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员工的核心素质是:当遇到问题和困难的时候,他们总是能够主动想办法去解决,而不是找借口回避责任,找理由为失败辩解。
“千金易得,一将难求”。企业的竞争归根到底还是人才的竞争。每一个企业无时无刻不在寻找那些能够推动企业发展、为企业创造最佳业绩的员工。对于这类员工,企业也会给他们丰厚的待遇和良好的发展空间。那么,究竟哪一种员工才是企业最欢迎、最需要的人?在职场中,哪一种员工最能够脱颖而出、快速成长呢?
答案毫无疑问:就是积极找方法解决问题和困难的员工。因为只有能够积极找方法的员工才能够为企业更好地创造出效益,才能够更好地弥补领导的不足,成为推动公司发展的关键力量。沈阳鸿达电信公事的业务经理刘杰就是这样一位杰出的代表。
2005年10月,鸿达电信公司发出倡议开展“小灵通租机活动”,公司的一些员工积极响应公司的号召,用汗水和智慧为企业创造了财富。业务经理刘杰就是这次活动中表现最突出的人。
在看到公司的倡议后,刘杰马上开始行动,当天整个晚上都没合眼,他把自己所有的社会关系用笔逐一记录下来,并按亲戚、朋友、同学等分门别类,然后又在每个类别中按A、B、C再进行细分,在每个个体的后面标明就职单位、职务、兴趣爱好,以及对该单位实行营销的成功概率,然后将成功概率在80%以上的个体归为A类,将成功概率在50%~80%之间的个体归为B类,成功概率在50%以下的归为C类。对于B类和C类,他还将每个个体所在单位的决策者以及目前所知该决策者的社会关系统统标注出来,再按成功概率进行划分。对不同单位和个体,他制订了不同的营销方案。
第二天起,他开始对A类个体单位实行有针对性的营销,仅仅一个星期,就签下市人民法院、市国税局等几个大单,共计250余户。一个星期很快过去了,针对A类个体单位的营销行动取得了骄人的业绩。然而刘杰并没有因此而沾沾自喜,他知道,更大的困难和挑战还在后面。
从第二个星期起,刘杰开始对B类用户实行个性化营销。其实,早在第一个星期,他就在脑海里开始运筹B类用户的营销方案,并进行一些初步了解,还与个别单位达成意向性口头协议。有了这些基础,尽管阻力很大,刘杰还是在第二个星期签下了市农行司法局及市客车运输公司等几单集团用户,共计200余户。
不用说,剩下的都是一些难啃的骨头了,可谓困难重重,但可能也是刘杰在本次租机活动中最为精彩的一章。刘杰有一个多年不见的同学在市印刷厂工作,在他的引见下,刘杰结识了该厂厂长。意外的是,该厂长是个固守传统的“老古董”,始终不能接受小灵通。善用脑子的刘杰在碰了几次鼻子后,买回一本《消费者行为学》钻研。刘杰明白了,对这种不容易接受新鲜事物的人要采用迂回营销的方法。为了进一步加深与该厂长之间的联系并取得信任,他还专门找人请教,上网查找,了解该厂制作工艺的一些基本常识,这样,便不至于在营销过程中时常处于被动局面,缩短“销售距离”。
一个很偶然的机会,刘杰得知该厂目前正处于极度困难的时期,于是,他连续几天跟着该厂业务员四处跑业务,尽管没有取得多大成绩,但厂长却被他每天跟着业务员日晒雨淋的精神打动了。租机协议签订那天,厂长佩服地紧握刘杰的双手,发出感叹:在你身上,我看到了新世纪中国电信的品牌理念和精神,感谢你!我们决定租机80台,今天就付款。
在此次活动中,刘杰一个人就创下销售658台小灵通终端的纪录,这个历史纪录是十分惊人的,须知658台差不多相当于整个郊区中心的成果。
一个人面对困难时所表现出来的态度和素质是他走向卓越或平庸的分水岭,同样,也是企业区分一流员工和未流员工的重要标准。无数职场的成功案例表明,只有善于在工作中找方法的员工才是现代企业的最爱。一个缺乏创造性,遇到困难不能够找方法解决的员工只会被企业淘汰。
美国MIT多媒体实验室主任尼葛洛庞蒂说:“我们在招人时,如果有人大学毕业时考试成绩全都是A,我们对他不感兴趣。如果有人在大学毕业时考试成绩中有很多A,但中间有两个D,我们才感兴趣。因为往往在大学里表现得很好的学生,与我们一起工作时,表现得并不那么好。我们就是要找由于个性与众不同,在大学学习时并不是很用功的,不循规蹈矩地做事情的那些人。这些人往往很有创造性,对事物很警觉,反应非常机敏。遇到问题,他们往往能够主动思考,找办法去解决它,这样的员工才是推动企业发展的关键力量。”
尼葛洛庞蒂所说的这种人就是能够在工作中主动找方法的人,他们是企业发展最需要的员工。如果你想成为推动企业发展必不可少的关键力量,如果你想在事业上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你就应当努力争做一流员工。
问题来了主动思考
人在一生中会遇到很多难题,当遇到问题时,一旦认真思考,便很容易找到解决的办法。
一个受企业欢迎的员工总是会带着思考去工作,他们会认真地思考遇到的每一个问题,有意识地多想一想自己的决定是否能够经受住考验,自己的计划是否全面周详,这样或许就能够避免很多自以为是的很幼稚的错误,才能顺利圆满地完成每一项任务,并得到老板的赏识。
如果我们能够全面地、有针对性地思考,发挥自己的长处来解决我们遇到的问题,我们往往能取得出人意料的成效。
王星大学时读经济管理,来公司已经半年了,她的职位是财务助理,实际上更类似于一个打杂的。王星每天面对的是形形色色的报表,而她只需要把这一摞报表复印、装订成册即
可。在财务人员忙得不可开交时,她会去凑个手。
面对这样凌乱而且不太可能有发展机会的工作,你是不是会得过且过,然后寻找一个机会跳槽呢?王星却不是这样想!她在复印和装订报表的时候,总是先仔细地过目各种报表的填
写方法,逐步地用经济学分析公司的开销,并结合公司的一些正在实施的项目,揣度公司的经济管理。
工作到第八个月的时候,王星书面汇报了公司内部一些不合理的经济策略,并提出相应的整改意见。现在的她已经是公司的高层决策人。
王星面对工作中的问题,没有选择逃避,而是积极思考解决的对策,真正体现了一个员工的敬业精神,而她自己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了成长和进步。
实际上,人在一生中会遇到很多诸如此类的问题。当遇到问题时,一旦进行认真思考,便很容易找到解决的办法。
李嘉诚就是善于把困难当做机遇,才造就了辉煌的一生。
1966年底,低迷了近两年的香港房地产业开始复苏。
但就在此时,内地的“文化大革命”开始波及香港。1967年,北京发生火烧英国代办事件,香港掀起五月风暴。
“中共即将武力收复香港”的谣言四起,香港人心惶惶,触发了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第一次大移民潮。
移民者自然以有钱人居多,他们纷纷贱价抛售物业。自然,新落成的楼宇无人问津,整个房地产市场卖多买少,有价无市。地产商、建筑商焦头烂额,一筹莫展。
李嘉诚一直在关注、观察时势,经过深思熟虑,他毅然采取惊人之举:人弃我取,趁低吸纳。
李嘉诚在整个大势中逆流而行。
从宏观上看,他坚信世间事乱极则治、否极泰来。
就具体状况而言,他相信中国政府不会以武力收复香港。实际上道理很简单,若要收复,1949年就可以收复,何必等到现在?当年保留香港,是考虑保留一条对外贸易的通道,现在的国际形势和香港的特殊地位并没有改变,因此,中国政府武力收复香港的可能性不大。
正是基于这样的分析,李嘉诚作出“人弃我取,趁低吸纳”的历史性战略决策,并且将此看做是千载难逢的拓展良机。
于是,整个行市都在抛售的时候,李嘉诚不动声色地大量收购。
李嘉诚将买下的旧房翻新出租,又利用地产低潮建筑费低廉的良机,在地盘上兴建物业。李嘉诚的行为需要卓越的胆识和气魄。不少朋友为他的“冒险”捏了一把汗,同业的地产商都在等着看他的笑话。
这场战后最大的地产危机,一直延续到1969年。
1970年,香港百业复兴,地产市场转旺。这时,李嘉诚已经聚积了大量的收租物业。从最初的12万平方英尺,发展到35万平方英尺,每年的租金收入达390万港元。
李嘉诚成为这场地产大灾难的大赢家,并为他日后成为地产巨头奠定了基石。
有人说李嘉诚是赌场豪客,孤注一掷,侥幸取胜。
实际上,李嘉诚的成功是建立在对形势的密切关注和分析之上的。也就是说,他在面对问题时,进行了积极主动的思考,从而得出了正确的结论,让自己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可见要想成就大事就必须学会思考,善于思考是你办事的资本,是通向成功之路的有力保证。
如果有一个我们能够抓住问题尚未显露时的好机会,洞察它并寻求解决,那么,你就是懂得正确思考之要义的人。如果我们能形成一种有效的想法,并紧接着付诸实践,就能把失败转变为成功。问题来了,主动思考。只有敢“想”、会“想”,思考成功、思考未来的人,才会是成功者的候选人。有着善于思考的习惯、敢于思考未来的人,才是社会的希望,才是未来的主人。所以有人说,成功是“想”出来的。
运用变通思维解决问题
变通思维能帮助人们在解决问题时找到不同的方法、不同的观点,从而可以随机应变、举一反三。
一个暴风雨的日子,有一个穷人到富人家讨饭。
“滚开!”仆人说,“不要来打搅我们。”
穷人说:“只要让我进去,在你们的火炉上烤干衣服就行了。”仆人以为这不需要花费什么,就让他进去了。
这个可怜人,这时请求厨娘给他一个小锅,以便他煮点石头汤喝。
“石头汤?”厨娘说,“我想看看你怎样能用石头做成汤。”于是就答应了。穷人到路上拣了块石头洗净后放在锅里煮。
“可是,你总得放点盐吧。”厨娘说,她给他一些盐,后来又给了些豌豆、薄荷、香菜。最后又把能够收拾到的碎肉末都放在汤里。
当然,你也许能猜到,这个可怜人后来把石头捞出来扔回路上,美美地喝了一锅肉汤。
如果这个穷人对仆人说:“行行好吧!请给我一锅肉汤。”这将得到什么结果呢?
由此可见,运用变通思维往往能起到点石成金、化腐朽为神奇的作用。因此,不论在工作中,还是在生活中,我们都应学会运用变通思维去看问题和解决问题。
哈佛大学的彼得·林奇教授曾给学生出了这么一道思考题:一个聋哑人到五金商店去买钉子,先用左手做持钉状,捏着两只手指放在柜台上,然后右手做锤打状。售货员递过来一把锤子,聋哑人摇了摇头,指了指做持钉状的两只手指,售货员终于拿对了。这时候又来了一位盲人顾客……
“同学们,你们能否想象一下,盲人将如何用最简单的方法买到一把剪子?”教授问。
一个学生是这样回答的:“噢,很简单,只要伸出两个指头模仿剪子剪布的模样就可以了。”全班同学都表示同意。教授没有否定学生的答案。不过,他明确指出:“其实盲人只要用口说一声就行了。”
其实两个答案都没有错,但学生的回答缺乏变通性。工作中的大多数问题并非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我们应该努力去寻找第二个、第三个……正确答案。往往,第二个或第十个答案才是解决问题的真正有效的答案。
变通能力可以让我们的思维灵活起来,沿着不同的方向扩散;可以避免“刻舟求剑”,从多方面选择和考虑问题,产生超常的构思,提出不同凡响的新思想、新观点。
应变能力能够提高工作效率。干工作不能死守教条,要善于变通,用新方式处理问题。
几年前,林峰还是一家建筑材料公司的业务员。当时公司最大的问题是如何讨账。公司产品不错,销路也不错,但产品销出去后,总是无法及时收到款。
有一位客户,买了公司10万元产品,但总是以各种理由迟迟不肯付款,公司派了三批人去讨账,都没能拿到货款。当时林峰刚到公司上班不久,就和另外一位姓张的员工一起,被派去讨账。他们软磨硬泡,想尽了办法,最后,客户终于同意给钱,叫他们过两天来拿。
两天后他们赶去,对方给了一张10万元的现金支票。
他们高高兴兴地拿着支票到银行取钱,结果却被告知,账上只有99900元,很明显,对方又耍了个花招,他们给的是一张无法兑现的支票。第二天就要放春节假了,如果不及时拿到钱,不知又要拖延多久。
遇到这种情况,一般人可能一筹莫展了,但是林峰突然灵机一动,拿出100元,让同去的小张存到客户公司的账户里去。这样一来,账户里就有了10万元。林峰立即将支票兑了现。当他带着这10万元回到公司时,董事长对他大加赞赏。之后,他在公司不断发展,5年之后当上了公司的副总经理,后来又当上了总经理。
林峰如果按照常规的方法去做,肯定取不到钱,而他灵活地运用了变通思维,出色地完成了任务,自己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可见,遇到问题,我们必须要打破常规,学会变通。看事物不能以一种眼光,要多角度、多方面地去观察,从常规中求新意。对一个问题,我们可以通过组合、分解、求同、求异等方法,让思路发展拓宽,要么加一点,要么减一点,要么借一点,要么拿一点,寻求多种多样的方法和结论,从而创造出一种更新更好的事物或产品。奥列佛·温特·怀斯曾说:“人的智慧如果滋生为一个新点子时,它就永远超越了它原来的样子,不会恢复本来面目。”
突破思维定式,运用变通思维解决问题,将是你成功的法宝。
找对关键,让问题迎刃而解
治病讲究“对症下药”,解决问题也是一样的道理,要找对关键,抓住问题的“症结”。当你在工作中遭遇难题、一筹莫展的时候,不妨让自己冷静下来,仔细分析一下问题,找到“症结”,对症下药,问题就可以顺利解决。
新加坡著名作家尤今有这样一次经历:
当他还是一名记者时,一次,他托一位同事代买圆珠笔,并再三叮嘱他:“不要黑色的,记住,我不喜欢黑色,暗暗沉沉,肃肃杀杀。千万不要忘记呀,12支,全部不要黑色。”第二天,同事把那一打笔交给他时,他差点昏过去:12支,全是黑色的。
怨同事,怪同事,同事却振振有词地反驳:你一再强调黑色的、黑色的,忙了一天,昏沉沉地走进商场时,脑子里印象最深的两个词是:12支,黑色,于是就一心一意地只找黑色的买了。
其实,只要言简意赅地说,“请为我买12支蓝色的笔”,相信同事就不会买错了。从此以后,尤今无论说话、撰文,总是直入核心、直切要害,不去兜无谓的圈子。
由此可见,无论是工作、学习还是处理生活问题,都要讲究方法。只有抓住关键问题,切中问题的要害,才能使我们的工作和学习事半功倍。办事情、做工作应从关键处下手,尽量避免过程烦琐,更不要面面俱到。
从重点问题突破,是高效能人士思考的习惯之一。如果一个人没有重点地思考,就抓不住事物的关键,那么,他做事的效率必然十分低下。相反,如果他抓住了主要矛盾,解决问题就变得容易多了。
查尔斯就是一个能够把握事物关键的人。
他于1970年加入了凯蒙航空公司从事业务工作,3年以后,美国西南航空公司出资买下了这家公司,查尔斯先后担任了市场调研部主管和公司经理。他由于熟悉了业务,并且善于解决经营中的主要问题,使得这家公司发展成北美第一流的旅游航空公司。
查尔斯的经营才能得到了公司高层领导的高度重视,他们决定对查尔斯委以重任。航联下属的一家国内民航公司购置了一批喷气式客机,由于经营不善,连年亏损,到最后连购机款也偿还不起。1978年,查尔斯调任该公司总经理。担任新职的查尔斯充分发挥了擅长重点思维的才干,上任不久,就抓住了公司经营中的问题症结:国内民航公司所定的收费标准不合理,早晚高峰时间的票价和中午空闲时间的票价一样。查尔斯将正午班机的票价削减一半以上,以吸引去瑞典湖区、山区的滑雪者和登山野营者。此举一出,很快就吸引了大批旅客,载客量猛增。查尔斯任主管后的第一年,国内民航公司即扭亏为盈,并获得了丰厚的利润。
查尔斯认为,如果停止使用那些大而无用的飞机,公司的客运量还会有进一步的增长。一般旅客都希望乘坐直达班机,但庞大的“空中巴士”无法满足他们的这一愿望,尽管DC-9客机座位较少,但如果让它们从斯堪的纳维亚的城市直飞伦敦或巴黎,就能赚钱。但是原来的安排是DC-9客机到了哥本哈根客运中心就停飞,旅客要去转乘巨型“空中客车”。查尔斯把这些“空中客车”撤出航线,仅供包租之用,辟设了奥斯陆—巴黎之类的直达航线。
与此同时,查尔斯的另一举措也充分显示了他的把握事物重点的能力,这就是“翻新旧机”。
当时市场上的那些新型飞机引不起查尔斯的兴趣,他说,就乘客的舒适程度而言,从DC-3客机问世之日起,客机在这方面并无多大的改进。他敦促客机制造厂改革机舱的布局,腾出地盘来加宽过道,使旅客可以随身携带更多的小件行李。查尔斯不会想不到他手下的飞机已使用达14年之久,但是他声称,秘诀在于让旅客觉得客机是新的。西南航空公司拿出1500万美元(约为购买一架新DC-9客机所需要费用的65%)来给客机整容,更换内部设施,让班机服务人员换上时尚新装。公司的DC-9客机一直使用到1990年。靠着那些焕然一新的DC-9客机,招徕越来越多的旅客,当然,财源也随之滚滚而来。
查尔斯有一种难能可贵的品质,无论做什么事情,他都能够迅速把握重点,抓住关键,这也是我们解决问题必须要把握的一个重要原则。
找对关键,问题自然就能够迎刃而解。当你在工作中遇到难题、一筹莫展的时候,不妨让自己冷静下来,仔细分析一下问题,找到“症结”,一切就能够顺利解决。
用方法改写工作中的“不可能”
如果你想取得事业上的辉煌成就,使自己成为公司发展的关键力量,你就要丢掉心中的限制,积极找方法,用行动改写工作中的“不可能”。
在自然界当中,有一种十分有趣的动物,名叫大黄蜂。曾经有许多动物学家、物理学家、社会学家联合起来研究大黄蜂。
根据动物学的观点,所有会飞的动物,其条件必须是体态轻盈、翅膀宽大,而大黄蜂却跟这个观点反其道而行。大黄蜂的身躯十分笨重,翅膀却出奇的短小。依照动物学的理论来讲,大黄蜂是绝对飞不起来的。而物理学家的论调则是,大黄蜂身体与翅膀的这种比例,从流体力学的观点来看,同样是绝对没有飞行的可能。
可是,在大自然中,只要是正常的大黄蜂,却没有一只是不能飞的,甚至于,它的飞行速度并不比其他能飞的动物差。这种事实的存在,仿佛是大自然和科学家们开了一个大玩笑。
最后,社会学家揭开了这个谜。谜底很简单,那就是——大黄蜂根本不懂“动物学”与“流体力学”。每只大黄蜂在它长大之后,就很清楚地知道,它一定要飞起来去觅食,否则就会活活饿死!这正是大黄蜂之所以能够飞得那么好的奥秘。
我们不妨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设想,如果大黄蜂能够接受教育,明白了生物学的基本概念,而且也了解了流体力学,那么,这只大黄蜂还能够飞得起来吗?
在你的工作和生活中,很多人在无意之间向你灌输了许多“不可能”的思想,这些思想会给你的心灵“设限”,制约你潜能的发挥。但是,如果你把这种种的“不可能”从心头抛开,你就能够攻克你平时难以企及的高峰。
1992年底,78岁的IBM仿佛患上了老年痴呆症,一下子陷入了亏损额50亿美元的泥坑里,举步维艰。昔日威风八面的蓝色巨人变成了没人理睬的乞丐。GE的杰克·韦尔奇与SUN的麦克尼里等专家高手都拒绝高薪,不愿意去挽救IBM。后来,IBM费尽力气,终于说服了路易·郭士纳前去执掌IBM的帅印。于是,被媒体描述成“一只脚已经踏进了坟墓”的IBM,迎来了这位对IT行业完全陌生的新CEO,后来被世人津津乐道的传奇人物——郭士纳先生。
不过,当时大家知道郭士纳先生要接掌IBM时,很多人向他投去了怀疑的眼光并抱持冷嘲热讽的态度。他们认为:一个靠经营食品业起家的人,一个对计算机完全外行的人,又如何能担当得起这一重任呢?
但是,随着时光的流逝,郭士纳先生给大家的结果是“惊喜”。因为,今天我们已经看到,一个当初亏损81亿美元的IBM公司,如今已经变为销售额高达860亿美元,赢利77亿美元的行业楷模。公司的股票价值增值了800%,市值增长了1800亿美元。这些惊人的数字,就是当初那位计算机行业的“门外汉”路易·郭士纳先生带领IBM员工们创造出来的。这是一个给那些怀疑“门外汉”做不了专业活的人的最好反击。
郭士纳先生的成功带给我们这样一个启示: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面对困难,只要你勇于尝试,积极寻求解决方案,那么“不可能”也能够变为“可能”。
西方有句名言:“一个人的思想决定一个人的命运。”不敢向高难度的工作挑战,是对自己潜能的画地为牢,只能使自己无限的潜能化为有限的成就。
“职场勇士”与“职场懦夫”在老板心目中的地位有天壤之别,根本无法相提并论。一位老板描述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员工时说:“我们所急需的人才,是有奋斗进取精神,勇于向不可能完成的工作挑战的人。”一位优秀员工在谈到自己的成功经验时说:“我之所以能有这样的发展,都源于我凡事都愿意找方法解决。如果你希望自己能成为公司发展的关键力量,你就要丢掉心中的限制,积极找方法攻克工作中一个又一个的‘不可能’。”
把问题变成“转机”
危机中蕴含着转机,遇到问题不惊慌、沉着应对,就能够从中发现机会,把问题转化为可利用的机会。
工作中遇到问题不要惊慌,要冷静应对,这样,危机也许就会变成“转机”。杰瑞是一家电子产品公司的业务主管,公司的产品不错,但知名度却很有限。
有一次,杰瑞坐飞机出差,在国外却遇到了意想不到的劫机。在度过惊心动魄的十个小时之后,问题终于解决了,他可以回家了。就在要走出机舱的一瞬间,他突然想到在电影中经常看到的情景:当被劫机的人从机舱走出来时,总会有不少记者前来采访。
为什么自己不利用这个机会宣传一下自己的公司形象呢?就干就干,杰瑞立即从箱子里找出一张大纸,在上面浓描重抹了一行大字:“我是××公司的××,我和公司的××电子产品安然无恙,非常感谢抢救我们的人!”
他打着这样的牌子一出舱,立即就被电视台的镜头捕捉住了。杰瑞立刻成了这次劫机事件的明星,很多像新闻媒体都对他进行了采访报道。
他在机场别出心裁的举动,使公司和产品的名字几乎在一瞬间家喻户晓了。公司的电话都快打爆了,客户的订单更是一个接一个。等他回到公司的时候,公司的董事长和总经理带着所有的中层主管,站在门口夹道欢迎他。董事长动情地说:“没想到你在那样的情况下,首先想到的竟然是公司和产品。毫无疑问,你是最优秀的业务主管!”董事长当场宣读了对他的任命书:主管营销和公关的副总经理。之后,公司还奖励了他一笔丰厚的奖金。
杰瑞的故事,说明了一个道理:危机中蕴含着转机,遇到问题不惊慌、沉着应对,就能够从中发现机会,把问题转化为可利用的机会。
汤姆最初在一家食品店里卖水果。有一次,食品店贮存水果的冷冻厂突然起火,虽扑救及时,但还是有18箱香蕉被火烤得有点发黄,而且香蕉皮上还沾了许多小黑点。
老板把这些香蕉交给汤姆,让他降价出售。
汤姆感到十分为难,但老板交代的任务又不得不完成,他只好硬着头皮将香蕉摆到了摊上,拼命地吆喝起来。但人们来到摊前,看到香蕉的模样,都失望地走开了,任凭汤姆使出浑身解术,竭力解释,香蕉只是外表不好看,可吃起来绝对顶呱呱,仍是无济于事。一天下来,汤姆喊破了嗓子,却连一根香蕉也没卖出去。
晚上,汤姆对着香蕉出神。他仔细地检查了一遍香蕉,的确没有变质,虽说皮上有些黑点,但由于烟熏火烤的缘故,吃起来反而别有一番风味。于是,汤姆灵机一动,计上心来。
第二天,他又把香蕉摆了出来,依然大声地吆喝,只是吆喝的内容与前一天大不相同:“快来看呀,最新进口的阿根廷香蕉,正宗的南方水果,全城独此一家,数量有限,快来买呀!”
很快,摊前便围了一大群人。
“请问,您以前见过这样的香蕉吗?”汤姆问一位年轻的小姐,他注意到这位小姐已经在摊前转了半天了,只是一时还下不了决心。
“没见过。不过看上去倒挺有意思的。”小姐回答。
“您尝一根,我敢保证,您从来没有吃过这么好吃的香蕉。”汤姆说着,麻利地剥了一根香蕉,递到小姐的手里。
“嗯……确实有一种与众不同的味道。给我来十磅吧。”
开了这样一个好头,许多顾客便不再犹豫,纷纷掏钱购买。18箱香蕉很快以高出市价近一倍的价格被抢购一空。还有许多慕名前来购买“阿根廷香蕉”的人们不得不失望而归。
本来是一堆外观上出现问题的香蕉,被汤姆这么一吆喝,变成了炙手可热的“阿根廷香蕉”,短短时间内便被抢购一空。可见,出现问题后是障碍还是机会,全在我们的一念之间。
本章要义
·只有善于在工作中找方法的员工才是现代企业的最爱。
·只有敢“想”、会“想”,思考成功、思考未来的人,才会是成功者的候选人。
·突破思维定式,运用变通思维解决问题,将是你成功的法宝。
·只有抓住关键问题,切中问题的要害,才能使我们的工作和学习事半功倍。
·不敢向高难度的工作挑战,是对自己潜能的画地为牢,只能使自己无限的潜能化为有限的成就。
·出现问题后是障碍还是机会,全在我们的一念之间。
心得体会
读了本章内容,你有何感想和体会?不妨把它们写下来:
行动方案
你的感想: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