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锋芒毕露,难以善终
【原文】
物朴乃存,器工招损。
【译文】
物件朴实无华才能完好地保存,器具过于精致就容易招致损伤了。
【释义】
事物因朴实而不惹人注意,俗人眼中的缺点却成了它自存的法宝,而器具过于精致会让人觊觎,在相互争夺中造成对器具本身的伤害,这正是它自身太耀眼造成的结果。
【事典】
苏秦是战国时期的纵横家,年轻时曾在鬼谷子门下求学,学习努力勤奋,思维敏捷,博闻强识。自以为学业有成后,前去向老师道别。鬼谷子想考察一下苏秦学到了什么程度,便提问了他几个问题。苏秦口若悬河,侃侃而谈,没想到鬼谷子不但没有为学生出色的口才感到高兴,反而皱起了眉头。
苏秦见到老师的面部表情,很小心地问:“先生,是我回答得不好吗?您为什么不高兴呢?”
鬼谷子说:“你说得很好,并没有什么过错。”
苏秦听了更加不明白老师为何不高兴了。
鬼谷子解释说:“有句话叫‘事不可尽,尽则失美。美不可尽,尽则反毁。’你只知道能言善辩能表露自己的才华,唯恐不能发挥到极致,却不知一味玩弄口才容易引起他人嫉妒,从而引来祸患啊!”
苏秦听了老师的批评,很是不以为然,变得闷闷不乐,但也不敢再争辩什么。
苏秦本想凭仗自己出色的口才,四处游说以求谋个一官半职,没想到却碰了一鼻子灰,很失落地回到家里,又遭到家人接二连三的数落。家人都劝他说,立业当以务实为本,只想着耍耍嘴皮子谋得饭碗,哪有那样的好事?还是死了这门心思吧。
苏秦受挫后,开始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焚膏继晷,勤学苦读。苦修了一年后,苏秦又四处游说,这一次收获颇丰,一个人持有六国相印,甚是威风。
有一次,他经由家乡去赵国办事,有大批人马相随左右。人群中苏秦的兄弟和妻嫂看见苏秦威严气派的样子,吓得连忙跪拜在地,苏秦不解地问:“过去你们很是瞧不起我,今天见我为何行此礼?”
嫂子连忙回话说:“如今你已经非比寻常,我等不敢再有不尊。”
苏秦笑笑说:“口舌之能也是很了不起的一种本事,如果我不勤学苦练此术,很可能会在田间地头辛苦度日了,怎会有今天的荣耀?”
能言善辩的出色口才成就了苏秦的荣耀,同时也遭到了他人的嫉妒,为他最终被害埋下了祸根。
苏秦在齐国担任宰相时,其才能受到其他臣子的妒忌,于是,他们联合起来,向齐王进谗言,诬陷他心怀恶意,图谋不轨。表面上看好像处处在为大王卖力,实际上别有用心,大王如果被他漂亮的言辞所蒙蔽,将会给齐国造成严重性的灾难。
苏秦得知群臣在齐王面前进谗言后,先是一惊,因为他对齐王并无二心,后又自信地说:如果论辩词,没有人能比得过我,他们是不能加害于我的。
有一个与苏秦关系很好的朋友,知道实际情况并不像苏秦想象的那么简单,心急如焚地对苏秦劝说道:“大人遭到大臣的一致嫉恨,不是一天两天了,他们都是齐王身边的重臣,大人平时在齐王面前能言善辩,而深得齐王宠信,无意中威胁到了他们的利益,他们看在眼里恨在心里,所以今日才一起报复大人,想来齐王也不会无动于衷,大人还是小心为好。”
后来,齐王果然对苏秦产生了戒心,对他由原来的百信不移改为百般怀疑,不管苏秦如何为自己巧言辩解,再也不能取信于齐王,于是为了逃避灾难不得不离开了齐国。
最终他还是遭致周围群臣的嫉恨,在忍无可忍之下,这些人派人刺杀苏秦,苏秦带伤逃走,因伤势过重而身亡。
【事典启悟】
古往今来,一些过分张扬、锋芒毕露之人,虽然功劳很大,官位很高,但也因其才能出众,技艺超群,行为脱俗,招来了别人的嫉妒、诬陷,最终不得善终,这是尽人皆知的历史教训。所以为了自身的安全,不要故意显露自己的才华,不过分引起别人的关注,你的秘密也就不容易被人知晓,这样你可以节省许多宝贵时间做自己的事情,不会有人来妨碍你。
30拙于言辞才能隐藏真意
【原文】
言拙意隐,辞尽锋出。
【译文】
拙于言辞才能隐藏真意,话语说尽锋芒就显露了。
【释义】
人际交往中,特别是上下级之间,或不太熟悉的朋友之间,言语不可太直,直率的语言犹如一把利剑,在伤害别人的同时,也会给自己带来不利影响,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意思,才能收到所期望的效果。
【事典】
王陵是刘邦手下的一位重要谋士,他为人仗义,性喜直言,争强好胜,早年追随刘邦东征西战,甚是勇敢,战功无数。
他的母亲对王陵身上存在的缺点非常担忧。有一次,她被项羽抓为人质,王陵派手下到楚军营中探望,他的母亲告诉来访者说:“请转告我儿,我一切安好,不要为我担心,用心辅佐汉王就是了。我儿哪儿都好,就是有一样,说话毫无遮拦,这是我最担心的,请您转告他让他以后说话慎重些,这是我最后想叮嘱的。”
王陵的母亲说完就刎颈自杀了,以彻底断绝项羽要挟王陵的想法。
王陵的母亲对儿子的脾气很是了解,儿子身上的这一缺陷后来果然为其自身招致了祸患。
雍齿是王陵早年结交的好朋友,但刘邦很是讨厌他,也很反对王陵与他交往。有一次,刘邦把王陵招来,颇有微词地说:“雍齿这个人品行有问题,行为多不检点,遭到许多人的诟病,而你却乐意与他来往,这是为何呢?”
王陵直言不讳地说:“我觉不出雍齿有什么不好的地方,主公不喜欢是一个人的喜好而已,但也不能干涉别人与其交往,这是我个人的私事。”
刘邦听了心里很不舒服,却也不便说什么,就无奈地挥挥手,让他退下了。
王陵对刘邦的做法颇有怨言,就与朋友周勃唠叨这件事,让他为自己讨个公道。周勃长叹一声说:“主公一向憎恶雍齿这个人,你又不是不知道,你不考虑主公的喜好,私下与他交往也就罢了,怎么可以毫无遮拦地把心里的想法完全说出来,冒犯主公呢?主公一定会对此耿耿于怀的。”
王陵还是觉得自己做得对,不服气地说:“我对主公忠心耿耿,从来没有什么外心,只不过是说了几句实话,主公怎么会介意呢?大丈夫光明磊落,敢作敢为,这有什么不对的吗?”
周勃无言以对。
等打下江山,论功行赏之时,王陵没有得到厚封,只是谋得个安国侯的职位,许多人也都为王陵感到不公,请求主公能给予厚遇。刘邦却说:“王陵作战勇敢,确实立下了不小的功绩,但其他方面他的能力就一般般了,打江山只凭有猛劲是远远不够的,他还觉得我亏待了他?”
王陵怎么也想不通自己为主公一心效劳到头来得到的却这么少,于是就想直接找刘邦论个长短,他的家人知道后连忙哭跪着阻止说:“你的毛病全在你这张破嘴上,这样的待遇全是因为你说话不知遮拦造成的,现在还想去找人家理论,难道你还嫌祸端不够多吗?你再不知悔悟,恐怕我们也要跟着你受连累。”
王陵听后才打消了原有的念头。
刘邦死后,政权掌握在了吕后手中,王陵出任右丞相。有一天,吕后将王陵、陈平、周勃等大臣召集起来,对他们说:“大汉江山的建立和稳固与吕家付出的心血有着很大的关系,我想让吕氏子弟称王,不知各位意下如何?”
周勃、陈平二人虽然心里极力反对太后的这一做法,但都面面相觑,没有人敢发表意见,唯有王陵站出来反驳说:“先皇曾宰杀白马,歃血为盟,说‘倘非刘氏而立为王,天下人共击之’。先皇遗训如此,不能改变。吕氏立王,有悖先皇的意愿。”
吕后听后很不高兴,回过头来让周勃、陈平二人发表看法。两人回答说:“形势不同了,其道自然不同了。先皇平定天下,分封刘氏子弟为王,这是人之常情。但现在是太后临朝执政,再说吕氏曾为汉室政权立下了汗马功劳,称王也没有什么不妥当的。”
吕后听了这才满意地笑了笑。
事后王陵谴责周勃、陈平二人趋炎附势、投其所好,与先皇的遗训于不顾。陈平说:“太后想那样做,我们去阻拦是毫无意义的,硬要按照先皇的意愿办事是不可取的。在进谏直言方面我们可能比不上你,但在日后稳定刘氏江山方面跟我们相比,你就逊色多了。”
没过多久,吕后找了个理由将王陵的宰相一职罢免了,10年后王陵患病去世,而陈平和周勃等人因表面上拥护吕后,自身力量得以保全,也为日后铲除吕后势力,最终重兴汉室江山积累了力量。
【事典启悟】
直言直语是一个人致命的弱点,因为喜欢直言直语的人常常只看到现象或表面,也只考虑到自己的“不吐不快”,而没有考虑他人的立场、观念、性格和感受。所以直言直语不论是对人还是对事,都会让人难以接受,造成人际关系危机,使得人们都离你远远的,生怕一不小心被你的直言直语所灼伤。唯有巧于变通,隐藏自己真意的人,才能保存自己的实力,曲折地达到最终的目的。
31说话要留有回旋余地
【原文】
识不逾人者,莫言断也。
【译文】
见识不能超过别人的人,不要说判断的话。
【释义】
对发生的一件事情,如果自己的见识不能超过别人,或者想不出万全之策,最好不要做任何结论性发言,如果不求甚解就下结论的话,很容易使自己陷入两难境地。
【事典】
西汉时期,丞相田蚡和大臣窦婴两人曾经因为要不要给灌夫将军定罪一事发生过一场争执,在一般人看来,这本是一件很不起眼的小事,但由于两人的身份地位都不同一般,所以这件小事闹得非同寻常,惊动了整个朝廷,连汉武帝也心绪不宁起来,不得不将朝中的文武大臣召集起来,就这件事在朝堂上公开议处,但是,每个大臣谁都不敢第一个开口评断谁是谁非。因为他们谁都清楚这件事不好做出评断,一边是汉武帝的亲舅舅田蚡,一边是汉武帝的表舅窦婴。两人都是很厉害的角色,都有着很硬的政治后台,偏袒哪一方都可能会得罪另一方,只怕一开口有哪句话说的不对了,会给自己带来危险乃至杀身之祸。
汉武帝见大家都不发表意见,心里很不高兴,先对大家鼓励一番说:“国有国法,大家有什么想法尽管畅所欲言就是了,不要总是顾虑重重,只要提出来的想法符合法规就是合理的,至于语言之间有什么不妥当的地方,朕一律不会怪罪你们的。”
虽然有汉武帝的再三鼓励,但是众大臣还是面面相觑,谁也不敢相信皇上的话会一言九鼎,谁也不敢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仍然沉默不语,一言不发。
汉武帝一见自己鼓励了一番仍然没有效果,便点名,让专门负责监察、执法职务的御史大夫韩安国首先发表意见,还正颜厉色地对他斥责道:“以法论断是非是你的本职工作,别人不吭声,你应该带个好头,如果这件事今天弄不出个结果,朕要拿你是问!”
韩安国一听吓得慌忙上前叩首谢罪,虽然他心里清楚这件事本来是田蚡的错,是他在挟嫌报复,窦婴并没有什么不对的地方,但是如果据实做出评判,得罪了如日中天的田蚡,对自己是很不利的。但是如果偏袒田蚡,对自己也没有好处。虽然目前窦婴已经没有了太皇太后做靠山,暂时失势免官在家,但谁也说不准窦婴会不会有一天东山再起。应该如何回答才好呢?
韩安国经过一番思索,终于想出了一个谁也不得罪的两全其美的说法。他回答说:“灌夫乃是一个武夫,田丞相和窦大人因要不要给灌夫将军定罪一事发生争执,臣以为很不值当。在田丞相看来,灌夫行为不轨,欺压百姓,横行霸道,这是事实;窦大人为灌夫求情,说他为国家为民立下大功,只是酒后乱性,不应判处死刑,说得也有道理。所以,如果非要分清谁是谁非,那么应该说是灌夫一个人的过错。陛下英明睿智,臣相信陛下会做出英明决断的。再说,此事双方又都是陛下的至亲,臣以为此乃陛下的家事,他人不过多参与为好。”
大家都觉得韩安国说得很在理,纷纷以皇上家事为由,请皇上明断。汉武帝想了想,觉得这话说得有道理,也就不非要人们论长短了。
最后,窦婴、灌夫被判处死刑,如日中天的田蚡性命得以保全,但后来田蚡因为冤孽深重,后在惊恐中死去。
【事典启悟】
韩安国知道这件事不好处理,说不出什么高明的见解,就避免对此事做出明确的判断,把烫手的问题留给了皇上自己去处理,从而保住了自己的官位,毫发无损,还为众人解了围,受到大家的好评,并有了日后的升迁和皇上的恩宠。所以,当你不能想出两全其美的方法时,不要恣意断定谁是谁非,巧妙地交给有能力者去做就是了。
32势弱不要说忌讳的话
【原文】
势不及人者,休言讳也。
【译文】
势力弱于别人的人,不要说忌讳的话。
【释义】
话语权往往与一个人的身份地位成正比的,大人物可以“登高一呼”“一言九鼎”,而小人物则是“人微言轻”。当一个人的势力没有达到某种程度,还没有能力为说出的话负责时,口无遮掩,想说就说,百无禁忌,无权决定的大事也随便下达命令,势必会引起上级的不满。
【事典】
邓艾,字士载,三国时期魏国人。年纪很小的时候就失去了父亲,跟随母亲以给人放牛为生,又因为言语有困难,说起话来结结巴巴,很不连贯,虽然很有才,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也没能谋得个什么差使。后来终于有机会见到了一位非同寻常的人物,从此命运有了转机,这个人就是曹魏帝国的太傅司马懿。司马懿对邓艾出色的军事才能非常赏识,便委以官职,从此,邓艾跻身于魏国的军界、官场,官职一升再升,成为了魏国后期最为出色的将领之一。
公元263年,邓艾奉命率师西征蜀国,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而他不畏艰险,只带了2000个骁勇之士潜进人迹罕至的阴平小道,身先士卒,砍刀开路,手下各个轻装便甲,身上缠着绳子,攀悬崖跳峭壁,靠着非凡的胆气,在密林中急行军;在崇山峻岭间迭阁造桥。就这样尽经险阻,走奇道,出奇兵,出其不意地包围了蜀国的都城成都,迫使蜀国的皇帝后主刘禅束手投降,刘备所开创的蜀国至此灭亡。
虽然他的名气不如诸葛亮、刘备、曹操、关羽的名气大,名字不怎么被后人关注,但就是这样的小人物改造了历史,消灭了蜀国,结束自东汉末年以来的分裂局面,完成了当年曹操他老人家一辈子都没能完成的千秋霸业,对重新实现中国统一起到了重大作用。
由于建立了这样的殊荣,朝廷下诏大大褒奖邓艾,邓艾因此居功自傲,并常常对部下夸耀说:“你们要不是因为我邓艾,怎么会有今天!”又对蜀国的降臣说:“你们幸亏是遇到我才有今天不被杀害的日子,如果是遇到吴汉之流,早已经身首二处了。”
在他被封为太尉,并增邑二万户之后,他的骄傲情绪进一步膨胀,说话更是无遮无拦,经常用不容置疑的口吻上表,对善后重大国事,提出指令性的意见,包括修造船只,做攻吴的准备;以优厚的待遇对待刘禅,封他为扶风王,其子也封为公侯,诸王为驸马都尉;任命师纂兼领益州刺史,任命陇西太守牵弘等人兼领蜀中各郡郡守;对蜀国其他群臣,则根据其地位高低,或任命他们为朝廷官员,或让他们领受自己属下的职务,又命人将战死的将士和蜀国的阵亡将士一同埋葬,以此表示对投降蜀人的优宠,来诱使还没有投降的吴国。他还要后世人都记得他的丰功伟绩,于是,他在绵竹修建了记功台,表彰自己的功勋,留传后世。
这样的重大事情只有朝廷才有权决定,因此,司马昭很不高兴,就派人告诉他:“凡事应当上报朝廷,自己不得做主。”没有想到邓艾摆出一副“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态度,并自以为是地说:“蜀国地理形势十分重要,应当及早做出事后安排,如果凡事都等朝廷的决定,路途遥远,恐怕会误了大事。古人说‘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我受命出征,已经消灭了蜀国,因此至于稳定新降之国的局势,应该由我灵活来处理。”
邓艾这样说并不是完全没有道理,只是对于一个在外手握重兵的人来说,口出这样的狂言,无疑会让人们产生疑心。这个时候,一直与他有矛盾的对立派就趁机上奏皇上,说他所作所为与谋反无异,司马昭也无法忍受他的自高自大,毕竟君命有所不受,司马昭还不是君,不能够容忍他不受,于是,一道诏书下来,将邓艾父子囚车押送京师,中途被仇家杀掉。
【事典启悟】
邓艾的能力和才华都是一流的,对国家忠心耿耿,不但仗打得好,政绩也不错。谁知道居然和儿子一起莫名其妙地被砍掉了脑袋。邓艾虽然死得有些冤屈,但也是其性格造成的悲剧,为后人提供了反面教材。
在现实工作中,许多人自恃劳苦功高,觉得自己是上司眼里的红人、功臣,便洋洋得意,忘乎所以,忘记了自己的身份,说话也毫无忌讳,不是自己权力范围内的事也随便做主,惹怒了上级到头来自然会有吃不尽的苦头。
33真正的王者不会与人争辩
【原文】
王者不辩,辩则少威焉。
【译文】
真正的王者不会与人争辩,争辩会减少一个人的威严。
【释义】
所谓的王者不会逞口舌之利,非要向众人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以此表明自己的权威性。因为这不仅不会增加一个人的威严,反而会对其自身形象造成负面影响。想一想,即便自己赢了,对方哑口无言了,能如何呢?自己就很光彩了吗?费尽口舌心力不过是让别人暂时噤声,由此增添的心理沟壑却是难以填平的。
【事典】
米开朗基罗是16世纪世界伟大的艺术家,1502年的一天,他来到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州,见到一块在别人看来毫无用途的被废弃了的石头,便突发奇想,想将这块石头巧妙地雕刻成手持弹弓的年轻大卫。
有一天,米开朗基罗的赞助人索德里尼来到米开朗基罗的工作室对他的工作进行参观。自以为在雕刻艺术领域很懂行的索德里尼对眼前的大卫雕像品头论足了一番,站立在这座大雕像的正下方挑剔道:“米开朗基罗,你的这项雕塑品整体看上去不错,但它还没有达到完美无缺的程度,你看看它的鼻子,是不是太大了?”
米开朗基罗不以为然,他知道并非如此,而是因为索德里尼的观察角度有问题,但他并没有与之争辩,非要论述一番谁对谁错,只是假装赞同索德里尼说得很有道理,然后爬上支架,朝着大卫雕像的鼻子轻轻地敲打了几下,并将藏在手里的石屑掉下一些来,让索德里尼感觉是从雕像鼻子部位掉下来的,其实他对大卫的鼻子根本没有做任何改动。
然后,让索德里尼爬上支架再仔细观察一下,问道:“你看现在怎么样了?”
索德里尼满意地点点头回答道:“这样看上去完美无缺了。”
米开朗基罗知道索德里尼是自己的赞助人,如果用言辞为自己申辩而冒犯了这位赞助人的话,对自己一点好处没有。即便自己说的是真理,非要分出个谁是谁非来,也会让对方感到难堪,这样的做法显然是愚蠢的。但是如果按照索德里尼的建议,改变鼻子的形状,很可能会使自己辛辛苦苦打磨出来的艺术品受到损害。怎样才能纠正对方的错觉呢?他想出来一个两全其美的方法:假装接受索德里尼的建议,装模作样地对雕像进行调整修饰,然后让索德里尼换了一下观察角度(爬上支架让他靠鼻子更近一点),这样既原封不动地保住了雕像的完美,同时,又让索德里尼感到自己的高见是多么的正确!
这个巧妙的方法使米开朗基罗赢得了胜利的双重力量:既坚持了自己的“真理”,又没有冒犯他人,保护了对方的颜面。
智者不辩的例子并不鲜见。1688年,英国着名建筑师雷恩爵士为西敏斯特市设计了一座豪华庄伟的市政府办公大楼。建成后市长开始在二楼办公,他总是担心有一天三楼会坍塌下来,砸毁他的办公室。于是,他找到雷恩,要求在二楼大厅里再加两根支柱,以稳固房子的结构。
雷恩知道市长的这种担心完全是多余的,房子稳固得很,所谓坍塌只是心理上的负担而已,但是雷恩并没有与市长争辩,没有向市长证明自己的这一认识来反驳市长,更没有嘲笑市长的杞人忧天,而是照着市长的要求建造了两根石柱,市长心理上的担忧消除了,对雷恩非常感激。
好多年过去了,有一天有人无意中发现这两根石柱根本没有顶到天花板,并没有起到实际的加固作用,但是这两根柱子并没有对雷恩原有的设计艺术产生破坏作用,反而使人们见到这两根柱子后,对他肃然起敬了。
雷恩知道争辩一点用处没有,行动和示范是最重要的,于是,就按照市长所要求的去做了,既满足了市长的心愿,消除了市长的顾虑,同时又用行动向后人证明了他原有的设计并不存在问题,加固石柱是没有必要的。
【事典启悟】
非要与人一争高低,争得面红耳赤,非要分个我对你错,显示自己多么的高明是非常愚蠢的,如果争辩半天证明你是错的,等于给自己找难堪,即便你是对的,你胜利了,你的名声也会受到损害。因为你使对方难堪,事后对方会千方百计地挑你的毛病,与你过不去,甚至将你不愿被人所知的丑闻散布与众。
所以说争辩是一点好处没有的,它不但不能为你赢得荣耀,反而会对自己造成负面影响,真正有修养的人是不会用争辩来证明自己的英明的。
34言多祸藏,智者讷言
【原文】
智者讷言,讷则惑敌焉。
【译文】
有智慧的人话语迟钝,话语迟钝可以迷惑敌人。
【释义】
智者讷言,大智若愚,实乃养晦之术。愚、拙、屈、讷都给人以消极、低下、委屈、无能的感觉,使人放弃戒惧或者与之竞争的心理。但愚、拙、屈、讷却是人为营造的迷惑外界的假象,目的是为了减少外界的压力,或减少对方对自己的注意力,使自己可以在不受干扰、不被戒惧的条件下,暗中积极准备、以奇制胜。许多成大事者,在成就大事之前都有韬晦的历史,最终以这种弱者的姿态做出强者的举动。
【事典】
北魏末年,权臣元乂擅权,肆行杀戮,哪位王公大臣不合他的心意,就有可能徒遭脑袋被搬家的危险。在这样的白色恐怖下,北魏孝文帝的侄子广陵王元恭虽身为常侍,给事黄门侍郎,也担心有一天稍有不慎,会引起杀身之祸。经历过宫廷争斗的元恭明白祸从口出的道理,所以,为了避免意外之灾,他决定从现在起装作生病,把自己变成哑巴,不再说一句话。
没多久,广陵王突然患病,病得不能说话的消息惊动了整个朝野。为了避免引起人们的怀疑和关注,元恭以患有喉部疾病为借口,要求到洛阳郊外的龙华禅寺修心度日,每天除了吃饭睡觉之外,就是静坐诵经,不再与外界保持往来。
但是,元恭的低调仍然没有躲过朝廷中一些与他有着利益冲突的大臣们的关注。北魏永安元年(公元528年),有人向孝庄帝元子攸揭露说,广陵王元恭是在装哑,别有用心,不可等闲视之。如果现在不引起重视,很可能会引起一场宫廷政变。不仅如此,民间还有人纷纷议论说,龙华寺的上空有王气,那里隐居着将来的真命天子。
孝庄帝听说这一消息后,大惊失色,开始惶惶不可终日,立即派人到华龙寺缉拿元恭。元恭吓得逃跑到了上洛山,最后还是被抓住了。在接受审讯的过程中,元恭还是装作哑巴,在回话的时候使用哑语。孝庄帝最终没有从他身上发现任何谋反的迹象,再想到元恭是自己的族叔,就释放了他。元恭回到龙华寺后的半年多的时间里,一直小心翼翼,生怕再有什么闪失。
北魏普泰元年(公元531年)的十月,权臣尔朱荣的侄子尔朱兆发动政变,杀死了孝庄帝,由长广王元晔执掌政权。
当时,炙手可热的尔朱氏原先议立元恭为帝,但又不清楚他是不是真的不能说话,于是尔朱氏就派人经常到龙华寺“考察”元恭,摸摸实际情况。元恭虽然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但一直关注着天下大势的发展变化,他知道动乱的局面已经过去,才开始向人们表露他的真实情况。
公元531年,广陵王元恭在闭口不言长达八年之久后,最终登上了皇帝的宝座,成了北魏王朝的第十个皇帝,史称节闵帝。在登基那天,元恭接受文武百官的跪拜,滔滔不绝发表雄辩的执政演说,根本没有嗓音方面的疾病。
【事典启悟】
在面临生命威胁的紧要关头,韬晦者无不恬然淡泊,大智若愚。这种低调做人之术在所有做人术中利用得最为充分。一个“讷”字设计了巨大的假象与骗局,掩饰了真实的野心、权欲、才华、声望和感情,这种甘为愚钝、甘当弱者的低调话术,实际上是精于算计的隐蔽,它鼓励人们不求争先、不露真相,让自己明明白白过一生。
35忠臣不会夸耀自己的功劳
【原文】
忠臣不表其功,窃功者必奸也。
【译文】
忠臣不会表白他的功劳,偷取他人功劳的人一定是奸臣。
【释义】
所谓的忠臣,是真正忠于皇帝的臣子,而所谓奸臣,是指窃取他人功劳,蒙蔽欺骗皇帝的臣子。皇帝最忌讳的便是臣子主动表功,经常吹嘘自己的功劳或苦劳,强调自己的重要性,好像地球离开他就不转了似的,而真正忠于皇帝的臣子从来不居功自傲,表明自己多么了不起,来赢取更大的功名。
【事典】
常话说“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在古代,当一个新王朝建立后,那些为统治者立下汗马功劳的良将能臣会因失去再利用的价值而难逃被杀的命运。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也在他登基后大开杀戒:从1380-1390年,受丞相胡惟庸牵连被杀的功臣、官僚共达3万多人;1393年,有赫赫战功的将领蓝玉以及与其有关的人士均被杀,先后牵连被杀的竟有几万人;洪武十五年的空印案,洪武十八年的郭桓案,被杀者更多达8万之众,总共有10多万功臣死在了朱元璋的严刑重刑下。
但是,为明王朝的建立和中国的统一立下了不朽功勋的名将,朱元璋身边的谋将帅才徐达,深得朱元璋的宠爱,后来不但没有遭到朱元璋的杀戮,反而使得朱元璋对他万般尊敬,并以礼相待,其原因在于徐达功成名就之后一直保持不居功自傲的低姿态,使朱元璋也就不再将他视为自己政权的威胁。
在其戎马一生中,徐达每年春天挂帅出征,暮冬之际召还京城,回来后立即将帅印交还(“成而还,拜上印绶,待命于家,略无几微矜伐之色”《明太祖实录》),朱元璋见此很高兴,赐他沐浴,设宴欢饮,称他为布衣兄弟,而徐达却更加恭谨。
更难能可贵的是,作为一名杰出将领,他不像别人那样一旦手握兵权,便过上穷奢极欲的生活,而是与所有的士兵同甘共苦,过着极为简朴的生活。
他的一家人居住的房子低湿狭小,朱元璋曾在私下里对他说:“徐达兄建立了盖世奇功,还没有好居处,我就把过去的旧邸宅赐给你,让你好好享几年清福吧!”所谓旧邸宅就是朱元璋称帝前做吴王时所住的豪宅,可徐达坚决辞而不受。
出征的时候,每当看到军粮不足、士兵不饱的境况,徐达常常不饮不食;扎营未定,他不进帐休息;士卒生病负伤,他前去探视慰问,给予医药治疗。他良好的道德品行使得他在众兵中树立了极高的威望,士兵对他充满了尊敬和感激之情。
有一次,朱元璋请徐达到府邸饮酒,朱元璋为了让他留宿,席间将他强行灌醉,然后给他盖上被子,又亲自把他抬到床上让他睡下。徐达半夜醒来,面对陌生的环境,慌忙问身边的人:“这是什么地方?”侍者告诉他说:“这是旧内。”
徐达听了大吃一惊,吓得脸色都变了,慌忙起身奔到台阶下跪倒在地,连呼:“臣罪该万死!”朱元璋因此而大为快慰,对他就更加放心、信任了,还命令手下在此旧府邸前修建一所宅第,门前立一石碑,并亲书“大功”二字。
虽然徐达对朱元璋忠心耿耿,恭谨有加,但仍然未能免除朱元璋对他的怀疑和猜忌,但由于徐达在政治上忠贞不贰,经济上不贪不占,生活上十分检点,在人品上为人低调,从不招摇,也就没有任何可抓的把柄,况且,他还在和州救过朱元璋的命,从而也就避免了“狡兔死,走狗烹”的厄运。
洪武十八年(1385年)二月,徐达病逝于南京,享年54岁,朱元璋为之辍朝以表哀悼,并亲临灵堂祭奠,伤心欲绝。朱元璋下诏追封徐达为中山王,谥号“武宁”。洪武二年(1369年)春正月,朱元璋又下诏建立功臣庙,并亲自确定功臣的位次,以徐达为第一,并将其肖像陈列于功臣庙内,称赞其为“开国功臣第一”。
【事典启悟】
《管子》中有这样一句话:“凡论人有要:矜物之人,无大士焉。彼矜者,满也。满者,虚也。满虚在物,在物为制也。矜者,细之属也。”这句话告诉我们,凡事成就一番伟业的人,没有一个是具有骄矜之气的人。从小与朱元璋在一起的徐达虽然论名望和功劳无人能比,但他从来不自我赞扬,他十分清楚“伴君如伴虎”的道理,他知道与这样的皇帝在一起,只能共苦,不能同甘,不沽名才会其名愈溢,不矜功才能其功愈显,如果自表其功,无异于引火烧身。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