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有人对孤独十分惧怕,惧怕它所带来的孤寂、冷清,觉得那一股寒意可以直刺骨髓,让人忍不住打战。
然而我却并不惧怕孤独,相反,我还觉得孤独有什么可怕的呢?我常常特意将自己置身于孤独之中,推掉一切聚会、应酬,独自一人在家中关掉手机、不开电视、不开电脑,只静静地享受安静的气氛。
在这种时候,我最爱做的事就是读书。无论是当代文学还是古典小说,都是不错的选择,哪怕读上一阕辛弃疾或苏东坡的词,都能使心灵得到莫大的享受。
提起苏东坡,我不禁想到,那也是一个敢于面对孤独的人。苏东坡曾因政见的不同难容于朝廷,两次被贬到杭州。在杭州的日子里,他背景离乡,独自一人面对着平静的西湖。
虽然西湖的景色天下闻名,但当一个人独自游走在西湖边时,其孤独的心境也可想而知。不过苏东坡似乎并不介怀,不仅没有自暴自弃,反而潇洒地生活。
当苏东坡第一次被朝廷贬至杭州做通判时,因为喜欢西湖的秀美景色,所以总在西湖的灵隐寺旁边办公。
有一次,苏东坡判了一件案子:在灵隐寺里有一个叫了然的和尚,他虽然是方外之人,但却耐不住寂寞,经常跑到妓院寻花问柳,还迷上了一个名叫秀奴的烟花女子。
为讨心上人的喜欢,了然把为数不多的钱都花在了她身上,以为能博得红颜的真心。可谁知道,当了然把钱财花个精光后,穿着一身破衣服出现在秀奴面前时,秀奴却嫌他穷,与他恩断义绝,再也不肯见他。
了然非常伤心,每天都喝得烂醉。有一次他喝醉酒后又去找秀奴,秀奴将他拒之门外,了然借着酒劲破门而入,把秀奴暴打了一顿,最后一怒之下竟然杀死了她。
当官府的人把了然抓起来以后,发现在他的一只胳膊上刺着一副对联:“但愿同生极乐国,免教今世苦相思。”
这件案子后来呈到了苏东坡面前,他看后提笔在判决词上写道:“这个秃奴,修行忒煞,云山顶上空持戒。只因迷恋玉楼人,钨衣百结浑无奈。毒手伤心,花容粉碎,色空空色今安在,臂间刺道苦相思,这回还了相思债。”
最后了然被押赴刑场,依律斩首示众。
了然乃是方外之人,本应四大皆空,看破红尘,常伴清灯古佛,可是却因为惧怕修行中的孤独,从清净之地重返红尘。而结果呢?不但破了色戒,更破了杀戒,赔上了自己的一条性命。
这个年轻的了然和尚,想必也曾一个人孤零零地游走在西湖边,看着湖中的倒影自怜自艾,念着、怨着心中的那个女子。
孤独,难道真的如此可怕、如此难以忍受吗?
了然的死亡不禁让人联想起给他题判决词的苏东坡,同样是独自生活在西湖边上,同样要经受孤独的考验,但苏东坡却远胜了然。
当苏东坡第二次被贬杭州的时候,虽然是杭州太守的身份,但终究也是被排挤出京城的,按理说更应该觉得孤独、冷清、不被人理解。然而在苏东坡眼中看到的,远不只有了然眼中的风花雪月,更有人间的疾苦。
当苏东坡第二次独身一人来到西湖旁时,正逢杭州大旱,本来可以引水灌溉农田的西湖,现在已经无法依靠。眼看着百姓受苦,苏东坡寝食难安,他感叹道:“若再不整治,更二十年无西湖矣!”
于是苏东坡上书,请求朝廷拨款修缮西湖。然而他的请求并没有得到朝廷的重视,只是象征性地拨了一点款。
拿着这一点点钱款,苏东坡犯了难。这点钱根本不够疏浚河道,而且从湖里挖出来的淤泥也没有地方堆放。
于是苏东坡独自一人反反复复地围着西湖走,想要找寻一个治理西湖的好办法。
有一天,当苏东坡独自走在西湖边时,脑海中突然灵光一闪,他想,西湖有30里长,要绕着湖走一圈,一天都走不过来。如果能把从湖里挖上来的淤泥堆成一条贯通南北的长堤,那不是很好吗?
这时他又联想到:
“吴人种麦,春辄芟除,不遗寸草。”
这也就是说,假使挖掉葑田之后,可以招募农民来种麦,种麦获得的收益,便可以作为整治西湖的资金。
这样一来,疏浚西湖有了钱、挖掘出来的淤泥有了去处、西湖附近的农民增加了收益、西湖还有了一条贯穿南北的通道,既能便利来往的游客,又能增添西湖的景点和秀美。
这可真是一条不可多得的好计策啊!于是,在苏东坡的指挥下,著名的“苏堤”就这样建成了。
假使你去过西湖,在漫步苏堤时,可曾想过在千年前,有一个不得志的太守,为了西湖的百姓,整日孤独地游走在西湖边上?
这种孤独,难道是令人深深惧怕的吗?
这种孤独,难道不值得细细品味吗?
这种孤独,难道不是催人奋进的力量吗?
苏东坡的孤独,不禁又让人想起那个贪恋红尘的了然和尚,一个是本应该六根清净的佛门子弟,另一个是最该看重功名利禄的朝廷官员,两个截然不同的人有着相同的孤独,但最终,他们却走上了不同的道路。
这是为什么呢?
我想,这并不能归罪于或是归功于孤独,关键是看你如何面对孤独。
当你用惧怕的心去面对孤独时,便会想着逃避,用各种方法去消除孤独的感觉。在急切与恐惧中,你很容易“慌不择路”,最终使自己变得更糟。
而当你坦然地、用最单纯的心去面对孤独时,便可以排除杂念,让自己去接受一切美好的事物,从中获得力量。
因此,孤独虽然听起来令人悲伤、令人畏惧,但实际上它却是平静的、祥和的、能给人力量的。
也许你没有去过西湖,也许你没有苏东坡那般背井离乡的经历,但身处社会中,你总会有独自行走在大街小巷中的时候,总有不被他人理解的时候。此时,千万不要心生畏惧,坦然面对每一道风景,哪怕这条路上只有自己,也依然很美丽……
如何去掉对孤独的恐惧
找到恐惧孤独的根源。
要去除恐惧感,首先要知道你为什么恐惧孤独。是害怕一个人独自过夜,还是害怕无所事事的感觉,还是害怕会被朋友们遗忘,抑或是根本不知道孤独是什么样子的,所以才心生恐惧?
努力找出令你对孤独产生恐惧感的原因,才能对症下药。如果你是害怕无所事事,那就合理地安排事情给自己做;如果你害怕没有人分担你的喜悦与忧伤,那就反思你的人际沟通能力……
要对孤独有客观的认识。
从前有一个村子,在村子的后面有一片森林,但是从来也没有人敢进入到森林中去,因为听村子里的老人说,那片森林被巫师施过诅咒,凡是进去的人绝对不会活着出来。
因此,几百年来谁也没有进过森林,大家都远远地绕着它走。直到很多年以后,科考队听说这个故事,便带上仪器前去考察,想看看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原来,森林里被施咒语之说纯属传说,真正的原因是森林里有瘴气,以前的科技不是很发达,没有方法抵御瘴气的侵袭,所以才以讹传讹。
后来,科考队告诉大家一些抵御瘴气的方法以及要在瘴气淡薄的时间段穿过森林,当大家了解这是怎么一回事之后,再也没有人感到恐惧了。
村民们先前对森林的惧怕来自无知,而其后的无畏来自了解。在生活中也是这样,当我们害怕孤独时,皆因对它没有客观的认识。
勇气来自对事物客观的认识,要想去除对孤独的恐惧,你需要对它有更加全面的、客观的了解。
7.推倒那堵超级自恋的墙
我有一个关系不错的朋友,最近心情很差,约了我出来坐坐。
整个晚上他都东拉西扯,似乎是想说什么又不好意思说,我也不便点破,只是跟着他的话语闲聊。
聊着聊着,他突然变得沉默了,一句话也不说,只是坐在那里喝着啤酒。他眉头紧皱,一脸的抑郁。
半晌,他忽然用很正式的语气问我:“你说我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要评价一个人可不是那么简单的,范围太广,我也弄不明白他究竟是什么意思,所以一时间没有回答上来。
他看我答不上来,于是换了一种问话方式:“或者说,在你看来,我是一个特别自以为是的,甚至到了自恋程度的人吗?”
听他这样问,我反倒笑了,因为他的确就是这样一个人。
我跟这个朋友认识了10年之久,总体来说他是一个很不错的人,学历又高,工作又好,相貌也不错,家庭环境优越,更算得上是见多识广。可能正因为这样,他把自己看得比较高,在朋友圈里喜欢当指挥者,凡是他说的话都认为是真理,凡是他做的事也一定是对的。
不仅如此,他常常在言谈举止中流露出这样的语句:“虽然这件事很困难,但我是知道自己的能力的,肯定能把它做得完美”、“我的那些同事真是太差劲了,哪怕他们能有我一半也好啊”、“以我的硬件条件来说,只要想做,别人都不是我的对手”……
每次他说这些话的时候,都并不是在刻意炫耀,也没有看不起别人的意思,只不过在他潜意识里自己就是一个很有能力、非常出色的人,所以心里怎么想就怎么说了。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当他常常这样说话的时候,就会给别人造成一种“这个人有点自信得过分了”、“他也太自恋了吧,什么都是他最好”的感觉。也因为这样,他没有太多朋友,反而处处树敌。
他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只是觉得被孤立,大家仿佛都不喜欢自己。
作为他为数不多的朋友之一,我本来应该提醒他注意一下为人处世的态度,但又不好意思开口。今天他既然主动问我,我便点了点头说:“你是有一点自恋,做起事、说起话来不太注意别人的感受。为什么你会突然这样问呢?”
他叹了口气,给我讲起了不久前发生的一件尴尬事。
前不久,作为部门经理的他参加一个公司内部的会议,到场的都是公司的领导层,还有一部分是员工代表。
在会上,每个部门经理都要做一番发言,畅谈对工作的看法、规划未来的工作以及提出对自己和下属的要求。
轮到他发言了,他站在台上侃侃而谈,连事先准备好的发言稿也不用看,一副胸有成竹、气定神闲的样子。当他讲完话后,便询问员工代表们有没有什么好的意见或建议。就在这时,员工代表席中响起了一个声音:“你说了这么多美好的构想,可是依我看,如果这个部门没有你,这一切构想都不会实现!”
这句话一出,在场的所有人都愣住了,大家顺着声音望去,想找到这个出言不逊的人。
这时从员工代表中站起一个年轻人,我的朋友一看就心知不妙,原来那个年轻人进公司不到半年的时间,素来和他不睦,两个人因为工作上的原因产生过不少摩擦。
只见那个年轻人站起身来,当着全场人的面说:“你从来只会谈个人的想法,丝毫听不进别人的意见。因为在你心目中,你永远都是真理,永远都是最能干、最正确的那一个!我真不明白,一个自恋到这种程度的人,公司怎么会重用他?”
这一番话真是既大胆又刺耳,一下子令全场的气氛十分尴尬,我的那个朋友站在台上脸红一阵白一阵。
事后,那个年轻人由于不识大体、过于偏激,被领导找去谈话,但这件事在我朋友的心中却挥之不去。
几天来,他每天都在想着那极为尴尬的一刻。一个刚进公司不到半年的员工,能够当着那么多人的面,直指他是自恋狂,可见平日里的怨气是多么深。
说到这里,他问我:“我真的是那么自恋吗?竟然让别人对我有这么大的意见!”
“也许那个年轻人的行为有些过激,但他既然这样说自然有他的道理。你想想看,在平时为人处世时,有没有真正听过别人的建议,有没有总是认为自己正确、认为自己了不起?作为你的朋友,我很了解你的语言习惯,有时候你说的一些话可能是无心的,但听在别人耳朵里就是很自恋。”
他听了沉默不语,半晌才说:“你说的是对的,我从小都很自信,这本来是好事,但谁知道在不知不觉中,这种自信竟然发展成了自大,最后就变成了自恋。这也许就是为什么我没什么朋友吧。”
“是的,这的确是原因之一。当你总是表现得非常自恋时,便没有人愿意走进你的世界。因为自恋有时候会让人变得自私。”我说。
“那我该怎么办?”他有些茫然了。
“这并不难,”我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自恋就好像一堵厚厚的墙壁,将你和周围的人隔离开了。你被圈在那堵墙中孤立无援,既走不出去,别人也走不进来。只要你肯推倒心中那堵自恋的墙,就可以改变现在的处境。遇事不要自以为是,多听别人的意见,多向别人请教;和别人说话时不要说得太满,谦虚总是对的;不要认为自己什么都好,你总有不足的地方,总有需要向别人学习的地方。”
“原来如此。”他不住地点着头,表情释然了很多。
这个朋友的问题并不是偶然的,有些人也像他这样,只认为自己是最好的、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对的。这样的人不仅是自恋的,而且是自私的,凡事只考虑自己,丝毫没有为别人着想过。
这其实是一种病态的心理,也是每个人都难以避免的心理。在和他人的交往中,我们都或多或少地以自我为中心。尤其是当心中存在一些优越感时,更会极力表现出来。比如,假使你家庭环境富裕,便容易产生炫富心理;假使你相貌出众,便会觉得谁也不如你漂亮;假使你颇有文采,便会认为别人的文章都是垃圾……
当你极其自恋的时候,便总是希望每个人都围着你转,以你的好为好、以你的恶为恶,假使你流了一滴眼泪,别人的嘴角旁就不能绽放一丝笑容。这非但不会让别人认同你、喜欢你、追随你,反而会将别人赶走,如同画地为牢,将自己关在小小的圈子里。
这时的你便会失去朋友、失去关爱,被孤独所困扰。如果你还不能清醒,觉得是别人不了解你或是嫉妒你,那么糟糕的情况就会愈演愈烈。
要想得到友谊、让更多的人认同你,最好的办法就是推倒那堵超级自恋的墙。不过,这也许有一些困难,因为大凡自恋的人都极不愿意承认自己是错的,即使他们对自己的人际关系感到苦恼,也不愿意面对现实、承认自己是自恋甚至是自私的。
然而,越害怕承认这一点,越会变得孤独,而且这种孤独可不是宁静的、美好的,相反,它会带给你无尽的痛苦与折磨,让你处处碰壁、处处树敌。
因此,请坦然地面对自己吧,你所执著的正是让你痛苦的。动手推倒那堵围墙,你便可以拥有更加广阔的天地!
为什么会自恋太过自信。
自信是非常好的品质,然而任何事都是过犹不及。假使我们的自信心超出了正常的范围,便会上升为自大、自恋。
所谓自信,应该是对自己了解的事情有全盘的把握,衡量自己能否胜任,而不应该在情况不明的情况下就认为自己有能力做好它。如果长此以往,自信很容易变为自恋。
缺乏广博的知识。
我们都熟知井底之蛙、夜郎自大的典故。井底的蛙之所以觉得天就是井口这么大、夜郎国君之所以觉得所辖比汉邦有过之而无不及,皆因青蛙不知井外的天地广博、夜郎国君未致汉地所致。
当我们的眼界不够开阔时,便会觉得自己无所不知、无所不晓。如果我们能够在平时多读一些书或是多出去走一走、长长见识,便会知道世界之大,还有很多东西是不知道的,是需要学习的。
满足虚荣心。
自恋是由于虚荣心所致,即希望别人看到你的长处,且认同它。
法国哲学家柏格森对虚荣心有这样的认识:“虚荣心很难说是一种恶行,然而一切恶行都围绕虚荣心而生,都不过是满足虚荣心的手段。”
由此可见,虚荣心是多么的可怕,如果不能及时根除它,便会使你在歧途上越走越远,很可能产生一些不好的行为。
8.能与自己款款而谈的人绝不会感到孤独
我有一个朋友,是个理佛之人。每年他无论工作多忙,总要抽出十几天的时间,找一间寺庙,去里面进行禅修。
所谓禅修,在我们这些不参佛、没有宗教信仰的人看来,就是一种修行,打坐、念经、定下心神、约束自己。
我虽然不是佛教徒,但也常常向这个朋友请教一些佛教之事。有一次我问他:“你一个久居都市的人,猛然间进入寺院,几天都不与外界联络,你能习惯吗?”
“有什么不惯的呢?”他反问道,“如果你能摒除杂念,进入到某种境界里时,其他的一切便都不重要了。”
听他这样说,我打趣道:“既然你可以习惯,那不如出家好了,为什么还要回到红尘中,经历凡人所要经历的苦痛呢?”
“呵呵,这你就错了。”他摇摇头说,笑呵呵地说:“很多人都认为禅修是为了抛掉什么或是去除什么,实际上不是的。禅修的真正目的是要获得开悟,不但要实现自己的目标,也要帮助其他人实现他们的目标。所以,悟之一字才是最重要的。”
我有些明白了,但仍然存有些疑问:“既然是悟,应该是随处可悟,随时可悟,为什么一定要进入庙中进行禅修呢?”
他想了想说:“悟是可以随时随地的,但当我们还没有达到一定的境界时,需要通过一些外在的方法辅助自己。就好比禅修,它就是要把你从红尘纷扰中暂时拽出来,不和外界接触,不和别人讲话,只有这样,你才能够与自己款款而谈。”
“与自己款款而谈?”这句话带给我一些触动,我轻声地叨念着。
“是的,”他看我似有所动,便继续说:“只有与自己对话,才能看清自己的一切,比如你真正的想法、真正的需要、优势与劣势……这种款款而谈并不是插科打诨,而是认识自己,从而达到领悟的目的。”
我想了想又问:“那当你身处寺院之中,与自己对话之时,就不会觉得孤独、冷清甚至难以忍受吗?”
“我就是要这种孤独啊!”他看我茫然的样子,便解释道:“当孤独的时候,才能真正地排除干扰,找到内心的自我。这种孤独并不难以忍受,反而是一种宁静,是一种充实。如果你有时间也可以去感受一下,一个真正能与自己款款而谈的人,绝不会感到孤独。”
尽管我直到现在也没有去寺院里体验过禅修,但却当真被朋友的那番话震撼了。“一个真正能与自己款款而谈的人,绝不会感到孤独”,这是怎样的一种力量,可以驱除痛苦、压抑,只留下平静与淡定。
从那次和朋友聊天之后,我便经常有意识地与自己对话,只不过地点从寺院变成了静谧无人的夜晚。有时我会自言自语,对着空气中的自己讲一些经历过的事情;有时会写写日记,记录下一些心情;有时会干脆给自己写一封信,像与笔友一样真诚地交谈。
渐渐地,我喜欢上了这种与自己对话的感觉,尽管是独自一人度过整个晚上,却并不感到孤独,反而有一种畅快淋漓的感觉。每当我与自己聊天过后,都能更清楚、更客观地认识自己,看到内心真实的想法,不被其他的事物迷住双眼。
有很多人都害怕孤独,所以总是找别人聊天说话,把所有大事小情挂在嘴上,无论是工作、生活还是爱情,都被他们念叨了一个遍。他们企图以这种方式逃避孤独,希望能在与他人的对话中得到安慰、得到温暖。
然而,在我们天南海北地畅所欲言时,有没有想过找一个安静的时间,和自己的心灵说说话呢?
孔子云:“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当三十岁的时候,我们能够自立;当四十岁的时候,我们可以不被外界的种种所迷惑;当五十岁的时候就知道天命了。所谓知天命就是一种悟,如果我们能够早一点开悟,不用等到五十岁那么久,生活岂不是会更加精彩吗?
不久后我又从网上看到一篇科学新闻,说心理学家证明,每天和自己说上三五分钟话,可以有效地治疗失眠症和抑郁症。
我想这大抵也是同样的道理吧,在与自己说话的过程中找到自己,认清自己,达到豁然开朗的境界。当与自己说话时,也必然是在孤独中的。
这真是神奇,一个是玄妙的宗教,一个是科学实验的结果,两种方法从形式上看有所不同,而其中蕴涵的道理却是那么的相同。
在我学会与自己对话前,每逢碰到不顺心的事情都会首先找朋友倾诉,相信很多人都像我一样。
找人倾诉也是一种宣泄情感的方式,但有两个缺点:一是当和朋友倾诉时,你的思维会随着对方的思维游走,而对方未必是客观的、理性的,而且你的情绪也会受到当时环境及谈话气氛的影响。当你被外界的各种因素干扰时,很难真正地达到心平气和的状态。
二是你若是控制不好自己的言谈,很容易变成令人厌烦的祥林嫂,让对方对你产生反感。
还有一些人,遇到挫折并不去找朋友倾诉,而是把事情闷在心里,一个人独自承担。这种孤独并不是我提倡的孤独,因为它实际上是一种逃避,不愿意面对现实,连提都不想提起。
这种做法非但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把自己永远置于痛苦中,有害无益。
因此,当我们感到孤独时要学会同自己对话,像遇到一个久未谋面的朋友,让欣喜荡于心底。虽然这个“朋友”不能给你语言上的回应,回答你的话语,但他会让你感受自己的存在,感到被关心、被重视。
当你学会坦然地面对孤独,便可以让自己冷静下来,客观地看待所发生的事情,尽量排除主观因素的干扰,使自己找到最佳的处理方法。
在这个过程中,也许你不会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但却可以找到一点萤火,照亮前方的黑暗,让你不会迷失,不会绝望,并依靠自己的力量面对困难、面对生活。
在以下这些时候,将自己置于孤独中,聆听内心的声音
在人生低谷的时候。
人生在世,有晴日也有阴雨;有顺风顺水,也有逆水行舟;有春风得意,也有马失前蹄。
当遇到人生的低谷时,再积极、乐观的人也可能会变得低落和消极,甚至认为自己是最差劲的,什么都做不好,没有人喜欢自己。
这种坏心情对我们的影响是很大的,假使不能及时缓解,可能会导致我们对生活完全丧失信心。
当处在人生低谷时,我们应该将自己置于孤独中,请出心底那个懦弱的、遭受打击的我,与他平静、理智地谈话,帮他找出失败的根源、肯定他的优势、鼓励他东山再起。
在被光环围绕的时候。
与人生低谷时相比,当我们获得了某些成绩、赢得了大家的肯定、被光环围绕时,更需要让自己变得孤独。
人都是虚荣的,当得意扬扬时,便会得意忘形、头脑发热,变得很不清醒。假使在这个时候你不能将自己置于孤独中,很容易会迷失自我,不知道天多高地多厚。
在心情浮躁的时候。
在这个追求物质的社会中,心情很容易变得浮躁,做任何事都没有耐心,喜欢投机取巧、得过且过。
在这种时候,请务必郑重地将自己置于孤独中。唯有这样,才能够使心灵冷静下来,认清自己,脚踏实地地做人、做事。在面临抉择的时候。
人一生的道路很长,经常会遇到一些岔路口。当我们站在这些岔路口,茫然无措地面对几条未知的道路时,又该如何抉择呢?如果稍有不慎,便可能走上弯路、错路,甚至无法回头。
在这种时候,孤独又要出场了。它可以使你静下心来,排除杂念,通过理智的判断来选择一条最适合自己的道路。
9.用不着根除孤独,只要把它抚平
曾经有很多人问过我这样的问题:“怎么才能根除孤独?”
然后他们又自问自答地说:“我试过很多方法,看娱乐节目、读笑话、听音乐、跟朋友交谈……但这一切似乎都不管用,孤独就像野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对于这样的问题,我总是反问:“为什么一定要烧尽野草呢?就让它们长成田野吧,你可以在上面播撒各种花的种子。那是多么漂亮的景色啊!同样的道理,为什么一定要根除孤独呢?只要将它抚平,生活就是美好的!”
然而,抚平孤独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记得曾经看过一则故事:有一个年轻人,他很想皈依佛门,常伴青灯古佛,于是就跑到庙里,请老方丈为他剃度出家,从一个红尘中人变成了一个小和尚。
可是小和尚出家才一个月,就无法忍受孤独了,毅然还俗而去,下山做一个普通人了。
又过了一个月,还了俗的小和尚又不愿意沾染红尘的市井气息了,便央求老方丈让他再次出家,并保证一定不会再还俗了。老方丈心一软,便答应了他的要求。
这一次,小和尚在庙中待了半年后,又受不了了。他一边嚷嚷着“这里太孤独了,怎么留得住人呢”,一边收拾包袱回家了。
就这样,小和尚一会儿出家,一会儿还俗,每次都是信誓旦旦地要做个佛门弟子,可是时间一长就忍受不了孤独了。他来来回回地折腾了好几次,让老方丈很是头疼。
当小和尚又一次要出家时,老方丈对他说:“你不用剃度了,也不用出家了,你忍受不了孤独的。但是你也不要回红尘中去了,你同样也受不了那里的喧闹。这样吧,你就在这半山腰的凉亭上开个茶摊吧,既可以为前来上香的施主做一点事,又可以不用山上山下地跑来跑去。一切都随缘吧。”
小和尚被老方丈说服了,真的在半山腰上开了个茶摊。每日为上山进香的施主端茶送水,闲来无事就进寺庙跟着和尚们念念经,既清净又不寂寞。
由此看来,要抚平孤独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并非一时一刻就可以做到的。就像故事中的那个小和尚一样,来来回回折腾了好几次,最终也没能留在寺中。
大多数人在刚开始接触孤独的时候可能都像这个小和尚一样,陷入其所带来的痛苦中,感到难以忍受,或中途放弃,或痛苦不堪。但也有一些人驾驭了它,将它驯服得如同一匹对主人百依百顺的神兽,使它带着主人遨游另一片开阔而美好的天地。
奥地利诗人里尔克就属于这样的人。
里尔克是一个很喜欢孤独的人,在他的很多作品中都有描写孤独的诗句。
里尔克出生在一个普通的铁路职工家庭中,很小的时候父母就离婚了,破碎的家庭使他过着一种与同龄孩子不同的情感生活。
长大一些后,里尔克进入一家军事学校,但他并不喜欢这里,只不过当时的平民阶层都以让子女从军以跻身上流社会为时尚,所以里尔克才不得不来到军事学校上中学。
这段求学的日子,被里尔克视为是对精神与肉体上的摧残,这也更加加深了他的孤独感。
不久后,里尔克因为身体条件太弱而被军事学校除名,尽管他后来转读一所商业学校,但依然提不起任何兴趣。
就这样,年轻的里尔克怀着孤独、寂寞的心情遍游欧洲各国,他会见过托尔斯泰,给大雕塑家罗丹当过秘书,还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应征入伍。
这种颠沛流离的生活使他充满了孤独和悲观的情绪,在无人理解的情况下,他只有把自己的思想寄托在文学作品中。
里尔克的一生有着很多著作,如《生活与诗歌》、《梦幻》、《祈祷书》、《新诗集》等。在写作的过程中,他仿佛走进了另一个世界,尽情地挖掘诗歌中的音乐美和雕塑美。
慢慢地,里尔克对孤独有了全新的感受,他认为正是孤独使生活有了不一样的体验,于是他将美好的孤独赋予在自己的作品里。从作品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里尔克的孤独并不是一种自我与社会的对抗,不是被社会抛弃、被人群孤立,而是一种与众不同的生命体验,是一种坚定的精神力量,是一种对自我的深层次思考。
里尔克不仅将自己沉醉在美妙的孤独里,还常常开导一些惧怕孤独的人。在《给青年诗人的信》中,他这样写道:“在圣诞节到来之际,当您在节日中比平日更难忍受孤独时,您不会收不到我的问候。可是,如果在那时您发觉孤独很厉害,那就为此感到高兴吧。因为(请您自问)不厉害的孤独算什么呢?孤独只有一种,它是厉害的,不容易忍受的,差不多所有的人都会碰到这种时刻,那时,他们情愿放弃这种时刻,换取任何一种不管多么平庸而毫无价值的交际,跟随便什么人,跟最微不足道的人取得一点点表面上的一致……”
在里尔克的眼中,孤独非但不可怕,反而像情人一样美丽,一样令人迷恋。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抚平了孤独。
孤独就如同一匹桀骜不驯的野马,如果你是一个技术糟糕又没有耐心与毅力的骑师,很容易让它甩在地上,碰个鼻青脸肿;而如果你是一个技术精湛的骑师,并与它展开一场持之以恒的较量,那么总有一天会将它驯服,让它对你俯首称臣。
如果你有足够的技术,那么就像里尔克一样征服孤独,让它为你所用;如果你的技术还不够炉火纯青,那也不妨像开头故事中提到的那个开茶摊的小和尚一样,为自己找到一个折中的解决办法,也不失为一种人生智慧!
当抚平孤独时,我们可以……
当抚平孤独时,便不会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仿佛每走一步都会被怪兽吞掉,你将可以挺起胸膛、昂首阔步,直面所有的困难,享受所有的美好。
当抚平孤独时,即使一个人坐在公车的角落里驶向陌生的地方,也不会觉得焦虑和无助,反而会悠闲地透过车窗,欣赏窗外的风景。
当抚平孤独时,就算好朋友放你鸽子,你也不必气恼、沮丧,大可以一个人跑到KTV,拿着麦克风与自己飙歌。
当抚平孤独时,哪怕失恋或找不到心爱的人,也不会难过得想哭,可以一个人漫步在街头,微笑地看着来来往往的手牵着手的情侣们,在心里祝福他们幸福、快乐。
当抚平孤独时,即使周围的人都不赞同你的想法、对你产生质疑,你也不会感到孤立无援、不被理解,一个人的舞台会被你装点得更加漂亮。
当抚平孤独时,就算没有人陪你去旅行、没有人陪你喝酒到人事不省、没有人陪你聊天到天亮、没有人陪你做这做那,你也会安排好节目,给自己创造别具风味的诗情画意。
当抚平孤独时,你便不会自暴自弃、不会只看到阴暗的事情、不会凡事都往坏处想,你会在其中找寻乐趣,为自己增值。
当抚平孤独时,精神世界再也不会空虚,你可以把握思绪,为自己创造一场精神世界的饕餮盛宴。
当抚平孤独时,生活会在瞬间由丑恶变得瑰丽,你也会从禁锢自己的小屋中走出来,奔向无拘无束的天地,逍遥自在地漫步在蓝天白云之下。
在我们的一生中,免不了要面对孤独,这是一段必经的历程,也是一段奇妙的历程。一个人的时候,不必再为人际费神,不必再与恋人争吵,不必再装模作样地做事,就像一首歌中唱的那样:“终于能像鸟儿自由飞,终于能大方去买个醉,终于可以贪玩和晚归,嘿嘿嘿,一个人万岁……”
是啊,孤独是一份难得的体验,每个人都应该送给自己这份最好的礼物。嘿,一个人万岁!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