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行立世,雨中见阳光
有个小姑娘最近很不高兴,每次回家都是闷闷不乐的,妈妈问她是不是学校里有人欺负她了。
小姑娘说道:“哼,谁敢欺负我这个班长,除非他们不想在这个班级里待着了。”
“那到底是为什么啊?”妈妈问道。
“妈妈,你不知道,我是班长,可他们一个个都不听我的,那我当这个班长还有什么意思啊。”
“他们为什么不听你的话啊。”
“我说你去打扫卫生,那个人却看看我,不理我,我说你去擦黑板,结果也是这样。而我们班的那个副班长却只要跟同学们笑笑,就有很多人主动去干这干那的。”
“那个副班长很好说话,很讨别人喜欢吗?”妈妈问道。
“这个——”她想了想说,“反正她挺会帮助别人的,别人有发烧感冒,或是不会做作业的,遇到什么困难的,她都非常热心主动的去把帮助别人,很多同学说,就是喜欢跟她在一起,很舒服很开心。所以大家都听她的。”
“那你呢?”妈妈问道。
“我——”小姑娘说道这里,陷入了沉思,她想到自己除了总是板起一副冰冷面孔对同学之外,似乎什么都没有做过。
这个小姑娘似乎已经从跟副班长的比较中找到了自己的问题所在。副班长关爱同学,帮助同学,不以自己是副班长而高高在上,以为谁都必须无条件的听从自己。看得出来,那个副班长无疑是个有着高尚道德情操的人,她用自己的这一品格来团结同学,使得同学都愿意和她交往,而小姑娘无人理睬,缺少的也正是副班长所具备的道德情操。
在牟宗三先生看来,这就是一种道德的力量,道德的力量表现在荀子身上,就是牟先生所说的“荀子的德性”。放眼“无义战”在板块中做解释 的春秋和“饿殍浮于野”的战国,在各国诸侯尚天命而轻百姓,残暴行道而不知廉耻的大乱之世,荀子虽然与孟子唱起了反调,认为“人性本恶”,但其同样是循着孔子开创的儒家正统,于那个“朝无幸位,民无幸生”的时代,大声呼唤行仁政的同时,也将“德”摆到了现实面前。
孟子认为,水灾旱灾还没来就闹饥荒,冷热还没逼迫就生病,自然灾害还没产生就有了凶险。这并非上天降下的惩罚,而是统治者不遵循礼义正道,一切的苦难哀愁都是统治者一手造成的,所以祭天拜神不能使国家长久,伤民淫乐不能使国家富强,只有重民、利民,满足百姓的实际需求,驱暴乱而施仁德,才是真正有德行的君王,也唯有如此,国家才能兴盛,百姓方能乐业。由此看来,与其说“上天有好生之德”,不如说“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更具有现实启发性。故事中那个小姑娘的话没人听从是因为这个原因,纣王失国同样出于这个原因。
纣是商朝的末代君王,他穷奢极欲,整日与宠妃妲己以及贵族们“以酒为池,以肉为林”。为了满足自己的淫乐享受,纣王横征暴敛,使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平民和奴隶不堪重压,纷纷起来反抗。纣王认为自己受命于天,鬼神护佑,就算天下人群起而反之,也不过是隔靴搔痒,所以,不管百姓如何反对,忠臣如何规劝,纣王都置之不理,依然沉浸于无穷无尽的享乐之中。
此时,居于渭河流域的姬姓周氏部落逐渐强大起来,首领周武王姬发正在积极策划灭商。他继承父亲文王遗志,重用姜子牙等人,勤修仁德,不仅受到了百姓的拥护,也赢得了周边部落的信任和支持。当商的军队主力远征东夷时,武王联合各个部落,率领兵车三百辆,虎贲三千人,士卒四万五千人,进军至距商纣王所居的朝歌只有七十里的牧野,举行了誓师大会,列数纣王罪状,鼓励军队同纣王决战。
深受纣王残暴之苦的奴隶早已心向武王,这时便纷纷起义,掉转戈矛,帮助周师作战。纣王见大势尽去,于当天晚上仓惶逃回朝歌。牧野之战,周师一战而胜,结束了商王朝的统治。
古话有云,秦失其鹿,天下人共逐之。纣王悲惨的结局如今看来,也是早已注定。所谓夏桀无道,商纣失德,最终都自毁其国。正如荀子解释的那样,古来被称为贤者明君的有德者,不是因为他们每天祭祀鬼神,而受苍天眷顾,得其永昌,不过是奉行仁德以修己身,保境安民以固社稷而已,他进一步指出:为政以礼、任事以行、待人以仁、情理以知,是为有德者必备的五种品格。他始终强调的是人的作为。
在牟宗三先生看来,无论对于身居高位的人还是对于普通百姓,“德”从来都不是装点门楣的清雅之举,而是安生立命的关键所在。延及为人处世,又何尝不是如此!
儒音凡录
孟子:名况,字卿,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战国时期赵国猗氏(今山西安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时人尊称“荀卿”。曾三次为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今山东兰陵)令。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提倡性恶论,常被与孟子的性善论比较。对重整儒家典籍也有相当的贡献。
无义战:出自《孟子·尽心下》:“孟子曰:‘春秋无义战。’”儒家认为,“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这才是合乎义的,而春秋时代则是“礼崩乐坏”,“礼乐征伐自诸侯出”,所以在孟子看来没有合乎义的战争。
锲而不舍,水滴石也穿
荀子在《劝学》一篇里说“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锲而不舍”与孔子所说的“一以贯之”似乎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两者都强调“专注而不弃”的韧性,可谓至理名言。这亦为欲成大事、广见闻、增识趣者理应遵循的学问之道。如果以武功来比拟,那么“一以贯之”就是外家拳法,注重对某一套路的深究研习,而“锲而不舍”则显然是内功心法,更注重内在精神的修为。一为皮,一为毛。如果舍弃了这种精神,两天打渔,三天晒网,不仅锲而不舍会被半途而废取代,“一以贯之”也会成为“将来的畅想”。
牟宗三先生在论及自己的学问之道时,经常谈到儒学对自己的影响,他说,儒家不说隔夜话,圣人的教诲都是针对自身当下的缺失。他说自己在治学为人方面受到了荀子多方面的影响,尤其是在治学上,从大学时研读《周易》起,就始终锲而不舍的追寻儒学的真谛和精神——“现在我六十多岁了,仍然没有一刹那停止过思考,以时间计已有四十多年了,然而彷彿就在眼前。思是不能停止的,学又何尝不是一样?”
就像牟先生在学问上锲而不舍,终成一代大家一样,很多成就大业的人都具有这种可贵的品质,尤其在艰苦的条件下,能坚持下来,以锲而不舍的精神鞭策鼓励自己,更显得难能可贵。现任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的葛剑雄先生就是这样一个令人起敬的人。
在听到恢复高考的消失时,葛剑雄已经过了而立之年,但是他没有错过这次机会,他已经等了很久了。
他白天工作,只有到了晚上,才能抽出一点时间来看书,加上当时条件有限,往往到了深夜才能安静下来。由于十年浩劫,葛剑雄在知识上很是缺乏,一些课程根本看不明白,他就四处请教高人,有时为了去找人,他往往要走几个小时的山路。经过他不懈的努力,葛剑雄以专业成绩第一的身份,考入复旦大学第一批历史地理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师从著名的历史学家谭其骧先生。
葛剑雄在学术研究上起步较晚,又缺少正规的学院式训练,深知只能以勤奋来弥补不足。由于自身的努力,1983年,他被破格授予博士学位。
后来,在一次电视采访中,当谈到自己的人生经历时,葛剑雄说:“我这一切成绩的得来与中国古代一位先哲荀子的影响是离不开的,尤其是他的那句“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对我的影响尤为重大。从荀子的“锲而不舍”中,我获得了学习的不竭动力,勤能补拙,锲而不舍亦能补拙。”
碧波万顷由千条溪流而得,泰山万丈由杯土累积而成,由学问之道推而广之,人若想成事而得圆满,关键在于是否能秉持“锲而不舍”的劲头,在葛剑雄的身上,我们看到,这不仅是做学问的道理,也是做人的道理。
说到这里,有人自然回想起“愚公移山”的故事,难免会讥笑愚公“老头一根筋”,不过世事若想不落遗憾,无疑要有积土成山的信念和过程。如果谁能学得愚公的几分精神,其人生际遇必然会有大不同。
积土成山,积水成渊,说来须臾之间,做来却不那么轻易能见结果,与“落叶而知秋”的一目了然大相径庭。牟宗三先生说,惟其不易,方显精神;惟其艰难,得知更广。当你驻足于一条淙淙流淌的小溪时,你或许会猜想它将最终流向哪里,当你循迹而去,披星戴月,翻山越岭,历经三千里路云和月,在你面前出现了一片被初升的朝阳染成绯红的万顷碧波,天高云淡,海鸥旋舞这一刻,你屏气凝神,思虑良多。
望溪流而逐之,终见胜景,望高山而止步,前功尽弃。向前走和往回走的人到底会有很么不同,自然就很明了了。
儒音凡录
赐:姓端木,名赐,字子贡。巧辞善辩,有干才,曾任鲁、卫两国之相。善经商。史称子贡“结驷连骑,束帛之币,收聘享诸侯。所至,国君无不仆庭与之抗礼。夫使孔子名布扬于天下者,子贡先后之也。”是七十二子中最富有的人。
相传,孔子病危时,未赶回,子贡觉得对不起老师,别人守墓三年离去,他在墓旁再守了三年,一共守了六年。端木赐死于齐国。唐开元二十七年追封其为“黎侯”;宋大中符二年加封为“黎公”,明嘉靖九年改称“先贤端木子”。
妄欲立断,人生需平常
按照荀子的说法,人生来即有许多欲望,饿了就要吃,冷了要多穿;看到美丽的姑娘便想去追求,遇见心仪的儿郎便会春心萌动。人人都希望过美满幸福的生活,都希望丰衣足食,这是人之常情。但是如果人之所欲违背一定的礼仪道德,那么势必会被欲望捆绑,陷落到欲望的无底洞中不能自拔。
牟宗三先生将这种人形容为失德的庸人,在他看来,有德之人是循其正当的欲望,从而使自己在平常的生活中得享最自然地幸福,而庸人为欲望所困,幽怨争斗之心陡增,乱象丛生,失却了奋斗之心,淡漠了人生理想,远离最简单的生活,失去了最平常的快乐。
由此,牟宗三先生认为,“从心所欲不逾矩”不只是儒家先贤的高贵品质,亦为常人应有的追求。如果将正常的欲望变成无止境的欲求,就会成为欲望的奴隶,大者国家遭乱,小者家破人亡。
公元736年,唐玄宗宠爱的妃子武惠妃病逝,身边缺少了体己之人,难免落得身心寂寞,惆怅满腹。后目睹杨氏的倾国之色,惊为天人,虽然没多久这位惊艳绝伦的美丽女子成了儿子寿王的妃子,但唐玄宗依旧记挂在心,一刻不曾放下。为了实现抱得美人归的一己之欲,唐玄宗不顾世俗礼法,强行将杨氏从儿子身边夺走,
入宫没多久,杨氏便被封为贵妃,唐玄宗也由此开始了“三千粉黛无颜色,君王自此不早朝”的昏庸时代。杨氏父兄均因此而得以势倾天下。
后安史之乱,唐玄宗携杨贵妃仓皇西逃,三军哗变,杨贵妃被缢死于路祠。没几年,太子李亨在灵武即位,史称肃宗。遥尊玄宗为太上皇,改年号为“至德”。唐玄宗晚景凄凉,最后郁郁而亡。
第一篇 第二章 荀子大德,于性情中成“完人” (2)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欲望越小,人活得越幸福。“达亦不足贵,穷亦不足悲”。李隆基因为一个杨玉环,流连忘返于胭脂堆中,醉生梦死于石榴裙下,好端端一个开元盛世顷刻间土崩瓦解;自毁一世英名,留下千古遗憾。
所谓“为世所扰”或是“为情所困”,终究逃不脱“欲望”二字。是持恶念而人生颓废,还是以正当的欲望使自己进步,人活于世,必然要对这一问题有个清醒的认识。正当的欲望使人推开明窗而见日月,它使人明白自己要做什么,要得到什么,要付出些什么。这也正是荀子提出的“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的最高境界。“礼”为行为规范,“欲”为信念执着,则心无旁骛,专注于一事,从而获得最惊人的成功和最畅然的生活。
一只小乌龟看到蛇在水中游的比自己快,便问蛇这其中的原因,蛇告诉乌龟,因为自己身上没有手脚的累赘,自然游得快了。乌龟一听,向神仙祈求去掉身上重重的龟壳,它要比蛇游得还快。神仙满足了它的要求,当小乌龟看到自己光溜溜的身体时,高兴地喊道:“现在我终于可以比蛇游的更快了了!”它来到河边,看到那条蛇还在水中游,便钻了下去,要跟蛇比个高低。但是没想到,当小乌龟钻到水中时,它的身体就像不属于自己似的左右翻滚起来,费了一番劲才慢慢适应过来,但此时,那条蛇已经不知游到哪里去了。而没有龟壳的小乌龟也不能像从前那样自由自在的畅游在水中了。
常言道:家称良田万顷也是日食三餐,家有广厦万间,也只能夜宿一床。水满则溢,月盈则亏,世人虽然也明白这其间的真意,但往往世事多烦扰,清新的心智因此蒙蔽,从容的步履由此蹒跚。
俗话说“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因所求太多,以至最后竟一无所得,最普通的生活乐趣也成了不可追悔的遗憾。牟宗三曾说,常人虽然很难具备圣人的高洁品德,但如果明白“从心所欲不逾矩”的道理,他便向有德者进了一步。
欲望既能使人奋勇,亦能使人疯狂。不要埋怨自己没有平淡幸福的人生,要看看是欲望捆绑了自己,还是自己掌控着欲望。抛弃企图占据一切的妄心,对人之所欲持一种平常心,努力追求,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创出应有的人生价值,而不是受欲望所累,或许能闻得别样的沁人花香。
儒音凡录
托尔斯泰: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最伟大的文学家,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他的文学作品在世界文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以及自传体小说三部曲《幼年》、《少年》、《青年》。他以自己一生的辛勤创作,登上了当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被列宁称为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
得之我幸,不得我命:语出徐志摩写给梁启超信中的一段话:我将在茫茫人海中去寻找那唯一的灵魂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
宠辱不惊,看闲云卷舒
有位得道高僧法名白隐,对于别人加诸在他身上的各种评论,他都会淡淡地说一句:“是这样吗?”
在白隐所住的寺庙旁边,有一对夫妇开的杂货店,家中有一个貌美如花的女儿。偶然间,母亲看到自己女儿的肚子无缘无故大了起来,十分震怒,逼问女儿,女儿吞吞吐吐地说出了“白隐”的法号。
这对夫妇听闻此言,拉着女儿怒气冲冲的找到白隐讨说法,这位得道高僧一如往常般淡然一笑,说道:“是这样吗?”这对夫妇没有办法,只得在婴儿出生后将孩子送给高僧。虽然白隐饱受世人白眼,但他精心抚养着孩子,对外来的冷嘲热讽处之坦然,仿佛是自己受托抚养孩子一般。多年之后,这对夫妇的女儿终于不忍再欺瞒下去,便老老实实告诉父母孩子的生父是隔壁的邻居。
这对夫妇立刻带着女儿来到寺庙,向白隐法师道歉,请他原谅,并将孩子带回。白隐依然是多年前的那副淡淡的笑脸。轻声说道:“是这样吗?”仿佛一切都不曾发生过,即使有,也不过是凤吹耳畔,霎时即逝。
虽然牺牲了自己的清白,遭受着人们的嘲笑和污蔑,但是白隐法师淡淡的一句“是这样吗?”不仅给了邻居女儿活下来的机会,也让人领悟到了“宠辱不惊”的真谛。白隐法师无疑是个道深慧智的人,他不强求,不掩饰,淡泊为怀,而内心强大,犹如春风化雨,温煦宽厚。
在荀子看来,有人之所以能做到宠辱不惊,其根本在于将安危放在自己身上来承担,以行仁义为人生追求,不趋利避害,不自以为是,以坦荡胸怀看人世浮沉。这样的人往往阅世已深,知生之艰难,为人不易,是看透后的豁然开朗,即是牟宗三口中所称的“明理者”。
牟先生说,明理者不在于一事一物的纠缠中,而在于包容宽厚,不以一己心胸衡量别人的喜恶,既然知道什么是宠什么是辱,自然处变不惊。一如佛家所言,需历一番风雨,方才洞悉大千。
淡泊自然并非躲进小楼成一统,而是显示了放大眼光,不与他人一般见识的博大情怀;与范仲淹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实在是异曲同工,更颇有魏晋人物的旷达风流。
62岁的苏轼被朝廷贬到海南时,天空正下着绵绵细雨,斜风吹打在身上,透出一丝凄凉。虽然居陋室,食粗饭,但苏轼并不以为苦,倒是经常和当地士绅百姓共叙桑麻乐事。他也不以文豪自居,入乡随俗,身披当地衣冠,走街串巷,享受难得的快慰。
一次,苏轼来到一座山头,惹来一个黎山樵夫的善意笑声。虽然语言不通,但樵夫也看得出,他是一个身居山林的贵人,出于对他的好感,慷慨地送了一匹布,好让他抵御寒冷的海风。
他和周围的邻居关系也非常融洽,左邻右舍常送饭食给他。当人们听他说起往事的时候,苏轼的脸上总是乐呵呵的,并没有伤感怅然之色,笑称“昔日富贵,一场春梦”。
而事实上,苏东坡在海南的谪居生活是十分困顿的。岭南天气卑湿,地气蒸溽,而海南为甚,这对于年老的苏东坡,无疑是难以适应的。但是苏轼去世前自题画像却将贬官黄州、惠州、儋州看成是自己的平生功业。
苏轼对苦难并非无动于衷,对政敌的迫害也不是逆来顺受,而是以一种全新的人生姿态来对待接踵而至的不幸,从而蔑视丑恶,消解痛苦,蕴含着坚定、乐观的精神。
坐看闲云不是自我安慰的方式,更非嘲弄人世的对抗姿态,而是将际遇当成阅历,明得失而知荣辱,在看开一切之间实际上是对人生百态最好的彻悟。
儒音凡录
宠辱不惊:出自《菜根谭》作者、明人洪应明的一副对联——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随天外云卷云舒。
异曲同工:西汉时,司马相如和扬雄皆以文赋见长,司马相如作有《子虚赋》、《上林赋》,扬雄作有《甘泉赋》《河东赋》。唐朝文学家韩愈评价说“子云相如,同工异曲。”
以礼修身,贵在诚与真
一日,杨时、游酢来到嵩阳书院拜见程颐,正遇上这位老先生闭目养神,坐着假睡。程颐明知有两个客人来了,他却不言不动,不予理睬。杨、游二人也不愠不恼,只是恭恭敬敬的站在门口,肃然待立,一声不吭等候他睁开眼来。
那天正是冬季很冷的一天,不知什么时候,开始下起雪来。门外积雪,有一尺多深。在雪中等了约有半天功夫,程颐才从睡榻上醒来,见了杨、游二人,装作一惊说道:“啊!啊!贤辈早在此乎!”而杨时和游酢并没有一丝疲倦和不耐烦的神情。
杨时、游酢二人“程门立雪”,只为学于高师,求善解,两人真心崇拜程颐人品道德和学术修养,明知程颐在考验自己,依然以礼相见。对他们来说,这是出于真心实意的行为,并非趋炎附势,所以内心坦荡而礼义周全,即是平常人之礼,其本质是诚心而非收买。唯如此,人与人的交往虽然平淡,然而更能长久。
行船于汹涌江湖,必知其风向与深浅,人存于纷繁社会,必有其行为套路。风向与套路就像一把直尺,让你时刻映照自己是否有感恩德之心,是否有敬先辈之意,是否有重师爱国之情。倘若每天“三省吾身”而能有所得,“凉风有习而知雨水微涨”自然也是水到渠成的事。
这多少有点禅修的意境,不过在荀子看来,这也正是一个人具备“礼”的体现。
荀子将“礼”分为三类。一个是德行之礼,修善性尊良德以行于世人,这是君子的品德;第二类是风俗之礼,对父母为孝,对朋友为信,对花草树木为善,为生者而歌,为逝者而哀,一如孔子“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人爱其亲,而有怜悯之心;第三类是治政之礼,秉受教之心,敬重教导我们成人的先师,对国家为忠,此为人之大义,荀子认为这是后人治理天下而不争的根本法则。
牟宗三先生说,无礼则无德,无德而仁心不举,与禽兽无异。在他看来,正是荀子,将高高在上的威严之礼引向看得到、摸得着的平常生活的规范中。
礼犹如一面镜子,能照出人心世相。卑劣的人看到有机可趁,高尚的人看到廉耻道德。如同风过水池,捋起一片涟漪。前者以“礼”为面具,以欺瞒之心骗取别人的好感,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后者以情动人,以礼修身,得体而明理,心亮情真,自然礼诚。“远者可以至矣,百求可以得矣,百事可以成矣。”那些将礼当成一种获取利益的手段的人,终将成为狂风中的枯叶,汹涌裹挟而去,连一丝身影都不会留下。
有一位富翁,虽然家财万贯,但是每天都郁郁寡欢,他身边没有一个知心朋友,家里的佣人也只是看在每月丰厚的薪水上才留下来,对于他们来说,这个富翁无疑是一只笑面虎。
为此,这位富翁非常苦恼,他希望能找出办法改善自己的状态。于是,他找到了一位德高望重的老者。他问老者如何才能获得周围人的认可,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真诚。
老者告诉她:“你若能以礼待人,以礼服人,注重自己的言行,认清自己的得失,那么你就能成为一个真诚的人。”
富翁听后不解,问道:“这个礼跟我有什么关系?”
老者道:“做到以礼待人,以礼服人,重要的是要做真事,说真话,动真情,这就是礼,礼就是真。。”
富翁听后,一改过去的毛病,在人前不再两面三刀,对人总谦恭有礼,对眷属尤能体恤关怀,而且都是出于真心,并非糊弄了事。渐渐的,人们改变了对这个富翁的看法,一年以后他被大家夸为“最好的老板”!
礼就是真——不重外在,不看形式,而是有内而外散发出的最真挚的情感,所以,荀子也将礼说成是人之所欲的另一种姿态。在牟宗三先生看来,平常之礼即平常之性,能持这份心得,离美德之人也就不远了。
儒音凡录
程颐:字正叔,人称“伊川先生”,北宋洛阳人。为程颢之胞弟。与其胞兄程颢共创“洛学”,为理学奠定了基础。程颐与其兄程颢不但学术思想相同,而且教育思想基本一致,合称“二程”。
二程所谓的“理”,既是指自然的普遍规律,亦指人类社会的必然法则,它适用于自然、社会和一切具体事物。中国上古哲学中“天”所具有的本体地位,现在开始用“理”来代替了,这是二程对中国哲学的一大贡献。
杨时、游酢:杨时,福建人。在他很小的时候就能写出漂亮文章,稍大些,就能背诵经史。熙宁九年考中进士,调官不赴。学于程颢,颢死,又学于程颐。南方的读书人将其推崇为“程学正宗”。游酢,建州建阳人。一次,程颐在京城见到游酢,认为他是个可造之材,便收为弟子。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