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胜自己等于战胜一切
澄问:“有人夜怕鬼者,奈何?”
先生曰:“只是平时不能‘集义’,而心有所慊,故怕。若素行合于神明,何怕之有?”
子莘曰:“正直之鬼不须怕,恐邪鬼不管人善恶,故未免怕。”
先生曰:“岂有邪鬼能迷正人乎?只此一怕,即是心邪,故有迷之者,非鬼迷也,心自迷耳。如人好色,即是色鬼迷;好货,即是货鬼迷;怒所不当怒,是怒鬼迷;惧所不当惧,是惧鬼速也。”
——《传习录》
王阳明在《传习录》里写过这样一段话:
一天,陆澄问王阳明:“有些人一到晚上就十分害怕,他们怕的是鬼,这该怎么办呢?如何消除这样的惧怕呢?”
王阳明回答道:“这就是平时没有修炼好自己的德行,导致精神、心灵的不足,让自己感到害怕。如果自己平时的行为光明正大,那还害怕什么呢?”
马子莘听后也提了个问题:“正直的鬼当然不必害怕,怕就怕遇到邪恶的鬼,不管好人与坏人,它都会来干扰,所以还是令人害怕的。”
先生又说到:“哪里有邪恶的鬼能迷惑住正直的人的说法?如果心里有了恐惧感,那么就说明你的心也跟着邪恶起来了。所以,能被这样的事迷惑住的人,不是被邪恶的鬼迷惑了,而是被自己的心迷惑了。如果一个人好色,是心被女色迷惑了;如果一个人贪财,是心被钱财的迷惑了;如果一个人在不该愤怒的时候愤怒了,是心被怒气迷惑了;如果一个人被不该恐惧的事吓着了,是心被害怕迷惑了。”
心有不正者,才易受外界影响。如果我们做人光明磊落、坦坦荡荡,就不会轻易受到影响和打扰。
《庄子》里关于齐桓公的一则故事可以很好的诠释这个道理:
一日,管仲驾着马车与齐桓公一起到草泽中打猎。这时,齐桓公见到一位头戴红帽,身着绿衣,长相十分怪异的人从眼前一闪而过。他扯了扯管仲的手,惊愕地问:“仲父,有没有看到一个很怪异的人从眼前飘过?”管仲十分镇定地回答:“我什么都没看见呀!”回去的路上,齐桓公始终心神不安,认为自己看见了鬼,好长一段时间都不敢再出门。
齐国一位名叫皇子告敖的人听说了这件事,为了解开齐桓公的心结,他这样对齐桓公说:“鬼是不可能加害于您的,您不要自己伤害了自己呀。心中存有不平之气,会使人魂不守舍,无法应对外来干扰;不平之气向上冲而不下行,易使人动怒;下行而不上达,会使人健忘;不平之气不上不下,会使人生大病。”
齐桓公听后,半信半疑地问:“那么,你觉得这世界上真的有鬼吗?”
皇子告敖回答道:“有,任何地方都有鬼。‘履’是泥沟里的鬼,‘髻’是灶台上的鬼。我们的家中其实也是有鬼的。雷霆神居住在家里僻静的地方,名叫‘倍阿鲑蠪’的鬼常跳跃在东北方墙角下,名叫‘泆阳’的鬼常年居住在西北方的墙角下。‘罔象’鬼在水中,‘夔’鬼在山里,‘彷徨’鬼在野外,‘委蛇’的鬼在草泽。
听到这里,只见齐桓公眼睛一亮,问道:“请问“委蛇”长什么样呢?”原来,齐桓公就是在草泽里看见的“鬼”。
皇子告敖得意地笑了笑,因为他早就打听到齐桓公所形容的在草泽里见到的鬼的样子。于是,他很快地回答到:“委蛇,大如车轮,长如车辕,头戴红帽,身穿绿衣。惧怕雷车之音,听到雷车的声音就惶恐不安,只会傻傻地愣在那里。但如若谁见到此鬼,日后便可成为天下之主。
听到这里,齐桓公大笑说:“原来我见到的鬼是神明对我的预见啊!”接着他便与皇子告敖开怀畅饮起来,之前对鬼的惧怕和担忧也瞬间消失了。
从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知道,真正能伤害自己的其实是自己消极的心理,越是不积极面对生活,就会越恐惧生活。一旦将消极心理转变为积极心理,那么外界所有的不良影响都不会对我们产生作用。
生活中,我们每一个人都会不时地遇到一些磕磕绊绊,一些挫折给我们带来消极情绪是在所难免的,我们无法控制一些悲惨事情的发生。但是,我们能控制自己的内心,我们要做的就是从容淡定地观察事件的另外一面,总有一些积极的因素等待我们的挖掘和认识。这么做,其实就是在增强自己的心气。
一个人如果心虚神弱,负面的情绪便会乘虚而入,扰乱原本积极的心态和情绪。所以,想要保持积极的心态就得具备充沛的心气和健旺的精神。这样一来,才能抛开由逆境挫折带来的负面情绪。
孟子倡导养“浩然之气”,说的也正是“增加心气”的道理。孟子认为,当我们将“心气”培养到“至大至刚”时,则“充塞乎天地”。这时,我们便能淡然面对事物,不受外界的任何影响和干扰。此所谓“我心自有主宰”。当心气修炼到这般境界,便能做到孟子所说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培养这种“浩然之气”呢?
这里,我们就要谈到“集义”之道了。
所谓“集义”,就是要把握心气的发生。我们在欣赏画作、诗词,游览山间、水流,谈论远古、今朝时,都会有一些感悟和感慨。这是我们对这些美好的事物的一种赞叹,能让我们心神恬淡、身心愉快。每每这时,便是心气的发生。这时,我们应该把握和记住这美好时刻,并将其细细品味,永刻脑海,并返观内心,让美好的心情扩充自己。这,便是“集义”。
我们在平常接人待物时,也应该让心灵和行为都保持坦坦荡荡,不要做有愧良知的事。这样,我们的心自会光明磊落,没有任何负担。“行有不慊于心”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若是做到了“行有不慊于心”,心气自然不馁。以前的你,在遇到挫折和逆境时,会不由自主地产生消极心理,并毫无反抗地任凭负面情绪的影响。而现在的你,在领略了心气的力量后,内心的定力会让你认清挫折与逆境都是幻象。只要你的心气能强大到阻止消极情绪进入心灵,那么,外界所带来的负面的东西将不会影响你的正能量,也就伤害不了你。
当你不断地培养你的心气,使内心不断充实起来的时候,你就很容易发现事物积极的一面,将消极情绪缩减至最小,甚至是忽略掉负面事物。如此一来,你便能战胜任何负面的东西,超越以前的“自我”,轻松自在地生活,让自己越来越有信心,从而激发自己更大的能量。
我们常常听身边的人这样说“人生旅程中,最大的敌人其实是我们自己。”这句话想要告诉我们的也是这个道理——只要把握了自己的心灵,让它不断成长,吸收正能量,便能增强心气,让内心坚强且归于宁静,便能经得住任何逆境和挫折的考验,也才能经受住各种压力的侵袭,从而挖掘出自己的能力。
王阳明经过长时间的龙场悟道后,对荣辱得失都已超脱,仅对生死一念还未参透。于是,他叫来徒弟为他打了一口石棺材,说到:“吾惟俟命而已!”这么一来,他终于解开此心结,参悟了“天理”。这里面又深藏着什么奥妙呢?
自省内心方能成功
天理人欲,其精微必时时用力省察克治,方日渐有见。
——《传习录》
“存天理灭人欲,其中的精细微妙之处需要我们常常反省自己,时时返观内照,日子久了才能看见。”这是王阳明对自我反省的深刻理解。他认为,一个想要成功的人必须经常自我反省,在反省的过程里总结经验和教训,从而更加深刻地认识自己、改善自己。为什么一定需要自我反省呢?当我们想了解一个东西的重量时,需要用秤称;当我们想知道它的长度时,需要用尺量……由此看来,若我们真心想了解某种东西,一定需要某些标准对这件事物的衡量。同样是这个道理,当我们想要了解自己时,也就需要自我反省和自我检查,这样,才能知道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从而弥补短处,发扬长处。
年少时候的王阳明通过一件亲身经历的事学会了自我反省。那时,王阳明的父亲带着他去居庸关去“见世面”,回家后,他便向父亲夸下海口:“以后,我要用几万人马去讨伐鞑靼!”父亲听后大怒并批评他过于狂傲且不切实际。为了理解父亲的训斥,王阳明反躬自省,最终向父亲承认了自我夸大的错误。从此之后,“格物穷理”就成了王阳明每天必须做的任务。在“格物”的过程里,王阳明也时常自我反思自己理论的正确性。他通过一次次地实践,验证自己的理论,最终创立了心学。王阳明通过自我反省,获得了成功,成就了自己。
通过反躬自省成就自我的人有很多,孔子的学生曾参说也是其中一个。曾参说每天从三个方面反省自我:帮人办事有没有做到百分百的尽心竭力?与朋友交往有没有做到城市相待?对老师布置的学业有没有做到反复温习?曾参说日复一日的自我反省,使得他能及时弥补自我短处,发扬优点和长处,最终成为德行高尚、学识渊博之人。
所谓“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真正的聪明人必须具备自知之明,学会看清自我。为了看清自己,有位哲学家曾不惜刺瞎自己的双眼。那么何谓自知之明?孔子曾这样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成功人士都是如何让自己具有自知之明的呢?这里又要说到自省的重要性。圣人们在行事前总要做这样的考虑:我的能力是否能胜任此事?这件事是不是我喜欢做的?做这件事我的弊端在何处?这样反复地质问自己,反观自我,便能找出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最终找到答案,为接下来的实际行事打下坚实的基础。
有这么一个故事:
一天,一个年轻人在街角的小店里打电话。很奇怪的是,他先将一条手帕盖住话筒再打通电话:“您好,是李公馆吗?我想应聘贵地的厨师工作,我有一级厨师证明,且有在大酒店工作的丰富经验,相信我一定能胜任这份工作。”接听电话的人回答道:“先生,我想您弄错了吧。我家老板对我们现在的厨师赞赏有加,不但十分喜爱他做的食物,也非常欣赏这位厨师的为人。所以,您还是去别处找工作吧!”只见年轻人十分满足地放下电话。小店的老板见此情况,十分不理解地问:“年轻人,找工作失败了,为何还如此开心?”年轻人说道:“老人家,您不知道,其实我就是李公馆的厨师,我方才打那通电话,是为了自我反省,并借此了解老板是否满意我的工作。”
最大的敌人其实是我们自己,只有了解自己的人,才能战胜这个强大的敌人。了解自己则需要时刻地自我反省和自我审视,让反省成为智慧之树,深埋进我们的思维里,源源不断地为我们提供智慧。只有长时间的做到自我反省,才能使自己进步。
对于自我反省,高尔基也曾说:“反省是一面莹澈的镜子,可以照见心灵上的污点。”这也是肯定反省给我们带来的积极作用。懂得反省自我的人,才能清楚地了解自己的优点与缺点,才能跳出从前狭窄范围的自我,重新审视自己,改善自己。如此,我们才能让自己强大完美,获得人生的成功。
责己厚,勿责人薄
是非之悬绝,所争毫厘耳。
——《静心录》
我们还应该做到遇事自我反省就好,切记勿论人非。古人曾说:“时时检点自己且不暇,岂有工夫检点他人。”圣人孔子也曾说:“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意思是:遇事多责备自己,少责备他人,在自我反省中改善自己的不足,弥补自己的短处。
人们常常陷入是非之地,为是非之事所累。这是因为,人人都有自己的是非,要想评论出其中的对错是不可能的,若是一意坚持自己的是非而去评论他人的是非,势必会让彼此都陷入困境。“勿论人非”也是古人想告诫我们的处世为人的道理。
有这么一对有趣的爷孙俩。一天,爷爷带着孙子上街买了一头驴,当爷爷让孙子骑着驴回家时,路上的人们开始指责这位孙子不孝敬;当孙子让爷爷骑着行路时,旁人指责爷爷不疼爱孙子;爷孙俩这下犯了难,干脆两人都不骑了,却又招到他人的嘲笑说他俩放着驴不骑,简直就是一对儿傻爷孙;跟着,爷孙俩一块儿骑上这头驴,却又被批评说不爱护动物;最后,爷孙俩只好一块儿扛着这头驴回家。
爷孙俩最后的举动更是让人嘲讽不已。他们的每一次改变都是被“是非”所累。如果按照自己的方式来做事,理性分析他人的评论,就不会造成最后变宝为废,甚至为负担的结果。所以,那些经常在人后议论他人、搬弄是非的人是相当可恶的,这些人很有可能会毁掉他人和自己的一生。因为,常说他人坏话的人本身也会被看不起。
有时间议论他人是非的人必定少了时间来大量和反省自我。所以,那些喜欢评论他人是非的人也必定是缺点多多且从不正视之人。他们不花时间反躬自省,看不到自己的缺点,也就无从改正缺点,长此以往,他们的缺点会越来越多,距离人生的成功就会越来越远。而这一切,对于被他们议论的人来说是没有任何影响的,所谓“正己才能正人”,自己都看不清自己,有怎好去要求别人呢?
王阳明认为,世间的是与非相差仅在“毫厘耳”。既然对错仅在毫厘之间,那何不少谈论一些他人的是非,将更多的时间留给自己好好反省呢?
宁静的心灵需要自省
学须反己。若徒责人,只见得人不是,不见自己非。若能反己,方见自己有许多未尽处,奚暇责人?
——《传习录》
王阳明认为,“人们应该学会自我反省。如果总是责备别人,老是看到他人的不对,便见不到自己的缺点。如果能时常反观自己,就能看到自己身上的很多不足之处,并加以改正,哪里还有时间去责备他人呢”?
不是人人都能从一开始就清楚地认识到自省带来的积极作用。实际上,当我们的心灵经过自省的洗礼,心里的杂念和纷扰就会如流水般流走。
一位颇有学识的老人,在每日清晨的第一缕阳光下,都会与自己的年幼的孙子坐在一起读书。
一日,孙子问道:“爷爷,我每日像您一样地读书,虽然读了不少,但理解的却甚少。有时只能死记硬背,背下来也不知那些话的意义。您说,这样读书,会有收获吗?”
老人听后,笑了笑说:‘孩子,你先用这个装煤的篮子帮爷爷打一篮子水回来。“孩子听后,照做了,可当他打水回来,发现先前打的水都已经漏完了。孩子无辜地望着爷爷,不知所措。爷爷又笑了笑说:“再去打一篮吧,这次记得跑快一点儿!”孩子听了话,又拿着竹篮去打水。
这次,孩子尽管加快了速度,也还是没能打到水。他有点泄气地对爷爷说:“爷爷,用竹篮是打不到水的,你没听说过‘竹篮打水一场空’的道理吗?我去换个水桶给您打水吧!”爷爷说,“孩子,你最后再试一次,这次你尽全力往回跑,看看会有怎样的结果。”
孩子又一次照着爷爷的话做了,但篮子里的水还是漏光了。孩子有点生气地说:“爷爷,你看,篮子里的水还是没有了,您这样根本就没用!”
爷爷又笑了笑回答道:“你真的认为这一点儿用处都没有?孩子,你再仔细看看那篮子。”孩子盯着竹篮又仔细打量起来,突然,他眼睛一亮,说道:“爷爷,这篮子比之前要干净很多了,上面的煤灰也没有了!”
“你终于找到奥妙之处了。用竹篮打水就好比你与我一块儿读书,尽管你读书的时候什么也没记住,但是书依然能洗涤你的内心,影响你的思想。”
自省的作用亦如读一本很难理解的好书,即使我们不能理解书中的一字一句,但它依然能在无形中影响你,教导你。因为一本好书能使我们的心灵得到洗涤,让它纯净清澈。
自省是洗涤心灵的一股清泉,是照亮心灵的一缕光芒,是为灵魂指路的灯塔,自省让我们抛弃浅薄、摒弃浮躁、丢掉自满……让人生从此充满光彩。
人们常常被一时的成功而冲昏头脑。越是在沾沾自喜的时候,越要找个安静的恶空间好好地自我反省。太过陶醉于自己的成绩只会文过饰非,干扰自己的内心,掩盖自以为是的过失。
很多时候,只有身边的人提出了自己的短处,才会被自己知晓。这个时候,我们要做的就是虚心听取他人的建议,并且花时间自我分析、独自反省自己的问题。因为只有勇于面对自己的短处,并及时弥补,才能让自己成长。
忠言逆耳,但利于行。当他人严厉地指出你的不对和缺点时,那些不易被自己察觉的短处就会被心灵之光照亮。我们要做的不是去抱怨他人的苛刻,而是先从自己身上找问题。这一点,唐太宗李世民就是一个伟大的榜样。
李世民有一个十分敢于直言的宰相,名叫魏徵,他像一面镜子一般毫不掩盖地照出唐太宗的缺点。正是因为魏徵的勇敢进谏,使得李世民完善治国之道,让国家空前繁荣。这个辉煌国家的成就,不仅得益于魏徵的敢于直言,更应该归功于李世民的宽容大度。正是因为他强大的包容和及时的自我反省,让魏徵的建议,哪怕是十分刺耳的意见都得以实现,才让国家发展起来。得到成长的不仅是一个国家,还有李世民自己,他一次次地听取建议,自我反省,最终成就了自己高尚的人格,受到万民爱戴。
自省并不是一个简单安逸的过程,就像我们用自己的手切掉身上的毒瘤一般痛苦。虽然如此痛苦,但却是根除病毒的唯一方法。知道和认识自己的短处并不难,难的是敢于面对和纠正。懂得自省,是大智;敢于自省,则是大勇。一个人只要光明磊落行事,心胸开阔做人,也就不怕自省带来的痛苦。王阳明的致良知之说“明心见性”也是这个道理。一切都存在于心中,只要有心自我反省,就是致良知。
孔子说:“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意思是说,君子犯的错误,就想日食和月食。日食之后的太阳愈加灿烂,月食之后的月亮更加皎洁,而君子在改正错误后也会更加受人敬仰。
反省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悔悟是去病之药,然以改之为贵。若留滞于中,则又因药发病。
——《传习录》
反省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持之以恒。自我反省之后必定会有悔悟之感,这时的悔悟是治病的良药,应及时吃下这副良药才能痊愈,若是紧握在手里不吃下去,病依然无法治疗。这是王阳明对自我反省的看法,他认为,人们只有通过自我反省、不断悔悟、吃下良药这三个步骤才能取得人生的成功。
这里我们要讲一个智慧老人的故事:
很久很久以前,一座美丽的山里住着一对儿师徒。师父是现年已八十岁的老头,他有一个很特别的嗜好,就是喜欢模仿徒弟。徒弟做什么,他也做什么。徒弟读书,他也读书;徒弟砍柴烧火,他也砍柴烧火;徒弟跑到别处去玩,他也跟在徒弟左右一起去玩……
时间长了,徒弟很困惑地问:“师父,你为何每日都要模仿我呢?您已高龄,应该做您这个年纪应该做的事呀!”
师父呵呵地笑了,说道:“虽说我现在已经八十岁了,但我模仿你做的一切事情,便又能体验年轻的生活,这不是很好吗?再说了,我在你这个年纪的时候,一定也做过很多荒谬和错误的时候,年轻的时候没有对错的标准,但现在不一样了,经过我多年的自省,早已明白事物的对错。那么,我在模仿你的时候便不会经历你的错误,还能时刻提醒你,这也算是为师之道了吧!”
“徒儿啊,我还想告诉你的是,常常回顾过去,并从过去的失败和挫折中吸取经验和教训,做到每日自省和改正错误,你就会少走很多弯路和错路。”
故事中师父的行为看似可笑荒诞,实则充满哲理。正如《菜根谭》里所说的:为人修身,应该时时自省。这位师父用实际行动教导徒弟做人做事应时刻做到自我反省。如果我们不知反省,任何事都依靠感觉行事,那么就会像摘香蕉的猴子,摘一个丢一个,最终手里还是只有一根香蕉而已。
自我反省是一个提高自己的过程,它让我们在以前的水平上提升自我,超越自我,让我们的人生达到另一个高度。
自省应不拘于细节
吾子未暇良知之致,而汲汲焉顾是之忧,此正求其难于明白者以为学之蔽也。
——《传习录》
王阳明认为,如果一个人无暇保存自己的良知,而是把时间花在一些细节的问题上,这就是把那些难以理解的知识设置成自己做学问的挡路牌了。其实,王阳明想要告诫我们的是,我们在自我反省时,一定不要拘泥于事物的细节,应该看到全局,着重下手。
“细微之处见端倪。”这是很多人为人处世的座右铭。一个人在做事时,细节处理的是否完美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这个人的处世原则,很容易被旁人认识和了解。追求细节等于追求完美,对一个人的前途的确有很大的帮助。
但是,过分追求细节而不顾大局,则会阻碍我们的成功。我们所知道的古时候的圣人,在行事时都是观全局而轻细节的,因为他们很清楚,执迷于细节不仅会浪费纵观全局的时间,还会带来一些不必要的苦恼。
非洲草原上的野马,就是因为过于注重细节而招致生命的终结:
野马都十分厌恶和惧怕草原上的吸血蝙蝠。吸血蝙蝠身小体轻,专门靠吸取其它动物的血液为生,而野马的血就是它们最佳的食物。在猎食时,吸血蝙蝠常常依附在野马的腿上,锋利的牙齿瞬间咬入马腿,并立即吸食其血液。这时,无论野马如何狂奔乱跳,都没法让蝙蝠离开。当蝙蝠吃饱喝足后,野马便会应声倒下。
想必大家会很疑惑,一只小小的蝙蝠怎么能让一头强壮的野马丧生?动物专家们曾对这一现象做过实验。他们通过观察野马死亡的整个过程,发现吸血蝙蝠对野马的生命造成的危害是微不足道的,野马的真正死亡原因是其暴躁的性格造成的。
因为,当蝙蝠吸食血液的时候,有些许疼痛感,野马错以为蝙蝠会吸干它的血而变得十分暴躁不安。它们的狂奔乱跳其实是想立马摆脱蝙蝠,然而,正是因为野马的胡乱跳跃,造成了其血液的大量流失,最终导致死亡。假如野马能很理性地面对或者根本不注意这点疼痛,它们便不会感到不安而狂奔乱跳,也就不会丧命了。所以,当我们人类遭遇不好的事时,也应该理性面对,不为小事抓狂。
曾国藩曾在给弟弟的信中说:“弟论兵事,宜从大处分清界限,不宜从小处剖析微茫。”为了实现更大的目标,应该适当地忽略一些小事,让更多的精力去处理更关键的问题。成大事的人,做事时都有一个特性,即着眼大局。反之,那些成不了大器的人往往很在意细节而不顾大局。曾国藩还认为,每个人都会犯错,没有哪个人是完美的,但只要整体的发展方向是好的就行。这些不执迷于细节问题的言论和看法是曾国藩经过了多年的自省后,方才知晓并理解的。
但是,我们在行事时也不能完全不注重细节。这是一个度的问题,注重细节能让我们更好地完善自己,但过于执迷细节而不精力顾全大局的话,只会因小失大,阻碍成功。就像王阳明所说“用功到精处,愈着不得言语,说理愈难。若着意在精微上,全体功夫反蔽泥了。”意思是说,做学问做到了十分精妙的地方,越是无法用言语表达,说理就越难。倘若一直执着于精妙之处,那么全体的功夫就容易被遮蔽住,这样的刨根问底反而会成为成功路上的阻碍。
自省带来成长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则不至于责人已甚,而自治严矣。
——《悟真录》
王阳明十分赞同孔子所说的“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意思是,见到比自己优秀的人就要努力奋进,与其齐头并进;见到比自己差的人,应该反思自己是否也有同样的坏习惯。这样做才不至于待人苛刻,宽容待己。想要取得成功的人,往往都是严于律己,宽容待人,从自我反省中去发现错误并加以改正,从而完善自己,为成功打好基础。
我国初唐着名诗人陈子昂,幼年随父来到京城。父母的溺爱使陈子昂养成了游手好闲的坏毛病,整日都在四处游玩,甚至沉溺于赌博之中。无论父母怎样相劝和教导,陈子昂都改不了这些坏习惯。
正在大家都为了他的前途而焦头烂额时,发生了这样一件事:
一日,陈子昂像平常一样在外玩耍,碰巧经过一家书塾,又碰巧听到先生说了这样一段话:“人生在世,一个人的品德决定了世人对他的看法。品德好的人,会受到大多数人的赞誉;品德败坏之人,会被他人诟骂。若是一个不学无术,整日放任自流且举止傲慢之人,也无法得到旁人的认可。想要成为世人尊敬的君子,就得先武装自己,让自己博学多才,且用所学之理来反省自己,不断地完善自己。这就是‘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道理。我们常常会对那些成功之人羡慕不已,而他们为成功所付出的巨大努力是我们不曾留意过的。我们应该知道,不经过自身努力就想变得博学多才,就如同缘木求鱼一样幼稚得可笑。”
正是因为无意地听见这段话,使得陈子昂如梦初醒,内心受到很大的触动。那天,他默默地回到家中自我反省,想到自己浪费的大好时光,心里追悔不已。
反思后的陈子昂为自己打造了不同以往的生活——整日与书本为伴,刻苦学习,修炼平行,最终成为一名伟大的诗人。
陈子昂的励志故事告诉我们,反思是取得成功的必经之路,只有通过不断地自我反省和思考,才能清理内心的污垢,抛弃身上不好的习性,吸取教训,总结经验,以致实现完善自我,获得成功。
自省是一面莹澈的镜子,它可以照见心灵上的玷污,继而照亮前进的路途。工作中,有很多人经常怨天尤人,就是不在自身上面找原因。一个人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只有从多方面人手寻找失败的原因,并有针对性地进行自省,才能起到纠错的作用。所以,我们只有做到了不断地自我反省,才能完善我们的不足,使我们不断提高;通过自省,我们还能看到自己的长处,并将优势发扬光大。这两者的相辅相成,便会将我们引领到成功之路,取得相应的成就。
我们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所以,我们应该好好把握,将其充分利用在自己最喜欢做的事上,将其做到完美。这样持之以恒,才能实现自己的成功。这就是王阳明所说的,人人都可以是圣人,只要你愿意付出努力,只要你敢于面对过错,只要你勇于自我反省并改正,成功,就将离你不远。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