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讲儒道法术,是要从这些思想各异,甚至对立的学说中寻出一些共有的感悟与启示出来,能让我们这些芸芸众生不至迷荒视野,错乱心性。这也是牟宗三先生精研各派学说而有所生发的落脚点,牟先生告诉我们——这些中国固有的文化生命,贯穿于我们基本的人生精神。
第五章儒道合流:逍遥人间的快乐之本 (1)
“出入”之间的生命价值
若论儒家与道家有什么区别,人们的第一印象更多的是所谓儒家的入世和道家的出世。入世讲求以天下为己任;而出世,就是不问苍生问自己,结庐在人静而无车马喧,梅妻鹤子,悠然见南山,自然是痛快逍遥的。但是在牟宗三先生看来,儒家的“仁德”实际上也是在讲出世无为,而道家的无为的最终目的也是在突出“仁德治世”的入世观念。照牟宗三先生的话说,无为与仁德其实是人性自我修养的不同表现形式,皆为从自我生命的“圆满”出发,关注自己生命意义的同时,更着重天下苍生的命运关怀。一如牟先生所言:儒家和道家讲的都不是空道理,而是落实于解决万物的问题。汉朝的曹参就是这样一个解决问题的高人。
汉高祖刘邦封长子刘肥做齐王时,叫曹参做齐相。曹参到了齐国,召集齐地的父老和儒生一百多人,问他们应该怎样治理百姓。大家都提出了自己的意见,曹参不知听哪个才好。
后来,曹参打听到当地有个破有名望的隐士,叫盖公。曹参把他请来,向他请教。 盖工向曹参提出,现在天下安定不久,重要的是让百姓在没有干扰,没有杂役的生活中求得平安,这样百姓的生活便会好起来,天下风气也会为之一改,民不偷盗,官不强夫,古人的圣道就能实现了。
曹参依了盖公的话,尽可能不去侵扰百姓。他做了九年齐相,齐国都比较安定,百姓安居乐业,知善恶而通仁义道德。
萧何死后,曹参接替他做了丞相。曹参还是用在齐国时的办法,一切按照萧何已经规定的章程办事,什么也不变动。
曹参的做法虽然一开始让朝廷里的大臣和汉惠帝不是很满意,甚至汉惠帝觉得曹参是倚老卖老,瞧不起自己,但后来曹参经过一番说明后,汉惠帝终于明白了这位丞相的良苦用心。
由于那时候经过秦末战火,楚汉争霸,天下刚刚安定不久,一些地方的百姓生活还很艰苦,为非作歹的事情也屡有发生,很多人杀人越货,其实并不是生性残暴,不过是生活所迫而已。
曹参明白百姓需要安定富足的生活,否则根本就谈不上礼义廉耻。
牟宗三先生常言:道家以“无”为起始,以“有”为收尾,正所谓无为无不为,正如曹参一样,虽然对百姓不侵扰用事,看似无所作为,但是其目的依旧是有所作为,百姓安宁,天下安定的结果才是曹参所追求的,而儒家所致力的“孔子不急而钓天下”也正是此番的写照。
古时候有户人家,有两个儿子:大儿子精习仁义之术;小儿子儿子爱好攻伐之道。大儿子学成之后去了齐国,用他的仁义思想游说齐王。齐王觉得他的说法很好,就采纳了他的意见,让他做了太子的老师;小儿子学成之后到了楚国,去游说楚王。楚王正想开疆拓土,一听很高兴,就让他担任军队首领。两个儿子都得到重用,这家人很快富裕起来,他们显赫的地位,让旁人很是言羡。
这户人家有个邻居,也有两个儿子,他们所学知识和那俩兄弟完全一样,生活却很贫困。他们很羡慕这俩兄弟,就向他们请教取得地位和富贵的方法。两兄弟就把过程如实地告诉了这哥俩。这贫困的哥俩一听就很激动,立刻分头行动,去追求功名利禄。
老大跑到秦国,用仁义之说去打动秦王。秦王一听,说:“现在各国诸侯都增强实力争夺地盘,所追求的都是市场、兵力和粮食,如果用仁义来治理我的国家,我就会破产的。”说完,秦王就把老大赶回了老家。老二到了卫国,鼓励卫王加强军队建设,靠打仗来开拓疆域。卫王说:“卫国是一个小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已经很多年了。它之所以没有灭亡,是因为我平衡掌握得比较好,对大国我们很恭敬,对小国我们好好地安抚,这才混了这么多年。如果依靠打仗,那我们的国家早就灭亡了。”于是,卫国国君把老二也赶回了老家。
故事中的那两个被君王赶回老家的兄弟实际上为我们做了很好的反面注脚——如何做事才正确,如何做人才妥当,而这也正是在道家的“无为”性情和儒家的“仁德”性格中所体现出来的重要意义。“无为”与“仁德”作为一种做事的方式和做人的方法,最忌讳的就是为求目的而妄为,这种“妄为”加之于道家则是丧失自我,纵淫奢之欲,加之于儒家则为不知廉耻,弃仁人之心。
按牟宗三先生的理解,我们可以把“无为”理解为是“以正其身”的举动,而仁义礼智的德行之道则显然是“以正治国”,身正行正,在起伏跌宕的人生旅途中才能身临沧海而无所惧,才能在面对跌宕起伏的人生旅程时,不失为人的敢为敢当。
儒音凡录
陶渊明(约365—427),字元亮,晚年更名潜。一说名潜,字渊明。自号五柳先生。卒后亲友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九江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相关作品有《饮酒》、《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等。陶渊明被称为“隐逸诗人之宗”。他的创作开创了田园诗一体。
梅妻鹤子:北宋处士林和靖,隐居杭州孤山,不娶无子,而植梅放鹤,称“梅妻鹤子”,被传为千古佳话。他的《山园小梅》诗中名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是梅花的传神写照,脍炙人口,被誉为千古绝唱。典出宋朝·沈括《梦溪笔谈·人事二》。
大智者大眼光
大智,在牟宗三先生的论述中就是一种“实践的精神”。
牟宗三先生用佛家的语言来概括这一儒家的思想,既为“明心见性”。其实质就是以智者不惑达到仁智合一,正因有此智心,才能明辨是非善恶,洞察曲直真伪,一切言行方可合乎道德。所以牟先生常言,儒家讲的是大智慧而非小聪明。
在牟先生看来,与儒家相同,道家也崇尚“大智”,而对小聪明嗤之以鼻。“民之难治也,以其知也”,是反对小聪明,讲“将以愚之也”,是让民获取“大智”,所以才有“大智若愚”的说法。两者是殊途而同归。
有一个身价过亿的富孀,特别爱惜自己的生命。年迈的专车司机退休后,他决定重新招聘一个新司机。富翁的的管家按照他的要求给他在全国挑出来三个司机,然后将这三个人带到富翁面前。
这个富翁问了他们同一个问题:如果我们现在出去,前面是悬崖,凭你的技术,能够把车停在离悬崖多远的地方?
第一个应聘者马上回答:我技术好,我能稳稳当当把车停在离悬崖一米远的地方。
第二个应聘者说:我技术比他还好,我能停在离悬崖三十厘米的地方。
第三个应聘者想了一会说:我大老远一看见悬崖就停车,我不过去。
结果,被富翁录取的司机是第三个人。
前面两个应聘者自持技术高人一等,认为自己会在最完美的距离将车子停下来,但是世事多变,难免不出差错,这两个应聘者关注的只是解决眼下的问题,这无疑是小聪明,而最后一个应聘者注重的是如何规避这一危险,既然明知前方有悬崖,为什么还要开过去?这就是大智慧和小聪明之间的区别。
牟宗三先生说:儒道的大智都是从生活中来,而放置于天地万物。这个“天地万物”就是“以仁为本”、“以诚为基”,继而“以乐相通”,在孔子的眼里,能做到这三点的人就是大智者了。孔子是推崇大智者的——中庸之道是为大智,因势利导亦为大智。就故事中的这个丈夫的言行来看,他可以称得上“智者”了。
这天小区突然停电了,由于没有事先通知,小区的业主们都显得惊慌失措,加上时值盛夏,更是怨声载道。很多人都在黑暗的房间中摸索着去抽屉里拿备用的手电筒或是蜡烛,由于漆黑无光,那些在停电后立刻在黑暗中摸索的人不是被凳子碰到,就是与家里人相互撞在一起,不仅没能尽快拿到手电筒,还受了些伤。各种东西摔碎的声音不绝于耳。
其中有户人家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然而当女主人正在一惊一乍间努力在一个方向摸索着前行,这家的男主人却安然的坐在床头,旁若无事。妻子大声喊道:“别跟木头似的,还不过来帮忙找找!”
丈夫轻轻笑了几声,对黑暗中的妻子说道:“任何事情我们只有先适应,才能更好的行动,你这没等适应黑暗就火急火燎,手忙脚轮的找东西,浪费时间不说,效果也好不了哪里去。”
听到丈夫的这句话,妻子止住了东挪西跳的双脚,立在原地,若有所思。
智慧之人并不需要通晓古今,所要具备的是通达的心胸和长远的眼光。有通达的心胸便能兼容并包而知不足,有长远的眼光便能看到整体而明人事。对妻子说出上述那番话的丈夫可算是有长远眼光的人,“先适应,才能更好的行动”,世上的事,莫不如此。
而那些无通达之心、无长远眼光之人则一如牟先生的恩师熊十力先生在他的《十力语要》中提到的那样——此辈元来无真底蕴,无真知见,遇事只合计较一己利害。其神既困于猥琐之地,则不能通天下之故,类万物之情,只是无识之徒。
“猥琐之地”是耍小聪明之故,所以既不能清醒的认识自己,也不能客观的认识他人,蒙昧而无教,也正是道家所鄙视的“小知小德”之辈。小聪明滋生自私心,大智慧得以仁心久。故此,牟宗三先生说,“绝智而后大智得”是真人,“仁智生而心无碍”是天人,是人生的基本方向。
儒音凡录
第二篇 第五章儒道合流:逍遥人间的快乐之本 (2)
大智若愚:有真才实学的人表面看上去好像很蠢笨,不炫耀自己的才华。熙宁四年(1071)欧阳修以观文殿学士、太子少师致仕,苏轼当即献上《贺欧阳少师致仕启》,恭祝这位老前辈得以“明哲保身”;并直言“轼受知最深,闻道有自”,又说欧阳修“力辞于未及之年,退托以不能而止,大勇若怯,大智如愚,至贵无轩冕而荣,至仁不导引而寿。”
明心见性:佛门用语,指屏弃世俗一切杂念,彻悟因杂念而迷失了的本性。
自由先从拘束开始
一只幼鸟渴望飞向蓝天,便对它的妈妈说,要学飞行。妈妈告诉它,因为它还小,翅膀还没长硬,还得等一段时间才可以。
这只幼鸟非常沮丧,它希望像自己的那些兄弟一样,在蓝天之上展翅翱翔,但是妈妈告诉它还要等一段时间,幼鸟觉得自己的翅膀已经硬了,足以抵御逆风,而且自己很聪明,一定能掌握飞行机巧。
幼鸟偷偷的观察和学习兄弟们的飞行动作,自己暗自操练起来,过了几天,幼鸟认为自己已经完全掌握了飞行机巧,于是便来到一根树杈上,学着那些兄弟的样子,慢慢展开翅膀,鼓起胸膛,然后扑腾了几下翅膀,向前方奔去,但是在腾空的那刻,这只幼鸟却没能在梦寐以求的天空中自由翱翔,
幼鸟遇到了一阵不大不小的逆风,它柔软的翅膀无法控制自己的身体,更糟糕的是,它以前偷学的那些飞行姿势现在一个也用不上,它感到身体不受自己的控制,没一会,由于翅膀无力,幼鸟重重地摔在了地上。
想要自由翱翔,最终因为翅膀没有成熟,经验不够老道而失败,这可能不仅仅只是一只幼鸟的悲惨命运,在这个节奏快捷的当代社会,人们匆匆而过的背后同样隐藏着许多想要冲破樊笼,心得自由从而身心俱乐的美好愿望,但是其结果却又往往落得与幼鸟一样。
常言说,要学会走,先要学会坐,要开口唱歌,先要闭上嘴巴,要想自由,先要忍受拘束。说到“拘束”,在儒家看来,就是端正其身,形而有样,以圣人之教为诲,诸如“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子不语怪力乱神”、“不怨天,不尤人”等等,乍看之下,像是给人设了件无形的铁衣,举手投足间必须遵循一定的操作规范,否则身体不可自由挪动,以至气喘吁吁,身心俱疲。
不过在孔夫子眼里,给自己穿上铁衣的恰恰是自己,歹心谋私,欲壑难填,又怎么能让自己的心得以真正的自由——循规蹈矩而其乐融融,因为他的所作所为都依归在道德的规范之下,行有所宗,随心所欲不逾矩。而道家的通达畅快虽以“情逸清心”为出发,但亦遵其规范:身处尘网,而心思悠然,享受生命给予当下的快乐。
儒家说“心有所归,行而无缰”,道家讲“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都在揭示一个自身与外界相容相通的道理。按牟宗三先生的话说,自由与拘束实际上就是懂得如何收放,“收”要密不透风,“放”能平原跑马,犹如各种不同建筑风格的房屋都要与周围的环境相协调,才能显示自己的特别。心的自由和身的拘束说来也正体现着这种“有秩”与“无序”。
艾丽是个美丽的姑娘,她开朗大方,很喜欢运动,平时一有时间就去打羽毛球打乒乓球。这天,有朋友打电话邀请她一起去爬山。艾丽犹豫了一下,因为她虽然喜欢运动,但都是轻微的,低消耗的。从来没有爬过山,她担心会不会出现什么问题,但是在朋友的再三说服下,她还是同意了。
第二天,艾丽和朋友来到郊外的云山。这座山是当地爬上爱好者的最爱,海拔不算高,山势也比较平缓。比较适合像艾丽这样第一次爬山的人。
朋友走在前面,微微躬着身子,脚步轻盈,跟周围的人有说有笑的,很是惬意轻松。而这时候,稍稍落在身后的艾丽,还没走半小时,艾丽已经累得满头大汗,气喘吁吁,她一个劲的对前面的朋友喊道:“等等我,等等我,我快不行了,累死我了。”
朋友回过头去,看着她挺腰跨足的样子,说道:“你用这种姿势爬上不累死你才怪。你只有适当的弯曲,这样重心落在前面,你才能又快又轻松的爬上山顶。”
艾丽便依着朋友的建议,弯着腰向前走去。此刻,她觉得自己的呼吸顺畅了许多,虽然弯着腰的样子不是很好看,但是爬山却一点也不费力了。
挺腰跨足却累得要死,而稍微弯腰却能顺利登顶,所谓的“收放”即是此理,收放得当,有何来不能得到自由?人生为大道,有直有屈,有朽木不可雕,有如琢如磨,身处社会或与人交,大抵亦不出此理。就像艾丽爬山,想尽快登到高处,身体必须要有适度的弯曲,乃至匍匐。人的烦恼,不过是在于挣脱与自解之间,正因如此,牟先生提醒我们:意志要天马行空,道义要铭记在心,成就真正的生命趣味。
儒音凡录
天马行空:西汉时,西域大宛国出产一种名马能日行千里,被称为“西极天马”或“天马行空”汉武帝派使臣带上金银珠宝去换这种千里马,大宛国国王杀了使臣侵吞财物。汉武帝大怒,派李广利率军讨伐大宛国,取得西极天马3000匹。后世讲“天马行空”引申为思想奔放,任意驰骋, 意出元朝刘廷振的《萨天锡诗集序》:“其所以神化而超出于众表者,殆犹天马行空而步骤不凡。”
有无之间是坦途
儒家讲“有”,重在影响实际生活,同时也凸显出儒家的现实主义色彩。从中体现的是务实求真的精神。相较而言,道家讲求虚无自在,悠悠荡荡一水间,别无牵挂,逍遥于俗世之外,不计苦乐,只求我心悠然。依牟宗三先生所言,其实“有”也好,“无”也罢,都是在体现人生道德生命的价值,这种价值表现在进退有度,表现在刚柔并济,表现在无论身处何处,都以自己独特的价值理想来处世为人,正因如此,“有”并非孤行于世,“无”亦非“四大皆空”。
这就好像是道家所言的阴阳相合,它背负着“阴”,而抱着“阳”,“有无之间”也是这样一种状态,任何事物都可以做这样两方面区分,这种区分亦为牟先生所言,是中国人生命智慧的体现。
一群背包客正痛苦地行走在一条布满荆棘的山道上,两边虽然草木葱茏,鸟声不绝,但是这一群人却无半点欢笑,因为他们迷路了。他们已经在这座山上转了几个小时,又累又乏,手机没有信号,现在只能希望在这山上能遇到当地人。
两个多小时后,太阳慢慢地向西边落下,一群人饥肠辘辘,绝望的气氛笼罩着所有人。就在这个时候,走来一个老道士。这一群人急忙打起精神,问这个老道士出山的通道。
道士施礼,说道:“出山的道路一直都在。”
众人困惑,四处张望,眼前只有草木,连一条能通行的小道也没有。
道士继续说道:“我刚才看到你们一直在荆棘丛里走来走去,现在你们回头看看,那里不是已经有一条路了吗?”
众人回头一看,果然在那片荆棘丛里出现了一条半人多宽的小道,这是他们自己踩出来的。
老道士这时笑道:“世上之事,无非是角度不同,故而心为眼浊,就像你们一样,明明路在脚下,却是骑驴找驴。以此说来,为人处事,进退有方,心不为外物所系,只在于有无之间,如同道路一直在,就在你如何找出这条路。”
人们容易纠结于某一事物的表象无法自拔,乃至身处世而心有烦忧,涉江湖而不得解脱,一如范仲淹所言,是进亦忧,退亦忧,就像那一群背包客,脚下的路是否真的没有?老道士已经做出了回答——“有无”其实就是寻找这条路的方法,故而老子有言:“有无相生,难易相成”。任何东西都可以相互转化,荆棘可以成坦途,路始终都在,关键在于我们的视角和方法。
一个和尚去化斋,结果几天下来,所得很少,这个和尚带着满心怨气回到寺庙,向师父述说自己的心情。看着和尚空空的钵,师父呵呵一笑,继而说道:“你就为这个不满吗?”
“这些俗人,要做法事才会殷勤招待我们,而平时我们去化斋,却是冷眼相待。”和尚气愤地回道。
“施主奉斋于我们,不求功德,不求回报,出家人是为无心所求,有则坦然,无也坦然,不要在意钱物的多少,而是要在意我们出家之人能给予多少惠德。
出家人化斋而无求所得,是超越了许多假相和局限,因为他不是为了得到钱财而去化斋,而是为了遇到有缘之人。遇到有缘之人即是‘作意’,也就是有为之法。秉持此心,一切自会水到渠成。有为、无为的分别在于我能为别人做什么,而不是别人于我能有何种方便。”
和尚听闻此言,恍然开悟。
“有无”二字在师父口中被说成是自我的修为——我能为别人做什么?别人待我如何并无过多挂牵,“有则坦然,无也坦然”,我为别人却在“实”,既度人又度己,在牟先生看来,这就是儒家所言的“天下为仁”的重要表现,正因如此,所谓“有无之间”并不是什么玄妙的哲理,而是在现代社会生存发展下去的必要之理。
这无疑是一种人生意境,这种人生意境好比是于“杨柳岸,晓风残月”之时欣赏“大江东去”的气魄,静听小桥流水的潺湲,观看夕阳沉落的壮美,在生命的空隙间陶冶人的性情。犹如身杂闹处而心悠然,是夜感凉风起的强烈进取,亦是晚来送斜阳的翩翩自怡,此时最适高歌一曲《沧海一声笑》——
江山笑烟雨遥
涛浪淘尽红尘俗世知多少
清风笑竟若寂寥
豪情还剩一襟晚照
儒音凡录
阿弥陀佛:即无量寿佛,又称无量光佛,是西方极乐世界的主佛,代表智慧,意思是光明无限,寿命无限,信众深信,经常念他的示号,能平安福寿,消除烦恼。
四大皆空:古印度教的宗教理论,称地、水、火、风为“四大”。后为大乘佛法继承。出自:《四十二章经》二十:“佛言当念身中四大,各自有名,都无我者。”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