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当他们想向你索取某些东西而不得逞时,就会变得非常愤怒。他们从来不曾付出努力来争取自己所要的东西。他们只想直接从你身上取得某些东西,或乾脆让你来帮他们完成某些工作。当他们开口向你提出要求而未能得偿所愿时,他们就立刻反目成仇。他们会离开你,还会制造分裂,尝试唆使他人也背叛你。实际上,他们这是在对自己生气和不愿意责怪自己,他们只会选择责怪和迁怒于他人。
这种人通常都不习惯接受谴责,也不习惯承担责任,这些认知从根本上就不存在于他们的内心里,所以他们也就不知该从何做起。其实,这一切皆来自于他们自小就培养出来的强烈习性,他们只要一发脾气,就会得到相应的“报偿”。然而,这种做法在小时候也许能奏效,但在成年人的世界里却是完全行不通的。成年人的世界里往往有着许多不同的价值观,但大部份的人还是会倾向于跟负责任的人们共事。因此,在成人的世界里,凡事都必须靠自己努力去争取。
面对所求不得时,有些人也许还会不停地对你大声叫嚷和怒吼。有趣的是,由于他们擅长扭曲事实,让自己看起来像是受害者,所以最初往往还能赢得人们的几许同情。然而,当人们终于看清了他们的真面目后,知道他们的所作所为和了解他们的动机时,人们就会开始问起:“情况真的是如此恶劣吗?究竟是什么情况才会如此恶劣?他们到底想从中得到些什么?”在这个过程中,这些人终将会渐渐失去那些陪伴在他们身边多年的人的尊重。
你总不能长期都处于不高兴和责怪他人的状态中,而且还要别人一直来认同你。愤怒虽然是一种选择,但对于这些人而言,最简单也最有效的解决方法就是道歉。即使是在提婆达多的时代也是如此,他应该为自己的缺乏努力而道歉。这些人应该坦然面对自己的不安和恐惧,并且重新为自己去争取所要的一切。无论你是为了得到声誉、爱、关怀、金钱、慈悲、目的或成就等,即使你一辈子都在对着自己所认为的敌人在叫嚷或怒吼,任谁都不会让你得到你所要的。除了你自己,没有人能够摧毁你的生命,当中的秘诀就是要及时重新回头和弥补错误,尽量去跟那些能帮助你的人共事,或靠自身的努力去争取自己想要的成就。
换句话说,如果提婆达多有心要统领僧团,他应该让自己变得有价值,然后再向佛陀提出请求,而不是让自己继续懒惰、狡猾和一事无成下去。若他选择继续那么做,那他就应该静悄悄地离开佛陀,并意识到自己已经失去了机会,而不是在佛陀和僧团之间制造分裂,以掩护自己受创的自尊和被揭发的过错。他的一切下场都是自己造成的。
这种人通常都怪罪你毁了他们的生活,投诉他们为此做了多少又多少的噩梦。他们生气你深深地“伤害”了他们,这相当的好笑。既然他们拥有金钱、教育、健康、机会和种种能够保障他们的保护垫,那他们就该自己去闯出一番成就!请停止责怪那个无法满足你所有需求的地方,就让自己到别的地方去成就一切。这道理很简单,如果你拥有一切的条件,那你就该放眼你的将来和放胆去追求你的成就。
在我们的一生中,每个人都在等着看看我们能成就些什么,即便是我们的良知也不例外。当你去慰问这些人为何感到受伤时,你必会惊讶于他们所给你的答案。通常让他们感到受伤的,无非都是一些微不足道的事情,而且这几乎都是取决于他们的微妙内心和错误认知。然而,他们却要别人为此负上责任,要别人向他们跪拜,说他们是对的。好吧,就算他们是对的,他们还是必须得为自己想成就的一切去作出努力啊!
努力工作、勇于发言、结交朋友、拥有内涵和价值等原本就是让我们成功的条件。可是,就因为你不认同某些人的愤怒,他们就会即刻与你疏远,甚至是跟你断交。他们还会到处去攻击你,说你不了解他们的痛苦。事实上,他们只是在为自己的强烈愤怒作出各式各样的辩解,因为他们知道你已经看穿了他们逻辑上的漏洞和缺点。他们也许会躲藏起来,或找寻各种途径来伺机报复,或两者皆是。还有一些人,有可能会从此就一蹶不振。很不幸的,他们这么做并不能让他们达到自己的目标,如果他们能越早意识到这些越好,但前提是他们必须还有目标,也知道该如何达致目标。
就提婆达多而言,他本就应该独立去完成自己该做的事,但他并没那么做。他应该放下自尊,回到佛陀身边。他至少该知道这是一个可能让他改变,也能获得支持的地方。化自负为愤怒,是提婆达多本身的问题,那不是因为佛陀直接说穿他而导致的。提婆达多的本性并不坏,他只不过是懒得去改变自己的方式,有许多人都是如此。其实,大家所没意识到的是,我们惯常的方式并不奏效,改变远比持续不变来得更容易。我敢肯定,以佛陀的慈悲,祂必然会愿意再度接受提婆达多。也或许,祂只是想给予提婆达多一些密集的训练,好让他可以改变。选择不回头,使得提婆达多堕落到一个再也无法回头的境地。事实上,提婆达多的朋友们也应该协助他返回佛陀身边。
那些十分成功的人,他们都深深知道他们必须为达到目标而去做些什么,他们不会为此而感到愤怒。他们也许会生气自己,但必会寻求解决方案。在关键时候,他们会做些积极的事情来达到自己的目标,他们总会有所行动。那些自小就不曾靠自己的努力去取得成就的人,他们往往更喜欢责怪他人,也更倾向于去责怪他人。就像一个被宠坏的孩子,只要一遇到不顺心的事,他们就会在父母面前嚎啕大哭和耍脾气。他们习惯在耍了脾气之后,就有人会前来为他们解决问题,或让他们无需靠任何努力就可以任意挥霍。然而,作为一个不再处在父母庇护下生活的成年人,我们必须了解到这个世界其实是另一回事。
若我们不想学习,我们也许就会想到要逃回避风港。那些避风港可以是我们的男朋友、女朋友、伴侣、生活方式,甚至是父母。像这样子的人,通常就是那些什么都不做,只会责怪他人和让大家都觉得有愧于他们的人。当然,这也有可能是他人的错,他们无需负起全责,但你也必须知道,你依然必须跨出去,去付出大量的努力来取得自己想要的。既然那是他人的错,无所谓,那你现在就独立去完成它,不依靠任何人的支持。独立去完成,去证明自己的实力。若你无法,或不愿证明这一切,那就保持沉默,因为你已经失去了机会。若你的自我保护机制启动了,那就放下自尊,回到你离开的地方。每个人在自己的一生中都有属于自己的机会,只看你愿不愿意去做。若你能够做些什么,并取得成就,抱怨就是好的。不然,谁会喜欢重复又重复地听一只破唱片呢?无论你是多么的“对”,破唱片终归还是破唱片。
提婆达多在佛陀座下已有几十年,但即使是经过了几十年,他依然未有改变,依然想不劳而获地取得尊敬和权力。他想拥有掌管僧人的权力,想统领他们,但他却不以正确的方式来获得这一切,他要佛陀直接把权力赐予他。从佛陀的谈话中,很明显,佛陀并不想将权力移交给“一团唾沫”,祂的言下之意就是提婆达多还没有改变。提婆达多只是做着表面的行动而不曾改变,佛陀当然能够看透这一切,祂也了解提婆达多强烈的自尊和错误的动机。佛陀原本就可以很温和地拒绝他,以佛陀的慈悲,祂必然在过去的几十年当中已多次温和地规劝过提婆达多,但很显然,这对提婆达多并没达到多少的帮助。由于时日无多,佛陀只好釆取了最直接的方式。我们不知道提婆达多在过去究竟制造了多少问题,也不知道在提出统领僧团的请求之前,他究竟还有多少事情是尚未完成的。
重点是,要温和地规劝与否并不是问题,但这方式显然对提婆达多并没有多大的帮助,很明显,他并未加以实践,反而还悄悄密谋了其他的负面计划和打算。他未来也许还会继续制造各种大小的伤害,所以佛陀也就必须釆取必要的行动来阻止他去进一步对僧团造成长久性的伤害。是的,佛陀当然能看透这一切,祂以最直接的方式来对待提婆达多必然有祂的理由。毕竟,如果佛陀过去一直都在利惠众生,祂现在怎么又会突然地伤害提婆达多呢?根据佛陀以往的做法来看,这一点都不合情理。
就是有那么一些人,当他们所隐藏的动机不被满足时,他们就开始责怪他人,不会感恩的人也都一直存在。在跟随了佛陀几十年,接受了无数教诲和恩惠之后,提婆达多只为了一个原因就背叛了佛陀,这种行为是正确的吗?他怎么可以忘记佛陀曾给予他的一切恩惠,而只记取这个小“问题”呢?能在佛陀座下几十年,这意味在其过程中必然也经历了许多好人好事,提婆达多必然也是接受过许多好处的,不然他又怎么可能会待得那么久。这一点都不合乎情理。
提婆达多诋毁佛陀只为了一个理由,他那样做究竟会伤害了多少人?提婆达多能不能有那么一次不为自己,而是为了他人而着想呢?佛陀是数万个僧人的统领,我们也知道佛陀拥有大慈悲及善巧,而且单凭佛陀所展示出来的成果(细阅一百零八卷佛陀亲自口述的教法《甘珠尔》,并看看佛陀所教授的那些对治我们八万四千种妄想的方法,这显然并非来自凡人的心思),我们甚至可以不必去对佛陀的方法有所质疑。如果我们开始质疑佛陀的用意,那么我们就等同在质疑佛陀所证悟的境界,以及我们所能达到的成就。若说佛陀是不具有成就的,那更绝无可能。如果根据那些曾跟随佛陀教诲的数万人所遗留下来的传记、作为、事迹、著作及弟子来做判断,要说他们并没有达到证悟是不可能的。
以此类推,这就好比说舍利佛、目犍连、央掘摩罗、阿难尊者、龙树菩萨、寂天菩萨、清辨、坦提巴尊者、莲花生大士、那洛巴、帝洛巴、阿底峡尊者、月称论师、无着大师、宗喀巴大师、月官居士、法称、金洲大师、克主杰、班禅索南扎巴、比瓦巴、温萨巴、章嘉若贝多杰、顶果钦哲仁波切、赤江仁波切、帕绷喀仁波切及我们自己的上师们没有成就或不是证悟者(在某些情况下),这有可能吗?那么我们岂不是每一次都要去质疑每一位上师对每一名弟子的用意、行动、方向及成就了吗?嘿,那会耗上挺长的时间,你还有修行的时间吗?
然而,难道这就意味着每一位上师都不是凡人,也不会犯错吗?当然不是。平凡的上师也会犯下一般的错误。就像我们所挚爱的父母、兄弟姐妹、伴侣、儿女及朋友都会犯错一样。那又如何?每一次当他们犯错,难道我们就彻底地跟他们反目成仇吗?如果你都跟那些犯错的亲人反目,那你就不会有任何的亲人,伴侣也会因此而离开你。为什么我们在抱怨自己的伴侣、朋友及父母无数次后,依然没跟他们反目呢?因为我们需要他们?需要利用他们?对生命中的其他人亦是同理,为什么教导我们无上教诲的上师,会跟那些我们觉得对自己有恩情的人有所不同呢?为什么我们能较容易地放弃我们的上师呢?那我们又该如何去对待那些一般的过失呢?
其实,我们与其他的修行人并无异,我们也要承担起与上师坦言的责任,我们可以恭敬与慈爱地跟上师坦言。我们应该对上师展示友爱及感恩的心,恭敬地提出一些不同的意见。我们可以展示爱心、耐心及关怀向上师做出解释,也并非只有跟上师反目、制造分裂或伤害一途。我们甚至还可以向其他弟子寻求意见。如果大多数弟子都认为我们平凡的上师是对的,那么我们就该退一步,仔细地想一想。或许他们是对,或许是错的,但我们的方式是无益的。
毕竟,如果大多数人在当下都持有相同的观点,那或许就是大多数人在当下都比我们能够将事情看得更透彻些,否则为何要举行投票来表决呢?这其中的意义就在于,若上师是充满爱及待人关爱的,弟子理应也是充满爱及待人关爱的。我们总不能永远借“弟子”这身份,单向地期待接受或得到更多的东西。投我以桃,报之以李的美德在任何一种关系当中都很重要。弟子必须向上师展示关爱、关怀、慷慨、成就、进步及忍耐。这是双赢的局面。
所以,请向我们曾经与之反目的那个人祈求爱、祈求关怀和祈求第二次机会;也请你放下自负,自负从来都不曾是我们的“朋友”……即使是两千多年前的佛陀与提婆达多的故事,它时至今日依然能让我们从中受惠,当中的一些情景更是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有许多相像之处。透过这个故事,佛陀穿越了时空来给予我们教诲。
提婆达多当时不但没有谦卑地接受其上师(也既是佛陀)对他说的话,他也没有去深思佛陀的话和做出转变,他反而变得暴怒起来。提婆达多会变得十分愤怒,那是因为深植于他心中的自我受伤了。他因无法得到统领僧人所附带的权势及声望,所以就迁怒于佛陀。他根本就不在乎佛陀所肩负的重担,他只在乎得到权势或达到一些具有恶意的目的。要率领僧团,你必须是个表率,你必须谦卑、博学及仁慈。提婆达多很明显都不具备这一切。他以佛陀的年事已高作为借口,企图夺取统领僧团之权,他心中根本就不在乎佛陀。他要权势,当佛陀不让他得到权势及声望之后,提婆达多就将几十年以来佛陀所给予他的其他恩惠全都抛诸脑后。此时此刻只有佛陀对他所做的“坏事”最要紧,这也是他所专注的事。突然之间,就像佛陀从都未对他有过仁慈!为了达到目标,佛陀对他的好,他都选择全部遗忘了。在他的种种托辞中,佛陀就是如此的恶劣不堪。他还尝试在僧团之间制造分裂,为了掩饰自己别有用心的动机,他诋毁了佛陀,他指责佛陀过份放逸。放逸?祂已经成佛了!
佛陀怎么会放逸呢?如果佛陀是放逸的,那为何佛陀还要处身于僧团中,还要来领导僧团呢?僧人的唯一目标就是修行成佛,如果佛陀是放逸的,那祂怎会是僧团中的一员呢?更别说要统领僧团了!一些耳根软且不忠的僧人们最初相信了提婆达多的话,并选择了离开佛陀。然而他们后来却在经过游说后而选择回头。你能想象吗?那些僧人是被游说回来的。彷佛佛陀就是如此的恶劣不堪,他们需要被游说才愿意回头。耳根软的人是很“有趣”的,不是吗?
从佛陀的时代开始直到现在,任何一个佛教中心都必然有一些爱制造分裂的份子存在。虽然他们大部份都不会大声叫嚷和过份无礼或作出明显的分裂行为,他们往往还声称自己喜欢平静与和平的环境,但事实上他们的内心却一点儿也不平静。这些人的为人一般都不直接,凡事都不坦白相告,他们会东说一句、西说一句,然后却从不在大型聚会或会议中表明自己的看法。他们往往会选择在咖啡座上,温和且面带微笑地说出具分裂意味的话,有时还伴有小礼物(我曾经多次在讲述我上师/领导坏话的人身上经历这一些)。
小心!他们会在你的心中制造骚动,除了给你带来短暂的不快乐之外,什么都不会留下。其实,这些人通常都很容易被看穿,如:他们在给你讲这些话时的表情与语气跟平常的平和态度是大相径庭的;他们很少在会议上发表强烈的意见,甚至会因为害怕被他人看穿而时常保持沉默;他们也很少提高声量,因为他们很少对任何事情拥有热情,从他们在生活中没有达致什么大成就,就足以证明这一切……
如果他们真能够独立完成什么,为什么他们至今都还不那么做呢?提高声量本身虽不是什么善德,但我较喜欢一个耿直与大声说话的人多于看起来虽沉默但却在背后进行耳语的人。这些人时常会把人拖到一旁“说话”,他们从来不会直接说出他们想对你灌输的内容,但往往却是以提问的方式去“协助你思考”,以进一步达到他们分化的目的。也许他们还会协助你得到他们想要的结论。事实上,他们时常不快乐,且拥有许多猜疑心,这就是他们制造分裂所带来的业报,他们应该马上改过自新。他们有时会利用他人来为他们说话,因为他们不想在别人面前扮演坏人,也不想丢脸。
为什么?因为那完全不关乎你,也不关乎那是否对你有利,那只是跟他们的面子有关。他们的面子比组织、会员和你的福利来得重要许多。你充其量只不过是一个能协助他们达到目的的一个途径。我相信我们都曾经遇过不少类似这样的人。我们该如何应付他们呢?答案就是,就像我们应对其他人一样。我们一样给予他们耐心、爱、关怀和礼物。若过了一段时间,这依然不奏效,而他们甚至还开始进行伤害,那么你就可以直接对他们施加千磅重的“慈悲”,因为婉转的方式已不会给他们带来任何好处。
提婆达多在指责佛陀放逸,并企图以此分裂僧团不果后,就决定将佛陀杀死。这时候的他,变得更加专制和愤怒。他将自己的痛苦全都怪罪于佛陀,他认为这能为自己的愤怒作出辩解。他常常告诉自己和他的支持者说,他之所以得不到权力和名声,就是因为佛陀的错。无论佛陀对提婆达多做了什么,或没做什么,这一切都不足以让提婆达多贬毁祂的声誉,显然,提婆达多最后并没有达到他的目的。提婆达多还企图杀害佛陀,这是多么地令人难以置信!如果我们不支持提婆达多,以及那些我们生命中的提婆达多,他们就不会拥有力量去做一些具体的伤害和荒谬的事情。他们需要被支持,也唯有拥有许多人的支持才能掩盖他们真正的动机。
其实,提婆达多只需要走到佛陀跟前,放下自尊向祂道歉和改过自新就行了。我的意思是,针对我们的恶劣行为,我们的父母究竟有多少次是在众目睽睽之下来谴责我们的?我们对他们的回应,不应该是选择背叛一途,我们更应该去意识到他们这么做是为我们好,尝试去了解这不过是他们的其中一种方法而已。我们原本就该对父母作出让步,并认真思考他们对我们的恩惠。
还有,我们的上师同样也是对我们很好的那个人,他指引我们找到可以停止一切痛苦的途径,而且我们还可以将这一切与每一个待我们好的人分享。这是件多么美好的事。因此,我们必须很有耐心地学习和实践,才能把佛法的美好方法带给许多人。最棒的是,实践佛法还让我们击败了真正的敌人(自利的自我)。我们若要把佛法带给其他人,我们得先令我们成为一个极佳的传输工具。若我们能接受父母出于良好的动机来责骂我们,为什么就不能接受上师的责备呢?上师是部份性地取代了父母,而且他的动机更是建立在一个更宏大和更普世的基础上。
上师会责骂人吗?当然。我也曾经被责骂,却从不背叛上师。上师为什么要责骂你呢?通过责骂,一个具有成就的上师能协助减轻一个人的业障。至于一般的上师,他们责骂你却是基于对你的爱和关怀,不希望你重复犯上危险的习惯。他们以这种方式来表示对你的担忧。我敢肯定,在付诸责骂的方式之前,上师必然曾经多次温和地对我们说话。
提婆达多尝试派十六名弓箭手去前往杀害佛陀,可见他的愤怒是多么地强烈。然而,佛陀却对弓箭手讲述佛法,使得他们放弃了原本的意图;提婆达多后来还尝试推下巨石,甚至尝试叫醉象来踩压佛陀。不过,当这头被提婆达多灌醉而变得异常愤怒的大象来到佛陀跟前时,它立刻就平静了下来。提婆达多的业障深重,他犯了无间罪,中间不会再经历任何的转世,他在死亡之后就直接就投生阿鼻(无止尽)地狱。这五无间罪为:
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伤害)、破和合僧。
没有僧团,佛法就无法留存。佛法无法留存,许多人就无法遇见佛法,就必须存活在痛苦当中。可见,一切无法遇见佛法的痛苦众生都该归咎于那个制造僧团分裂的人。同样的,若你今日在佛教中心制造分裂,那你就将导致信徒们分离或遭遣散。佛法如果能够留存,这将能够利惠许多人,但就是因为你,他们失去了得到佛法的机会。那些人原本在遇见佛法后会有所减轻的一切痛苦,将会降临在制造分裂者的身上。
业报将会回到制造分裂者身上,他们将时常怀疑,无法平静,容易忘记所学的一切;他们的负面想法多于正面想法,他们负面的行为将更容易招惹负面的业力,这会导致他们无法取得成就,最后他们还得跟自己所执著的对象分离,变得孤独,而且他们也将会产生自残心理。由于制造分裂的目的是导致人们分开,所以他们也将会面临离别的命运。在因果业报里,行为往往跟结果是相似的。
根据《法句经》,提婆达多最终坠入了阿鼻地狱。一些记载有指,提婆达多在被大地吞噬前,曾忏悔并礼赞佛陀乃最圆满的皈依对象。即便是如此,他依然无法从自己的业力中逃脱,仍需堕入阿鼻地狱。无人能从业力中逃脱,因此,不要随意做恶行、不要沉迷或不断持续地去行恶。你要及时停止行恶与道歉,要表示深切的忏悔,然后再把所犯下的种种过失扭转过来。我们每个人都值得去拥有第二次机会。当我们尚有其他路可以走的时候,为何要为自己去制造一个活生生的阿鼻地狱呢?
每当我们被嗔怒所操控,而且我们也没设法去制止它时,我们眼中所见的一切都会是扭曲的。扭曲是因为我们眼见的一切并不是全然的真相,我们误以为那是真相。对提婆达多而言,当佛陀无法苟同他的欲求时,即使是具足圆满的佛陀也顿然变成了一介凡夫,成了他要尝试诋毁和杀害的对象。他的嗔怒导致佛陀变成了他眼中的敌人,这根本就与事实是背道而驰的。同样的道理,当我们听到自己想听的,得到自己想要的,在这一种情况下我们理所当然能向文殊菩萨顶礼,并且相信自己的上师就是文殊菩萨的化身;然而,当上师告诉我们一些与自己根深蒂固的执著相违反的事实时,不管上师是不是文殊菩萨,我们都会想去诋毁他。既然文殊菩萨是一位我们能顶礼的圆满对象,而这么做也能为我们累积许多功德,那么当我们诋毁祂时,所得到的结果是不是也是同样负面的呢?我们是否会累积更多的恶业?
你看,这许多年来我们坚信并宣告天下,我们的上师是某一位菩萨的化身,他是如何的伟大,即使是上师的上师也是如此说;但是,当我们不喜欢于自己“被对待”的方式或被告知的方式时,我们的上师就是错误的,他不再非凡或圣洁。我们的嗔怒可以“正式”地解除了他的圣洁性,我们的嗔怒成为我们最圣洁的祈愿对象。对于一位成熟和寻求真途径来改善自己的人来说,他不应该介意自己是以什么方式来被告知真相的。
有许多方式可以揭露真相,你要聆听真相,就不要为被告知的方式所困扰。并不是所有的一切都可以不费吹灰之力而得到的,我们不该为自己的欲求不被满足和被告知了真相,就费尽全力去做一些有损自己修行的事来发泄心中的嗔怒。我们的上师或文殊菩萨并不会因为他告知你(不想知道的)真相,就变得不再圣洁或不值得你去尊敬。事实上,你更应该去尊敬他,因为他敢于告诉你真相。这才是真正的朋友。
或许,此时的你不喜欢被告知真相,你也许不喜欢他告诉你真相的方式。无论如何,他已经告诉了你真相,你就必须尽自己所能去面对它。总有一天,你还是要面对你的圣洁上师所告知你的真相。你有一天必须面对那个真相,只希望这一天不会来得太迟,不要等到你让自我把自己的最后机会都给吞噬了的那一天。
把提婆达多的事件和许多过去我曾亲见的事件串联起来,它们让我知晓,痛苦最终还是会令我们变得更坚强,而逃避真相只会使我们变得更脆弱。干嘛要去怪罪别人,我们原本就处于娑婆世界,有谁曾许诺你转世回来将是幸福与美好的?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