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宗三说儒-名家与儒家:去外在的雕饰,树纯净的内心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第二篇 第七章    名家与儒家:去外在的雕饰,树纯净的内心 (1)

    虚浮难成器,求真方务实,

    一个读书人背着刚买来的一捆书从村前走过,一个中年男子问读书人,这些都是什么书,读书人回道:“书是用来研读的,知道是什么书没有用,看书本身就很有意义。”

    男子不解,便又问道:“即便看书重要,知道要看的是什么书也是必然吧。否则书籍众多,怎么能知道自己要读的是哪些书。”

    读书人听完男子的一番话,皱皱眉,冷冷笑道:“迂腐!书只为看,看后就知道此书是否为自己所用,又何必纠结于先知道是什么书,才能知道是否适合自己?”

    说完,读书人自鸣得意的哈哈一笑,背起书又向前走去。

    牟宗三先生认为,儒家学说犹如在清澈见底的溪水中跋涉,水中景象一目了然,因为言之有物,以强调做人为要点,能够清晰地了解对方想要表达的意思,因此也更能看到自己身上需要改进的所在,以便更快的成长,如同故事中那个男子说的一样,知道要看的是什么书,才能在众多的书籍中选出适合自己看的书,牟先生说这就是儒家一贯提倡的“教而知,知而悔,悔而过”的人生进程,而名家这一学派则更像是在迷雾中穿行,让人全然辨不清方向,于是也就失去了对于一般人而言的实际指导作用,有如读书人自认的高论一般,买书只为看,而书是何书,与自己又有何种意义,则全然不顾。可想而知,这样的所谓“研读”又能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人生启发?

    这就好像只说白马不是马,而不是去着眼于这匹马是如何从小马驹长成千里马的,更不会去关心马平时吃的是什么饲料,钉马掌请的是哪位师傅,正因如此,也就无从对“马”这种动物有深刻完整的了解,也就培育不出更为优良的马种。在牟宗三先生看来,这是舍本而求末,结果往往是知其一,而不知其二其三。

    一群工蜂在外面巡逻,它们个个神情严肃,高度戒备,在不久之前,这群工蜂刚和另一群外来的工蜂发生过遭遇战,所以,它们不敢有丝毫大意。这次巡逻,巡逻队里新加入了一只工蜂,这只工蜂年轻有力,巡逻队长决定充分发挥它的长处。

    巡逻队长给这只工蜂布置了任务,让它在工蜂的巡逻范围内每天来回飞三次。这只年轻的工蜂自信的接受了这个任务。工蜂巡逻队度过了几天太平的日子,第五天,当这群工蜂飞往巡逻地的途中,突然遭遇了一群马蜂的袭击,经过一场恶战,巡逻队死伤过半,队长带着剩下的几只工蜂败退到自己的蜂窝。

    进了蜂窝,刚喘了几口气,那只年轻的工蜂这时也进来了,队长质问道:“今天你在位置上吗?”

    工蜂回道:“在啊,我遵照您的指示,一天来回飞三次。”

    “既然这样,照理说,你应该早就发现了那群马蜂,为什么一点动静也没有,害得我们差点全军覆没!”

    工蜂解释道:“您是让我在巡逻地来回飞三次,我做到了,我每天早出晚归,每天都完成飞三次的任务,而您并没有说遇到敌人后我应该怎么办,这似乎不是我的任务。”

    巡逻队长听完工蜂的解释,吐出一口鲜血,昏死过去。

    这只年轻的工蜂只记住了“来回飞三次”的命令,而没有深入去理解这个命令里所包含的意义,于是,飞行巡逻成了一种摆设,而真正大敌当前,却浑然不知所措。这样的错误也是我们经常容易犯的——做事不明所以,做人只求表象,久而久之,任何事情都在“不求甚解”之间,故而有人半途而废,有人拖拖拉拉,丧失真理而苟活于世。

    牟宗三先生认为,之所以社会上有这种现象的存在,重点还是在于人们重巧言令色而轻实实在在的人生追求,当然他们也谈追求,但只停留在嘴边,而儒家的生活方式,则更重视实践的力量,牟先生说,这种实践就是一种价值标准,就像本文开头故事所示,需先知自己所看的是什么书,才能得悉是否对自己有用,方能如鱼游水,怡然自得。

    这种怡然自得的心境是以持之以恒,不畏难、求真切为基础,故而有向善之心,有进取之意,更有拼搏之力,牟宗三先生说,这正是中国人几千年来生生不灭的道德感,所以他又说,真正的中国人是干实事的一群人,而对于虚张声势,他们认为是旁门左道。这也一如孔圣人说言:“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是孔子追求的人生志向,并且身体力行,不以嘴上功夫为荣,终其一生,风尘仆仆而来,风尘仆仆而去。

    儒音凡录

    白马非马:孔子的六世孙孔穿找到公孙龙。孔穿说“白马非马”是谬论,公孙龙对孔穿讲了一个故事:当年楚王曾经张开“繁弱弓”,装上“亡归箭”,在“云梦”的场圃打猎,结果把弓弄丢了。随从们请求去找。楚王说:“不用了。楚国人丢了弓,楚国人拾了去,又何必寻找呢?”孔子听到了说:“楚王的仁义还没有做到家。应该说人丢了弓、人拾了去就是了,何必要说楚国呢?”公孙龙评论道:照这样说,孔子是把楚人和人区别开来的。人们肯定孔子把楚人和人区别开来的说法,却否定我把白马与马区别开来的说法,这是错误的。孔穿无言以对。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出自《论语·公冶长第五》:颜渊、子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平淡之心生出高人之径

    平淡不是平凡,更不是躲进深山求一己之乐,牟宗三先生说真正的平淡,是你在选定了人生道路后,向前跋涉的畅然而坚定的心情,因为你已不用为作出最后的抉择而苦恼,不用为看不到明天的朝阳而烦躁,

    你知道自己需要的是怎样的人生景色,也为看到这样的景色做好了全部的准备,这不是佛家看破红尘的自慰,也不是道家逍遥游的离世之心,而是对自己所要达到目标的确定,所以,你立场坚定,心态平和,一如牟先生所言,一切归于平平,却开出了人生的智慧,成就高低即在于此。

    一个秀才模样的人悠闲的走在满是尘土的路上,这个秀才背着诗词,摇着脑袋,满是惬意的模样。

    秀才出门已经一年多了,他原先是进京赶考的,但是考场失利,名落孙山,心情黯淡中度过了几个月的黑色时光,整日借酒消愁,以泪洗面。两个月前,他和几个朋友共游兰若寺,与一禅师相谈,秀才到处了心中的苦闷,禅师听后,说道:“昨天早上与你说话的第一个人是谁?”

    秀才回道:“这个已经忘了。”

    “那明天你会遇到什么人?”

    “这个我哪里知道,明天还没来。”

    “此时此刻,你面前有谁?”

    秀才愣了一下,说:“我面前当然是禅师您啊。”

    禅师轻轻点头道:“昨天之事已忘却,明日之事尚未来,未能把握唯在此刻,施主又何必对过去之事耿耿于怀,因为明天不可知,昨日已过去,不如放下挂念,平淡对之,你并没失去什么,不过是重新开始。”

    秀才瞪大双眼,等着禅师继续说下去,他似乎听懂了禅师话中的意思。

    禅师说道:“既然又是新的开始,又何来执著于以前?如潺潺溪水,偶被沙石所阻,但其终究万里波涛始于点滴。施主可曾明白了?”

    秀才微笑着点点头,此刻的他,已经有了新的打算。在京城办完了一些事情后,这个秀才告别朋友,踏上了回家的路途。他决定三年之后,自己还要再考一次。

    常人说,我们害怕失败,是因为我们想的太多,想的太多是因为情绪太盛。秀才考场失败后,人生顿觉颓唐,也是同样的道理,好在他及时醒悟——心境归于平淡,目标得以重新确立。在这个秀才身上,我们看到的并不是放弃后的心如止水,两眼迷离,而是再度追逐后的豁然,因为这种豁然,我们不再对过去的遗憾耿耿于怀,不再对未知的将来作不肯定的畅想,我们的心落在了此时此刻的“禅师”面前,这个“禅师”就是我们现在需要做的事以及如何将其做好。

    从这个角度来说,平淡生活倒不一定是平静淡雅,因为内心永远充满着激情,只不过这份激情用一种更为实在的方式表现出来,正因如此,在生活的节奏一如既往的向前推进的同时,我们才能风吹而不动,地动而不陷,就像牟宗三先生所言,是理性的对待生活的折磨和历练,不委过,不虚无,认真生活,做好每一件具体的事情,在牟先生看来,这就是儒家讲的“君子坦荡荡”的另一层意思。

    牟宗三先生说,君子行为端正,言行一致,立鲲鹏之志而不奢求,展宏图大业而稳健,是为大智,大智的人往往生活平淡,心安人静,却依然能做出大事情来,这是因为他们有自己独特的人生观,不媚俗,懂追求,不以世俗的观念影响自己的选择,牟先生由此指出,圣人以东为东,以西为西,就是把原本简单的看成简单,原本复杂的做成简单的,而世人之所以活得累,其根本就是在于将简单的事情想的复杂,做的复杂,从而自我设限,以至于平淡生活最终成了平庸生活。

    一只蚂蚁满头大汗的爬行在通往山顶的路上,它要去看日出,为了实现这个愿望,这只蚂蚁已经在路上走走停停的爬行了半年多时间,对它来说,这已经是最快的速度了,但是蚂蚁还是不满足这个速度,它希望自己更快些,它一定要在有生之年完成看日出的心愿。

    第二篇 第七章    名家与儒家:去外在的雕饰,树纯净的内心 (2)

    正在这只蚂蚁急匆匆地向前快速的爬行之际,一条蚯蚓来到了它的身边,这条蚯蚓看上去神情自若,蚂蚁问它:“这么早,你出来是有什么急事吧?”

    蚯蚓说道:“是啊,我是有急事,我得到在中午之前挖一条三百米的通道。”

    “可是我看你好像一点也不着急的样子。”蚂蚁疑惑的问道,随后说出了自己此行的目的。

    蚯蚓听后,哈哈一笑,说道:“呵呵,你这样做,说不定心愿没打成,自己的生命却空空耗掉,到头来可能连欣赏到沿途风光的机会也没了。这不是得不偿失吗?其实太阳每天都会升起,又何必急于一时,把现在的事情做好就行了,今天爬一百米,明天爬一百米,把心思放下,充分享受每一天的爬行过程,你看我,虽然今天任务繁重,但其实我昨天已经挖完了一百米的通道,我这么早出来,其实是为了呼吸清晨的新鲜空气,你没闻到吗?”

    蚂蚁摇摇头。

    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在执著地追求平淡的生活,希望自己能享受心灵的宁静,田野的芬芳和生活的美好,但是他们往往习惯于像那只蚂蚁一样拼命向前爬行,流干了汗水,蹉跎了岁月,在毫无章法的空耗中错过了清晨的鸟语花香,人生若是被空空无用的奔波填满,又何来平淡可言,所以,要真正做到平淡,除了在通往自身理想的路途中抛弃杂念,专注一处,更需要规划好自己的人生,掌控好每一次的步伐。

    牟宗三先生曾经有言,儒家的平淡讲的是一种自我的超越,是对自己有清醒认知的生活智慧,这种平淡是意境,更是生活方式。牟先生是推崇平淡的生活方式的,在牟先生的身上,或许我们能够领悟到更多关于平淡的真意。

    儒音凡录

    君子坦荡荡:据江阳杂记记载,一次,江阳县主簿的小儿子独自去南山游玩,在南山看到一座古庙便走了进去,庙里除了几个打扫卫生的小和尚,别无他人,他转了一会,正欲离开,突被一个小僧叫住,小僧指着大雄宝殿的香案说,是他拿走了香案上的苹果,此人也不争论,掏出几文钱交给小僧,然后离去,没走多远,身后传来喊叫声,这回不是那个小僧,而是一个老年僧人,他说是自己拿了苹果,因为摆在香案上已经很多天了,今天就将苹果收了起来。老僧问他为什么不争辩,他淡淡言道:君子坦荡荡。

    名落孙山:宋朝时,有一个名叫孙山的才子,和一个同乡的儿子一同参加举人的考试。这次考试,孙山中了举人,而同乡的儿子却落榜了。孙山先回到家里,同乡便来问他儿子有没有考取。孙山既不好意思直说,又不便隐瞒,于是,就随口念出两句诗来:“解名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 解名,就是我国科举制度所规定的举人第一名。而孙山在诗里所谓的“解名”,乃是泛指一般考取的举人。他这首诗全部的意思是说: “举人榜上的最后一名是我孙山,而令郎的名字却还在我孙山的后面。” 从此,人们便根据这个故事,把投考学校或参加各种考试,没有被录取,叫做“名落孙山”。

    人无诚信如树无根本

    有个年轻人在一座小城找了份批发店的工作,这个年轻人工作非常勤奋,每天都是起得最早,睡的最晚,迎来送往都很让老板满意,日子一久,老板便将管理批发店的工作全部交给了他,自己只是每到月底来看看进出账目而已,对这个年轻人极为信任。

    这个年轻人自从接手批发店后,工作的劲头依然很高涨,把小小的批发店打理的井井有条,老板每次查完账都会对这个年轻人夸赞一番,说自己运气真好,找了个这么能干的帮手。但是在这个老板第三次来杂货铺检查账目的时候,他发现这个月的收入比起以往来少了很多,但是看出货记录却是有增无减,他问年轻人,这是怎么回事。年轻人回道:“老板,货物确是发出去了不少,但是我为了快速销售本店的货品,采取了双月结账的方式,现在竞争这么激烈,这样做不仅能抓住老客户,也会争取到新客户。“

    经他这么一解释,老板还是有些疑惑,但并没再问这个年轻人。这样的情况持续了两个月,老板陆续接到供货商和销售商打开的电话,说自己的货款和订购的货物迟迟没有收到。老板听后十分震惊,他意识到肯定是那个年轻人在这上面动了什么手脚。挂下电话,他来到批发店,悄悄的靠近门口,里面的那个年轻人正在将一捆捆的钞票装进一个黑色的皮箱里,那个年轻人一改往日朴素的装扮,穿着一身名牌衣物,很是扎眼。老板已经明白了一切。

    当警察将手铐戴在这个年轻人身上的时候,老板对他说了这么一句:“你太让我失望了。“

    一个失去起码诚信品德的人,或许不仅仅是让原本对其有无限寄托的人感到失望吧,将自己的批发店全权交给年轻人打理,换来的却是被人欺骗,这心中的滋味恐怕一时很难诉说。在牟宗三先生看来,失去诚信的人,如同树木失去根基,养料不足,花叶散落,最终只能枯死。

    生活是一面镜子,能映照出千姿百态的人生图景,事实上,这个人生图景是壮丽辽阔还是萎靡灰暗,全在于自己的手笔。孔子有言:“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强调“君子一言,驷马难追”的铿锵落地之声,这种声音代表着一种高贵的品质,尤其在人人言而无信的时候,倘若有人依然秉持诚信的品质,那无疑是令人肃然起敬的。在牟先生看来“人的一生绝不能没有诚信做依傍。”人物质上可以贫困,但精神品质不能贫困,儒家讲人以诚为本,以信为天,人生在世,如若失却了这个“本”,远离了这个“天”,那与孔子说的“禽兽”也就没什么区别了。

    秉诚信之心,所以不做尔虞我诈之徒,所以立意高远而可亲,不弄虚作假,不虚与委蛇,有言必行,有行必果,作为个人的一种标签,让外人一目了然,所以牟宗三先生说,同心之人相聚而来,生出根本,让更多的人入其境界,是一种“彻底的影响”。它犹如春风拂面,吹去困苦失落,留下坚定的人生意义,使我们没有一丝的虚伪和急功近利。

    一个美丽的小镇来个几个遥远的游客,这些游客很想品尝一下当地闻名世界的啤酒,但是他们太累了,他们决定先进预订好的旅店休息,然后让旅店里的人帮忙去买啤酒。他们找来了一个二十来岁,像是刚走出校园的小伙子,交给他一笔钱,委托他去买啤酒,这个小伙子爽快的答应了,一个多小时候,这个年轻人买回来了四瓶游客想要的啤酒,这几个游客很高兴,留下他一一吃了晚饭。

    第二天,游客们又委托这个小伙子去买啤酒,这个小伙子依然完成了自己的使命,但是当游客们第三次委托他去买啤酒后,那个小伙子迟迟不再出现,到了晚上八点还没回来。游客们认为这次是被那个小伙子骗了,因为信任这个小伙子,这次给了他很大的一笔钱。游客们悲观地认为,那个人可能早拿着钱跑了。他们决定报警,就在其中一个游客准备拿起电话的时候,那个小伙子敲开了游客们的房门。大家都很奇怪,问小伙子这次为什么回来的这么晚。

    原来,这次当小伙子去小镇买啤酒的时候,小镇唯一的超市只剩下了一瓶,超市老板告诉小伙子,新酒要三天后才能运到这里来,小伙子很着急,因为他向游客们保证过,一定会买回四瓶他们所需要的啤酒,超市老板给他出了个主意,也许现在到各家各户问问,也许还剩下些啤酒。小伙子急忙一个个去敲开小镇居民家的房门,折腾了三个多小时,才凑齐四瓶啤酒。

    当听完小伙子的解释后,这些游客们非常感动,他们决定给这个小伙子一百美元的小费,但是小伙子却拒绝了,他腼腆的说,自己只是帮忙而已,说过的话自然是要做到的。

    这个年轻的小伙子履行了自己的承诺,毫无疑问,他是一个诚实而又讲信用的人,其实这样的人在我们周围也不乏其人,可是为什么我们总觉得“诚信”在渐渐远离我们的生活,甚至远离我们固有的思想?牟宗三先生说,所有的“无灵魂者”都是自然生命的敌人,他们本身没有诚信的意识,故而对别人也不会有诚信的举动,在他们看来,“诚信”这东西永远是书里的童话故事,现实世界充斥着各种争斗与矛盾,他们无力改变,唯有随波逐流,正因如此,说过的话可以出尔反尔,做过的事可以视而不见,虽能一时得意,到头来也不过如牟先生所言,成为高山下弱弱可怜的野草。

    儒音凡录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出于《论语》。《论语》提到,有一次,弟子问孔子如何治国,孔子说要做到三点:要“足食”,有足够的粮食;“足兵”,有足够的军队;还要得到百姓的信任。弟子问,如果不得已必须去掉一项,去哪一项?孔子回答:“去兵”。弟子又问,如果还必须去掉一项,去哪一项?孔子说:“去食。民无信不立。”

    尔虞我诈:春秋时期,强大的楚国包围了弱小的宋国都城,宋国大帅华元誓死守城不降,楚军存粮不多,大夫申叔向楚庄王献计,要士兵盖房种地,装做长住的样子。华元急了,偷偷潜入楚军统帅子反的营帐,欺骗子反说城里缺粮人们易子而食。但誓死不降因为长期攻打不于宋国,子反也想撤军,于是两军讲和。华元到楚营中去订立了盟约,并作为人质到楚国去。盟约上写着:“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