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错误,泰然处之
阴阳一气也,一气屈伸而为阴阳。动静一理也,一理隐显而为动静。春夏可以为阳为动,而未尝无阴与静也;秋冬可以为阴为静,而未尝无阳与动也。春夏此不息,秋冬此不息,皆可谓之阳、谓之动也。春夏此常体,秋冬此常体。皆可谓之阴、谓之静也。
——《传习录》
阴和阳是同一个气,因为这个气的收放而形成阴和阳。动和静是同一种状态,因为这个状态的隐藏和显露而形成动和静。春夏季节能够说是阳、是动,但也不是没有阴和静;秋冬季节能够说是阴、是静,但也不是说没有阳和动。春夏秋冬,一年四季循环交替,可以同时称之为阳和动;春夏秋冬,一年四季固定存在,则又同时称之为阴和静。
天地之间,阴阳浑然一体。无论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还是单独为个体的人本身,都是一个蕴含阴阳的整体。古时候,人们利用阴阳学说来认识、了解自然。那么,可以说阴阳学说是一种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阴和阳概括了大自然中相互影响的事物或现象的对立面,同时也形容了同一事物内部所存在的两个对立面。就好像白昼和黑夜是相对的,但白昼和黑夜又共同组成了完整的一天。
阴和阳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无论哪一方都是以对方的存在为自己存在的前提,无论哪一方都不可以脱离对方而单独存在。世间万物可以说都分为阴和阳两个方面,然而,在每件事物的阴和阳之中还可以再分阴和阳。这就是所谓的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好比人的身体,上半部分为阳,下半部分为阴。背部为阳,腹部为阴。而就腹部为阴而言,上腹部与下腹部也是相对立的,上腹部为“阴中之阳”;五脏所属为阴,心肺位于上焦,因此心肺可以说是“阴中之阳脏”。又比如说,背部为阳,背上部和背下部相对立,背下部则为“阳中之阴”。因此,世界上的每一件事物都包含着阴阳两个面,但不是纯粹的阴或纯粹的阳,而是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如上文所说,世间万物都是阴和阳的结合体——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因此大家在任何事物的面前都应该站在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对立面,以一分为二的观察方式和态度去处理问题,切忌以偏概全、一叶障目、只见阴而不见阳,或者是只见阳而不见阴。因为,只有通过这样方式,大家才能对短暂而长久、简单而复杂人的生有一个更为深刻、更为具体的认识。
同样的道理,动和静也不是绝对的,世间万物也都是静中有动,动中有静。毛泽东曾在《七律二首·送瘟神》中写道“坐地日行八万里”,这句话很清楚地告诉大家,就算你整一天哪都不去,就坐在同一个地方,你也行走了八万里!但是,你可能会像,既然自己事静止的,凭什么说行走了八万里呢?原理很简单,这是因为地球每一天都在自转。这就是所谓的静中有动,动中有静最形象的例子。其实,当大家在乘车的时候会发现车窗外的植物、建筑物都在飞速地移向后方,这时大家会清晰地感觉到它们是运动的,而自己是静止的。可事实是,大家是伴随着车子的速度在前进、在移动,而窗外的植物、建筑物这时都是保持静止的。
其实,大家身边很多事物都是动静相宜的。我们做学问、做研究、致良知都是这个道理。如果有一天,大家发现自己的能力好像在很一段时间没有进步的时候,就有必要调整、改变自己的方式方法和策略,千万不要一根筋、冥顽不顾、不知变通。还有就是,当大家所学习到的知识、技能越来越多、越来越丰富的时候,也千万不要自以为是,大家要静下心来巩固、复习、反复练习,欲求解读其中更加深刻的寓意,让知识沉淀,以不至于转眼就忘了。
人的一生就是一个阳中有阴、阴中有阳、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的结合体。人生中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大家都不必太过看重,用一颗平常心看待,遇事冷静,保持一种淡定的状态。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而过错,改的不仅仅是问题的表象,最关键的还是内心深处的一种改造。先生曰:“人有过。多于过上用功。就是补甑。其流必归于文过。”
意思就是说:当人犯了错误时,若多多在错误上用功夫,就好像修补破旧的甑(瓦罐),必定有文过饰非的毛病。
人活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不犯错误的。但是,大家犯了错误的时候,应有要有担当的勇气。承认错误比改正错误在很多时候更为重要。但是必须要发自内心的自我反省,才能产生从本质上改正的错误的动力和决心。“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对错误的正确认识,可以帮助大家及时地改正错误,而若要改正错误就必须采取正确的措施来使自己完善,这样才不会让别人或者自己受到不必要的伤害,也不至于使国家或者社会遭到无辜的破坏。
有的人非常固执,不愿意承认错误,总是为自己的错误找借口、找理由。这样的后果就是错上加错,不可能有一个对的结果。更有甚者让错误造成巨大的损失,于人于己都不好,还可能为大家带来更大的伤痛。不承认错误不对,但是只是注重表面上的改错也不对。
在我们周围,改错只注重表面功夫的人不少。就说交通违规吧,有部分驾驶司机其实是不遵守交通规则的,但每当遇见交警的时候,他们就立马变得遵守起交通规则来,成了好公民。可是,只要驶离交警能控制的的范围,超速、不系安全带就成了司机们的家常便饭。不过,要是不小心被交警给逮住了,他们又会特别真诚地承认错误,也表示愿意积极有效地改正错误。只可惜,他们对自己根本不诚信,好了伤疤忘了痛,在没有交警的时候,他们的老毛病就又会犯了。而,这种反复犯错的根本在于,在他们看来违规不是什么错误,自己只需要在交警面前装装样子,这是多么的可怕。夜路走多了,总会撞见鬼!如果哪天不幸发生了交通事故,后悔就来不及了。
从前有个人,每天他都会趁邻居不在家的时候,偷走人家一只鸡。后来,就有人对他说:“偷东西不是正派人的行为。”偷鸡贼想了想说:“那我就改正这个错误,以后每月偷一只吧。”其实,这个故事中的偷鸡贼跟生活中不肯承认自己错误的人一样,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这样的认知就导致这种人即使愿意改正错误也只会是在表面上做工夫。而改正错误,首先就得从心开始,要打从心里承认,错了就是错了,没有什么只错了一点。
其实,犯错并不是一件可怕的事,怕就怕不能正确地认识错误。一些人在犯错的时候,不但不承认错误还会找各种理由、各种借口,推卸责任,更有甚者会在行动上花心思,以求掩饰内心的愧疚。这种过分地粉饰自己的行为,比犯错误本身更令人作呕。因此,不管是什么样的面子工程,与主动承担责任、知错就改的行动比起来都毫无价值。
遭遇失败,从容不迫
譬如行路的人,遭一蹶跌,起来便走,不要欺人做那不曾跌倒的样子出来。
——《传习录》
比如,一个行走的人,不小心摔了跤,然后立即站起来就走,但最好不要装作没有跌倒的样子。
王阳明老师认为,人在遭遇挫折、失败的时候要冷静、淡定。就好像一个人在行走时,不小心摔了一跤,爬起来后拍掉身上的尘土,看看自己的身体有没有受伤后再继续行走,不要自欺欺人的装出一副不曾跌倒的样子,也不要因为摔了一跤,就站在原地不敢前进了。
每个人都会经历辉煌与低谷、成功与失败。但,今日的辉煌并不能代表明日的成功,今日的低谷也不能代表明日的失败。而,人生恰恰就是需要不同的经历,来提醒大家,帮助大家塑造理想中的自己。因此,在低谷与辉煌、失败与成功转化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从容的面对每一次的风浪,唯有淡然以处之,勇敢地走下去。
贬谪龙场对王阳明来说是一次失败的仕途经历,但此时的他并没有放弃对自我的追寻,从此,他潜心专研儒佛道思想,在坎坷的生命旅途中寻找安身立命之本。经过一番学习后,他发现了程朱理学脱离人的生命而知识化、外在化的倾向,特别是其没有显露出来的零碎的弊病,随之而来的就是王阳明以更加简单明了的功夫与“先立乎其大”的入手方法,开创了一门与朱子不同的成德之学,从而拓宽了主体独立自主的精神价值世界,展现了道德自律与人格挺立的实践精义及具体途经。因此,以一颗淡然的心去面对失败的王阳明,由此产生了力量,开创了心学。
人生在世,失败在所难免。面对生活中的得与失,起决定性作用的,并不是人生的际遇,而是思想的一刹那;成功与失败,有时候不是由个人的努力所决定,而是取决于思想角度的转换。当生活中遇到麻烦的时候,如果连继续走下去的勇气都没了,那岂不是要永远被囚禁在泥藻之中,痛不欲生?
一个看起来像秀才的人,漫步在在满是尘埃的道路上,他摇晃着脑袋,背着诗词,很是惬意。
一年前,秀才进京赶考,但是考场失利,金榜无名。心情苦闷的他无颜回家,独自一人在京城浪迹,整日借酒浇愁、以泪洗面,很快几个月过去了。而就在两个月前的一天,秀才和几个朋友出游,偶遇一老者,两人相谈甚欢,随后,秀才说出了心里压抑已久的苦闷,老人听后,问道:“昨天早上你最先和谁说话?”
秀才说自己忘了。
老人问他:“你明天会遇到什么人?”
秀才说:“明天还没来,我怎么会知道呢?!”
老人继续问道:“此刻,你面前是谁?”
秀才说:“当然是您啊。”
老人微笑着点点头,说:“昨天的事情已经过去,明天的事还没有到来,只有现在才是能把握的,对往事,你又何必恋恋不忘呢?没有人知道明天会怎样,而昨天也一去不复返,你何不放下挂念,淡然处之呢?你想想你有失去什么吗?没有!你不过是重新开始而已。”
秀才觉得老人说得很有道理,安静地听老人继续说下去。
老人说:“既然是新的开始,又何必执着于从前?就好像,流淌的溪水,虽然有时被沙石阻挡,但它终究还是要流进万里波涛啊。你懂了吗?”
秀才真诚地点点头,而此刻在他心中已经有了新的目标:三年之后,再考一次。之后,秀才告别了京城的朋友,踏上了回家的路。
有人说,因为想得太多,所以害怕失败。而想得太多是因为情感丰富,秀才考场失利后的苦闷心情,就是这个道理。庆幸的是他醒悟得及时——心境重归于平淡,以重新确定了目标。从秀才身上,我们领悟到的是并不是放弃后的心如止水,无动于衷,而是重新踏上征程的豁然。从此,他不再执着于过去的遗憾,也不再幻想着未知将来,把心思放在当下,把眼前要做的事情做好。
作家林贵真说:“生命是个橘子,自己决定了生命,就像你选择买了这个橘子,酸甜就要自己负责了。生命是个橘子,一瓣跟着一瓣,有时一瓣瓣是甜的,也有时是酸的,但也要亲自尝了才酸甜自知。”生命就是一次旅行,每个阶段的行程都需要一个开始,通过你的亲身经历,勇敢地面对成功与失败。
其实,成功的人之所以能够成功,并不是因为他们是多么的聪明能干,而是因为面对成功与失败,他们都很淡定,都要继续往前迈一步,即使是只是一小步,成功也都会靠近一点点。而王阳明因为深知淡定地面对失败,是从失败转向成功最有效的办法,所以,他鼓励大家在跌倒后爬起来继续行走。
心中有气,自我调解
怒所不当怒,是怒鬼迷。
——《传习录》
王阳明认为,一个人毫无理由的发怒,实际上是被怒鬼迷住了心窍。这种怒就是人们常说因为自己内心的不快而迁怒于他人的行为。“不迁怒”语出《论语·雍也》,其目的就是劝诫人们,如果不开心,有烦恼和愤怒,不要将其发泄到别人身上,伤害他人。
把怒气发泄到他人身上是许多人都会犯的错误,而被迁怒的对象一般是大家身边最亲近的人,比如家人和朋友,这主要是因为家人和朋友常常会包容和忍耐自己,不会跟自己斤斤计较,而且即使他们要反驳自己,也会选择恰当的方式,不会恶意攻击,最终,彼此还是会化干戈为玉帛,亲密如初。
“踢猫效应”是心理学上一个专门用来形容迁怒带来的连锁反应的名词。
小刘是一家公司的市场部主管,一日,小刘在上班途中,遇到堵车,违规行驶,结果被交警罚了款,心情很不好。到公司后,小刘的下属小五来找小刘汇报工作情况,小五不幸成了小刘情绪宣泄对象。小五因为无缘无故地被上司批评了一顿,心情也变得非常糟糕,一整天都黑着个脸。晚上下班回家,小小五见爸爸小五回来了,飞快地把自己画的画拿给爸爸看,希望得到爸爸可以表扬自己。可。小五因为公司的事很烦躁,因此,他不但没有表扬儿子,反而把儿子骂了一顿。小小五就这样被爸爸莫名其妙地骂了一顿,心里十分委屈,却又无法反抗。这时,家里的小猫花花经过他的面前,气头上的小小五狠狠地踢了它一脚……
在这个小故事里,每个人都犯了同样的的错误,那就是“迂怒”。让这种坏情绪延续了下去,本来快乐的生活变得苦恼了。
南怀瑾是我国着名的国学大师,在他的在一篇杂谈《天呐!妈呀!》里就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名宰相俾斯麦和国王威廉一世,曾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共同治理普鲁士,他们希望,以普鲁士为中心的德国强盛起来。威廉一世的脾气本来就很差,同时又因为受到俾斯麦的约束,常常气得他回到后宫时就乱砸东西。有一次,威廉一世又在发脾气,于是皇后就问他:“俾斯麦又惹你生气了吗?”威廉一世说:“是的!”皇后说:“你是一国之君,为什么要受他的气呢?”威廉一世说:“他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首相。下面人的气他都得受,他受得气不比我少。可是,他受了气没地方发泄,只好拿我当出气筒!我是一国之君,就只能摔东西出气了!”而威廉一世正是因为不迁怒,一直隐忍,让德国强盛起来。
迁怒于他人,只会带来更加悲剧的结果,不过,只要大家能刻意地修炼自己不迁怒于他人的德行,时间一长就会养成习惯,自己的性格也会改变,成为一个更加有修养的人。
不迁怒于他人实际上也符合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之道。孔子曾说人不要拿自己的标准去衡量他人,自己能做到的,不要要求别人也要做到。其实,迁怒就是这个道理,自己心中有不满有怨恨,要学会自我调节,不要伤害到无辜的人,这样才是有涵养的做法,也不至于使自己的人缘变差。
中正和平之心是王阳明所追寻的,因此他反复的劝诫人们不要轻易动怒,更不要无故发怒,特别需要注意的是万万不可迁怒于他人,否则将带来无法弥补的伤害。
减少欲念,知足长乐
贪心生,责此志,即不贪。
——《示弟立志说》
身心统一的人类也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因此,维持内心的平衡与稳定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十分重要。人活着,烦恼、忧愁、苦闷都是无法避免的,这样就会让心灵失去平衡感。人一旦心里失衡,就会没有安全感,容易跌入人生的低谷。那么大家要怎样让自己的内心保持平衡呢?
佛曰:“人生本来是苦的,苦的根源在于各种欲望。”所以说,人类因为欲望过强而无法满足时,就会出现心灵失衡。而当一个人的野心太大,欲望太多时,这个人就会被各种贪欲左右。钞票永远不嫌多,官位永远不嫌高,房子永远不嫌宽……贪欲就像干草一样,一旦引燃,就很难以扑灭。于是,接踵而来的自我否定、盲目的攀比、虚荣之心就一步步把自己推向了痛苦的深渊。潜心修炼是佛教认为摆脱欲望之苦唯一的方法。从内心到行为务必都要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修炼,避开尘世间杂念,让让大大小小的欲求都随风消散,最终将有望修成正果。
王阳明对佛教的以上看法表示怀疑。他认为,一个普通人一生其实只做了一件事,从出生到去世,从黎明到黄昏,不管有多少事还是根本没有事,都需要做得一件事,那就是“必有事焉”,意思就是说:做任何事情,欲速则不达,所以,要用唤醒内心的良知去处理响应的事物。对贪欲处理方式同前者一样,不要被眼前的蝇头小利给迷惑了。如果一个人能够将良知推广到身边的事事物物,那么大家在日常生活中所见到的那些善良的人就是真实的,那些不善良的人的心也许就被一时的得失而左右了,失去良知。因此,一个人如果要对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有良知,那么这个人就必须要有一颗淡然的心,“与贪婪断交,与清风做伴”,淡泊名利,从容不迫,随遇而安。
古时候有许多政治家都具备这一品质,明朝宰相于谦就是其中一位。
正统十四年(1449年)于谦击败瓦剌,大明江山幸免一难,于谦也因此位极人臣,但他根本不在乎。在于谦看来“钱多自古坏名节”,钱对他来说一点价值都没有,作为朝廷重臣,他从不利用官职徇私枉法,贪污受贿,一生清洁廉明。他自己平日的开销很少,俸禄多用来救济贫穷亲朋了。平时生活勤俭节约,穿衣朴素,吃得也简单,从来不会浪费。在那个时候有钱人都特别注重生日,每当生日之时,必要大办特办。但于谦很特别,他过生日,从不请任何客人,也不收任何礼物,他会选择一个人在家静坐冥思,回忆自己以前的政务,由此来提醒自己如何做得更好。于谦处理国家事物,工作非常的繁忙,“日夜分国忧,不问家产”,“所居仅蔽风雨”。“门前无列戟”,经常被人“错认野人家”,在如今看来,身居要职的于谦做事高调,做人却很低调。
当时,有个叫王振的宦官,手中握有重权,他凭借职位滥用权利,毫无顾忌地贪污受贿。很多大臣为了让他在皇帝面前美言几句,都来讨好献媚。但凡是要上早朝的时候,去拜访王振的人,都是带着百两银子的;如果能成功地献出千两银子,那么将会得到王振的热情款待,让你“满意”而归。但是,于谦不信邪,他每次进京办事,都是两手空空。于是就有人说了:“金银财宝你不想送,土特产你还是捎点上吧?”每每遇次劝告,于谦总是哈哈一笑,然后,甩开他那的两只袖子,说:“只有清风。”后来,他还写了一首名为《入京》的诗以表明自己志向:手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阎闾话短长!
要做到像于谦所谓的“两袖清风”,实际上是有难度的。这里要说一位明朝的政治家张居正,在他推行政治改革之初带头反腐倡廉,但是却未能坚持到最后,落的个晚节不保。当时,在全国改革刚开始时,张居正确实躬亲示范,以身作则,带头执行。有件事是很好的证明,有一年他父亲过生日,他派下人骑驴回家给父亲送些东西,特别吩咐下人一路上要低调行事不要住驿站。可是,后来他父亲去世时,他坐的是三十二抬的特制大轿回乡葬父,凡是沿途的地方官员都要出来迎接、恭送,不仅如此,还会纷纷献上黄金,而此行负责他人生安全的护卫是比国家正规军还要精良的卫队,他的这一举动不可避免地惹得朝野上下议论纷纷。一个口口声声,义证言辞要反腐倡廉的人,自己却肆无忌惮地收受贿赂。
要做到像于谦所谓的“两袖清风”,实际上是有难度的。这里要说一位明朝的政治家张居正,在他推行政治改革之初带头反腐倡廉,但是却未能坚持到最后,落的个晚节不保。当时,在全国改革刚开始时,张居正确实躬亲示范,以身作则,带头执行。有件事是很好的证明,有一年他父亲过生日,他派下人骑驴回家给父亲送些东西,特别吩咐下人一路上要低调行事不要住驿站。可是,后来他父亲去世时,他坐的是三十二抬的特制大轿回乡葬父,凡是沿途的地方官员都要出来迎接/恭送,不仅如此,还会纷纷献上黄金,而此行负责他人生安全的护卫是比国家正规军还要精良的卫队,他的这一举动不可避免地惹得朝野上下议论纷纷。一个口口声声,义证言辞要反腐倡廉的人,自己却肆无忌惮地收受贿赂。
铁打的官场流水的官,历史舞台上的每一个政治家都是过客,他们的功过是非,都会遭到后人的评论。王阳明于嘉靖七年十一月二十九日病逝,消息一传开,远近的百姓自发组织起来为王阳明哭送,虽然,王阳明已经离大家远去,可是他的事迹与赞誉留在了人们心中。一个忧国忧民的清官会受到世人的爱戴,即使他没有什么特别的丰功伟绩,但是他那种为造福百姓而克己奉公的精神,将永远留在民间,并世代传扬。
我们都是普普通通的人,思想简单,活的简单,内心便会开阔。什么名什么利,都不过是浮云,终会消散。所以,名利乃身外之物,与其辛苦地追寻,还不如放下那些无止境的欲望,让生命多一分知足。任凭时光流逝,而坚定自若,做一个与贪欲断交,与清风作伴的人,宽容地对待世间万物,你会发现生活的真善美。
顺应自然,超然物外
有根方生,无根便死。
——《传习录》
在这个世界上,人与生俱来的体貌特征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有着各自的气质内涵。有句话是这样说的“人之貌有与也”,意思就是,人的长相是独立的,外形的美丑对精神独立的人格没有影响,人活着,都有自己思想,都有独立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所以,无论外界环境如何变换,人都要保持自我,要精神独立。
王阳明小的时候,经书、科考、功名时常围绕着他。唯有发奋读书,金榜题名才能过上富饶的生活,走进皇权贵族。
癸丑年,王阳明参加科举考试,却榜上无名。他父亲的同僚宰相李西涯跟就来安慰他,开玩笑说:“汝今岁不第,来科必为状元,试作来科状元赋。”年轻气盛的王阳明立马“悬笔立就”。在场的许多他父亲的好友都称赞他是天才。俗话说,树大招风。那些嫉妒王阳明的人便说:“此子如果取上第,目中不会有我辈矣。”第二年,丙辰科会试,因被人幕后作乱,王阳明再次名落孙山。
总结王阳明失利的原因,就在于他违背了“入乎其中又超乎其外”的规则。太想要取得成就,反而什么也得不到。两次失利,让凡心未脱的王阳明充满了挫败的感。但是,他换个角度一想,内心才是真正需要改善的地方,不要违背自然,要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去适应规自然。
珍惜拥有的一切,感恩自然给予你的生命。不过分地在意物质条件和外界环境,这样你才会过得快乐。
从前,有个人为了让自己快乐,踏上了寻找解脱烦恼秘诀的旅程。一天,他在一个山脚下,遇见一位衣衫褴褛、却自在地骑在牛背上吹着横笛的牧童。牧童的逍遥打动了他,他问牧童:“我很羡慕帮你,你有什么方法可以帮我解脱烦恼吗?”牧童说:“一牛,一笛,无烦恼。”这人照着这样试了试,却依然烦恼。于是,他不得不再次踏上旅程。
这天,这人在一个山洞里遇见了一位老人,老人看上去很慈祥。他向老人鞠了一个躬,然后,告诉了老人自己的来意。老人笑了笑说:“你的意思是说你是来寻求解脱的?”这人说:“是的!”“有谁把你捆绑了吗?”老人问。“没有人捆绑我。”这人回答。“哈哈哈,”老人开怀大笑,“那你何谈解脱呢?”这人恍然大悟。
生活中,想要解脱的人比比皆是。可实际上并没有人被绑住了手脚,他们被绑住的是内心。打开心中的枷锁,净化心灵,你便可以超然物外,获得自由。一个人,因为欲念太多,而变得烦闷。事实上,生命给你的所有都是最好的,不属于自己的就不要去强求,不要贪婪地向生命索取什么,简简单单地生活,纯粹而自然有什么不好吗?知足常乐。
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个农民,他的妻子和孩子同时落水,但最后他救起了他的妻子,牺牲了孩子。他的行为遭到世人的评论,有支持他的说,妻子只有一个,孩子没了可以再生。也有人反对他说,任何人都可以成为妻子,而孩子却谁也取代不了。
这件事被一个秀才听说了,他就去向农民问清当时的情况。农民说,但是情况危急,他什么也没想。妻子被救是因为当时洪水袭来,妻子离自己最近,自己一把他抓起妻子就游向孩子,可洪水太猛,孩子终被淹没。
其实,这个农民在救人的时候是一种本能反应。情况危急,哪里容得下半秒钟的思考呢?汹涌的洪水随时都可能带走妻子和孩子。
时间会改变很多东西,包括人心。生活其实是简单的,但是在随着时间、年龄变化的内心,让人们把生活也变得复杂。有一种人,他们“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就免除了很多烦心的抉择,他们用选择简单自然的生活方式而获得快乐,有时候,一些事情来得很突然,人们根本没有时间和机会思考、抉择,这时,唯有打开自己的心扉,坦然地接受现实,随性地生活。“俟命”是王阳明提出过的一种生死态度(“俟命”就是任命)。不过这里的任命和随性,并不是随便、不努力,而是不违背自然规律,不急功近利,懂得好准备等待机会,不消极、不悲观、不骄不躁的一种心态。
大自然赐予了人类一切,也赐予了人类自由选择的权力。大自然是无私的,它能够包容世间的一切。而人,却往往不肯放过自己。
岁月易逝,心态平衡
无欲之谓也,是谓集义者也。
——《静心录》
那些优秀的人喜欢回忆过去的美好,当风光不再,年老色衰之时,总是唏嘘不已。从古至今,那些年少成名的天才儿童们长大后都变得平凡无奇;年轻时有过巨大成就的人,年老之后也销声匿迹。这两种人都会感慨岁月的无情,那些曾经的辉煌如天空中的浮云,不禁被风吹散,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也越发的淡薄。
作为军事家和政治家的王阳明,他的丰功伟绩被载入史册;另一方面,他作为一名思想家,开创了儒学新天地,不愧为一代“心学”宗师,而受人敬仰。梁启超曾评价王阳明:“他在近代学术界中,极其伟大,军事上政治上,亦有很大的勋业。”但了解历史的人都知道,他这一生经历的波折和坎坷不计其数,被贬官、被诬告、卸甲归田……都是他人生中的关键词。
当操纵朝政的太监刘瑾被打倒后,王阳明东山再起,重操旧业。但是等待他的一切都是未知数,在他接到旨意被任命为南京兵部尚书时(一闲职)。非常的气愤,随即以有病在身无法担此“重任”为由,辞官回乡。嘉靖六年,天下不是那么太平,两广地区多次爆发少数民族起义,朝野上下无不为之头痛,这时他们又想到了卸甲归田的王阳明,于是,朝廷下旨让他“重出江湖”,前去镇压那些作乱分子,于是,王阳明又出道了。只不过,两广战役后,他肺病加疾,身体状况大不如从前,嘉靖七年,在归途中病逝于江西省南安舟中。
为官之路是艰辛的,但为了江山社稷,王阳明总在国家需要他的时候挺身而出。他擅长把一切归零,忘记过去的辉煌和苦难,从新开始。然而,在生活中,我们却看见好多人留恋往日的繁华,贪恋那一去不复返的辉煌。
四川眉山人苏洵,字明允,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苏洵很有才华,同时在文学上他也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但这一切并非偶然,这是他寒窗苦读几十年,刻苦专研之后所得的结果。据他自己说,小时候,他只知道玩,从不爱学习,都二十五岁了,才开始读书。一开始,他很自信,觉得自己很不错,比其他人都学得好。直到有一天,他看到谢安写的一篇关于让人珍惜时间、努力学习的故事。读第一遍的时候,他被这个故事吸引,于是他又读了一遍,这次他更加有所领悟。以至于最后,他反复地读了好几遍,让人兴奋的是,每读一遍,他都会有不同的收获。那个故事让他找到了自己的影子,他不由地发出感慨:时光飞逝,年近三十的自己虽然爱好写文章,却没有什么造诣,都是些平庸之作。他寻思着:人生短暂,我还不努力,以后就没机会了!从那时起,苏洵放弃了许多玩耍的时间,开始发愤图强。一年多以后,他读了不少的书也写了些文章,自我感觉良好的他匆忙地参加了录取秀才和进士的两场考试,不幸的是,两次考试他都榜上无名。进过一番思考之后,他惊觉古人的“出言用意”都跟自己大不相同。然后,静下心来,诵读《论语》、《孟子》以及韩愈的文章。读了快十年的时候,他终于发现到古人的写作妙在何处,而自己那些不成熟的作品什么也不是。于是,在某一天,从苏洵的书房内冒出了黑烟,被惊吓的家人急忙来到书房,开门一看,原来是苏洵把自己多年来写的许多文稿丢进了火炉,这意味着一个新的征程开始了。
从此以后,苏洵闭门谢客,焚膏继晷,刻苦攻读书卷。年复一年,六年之后苏洵的文化底子算是打好了,这时的他出口成章,文笔极佳。
在这个故事里,苏洵敢于正视自己问题,把那些不成熟的书稿全部烧掉,由此来坚定自己从新发愤学习的决心。这告诉大家,面对一点小小的成就,切忌沾沾自喜,要勇敢忽略那微弱的光环,才能在以后的发展中取得更加丰硕的成功。如果因为一点小小的成就自以为、停滞不前,那么,相对那些前进的人,你就落后了,终会称为人家的垫脚石。唯有像苏洵那样舍得放弃,才会拥有一切。
俗话说“智者莫念昔日功,好汉不提当年勇。”男子汉大丈夫,不会因为遭遇到一点小的挫折,或身处逆境,就自暴自弃。他们无论如何都不会被打倒,曾经的辉煌对他们来说没有任何价值,胸怀宽广,不拘小节,让他们活得洒脱。过去的一切都已经做古,他们不被往事所累,活在当下,致力于手中的事情,他们才是生活的智者。
一些人,因为对现实不满,就宁可活在回忆里。因为现实与他们所期待的有了落差,心理上就失去了平衡,一头扎进苦难的深渊不可自拔。而就在,这些人自欺欺人般地活在过去的辉煌里时,最有价值的就是“遗忘”。每个人的大脑容纳的信息是有限的,心也一样,旧的东西不抛去脑后,新的东西根本就装不进来。不好的,痛苦记忆应该遗忘,过去的光环不应该勉强它继续闪烁。想象一下,一个正常的人从他出生到去世,他什么事情都记得的话,那他该是长什么样呢?
人生有不同的阶段,每一个不同的阶段都是一个新的开始。每次新的开始就好像是从新站在起跑线上,一切归零。一次新的起跑,实际是对过去的一次总结,也是对未来的一个新的期许。就像一首歌唱的那样“往事不要再提,人生几多风雨”,过去的终究已经过去,好比绚烂的烟火,灿烂一时,繁华过后一切归于平淡。打点好行李,整理好思绪,随时准备踏上新征程,也做好在新的征程中可能会从新开始的心理,不慌不怕,这不过是人的又一次新生。
不畏流言,坦坦荡荡
“人若着实用功,随人毁谤,随人欺慢,处处得益,处处是进德之资。若不用功,只是魔也,终被累倒。”
——《传习录》
正德十四年(1519年)宁王朱宸濠的叛乱被王阳明平定之后,那些嫉妒他的人就开始议论他,说他的坏话。这一天,王阳明正在上课,一时性起,他让学生们对有人说他坏话这件事发表点看法。这时,有学生就说,因为老师政绩突出,平步青云,那些无所作为的人就开始嫉妒他;也有学生说,老师德高望重,其学说受人推崇,那些与老师学说相悖的宋儒理学争辩拥护之人就开始煽风点火,败坏老师名声,等等。学生说完以后,王阳明若有所思,表示同意学生们的看法,但也有一些学生们没有说到的因素。到南都之前,我是一个看上去忠厚老实,实际上做事毫无原则,喜欢随大流的人,现在,我懂得了一些道理,良知逐渐唤醒,是是非非看得清清楚楚,我光明磊落毫不畏惧。想做什么,该做什么,怎么做都由良知来指导我。也许,有人说我狂妄,但是我已经不在乎了。
王阳明曾说:“人若着实用功,随人毁谤,随人欺慢,处处得益,处处是进德之资。若不用功,只是魔也,终被累倒。”所以,在面对他人无理的指责和侮辱时,既要有“无所谓”的心境,又要自我激励,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都要做得更好,要自信,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脚踏实地付出实际行动,才能在逆境中受益。
面对他人的刁难,要有“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的心态。不要去极力地为自己辩解以求澄清事实,时间是最好的证明,用心安静地等待,真相就会出现。
古人云,“所谓夫大道不称,大辩不言,大仁不仁,大廉不赚,大勇不忮。道昭而不道,言辩而不及,仁常而不成,廉清而不信,勇忮而不成。”这句话就是说:真理无须高调地宣扬,最好的辩说就是不说,最仁爱的人就是不必向人表示仁爱,最清廉的人就是不必表示谦让,最勇敢的人就是从不伤害他人。因为,真理靠实践支撑,太外露的话就不算是真理;无论你口才多么好,辩解总有破绽;一个人随意施展自己的仁爱之心反而就不了仁爱了;水至清则无鱼,清廉到极点反而没人相信了;如果勇敢到肆意伤害他人那也算不上是真正。
如果你能悟透上面的道理,那么你就懂得了人生。真理会在时光的打磨下日渐显露,所以无须高声宣扬。而做人也是一个道理,你无须太高调地往自己身上贴标签,日久总会见人心。一个有修养的人,他应该懂得“浊者自浊,清者自清”对他们的指手划脚一笑处之。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入狱,第二年,宋神宗为了试探他是否有悔改之心,或者是否有谋反之意,就安排了一出戏。让一个太监装成小偷,然后被捕入狱,和苏东坡关在一起同。每天吃饭的时候,太监都费尽心思地想套苏东坡的话,可苏轼只管吃饭,头也不抬地说:“任凭天公雷闪,我心岿然不动!”晚上,太监又故意挑拨道:“苏学士睡这等床,岂不可叹?!”苏轼充耳不闻不,只管睡自己的觉,不一会打起了呼噜。
第二天天未亮,太监就叫醒了苏轼,拱手道:“苏大人,小的无礼了,不过我也是奉皇上之命前来试探大人的心意??。”当场,苏轼就被赦免了。回过头来一想,那可是危险的一夜啊,稍有疏忽,苏轼可就小命不保了。
俗话说“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苏轼在牢里如此坦荡,是因为他内心光明。在生活中,坦荡并不是任何人都能做到的,试问,在这个世界上有几个人敢说自己一生清白,无愧于天地良心。宋神宗安排的这出戏,实际是很有效的,它抓住了人的心里特征——一个心中有愧的人是不可能做到倒头就睡的。而被蒙在鼓里的苏轼也万万没有想到,这一睡能倒还睡出个“赦免”。所以,你如果想要有个踏实的睡眠,务必要有像苏轼一样的坦荡之风。
人生活在群体之中,说得多了,难免有失真之语。如果,这失真之语是有目的的,是恶意的,具有攻击性的,那就是诽谤了。“明枪易躲,暗箭难防。”有时候,诽谤和流言并不我们能够控制的,无论你是谁,无论你身在何处,流言蜚语总是存在的。如何面对流言就是对我们的考验了。王阳明面对诽谤时是“遇谤不辩”;美国总统林肯也曾说过:“如果证明我是对的,那么人家怎么说我就无关紧要;如果证明我是错的,那么即使花十倍的力气来说我是对的,也没有什么用。”这两人虽然所处的时代,身份,国籍不一样,但他们所领悟到的却是一样。
诽谤并不可怕,只要你坦然面对。“浊者自浊、清者自清”,那些流言蜚语终是不堪一击的。古代圣贤,通过他们的亲身体验总结出的来生活哲理,告诉世人要学会“不辩”,只有这样人才能活得随性,才不会与他人斤斤计较;学会“不辩”,你的内心将会充满阳光,对生活少了抱怨,多了感恩。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