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儿子一起成长1-父爱如山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二十二年来,那个戴着高度近视眼镜,喜欢旅游、探险的人,每每带给我和儿子生活中的缕缕阳光。从相识到相伴,从少年到中年,这个人,以他的率真、幽默、乐观、刚强和快乐感染着我,影响着儿子……

    爸爸典型的笑容。

    又是一个晴空万里的日子,阳光明媚而灿烂。

    我走在英才学院美丽的校园里,看着那些朝气蓬勃的年轻学子,感觉温暖慢慢渗透我的身心。我甚至闻到了阳光的味道——那种奇妙的、沁人肺腑的馨香。

    我的心仿佛被一缕清风掀动,那些珍藏在我心底的岁月的阳光,就这样在心头点点绽放——

    二十二年前那个初秋的上午,阳光清爽而温情。丈夫用地排车把我和儿子从医院的产房拉回了家。在和丈夫一起回家的路上,我轻轻掀开小小的被角,让初来人世的儿子,第一次沐浴在阳光下。那一刻,我闻到了阳光的味道,那是淡淡的奶香味儿,是最纯最美的人生味道……

    无数次,我站在春天和煦的阳光下,看儿子翻滚在草地上,那么生动,充满了活力。风携带着阳光的馨香,带给一个年轻母亲无限的幸福和快乐……

    二十二年来,那个戴着高度近视眼镜,喜欢旅游、探险的人,每每带给我和儿子生活中的缕缕阳光。从相识到相伴,从少年到中年,这个人,以他的率真、幽默、乐观、刚强和快乐感染着我,影响着儿子……

    这个儿子可以直呼其名的人,在儿子的成长中,真的功不可没。

    父子如哥儿俩

    每当夏杨吃冰糕的时候,他的爸爸就故意装得很馋很馋的样子,让夏杨先给爸爸吃。爸爸就大口大口地吃,夏杨则仰着头乖乖地看着、等着,直到吃得剩下一小块的时候,才还给夏杨。其实,那时夏杨哪里知道,是爸爸怕他吃多了,对肠胃不好。

    父子如哥儿俩。

    我的一位朋友曾经多次跟我说起她第一次见到夏杨的情景。当时她到夏杨爸爸的办公室,正好夏杨也在,夏杨用手拍拍爸爸的肩,说:“伙计,你刚才说的事儿咱们晚上再谈。”然后他爸爸摸着夏杨的脑袋,说:“好。”又郑重其事地对我朋友介绍:“这是我儿子。”

    朋友惊讶:这是父子俩?跟朋友一样。

    这样的场景其实经常在我们家出现,我们三个人在一起就是三个好朋友。除了在一些严肃的问题上,他爸爸会以父亲的角色给他指导和帮助,其他更多的时候两个人像朋友一样平等,像哥们儿一样亲密。夏杨叫他爸爸经常直呼其名,他爸爸也经常就对他说:“爷们儿,来看看怎么回事?”

    有一次,我们坐出租车出去,一路上三个人说着话,下车时夏杨喊:“爸爸妈妈快点儿。”司机很惊讶地问:“原来你们是一家子啊,还以为是朋友呢,这么说话,有意思。”

    丰子恺先生曾经说过:“我以为世间人与人的关系,最自然、最合理的莫过于朋友。君臣、父子、兄弟、夫妻之情,在十分自然合理的时候都不外乎是一种旷久的友谊。”

    夏杨的爸爸和夏杨玩起来不像父子像哥们儿。夏杨画画的时候,他也跟着一起涂鸦;下雨了,爷俩儿还在雨中“一、二、一……”地跑着步;有时夏杨在家里,老远就听见有人唱着:“你从哪里来,我的朋友,好像一只蝴蝶,飞进我的窗口……”夏杨急匆匆跑出去迎接爸爸,父子俩就“打闹”到一起了……

    直到现在,夏杨对爸爸也是经常用德州话直呼其名,因为从夏杨小时候,父亲就没摆过“父亲”的威风和架子,就像朋友一样地和他相处,经常和夏杨捉迷藏,说笑话,逗得夏杨哈哈笑。

    夏杨的爸爸以他的童心、快乐,掩藏起父亲厚重的爱,在与夏杨一起玩和冒险中,把父子关系变成了亲密的朋友关系。

    所谓父爱,就包括平等地欣赏和理解孩子的能力,它其实是由童心转化来的。夏杨的爸爸是个童心十足的人。有时候我和儿子跟他一起上楼梯,他在前面走得快,一会儿见不到他了,拐角处等着吓你呢!尤其是我们工作压力大的时候,他更是经常在家里用这种小孩子般的童心,来释放压力,缓和气氛。我是个在别人面前很矜持的人,甚至有些放不开,但跟他在一起,心灵却那么自由和放松。

    从小时候我就跟着爸爸走遍大江南北。

    我的朋友对我说:“原先听说你家夏院长幽默、乐观,只是一个概念,没见过。在一起时间长了,才真正‘领教’。跟这样的人在一起,要是不高兴,就是自己的原因了。”

    夏杨小时候,他经常把夏杨举到头顶上,放到肩膀上扛着。夏杨会走路之后,他就把夏杨放到自行车的前座上,一有空闲就带着他出去“探险”。在路上,他会天文、地理对夏杨说个不停。夏杨一直记得,爸爸在自行车上不是给他唱歌,就是跟他说话,但不是像妈妈讲童话故事,爸爸讲的都是“历史真事”。

    他带着夏杨一起去探险,找新鲜的、不知道的东西,农村的水塘、猪圈、奶牛场,城市的胡同、公园、游乐园……

    夏杨小时候,我们一起出去看电影,夏杨的爸爸总是最积极的倡导者。他总是出其不意地用那种让大家喜出望外、神秘的语气说:“看电影去啊?”

    一家三口骑坐在他的二八号大自行车上兴高采烈地奔向电影院的情景,是我们共同记忆里最快乐的时光。

    夏杨到现在还会开玩笑,说自己小时候遭了“懒妈妈”和“馋爸爸”的暗算。所谓“懒妈妈”就是我故意不去替他做一些事情,而是让他自己去做,锻炼他的独立能力;而“馋爸爸”就是每当夏杨吃冰糕的时候,他的爸爸就故意装得很馋很馋的样子,让夏杨先给爸爸吃。爸爸就大口大口地吃,夏杨则仰着头乖乖地看着、等着,直到吃得剩下一小块的时候,才还给夏杨。其实,那时夏杨哪里知道,是爸爸怕他吃多了,对肠胃不好。

    万里长城千秋在,山海关前父子兵。

    夏杨的爸爸在高校时,经常去参加全国各地的编写会议,总是尽量带上夏杨,夏杨就像他的一个“小包裹”,跟着他走遍大江南北。有时,爸爸在房间里开会,夏杨就一个人拿个小板凳,坐在会议室门口,开完会就去跟爸爸游山玩水,去体验各地的风土人情、优美风光。

    寒暑假,我们全家会一起去“行万里路”。夏杨的爸爸是从事历史研究的,他带我们去的地方,更多的是有丰厚的人文历史积淀之地,西柏坡、都江堰、赵州桥、乔家大院……每到一处,人文历史,他都会讲给夏杨听,而且我们还各抒己见,探讨、争论。

    他比我带夏杨去的地方更多更远,他给夏杨的是另一种教育和引导。

    当时在他任教的学校旁边,有一个打靶场,没事的时候,他经常一个人去那儿捡弹壳,回来给夏杨做成玩具。有时候他也会带夏杨去,他会对夏杨讲武器,谈战争。

    对男孩子的教育确实和对女孩儿不太一样,爸爸就是把他对儿子个性、世界观的熏陶,对政治、体育的关注等等的引导,把一种男性的竞争精神,带到了儿子的世界中来。

    他不是高高在上的父亲,他把父亲厚重的爱,藏在童心和率真中,用平等和分享,向儿子传达着一个男人的情感和品质。

    父亲说自己做了三件事

    如果说我对夏杨的教育,是更细腻的生活中的随机教育,那夏杨的爸爸对夏杨的爱和教育,就是在和他的嬉戏、玩耍中,形成了一种有效规则。

    一家三口的远行,是珍藏在记忆里的宝贵时光。

    我在一些关于养育儿子方面的书中看到,一个父亲如果在儿子小时候付出更多的心血,在以后的时光里,就会收获更多。

    这种收获不仅仅是良好的亲情关系的建立,更重要的是,儿子在五岁以后,心里会有一种力量,使他渴望离开母亲的世界,走向父亲的世界。从父亲身上,他会知道男人的身体,朦胧中体验到男人的精神,学会用男人的行为方式去处理和他人的关系,他的性别角色,就会和社会的要求比较吻合。

    有些男孩子到了青春期,跟父母的关系变得非常“敌对”,但夏杨与我们一直保持着坦诚、互相尊重的默契。从他小时候开始,我们经常进行周末清晨的“床上卧谈”。星期天都不上班了,夏杨会跳到我们的大床上,躺在爸爸妈妈中间。聊一聊,谈谈心,商量一些问题的解决办法,互相说说心里话,包括我们对夏杨的“教育”,甚至“批评”,也是在这样的氛围里进行的。

    现在夏杨放假回家,有时候周末的早晨,也还习惯性地跳到我们的大床上,只是他一米八的大个,躺在我们中间,显得有些拥挤了。

    父母人格和心理的健康对孩子有着至关的影响,营造一个温馨的、和谐的、安全的家庭气氛,也是孩子教育过程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一个充满着责备、埋怨、争吵的家庭,肯定无法给予孩子良好的教育。

    如果说母亲是孩子的港湾,那父亲就是孩子远航的领航人。

    夏杨的爸爸经常和夏杨一起讨论政治、军事和体育,这是我陌生的话题。但他们爷俩儿在一起,就像两个好朋友一样聊得那样起劲儿和开心。有时候,我看着他们,想:这就是男人之间的语言吧?

    西方有一位作家,曾经采访了近一万个男性,询问他们与父亲的关系,结果,几乎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说自己与父亲的关系似乎很疏远,沟通起来比较困难,甚至无话可说。

    有一些人说:“男孩儿就是亲母亲,远父亲。”我不这样认为。有一个十四岁的女孩说:“大人问孩子的一个最愚蠢的问题,就是:‘爸爸亲,还是妈妈亲啊?’”

    孩子说得很有道理,血缘亲情,哪有远近?孩子对父母的态度,实际上是父母对孩子态度的一面镜子。

    不是父亲的角色,决定了与儿子感情的疏远,而是父亲在儿子成长中的“缺席”,导致了父子情感交流的障碍。五岁以后的男孩子渴望从对母亲的依恋情感中,走到父亲的世界中——那个他一直仰望的成年男性的世界。他渴望和父亲更多地待在一起,这是一种看不见的心理力量,这种心理力量随着青春期的来临,会越来越强烈。

    如果父亲在儿子生命的关键期,没有积极介入儿子成长的过程,那他和儿子之间就不容易形成心灵的默契。等到青春期或者儿子有了麻烦,再去管束教育,父亲就处在了一个影响力很小的位置上,而且很容易与儿子发生冲突。

    所以,在儿子成长的关键期,父亲应该与儿子在一起度过足够的时间。对儿子教育的积极介入,将有助于儿子成长为一个更强壮、更健康的男孩。

    夏杨在和爸爸平等的友谊中,获得了一种内在的力量。那是只有父亲才能给予的。

    曾经有朋友和夏杨的爸爸开玩笑:“人家夏杨的英语好,是妈妈教的;人家杨文有一套教子理论,你这个爸爸都做了什么?”

    夏杨的爸爸说:“我只对夏杨做了三件事:(培养他)乐观幽默的性格,不懈的人生追求,对外部世界的向往和探究精神。”

    其实,在儿子的成长中,夏杨的爸爸付出的,又怎么会是这简单的三句话能够概括的?

    夏杨刚出生时,夏杨的爸爸工作不是很忙,按时上下班。夏杨所有的尿布几乎都是他抢着洗的,让我腾出时间专门照料孩子。他不像有些男士,觉得洗尿布不好意思。下班后,他端着大盆的尿布,唱着歌,去院子里的水池冲洗,洗完了把尿布晾晒在阳光下。要知道,我们当时就住在地区行署的家属院里,到处都是他的同事和领导,但他说:“洗尿布是体力活,爸爸有时间,洗洗尿布不很正常吗?”

    那一幕幕情景,至今历历在目。当年,夏杨的爸爸编的十二本书,就是他这个做父亲的,经常把要求“和爸爸一起编书”的夏杨扛在肩上完成的。

    夏杨一岁多时,我到外地进修,孩子正好要断奶,天天晚上找妈妈,他爸爸半夜抱着他,假装下楼找妈妈,找着找着儿子睡着了,回家一放到床上又醒了,又要下楼找,一遍、两遍、三遍……直到再也没有力气上下楼。早年育儿的辛苦,有他那么多的分担,我才能够腾出时间看许许多多的教子书,才有可能不断地去进修学习,探索幼儿英语教学法。

    我去上海学习半年,孩子很小,都是他一个人带着。

    我记得我们一起从德州上火车,他带着夏杨去济南,中途下车了。我一个人坐在去上海的火车上,自己一直流泪,有对孩子的不舍,还有对他一个人带孩子的挂念。

    其实我知道,他会受累,但他会用他的方式给夏杨更多的东西。

    我去英国留学的时候,夏杨就住在我妈妈家里。那一年,夏杨的爸爸也在外进修。只要有时间,他就尽量回来陪孩子。他当时已经收到了来自英国的邀请函,去研究“二战”史。但他考虑到,我不在家,孩子渴望父亲在身边,并且他已经答应了夏杨,要在暑假带他出去旅游,他不能对孩子违背自己的诺言,于是他放弃了去英国的机会,暑假一个人带着孩子去旅游了。

    这是他从小对夏杨的示范教育——一个人的承诺不能随意失信。从小到大,他对夏杨总是言出必行,一诺千金。如果说我对夏杨的教育,是更细腻的生活中的随机教育,那夏杨的爸爸对夏杨的爱和教育,就是在和他的嬉戏、玩耍中,形成了一种有效规则。

    所以,夏杨在青春期,不但没有任何的逆反,反而更容易听进他爸爸的一些建议和意见,能够更像朋友一样交流和沟通。因为在岁月中,他们之间早已经建立了一种牢固的心灵联结。

    一个父亲和儿子的平等的关系,当然不会仅仅体现在孩子能够直呼父名,父亲拍拍孩子的肩膀。夏杨的爸爸不会对夏杨用命令的口气说话,总是像朋友一样平等地交流问题,一块儿探讨对夏杨重要的、关系到他发展前途的一些问题。

    2006年暑假,夏杨同时收到剑桥博士和银行年薪百万的录取通知时,他的爸爸很自豪地拍着夏杨的肩膀,说:“爷们儿,你还真行!”但同时也给出了自己的建议:“读博士是一辈子的事,你到世界顶级实验室看一看,怎么搞科学研究,学习人家老师忘我的科学精神,这是人生难得的一种经历。”

    我认为,在小智慧上母亲的作用大,大智慧上父亲的作用大,两者不可缺少。在对夏杨的教育上,我和他爸爸保持了互补的一致性。

    所谓“互补”,是说扮演的角色是互补的,我就是妈妈,比较细心、耐心地面对孩子;他就是爸爸,就很乐观、幽默、开朗,在日常生活里面带着孩子探究新事物,做一些小男孩喜欢做的事情。

    我们有分工,但配合很默契,基本上没有在孩子面前有过教育观念方面的冲突。当孩子大了以后,我们会有三个不同的意见,谁说了算呢?当然是谁说得有道理,就谁说了算。当我和他爸爸说法不一致的时候,夏杨会充当裁判的角色,在讨论甚至是辩论中,寻求正确的答案。

    我们英才学院的校训是“自强不息,与时俱进”,夏杨的爸爸相信这种精神对夏杨也会有影响。他对夏杨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不管遇到什么事情,一定要坚强。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

    他用那双温暖的手,带着力量和刚强,领着夏杨经历着一个稚气男孩向成熟的男性的转变。

    一个孩子完整的人生中,怎么能够缺少父亲那份厚重的爱呢!

    即使后来在创办民办高校的过程中,工作的压力越来越大,夏杨的爸爸还是一次不落地坚持去参加儿子的家长会。他说:“既是对儿子在校情况的了解,也是对人家老师的尊重。”

    现在,万里相隔,夏杨的爸爸还经常和夏杨手机短信往来,夏杨也会像对朋友一样地叮嘱他:“注意休息,别累着!”

    我曾经接受一个电视直播节目的采访,主持人问我:“你理想中的另一半是什么样子?”我说:“他很上进,又很温和,对孩子好,又对我很理解,总能给身边的人带来快乐……”还没说完,主持人就说:“我怎么听你说的就是你们家夏院长?”

    我开玩笑说:“这么多年正因为我对他的印象没有变,所以至今我们还没分手。”观众笑了,我也笑了。

    爱他,就要放手

    我也渴望儿孙绕膝的天伦之乐,但生命中总有一种使命感,在召唤着我放弃一些东西,去承载另一些东西。所以,在和儿子一起前行的路上,我们是在“舍”中,获得着我们的幸福。

    从瑞士到日本,从埃及到捷克,这世界都别有风情。

    我坐在沙发上,看着电视突然觉得很想儿子。我对丈夫说:“真盼着夏杨上完三年博士,就让他赶紧回家,回到咱们身边……”话没说完,丈夫就打断我说:“还是教育专家呢!这不和老母鸡一样,要把孩子窝在自己的翅膀底下吗?让他自己选择他的天空,别给他负担。”

    我翻然醒悟。

    我想起夏杨当年要选择出国读书时,我的母亲对我说的话:“只要是对孩子的将来有好处的,做母亲的就不要考虑自己的感受。”那时,我正因为对儿子的不舍,在是否让他出国的问题上犹豫不决。

    哪个母亲不希望自己的孩子留在自己的身边?但孩子远行的背影中,有母亲的不舍,更有母亲的欣慰。

    爱他,就要放手。我不是在夏杨小时候,就用“推出的爱”,做好了让他自己独立走向社会的准备了吗?

    我想起了前段时间到我曾经住过的地方,看到的一幕——

    一个高高大大的男孩,替他的母亲拎着菜,伴在母亲的左右,越走越近。我认出,那是曾经同住一个楼的邻居。那个男孩与夏杨同岁,他的母亲告诉我,他已经大学毕业,因为自己不舍得儿子远离,又让儿子回到了自己的身边。

    男孩很乖顺地站在母亲身边。我知道,从蹒跚学步开始,他的母亲就很少松开他的手。二十二年里,她领着儿子沿着她的生命幸福线,一起吃饭、一起买菜、一起散步,儿子永远在母亲的视线里……

    或许,她是幸福的,有高高大大的儿子常伴自己的左右。与她相比,我是不是把儿子放得太远了?可是从儿子出生的那一天起,二十二年里,我一直在做的,就是为了儿子能尽早地从我的身边离开,去寻找他自己翱翔的天空。我领着儿子从德州到珠海,从珠海到济南,从济南到国外,行走的脚步从来没有停下。聚少离多,那是我们三个人为选择的生活和目标而付出的代价。

    我也渴望儿孙绕膝的天伦之乐,但生命中总有一种使命感,在召唤着我放弃一些东西,去承载另一些东西。所以,在和儿子一起前行的路上,我们是在“舍”中,获得着我们的幸福。

    到现在,夏杨有两次背影让我难忘——

    一次是我出国的时候,送他到学校,他头也不回地走进教室。那个小小的背影伴随我在英国两年。就是这个背影,激励着我在国外珍分惜秒,刻苦攻读儿童英语教学法。期间,我的同学们都把我去法国游玩的签证办好了,但为了参加国际儿童英语研讨会,我放弃了旅游。那时候,我的脑海中总有儿子小小的背影显现,我在心里想:“我要有能力创造更大的爱,给那个小小的背影以坚强的支持。”

    有时候,想家,想儿子,实在难以忍受!我走在英国静静的街道上,一个人低声而有力地唱:“人生苦难,本来就多,再多一次又如何!朝着我梦中的方向去,错了我也不悔过……”

    还有一次是夏杨第一次去英国的时候,我和他爸爸去机场送他。十七岁的孩子,我就这么开始真正放飞了?在机场我左叮咛右嘱咐,我心里那个不舍和牵挂啊,真是一种心灵的煎熬。在检票口,他回头笑着挥手向我们告别,然后就大步流星地走向登机口。

    那一刻,我看着他宽宽的背影,眼泪刷刷地流了下来。从北京回济南的路上,车走了六个小时,我的泪也流了六个小时。

    那个宽宽的背影,就这样留在了我的记忆里。那是长大的儿子远行的背影。我当年的远行,我曾经与他的一次次别离,是为他远行做的准备和努力啊!

    “做有利于他的选择,做有利于人生目标的选择,让他实现自己选择的意愿。”这是我和丈夫一致的选择,即使不舍,也感欣慰。

    其实,在我和丈夫的人生路上,我们又何尝不是在选择中放弃,在放弃中选择着?在人生的一些关键时刻,为了那些更长远的东西,我们作出了别人难以理解的一次次舍弃。

    丈夫平均每六年换一次工作,每次都是在别人认为不应该放弃的时候,去选择了更具挑战性的开始。而我,也是几经放弃,与他携手,去追求梦想。

    当年,我从英国留学回来的时候,几乎每个人都在问我:“你为什么回来?”我要从珠海放弃高薪回山东时,又是几乎每个人都不解:“你为什么回去?”在我的人生中,几次理性的放弃,都是为了多年以来的那个梦想——办自己的学校,教更多的孩子。

    有人问:“你不累吗?”

    我说:“能把生命的能量释放到最有价值的地方,就是我的快乐。”

    人的命运不是天生注定的,而是自我选择和奋斗的结果。

    我的父亲和弟弟曾经对我说:“别太累了,歇歇吧。”可了解我的丈夫说:“她闲不住。如果闲得住的话,她当年也不考大学,这些年也不干这么多事了。”

    他用愿意理解我的心,伴着我前行在奋斗的路上,即使我因此没有对他周到细心地照顾。

    要获得就要有付出。人生的很多收获,今天看似美好的生活,是用很多的遗憾换来的——

    深冬的中午,夏杨一个人站在学校的大槐树下,穿着单薄的衣服,啃着一个烧饼,冻得直流鼻涕。

    酷暑的中午,放学后,夏杨来到我的学校,看我和工作人员忙个不停,他等我等到一点半还没吃上饭,空着肚子去了学校。

    一家人晚上回到家,已经忙得三天没买东西了,东翻西翻,翻出了两个土豆,三个人自得其乐地吃了一顿“减肥晚餐”。

    我外出学习回来,丈夫因为工作的劳累,已经在医院的病床上躺了几天……

    岂止是遗憾,更多的时候是心痛。

    但我们一家三口都不会因为这些,而彼此埋怨,相反会因为艰难而更加互相体谅,尤其是夏杨和他的爸爸,更是在乐观、幽默中,制造着艰苦中的快乐。

    这就是生活的一部分,酸甜苦辣才是人生。

    我喜欢中国传统的太极图。那种阴阳对立互补的物质结构和运动规律,同时也昭示着一种人生的哲理:和谐产生美和力量。

    夏杨的爸爸经常对夏杨说的一句话就是:“得意不忘形,失意不失志。”遇上一点挫折的时候,我也会告诉我自己:物极必反,否极泰来。要是特别高兴的时候,应该知道还会有不高兴的事情在等着你;特别低谷的时候,也会有新的希望出现。调整好自己的心情,尽最大努力地做好今天的事情。

    哪有完美的生活?只有你自己想要的人生。

    如果是自己的选择,那就情愿为这选择付出遗憾——只要我所爱的人幸福,我想做的事能够去做。

    其乐融融一家人。

    我曾经跟夏杨的爸爸说:“夏杨的成长过程中我们没有给他留下什么阴影吧?我出国的时候离开他,会不会让他心理上有阴影?”

    “他知道你是为了学习,这个时候该做取舍的时候应该做,这不是阴影,是示范。”这个人总是给我最理解的劝慰。

    我们一起在“舍”中,收获着我们想要的人生。

    我很喜欢一首歌——《你是幸福的,我是快乐的》。

    “可是我的脚步总有你牵挂着,再难走的路算什么……

    你是幸福的,我就是快乐的,为你付出的,再多我也值得;

    与你是同路的,我就是幸运的;我幸福走过的,是你搀扶的。”

    二十二年的岁月,在我和儿子一起成长的路上,“亲情在左,友情在右,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花香弥漫”。我套用了冰心的诗句。

    因为有了爱,才有了今天的一切。

    很幸福,点点滴滴的相处;

    很幸福,有你陪伴的寒暑;

    很幸福,一起期待的日出;

    很幸福,因为有你不孤独。

    往事再回顾,未来永不落幕,

    希望你展翅飞舞,往更远的路途。

    在那回忆的深处,有着我最真的祝福。

    把这首《很幸福》的歌,献给和我一起走过的人——我的儿子、丈夫、家人、朋友,还有与我一起创业、发展的英才学院的全体同人。

    春天来了。花红树绿的校园里,是两万名英才学子朝气蓬勃的身影,我好像看见了儿子夏杨在对我微笑……

    我想说:“一起努力吧,新的日子又开始了……”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