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天让你读懂生活心理学-身与心的神秘关系——心理决定健康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心理会影响到身体的状况,而心理导致的身体问题,也往往可以通过相应心理问题的解决而得到解决。

    人体中的物质活动和非物质过程的心理活动总互相伴随着,不可分割地联系着、相互影响制约着,在我们的身体中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本章将告诉你关于心理与生理之间的种种神奇关系,当你与生活中种种现象联系起来时,你会找到真正的原因所在。

    47.心理与疾病——心病还需心药医

    人体中的物质活动和非物质过程的心理活动总互相伴随着,不可分割地联系着、相互影响制约着,在我们的身体中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身体疾患可以影响人们的正常心理活动,而强烈或持久的心理刺激也往往导致身体健康水平的下降,甚至发生心理疾病或心身疾病。

    所谓心理疾病,即由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引起的疾病,如各种神经症、焦虑症、恐怖症、强迫症、疑病症等;所谓心身疾病,即由心理因素引起的身体疾病,如原发性高血压、冠心病、胃溃疡、哮喘等。

    阿维森纳是一位著名的心理医生、哲学家、数学家和诗人。他于公元980年出生在布哈拉附近。有一天他被召去给年轻的王子治病。

    王子眼看着一天天消瘦下去,夜不成寐,食不甘味,对周围的一切事情都漠不关心。阿维森纳经过仔细观察和揣摩,猜出这位年轻人堕入情网了。于是他设法让王子同心爱的姑娘结了婚,从而恢复了健康。

    大约在公元1020年,阿维森纳在著名的《医典》中记载了这件事:“爱情是一种像着了魔似的病症,类似忧郁病……判明恋人是治疗方法之一。做法是:一边号脉,一边反复叫出一些人的名字。如果脉搏变化很大,仿佛若断若续,那就反复试验几次。你就会得知恋人的名字。然后再以同样的方法,说出街道、房屋、职业、工种、家系和城市,把每样东西同恋人的名字结合起来进行号脉;如果当你再次提到其中的某一项时,脉搏发生变化,你就从中搜集关于恋人的名字、穿戴和职业的信息,并能了解到她是谁。我们试用过这种方法,并取得了有助于我们确定恋人身份的信息。然后,如果你除了使他们亲近之外再也找不到其他的疗法,只要这种亲近为信仰和法律所许可,那你就这样办。”

    这个故事体现出心理对身体的微妙影响。脉搏能最灵敏地表现出人的情绪变化。早在两千多年以前,古希腊人就非常重视脉搏的研究。医生和自然科学家赫波克拉特,能够辨认大约六十种不同特点的脉搏。著名生理学家伊里亚·法德捷耶维奇·齐翁说过:垂危的富翁若是利用心动描记器,一定能准确地弄清他的继承人悲伤的真实程度。

    其实我国中医早已发现心理对身体健康的影响,如中医经典中早就指出:在情绪过度的情况下,喜伤心、怒伤肝、悲伤肺、思伤脾、恐伤肾。这些重要的观点完全被现代医学所证实。

    人的情绪对人体的健康有直接的影响。故事中的王子因为失恋而生病,就是典型的例子。这种例子在我国的古典小说《聊斋志异》中也有很多。所谓“心病还须心药医”,就是看到了问题的本质,从根上施治。在我们身边也有这样的例子:有的学生一到重大考试之前就闹腹泻,在家里没问题,一进学校大门就要跑厕所,一连几天不断,直到考试结束。这就是高度的考试焦虑引起的体征反应。

    心脏被认为是情绪器官,一个人如果情绪波动、失衡、混乱,首先就会冲击心脏,然后波及整个心血管系统。不良的情绪状态还会严重损害人体免疫系统的功能,导致癌症的发生。因此,没有健康的心理,就不可能有一个健康的身体。

    48.成瘾性——刘伶饮酒

    所谓成瘾性,是指人的生命过程中,常常在心理和生理的某种尝试行为中产生了愉悦反应;这种反应的多次重复,就形成人对愉悦刺激补偿的渴求,渴求又带来刺激的不断强化,于是就形成了人对这种刺激的依赖。这种依赖就是成瘾性。

    成瘾性问题贯穿于整个人类的文明史。提到成瘾,人们自然会联想到饮酒、抽烟、服用安眠药、赌博、吸毒等等。广而言之,许多特别的偏好、癖好,如钓鱼爱好者、棋迷、球迷、花痴、各类“发烧友”等等,虽然与吸毒、赌博等是两个层面的东西,但在生理上和心理上却具有其共性,都属于成瘾性。

    晋代有个名叫刘伶的人,崇尚老庄,放情肆志,以酒为命,著有《酒德颂》,流传后世。

    刘伶不爱说话,也很少和人交往。出门的时候,总是随身携带一壶酒,叫个人扛着一把铁锹跟在身后,说:“我要是死了,你挖点儿土把我埋掉。”他常常在外面醉得东倒西歪,像一摊烂泥,或者跟不认识的人吵起来。他个子矮,相貌又丑,酒醉后嘴里还不干不净,自然有人捋起袖子要揍他。他看人家要来真的,便又向人赔笑,说:“你看我这像鸡一样瘦的肋骨,能不能安置下先生您那样大的拳头呀?”搞得人家只好笑笑作罢。

    进到屋里,他常常因拼命死喝,浑身发热。一热,他就脱衣服,直到脱光,一丝不挂。他还不关门,别人进屋,看他光着屁股在那儿还是嘴对酒壶,难免要说他两句。他倒好,反倒指责起人家说:“我把天地看作自己的家,把房屋当作自己的裤子,你们为什么要钻我裤裆?”

    刘伶的老婆看丈夫成天酗酒,气得把家中的酒器摔的摔,砸的砸,哭着说:“你喝酒我不反对,但你喝得太厉害!这样下去日子怎么过?我求求你,一定要戒掉它!”刘伶说:“好,好,我自己控制不住,只有祈求鬼神帮忙。让我向鬼神发个誓,你给我搞点酒肉来供奉鬼神。”老婆听了很高兴,便拿来酒肉,供奉到鬼神牌位前。

    刘伶向鬼神牌位拜了几拜,然后跪下说:“老天爷生下我刘伶,把酒看作生命。一喝就是一斛,喝过五斗神志才清。我老婆所讲的话,您千千万万不能听!”于是抓起供奉鬼神的肉,拿起供奉鬼神的酒,一边扯咬,一边咕咕地直往肚子里灌,不到一会儿,便像烂泥一样醉得不省人事。

    像刘伶那样,对酒简直到了如痴如狂的程度,这在没有酒瘾的人看来是匪夷所思的。那么酒瘾是怎样形成的呢?

    酒进入人体后,由于酒中的酒精(乙醇),有90%以上在人体的肝脏内分解成乙醛,乙醛再分解为水和二氧化碳排出体外。乙醇有促进氧化磷酸酶的作用,这种酶与细胞能量代谢有重要关系,但细胞膜对乙醛的通透性极小,只有乙醇的帮助,乙醛才能发挥作用。当人大量饮酒时,体内的乙醇和乙醛的浓度都会增加,便加速了氧化能量的代谢过程,使大脑兴奋度和器官功能暂时有一定增强,人的精神就感到格外愉快、活跃和兴奋。时间一长,人的机体内的这种反应逐渐会变成常规,并且在大脑中形成程序,从而固定下来,这样,便产生了一种较强烈的不断补充乙醇和乙醛的需要。如果停止定时饮酒,那种已经建立起来的程序将会中断,这样,这个人便会暂时产生一种名为“失调综合征”的疾病。

    这种疾病一般呈非临床症状,严重时当然另当别论。这种“失调综合征”是各器官和系统的综合性功能紊乱,其症状是一种难以形容的难受、烦闷和焦躁不安,以及容易发怒、心不在焉、对周围的人和事呈麻木不仁和漠不关心的态度,心中想的只是酒、酒、酒……一旦有酒,心中大为高兴,那种眼神是一种痴迷般的欣喜,所以稍有经验的人,可以从一个人看到酒的眼神中判断出这个人是否对酒有瘾。喝了酒之后,人体内的乙醇和乙醛又有增加,原来已经形成的那种程序相应得到恢复,机体内的功能又回复到正常状态,那些不正常的症状便消除。这样的人,便是有了酒瘾的人。

    49.环境与心理——受困的灵猿

    环境心理学是研究环境与人的心理和行为之间关系的一个应用社会心理学学科,又称人类生态学或生态心理学。

    这里所说的环境主要是指物理环境,包括噪音、拥挤、空气质量、温度、建筑设计、个人空间等等。

    心理学证明,室内照明、天花板的颜色、室内温度、环境音乐等这些物理环境因素,都会通过改变置于这种环境中的职员的心理状态,来影响工作中的人际关系。或许你无法想象上级与下级之间、同事之间、分属于不同部门的职员之间的人际关系,会随着物理环境因素的不同而时好时坏,但这确实是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

    在原始的大森林中,到处都生长着高大挺拔、郁郁葱葱的乔木,如叶形椭圆的楠木、叶子对生的梓树、可防虫蛀的樟树、可做染料的栎树等等。它们枝繁叶茂,遮天蔽日,生机勃勃。

    有一种善于飞腾、跳跃的灵猿,生活在这原始大森林里,恰似如鱼得水。它们在这些又粗又直的乔木之间轻盈敏捷地攀援,时而跃上,时而落下,不时还会扯住一根藤蔓,荡到另一棵大树的树杈上去小憩片刻。它们在大森林里嬉戏玩耍,逍遥自得,神气活现,好不威风,俨然就像这深山老林中的君王,谁也奈何它不得。由于它们的身体十分灵巧,行踪无定,哪怕是像后羿、逢蒙那样的神射手,恐怕也没有办法去瞄准它们。

    然而,若是将这群灵猿赶到一片荆棘丛生的灌木林中去生活,那就会变成另外一番景象了。那里尽是生有长刺的柘树、满身棘刺的酸枣、味道酸苦的枳树等等。在这些浑身长刺的灌木丛中,灵猿再也不敢轻举妄动了。它们无树可攀,无枝可跳,善于腾跃的本领无法施展,稍有行动,往往就会被繁枝利刺扎得疼痛难忍,真可谓是危机四伏。因此,它们只能小心谨慎地在林间东张西望,左顾右盼,战战兢兢地爬行,全身紧张得直打哆嗦。

    同样是这群灵猿,为什么在乔木林和灌木丛中的表现有天壤之别呢?这并不是由于灵猿的筋骨突然得了什么急病而变僵硬了,而只是因为它后来所处的环境,使它不能充分施展其攀援腾越的本领。

    同这些灵猿一样,周围环境中如果有不合适的物理条件,可能使我们感到很不舒适,从而影响能力和水平的正常发挥。我们周围的环境中,有让我们舒适的条件,也有让我们不舒适的条件。这些条件在无形中影响着我们的心情,从而影响着我们的工作效率以及我们和他人的关系。

    比如,从心理学观点看,噪音是使人感到不愉快的声音。研究表明,与强噪音有关的生理唤起会干扰工作。此外研究还证明,温度与暴力行为有关,夏日的高温可引起暴力行为增加。

    心理学家的一个实验发现,环境的物理因素可以左右处于某种环境中的人的情绪,而一个人的情绪又会影响到他对同一环境中的其他人的评价。置身舒适房间的人对目标人物做出的好评,要远远大于置身不适房间的人。

    总之,良好的物理环境会使人心存善良,引导被测试者对观察目标做出善意的评价;而不良的物理环境会使人产生攻击性心态,导致被测试者对观察目标做出恶意的评价。由此看来,如何合理地设置舒适的工作环境的物理因素是很重要的。当然要有空调,还要考虑墙纸的颜色、天花板的颜色、照明、椅子的质地、办公桌的大小及排放、窗外的景色、背景音乐等诸多因素。

    50.心理与疼痛——烧自己手的刺客

    心理学家发现,人类心理对身体有着各种各样的积极影响。通过学会控制心理,人们可以控制身体反应的方式,比如对痛感的反应。

    公元前508年,伊特拉斯坎国王波尔谢纳包围了罗马。罗马青年穆齐企图行刺,不幸被俘。国王怒不可遏,下令在祭坛上点起火来,以便拷问这个青年,要他供出同谋者。穆齐骄傲地走到祭坛跟前,把右手放在火中。他在同国王谈话的时候,一直把手放在火中,直到烧焦。这位罗马青年表现出的坚强意志,使波尔谢纳十分震惊,释放了他并解除了对罗马的包围。穆齐的绰号叫斯采沃拉(左撇子),他的形象已成为世界文学中无坚不摧的意志的典范。

    我们不知道,穆齐是忍住疼痛呢,还是根本没有感觉到疼痛。但是在心理学上允许做出这样的假定:与他所喊出的祖国伟大的思想相联系着的他的第二信号系统中心,是这样的强而有力,以至于根据负诱导规律,使它抑制住了引起疼痛的中心。大脑皮质中的明显的兴奋灶不仅能够克制疼痛,而且还能使人感觉不到它。

    我们可以读到许多与此类似的奇闻轶事,比如那些所谓可以停止他们心跳,或在烧得通红的木炭上面走过的瑜伽故事。很多人对此感到好奇,半信半疑。再比如一个杂耍班子表演“上刀山”,一个40多岁的大叔赤脚登上刀架的梯子,上下自如。有人看到,刀是真的,他的脚一点儿没事也是确确实实。还有一位生理学讲师经常将一根金属长钉插进他的二头肌中,以向学生显示肌肉收缩所产生的电效应。他经常将此作为他的教学内容,而他从未流血或有任何的疼痛。那根金属针有缝衣针那么长。这位讲师在见到金属针刺进他的胳膊时并没有丝毫的畏缩和犹豫。后来当有位学生问及他如何做到这样的壮举时,他解释道:每当他进行这种演示时,他就会在心理上将自己远远地置于教室的另一头。这样,当金属棒穿过他的骨肉时他就不会感觉任何痛苦。并且他会在心理上发出指示,以便他身体的防御系统可以处理肌肉发生的感染,同时保证在金属棒穿透皮肤时遭到破坏的那些血管,能够自动关闭从而不会导致流血。

    51.感觉适应——入兰室之久而不闻其香

    古人说过:“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这种感受我们大概都有过。比如别人来到我们家里,有时会问,你家怎么一股××味?我们说,是吗,我们自己怎么没闻到?就是因为我们自己在家里呆得久了,对其中的味道习惯了,就闻不出来。而我们如果从外面回来,一进家门,也会闻到自己家里的气味。

    这种现象,是心理学上“感觉适应”的结果。心理学上有这样的规律:在同一刺激持续作用下,感受器官的感受性有可能提高,也有可能降低。通常在微弱的刺激物的持续作用下,可以使感受性提高;在强烈刺激物的持续作用下,可以使感受性降低。这种现象叫做“感觉的适应”。

    前面的例子,是因为闻同一种气味时间久了,产生感受性降低的现象。

    视觉的适应可分为对暗适应和对光适应。从明亮的阳光下进入已灭灯的电影院时,开始什么也看不清楚,隔了一段时间,我们就不是眼前一片漆黑,而是能分辨出物体的轮廓来了。这种现象叫对暗适应。对暗适应是环境刺激由强向弱过渡时,由于一系列相同的弱光刺激,导致对后续的弱光刺激感受性的不断提高:开始的5~7分钟,感受性提高得很快,经过1小时后,相对感受性可提高20万倍。

    而当从黑暗的电影院走到阳光下,起初会感到耀眼发眩,什么都看不清楚,但是过了几秒钟,就能看清楚周围的事物了。这种现象叫对光适应。对光适应是环境刺激由弱向强过渡时,由于一系列的强光刺激,导致对后续的强光刺激感受性的迅速降低。

    与视觉的适应比较,听觉的适应就很不明显。除非用较强的连续的声音,像工厂高音调的机器声,持续作用于人,就会引起听觉感受性降低的适应现象,甚至出现听觉感受性的明显的丧失。

    触压觉的适应则很明显。我们安静地坐着时,就几乎感觉不到衣服的接触和压力。经常看到有些老年人把眼镜移到自己的额头上却到处寻找他的眼镜。实验证明,只要经过三秒钟左右,触压觉的感受性就下降到约为原始值的25%。

    温度觉的适应也很明显。例如,我们在游泳池游泳的时候,开始觉得水是冷的,经过三四分钟后,就不再觉得水冷了。相反,我们在热水中洗澡的时候,开初觉得水很热,但经过三四分钟后,就觉得澡盆中的水不那样热了。但是,对于特别冷或特别热的刺激,则很难适应或完全不能适应。

    痛觉的适应是很难发生的,即使有,也非常微弱。只要注意一集中到痛处,你马上就会感到疼痛。正因为痛觉很难适应,它才成为伤害性刺激的信号并具有生物学的意义。

    而嗅觉的适应速度,以刺激的性质为转移。一般的气味经过1~2分钟即可适应,强烈的气味则要经过10多分钟,特别强烈的气味(带有痛刺激的气味),令人厌恶,难以适应甚至完全不能适应。嗅觉的适应带有选择性,即对某种气味适应后,并不影响对其他气味的感受性。厨师由于连续地品尝,到后来做出来的菜愈来愈咸,就是味觉的适应现象。

    适应能力是有机体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它对于我们感知外界事物、调节自己的行为,具有积极的意义。在夜晚的星光下和白天的阳光下,亮度相差达百万倍,如果没有适应能力,人就不能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精细地感知外界事物,正确地调节自己。研究适应现象对生产实践也有重要意义。比如,在交通运输业中,夜晚驾驶室的照明与外界亮度的差异的处理,就应考虑视觉的适应问题。

    52.自我欺骗——眼不见为净

    从前,有一个姓张的秀才和一个姓李的秀才在一块儿喝酒。喝到半醉,两人抬起杠来了。李秀才说天下万物水洗为净,而张秀才却说眼不见为净才是真的。两人争得面红耳赤,相持不下,便一起请乡绅判断,而且规定谁要是输了,就把一半财产和妻子输给对方。结果张秀才输了。

    回家后,张秀才愁眉不展。妻子王氏听说了这件事,痛哭起来。但王氏很聪明,她随后想出了一个计策,对张秀才说:“官人,你虽把我输给他人,但我也要走得像个样子才好。明天中午你把众乡绅请来吃一顿饭吧!”

    中午时分,众乡绅和李秀才准时赴宴。酒过三巡,王氏从屋里端出一个马桶放在门口。她往里面倒了三次清水,用长扫帚扫了三遍,又倒入三次热水,擦了三遍,然后又用清水冲了三遍。

    众乡绅看了都皱眉头。王氏却不慌不忙,又用抹布把马桶里外擦了个净,然后带着马桶到厨房去了。过了一段时间,张秀才喊:“娘子上饭吧!”

    王氏应声而来,只见她端着马桶,放在桌上,说:“大家用饭吧!”说完,揭开盖子,只见里面是热腾腾的白米饭。满座的客人你看着我,我看着你,目瞪口呆。李秀才恍然大悟,说:“是我输了。不是水洗为净,而是眼不见为净啊!”据说,这句俗语从此便传开了。

    所谓“眼不见为净”,是说人有一种心理上自我欺骗的习惯。试想,如果王氏没有把马桶端上来,让大家看到,那么大家吃下了马桶里做出的米饭,恐怕也不一定发现什么问题,因为马桶已刷过很多次了。但是只要看到了,就无论如何吃不下去了,就是你告诉他马桶消过毒了,他也不会吃的。

    那是个极端的例子。人经常在卫生方面有一种“心理作用”。你想想我们经常上饭店吃饭,如果在菜里发现一只死苍蝇,一定会大倒胃口;但是如果没有发现,苍蝇对我们就没什么影响。过去造酒,全凭工人赤脚踩踏发酵的粮食,进行搅拌,但人们喝起酒来也是美滋滋的。据说今天有的大酱也是这样做。

    还有,许多人喜欢吃猪大肠。人们都知道猪大肠的内壁和又脏又臭的猪屎接触,但是许多人还是爱吃它。就是因为人们没有亲眼看到肮脏的景象。尽管从猪肚子里掏出的猪大肠里面包着猪屎,但是外表光滑干净,人们就自欺欺人,不认为它不干净了。

    其实,眼不见为净定律在生活中普遍存在着。人们都喜欢外表整洁,于是把乱七八槽的杂物用一块干净布遮起来。人们普遍喜欢穿着干净的人,却不关注这个人是否有传染病。因为人们太容易相信自己的眼睛,而不去分析真实的情况。

    53.运动与心理——体育锻炼健全人格

    运动心理学研究证明,各项体育活动都需要一定的心理品质作为基础,比如较高的自我控制能力,坚定的信心,勇敢果断的品质和坚韧刚毅的意志等。

    因此,如果有针对性地进行体育锻炼,对培养健全自己的性格有特殊的功效。

    如果你觉得自己不大合群,不习惯与同伴交往,那你就选择足球、篮球、排球以及接力跑、拔河等集体项目进行锻炼。这些项目,都是群体的运动,都需要团队的合作。所以参与这些运动可以帮助你改变孤僻的习性,适应和同伴的交往。

    如果你胆子小,做事怕风险,容易脸红,怕难为情,那就应多参加游泳、溜冰、滑雪、拳击、摔跤、单双杠、跳马、跳箱、平衡木等项活动。因为这些运动要求人不断克服害羞、怕摔跌等各种胆怯心理,以勇敢无畏的精神去越过障碍,战胜困难。比如游泳,你不亲自下水,永远不可能学会。而下水是需要很大勇气的。但是一旦战胜了自己的恐惧,会发现学会它并不很难。其他运动也有类似特征,有的摔跤,有的容易被打倒,这些运动会使你的胆子变大,处事也会更老练。

    如果你办事犹豫不决,不够果断,那就多参加乒乓球、网球、羽毛球、拳击、摩托、跨栏、跳高、跳远、击剑等体育活动。这些项目的活动中,很锻炼人的反应速度,来了球,你必须马上接住,并在电光石火之间想出该如何反击,或者在一瞬间发挥出你的全部能力。任何犹豫、徘徊都会延误时机、遭到失败,因而它们能帮助你增强果断的个性。

    假如你发现自己遇事容易急躁、冲动,那就应多参加下棋、打太极拳、慢跑、长距离步行及游泳、骑自行车、射击等运动。这些运动是急不来的,是费时较长的运动。在运动的过程中,你需要调节自己,把自己的力量使匀,在时间安排上达到最合理,才能得到最好的发挥。

    如果你做事总是担心完不成任务,那就选择一些如跳绳、俯卧撑、广播操、跑步等项目进行锻炼。你可以给自己规定完成的数量,不完成不罢休,就容易养成做事有首有尾的习惯。

    若你遇到重要的事情容易紧张、失常,那你应多参加公开激烈的体育比赛,特别是足球、篮球、排球比赛。在这些紧张激烈的比赛中,只有冷静沉着才能取得胜利。经常参加这种锻练,遇事就不会过分紧张,更不会惊慌失措。

    假如你发觉自己有好逞强、易自负的缺点,可选择难度较大、动作较复杂的跳水、体操、马拉松、艺术体操等项目进行锻炼,也可找一些水平超过自己的对手下棋、打乒乓球或羽毛球。这些项目让你感到你没什么了不起的,“山外有山”,千万不能自负、骄傲。

    现在我们明白,为什么人们要发明那么多种运动了。因为不同的运动包含不同的心理特点,适合不同的人参与,对不同的人有裨益。

    54.刺猬定律——为什么人们讨厌拥挤

    我们都听说过这句话:距离产生美。还听说过一个典故,就是:一群刺猬在一起取暖,为了暖和靠得很近,可是靠近了又互相扎得疼,只好又保持适当的距离。

    这些都告诉我们,个体之间如果距离太近,感到拥挤,在心理上会产生不舒适的感觉。这是因为,拥挤破坏了一个主体对领域和空间的需要,而扰乱了正常的生活。

    空间的需要在动物中表现得和人类一样强烈。科学家对处于拥挤环境中的动物进行尸体解剖发现,过度拥挤对它们造成了明显的生理损害。

    人也是动物的一种,对处于拥挤情境中的人类所做的观察与调查研究,也证明了相同的结果。

    比如一个短期的研究中,把被试者置于过度拥挤的实验条件下。结果表明:(1)在一间高密度和高温的房间里,陌生人到来会遭到敌视;(2)表现出更多的攻击性迹象(适用男性);(3)在模拟审讯中发出苛刻的言辞(适用于男性);(4)几乎不与他人交流;(5)表现出焦虑增高的迹象。

    我们自己也很容易体会到这一点。每天上下班坐公共汽车,当汽车上人特别挤时,人很容易精神紧张。在拥挤的人群中,你要保持身体的平衡,要提防扒手,要小心被人踩到脚,可能还要忍受一些难闻的气味……这些都让你很难放松。而当汽车上人很少时,你则放松得多,有座位不说,还可以浏览窗外的街景。

    我们居住的地方人口的密度,也会影响我们的心理状态。心理学家发现,生活在大城市的人比小城镇的人更粗野,缺乏体谅和教养。

    城市居民还比较孤僻和沉默寡言,人与人之间交往的次数与种类,要比郊区少得多。他们不像乡下人那样乐意向陌生人微笑或说话,在危难时,他们也不太愿意帮助别人。比如在大城市里总有骇人听闻的凶杀案的报道,在案中,路人或邻居总是避免卷入,甚至不会在一定距离之外或自己的家里向警察报案。

    每个人都需要自己的空间和自由活动的领域,在这个领域中,你可以不受别人的干扰,不受别人的监督,不用提防别人。你可以自由自在,做自己想做的事。这样的状态当然很放松。而周围的人如果过多,则使你无法实现这些要求。

    因此,人口的高密度下,人们为了保持心灵上的这种空间和自由,只能由冷漠来排斥他人,使他人和你保持一定的距离。因此在人群密集的地方,你经常能从别人那里感受到一种“离我远一点”、“别想干涉我”等等暗示。这使得人情显得冷漠。

    人口密度与人类的异常行为也有关联。犯罪学家的研究证明,犯罪率与人口密度往往成正比。城市中心的犯罪率始终比郊外高。同样,在人口高密度的地区,经常发生故意破坏文化艺术的行为和青少年犯罪。

    在城市中,心理疾病的发生率最高,当转向人口密度较稀薄的郊外,心理疾病发生率逐渐下降。

    过度拥挤还与死亡率高度相关。有个研究调查了某个国家的监狱体系和精神病院,证明死亡率随人口的增长而上升,随着人口的减少而下降。

    这也就不奇怪为什么西方国家里,有钱人往往喜欢住在郊外,而穷人则更多地住在城里。

    55.颜色与心理——颜色影响情绪

    每当我们仰头看着湛蓝的天空,不能不佩服大自然的神奇造化。蓝色是多么的令人宁静、令人神清气爽啊!我们能够想象天空要是红色的会怎么样呢?想一想,每天头上顶着鲜红的天空,我们的心情会怎样吧!那恐怕我们要经常充满激情,甚至躁动了。我们不能不赞叹上帝的安排是多么巧妙、合理。蓝色的天空中漂浮着白云,是多么美的图画!还有绿色的树木。据科学家研究发现,绿色是令眼睛比较放松的颜色,对视力比较有好处。也许因为这样,上帝把树木的颜色大多设为绿色,让我们经常可以看得赏心悦目,疏解眼睛的疲劳。而鲜花大多是五彩斑斓的,那些或鲜艳或素淡的颜色,化作了世界的美妙的点缀,使我们感受到这个世界的多姿多彩。

    总之,我们每个人——除了色盲,恐怕都不会对颜色麻木不仁。不同的颜色会给我们不同的心情,这是每个人都能体会到的。比如我们会根据不同的心情和个性选择不同颜色的衣服。颜色对人的心理影响是很多的,还比如不同色调的画作和摄影作品,会使我们感受到不同的心情。还有,房间里墙壁刷上不同的颜色,也让我们感觉不同。

    总之,这些都说明,颜色具有影响人情绪的特性。有的时候,这种影响是至关重要的。

    国外曾发生过一件有趣的事:有一座黑色的桥梁,每年都有一些人在那里自杀。后来有人提出把桥涂成天蓝色,结果自杀的人就显著减少了。后来人们又把桥涂成了粉红色,在这里自杀的人就一个都没有了。

    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黑色显得阴沉,会加重人的痛苦和绝望的心情,容易把本来心情绝望、濒临死亡的人,向死亡更推进一步。而天蓝色和粉红色则容易使人感到愉快开朗,充满希望,所以不容易让人产生绝望的情绪。

    心理学家对颜色与人的心理健康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在一般情况下,红色表示快乐、热情,它使人情绪热烈、饱满,激发爱的情感。黄色表示快乐、明亮,使人兴高采烈,充满喜悦。绿色表示和平,使人的心里有安定、恬静、温和之感。蓝色给人以安静、凉爽、舒适之感,使人心胸开朗。灰色使人感到郁闷、空虚。黑色使人感到庄严、沮丧和悲哀。白色使人有素雅、纯洁、轻快之感。

    总之各种颜色都会给人的情绪带来一定的影响,使人的心理活动发生变化。

    在临床实践中,学者们对颜色治病也进行了研究,效果是很好的。高血压病人戴上烟色眼镜可使血压下降;红色和蓝色可使血液循环加快;病人如果住在涂有白色、淡蓝色、淡绿色、淡黄色墙壁的房间里,心情很安定、舒适,有助于健康的恢复。

    颜色对人的脉搏和握力都有一定影响。实验证明,人在黄颜色的房间里脉搏正常,在蓝色的房间里脉搏减慢一些,在红颜色的房间里脉搏增快很明显。

    法国的生理学家实验发现,在红色光的照射下,人的握力比平常增强一倍,在橙黄色光的照射下,手的握力比平常增强半倍。

    由此可见,颜色不但可以影响人的情绪,而且还对人的健康产生影响。

    56.天气与心理——天气左右心情

    如果今天阳光灿烂、空气湿润、和风飘飘,你就会觉得精神振奋、心情舒畅吧?如果一连遭遇十几天的阴雨,你是否会感到莫名的郁闷?

    对这种心情的变化,我们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多愁善感。因为科学家已发现,在气候特别寒冷的地带,人们在冬天的情绪会显著地忧郁、低落。而导致情绪低落的主要原因就是缺少阳光。此外还会出现容易疲劳,嗜睡,喜欢吃大量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等现象。

    精神治疗专家发现,人的情绪或多或少地会受到天气的影响。

    人们会对天气变化,特别是坏天气的刺激反应强烈,表现出种种不适症状:疲倦、虚弱、健忘、眼冒金星、神经过敏、情绪低落、工作提不起精神、睡眠不好、偏头痛、注意力不集中、恐惧、冒汗、没有食欲、肠胃功能紊乱、神经质、易激动等等。

    1982~1983年的厄尔尼诺现象,曾经使全球大约10万人患上了抑郁症,精神病的发病率上升了38%,交通事故也至少增加了5000次以上。原因就是,全球气候异常和天气的灾难,超过了一部分人的心理承受能力。

    环境心理学的研究指出,一些研究表明,温度与暴力行为有关,夏日的高温可引起暴力行为增加。但是当温度达到一定点时再升高则不导致暴力行为,而导致嗜睡。温度也和人际吸引有关,在高温室内的被试者,比在常温室内的被试者,更容易对他人作出不友好的评价。

    我们都知道,“万物生长靠太阳”。植物往往有向光性,人也是一样。一般来说,选择阳光充足的居所对人比较有利。因为光是热、土壤、植物、水、空气的轴心。

    有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在日光灯中加入类似太阳光的紫外线,对健康有好处;让自闭者生活在光线较充足的地方,自闭行为减少一半,还会增加许多与人互动的行为。而灯光不足会造成视觉疲劳、反胃、头痛、忧郁、郁闷等行为反应。研究甚至发现在日光灯下与太阳光下的工作效率不同。在阳光充足的地方,孩子显得活泼有劲多了。

    在法国,有一段长时间的阴雨天气,导致了抑郁症患者大大增加。于是许多治疗机构创造性地采用人造阳光治疗法,就是用光照来治疗这些等不及阳光出现的病人,并具有明显的疗效。

    长时间的天气特征,会形成气候。研究发现,一个人性格的形成,和他所生活地区的气候有直接的关系。这也是因为天气影响到人的心情,天长日久,就影响了性格。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几乎每个人都无法完全摆脱这种环境的影响。

    长期生活在热带的人,性格比较暴躁易怒。生活在纬度高的寒带,气候寒冷,阳光变得稀少,是抑郁症的高发区。而在气候湿润、万物生机盎然的水乡,人会多情、反应机敏。草原上的牧民大多为人豪放,山区的人多是性格率直。秋高气爽的气候被认为最适合创作,长年居住在15~l8摄氏度环境中的人,头脑较为发达,文学艺术的成就比较突出。

    57.噪音与心理——噪音对健康不利

    明朝初年,朱元璋为了彻底消灭元蒙王朝在西南地区的统治势力,任命沐英为征南右副将军,和蓝玉一起随傅友德将军进攻云南。元朝梁王派达里麻率领10万人马在曲靖抗击。

    沐英为了出其不意打击敌人,秘密迂回敌后,突然在山谷间竖起旗帜,擂响战鼓,铜号齐鸣,发出阵阵无节律的震耳响声。在这种噪音刺激下,敌军心惊肉跳,在懵然混乱之中,被打得落花流水,大败而逃。

    明军的胜利,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一个功臣——噪音。

    噪音是环境心理学的一个主要课题。噪音是使人感到不愉快的声音。在这个故事中,噪音可以抗击敌人,本身就说明噪音对人会造成不良的心理刺激。

    许多年前美国有个报道,一个男子因为不堪忍受家附近建筑工地的汽锤的噪声,竟跑上前去,把脑袋伸到汽锤底下,结果脑袋被砸成肉浆。

    这个悲剧的主人,很可能有些抑郁症,至少是心理承受能力太差。但从另一方面来看,不也说明噪音对人的心理有严重影响吗?

    许多作家之所以喜欢到远离城市的地方,到一个偏僻的山村去写作,就是为了躲避城里密集的噪音。

    在科学上,噪音(噪声)是指波形量非周期性变化或超过85~95分贝的不规则声音。但在现实中,这个标准并不是绝对的。

    欢快的锣鼓声、口号声、大喊大叫、鞭炮声,尽管超过85分贝,甚至有的也无规律,但不会引起参与者与欣赏者的心理烦躁。这是因为参与者和欣赏者当时有一种心理宣泄的需要而喜欢或能够接受这种声音。

    反过来,即使低于85分贝的声音,如果不成规律,比如鸡鸣狗叫,对某些人来说,也形成了噪音。有人爱养蝈蝈,其阵发性的叫声对某些人来说是噪音,对另一些人却像催眠曲。

    噪音广泛地危害人的生理机能,如耳聋、睡眠障碍、植物性神精功能紊乱、心率加速、血压升高,血管痉挛、胃功能紊乱、胃液分泌异常、食欲下降、甲状腺机能亢进、肾上腺皮质功能增强、性机能紊乱和月经失调等等。在这里,我们主要说说噪音效应对心理的影响。

    噪音引起人们的烦躁不安、心情变坏、注意力不集中、工作效率降低,影响休息和造成睡眠障碍等现象,叫做噪音定律。

    噪音有时会形成对别人的强烈的情绪干扰,甚至使人方寸大乱。我国古代的军事家因为懂得噪音的这个特点,在战争中巧妙地把噪音作为了攻击敌人的一个武器。

    噪音是环境污染的一个部分。所以现在在医院疗养院和居民住宅区,一般都限制汽车鸣笛、养鸡、养狗。目前,我国大部分城市在城区已禁止燃放鞭炮。这些都是为避免噪音效应所采取的必要措施。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