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宗三说儒-陆王心学,于心灵深处寻觅人性归宿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第一篇 第四章    陆王心学,于心灵深处寻觅人性归宿 (1)

    真心着眼,雾中可见明月

    一次,王阳明来到南镇游玩,一个朋友指着从石头缝里长出来的花问道:

    “你说天下没有心外之物,那么这花在自开自落,和我心有什么关系?”

    王阳明回答说:“你见到这花之前,花与你的心各自寂静;你来看此花时,花进入我们的内心,此花便在心头显现出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岩中花树对于心来说,其存在本身及其意义的被确认,在于花在人心中的显现。”

    王阳明的这番话可以有很多种理解,而其中最为紧要的一点则是对于“心”的着眼。世间万象,其实都在于你是否用一颗“本心”去体验融会。在王阳明看来,这个本心就是真,真诚、真挚、真君子,抽取“真”,弄权耍奸,虚伪掩饰,只剩皮囊一副;抽取“真 ”,花开花谢无关己身,不知人事变迁,落得心眼两茫,终其一生,全无所得。

    人心中有善有恶,有趋炎附势,有高洁自傲。唯其不真,所以才有“这万丈红尘,最难揣摩的就是人心”的说法。在牟宗三先生看来,这便是入了魔道。牟宗三先生所强调的是儒家的“清明之心”,用没有被凡尘污染过的纯洁真诚去观察和对待周围的事物,他说:“心永远为主体而落实。”这个“主体”如若为真,那么落实于外物,就是王阳明讲的“此花便在心头显现出来”的本来面目。

    牟宗三先生说王阳明的全部学问就在于求“真心”以接“仁义”。简单的说,就是你没有一颗真挚实诚的心,也做不出善良敦厚的事。在牟先生看来,这是一个人具备道德心的最基本形式。在香港首富李嘉诚的身上,或许我们能一窥这其中的真意。

    李嘉诚创业初期,条件非常艰苦,资金短缺,厂房狭小,所以做得都是数量很少的订单生意。

    一次,有个外商找到李嘉诚,希望大量订货,但外商也提出了要求,李嘉诚的公司必须寻找有实力的公司作担保。这是一笔大生意,李嘉诚欣喜不已,但是找谁担保,这又成了一个难以解决的大问题,无奈之下,他只好跟外商如实相告:“对不起先生,我非常想长期和您合作,但是很遗憾,我实在没办法找到有实力的公司为我担保,如果你因此而重新作出决定,我将尊重您的决定。”

    外商沉吟片刻后对李嘉诚说:“从你刚才的那番话中可以看出,你是一位十分真诚的人,在生意场上,更多的人都在用尽一切手段赢得自己的利益,而你的真诚让我对商业社会重新又了信心。我想,相互间的诚实是互相合作的基础,我已经决定了,你不必再找人担保了,因为你自己就是最好的担保,没有比一个真实的人更好的担保了。我们现在就签合同。”

    就这样,李嘉诚非常顺利地签下了合同,赚到了一笔数目可观的钱,为他今后闯荡商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李嘉诚的成功有诸多方面的因素,但是其为人以真不以假,诚挚相待而不弄虚的人物风范无疑是他获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

    李嘉诚的“真心为人”体现了王阳明所言的“以世真求圣贤之学”的真谛。“世真”首在“己真”。每个人心中的圣贤之学的定义多有不同,商人们求企业发展,政治家求国家安宁,道德家求天下大同。说起来这并非遥不可及的奢望,牟宗三说由“我真”而化为“情真”,由“情真”而导于生命欲望的自足,终而知耻明智,自然也就能国昌而民盛了。

    一如动静互补是一种生命形态,本心为真亦是一种生命形态。王阳明常言:“真,吾之好也。”而痛恨假道于私的小人所为。佛家说世上只有两个人,一个人叫名,一个人叫利,照此讲来,我们不妨也可以这样说,世上只有两样事,一件为真,一件为假。求真必然务实,求假自然务虚,虚实之间,体现的不仅是对人的态度,更是对自己的认识。糊弄别人容易,糊弄自己很难。

    儒音凡录

    王阳明:名守仁,字伯安,浙江余姚人。因曾筑室于阳明洞,后世称其为阳明先生。是我国明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和军事家,是继二程、朱、陆后的另一位大儒。王阳明少时也颇有与众不同之处。据《年谱》记载,阳明原名为王云,五岁仍不能言,后遇一僧人,说原因在于名字中的“云”字将一切说破,建议改名。家人取《论语》“仁能守之”之意,更名为“守仁”。

    魔道:佛教指魔鬼的境界。魔道也是出世求道之途,道讲天人合一,佛讲超脱轮回,魔讲由我乃大。

    云飘水流,放下才能宁静

    一个女子提着打包小包,坐了半天的汽车去参加禅修班。他对禅师说:“我只是想轻松一下,每天工作那么忙,说实话我的公司最近效益也不好,想出来静静心,让自己快乐一点。”

    禅师说道:“心魔在己身。一切的根源皆在于施主想要的太多,想放的太少。我年轻的时候,看到一个农夫挑着满满的柴火向前走,他走的很辛苦,很艰难,我看的很替他心疼。那个人虽然已经有了柴火,但是在回家的路上,看到地上的树枝什么的还是往身上放,两只眼睛不往前看,只盯着自己的脚下,正因如此,那个人撞到了很多了,路人对他很是不满,而他自己一路走来,柴火越来越重,脸上的表情也越来越复杂,一般人能有那么多的柴火一定很高兴,可他却愁眉苦脸。后来,在快到家的时候,他再也走不动了,倒在家门口,而身上的柴火也撒了一地,被到处乱跑的猫啊狗啊都踩断了。如果他能放下多余的柴火,那他走的肯定不会那么累,心情肯定也会很舒畅。世人之所以感到内心浮躁,得不到安宁与快乐,其实是与那个人一样,只知道一味的拿,而不懂得放下。”

    禅师的一席话让人有茅塞顿开之感,的确,现代人心事太多,心情太重,就像那个背柴人一样,即使走路,也是两眼只注视脚下,希望能获得更多的柴火,结果负担越来越重,到头来,身体和精神被全部压垮,又哪里能获得身心的安宁与快乐?

    牟宗三先生说:“人人都要生命的光彩,但须知生命是有限的。”在牟先生看来,正因为生命有限,才要“超然物外”,既王阳明说的云飘水流,心外无物。心外无物,才能如同宁静的河流一般,在水波荡漾之间,领略黄昏时分的绚烂景色。而这也正是所谓“放下”的真正含义。实际上,心外的“物”始终是存在的,就像打水漂一样,虽然最后石子没入水中,激起的涟漪归于平静,但其终究荡起过波纹,在人们的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正因如此,牟宗三先生认为,王阳明说的“心外无物”着重的不是“物”本身,而在于“心”。我们的这个“心”是要受到石头激起的涟漪支配还是放下那个涟漪而自享宁静,都在于我们自己。只有这样,内心才能释放出更多的空间来装载我们想要的自由和纯真,才能实现真正的快乐。

    一只蝗虫对青虫说:“我今天很难受?”

    青虫问道:“是不是生病了?”

    “病倒没生,只是早上吃的太多了,现在肚子涨涨的,飞也飞不起来了。你有什么好办法能帮帮我吗?”

    青虫想了想,说:“要不我陪你走走?”

    于是,青虫带着蝗虫在四周走了几圈,但是蝗虫还是感到难受,而且它的肚子也开始疼痛起来。它躺在地上,嗷嗷乱叫。

    青虫很同情蝗虫,于是它去请教自己的父亲,青虫的父亲来到蝗虫面前,说道:“哎呀,为什么那么贪吃呢,不吃那么多不就没事了嘛?”

    “爸爸,你快想个办法救救它吧。”青虫在一旁喊道。

    “我看只有一个办法了。”说着,它让蝗虫张开嘴巴,它拿着一根草在蝗虫的嘴里搔了搔,没一会,蝗虫便吐出一大口馊馊的东西来。吐完后,蝗虫长出一口气,顿时觉得神清气爽,浑身舒服极了。

    青虫的父亲叮嘱道:“以后别猛吃东西了,否则肚子就会爆掉。”

    蝗虫因为贪吃而导致身体不适,而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因为所要太多,以至烦恼和负担始终挥之不去。不要去抱怨别人比自己快乐,比自己潇洒,比自己活得轻松宁静,看看别人是如何把握、控制自我的。事实上,每一个内心宁静的人,都是懂得放下之人。放下不是单纯的放弃,照牟先生的话说过,它是一种抉择——是禁锢自己,还是松绑自己。

    实际上放下的目的是为了最终的得到,这种得到是去糟粕而存精华,按佛家言,这是必须的执著,因为外在的“物”太多,而人生的痛苦就在于“身为物役”、“心为内困”,所以,放下才能安享心的宁静。

    儒音凡录

    红尘:原意是指繁华的都市。出自东汉班固《西都赋》的诗句:“阗城溢郭,旁流百尘,红尘四合,烟云相连。”后来“红尘”演变成了“繁闹尘市”,作“人世间”解释,并首先被佛家使用,在佛经中多处出现指凡俗尘世的“红尘”一词。

    第一篇 第四章    陆王心学,于心灵深处寻觅人性归宿 (2)

    超然物外:超出世俗生活之外,比喻置身事外。出自苏轼的《超然台记》:“予弟子由适在济南,闻而赋之,且名其台曰‘超然’。以见予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

    懂是非心,推开良知之门

    在王阳明眼中,圣人的标准就是有是非之心,知对错是是非之心,明善意也是是非之心。是非之心是万世不变之理,是道德的取向。按王阳明的话说,是我们对外界变化的自然反映。就这点而言,是非之心亦是对外界的衡量判断之心。

    牟宗三先生将这种是非之心形容为综合的智慧,因为它不单立脚于去自己的“心中贼”,也落脚于去别人的“心中贼”,通过各种形式的引导而使“良知”达到自然之教,开风气而成社会准则。

    有是非之心,才能爱憎分明;有衡量判断,才能不为外界所惑;分明对错善恶,才知荣辱廉耻,才不会在纷繁复杂的世间丧失基本的为人之道,试想,如果一个连是非心都不具备的人,又如何能有敞亮的人生姿态?

    一个小偷决定洗心革面,重新做人,但是始终下不了最后的决心,于是他找到拾得和尚。

    听完小偷的一番话,拾得和尚微微一笑,说道:

    “你已知所为不妥,看来心中已辨出是非。是非之心人人皆有,有所区别的不过是有人阴天见雨,有人阴天见太阳。阴天见雨是俗人之眼,一如善恶是非,心中全然是明白的,但拨不开心头之雾,阴天见太阳则是慧眼者所为,与万丈红尘中依旧能拨云见日。”

    按照佛家所言,每个人都是有佛缘慧心的,所不同的是有人自在自明,而有人需要高人来度。是非之心也是如此,拾得和尚说的“是非之心人人皆有”与孟子说的“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是一个道理。古人生而为人,受父母之教,领圣人之学,现代人又通晓古今,按理说更应该具备“是非之心”,但是遗憾的是,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混淆是非,强词夺理的现实境况。一如故事中的小偷,“心中已有是非之别”,可最终还是“阴天见雨”,拨不开内心的那一层雾,一如《礼记·中庸》所言,我们能“慎思之,明辩之”,却不能“驾行之”。

    一个年轻人学艺期满,准备向师父辞行,师父对他说:

    “这三年来,你都学到了什么?”

    “我学到了一身好功夫。”

    听完徒弟的这句话后,师父沉吟片刻,说:“看来你还不能下山,再练一年。”

    一年期满,师父再次问了徒弟同样的问题,徒弟的回答是:

    “学到了凡事持之以恒,必有所得。”

    听闻此言,师父又让徒弟仔修炼一年。一年后,师父又问了相同的问题,这回徒弟的回答是:

    “武学之道,重在内养身形,外扬正道。”

    “什么是正道?”师父问道。

    “正道就是要承担,直面人生。尤其是练武之人,须知善恶有别,是非要分,不恃强凌弱,不可在似是而非里转来转去。”

    师父终于露出了笑容,对徒弟说:“好,你可以下山了。”

    这个徒弟说的“承担”二字很值得人回味再三,与王阳明所言的“破心中贼”有相似之处。在王阳明看来,所谓“破心中贼”就是去掉心中的恶,发扬人间的善,唯如此,人有是非之心自然也是顺当的事情,从而个人得幸福,推延至社会得安定。这也正如牟宗三先生说的那样:“有是非之心。才能脱离奢易的习气,不负做人的根本。”

    儒音凡录

    仁义礼智信:“仁义礼智信”为儒家“五常”,孔子提出“仁、义、礼”,孟子延伸为“仁、义、礼、智”,董仲舒扩充为“仁、义、礼、智、信”,后称“五常”。这“五常”贯穿于中华伦理的发展中,成为中国价值体系中的最核心因素。

    拾得和尚:唐代天台山国清寺有个丰干禅师,一天,他在松林漫步,山道旁忽然传来小孩啼哭声音,他寻声一看,原来是一个小孩,衣服虽不整,但相貌奇伟。没有人知道这是谁家的孩子,丰干禅师于是就把这男孩带回寺中,等待人家来认领。因他是丰干禅师捡回来的,所以寺中的僧人都叫他“拾得”。

    知行合一,穷途也可出山

    生活中有很多显而易见的道理值得我们深思:明知很多东西无需挂念在心,却为何始终放不下?明知有些事做来并不困难,却为何迟迟不肯动手?明知阴雨降至,却为何从不未雨绸缪?在牟宗三先生看来,这无疑是王阳明所讲的“知而无行”的表现,即对于事物有充分的认知。但却没有一个实际的行动将这种认知运用起来。

    照王阳明的话说,这世上无非只有两种人,一种人是懵懵懂懂的任意去做,完全不了解为什么要这么做,到最后“也只是个冥行妄作”,正因如此,凡事才必须要讲个“知”字。这个“知”不仅是简单的明白一些做人的道理,更为重要的是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王阳明说的第二种人则恰好相反,满脑子的“苦思冥想”,却“全不肯着实躬行”,这样的人对外在的影响力也是有限的,所以必说一个“行”,唯有“行”,“知”方能有真正的力量,这种力量是知与行相融合的自觉行为,所以王阳明说:“知行原是两个字,说一个工夫”。

    在一部老旧的日本电影里,由高仓健饰演的男主人公因为误杀而在监狱里做了七年牢,临出狱前,他给妻子写了一封信——

    这么多年过去了,不知道你是否还在等我,如果你还在意我的话,希望在我到家的时候能看到绑在窗户上的黄手帕。

    几个月后,这个男人刑满释放。他的神情有些黯然,因为他不知道妻子是否还在等着自己,是否收到了那封信,或许,她早就搬走了。

    正当男人这么想的时候,一辆出租车在他面前停了下来,一张熟悉的面孔出现在他的眼前,原来这辆出租车的司机是男人从小一起长大的伙伴。上了车后,男人的朋友告诉他,他的妻子还住在原来的家里。

    在离家几百米的地方,车子停了下来,男人让朋友去看看那块黄手帕是否绑在窗户上。几分钟后,朋友气喘吁吁的跑回来向他喊道:

    “在那!黄手绢在窗户上!”

    没等朋友把话说完,男人已经迫不及待地往家跑去,在家门口,男人看到了面带恬静微笑的妻子。当男人问妻子为什么会一直等着自己的时候,妻子告诉他:

    “这是我们早就说好的,谁也不能抛下谁。”

    在这则温馨而浪漫的故事里,男人和他的妻子实际上都遵守了自己的诺言,做到了“知”与“行”的统一。这种“知行合一”发端于他们对彼此的承诺,谁也不能抛下谁——这就是王阳明讲的“知的本体”,即一种道德感的表现,是“真知”。正如他跟学生讲的一段话:现在的人们知道对长辈要孝顺,对晚辈要爱护,这不是一种外在的约束,而是自发的道德,但实际上,真正这样去做的人却少之又少。

    在王阳明看来,这种“知”就是假道学。他说“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就像故事中的男子和他的妻子一样,这应该是最简单的知行合一的体现,但是放眼当下,或许我们又不得不发出与王阳明同样的感叹,正像牟宗三先生哀叹的那样:真生命越发稀少了。

    有个人,年纪轻轻就读了很多书,在十里八乡是一个非常有名的人物,人们有什么不懂的事情都会上门来请教。这个年轻人尤其喜欢看古书,嘴里总是挂着圣人之言,最爱说的一句话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天,年轻人来到集市准备买一些生活用品,集市上的人多与他相熟。年轻人买完东西后,和一个来熟人聊起天来,青年人说起话来慢条斯理,声音也很轻,不喜欢在自己说话的时候别人打断自己,以显示其高人一等的涵养。但是在聊天过程中,这个读了很多书的年轻人却时时打断对方的话,纠正对方话里的意思,这让对方很是尴尬,没聊多久,对方借故离去。

    这个年轻人与其说满腹经纶,不如说是“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更为确切,牟宗三先生曾经在一次演讲中谈到过这种现象,他用了一个朴素但又形象的比喻——跨进门槛时像喜鹊一样欢叫,出了门槛却又像蜗牛一样缓行,甚至走一步似乎都不情不愿,说的就是像这个年轻人一样的人。

    实际上,“知”并非难事,无论是圣人说的孝悌仁义,还是当今社会提倡的知荣辱,共和谐,都可以让我们轻而易举的获取“知”的养分,也正如此,“行”的意义才显得更为重要。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这是发自内心的自觉行为,一如王阳明所言:自觉地行,也是一种可贵的知。

    儒音凡录

    高仓健:日本著名性格演员,生于1931年2月16日。兄妹共四人,一兄二妹,高仓健排行第二。出演过近二百部电影。其中最为中国观众所熟知的是《追捕》里的杜丘一角。曾刮起过一阵“风衣竖领”的风潮。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