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个世纪以来,肖前在创建新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和发展新中国哲学教育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20世纪50年代他参加了艾思奇主编的高等学校教材《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撰写工作;80年代他担任国家教委主编教材《辩证唯物主义原理》、《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的第一主编并荣获国家优秀教材一等奖;他主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对传统的哲学教学体系进行了改革,他主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等著作对中国哲学的现代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辩证唯物主义原理》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这套在中国学术界和社会上产生了深远影响的哲学经典教科书,就是肖前一生执着追求真理的结晶。在新中国哲学发展史上书写了浓重的一笔。
主要著作还有:《哲学论稿》、《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实践唯物主义研究》、《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研究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关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哲学反思》、《新大众哲学》等。
本书选取了肖前发表于《哲学动态》1988年第12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的唯物主义》和发表于《郑州大学学报》1990年第2期的《实践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以及发表于《教学与研究》1996年第3期的《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原名为《论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三个文本。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的唯物主义》中,作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实践的唯物主义,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实践的唯物主义,是以实践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的唯物主义;是为了付诸实践、指导实践、改造世界并接受实践的检验和修正、在实践中发展自身的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立足于实践去理解自然、社会和人,而且也以实践作为检验和发展自己的标准和动力。以“实践的唯物主义”重新概括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重要的意义,有助于我们把握和表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真谛和实质,孕育着哲学的突破。实践的唯物主义应当永远建立在时代最先进的实践基础上。
在《实践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中,作者认为,承认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实质上是实践唯物主义,并不意味着否定马克思主义是辩证唯物主义,也并不意味着忽视或贬低辩证法。辩证唯物主义和实践唯物主义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不同的表述,二者并不矛盾,它们起着共同的作用:把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同以往一切旧唯物主义哲学区分开来。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如果不承认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的唯物主义,就意味着不理解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革命实质,也很难说真正理解辩证唯物主义。同时,也意味着不理解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哲学的彻底性和科学性。
在《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中,作者认为,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它不仅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历史观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而且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没有它不能说明“物质”,也不能证实“物质”的客观实在性;世界观和世界不属于同一层次的范畴,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以及人类的实践不是世界中的最普遍的东西,却是世界观中最普遍的东西;只有把握科学的实践观,才能真正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和辩证的特性,贯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的唯物主义[1]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可以说,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实践唯物主义。今天我们用马克思和恩格斯曾经标称过的“实践的唯物主义”来重新概括马克思主义哲学,这并不是单纯概念的替换,而是有更重要的意义。这样也许更能把握和表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真谛和实质,孕育着哲学的突破。
一
我们都知道,马克思在创立他的新世界观时,是以对实践和主体性的阐述来划清他的哲学和一切其他哲学的原则界限的。他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2]而如果不从实践和主体方面去理解对象和现实,就不可能有对它的正确把握,就不可能有正确的世界观。因此,马克思、恩格斯把实践的观点摆到了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基石的位置上,而不是如同我们过去所理解的仅仅是把实践作为一个认识论范畴来谈论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他唯物主义的地方,就在于它强调实践,强调主体的方面。
实践是主体改变客体以满足自身需要的自觉、能动的活动,它包含并体现着主体丰富的内心活动,例如主体对真、善、美的追求,知、情、意三方面的统一。实践本身就体现了主体方面的作用。如果说不从实践、主体方面去理解就不可能正确把握对象和现实,那么我们同样可以说,不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就不可能正确理解实践。人类实践不同于动物活动的特点就在于它的主体性。当然,实践的主体性既可能是肯定的,也可能是否定的。实践的肯定的主体性使自然界不断发生着既合主体目的性、又合客体规律性的变化,人类世世代代创造并积累起来的巨大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就是经过实践肯定的主体性的凝结和证明。实践的否定的主体性,导致自然生态平衡的破坏和人类生存环境的污染。人类实践的根本目的和任务就是不断克服其否定的主体性及其所导致的后果,沿着肯定的方向强化和推进其主体性,使世界越来越合乎主体的、人的需要。
我们所面对的自然界就是实践地生成的或与实践这样那样联系着的自然界。离开实践的(或为了实践而被人们观察、认识的)自然界,对人来说,虽然存在着,但没有意义。实践唯物主义的自然观毫无疑问应当是从实践、从主体与自然的关系上去考察这个本来已具有属人性质的自然,属人的自然是在人类实践的基础上由自在的自然转化而来的。很明显,作为实践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根本理论前提的是物质一元论。因此,我虽然主张从实践方面去理解自然,但不同意“实践本体论”或“实践一元论”的提法。
二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历史观也是以实践观点为基础的。同离开实践观点就无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一样,离开实践观点也不能正确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历史观。马克思认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3]在多种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没有生产实践为人们提供必需的物质生活资料,人将无法生存,也谈不上其他实践活动。不理解生产关系在全部社会实践中以及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既不可能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也不可能理解它的历史观。
生产实践所解决的是社会(人)和自然的矛盾。此外,人类社会内部还有各种各样的矛盾和错综复杂的关系。但所有这些社会矛盾和社会关系都是在生产实践的基础上发生的,因而也都需要立足于生产实践的客观要求来加以处理和协调。不顾生产实践或离开生产实践去随心所欲地解决社会矛盾和社会关系,只能把社会引向束缚甚至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混乱无序状态。生产力标准是判别社会矛盾和社会关系处理得好坏与否的根本标准。
在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历史观中,阶级斗争的理论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但也要立足于生产实践来理解它,否则就有歪曲的可能。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斗争之所以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仅仅是因为不通过阶级斗争就无法改变阻碍生产力发展的社会关系,无法解放生产力。阶级是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的消灭也依赖于生产力的一定发展。
可见,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现象,都能在实践中得到说明,也只能用实践来说明。结论是,实践观点,特别是生产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三
在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唯物主义中,人的问题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与有些人认为马克思主义忽视人的观点相反,马克思主义最重视人,并且也最深刻地理解人。马克思主义就是关于人的解放的理论。它的深刻之处在于,它不是抽象地看人、谈人,而是立足于历史的发展着的实践来考察和解决人的本性、人的价值、人的解放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从而指出了人实现自身价值和自我解放的正确道路。
例如,马克思主义始终把自觉能动性同实践活动联系在一起,指出实践活动既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深刻根源,又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最高表现。这种产生和体现着人的自觉能动性的实践活动,正是人的生命表现和本质特征。马克思说:“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4]“正是在改造对象世界中,人才真正地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5]人的其他生命活动例如吃、喝、性行为,也只有同实践活动相联系,才能真正脱离动物界而成为人的活动。这种以实践来理解和说明人的自觉能动性和本质特性的观点,即使它远远超出了抹煞人的能动性的机械唯物主义,也使它远远高出只是抽象地发展人的能动性的唯心主义。
马克思所理解的“自由”具有科学的内涵,是指人摆脱盲目必然性力量的控制而支配自己和支配对象,既是自己的主宰,也是对象的主宰。而实现自由的途径和手段又只能是实践。但在极端的资本主义制度下,作为人的本质特性的实践,作为争取自由手段的实践,对人来说,却成了外在的东西,即不属于他的本质的东西;他在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痛苦;劳动的对象化变成了劳动的异化。结果竟然是这样:人在运用人的机能时觉得自己是动物,而在运用动物的机能(如吃、喝、性行为)时觉得自己是人。为了使这种颠倒再颠倒过来,实现人对自身本质的真正占有,实现自由,马克思向人类揭示和描绘了共产主义的必然性及其美好前景,提出了推翻旧世界、创立新世界的宏伟目标和任务。
可见,马克思主义是始终关心人的学说,是以极大的热忱和崇高的使命感关心人类命运和人类解放的学说,并且它以科学的实践观透彻地阐明了人的理论。人的问题也只有以科学的实践观才能得到正确、合理的解决。
四
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立足于实践去理解自然、社会和人,而且也以实践作为检验和发展自己的标准和动力。它不相信任何神圣的东西,也反对任何把它自身当作神圣的东西来崇拜的企图。它在实践中产生,又在实践中检验、发展、修正和超越自身。
推动哲学发展的因素,不管看起来多么复杂,归根结底是时代的社会实践。马克思主义哲学更是如此。实践唯物主义不只是一门“学问”,而首先是掌握群众的“武器”,是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以往的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为了付诸实践的唯物主义,它的历史使命和社会功能决定了它必须永远面向时代的实践,倾听实践的呼声,切准时代的脉搏。注经式的研究方法,咬文嚼字式的概念游戏,是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性格格不入的。
实践唯物主义要保持其青春活力,就必须面向时代最高水平的实践、全球性的实践,而不只是某国某地的实践,落后于时代的实践。因此,在当前,实践唯物主义应当研究全球范围内社会实践提出的新问题,从中汲取丰富的营养,以完善和发展自身,这样才能恢复其应有的权威。西方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哲学思潮,其哲学倾向和路线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很大不同,但就它们都反映了时代的社会实践所提出的重大问题这一点而言,又有其相同的一面,这是值得马克思主义哲学工作者重视和研究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待其他哲学不应当有宗派主义情绪。当然,实践唯物主义也要密切研究国内改革和现代化建设中出现的重大课题。
放眼当代,科学在前进,实践在发展,在变化。实践唯物主义如果无视这一切,就必然会被科学、实践和社会所冷落。坚持特别是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唯物主义,突破多年来几乎被我们视为当然的现有哲学教科书的内容和体系,建构和创造反映当代实践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内容和新体系,已成为紧迫任务。
实践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6]
在承认实践的观点是全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的基础上,我们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实质上就是实践唯物主义。这是否意味着否定马克思主义是辩证唯物主义,是否意味着忽视或贬低了辩证法?不。我们不能把辩证唯物主义同实践唯物主义对立起来,它们是对同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两种不同的表述,不同的表述起着同一的作用——把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同以往一切旧唯物主义哲学区分开。旧唯物主义的缺点和局限是:第一,反辩证法的机械性和形而上学性;第二,否认实践和主体作用的直观性;第三,由前面两个缺点必然导致的不彻底性(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唯心主义)。针对旧唯物主义的形而上学性,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针对旧唯物主义的直观性,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的唯物主义;针对旧唯物主义的不彻底性,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彻底的唯物主义。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就以突出实践观点来划清自己的哲学和旧唯物主义之间的界限。这个提纲一共十一条,条条都是针对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缺点的,条条都谈到实践。恩格斯把马克思的这个提纲称作“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可以说,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的萌芽处和生长点,以往我们常常忽视了马克思的上述论点,仅仅把马克思主义哲学表述为辩证唯物主义或彻底的唯物主义,只看到这两种表述之间的紧密联系,认为只有辩证唯物主义才可能是彻底的唯物主义,彻底的唯物主义必须是辩证唯物主义。这无疑是正确的。问题在于,有的同志要把辩证唯物主义与实践唯物主义对立起来,反对实践唯物主义的提法,似乎只有这样做才能捍卫马克思主义。要知道,马克思把忽视实践作为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只有抓住这个缺点才能打中旧唯物主义的要害,才能划清马克思主义和旧唯物主义之间的理论界限,才算得是真正捍卫马克思。
回顾一下历史的经验教训是有益的。在执行“左”的路线时期,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我们曾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名义下,犯了严重的个人迷信和教条主义错误。我们曾用“唯心主义盛行、形而上学猖獗”来形容造成这种错误的思想根源。只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申和强调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以后,我们才从僵化的教条主义束缚下解放出来,才从作为教条主义思想根源的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的束缚下解放出来,才真正回到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辩证唯物主义路线上来。仅此一点就足够说明突出实践观点对捍卫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突出实践观点是否就会贬低辩证法呢?不会的。仅就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来看,它就是阐明主体和客体、主观和客观、精神和物质之间辩证关系的科学观点。而主体和客体、主观和客观、精神和物质之间的关系问题又是全部哲学的基本问题。突出实践观点,恰好是在哲学的基本问题这个关键上体现了辩证法。毛泽东在《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一文中,运用实践的观点深刻地分析了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的矛盾运动。辩证法的功能就在于解决主体和客体、主观和客观、精神和物质之间的矛盾,提高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不了解实践的重要性,不能以实践的观点辩证地解决哲学基本问题,就是在最关键的地方背离了辩证法。
与黑格尔唯心的神秘的辩证法不同,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是唯物的合理的,这是大家共知的。停留在这一点还不能在最深刻的层次把黑格尔辩证法和马克思辩证法区分开来,要把二者彻底区分开,还必须进一步看到黑格尔辩证法的保守性和马克思辩证法的批判性和革命性。只有革命的实践才是真正批判性的活动。马克思说:“辩证法,在其神秘形式上,成了德国的时髦东西,因为它似乎使现存事物显得光彩。辩证法,在其合理形态上,引起资产阶级及其夸夸其谈的代言人的恼怒和恐怖,因为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7]只有通过物质的实践活动,方能实现对现存事物的否定,不是停留在思想上和口头上,而是真正地体现出辩证法的批判的和革命的本质。马克思还说:“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8]这是针对反动阶级的统治的批判讲的,但由此可以一般地看到物质实践活动的不可替代性。
就思想理论领域的批判来讲,也离不开实践。因为,只有事实,也就是实践才是最强有力的批判。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把思想理论工作和物质实践活动紧密地联系起来,才能坚持真理和发展真理,揭露错误和修正错误。马克思主义是彻底的批判的,它不是对人是批判的对己是非批判的。马克思主义从来不把自己看作是绝对正确千古不变的神圣的教条,它始终坚持用实践来检验自身。真正的真理是经受得住任何批判的,并且只有在批判中才能显示出它夺目的光彩。马克思主义的这种批判正表示对自身真理性的自信心。马克思和恩格斯从来不否认他们也可能有某种失误,犯某种错误,也不排除他们不可能避免历史实践的局限性。正是在与实践的紧密联系中不断发展和充实自身的真理内容,修正自身的失误和错误,也是这种理论联系实践的批判态度,才使马克思主义能够永葆革命的青春。
总之,看不到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就无法理解马克思辩证法的批判的和革命的本质。
毛泽东指出:“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法则。”[9]“这个辩证的宇宙观,主要地就是教导人们要善于去观察和分析各种事物的矛盾的运动,并根据这种分析,指出解决矛盾的方法。”[10]我们讲辩证法,必须首先把握矛盾法则,观察矛盾,分析后必须落脚到解决矛盾,不能解决矛盾则会使一切落空。解决矛盾离不开实践,观察矛盾,分析矛盾,只是为了找到适宜于解决矛盾的具体实践形式。毛泽东又指出:“不同质的矛盾,只有用不同质的方法才能解决。”[11]所谓不同质的方法也就是不同质的实践形式。生产斗争的实践解决社会和自然之间的矛盾,阶级斗争的实践解决阶级矛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实践解决人民内部矛盾,治理整顿和改革开放的实践解决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矛盾,只有通过科学实验的实践才能最后解决科学发展中真理和错误的矛盾。总之,人们只有通过这种或那种形式的实践,才能去解决不同的矛盾。那么,自然界的自发的矛盾运动呢?当然,在这里,矛盾的产生、发展和解决是完全没有人类实践干预的自发过程。可是,人类之所以研究自然界的自发的矛盾运动,最终还是为了运用于生产实践,通过生产实践来解决社会和自然的矛盾。否则,这样的研究就变成对人类毫无意义的事情了。
不仅解决矛盾离不开实践,就是认识矛盾,即发现矛盾和分析矛盾也一步离不开实践。我们知道,矛盾存在于世界的一切形式的运动变化中,认识矛盾也就是认识事物、认识世界。因此,揭示矛盾法则的辩证法也就是认识论。而实践的观点又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的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由此不难逻辑地推出,实践观点在我们正确掌握辩证法的过程中有着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所以,把实践唯物主义同辩证唯物主义两种不同的表述对立起来的观点是错误的。看不到突出实践的观点并把它放在首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不容忽视的特点,就不可能完整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同样,否定了实践的唯物主义也难以完整准确地理解辩证唯物主义。
通常把不懂辩证法作为旧唯物主义者之所以不能把唯物主义原则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的原因。这当然一点错也没有。但是,这并不具体也不深刻。旧唯物主义之所以不能彻底的最深刻的原因,就在于马克思所指出的它的“主要缺点”——缺乏科学的实践观点。这也是旧唯物主义者不懂辩证法的一种具体表现。只有坚持实践的观点才能对旧唯物主义的不彻底性作出具体的分析,并找到突破这一局限的具体道路。
假如指责旧唯物主义者根本不想把唯物主义原则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中去,这是不公正的。他们的确作了在社会历史领域贯彻唯物主义原则的尝试,并得出了初步的唯物主义的结论——“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改变了的人是改变了的环境和改变了的教育的产物”。旧唯物主义者没有能够进一步解释环境是怎样改变的,教育又是怎样改变的。毫无疑问,环境要由人来改变,教育者一定要受教育。问题在于,当环境和教育还没有改变,这改变环境和改变教育的人是从何而来的?这对于不懂辩证法的旧唯物主义者说来是难以解决的二律背反。他们得出了唯心主义英雄史观的结论——改变环境和改变教育的是那些不受环境和教育局限的天才、英雄。只要一旦出现了不受环境和教育局限的英雄人物,由于这些英雄人物改变环境改变教育也就改变了人。这也就是说,只有英雄人物才能决定历史的命运。怎样才能摆脱这个二律背反的困扰,把唯物主义原则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关键还在于能否从实践方面去理解历史。马克思正是抓住这个关键,科学地解决了这个难题。马克思指出:“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12]人们正是在革命的实践中改变环境,在改变环境的同时受到了教育也改变人自身。可以看到,不是一般的辩证法,而是革命实践中具体体现的辩证法才解决了这个难题。马克思还进一步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13]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敢于并且能够同一切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等神秘主义东西进行胜利战斗的唯物主义,它的力量就在于它是实践的唯物主义。
旧唯物主义的不彻底性还表现在它不能透彻而科学地论证唯物主义的最基本的原则——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其根源也在于它不能从实践来看问题。物质世界本没有意识,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了古猿,劳动实践使猿变成人,由此产生了能思维有意识的人脑,这才有了物质和意识的对立。也可以说,是实践使统一的物质世界一分为二。意识是在实践过程中人脑对外界物质世界的反映;意识反过来又可以通过实践反作用于外界物质世界,改变外界物质世界。可见,把相互对立的物质与意识联系起来的又是实践。只有通过实践的多次反复,意识才能正确地反映外部物质世界。反映的正确与否只有通过实践来检验,不管怎样准确全面反映外部世界的科学知识,也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成为改变世界的物质力量。总之,对唯物主义的一些基本原则的论证一步也离不开实践的观点。我们通常说旧唯物主义是半截子唯物主义。现在可以看到,因为不能从实践方面来观察问题,旧唯物主义对自己的唯物主义的那半截,也难以作出透彻的科学的论证。只有以实践为自己特征的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才真正科学地论证了唯物主义。
我们的结论:如果不承认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的唯物主义,就意味着不理解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革命实质,也就难说真正理解辩证唯物主义。同时,也意味着不理解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哲学的彻底性和科学性。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14]
十多年的关于实践唯物主义的讨论,使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界取得了一些共识,即承认科学的实践观点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及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起了关键性的作用。但是,有的同志把这个关键性的作用仅仅局限在认识论和历史观的范围内,而否认实践观点是包括本体论(世界观)在内的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同时,他们对恩格斯关于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全部哲学最高问题的论述也提出了质疑,认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可以说是认识论的最高问题,但不是世界观的最高问题,因为世界是不是统一于物质、物质与运动的关系等比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更高。同样,实践并不普遍存在,它不是自然观、世界观的范畴,只是历史观范畴,而马克思主义哲学首先是世界观,所以不能笼统地说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与上述观点不同,我认为实践观点不仅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历史观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而且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世界观和认识论、历史观具有内在的不可分割的关系,不能把意识、思维、实践以及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排除在世界观之外,从而否定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最高问题。
毫无疑问,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主义和一切唯物主义一样,都承认世界的物质性和物质统一性,这是所有哲学唯物主义的基本前提。可是,要把这个前提弄清楚,就必须准确地弄清物质概念的内涵,给它下一个科学的定义。如果坚持意识、思维等观念只是认识论和历史观的范畴,把它们排斥在世界观之外,从而把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排斥在世界观以外,那么,还有可能给物质下一个精确的定义吗?当然这种定义也曾有过,如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者认为物质是水、火、气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者把物质归结为原子,这些定义的确都没有涉及思维、意识以及它们和物质的关系。可是这些定义都没有经受住科学和哲学发展史的检验,它们都无力抗拒唯心主义的责难。因此,列宁在批判马赫主义唯心主义哲学的斗争中,是从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中给物质下定义的,即“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15]。列宁还明确指出,“试问,在认识论所能使用的概念中,有没有比存在和思维、物质和感觉、物理的东西和心理的东西这些概念更广泛的概念呢?没有。这是些极为广泛的、最为广泛的概念……”“稍微想一想就会明白,对于认识论的这两个根本概念,除了指出它们之中哪一个是第一性的,不可能,实质上不可能再下别的定义。”[16]或许有人会讲,列宁在这里谈论的是认识论,我们讨论的却是世界观!问题在于:撇开认识论,撇开认识论的物质定义,不可能给物质概念下一个科学的世界观的定义。认识论和世界观本是不可能断然割裂开的,物质概念既是本体论的基本概念,又是认识论的基本概念,我们不能说物质离不开意识、思维、感觉,但应该说,离开了意识、思维、感觉等概念,离开了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就无法准确界定物质概念。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不仅是认识论的最高问题,而且是世界观的最高问题,是全部哲学的最高问题。
有的同志之所以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世界观的最高问题,否认实践是世界观的范畴,关键在于没有把世界观和世界这两个范畴明确地分开,不了解世界观和世界、自然观和自然不是同一层次的范畴。毫无疑问,对无论在时间上还是在空间上都是无限的客观世界来说,人本是暂时的,人的思维、意识和实践在世界中不是永恒的和最一般最普遍的东西。但是,我们现在讨论的是世界观。世界观和世界不一样,世界观是一步也离不开人的,它本身就是人观世界的结晶,是主观的东西,是思维、意识的一种形式,是实践的产物。不同的阶级、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实践的经历,因而对世界也就有了不同的观点。世界观不仅产生于实践而且是为了实践。世界观之所以重要,人类之所以要认识这个世界,决不是为认识而认识,为满足某种“求知欲”。归根到底,是要认识自己和周围世界的关系,以求摆正和处理好这个关系,保证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没有摆脱人、不考虑人的生存和发展需要的无主体的世界观。世界是无中心的,世界观却是有中心(人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的。人不是世界的中心,却是世界观的中心。无人的世界观或非人的世界观都是没有的。就拿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本体论)的最基本原理——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来看,它的意义就在于告诉人们,任何人的认识活动都必须从客观实际出发,一切实践活动都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否则就会陷于谬误、遭受挫折。认识和实践的关系在世界中不是最一般最普遍的东西,但在世界观中,认识和实践的关系却成了必不可少的重要方面。世界观的价值就在于为人们提供认识世界和改造(实践)世界的武器。如果世界观(本体论)对认识和实践毫无作用,它就毫无价值,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
人类的活动总的说来,不过两大类:一是认识活动,一是实践活动。无论是认识还是实践所处理的都是主观和客观、思维和存在的关系。因此,作为指导人类活动的世界观的最高问题不能不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不仅是哲学的最高问题,而且是人类的任何活动都无法回避的问题。正因为如此,哲学(世界观)才对人类的活动有不可能缺少的指导意义,于是哲学也有了自己存在的价值。
还有一种否认思维和存在是哲学最高问题的观点认为,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只是在近代哲学中才是最高问题。因为近代西方有一股拒斥“形而上学”(本体论)的思潮,不少人长期以来只注重研究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而忽视或反对研究存在问题,即忽视或反对研究物质世界本体的问题,因而或多或少地抹煞了哲学的世界观性质,至今没有建立起令人满意的本体理论大厦。在这里必须指出三点:(1)把世界观仅仅等同于本体论,把世界观和认识论割裂开来的观点不是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在马克思主义那里,世界观就是认识论,它为认识提供立场、观点和方法。(2)本体论是重要的,认识不能对认识对象——客观世界——的本性毫无所知。但仅就对物质世界本体的研究来看,如果撇开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则连什么是物质,什么是存在也弄不清楚。(3)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不仅是近代哲学的最高问题而且是全部哲学的最高问题。尽管这一基本问题在各个时期的具体表现形式不尽相同,但它贯穿于整个哲学发展的历史。只是到了近现代一些哲学流派,为了掩盖其唯心主义的实质,标榜自己是超越唯物唯心的无党性的哲学,竭力回避和抹煞哲学基本问题。抹煞和回避本体论的近代资产阶级哲学流派不仅没有突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特别是它的第一方面——思维和存在究竟谁是第一性的问题,恰好相反,它们把这一哲学基本问题看作是无法回答的虚假问题。马赫主义就是这些流派中的一个代表。列宁指出:“在一切马赫主义者的一切著作中,像一根红线那样贯穿着一种愚蠢奢望:‘凌驾’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上、超越它们之间‘陈旧的’对立。而事实上这帮人每时每刻都在陷入唯心主义,同唯物主义进行不断的和始终不渝的斗争。”[17]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任何哲学流派想回避也回避不了的问题,这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哲学基本流派长期斗争围绕的核心。在这个斗争中,旧唯物主义在理论上并没有完全战胜唯心主义,不仅如此,旧唯物主义自身也没有把唯物主义路线贯彻到底。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其没有确立科学的实践观,没有抓住决定思维和存在对立统一运动的关键——实践。只有科学的实践观才能彻底科学地解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只有实践才是彻底战胜一切唯心主义神秘理论的最强有力的武器。早在1845年马克思就指明:“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18]因而实践观点对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来说,是有关全局性的关键性的观点,因而把它称之为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一点也不过分。这决不是用实践观取代世界观,而是说没有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就没有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和发展的逻辑来看,也可以看到实践观点自始至终起着关键性的作用。首先,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是为了服务于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的需要而研究哲学的,早在1843年马克思就指出:“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19]1845年马克思写了被恩格斯称为包含着新世界观天才萌芽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在这里又重申了哲学必须服务于实践的观点。他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20]同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又共同撰写了《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叙述了历史唯物主义原理。这两篇著作都突出了实践的决定作用,划清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主义与以前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界限,指出它们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21]马克思、恩格斯与费尔巴哈以及一切旧唯物主义者一样,始终承认“外部自然界的优先地位”[22]。他们同时又指出,强调感性直观的费尔巴哈,不了解生产实践的发展“正是整个现存的感性世界的基础”[23]。有人认为马克思的这个著名论断“说的是地球,不是整个世界”。我看这是误解。很清楚,直到目前人类实践活动还没有能力改造地球以外的天体。同样,也很清楚,如果没有现代化高科技的大工业生产实践的发展,没有宇宙飞船和高倍望远镜、射电望远镜……高科技产品的出现,许多天文现象就不可能进入我们“现存的感性世界”,也就不会有现代的天文学。
不了解实践的作用,不了解主体的作用是旧唯物主义的片面性。唯心主义则片面地夸大主体的作用,把主体的作用看作是无须通过物质实践活动而实现的。一个片面性难以克服另一个片面性。只有牢牢把握科学的实践观点才能同时克服这两个片面性,全面揭示思维和存在的对立统一关系,对哲学基本问题作出完满的辩证唯物主义的回答,以超越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而达到辩证唯物主义的高度,这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得以产生的秘密。
作为客观实在的物质是不依赖思维、意识、感觉等主观东西的独立存在。可是,对物质客观实在性的说明却一点也离不开思维、意识、感觉等主观的东西。这是一个矛盾,是一个真实的无法回避的矛盾。连不懂辩证法的旧唯物主义者也都承认这个矛盾。说明物质的客观实在性是一回事,要令人信服地证实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却是另一回事。旧唯物主义者靠感觉直观来说明物质的客观实在性,缺乏说服力,因为感觉直观仍然属于主观的东西,怎么能超越自身而证实在主观之外还独立存在着什么东西呢?于是,就有了康德和休谟,他们都认为人们的一切认识都来源于感觉,认识是无法超越感觉直观的。康德认为,在感觉之外是不可知的“自在的物自体”。休谟则认为,我们根本不可能知道在感觉之外有什么东西,或没有什么东西。贝克莱则顺着他们的思路再进一步,直接引申出主观唯心主义的结论——存在就是被感知,一切事物都是感觉的复合。能真正驳倒这些奇谈怪论的只能是实践,因为实践是联系主观和客观矛盾双方的中介,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也是主观得以反映客观的活动,是唯一能检验主客观是否相符合的标准。牢牢地把握住实践的观点,正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比一切旧唯物主义高明的地方。这是因为,实践可以证实物质的客观实在性,恩格斯指出:“既然我们自己能够制造出某一自然过程,按照它的条件把它生产出来,并使它为我们的目的服务,从而证明我们对这一过程的理解是正确的,那么康德的不可捉摸的‘自在之物’就完结了。”[24]而且只有通过实践才有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的矛盾运动,通过实践才能使物质和精神矛盾双方达到统一,这种统一是在精神正确反映物质世界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是物质世界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运用实践的观点超越了一切旧唯物主义,彻底批驳了不可知主义和唯心主义的非难,论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和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正因为如此,我们肯定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这丝毫没有否定世界的物质性和物质统一性是一切唯物主义的基本前提。
坚持“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不仅对维护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的、辩证的特性是完全必要的,而从真正贯彻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来看,也是完全必要的。要贯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就必须时刻倾听实践的呼声,一刻也不脱离实践,一刻也不脱离实践的主体——人民群众,并且不断地在实践中检验、修正和发展自己的理论、方针、政策。毛泽东思想的强大威力就来自于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密切结合起来。邓小平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威力也在于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有无限的青春活力就在于它总是密切地和人类不断发展着的实践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由此可见,实践观点不仅是辩证唯物主义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同时也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观点。邓小平一再指出:“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毛泽东同志用中国语言概括为‘实事求是’四个大字。”[25]“实事求是,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26]“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27]因而我们完全有理由进一步肯定实践观点也是全部马克思主义的首要的基本观点,而一旦脱离实践,就会偏离马克思主义。
[1]本文系肖前教授在“实践唯物主义讨论会”上的发言,由周文彰整理。选自《哲学动态》,1988(12)。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54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56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96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5]同上书,97页。
[6]选自《郑州大学学报》,1990(2)。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112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9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9]《毛泽东著作选读》上,137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10]《毛泽东著作选读》上,142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11]同上书,150页。
[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55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3]同上书,56页。
[14]选自《教学与研究》,1996(3)。原标题为《论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15]《列宁选集》第2卷,89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6]同上书,107页。
[17]《列宁选集》第2卷,23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56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15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0]同上书,57页。
[21]同上书,58页。
[22]同上书,77页。
[23]同上书,77页。
[2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225~226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5]《邓小平文选》第2卷,278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6]同上书,143页。
[27]《邓小平文选》第3卷,382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