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在当下何来纷扰
一日,弘一法师来到禅堂,为众僧讲佛。
十分钟后,弘一法师敲过木鱼,环视屋内众僧,只见一小沙弥额头冒汗,双手颤抖。弘一法师问其原因,小沙弥回道:“方才听师父讲诵佛法,以为能课业圆满,没想到心思怎么也集中不到一点上,以至如此。”
弘一法师微微一笑,双手合十道:“诸生烦恼,不过是纠结过多。心在当下,又何来纷扰。”
上班下班,吃饭走路,或者挤公共汽车,有人闭目却思绪万千,有人微笑却面色憔悴;望浮云而忧人生岁月,看今朝而恼明日风雨。名缰利锁,奔忙劳累,一刻不得闲。这样的人,说来终归有些感时伤世。因为感时,故牵挂太多,明天将会如何,以后还能怎样,现在的落脚之处是否会是自己终身的陋室;因为伤世,而喜怒无常,试图寻求安宁的场所,眼见人来人往,空间被压缩,似乎连呼吸都显得如此困难。就像那个小沙弥一样,心思有碍,而不能彻悟。
在古人看来,这无疑是身心的“物役”,即为自己创造的事物所困,更为自己的精神世界所扰,想要寻得简单的生活,却终究不得。他们虽然工作着、生活着,却似一群被放逐的幽灵,生活在别处。一如牟宗三先生所言,我们现代人习染过久,失掉了最纯真的心灵。“习染”就是习惯于在普通事物上寻找原本不存在的所谓意义,执著于不可知的将来,于是雾非雾,花非花,朴质清新的一面也逐渐被世俗的尘埃所覆盖,不知道该往哪里去。
正如《周易》所言:云行雨施,品物流形。乾道变化,各正性命。自然天象虽然变化莫测,但是无论怎么复杂,都是起于一物,最终落于一物。
落于一物即是关照现在。人们常说:“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推而言之,执著于当下,庸人自扰似的无尽烦恼和因此而发的黯然神伤还会浮现于我们的心头吗?也唯有关照现在,执著于当下,内心才不至看似充沛实则荒芜,才可以简单通达的心态面对错综复杂的人世。如同道家所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二也罢,三也好,不过是一的陪衬和虚影而已,不重当下,“将来”不过是水中月,镜中花。
一个女子得了重病,需要马上手术,当女子的丈夫在手术同意书上签字的时候,他的手都哆嗦了,因为他害怕手术会让他们生死两重天。
手术很成功,女子听到了丈夫欣喜的喊声。可是她根本睁不开眼睛,因为全身麻醉的她,药劲还没有过。看着心爱的妻子苍白的面庞,丈夫极为心疼。
等女子睁开眼睛,护士长对女子的丈夫说:如果排气了,就可以吃东西了。
可是她没有排气,气在她肚子里就是不出来,疼得女子汗流不止。
女子后来告诉丈夫,当手术结束后,她想大哭一场,因为她又活了过来,她又可以和他吵架了。
丈夫紧握妻子的双手说:吃饭就是吃饭,睡觉就是睡觉,不许乱想、不许生气、不许生病,我要和你好好的生活每一天。
女子投入丈夫的怀抱,她想握住现在。
过去的,已经过去,未来的,还没发生!
也许只有当人们遭遇不幸时,才会意识到当下时光的宝贵。就像故事中那个经过手术煎熬的女子一样。生活的起起伏伏总是很容易让我们回想过去,会让我们产生这样的叹息:为什么以前不那么做?为什么此刻才追悔莫及。慌乱和无措由此产生,继而对自己整个人生产生了怀疑。
牟宗三在解释《周易》所言的“各正性命”时这样说道:人的生命,一方面是吃食物,一方面是消化食物;人的意识亦为一方面获取,一方面付出,“获取”和“付出”是“明己”,是智慧人生的体现,也即是由“各正性命”阐发而得的积极意义。每一天都达成所愿,又何来明天之烦忧?
由此想来,宋祁的《玉楼春》或许更有某种意义的启发性。执著人生、惜时自贵,人生在世,不妨如此——
东城渐觉风光好,榖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儒音凡录
弘一法师:俗姓李,名息,学名文涛,字叔同。祖籍浙江平湖,生于天津。弘一法师5岁丧父,13岁知篆书,15岁能诗,17岁善治印, 20岁文章惊海内。弘一法师既是才气横溢的艺术教育家,也是一代高僧。他将中国古代的书法艺术推向了极至,他也是第一个将西洋美术引入国内的美术教师。他苦心向佛,精研律学,弘扬佛法,被佛门弟子奉为律宗第十一代世祖。
宋祁:宋代史学家、文学家。湖北安陆人。天圣二年与兄宋庠一同考中了进士,当时被世人称为“二宋”,也与连庶、连庠并称“应山四贤”。修《新唐书》,为列传150卷。拜翰林学士承旨。卒谥景文。据说宋祁曾为自己写过墓志铭及《治戒》,在上面,他自称“学不名家,文章仅及中人”。
柔弱至刚,高山巫峡不挡流水
古人为什么要做《周易》?牟宗三认为是为了定阴阳而知变化,知变化是为了应时而动。则“于坤至柔其动也刚”,虽然形态纤弱,意识单薄,犹如深宫女子,但是一旦时机成熟,便会一鸣惊人,而其行动迅猛,意志坚定更是令人不敢侧目,最终“柔得尊位”
李渊在隋朝任太原留守时,正是天下兵祸连天之际。隋炀帝命其出兵镇压各地纷起的农民起义。李渊自知自己无力平叛,但又忌惮隋炀帝猜疑,于是终日与臣僚饮酒作乐,听歌舞乐,常常一醉不起,甚至几天不理政事,他还经常对身边的人说:“我李渊这辈子,有美酒喝,有美女陪伴就足够了。”
一次,李渊的儿子李世民牵来一匹名驹送给父亲。这匹马毛色棕红,脾气暴烈。李渊瞧了几眼,正欲上前拉过缰绳,结果这匹马一声嘶吼,李渊吓得倒在地上,哆哆嗦嗦地站起来后再也不敢正视这匹烈马。
得知李渊在太原的种种表现后,隋炀帝杨广认为李渊是个胸无大志,沉溺于酒色的平庸之辈,从此不再记挂于心,也没了杀他的念头。而事实上,此时的李渊正广结各地豪杰英雄,秘密的招兵买马,并计划于大业十三年五月起事。
公元618年五月,李渊称帝,改国号唐,定都长安。不久唐统一了全国。
对李渊而言,柔弱的外在表现是通向“至刚”即成大事之路的必要手法,柔弱既可避一时锋芒,也能在短时期内积聚更多的力量,最后才能像倾盆大雨般砸向预设的目标。
《周易》讲“圆而神,方以知”,如果从李渊的事例中来讲的话,通俗的意义就是柔弱为始,通达为终。通达不仅是一个人的社会追求,亦为化解各种矛盾的方式。
柔弱不是明哲保身的手段,亦非一退再退的可怜姿态,而是以退为进的处世哲学,按《周易》说来,“在天为象,在地成形”,简单说来就是,具体的东西就有变化,有变化就不能遵从死理,一如前文所述,应时而动,遵从客观规律,不盲从,不蠢动。追求实事求是的自我认知。
在牟宗三先生看来,应时而动、柔弱至刚代表着儒家理智的俊秀。儒家讲仁义道德,也讲智慧方法。就像一条山路,最快到达终点的并非是那段最好走的路段,而是迂回曲折的那段路途。同样,潺潺溪水看上去翩翩无力,却有着滋养万物的心性。由一滴水而成碧波万顷,曲曲折折而一泻千里。
一个老态龙钟的妇人找到林肯,向其控诉自己悲惨的遭遇。原来这位老妇人是独立战争时期一位烈士的遗孀,每月靠抚恤金面前过活。不久之前,当她去领取属于自己的抚恤金时,出纳员竟然要她先缴纳一笔收费,而这笔手续费的数额抵得上抚恤金的一半,很显然,这是赤裸裸的勒索。林肯听完老妇人的哭诉后,怒不可遏,当即决定为老妇人代理这场官司。
在法庭上,作为被告的出纳员矢口否认自己曾经勒索过老妇人,情况对老妇人很不利。轮到林肯发言时,他并没有在老妇人的不幸上大做文章,而是用抑扬顿挫的声音把听众的情绪引入对独立战争的回忆当中,述说追求自由的人民在冰天雪地当中战斗,最后,林肯以巧妙地设问,作出精彩的结论:
“英雄长眠地下,而他那位衰老可怜的遗孀还在我们面前。这位老妇人曾经也是一位美丽的少女,也曾经有过幸福美满的家庭,但是现在,她却变得一贫如洗,还要受到别人的欺辱。对此,我们能熟视无睹吗?”
这个问题触发了大家的同情心,在场的人都满含热泪,为老妇人慷慨解囊。在陪审团的一致要求下,老妇人仅得到了应有的抚恤金。
林肯并没有像别的律师一样与被告唇枪舌剑,以硬对硬,而是换了一种方式,从老妇人的家庭说到独立战争的残酷,从而唤起了大家共同的心灵记忆,以弱势的姿态赢得了最后的胜利。
以此看来,世界上最厉害的并不是那些最刚强的人和事,而是看似最柔弱的。我们常说:“吃软不吃硬”,这也是所谓“柔能克刚”的道理。
儒音凡录
隋炀帝:隋文帝杨坚次子,母独孤皇后。公元581年封晋王,589年任行军元帅统兵伐陈,600年立为太子。604年即皇帝位,年号大业。在位13年期间,修建大运河、长城和东都洛阳城,开拓疆土畅通丝绸之路,三征高句丽,开创科举。他对人民奴役征敛十分苛重,滥用民力,使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巨大的工程和连年的战争使民生不堪重负,引发大规模的叛乱。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宇文化及等缢杀。
第一篇 第三章 周易智慧,与时偕行的修身妙法 (2)
林肯:1809年2月12日出生在美国的肯塔基州一个清贫的农民家庭,林肯的父亲曾经用积蓄购买了一块土地,但因富人陷害而被迫放弃所有权。1860年,林肯成为共和党的总统候选人,最终当选为美国第16任总统
动静相宜,以互补求得共生
天地万物,此消彼长,交融共生,方能刚柔并济,仁义相待。生活中的种种大致也逃脱不了这样的“二元”模式——有悲伤就有欢乐,有离别就有相聚,有缠绵悱恻就有冷眼相对。有九曲十八弯就有宽阔大直道。这种相持而不对立,包容而不胡绕的思想表现在《周易》里,就是 “共通共融”。牟宗三先生认为, “共通共融”的要点在于“通融”,而“共”字则是一个动词,说明凡事所成不在单一的刚健,持重或是强势上,而在于“辅万物之自然而有所为”。这里的“自然”指的就是动静相宜,以彼此互补的方式而达成圆满。
有一个探险家,只身到南美的丛林中,找寻古印加帝国文明的遗迹。他雇用了一群当地人作为向导及挑夫,一行人浩浩荡荡地朝着丛林深处前行。
当地人的身上虽然背负笨重的器材及行李,但仍健步如飞。而探险家却总是喊着需要休息,让所有人停下来等候他。
日子一天天在赶路中過去,探险家虽然体力跟不上,但也希望能早点到达目的地。
到了第四天,探险家一早醒來,便立即催促那群土著打点行李,准备上路。不料領导土著的翻译人员却拒绝行动,令探险家为之恼怒不已。经过详细的沟通,探险家终于了解,这群土著自古以来便流传著一项神秘的习俗,在赶路時,皆会竭尽所能地拼命向前冲,但每走上三天,便需要休息一天。
探险家对于这项习俗好奇不已,询问翻译的向导,为什么在他们的族群中,会留下这么耐人寻味的休息方式。向导很庄严地回答探险家的问题,道:“那是为了能够让我们的灵魂,能够追得上我们赶了三天路的疲惫身体。”
探险家听了向导的解释,心中似有所悟,沉思片刻后,探险家面露微笑。此刻,他认识到这是他此次探险当中最好的一份收获。
人生如行船,遇平缓而疾进,遇险滩而缓动,无论是生命的过程还是工作的节奏,有动有静有张有弛才合乎规律,过动则犹如紧绷的琴弦,玉指一拨便戛然崩断;过静则有如死水一潭,停滞僵硬活力全无。故事中的探险家,为了一探古迹,实现自己的夙愿,马不停蹄的赶往印加古迹,正是这种“过动”的体现。但是途中因为体力不支,隔三差五的休息,在别人的等待中空耗了许多宝贵的时间,到头来也是得不偿失。
孙子兵法里说:疾如风,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讲求的也是一种动静互补的人生智慧,与《周易》所言的“太极生两仪”有相同的妙趣。一如当代大画家黄宾虹所说:“纵游山水间,既要有天马腾空之劲,也要有老僧补纳之沉静。”
正因如此,所谓“以静制动”或“以动制动”不过是一时的应对之策,终究成就不了“生生不息”的生命进程。一天到晚游泳的鱼不知浮云之快哉,忙着拨拉自己小算盘的人,又如何能体会畅快的现世趣味?
正因动静不能相互替代,互为补充才是最高境界,牟宗三将“互补”称之为体与气的相融并存。体是存在之本,气是一种心灵的开悟。
常言道:静如处子,动若脱兔,动静互补不光是一种行为方式,更是一种生命形态,犹如登高望远山,涉水知深浅,看到平时不易看清的事物的面目,悟到平常不易悟到的哲理。
一日,一位居士来到朋友家中做客,午饭后,朋友带这位居士去后院池塘观赏金鱼。
只见水中鱼儿或浅游于假山之间,或聚集于花草当中,模样怡人,令人心情舒畅。
朋友对居士说:“这些鱼性情温和,不急不躁,即使游动起来,也是一副优哉游哉的模样,我觉得这才是真正的人生啊,安静而不张扬,在不温不火中享受生活,这也是我追求的人生。”
居士看了看朋友,笑道:“宁静致远,安详人生固然是好,但是这样的生活情趣是否有些单调呢?只求静,不求动,就好像一只在温水中畅游的青蛙,随着水温越来越高,它的生命也到了尽头。”
听罢居士的一席话,朋友凝神静思,若有所悟。
居士的话透出一个朴素的道理:对于生命来说,静是积蓄,动是发挥。更重要的,静还是一种过滤,它可以把你行动和思想中的杂质滤去,使你获得一种坦然明朗的心境,使你排除干扰专心致志地去实现自己的目的。
人生犹如舞台,动好比在台前表演,静好比在台后准备,静动交错互为前提方可演好人生之戏,方可谋大事业成大气候。此方是动静相宜,互补共生的关键所在。
儒音凡录
静若处子,动若脱兔:出自《孙子·九地》:“是故始如处女,敌人开户;后如脱兔,敌不及拒。” 指未出动时就像未出嫁的女子那样沉静,一行动就像逃脱的兔子那样敏捷。
《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孙子兵书》、《孙武兵书》等,是世界三大兵书之一。《孙子兵法》成书于专诸刺吴王之后至阖闾三年孙武见吴王之间,也即公元前515至前512年。全书分为十三篇,是孙武初次见面赠送给吴王的见面礼。现已被译成日、英、法、德、俄等十几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享有“兵学圣典”的美誉。
内在:宽广心胸容物纳人
说到内在,牟宗三先生用了《周易》里的一句话“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
寂然不动,在牟宗三先生看来,就是人格力量的无限。牟先生说:“我们平常讲人格的力量,首先在于自我的修行,这个修行照着儒家来说,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在他看来,儒家讲的“寂然不动”并非生硬的教化,而是一种自我修养的体现,继而发散于外人。
故此,所谓内在,更多的是心胸的宽广和容纳,去伪存真,去虚求实,自省、自警、自励,养浩然正气而“达至诸人”。倘若目光短视,心胸狭窄,又何来“大德不逾闲”、“以直报怨”抑或“三思而后行”?不说完善众人,即便是自己,也必将是碌碌无为,遭人唾弃,古人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指的便是这个缘由。
古代有个叫张崇的人,年轻的时候在山坡上放牛,没多久张崇便不知不觉的打起盹来。这时,他被一声牛叫惊醒,他看到自己的邻居蹑手蹑脚地抓起缰绳,把自己家的牛牵走了。
张崇并没有马上喊叫起来,他很了解这个邻居的情况,由于家里贫困,邻居家已经很久没吃上肉了。张崇从地上起来,不动声色的跟在邻居的后面。
到了邻居家后,张崇看到邻居正在磨刀,看样子是要宰牛。此时,邻居发现张崇立在一旁,顿时满脸羞愧,拿刀的手不知往哪里放。张崇并没有责怪邻居,而是对他说了一个故事。
原来,张崇小时候家里的日子过得很艰难,常常吃了上顿没下顿,一次,他跑到一户人家的地里,偷了一个西瓜,主人发现后并没有说什么,而是从地里又拿来节西瓜给张崇吃,临走还让他捎上几个。
过了十几年,张崇在京城当了官,经常对手下人讲起这两个故事,说:“我用我自己的行为去感染对方,这要比责骂杀头有用的多,如果天下人都这么做,那么我们就能看到太平之世了。”
张崇通过自我品质的完善,继而影响了更多人“修养内在”,心思旷达而不计较,知错改之而不掩饰,与人交往信义为重,牟宗三说,这就是中国人的大智。大智不是用来统驭人的,而是引导人去做“仁”的事情,这个“仁”就是《周易》说的“通天下”。
通天下的要点关键在于“通自我”,即儒家所言:为人于忠,交友为信,学而习之。这依然需要宽广容纳的心胸和远大执著的目光,否则又哪来“一日三省吾身”的自我勉励?又何来“不如回”的清醒认识?
朝廷里有位高官这日在家中宴请宾朋,酒过三巡之后,高官向一旁的悬云观道士请教道:
“怎样才能提高一个人的修养?”
“从最根本做起。”
“愿闻其详。”
“在你对别人求全责备的时候,想想自己是不是已经做到了,在指出别人不对的时候,看看自己是不是做正确了。所谓‘宽以待人,严以律己’便是此理。”
道士之言说出了最简单也最明了的为人之道,不在于对别人如何,而是在于自己能否如何。内在的品质一如清水,在洗涤自己身心的同时,也势必会让周围的人感受到清新夺目。
道家说,要想提起,必先放下,佛说: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儒家的中心思想则在于立人达人,要想达人,先要立人。立人对自身而言,就是去雕饰存天然,保一份纯真去一种邪思,唯有如此 人生才能在风雨吹袭中立住其清晰的倒影,才能成为生活的强者和生命的引导者。
儒音凡录
大德不逾闲:出自《论语·子张》一篇。子夏曰:“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其意为:在原则性问题上要立场鲜明,但在小节上要尊重每个人的个性特点。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出自晋·傅玄《太子少傅箴》:“故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声和则响清,形正则影直。”
道士:道士之名源于战国、秦汉时的方术之士。道教创立之后,道士则专指从道修行的道教神职教徒。隋唐前后道士,习惯上男称道士、黄冠;女称女冠、女真。较晚至今,则分别称男、女道士为乾道和坤道。南北朝时代奉道之士增多,对在家修持的人,称为“火居道士”,以区别出家道士。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