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企业最受欢迎的人-做事做到位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没缺陷,才到位

    100件事情,如果99件事情做好了,一件事情未做好,而这一件事就有可能对某一公司、单位及个人产生100%的影响。在数学上,“100-1”等于99,而在企业经营上,“100-1”却等于0。

    水温升到99℃,还不是开水,其价值有限;若再添一把火,在99℃的基础上再升高1℃,就会使水沸腾,并产生大量水蒸气来开动机器,从而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

    一百次决策,有一次失败了,可能让企业关门;一百件产品,有一件不合格,可能失去整个市场;一百个员工,有一个背叛公司,可能让公司蒙受无法估量的损失;一百次经济预测,有一次失误,可能让企业破产……

    巴林银行是伦敦一家著名的金融企业。它成立于1763年,在其两百多年历史中,有一批又一批业务员为它效力,它也经营过无数笔业务。然而,因为一个小的职员在新加坡疯狂投机,给公司带来8.6亿英镑损失,并直接导致巴林集团的历史宣告结束。这是“100-1等于0”的真实写照。

    一位企业经营者说过,“如今的消费者是拿着‘显微镜’来审视每一件产品和提供产品的企业。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能够获得较宽松生存空间的企业,不是‘合格’的企业,也不是‘优秀’的企业,而是‘非常优秀’的企业。

    “自己要求自己的标准,必须远远高于市场对你的要求标准,你才可能被市场认可。”

    同理,作为一名员工,只有以高标准严格地要求自己,你才能赢得老板的信任和器重,获得机会和提升。

    如果我们留心自己的生活,就会发现轻率和疏忽所造成的祸患是不相上下的。许多人之所以失败,就是败在做事不够尽责,轻率马虎这一点上。无数人因为养成了糊弄工作,敷衍了事的工作态度,而导致自己一生不能出人头地。

    很多人工作没有做到位,甚至相当一部分人做到了99%,就差1%,但就是这点细微的区别使他们在事业上很难取得突破和成功。

    一位管理专家一针见血地指出,从手中溜走1%的不合格,到用户手中就是100%的不合格。为此,我们要赢得成功,就应当自觉戒除糊弄工作的错误态度,为自己的工作树立严格的标准。要自觉地由被动管理到主动工作,让规章制度成为每个职工的自觉行为,把事故苗头消灭在萌芽之中。

    鲍勃是一家外资企业的副总经理。他是一个非常热爱工作的人,他说他只有在工作中才能找到乐趣。因为对工作认真,他每天都有成堆的事情要做,这个要思考,那个要琢磨。他有一句口头禅:由我负责的事就必须做好,不准出差错。

    他的朋友吉米劝他,有些事完全可以分派给下属去做,不必事事亲力亲为。鲍勃也想这么做,让自己放松放松,但是一到工作时就忘了。他说如果完全把事情交给下属去做,他总是担心下属不能按照自己的想法完成,最后把事情办砸了,或者结果达不到他想要的程度。所以即使是事情交给别人去做了,鲍勃仍要不停地督促。

    在鲍勃看来,标准是工作的最低要求,他在从事每一项工作之前都要为自己定下一个标准,只要自己经手的每一件事情都要达到这个标准,绝不容许出现任何差错。这种心态促使他每个行为都要达到一个标准,甚至要求下属也要达到这一标准。

    由此看来,一个人要想把事情做到最好,在他心目中必须有一个很高的标准,不能是一般的标准。在决定事情之前,要进行周密的调查论证,广泛征求意见,尽量把可能发生的情况考虑进去,以尽可能避免出现1%的漏洞,直至达到预期效果。

    标准是做任何事情的最低要求,一个认真工作的员工应当始终坚持自己或公司的做事标准,时刻要求自己遵循公司的信条和做事准则,始终不渝。

    按标准做事是做好工作的最基本的要求,如果你一贯都不能坚持标准和质量,你就会自然而然地按照自己习惯的方式去做事,做得一般就自认为可以了。放松标准后,各种各样的问题就会接踵而来,我们的客户就会感觉越来越不好,他们或者有怨言,或者离我们而去。失去了衣食父母,我们也就失去了事业的土壤,到最后损失最大的还是我们自己。

    坚持标准和质量可以提升我们自身的能力和素质,对于销售人员而言,坚持标准和质量可以增加销售,降低成本。以生海鲜为例,同一种产品,保质期3天和1天是大有区别的——假若保质期为3天,员工会在第一天采购很多产品,卖得不好也不着急,因为第一天卖不出去,第二天、第三天可以继续卖;而保质期为1天,员工在采购材料时就会花心思计算合理的销售额,控制成本,在产品不好卖时他会主动站在货柜前向顾客推销,否则到关店时还卖不出去,就变成弃货和损耗。

    由此看来,标准可以激发每个人的智慧和提升个人的工作能力。海尔集团在创业之初,张瑞敏当着全厂员工的面砸掉76台冰箱,砸出了海尔人的质量意识,成为海尔集团发展的根本保证。

    准备赢得结果

    要做一个受企业欢迎的员工,就一定要具备准备意识。当一切准备就绪时,工作中的问题会因为你有所准备,而一个个被解决掉,工作也就不再是一件难事。

    要说明准备和结果的关系,我们还不得不提到微软和比尔·盖茨,可以说,微软公司将近30年的辉煌,是与其对准备的高度重视分不开的。

    当比尔·盖茨还在哈佛大学学习的时候,有一天,他从《大众电子学》的封面上,看到MITS公司研制的第一台个人计算机的图片。他马上意识到,这种个人计算机,体积小,价格低,一定可以进入家庭,甚至是人手一台。他认为这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发展机遇。当时,已经有人要和他一起退学创办自己的事业了。但比尔·盖茨意识到,自己在个人计算机软件技术方面还非常薄弱,于是他并没有急着投身商海,而是先进行了积极的准备。

    从此,他几乎把所有的精力都花在计算机方面,不管是硬件方面还是软件方面,他都如饥似渴地学习。在学校的计算机中心,他不知度过多少不眠之夜。

    当然,这些知识还远远不够,他又应聘到MITS公司当上了兼职程序员,为他们的个人计算机编写BASIC解释程序。

    同时,他对计算机市场进行了详细了解,发现人们当时都把目光集中在大型机上,对小计算机不屑一顾。

    面对这种情况,比尔·盖茨认为,正是因为人们都把精力投入到大型和巨型计算机中去了,所以自己进入小型计算机的领域,遇到的竞争才不会太激烈,看来,到行动的时候了。

    如今,比尔·盖茨现在已经成为了财富的代名词,是无数年轻人心目中的偶像。成功之后的比尔·盖茨并没有丢掉重视准备的好习惯。正是在他这种强烈的准备意识的影响下,微软公司从上到下都树立了浓郁的“准备至上”的企业文化,无论市场前景多么看好,如果前期的准备工作没有做到位,他们是不会急于将产品推向市场的。

    目光短浅者有时只会看到眼前仅有的一点路程,所做的准备也就不可能更多更远。准备就是我们的垫脚石,我们要做的只是踩着它往上走而已。

    要做一个受企业欢迎的员工,就一定要具备准备意识。当一切准备就绪时,工作中的问题会因为你有所准备,而一个个被解决掉,工作也就不再是一件难事。

    没错,如果你把该做的准备工作都做好了,剩下的事情就非常简单了。那些得到公司肯定和欣赏的员工正是因为做事更有效率,执行力更强,才得到企业青睐的。因为企业毕竟是以效率来论英雄的。

    格林与爱米丽是在同一部门——销售部做销售助理。两个刚来到新的工作岗位的年轻人都跃跃欲试,工作都很积极卖力。但以后的事情则大大出乎人们的意料。

    一天,格林预约的一个客户按时来到公司,找到正在忙碌的格林。此时的格林正低头埋在一大堆客户资料中,焦头烂额地分类。看到已经到来的客户,才想起这宗早已预约好的签单业务。

    格林满怀歉意地请客户来到洽谈室,这才发现应该复印的文件和资料以及产品的说明书都还没有准备好,不禁大惊失色,连声道歉,匆忙跑去复印。等一切准备就绪后,格林发现客户已经十分不耐烦了。

    当格林满怀歉意地向客户介绍产品的性能时,才发现在慌乱中,他把产品说明书复印错了。这次客户没有再等待,而是直接转身离去了。

    格林的懊丧可想而知,但经理没有过多地批评他,只是告诉他,明天爱米丽也有一个签单业务,让他去看看爱米丽是怎样做的。

    第二天,爱米丽按照预约的时间,笑容可掬地站在洽谈室门前等待客户的到来。客户没有迟到,但还是对爱米丽的等待多少有些意外。可以看得出来,这种被重视的感觉让客户心里很满意。格林不禁想起昨天自己对客户的态度,脸不由得红了起来。

    只见爱米丽不慌不忙地打开文件夹,里面的产品资料、使用说明、文本合同一应俱全。爱米丽有条不紊地一项一项地向客户介绍产品的情况,并把近期公司举行的优惠活动详细地告诉了客户,并站在客户的角度上提出了一些非常有益的建议。

    最后,爱米丽对客户说:“听说贵公司最近又要在西雅图开设一个分公司,我想,贵公司一定在短期内还要引进我们公司的设备。如果您愿意的话,可以在这次订货中一起购置所需设备。这样,不仅可以因数量多而有更多的优惠,而且可以省去一些不必要的装运费用,您看怎么样?”客户显然是动心了,马上给总公司的负责人打了电话,当得到肯定的答案后,将最初要订100万美元的货物增加到了200万美元。

    格林在一旁看得目瞪口呆,怎么也想不到会是这样的顺利。

    爱米丽因为一贯都把每项工作都做得很圆满,而被提升为部门经理,并得到了公司的嘉奖。

    许多员工常因为做事没有准备,而错失大好机会。其实,只有准备充分,后面的工作才能真正达到水到渠成的效果。就像爱米丽一样,只不过在每次会见客户前,把所有可能用到的资料准备好,并提前调查清楚对方公司的实际情况以及最新的动态,掌握第一手资料,尽可能了解详细。当一切准备就绪后,在会见客户时,就有了十分的把握。

    同时,从客户的角度出发提出一些建议,为客户的利益着想,也是准备工作中需要考虑的因素之一。因为客户与企业的利益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完全一致的。

    忙是最容易找到的理由,似乎越忙的员工表明越能干,越受上司的赏识。但我们往往发现,忙的真正原因,不是因为上司的赏识而承担了更多的责任,而是工作前缺乏准备,在工作时显得没有条理,导致的结果当然没有效率,甚至事倍功半。

    准备会占用一部分时间。于是,有的员工以为,只有尽快进入正题,才能越早把事情完成。但实际上,没有准备的工作更浪费时间,而且容易忙中出错。这样的员工是不会受公司欢迎的。

    谁都愿意做一个受欢迎的人,那你准备好了吗?

    主动改进自己的工作方法

    在工作中,只有不断改进自己的工作方法,才能抓住工作中的关键细节,把工作完成得尽善尽美。

    主动改进自己的工作方法是把事情做好、做到位的前提,很多人之所以没有取得卓越的工作业绩,没能成为企业最受欢迎的员工,不是因为工能力不足,而是工作方法过于平庸。陈旧的工作方法使他们遗漏了工作中看似平凡实则至关重要的环节。只有不断改进工作方法,抓住这些关键环节,才能把工作做到位。

    1.主动汇报你的工作进展

    小崔在一家广告公司做策划,向来工作努力,策划能力也强,老板也很器重他这样的人才。一次上司交给小崔一个项目,该项目大概要一个月左右才能完成,因为上头很重视,小崔不敢怠慢,接到后便埋头苦干了起来。

    这期间老板找小崔了解情况就找了两次,不巧在工作快接近尾声时老板要出差,于是匆忙叮嘱两句就启程了。

    小崔的工作进展得很顺利,但中间有一处拿不准,他本来想打个电话给老板,但一想反正老板三两天就回来了,现在问老板他又不在身边,看不到样本也就不好说什么,就在焦急中等待老板的归来。谁知,在他踌躇之中,老板的电话来了:“小崔啊,那个项目现在完了吧?

    ……什么?!还没完,那你怎么不早和我说一下情况呢?……行了,行了,别解释了,那交给小高做吧。”老板挂断了电话,小崔觉得满腹委屈,陷入沉思中。

    在工作中,不管工作成效好坏,都不要在老板问起时才汇报,这样的态度很糟糕。工作汇报应该是随时进行的,尤其是发生变动和异常情况时更应及时汇报,这是员工的天职,也是常识。

    有些人总是要在老板问起“那件事进行得如何了”时才会汇报,这样显然是不行的。作为一名下属,要尽量在老板提出问题之前主动汇报,即便是要花费很长时间才能完成的工作,也应该在中途提出报告,让老板了解工作是不是依照计划进行了,如果不是,需要做哪些方面的调整。这样一来,即便工作无法依原计划达到目标,让老板知道经过原委,才不至于有所责难。

    即使老板只出差两三天,在中途也应该通过电话向老板汇报工作进行的状况。这样的人自然容易让老板放心,能得到老板的重用。

    2.向老板请教前,要事先想好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工作中,我们常常会向老板请教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有些是我们难以解决的工作难题,有些是我们不敢自作主张的“大事”,但是不管遇到什么情况,都不要在未加思索之前就匆忙呈上去。

    因为当你向老板请示“这件事该如何处理”时,老板可能会反问你:“你觉得怎样解决才是最好的呢?”如果没有任何准备,你可能会不知所措,无法回答,或者支支吾吾、毫无逻辑。这样做就等于告诉老板,你没有进行思考和判断,缺乏独立工作的能力。对于一个职场中人来说,这种不负责任的态度是非常要不得的。

    在思考解决办法前,针对问题要想办法搜集有关工作的正确情报,然后整理、分析,以保证你的回答有很高的利用价值,能够得到老板的认可。

    不要害怕老板驳回你的想法。要耐心地倾听老板的分析和结论,找出自己思考方法和深度方面的不足。多次与老板进行这样深层次的沟通,有利于你从公司的大局出发,了解老板的思考倾向,久而久之自然能了解老板的想法,下次再遇到类似的问题时,就会考虑得更周到了。这是一个人磨炼自我、取得进步的好机会。

    3.在给老板的报告里预备一份概要

    有一个职员,他写的报告十分详尽,可每次将报告呈给老板时,老板总是随意地翻一翻,不置可否。这个职员很是不解,为什么明明写得很好的报告却得不到老板的认可呢?

    后来,一个在职场打拼多年的成功人士提醒他:“你的报告写得好,如果附上一份简短的概要,那就能行得通了。”

    这个职员懂得了这个道理,以后在写报告做方案时,就附上一份简短的概要,他的报告果真就很容易通过了,很容易得到老板的认可了。

    这就是概要的威力。

    作为一个老板,他一天的工作已经够忙碌的了,根本没有足够的时间仔细阅读报告方案。如果你在给他的报告里附上一份简洁的概要,老板接到你的报告时,能够先阅读这份概要,通过阅读这份概要,他就能节省时间,迅速知道你的报告内容,快速作出决策。

    另外,概要本就是报告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就像每一本书都应该有一个准确的目录一样。没有概要,这个报告就是不完整的。把一份不完整的报告扔给上司,当然是一种不负责任、做事虎头蛇尾的表现,自然会让上司反感,因此,在给老板的报告里预备一份概要是把事情做到位的关键。

    职位再高的员工,他工作的时候,也要考虑工作方法。一个优秀的员工总是在不断改进工作方法中创造出更好的业绩,从而实现自己的理想,向更高更长远的目标前进,这样才会充满激情和活力,整个企业也就充满了力量。

    如果你在工作的每一阶段,总能找出更有效率、更经济的办事方法,你就能提升自己在老板心目中的地位。你将会被提拔,会长远地被委以重任。因为出色的业绩已使你变成了一个不可取代的重要人物。

    养成认真的做事风格

    任何一件事情,无论它有多么的艰难,只要你认真去做,全力以赴去做,就能化难为易的。一个人比较成功,一定是他比较认真。假如一个人还没有成功,那他一定还不够认真。

    毛泽东说过:“无论做什么事,怕就怕在‘认真’二字。”

    认真就是你用生命,用真实的感情,用全部的热情,坚持不懈地去做一件事的态度。

    1998年4月,海尔集团在全公司范围内掀起了向洗衣机本部住宅设施事业部卫浴分厂厂长魏小娥学习的活动,学习她“认真解决每一个问题的精神”。为了发展海尔整体卫浴设施的生产,1997年8月,33岁的魏小娥被派往日本,学习掌握世界上最先进的整体卫浴生产技术。在学习期间,魏小娥注意到,日本人试模期废品率一般都在30%~60%,设备调试正常后,废品率为2%。

    “为什么不把合格率提高到100%?”魏小娥问日本的技术人员。“100%?你觉得可能吗?”日本人反问。从对话中,魏小娥意识到,不是日本人能力不行,而是思想上的桎梏使他们停滞于2%。作为一个海尔人,魏小娥的标准是100%,即“要么不干,要干就做到最好”。她拼命地利用每一分每一秒的学习时间,3个月后,带着先进的技术知识和赶超日本人的信念回到了海尔。

    时隔半年,日本模具专家宫川先生来华访问,见到了“徒弟”魏小娥,她此时已是卫浴分厂的厂长。面对着一尘不染的生产现场、操作熟练的员工和100%合格的产品,他惊呆了,反过来向徒弟请教问题。

    “有几个问题曾使我绞尽脑汁地想办法解决,但最终没有成功。日本卫浴产品的现场过于脏乱,我们一直想做得更好一些,但难度太大了。你们是怎样做到现场清洁的?100%的合格率是我们连想都不敢想的,对我们来说,2%的废品率、5%的不良品率已经很合乎标准了,你们又是怎样提高产品合格率的呢?”

    “用心。”魏小娥闻单的回答又让宫川先生大吃一惊。用心,看似简单,其实不简单。在这里有一个有关魏小娥的故事,从中你可以发现她认真执著的工作精神。从日本学习归国之后,魏小娥重点抓卫浴分厂的模具质量工作。无论是工作日还是节假日,魏小娥紧绷的质量之弦从未放松过。在一次试模的前一天,魏小娥在原料中发现了一根头发,这无疑是操作工在工作时无意间落入的。一根头发丝就是废品的定时炸弹,万一混进原料中就会出现废品。魏小娥马上给操作工统一制作了白衣、白帽,并要求大家统一剪短发。又一个可能出现2%废品的原因被消灭在萌芽之中。

    2%的责任得到了100%的落实,2%的可能被一一杜绝。终于,100%,这个被日本人认为是“不可能”的产品合格率,魏小娥做到了,不管是在试模期间,还是设备调试正常后。

    魏小娥一板一眼、严谨认真的做事风格非常值得我们学习。说起认真,我们不能不提到日本人,严谨认真是日本人一个十分突出的特点。

    在日本,河豚被奉为“国粹”,河豚肉质细腻,味道极佳,但这种鱼的味道虽美,毒性却极强,处理稍有不慎就有可能致人死命。在中国,每年中毒、死亡者都达上千人,但同样是吃河豚,在日本却鲜有中毒、死亡的事情发生。

    日本的河豚加工程序是十分严格的,一名上岗的河豚厨师至少要接受两年的严格培训,考试合格以后才能领取执照,开张营业。在实际操作中,每条河豚的加工去毒需要经过30道工序,一个熟练厨师也要花20分钟才能完成。但在中国,加工河豚就像做普通菜一样,加工过程随随便便,烹饪过程也没有太多的工序。

    加工河豚为什么需要30道工序而不是29道,我们不得而知,我们知道的是日本人很少有人因吃河豚而中毒,原因就出在工序上,经过30道加工工序后,河豚肉不仅味道鲜美,而且卫生无毒害,但粗糙对待工序只会导致严重的后果。从这一点来说,到位的做事风格,一定是经过严格的程序化的做事风格,一定是一板一眼、认真做事的做事风格。

    在企业中,做事情一定要一板一眼,凡事要按照流程去做,宁愿多花成本、降低做事效率也要保证公司的利益和安全。事实上,严格按照流程去做,最后都能达到预期目标,走捷径、投机取巧有时反而会把事情弄槽。凡事都按照流程去做的话,有些细节就会在操作中一步步被发觉,隐患也就理所当然地被消灭了。

    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

    “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Do It Right The First Time,简称DIRFT)”是著名管理学家克劳斯“零缺陷”理论的精髓之一。第一次就做对是最便宜的经营之道。

    无论做什么事,都要讲究做到位,半到位又不到位是最令人难受的。在我们执行工作的过程中,“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是一个应该引起足够重视的理念。如果这件事情是有意义的,现在又具备了把它做对的条件,为什么不现在就把它做对呢?

    “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是一种追求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然而许多员工做事不精益求精,只求差不多。尽管在表现上看来,他们也很努力、很敬业,但最终结果却总是无法令人满意。

    时间管理专家常常告诫工作中的人们:“永远不要‘随手’把东西暂时先放在那里,即‘别把东西放下,而要把东西放起来’。不这么做的话,就意味着第一次没有把工作做完,过一会儿就至少得做两次了。”

    当人们被要求“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时,许多人会反驳:“我很忙。”因为很忙,就可以马马虎虎地做事吗?其实,返工的浪费最不值得。第一次没做好,再重新做时既不快,花费也不少。

    有位广告部经理曾经犯过这样一个错误,由于完成任务的时间比较紧,在审核广告公司回传的样稿时不够仔细,在发布的广告中弄错了一个电话号码——服务部的电话号码被广告公司打错了一个数字。就是这么一个小小的错误,给公司带来了一系列的麻烦和损失。后来因为一连串偶然的因素使他发现了这个错误,他不得不耽误其他的工作时间并靠加班来弥补。同时,还让上司和其他部门的同事陪他一起忙了好几天。幸好错误发现得及时,否则造成的损失必将进一步扩大。

    第一次没把事情做对,不仅会给自己的工作带来很大的麻烦,还会给上司和同事带来工作上的不便,严重时还会给公司造成经济损失或形象损失。对于上司安排你去做的事,你不去做,上司就要去做;你做不到位,上司就要返工。从管理角度来说,公司花了高薪聘请你的上司,成本是你的10倍以上,从经济意义上来说,他花1小时能做好的事,你花1天的时间做好也值。同样的道理,一件小事,你花了一个小时做完交给了他,当他发现了不完善的地方,再去补充、修改,花半个小时,如果这样,还是你费半天时间把事情第一次就做好要合算。你把小事做到位了,他的工作效率就提高了。

    所以,只要在工作完成之前想一想出错后可能给自己和公司带来的麻烦、造成的损失,就应该能够理解“一次就把事情做对”这句话的重要性。

    本章要义

    ·糊弄工作、敷衍了事的工作态度,会导致一个人一生不能出人头地。

    ·准备是赢得良好工作成果的前提。

    ·把握工作中的关键点,把事情做到位。

    ·到位的做事风格,一定是经过严格的程序化的做事风格,一定是一板一眼、认真做事的做事风格。

    ·“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是一种追求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

    心得体会

    读了本章内容,你有何感想和体会?不妨把它们写下来:

    行动方案

    你的感想: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