儿子在中山。中山人把他儿子杀死,还做成肉汤给他喝,想让他退兵。照说孩子已经死了,是没有用的了,是可以舍弃的了;乐羊就这么做了,他喝了肉汤。结果是攻下中山后,魏王因为他连儿子的肉都吃,是没有人是他不可以杀的,就疏远了他,还剥夺了他的权。
事实上,乐羊的错误就是舍的太过。只要他不喝肉汤就不会导致自己最后的困境。所以,在取舍上,不能过火。
正确的取舍是需要有智慧的。智慧不等同于知识,但智慧是在人不断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得到的。所以我觉得,在得失的取舍上,应该看重智慧,但比智慧更重要的是情义。我们在得失上没有必要做到什么样的境界,但求情义长久为首要原则,其次要有智慧。这样人才能成为一个有情有义有智慧的人,才是做人的根本之道。
别让“执著”把自己套牢
有的人把人生比作股市,确有几分道理。涨与跌便如同是人生的顺与逆,有些人看着人家的股票一路飘红,整个股市牛气冲天,偏偏自己的几支股却被套牢了。
想当初刚买下时也是一路看涨,本打算到一个理想的价位就出手,看看势头那么好,就又捂了几天,谁想后来就开始跌;只是犹豫了一下,就暴跌回了买价。想到原本是可以赚到一笔的,此时出手实在不甘,于是想再等等看;就这样被套了下去,一路还不停地按股市专家的教导在低位补贷;直至资金全部用尽,直至被深深套牢。看着股市人气旺盛,一片翻红,也心仪其中几支,无奈资金被占用光了,若将手中的抛出去,总觉得亏损太多,心有不甘,只好“望洋兴叹”。
想一想,如果及时放弃跌股,在别的股票上重新投资。以盈补亏,未必不是一个补救的办法,何必过于执著呢?不仅仅是炒股,生活也是如此。
有一个心理学专业的博士毕业后,经过一段时期的社会历练之后,以前的那股锐气和豪情壮志自然是没有了,而是被磨炼、被累得一副不堪重负的样子。他怨自己学错了专业,又选错了行业,到了一个不具有自己优势的陌生行业,如今一事无成。当别人问他为什么不换个行业试试时,他说,干了这么多年,付出了那么多,放弃这些,再从零做起,觉得亏。“放弃了,以前不是白干了?”心里满是“何必当初”的失落。所以坚守,一直坚守,五年如此,十年亦如此,如今更要不甘了。唯有死扛下去,绝不回头,听来多么的英雄气长啊。而他很多熟悉的朋友“见,势不好”,立即悬崖勒马,调转船头,从零起步,现在已是大有所为。
而他的一位同学,五年前辞去一份收入不菲的工作开始创业,现在已做到拥有数千万资产的公司老板了。
一个人懂得从零做起,可以开创出一番事业,而大到一个企业,适当地运用这种“零基思维”,更可以将一个企业做得有声有色。
王嘉廉便是将这种“零基思维”发挥得淋漓尽致的企业家,也因此使得其掌控的组合国际得到了高速的发展。尽管该公司创办时只有4个人,只卖出一个程序,但现在却兼并了不下42家公司,在10年多的时间里,打破了10亿美元的收益纪录。
王嘉廉的管理理念就是,每年对公司进行四次重组,以决定公司该做什么,然后对公司资源进行重新分配。在组合国际,不存在长期不变的管理系统,它的有效系统就是重新组织,它保持发展稳定的关键就是不断变化。
这些事实证明了,无论是人还是企业,舍不得放弃过去,永远也谈不上发展明天。
其实,放弃之所以难做到,是因为它看来就像是承认失败、就是认输。在我们所受的教育里,强者是不认输的。所以我们常常被一些高昂而有英雄气概的光彩词语所激励,以不屈不挠、坚定不移的精神和意志坚持到底,永不言悔。
是的,人需要百折不回,要有坚强的意志和毅力向目标而奋斗。但是,奋斗的内涵不仅是英雄不言悔、不屈不挠地对原来的目标坚定不移、忠贞不二,人生的道路还常常需要修正目标、调整方位,在死胡同坚持走到底的并不是英雄,死不认输只会毁掉自己。
这种人连自己的心结都没有打开过,怎么可能成为强者,成为英雄?不过是畏惧失败、没有自信罢了。
真正的强者,还要学会认输、学会放弃。放弃了才能重新开始,才有机会获得成功。这样的放弃其实是为了得到,是在扬弃中开始新一轮的进取,绝不是低层次的三心二意。拿得起,也要放得下;反过来,放得下,才能拿得起。荒漠中的行者知道什么情况下必须扔掉过重的行囊,以减轻负担、保存体力,努力走出困境而求生。该扔的就得扔,生存都不能保证的坚持是没有意义的。
如果知道自己摸到的是一手烂牌,就不要再希望这一盘是赢家;在陷进泥潭时,要知道及时爬起来远远地离开那里;在被狗咬了一口时,不要去下决心也咬狗一口;上错了公共汽车时,要及时地下车,去上另外的一辆。会认输是基本的生活常识,人不仅要知道进取,也要学会认输,知道放弃。进取和放弃同样重要。
取舍之间彰显智慧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是孟子在他的《告子上》中关于冲突与矛盾的取舍的经典阐述。取舍之难,圣人如孟子者,亦须深思长考,方能有此卓见。
人总是要不停地向前走,总是要面临着一次又一次的抉择。对未知结果患得患失的矛盾心态让我们无从下手,似乎正于这样一道“鱼与熊掌”的二项选择题前抓耳挠腮。此时,你必须做出选择,而不选择其实也是一种选择,只不过这次的选择没有选对答案而已。
那些从古至今的著名人物是如何彰显自己的取舍智慧的。他们在成功的道路上,失去了很多,但得到的更多。
田忌与齐王赛马,以下等马对齐王中等马,上等马对齐王中等马,中等马对齐王下等马——舍了小负之悲,得了全胜之喜。越王勾践亡国被俘,卧薪尝胆,饱受凌辱——舍弃王者之尊,得江山社稷光复。李时珍一生行医济世,救死扶伤,历经27年艰辛。终成中医之巨著《本草纲目》——舍个人之安逸,得“药圣”美名传诣后世。
就像鱼与熊掌一样,人生的失去与得到总是相互的,没有谁可以说万事皆可俱全。人总是在不断的得失间才能渐渐长大。所以学会取舍,方能在不断的磨炼中找到人生的真谛。
有人说:“追求和执著是不一样的,放弃与失去也是不一样的。”真是一语道破天机。一个人可以因为自己的理想而有很多的追求,但是当你决定向着某一个你认为正确的目标不断前进时,那么你就应该执著面对。当然也会因此而出现许多不断的放弃和许多无奈的失去。不断失去而后又不断得到,但却永远也无法做到两全其美,鱼与熊掌真的是难以兼得。
在生命面前,人人都是平等的,每天每人都是24小时。摆在我们面前的有爱情、亲情、事业、健康、休闲、金钱等各种颜色的东西,我们当然都想要,但我们每天只有24小时,基本没办法平均分配,只好注定让一部分东西先丰富起来。常常会听到一些工作狂们说的这样一句话,“现在我们用命换钱,将来拿钱换命”。这虽然是一种无奈的自嘲,但实际上正是一种就个人健康与人生事业之间做出取舍的真实写照。可见,在所失和所得之间,就看你个人的取舍了。关于人生,不外取舍。
安然看得失
聪明的人懂得在乎属于自己的幸福,懂得情感的人会呵护身边的爱人,明智的人知道该放弃的不要苦苦纠缠,超脱的人知道随其自然才是最佳选择。到手的不一定是最好的,不一定是你所刻骨铭心的,但是的确是属于你的,不珍惜你就是傻瓜;渴望得到的,有可能是最好的,会让你思念终生,但是不属于你的就不要执迷不悟;惟有祝愿你心中最好的得到幸福,才算是你的明智和潇洒。待到将来回首往事,你会为自己的英明而欣慰,你会为自己抉择而心安理得。
人生苦短的叹息,人老珠黄的烦恼,花开花落的无奈,总是令人感叹。拥有的过程,也正是失去的进行式,人和事务不可能永恒存在,生命都是如此,何必在乎短暂生命里的得失呢?得到了固然美好,没有得到也不失为一种简单和轻松。两手空空,更显得飘逸和潇洒。放弃不必要的冥想,珍惜眼前的平凡,自娱自乐,心安理得,没有刻意的追求,便不会有失去的伤感和沉重。
时常听到周围的许多不幸,也时常看到许多晦暗,都会为那不幸的人而叹息,为那晦暗而扼腕。就我们个人来讲,也是常常为自己鸣不平,如何的艰辛,如何的失望;感情的饥渴,生活的不满,任谁都可以说出一大串牢骚。发散心情可以理解,事实上问题也许不那么严重,还是有很多的光明在照耀我们。
细想想,人世间真的有很多美好,令人醉心的工作,令人心仪的人,令人痴心不改去追求的人生,令人期待的美好未来。也许忙忙碌碌终其一生,依然觉得没有达到自己的目标,力不从心的时候感叹自己不走运。其实,自己已经拥有的,已经很好了,只是自己缺乏认识。在手中的,往往不觉得珍贵,没能得到的,经常认为更好。这是人们本能的欲求,更是根本的贪心。
每一次的觉悟和放弃,都是一次灵魂的洗礼。伤感过后,便会更加认识了自己,更加理解了生活,让我们更好地迈出下一步,更坚定地走进余生,回首过去的同时,我们都会超脱的望向未来。眼神里的凄楚,因为深刻而变得美丽。
生命总是让我们越来越成熟,满足现状让人心态安详平和,升华的境界让我们无限感谢造世主,无数的喜怒悲哀编织了每个人人生的故事,主人公就是你和我。生活如诗如画,有阳光也有风雨,这才符合自然规律。平静面对得失,执著自己的超脱,直面万千世间炎凉冷暖,坦然自若,勇敢,自信!要知道,这就是是普通人的平凡生活!
克服你的“约拿情结”
什么是“约拿情结”?
“约拿”是圣经里面的一个人物。他本身是一个虔诚的基督徒,并且一直渴望能够得到神的差遣。神终于给了他一个光荣的任务,去宣布赦免一座本来要被罪行毁灭的城市——尼尼微城。约拿却抗拒这个任务,他逃跑了,不断躲避着他信仰的神;神的力量到处寻找他,唤醒他,惩戒他,甚至让一条大鱼吞了他。最后,他几经反复和犹疑,终于悔改,完成了他的使命——宣布尼尼微城的人获得赦免。“约拿”是指代那些渴望成长又因为某些内在阻碍而害怕成长的人。
上帝要约拿到尼尼微城去传话,这本是一种崇高的使命和很高的荣誉,也是约拿平素所向往的。但一旦理想成为现实,又感到一种畏惧,感到自己不行,想回避即将到来的成功,想推却突然降临的荣誉。这种成功面前的畏惧心理,心理学家们称之为“约拿情结”。
约拿情结是一种普遍的心理现象。我们既想取得成功,但面临成功,总是伴随着一种心理迷茫;我们既自信,但同时又自卑;我们既对杰出人物感到敬仰,但又总是有一种敌意的感情;我们敬佩最终取得成功的人,而对成功者,又有一种不安,焦虑,慌乱和嫉妒;我们既害怕自己最低的可能性,又害怕自己最高的可能性。
约拿情结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现象。它也许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不过,从自我实现的角度看,它是一种自我的心理障碍。约拿情结的基本特征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表现在对自己,一是表现在对他人。对自己,约拿情结的特点是,逃避成长、执迷不悟、拒绝承担伟大的使命;对他人,约拿情结的特点是,如果别人表现出优秀之处,他会嫉妒,如果别人受到了祝福,他会心里难受,如果别人倒了霉,他会幸灾乐祸。
简单地说,这就是对成长的恐惧。它来源于心理动力学理论上的一个假设:“人不仅害怕失败,也害怕成功。”它反映了一种“对自身伟大之处的恐惧”,是一种情绪状态,并导致我们不敢去做自己能做得很好的事,甚至逃避发掘自己的潜力。
心理学家马斯洛给他的研究生上课的时候,曾向他们提出如下的问题:“你们班上谁希望写出美国最伟大的小说?”“谁渴望成为一个圣人”“谁将成为伟大的领导者?”等等。据马斯洛记录,他的学生们在这种情况下,大家通常的反应都是咯咯地笑、红着脸、不安地蠕动。马斯洛又问:“你们正在悄悄计划写一本什么伟大的心理学著作吗?”他们通常红着脸、结结巴巴地搪塞过去。马斯洛还问:“你们难道不打算成为心理学家吗?”有人回答说:“当然想啦。”马斯洛说:“你是想成为一位沉默寡言、谨小慎微的心理学家吗?那有什么好处?那并不是一条通向自我实现的理想途径。”
有些问题或许真的没有解决办法,因此,你必须让它按自身的方式发展。试试下面的小窍门:把你关心的事情写在一张纸上,将这张纸揉碎,扔进废纸篓里;或者想象麻烦事就像洗澡时身上的肥皂泡沫顺着身体盘旋流走。思想控制情感,因此,如果你设想烦恼消失了,实际上你就会感到豁然开朗,坏心情随之一扫而光。
完美可“欲”不可求
中国有句俗语:甘瓜苦蒂,物不全美。从理论上讲,人们大都承认“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正如世界没有十全十美的东西一样,也不存在精灵神通的完人。但在认识自我,看待别人的具体问题上,许多人仍然习惯于追求完美,求全责备,对自己要求样样都是,对别人也往往是全面衡量。
任何人总有其优点和缺点两个方面。刘备文才武略皆平庸无奇,却三分天下而居其一。刘邦虽然只是个市井之徒,却知道知人善任,运用谋臣的智慧弥补自己的先天不足,从而开创汉家天下。鲁迅少年学医,后弃医从文,而得以成为举世闻名的大作家。如果当初鲁迅追求“两全其美”的话,说不准就会寂寂无名,被淹没在了历史中。
在这个世界上,十全十美的东西是不存在的。追求完美只是一种憧憬,一个向往,只能是生活的一个过程和体验;其实广阔的宇宙,浩渺的大海,燃烧的红叶,熊熊的火焰,呼啸的风,寂静的夜,耀眼的闪电,轰鸣的雷声,绚丽的云彩,丰饶的田园……它们都是大自然的一种美丽。还有童贞的孩子,热情的青年,沉稳的中年,慈祥的老人,他们都是人类的一种美丽。
就拿一个人来说,上帝不可能让他占尽所有的优点,总要给他一点不称心或不满意。完美的人是没有的,白璧无瑕、十全十美的人是没有的,而完美的人生也是没有的。人生总有太多的不如意。或许为爱情而伤感,或许为事业而苦闷;或许为亲人的离开、朋友的失去而伤心……不论是沉重的思虑,还是身心的疲惫,都会让我们感受到生活的缺憾。一个人不是神,不是圣者,不可能没有瑕疵。“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于人于己又怎么能做到完美呢?
如果我们一味地苛求对完美的追求,我们只能更多地品味失望和痛苦。其实在许多时候,我们追求到的完美;只是一个美丽的错觉。生活里,可以找到美丽的花朵,但无法找到完美无缺的美丽。当我们抛开对完美的追求,或许就会赢得朴实而永久的幸福。
对完美的追求虚无缥缈的,我们何不享受好生活中的真实,好好善待自己呢!换一种心态对待生活,放弃对完美的追求,这样的我们才会生活得更快乐;而有些人,搞不清楚为什么要放弃完美,总是在追求完美的时候误入歧途。
我们要有所改进和提高,并非来自于对完美的追求,而是,必须要通过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学会自我接受,自我肯定。因此,我们只有放弃完美,才能树立起自信自爱的意识,才能真正地认识和确立自己的价值、选择和追求。
别栽倒在取舍面前
一位朋友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一位老将军一生戎马生涯,战功赫赫,但是他酷爱收藏瓷器,可以说近于痴狂。敌方的一个谋士知道了这位老将军有此嗜好,便计上心来,决定在这方面做一些文章。
这个谋士通过种种手段,利用一个中间人告诉老将军,说在不远的一个寺庙,方丈决心出售自己多年来收藏的珍奇瓷器以修缮寺庙,这些瓷器都是无价之宝;老将军知道这个消息后,立即卸下盔甲,奔赴寺庙。结果自然是无功而返,而就在这个时候,敌方趁机攻克了老将军的一座城池。
老将军回来后非常愤怒,茶不思饭不想坐在那里出神,偶尔还拿起自己的瓷器把玩一阵,他每次把玩都是万分小心,可这次就在他把玩之时,却为了失去一座城池而伤神。突然,他的一件心爱的瓷瓶不小心从手中滑落,这位老将军反应是颇为敏捷,在瓷瓶落地之前,又将它接在手中。瓷瓶未破,老将军却惊出一身冷汗,他想“我带领千万大军出生入死都未曾害怕,一件瓷器却让我吓成这个样子。”终于他顿悟:这是因为人有了得失之心。于是他决然地把瓷器摔碎。
这位老将军砸碎了瓷器,却寻回了自己。
人的一生都会经历过两难的选择,既然选择了就有取舍。选择总是要经过煎熬,有时候就要放弃对过去所拥有的或所适应的。而这样的选择无疑是痛苦的,有时候还会把人置于两难的境地,甚至采用拈阉的方法定“生死”。在这一关上,很多人栽倒了,舍大而取小,舍近而求远,合大义而取小利,着实让人叹息。
其实,在平时的生活中,有许多时候是要我们取舍的,“舍”,有时表面上看来令你有损失,但实际上善于“取舍”,往往可以避免更大的损失。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不要钻牛角尖,要冷静分析,巧于取舍,才是最好的办法,才能得到最大的收获。
古人的进退原则
兵法有云:“进不可御,退不可追,前却有节,左右应麾。”此为兵家追求的行动境界。东汉末年,各方军阀势力犬牙交错,盘根错节,对立双方有时势均力敌,旗鼓相当,进退维艰,左牵右挂。如果决策者们稍有不慎,陷入绝境,则难以自拔;进退之际,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地狱之门就在脚下,熊熊烈火尾随身后。
这个时候,各割据势力的韬略家们便运用进退韬略,除了遵循“见可而进,知难而退”、“力能则进,否则退,量力而行”等原则外,还作了大量的发挥和积极的探索。
在进与退的取向上,古人总结了不少有益的原则。
第一,决定进的根据是利、机、虚、需。见利而进,已成为当时十分明确的共识。三国时期,孙权在曹操大军逼近的情况下,大臣求和,君主狐疑,孙权经智囊们点悟,终于明白事理,见利而进,取得了赤壁之战的胜利。而袁绍不乘曹操东袭刘备之际发兵南下,刘表拥兵自重;不乘曹袁官渡之战时北上,对于大利视而不见,等到对方腾出手来,则被动挨打,悔之已晚。
见机而进,见虚而进,见需而进等原则,都是对以往见可而进的具体推衍。与进的根据一样,决定退的根据是害、实、强、劲。所谓识时务者为俊杰,知难而退,适可而止,避实就虚,避锐击惰等均为退的原则。
第二,深入挖掘进与退的内在联系,发挥退的积极性,以退为进,保持主动。
曹操赢得官渡之战后,袁绍之子袁尚、袁熙统领数千人马逃奔公孙康。公孙康担心曹操攻击辽东,怕自己难以抵抗,便收留了袁氏弟兄。后来曹操征服乌桓,逼近辽东;有人建议急攻辽东,以便铲除隐患,而曹操却以退为进,使公孙康杀掉袁氏弟兄。曹操深知“急之则合,缓之则离”的韬略原理,利用征服乌桓的神威和公孙康担心袁氏兄弟将危及自己地位的心理,发挥退的特殊作用,消除对公孙康的压力,以增加、突出袁氏兄弟久居辽东,鹊巢鸠占的矛盾,移花接木,借刀杀人。
第三,在运动中改变进退的态势,使敌方猝不及防,陷入被动挨打的状态。诸如声东击西、先纵后擒、欲战姑和、回马枪、撒手锏、拖刀计、流星锤……都是以突然的定势中断,改变进退,取得奇效的。
第四,将进退韬略纳入总体目标的轨道,赋予其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的总体意义。进与退的决策,不再被视为孤立的一项指令或措施,而是全局中的局部,整体中的个体。曹操西进,政治上得“兵以义动”、“以顺诛逆”的美名;军事上,“全制其险”,“示天下形势”,占据主动地位:外交上,联络关东联军;经济上,一决而胜,减少军事费用;只因各派势力目的不同,曹操的方案未能施行。刘备西进,政治上打着恢复汉王室的旗号,军事上能占据一方基地。孙权、周瑜的全据长江计划,西进荆、益方案,亦为全局中之关键性一步。至于退的情况,从前述的史实,自可见其总体上的意义了。
在兵家战略里,那些未能遵循进退韬略的原理,或者贸然前进,或者盲目后退,后果都是极其严重的,例子也是数不胜数的。决定进或退,是走向成败的关键。进有进的轨道,退有退的航程;而一旦进退到轨道与航程中,就不能完全受决策主体的控制了,这些轨道与航程都有其自身固有的运行规律,人们很难加以扭转。因此,高明的韬略家之所以动静得宜,进退自如,就在于对这些轨道与航程的了如指掌。贾诩建议张绣进退,与曹操周旋,前败后胜,张绣困惑,经贾诩指点,才豁然明白。只有认清社会历史的发展趋向,把握事理、物理、哲理、心理,才能真正把握进退韬略。
古代那些成功的决策者,总是从长远的眼光出发,制定进退。进退的最终效果往往与决策者的远见卓识密切地联系在一起。项羽、董卓、袁绍等等许多将帅君臣,或因军事识略、或因政治目光、或因外交手腕等方面的缺陷、短视,进退失措,折戟沉舟,贻笑万年,相反,那些伟大的韬略家,识力超群,目光如炬,一进一退,往往与整个时代形势、社会趋向相结合,所以,由弱而强,由寡而众,由小而大,步步发展,一路辉煌。他们在进退之际,能绕过误区,避开盲点,将地狱之门留给对手,将熊熊烈焰烧向敌方。
转行的进退策略
“宁可收入减少,也要转投他行”这样的建议的确不讨人喜欢,但在职场中发展犹如爬树一样,当发现自己所攀缘的枝干已经腐朽时,惟一可做的事就是退下来,换一个方向继续爬。行业转换是不可避免的,这个世界正在飞速发展,新的行业模式及新的职位不断出现,谁也无法保证十年之后自己不换工作。在这种情况下,一个人需要不断地掌握新的工作技能,以适应新的工作机会,这其中当然要付出相应的代价,问题的关键是这一代价是多少以及是否值得。
让一个人放弃他所熟悉甚至已有成就的领域而转投他行确实不易,不但要从头学起,从头干起,而且还要承担经济上的损失和精神上的压力。但如果将这些都看作是投资的话,整个事情就变得相对简单:你并不是在换工作,而是在对一个新的领域进行投资。
要判断这样的投资是否合理而有效,我们则又要运用“零基思维”作一番“零基预算”了。“零基预算”本是一个财务术语,是指不考虑过去的预算项目和收支水平,以零为基点编制的预算。零基预算的基本特征是不受以往预算安排和预算执行情况的影响,一切预算收支都建立在成本效益分析的基础上,根据需要和可能来编制预算。
所以我们在是否考虑转换行业时,也应该用这种思维去对自己的前途进行预算。只有完全抛弃了曾有的工作带来的影响,我们才会对一个新的行业看得更加清楚,对其发展前途做出合理的估计后,再与现在所从事的行业进行比较,这样来权衡是否转换行业,显然更加理智得多。
在转换行业时,就像另选树干,还有一个退下来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收入的减少和职位的降低很难避免,但只要再选的方向正确,这一现象只是暂时的,超越旧有职位与薪水只是时间问题,所谓退一进二,即是此意。
在旧有树干上爬得越高的人,退下来转爬新树干的难度也就越大,一个人不管在旧树干上爬得多高或多低,只要他认为转换方向是必要的,就千万不能犹豫、等待。观望的时间越长,他所付出的代价也就越大。相反,越是及时做出相应的反应,其付出代价的可控制程度也就越高。
学会放弃,还应该舍得放弃求而不得的事物。追求目标的过程中,发现尽力而为之后,此事依然与自己无缘,就应该潇洒地放弃,另辟发挥自己才华的蹊径,使自己的生命另有价值。树挪死,人挪活,挪挪窝儿,是以退为进,避免走入人生中的死胡同,寻觅成功的人生之道。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