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难使人升华
某于良知之说,从百死千难中得来,实千古圣圣相传一点滴骨血也。
——《顺生录·年谱二》
在王阳明看来,良知是从百死千难中得来的,是古往今来圣贤代代相传的精髓。而那些伟大的成功与收获也总是在千百次的锤炼与磨砺中持之以恒才能最终得到的。
人们遇到困难和阻碍时,往往埋怨世俗和命运的不公,害怕经历磨难,无法面对障碍,而常常忽略了磨难对于人生的意义。
关于磨难,王阳明有着自己亲身经历的故事。
王阳明自幼出身官宦之家,天资聪慧,但人生之路却不太顺利。在参加会试时两次名落孙山。他却以坦然的心态面对这段挫折,说道:“世人以落第为耻,我却以落第动心为耻。”他的心中埋藏着更为高远的理想,对于这点挫折,他不为之动心。
后来,王阳明入京为官,官至兵部主事。一次因上疏言事得罪了当时的权臣刘瑾,被关进了监狱。这是王阳明人生中前所未有的灾难。在狱中,他受到了严刑拷打,可他却在昏暗狭窄的牢房里静心研究学问,还与狱友一道学习背诵。有诗为证:“累累囹圄间,讲诵未能辍。桎梏敢忘罪?至道良足悦。”在这样黑暗的环境下仍可以静心做学问,还有什么比这更艰难的呢?
而后,王阳明被“廷杖四十”,革去职务,贬至偏远的贵州龙场去当驿丞。在那里环境险恶,人迹罕至,除了言语不通的少数民族,就是逃亡过来的穷凶极恶之徒,其艰苦可想而知。但王阳明仍作诗云:“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
到了龙场之后,王阳明发现那里连居住的房屋都没有,只得自己动手修建。于是顾不上旅途劳顿,王阳明与随从一起盖起了一座茅草房,赋诗云:“草庵不及肩,旅倦体方适。”
在龙场生活的日子里,由于水土不服,加之当地瘴气弥漫,随行的人都病倒了,王阳明只得亲自砍柴烧水做饭,打理杂事,还为随行的人吟诗做歌聊以安慰。随从们终于打起精神来,忘掉了缠身的疾病和困苦的环境所带来的郁闷。
这时的王阳明,已经无视了种种的艰难险阻,开始思索更为高远的命题:“如果圣人在这样的环境下,将会有怎样的想法和做法呢?”
王阳明从圣贤那里领悟到了一种独特的境界。在磨练中,“我”与万物融为一体,心胸敞开接纳万物,终于获得了大智大慧。
要想收获成就,使得身心合乎于“道”,就必然要经历磨难的修炼。
面对种种磨难,只有坦然面对、去体验磨难所带来的痛苦与折磨,而不是退让或者逃避、希求他人赐予的改变,这样才能渐渐地培养耐心与意志,才能使得心智发生质的变化。
痛苦是能够触及内心深处的强烈的情绪,只有真正体验过痛苦的人才能洞察到它的实质,掌握到它的全貌,理解到它的原因所在,这样才能做到担负起并且抛下痛苦对内心的影响,自主地掌控内心。如若不能做到自主地掌控内心,改变自己的心态、气质便很难做到。
而当人们有了痛苦的体验,遇到了真正的困难,才会有掌控内心的力量,将困难所带来的影响抛诸脑后,迎难而上,获得真正的成功。
“知君已得虚舟意,随处风波只宴然。”王阳明认为,当内心已经磨练得褪尽浮躁,无论遇到怎样的风波也都能安然自得地面对。
我们可以将这样的智慧用以升华自己的心境。
历经世俗的人心就像积满污垢掩埋在尘土里的斑驳的宝石。要想使其恢复光彩、清澈照人,就要慢慢地擦拭与打磨。如果不将磨砺作为修炼内心的必修课,宝石的光彩将永埋于尘世中。而经得住打磨的内心,往往将磨砺视为通往光明的大道,不为之所困扰,愈经磨练愈发光芒四射,终成大器。
如若有了这样的心境,生活中的那些大大小小的困难与阻碍便有了解决之道,或许还会带来令人惊喜的收获。
磨练成就强大内心
凡“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动心忍性以增益其所不能”者,皆所以致其良知也。
——《传习录》
王阳明在《传习录》里还引用孟子的话来强调什么是最好的良知。但凡是一个人的筋骨受到劳累,身体受到难挨的饥饿,生活受到贫穷困之苦,做的每一件事都不能顺利、称心如意,这样便能震动他的心意,坚韧他的的韧性,提高他的能力。这就是王阳明所指的最好的良知。
北宋范仲淹在成为一代名臣前,就有过这样的艰难处境,他又是怎样面对的呢?
范仲淹是唐代宰相范履冰的后代,尽管是名人之后,但他也曾经历不少苦难。在范仲淹不到两岁的时候,他的父亲不幸病逝。范仲淹的母亲因生活所迫,带着他一起改嫁到了山东一户朱姓人家。从此,范仲淹也改名为,朱说。
范仲淹从小就继承了祖先爱读书的秉性。不仅爱读书,他还很有志向和原则。当他十几岁时从他人口中得知了自己真实的身世,身心受到强烈打击的范仲淹坚定选择了独自去南京求学,一定要像祖先那样为国出力。于是,他哭着辞别母亲。
独自一人在南京的时光,是一般人不敢想象的。寒冷的天气常常肆无忌惮的侵袭着范仲淹破旧的房屋,残酷的饥饿也常伴在他的左右。即便是如此恶劣的条件,范仲淹却依然保持着强烈的求知欲。他每天在读书上下的功夫,是旁人的三倍还多。读书的时候,当他困了倦了,便用刺骨冰冷的水洗脸以驱赶疲倦;当他饿了渴了,便用几乎看不着一颗米的清粥来抵御饥饿。
如此艰难的条件却从没有动摇他那颗爱读书的心,因为他有一个远大的抱负,有伟大的理想在支持他,告诉他必须坚持下去。就像孔夫子曾经如此赞扬他的弟子颜回一样,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所以,范仲淹从不因为自己过着饥寒交迫的日子感到难过。他认为自己是幸福的,至少他还能读书,能在艰苦的条件下追求智慧和知识,这便是最大的乐趣和幸福感。
看到范仲淹如此勤奋努力的学习,他的同学也对他产生了敬佩之意。一日,他的一位同学知晓他已几日没有好好地吃上两口饭,便把家里的好饭好菜带来给他吃。然而,几日过去了,当他再来探望范仲淹的时候,发现自己带来的饭菜都已经放臭了,范仲淹连一筷子都没有动过。
同学很诧异地询问范仲淹为什么不吃这些可口的饭菜?范仲淹的回答更是让同学对他敬佩不已“我十分感谢你对我的好意,你的好意我心领了,你也不要介意我没有吃掉你带来的饭菜,不是我不感激,是因为我担心吃了你送来的可口饭菜,以后,我就喝不下我家清淡的小粥啦!”
终于,经过多年的努力,范仲淹考中了进士,后又官至副宰相。他推行的庆历新政”,让他成为北宋最着名的改革家,并留下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名句,为后人广为传诵,成为了一代名臣。
范仲淹为何能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成功从苦难中来,在经历苦难后实现。他在恶劣的条件下,独自刻苦学习钻研,就是他取得成功的最大原因。
良知就是“道”,最好的良知就是最好的“道”,也是每个人最初的“本心”。一开始,我们的心是毫无污垢并且宁静祥和的,它能感通万物。如果好好的利用我们的“本心”,便可成就一番作为,实现理想。但是,我们大多数人,在经历了世间的事物后,都些许被物欲或其他的欲望玷污了“本心”,让它被埋于尘埃下,不被人所知,甚至连自己也无法感受到。
若是我们有崇高的理想,伟大的目标,不想虚度此生,就应该让自己的身体和精神都得到锻炼,让心灵得到洗涤和解放。久而久之,我们便能超越世俗,进入更广阔的自由境界,让智慧得到最大限度的挖掘。
这就是寻找最好的良知必须要走的艰苦之路,也是一条不断挑战自我,动心忍性,追求理想的成功之路。
“动心忍性”并不像字面上显得如此艰难。为了成功,我们没有必要把自己本应该有的好的生活环境故意地换成物质匮乏的生活条件;也不是只有愁眉苦脸才能做出好的学问;更不是要让自己故意不吃不喝去体会那种本不该有的饥寒交迫。动心忍性,其实就是让自己的得到“苦”的锻炼。你可以把世界看成一个大熔炉,而你自己是一块需要打磨的粗铁。想象自己每天都在焰火里锤炼自己,像打造一把宝刀一样,每一次的火烧,每一下的敲打,都会让自己更强大一些,更精纯一点。
做到了这样的“动心忍性”之后,心灵便得到锤炼,变得更加强大,能够接受在他人看来根本无法承受的锤炼和打击。这便是“待之以性,而不待之以心”的道理。意思是,世间上的各种遭遇,都不要用感官之心来感知它,而是应该用“本心”去感受,去体验,去接受敲打磨练……
认识和锻炼自己的“本心”,就是要超然于各种境界之外,学会把控自己。要认识到,无论遭遇到多大的打击,我们的心都是坚忍不拔,清澈明亮又不受杂物侵袭的;感到痛苦的只有我们的身体。
在生活中,无论我们遭遇了多大的痛苦,都需要保持心灵的平和,把淡定的心保持起来,怡然自得地感知内心,心平气和地处理每件事。这就是考验我们心性的一个过程,这就是“动心忍性”的过程。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唐代诗人王维将磨练心性描写得甚有意境:沿着山里的小溪走去,一路虽千辛万苦,但终究抵达源头,此时虽山穷水尽,但当心完全静下来,才发现陡峭的山腰间已有氤氲的云雾飘飘升起。这是一种境界,一种在攀越险峰时才能看到的美丽景象。
锻炼自己的心性,也是需要历经险峰的。在磨练心性的过程中,我们会体验各种烦躁和无法忍耐的感觉,但当我们跨越了这一道道艰难险阻,来到山腰观赏到渺渺云雾时,心灵上的超然感便会油然而生。
当生命中的祥瑞之云在心间升起时,心灵也将随之清澈灵明起来,整个人也会感到前所未有的自信。这一切感觉都来自于内心深处,这种感觉让你不论在何时何地,都能获得“本心”的力量,让自己经受身体上的各种苦难,与此同时,让心灵也更加强大。量变产生质变,只有心灵经历了千锤百炼的考验,才会产生一个质的飞跃,让自己的心达到一个全新的高度。
孔子认为:“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并感叹道:”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孔子虽知这些道理,为了弘扬自己的道义却依然坚持四处奔走,经历千辛万苦亲自弘道。他的这种行为,表现了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表面上看是不知变通,是迂腐的行为,实际上却是隐藏了大多数人都不知道的大智慧呀!
在遭遇里磨练自己
问:“静时亦觉意思好。才遇事便不同,如何?”先曰:“是徒如静养,而不用克己工夫也。如此,临事便要倾倒。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传习录》
陆澄问王阳明:“先生啊,当我处于宁静的状态时,我有很多很好的想法和理论,但一旦碰到事情,就根本无法控制,脑子空白一片,这到底是为什么呀?”先生答道:“那是因为你只在静中修炼自己,贪图的也是一种安逸的环境,最关键的是你没有下克己的功夫,没有让自己在事里修炼。这样一来,你一遇到事就站不住脚跟。人需要在处理事情中磨练自己,才能站稳脚跟,达到‘静亦稳,动亦稳’的境界。”
每一个有成就的人,他的身心都曾经历过一段艰苦奋斗的历程,在动荡的江湖慢慢磨练自己,在平凡的社会让自己成为不平凡的人。
只有经得起磨练的人,才能实现理想,成就事业。这样一种艰辛又寂寞的磨练过程是需要毅力和耐力的。想要成功的人,要让自己耐得住寂寞和孤独,要让自己战胜懒惰和自私,要培养自己不畏困境的精神。
拿破仑曾经说过:“自强像荣誉一样,是一个无滩的岛屿。”当我们遇到困难时,应该自强不息,应该在逆境中不断地磨练自己。俗话说,经历过风雨洗礼的雄鹰才会更加矫健,饱尝过风吹雨打的树木才能茁壮成长。世界上的圣人,每一个都是经历过身体和心灵的双重磨练,遭遇过无数艰辛困苦后才成为圣人。
不仅是人类,动物们也深喑磨练可使人强大的道理。它们在培养子女心性时,也会采取让它们遭遇磨难,在磨难中强大起来的方法。这里就有一个母老虎育子独立的例子。
当母老虎的孩子们年龄尚幼时,母老虎会把猎物最嫩的肉撕成碎片,一口一口喂给小虎们吃;渐渐地,孩子们稍微长大一些,母老虎便只给孩子们吃猎物的骨头,自己独自享用了所有的肉;最后,孩子们当了应该独立的年龄时,母老虎便会在孩子们面前一次一次把猎物全部吃掉。她用这样的方式来告诉小虎们,你们已经到了独立的年龄,是时候自己猎食了。在母老虎一次一次看似残酷的教导下,小虎们终究无法忍受饥饿,一个个离开母亲独自捕猎,自立于丛林。
这种爱,尽管看似“残忍无情”,实际也是为了孩子好,只有这样,孩子们才能做到真正的自力更生,好好地生活在丛林里。那么,我们人类又是怎样磨练自己的孩子的呢?
我国古人曾说过“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贫贱忧戚,庸玉汝於成也”。澳大利亚未来委员会主席埃利雅德博士说过,应付生活挑战的能力是“可学而不可教”的,“只能在做中学”。他们的意思很明确,真正的学习来自生活的磨练,就像王阳明所说“人须在事上磨练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静,遇事便乱,终无长进。”
话虽如此,然而,我们当今社会里,父母在教育子女的时候,大多都处于以宠溺为主,教导为辅的状态。在我国,新一代的青少年基本都是独生子女。他们的祖辈、父辈都经历过穷困和动乱,心性也是得到了一定的磨练。但他们忘记了,尽管生活富裕,社会稳定,但孩子们的身心也是需要得到锤炼的。他们只是一味地满足子女的各种需求,殊不知,这样的宠溺孩子,只会让孩子的生活能力下降,不具备独立处事的能力,渐渐地,他们的心灵也会越来越脆弱,完全不能抵御一点打击和刺激。我们可以从大学生因无法承受生活和学习压力而自杀的事例中看到采用宠溺教育的弊端。
安乐窝带给我们的是无尽的身体舒适和心灵安静的港湾,安乐窝也是一切罪孽的开始。要想孩子们经受住各种生活中的挫折和失败,就应给他们一个独立的环境,磨练自己的身心,以达到真正强大的状态。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这句话很准确完美地阐释了磨练心灵的重要性,人只有在独立面对事情感受艰难后磨练自己,在困苦中静心修身养性,才能达到动静皆宜的最佳境界。心灵的磨练不单单是在安静的环境中独自思索出来的,那样的修身养心是站不住脚,很容易被打倒,经不住考验的。想要真正地成功,就必须在做事的过程里磨练自己,让身心都真实地强大起来。
忍旁人之不能忍,成他人不成之事
凡人言语正到快意时便截然能忍默得,意气正到发扬时便翕然能收敛得,愤怒嗜欲正到胜沸时便廓然能消化得,此非天下之大勇者不能也。
——《传习录》
王阳明认为,若一个人能在高谈论阔时突然安静下来,能在自己最风光的时候收敛自己,能在十分生气的情况下控制自己的怒火,以心平气和的方式处理事情。那么这个人就是具备智慧与忍耐力的心灵非常强大的人。
一位西方学者曾这样说:“忍耐和坚持是痛苦的,但它会逐渐给你带来幸福。”
人们往往做不到忍住一时之气,导致事业上的失败和人际关系上的破裂。但凡事业成功之人,都是具备很强的忍耐力的,忍耐是成就他们事业的必备的品质。因此,一个人如果想要获得成功,就必须具备一定的忍耐力。
王阳明的忍耐力可以从他的军事思想上看出来。在两军相交的战场上,王阳明最擅长的是绝地反攻。在平定朱宸濠叛乱的那场战役中,王阳明率领的军队好几次都陷入绝境,却都奇迹般得反败为胜,最终获得这场战争的胜利。王阳明练就这一军事绝技的必备品质,便是忍耐。在绝境中把控自己,忍耐自己,一旦机会来临,顺势反攻,必能获胜。王阳明的这种忍耐力其实是在被贬谪贵州时练就而成的,当时的艰苦条件和寂寞环境,正好成了王阳明静心忍性最佳之地,也因为当时的修身养性,才让自己得以成功。
做人需要忍耐力,天生脾性暴躁之人更需要忍耐力。“自行本忍者为上”,就是要告诫我们,遇事千万不能轻易发怒,要学会自制。能够控制自己情绪的人才是心智成熟之人,才能在日后的生活和工作中得到很好的人际关系。
北宋仁宗时有一位德行很好的宰相,名叫富弼。年轻时的富弼争强好胜、能言善辩,得罪了不少人。由此,年轻气盛的他碰过不少壁,自己的事业、生活都受到很大的的影响。经历了挫折和苦痛的富弼总结经验、自我反省,渐渐地变得温和谦逊起来。当他步入中年时,已经成长为一位冷静并且温文尔雅的绅士。当有人对他表示质疑或者说他坏话时,他只会一笑了之,认为别人不会随便说人坏话,也从不把这些杂言碎语当回事儿。
一日,一位年轻的穷秀才当街拦住富弼,说到:“听闻你博学多才,知天知地,那么我现在就来请教你一个问题,请你务必要指教指教我。”
富弼看到眼前的穷秀才,不由想起年轻时的自己,知道对方只是个喜欢争强好胜、卖弄才学的年轻人。为了满足穷秀才的虚荣心,富弼只好答应他的请求。
于是,秀才摆一摆他的袖子,问道“请问,欲正其心必先诚其意,所谓诚意即毋自欺也,是即为是,非即为非。如果有人故意谩骂了你,你会做出怎样的反应呢?”富弼笑了笑,答道:“我会假装没有听见,一笑了之。”话音刚落,只见穷秀才哈哈大笑起来,“我还以为你有真才实学,能言善辩呢!结果也是一个俗气庸人而已!”说完,穷秀才又拂拂衣袖大笑而去。
富弼的仆人很不解地望着穷秀才远去的背影,嘴里喃喃自语:“真是不明白了,平日里老爷如此能说会道,今日怎么连这么简单的问题都无法回答?”
富弼听到仆人的怨声后,微微一笑,对他说:“这位穷秀才亦如当年的我,实属轻狂之辈,若是你要与他理论,肯定会出现两人吵得面红耳赤、剑拔弩张的情况。如果我俩争执到了这一步,不论谁辩驳成功,对方会依然口服心不服。更何况,这个书生的心胸如此狭窄,若是辩驳失败,心里定会记仇,将来定会报复咱们。这般徒劳无益的争斗,我是不会参与的!”
仆人听完富弼的回答,连连点头以示肯定。
不想,几日后,富弼又偶遇了那位穷书生。绅士的富弼主动上前与书生打招呼,却得到了秀才的不理睬。也罢也罢,富弼淡然离开。才走了几步,只听书生在身后破口大骂:“富弼,你就是一只乌龟而已!”
仆人匆匆跑上前来,跟富弼说,“老爷,那书生实在张狂,这次居然当街骂您,毁您名誉!”
“不用理会他,他肯定是在骂别人。”
“没有呀老爷,我听得清清楚楚,他就是在指名道姓地骂您!”
“普天之大,同名同姓之人多了去了,又何止我一人名叫富弼呢?”
富弼与仆人边说边走,完全没有理会书生的谩骂,书生只好无趣地走开了。
我们的一生会遇到很多被人嬉笑怒骂,难堪的局面。当我们不知道如何面对这些处境的时候,想想富弼的品行,便知道我们实在不必为了他人的不道德伤神恼怒,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充耳不闻,一笑了之。走自己的路,让那些品行不好,无道无德之人自己无趣去吧!因为,无故的争吵和斗争只会带给彼此更多的烦恼和怨恨,这样的结果给双方都会带来更大的伤害。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更何况这也不是什么有意义的事,我们又何苦为之呢?
忍一时之气,方能见海阔天空;忍不住一时之气,只能成为井底之蛙,终不得见大千世界之美好,更无法成就事业之伟大。战争中,大获全胜的刘邦对项羽的一时忍耐,成就了他日后的厚积薄发,也使得项羽因一时得意而一败涂地;生活里,忍住胯下之辱的韩信终成大器,为世人敬佩;仕途上,忍受宫刑之痛的司马迁着《史记》而被世人称道;交战时,忍受一时之气的刘备韬光养晦,才能与曹操、孙权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忍耐,是一个人优雅品质的表现;忍耐,是成就一个人伟大的选择;忍耐,是伟大的人通有的美好品质。学会忍耐,我们才能成为“天下之大勇者”,才能成就自己的伟大事业和美好人生。
面对闲话,超然待之
诸君只要常常怀个“遁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之心,依此良知,忍耐做去,不管人非笑,不管人毁谤,不管人荣辱,任他功夫有进有退,我只是这致良知的主宰不息,久久自然有得力处,一切外事亦自能不动。
——《传习录》
王阳明曾这样教导弟子:“只要你们时常怀有一个超凡脱俗的心,有意避开无谓的争斗和诽谤,不卷入无意义的争斗中去。将这样的忍受和视而不见持之以恒,不在意他人的嘲讽、诽谤、侮辱,甚至称赞,不管自己的学问有进有退,只要这颗不沾世俗烦恼的心没有退化,久而久之,这颗心终会强大起来,强大到条件反射式地屏蔽这些不良信息。如此一来,你们必成大器。”
王阳明这段经典的教诲,让我们明白了“面对闲话,超然待之”的道理。无论你的学问有无进步,只要修炼了一颗遇到任何事,听到任何话都坐怀不乱的心,就是人生的进步。因为,在充满人的这个大社会里,任何一个人都会成为被议论的对象,我们要做的就是淡然待之,不气恼,不在意,不被闲言碎语左右自己。
有这么一个故事。一位年仅三十出头的年轻教师,凭借自己的才学击败学校多位前辈,得到教授的职称。然而,他得到的还有他人的诽谤和质疑。学校里一些品行败坏,为老不尊之徒常常散播谣言诬赖、打击这位年轻教师,使他成为众矢之的之人。
面对如此困境,年轻教师的反应让很多人大惑不解。他依然钻研学问,享受生活,仿佛从不曾听闻这些闲言碎语一般。他周围的朋友都对他的处境担心不已,有时也会替他出头,辩解不已。当朋友们当面问他对此事为何毫无反击之意时,年轻教师从容地笑了笑,说:“人人都有抒发自己情绪、说话的权力,我也有不予理会、听而不理的权力,这就是我为人待事的原则。相信时间久了,这些事儿都会成为过眼云烟,这些无谓的回应,我是不会做的。”
果不其然,学校里的谣言渐渐地消失了。年轻教师的德行也让很多老一辈的教师自惭形秽,再不做无谓、无趣的诋毁。
年轻教师的作为,敲醒了很多人。他告诉我们,不用为他人的坏德行买单。当我们遭到他人的妒忌与诋毁时,不必太过在意,最好充耳不闻,让事实说话足矣。人生短暂,若是将宝贵的时间消耗与此,岂不太不划算?我们有很多有意义的事要做,所以,淡然面对这些闲话,好好过自己的生活,做自己的事业,才是重中之重。
如果我们没有理解到超然于世的意义,只能给自己带来这样的下场:
一位年轻貌美的女大学生毕业后,来到一家十分有名的公司实习。经过自己的奋斗努力,在短时间内,她不仅提前转正,还获得领导的欣赏和肯定后,被破格升为总经理助理。女孩在获取成功的同时,也得到了旁人的妒忌和闲言碎语。很多人对她恶意相向,甚至还怀疑她的作风,认为她与总经理有染,才能如此之快的获得成功。
女孩自小自尊心强,面对他人的故意诽谤,她忍无可忍,终日与诽谤她的人争吵反驳,也无暇顾及自己的工作和事业。她以为在她的强理力争下,诽谤她的人会有所收敛。谁料到,这些无聊之辈却越发来劲,谣言愈演愈烈……
长时间的反击让女孩心力交瘁,无心工作,以致以辞职收场。女孩为解一时之气,毁了自己的大好前程,让无聊之辈得逞,实在很不划算。
上面两个极端的例子告诉我们:人生在世,若只一心工作和学习,抛开闲言碎语,便能夺得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若不能超然面对,收获的也只是失败。
不要为他人的议论和误解绊住自己前往成功的脚步。恶意的谣言只是修炼我们强大心灵的催化剂,采用正确的方式面对和处理,便能赢得成功;若是采用错误的方式待之,只能迷失自己,落入失败的陷阱。
诽谤和侮辱也是一种动力
人若着实用功,随人毁谤,随人欺慢,处处得益,处处是进德之资。若不用功,只是魔也,终被累倒。
——《传习录》
王阳明曾这样告诫人们:“一颗坦荡的用功的心是十分重要的。一个人如果做到了脚踏实地,实实在在地学习和生活,那么旁人的故意诽谤和侮辱,带来的都是更大的学习动力。一个人若并不是用功读书,他人的恶意诽谤就会像恶魔一般纠缠自己,以致自己心力交瘁、身心疲惫,而无暇顾及工作和生活,最终,会被自己的心魔累倒。
俗话说得好:“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意思是,树林里长得最高的那棵树,一定会首先遭到风的打击;一个才能高于他人的人,必定会被旁人嫉妒诽谤,成为众矢之的。其实,如果换一种心态来面对这些流言蜚语,成功便会近在咫尺。
王阳明就是前车之鉴。他教诲我们,一个具备真才实学和完美品行的人,流言蜚语只会带来更大的动力,让自己变得更加完美和成功。能从困境里收获动力的人,才是真正的圣人。
美国石油大王洛克菲勒曾在给儿子约翰的信中深刻地阐述了他对侮辱的理解和处理方式:
“亲爱的儿子,还记得我一直珍藏的一张照片吗?那张照片里并没有我,有的只是我的富裕家庭的同学们。时光荏苒,多少年过去了,我仍然珍藏着这张并没有我的照片,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还记得,那是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我亲爱的老师兴高采烈地告诉我们,一会儿会有一位很棒的摄影师来为大家照相,拍下我们刻苦学习的照片。我亲爱的儿子,在我们那个年代,照相是一件十分奢侈的事情。当听到这个消息时,我们都十分兴奋,我也不例外。我甚至还提前设计好自己拍照时的表情,想留下自己儿时的开心一刻。”
“当那位摄影师端着神奇的相机对着我们的时候,我笑得合不拢嘴,实在难掩快乐的心情。然而,摄影师在取景后,用手指着我对我们老师说,‘你那位学生穿得实在太寒酸了,和别的孩子实在不搭调,不如让他离开座位吧!’亲爱的老师用命令的口吻让我离开了座位,我只能望着同学们开心的笑容独自离开。”
“但是,我亲爱的儿子,面对这样的状况,我并没有愤怒,也没有自怨自艾,更没有埋怨我穷困潦倒的父母无法给我准备体面的衣衫,让我如愿地融进这张照片。相反,我更加感激我的父母,他们在忍受饥饿的时候还为我提供如此良好的教育环境,我一定不能辜负他们的期望。当时的我一边看着摄影师为同学们拍照,一边暗下决心:总有一天,我要成为世界上最富有的人,让摄影师刮目相看!我还要找最有名的画家为我画只属于自己的画像!”
“我亲爱的儿子,当你拿到这封信的时候,说明我已经成功了,我将誓言变成了现实。如此看来,我儿时遭到的侮辱并没有将我击倒,它反而更加鼓励我前进,侮辱并不是剥夺我尊严的利刃,而是一股排山倒海的动力,催促我去实现我的财富梦想,追求我的美好人生。”
从这封信中,我们可以看到,洛克菲勒想要告诉自己的儿子:只要有一颗强大的心,诽谤和侮辱都会成为成功的动力,震撼你的心灵,壮大你的灵魂,促使你改善自己,让你发挥出自己巨大的潜能和能力,成就一番事业。但如果我们消极地面对侮辱,人生将会到达另一个极端,那便是失败,最终一无所获。
所以,当我们面对侮辱,我们要正确坦然面对,将它转换为学习的动力,催促自己更好地做事做人,完成理想和抱负。只有你的成功,能让侮辱你的人对你刮目相看;只有你的成功,能封上诽谤者的那张恶毒的嘴;只有你的成功,才能成就你美好的未来。
而将诽谤和侮辱转换成动力的关键,就在于我们是否实实在在地用功去追逐成功和理想。这也是王阳明想要告诉我们的道理之一。
璞玉需打磨,人生需磨练
常人之心,如斑垢驳杂之镜,须痛加刮磨一番,尽去其驳蚀,然后才纤尘即见,才拂便去,亦自不消费力,到此已是识得仁体矣。
——《静心录》
王阳明曾这样比喻圣人与普通人的区别:普通人的心灵如同一面布满污垢的斑驳的镜子,需要用坚韧的东西费力擦拭才能看得清自己的面目,偶尔沾染上一丝尘埃,也需尽快擦拭掉,才能保持明净。经过这番复杂的程序并一直保持,便能达到致良知的境界。原本明亮清晰的镜子,在历经时间的流逝和圣人恰当的使用后,依然明亮清晰。这样的比喻也形象地映证了王阳明常说的“在事上磨练”的道理。
王阳明这段“心如污镜”的道理,也《诗经》里的一段论述如出一辙:“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人生就像一块璞玉,必须经过切、磋、琢、磨以后,才能成为光亮璀璨的艺术品。如此看来,不管是打磨璞玉,还是保持镜子的明亮如初,其实都是在经历了某些事后,磨练心性的象征。王阳明的一生经历和所有言论都详述了这段话的意义。对他来说,人生中的艰难险阻其实都是磨练心性的一个重要和必不可少的过程。
《传习录》中记载:王阳明的学生陆澄暂居鸿胪寺时,突然接到家中的来信,说是儿子病危。听到这个消息后,陆澄甚是担忧,心乱如麻,以致无法认真学习。王阳明见此情况,便开导陆澄,说道:“这是一个磨练心性的机会,学会把控自己的心灵。只有在遇到难事时,还能实实在在地做学问,才能够真正提升自己的能力。”
王阳明终能成为一块精致细腻的美玉,也是经历了千难万险的。他在艰难的处境下,体会人间百味;在恶劣的环境里,自我雕琢;在尘埃遍布的人世间,自我清洗……如此,王阳明理所当然地成为了一代圣人。如果不是经过了精雕细刻,如果仅仅是安于普通的人生,那么,即便是王阳明,也只能平庸一世,为世人淡忘。
然而,不是每一颗种子都能发芽生根长出参天大树,不是每一块明镜都能保持明亮且永不破裂,也不是每一块璞玉都能被打磨成精致的美玉。但是,如果不经过努力,不经历心智的磨练,那么连成为成功之人的基础条件都是不具备的。只有持之以恒,坚持不懈之人,才能找到生命的成功,觅到人生的意义。
人生在世,每一个人都是一颗普通的石头,但若是有一颗想成为珍珠的心,想成为人上人的心,并且坚持不懈地努力,当我们经历一段长期的磨练后,我们会获得出乎意外的喜悦和成功。
我们知道,雕砚是一件程序十分繁杂的事情。首先,工匠需要涉水于溪流里寻找呈灰色的砚石;然后,运回的砚石需要阳光曝晒,因为只有经过曝晒的砚石才能显现它的裂痕所在;紧接着,未经打磨的砚石需要切磨抛光后,才能去除粗糙,变得完美无暇;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步——修底,这也是雕砚过程里最艰难的一步。因为砚石的底部并不平整,在雕刻的过程中无法着力,也就不能雕刻出精致的花纹。所以,如果在前期的准备中,砚石如果被细心打造,就能有一个完美的基础以供雕砚,才能顺利雕刻成功。
做人做事也是一个道理。只有在事上经历了磨难,我们的心灵才能被雕刻精致,呈现出美好的纹理。
从普通人升华为圣人,王阳明也是经历了一个艰难的过程,在生活的历练下,他将自己打磨平整,雕刻细致,成为人上人,并教诲我们如何成功,赢来属于自己的美好人生。只要我们坚信磨练的力量,并且坚持不懈的磨练自己,就一定能活出自己的精彩,取得伟大的成功,实现自我价值。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