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迦牟尼佛在二千五百年前,传授了我们超越轮回与解脱生死苦海的正确方法。当你得以听闻佛法,或从上师处去习得这些法门,并且亲身去实践,假以时日,你必能了悟其中的精髓与成就这份快乐。
今天我所要讲授的这个课题——《修心八颂》,它就是为了成就我们达致这份快乐,教导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必须实践的八种修习法门。《修心八颂》足以转化每个人的内在,使我们成为一位能够为社会和世界带来贡献的人。
传统上,上师在传授任何教法于学生之前,都必须保有单纯且崇高的动机。上师传法的动机是为了传播智慧与利惠众生,使受法的一方获得美好的品质,进而取得证悟的成就。因此,上师必须拥有正确的传承,对佛法更要有深彻的研究,并且亲身去实践,这样才能够更有效地传扬佛法。按古老的经典记载,受教的一方,应尽量避免犯上宗喀巴大师在其论着《菩提道次第》里所提及的三大过失。让我们用三个杯子作为比喻来说明这三大过失。第一个是有漏洞的杯子、第二个是沾了污垢的杯子、而第三个则是覆盖着的杯子。
佛陀教法的殊胜之处,就在于它并不是一项娱乐,也不是在我们开心、空闲或心情好的时候才乐意去进行的活动。反之,佛法是一项我们每天二十四小时都必须持续与认真修持的日常活动。所以,它就犹如我们身体的一部份,经由动机、行动与言语在日常生活中毫无掩饰地自然流露。如果我们要有效地修持佛法,首先就必须要远离第一项过失,不要做一个有漏洞的破杯子。因为,有漏洞就不能让我们持续的保留、思考及实践佛法。我们学习佛法,必须持之以恆地长时间修习才能有所成就。
然后,我们也必须避免犯上第二项过失,意即不要像一个沾染上污垢的杯子般,以不纯净的心态来学习佛法。有些人为了获取致富的法门,或为了累积资粮以改变命运,或者是为了追求女朋友等因素,才生起学佛的动机。这就如同一个沾染了污垢的杯子,即使我们倒进清水,这只杯子所盛的水,也无法让他人饮用。我们学习佛法,必须要持有全然正向和清净的动机。有些人为了避免下世投胎堕入三恶道,并希望投生三善道,所以选择修习佛法,这是最低微的动机。有些人学习佛法,是为了自己彻底脱离轮回之苦,这种修佛的动机属于中等级别。我们学习佛法的最崇高动机,应该是为了他人,是为了圆满佛果来普渡众生。因此,我们必须心怀崇高的学佛动机,那才能够达到利众的目标。
《菩提道次第》里所谈到的第三项过失,它可以用一个覆盖的杯子来比喻。有些人在听闻佛法时,因为他们无法将心灵之门打开,所以他们总是听而不闻,视而不见。他们对佛法感到枯燥与乏味,在他们的内心深处似乎不曾真正接受过佛陀的真理,他们只把它当作是一种社交活动。这些人就像一个毫无灵魂与意识的人呆坐在佛堂般,他们最终对于佛法将一无所获。凡是犯上这项过失的人,他们就好像一个覆盖的杯子,根本无法盛入任何被倒进杯子里的清水。
所以,我们今生有缘修习佛法的众生,千万就不要像这三个杯子般,犯上了这三项大过失。它会在我们的修行路上,造成巨大的破坏。
注:
1.宗喀巴大师:生于十四世纪,藏传佛教格鲁派,俗称黄教的开创者,祂以戒律为重,重挀了西藏当时式微的佛教风气。
2.《菩提道次第》:宗喀巴大师的经典著作,它完整勾划出佛法修学内涵,统摄三藏十二部经的佛语心要,引导佛弟子到成佛的正确圆满次第,是可以实修的教授。
3.三恶道:地狱、饿鬼、畜生。地狱属上恶,饿鬼属中恶,畜牲属下恶。
世间八法
在我们还未深入讨论《修心八颂》之前,我想先与大家谈论与修行动机有着相互关联的世间八法。修行的人必须先了解世间八法,因为它会直接影响我们个人修行的动机,继而影响因动机所产生出来的下一步行动和最终所获得的结果,因此这项认知极为重要。
其实,每当我们在进行任何与佛法有关的活动如:供香、顶礼、供养、供僧、布施、禅修、持咒,打扫寺庙或在寺庙里服务等活动时,我们的动机都必须要远离世间八法。世间八法的“法”,是指人的行为,世间八法所指的即是:利、衰、誉、毁、称、讥、苦、乐。这八种隐藏式的行为,往往就是导致我们痛苦的根源。
每当我们收到礼物时,表现得很开心,若没有收到礼物,就会感到被别人忽略了而闷闷不乐。当你的名气响亮的时候,你便觉得振奋非常,可是一旦所拥有的名誉被摧毁,你心里就难免按捺不住地感到沮丧和痛苦万分。当你受到别人赞扬时,便感到十分欢喜,反之,在你被别人侮辱的时候,马上就会心生不快。在你的生活过得舒适自在时,便显得格外的快乐,但是当某一天生活变了质,你就开始怨天尤人。
在殊胜的修行过程中,我们必须避免以这八项理由,作为个人修行的动机,因为那会使我们在修行中碰到更多的障碍。如果我们平日能够专心地背诵世间八法,它的功德将远胜于修持一百个密法。如果你熟悉一百位密续本尊的仪轨及心咒,但是却不停地犯上世间八法的过失,那么你的修行程度,恐怕要连一位本尊的成就都无法达致。
有鉴于此,我们必须牢牢记住世间八法所隐藏的破坏力,并且时时刻刻地检视自己的言行举止,是否被它所凌驾?如果发现真有其事,我们就必须努力去想办法来彻底摆脱它。假如我们的行为如水牛般被世间八法牵着鼻子走,那就等同为自己制造了投生三恶道的因,来世还是将会在没能断除的贪执漩涡中继续流转,与现世般并无甚差别。
现在的我们,成天被一切无法控制的烦恼、执著和负面情绪根深蒂固地缠附着,这都是由于过去世所制造的恶因没有受到调伏的缘故。由于在过去世没能好好调伏它们,那我们现在自然也无法将这些深植在我们心识里的恶习在短时间内连根拔除。倘若今天我们仍然无意将它们铲除,那么在未来的日子里,它只有更变本加厉,更是有增无减。以至延续到了我们下一世仍旧要与这些烦恼继续纠缠不清,它们还会使到我们无法证得大乘道,更遑论获得究竟的解脱。如果你是基于世间八法去修行,那无论你是修习哪一种法门都不会得到最究竟的解脱。道理很简单,因为这并非真正的修行,这仅仅是一种自我满足且自私的虚假行为。
我们在进行禅修时,不免会面对懈怠、瞌睡、拖延、困惑和心绪不稳定等内心的障碍,而且我们还要面对各种外在的阻挠,例如个人的顺缘不足或时间不够等问题。倘若我们修行的动机不能够摆脱世间八法的牵绊,就会导致内在与外在的障碍不断显现,那么修行者的成就,将得不到正面的效果,也就不能达到成佛的目的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当我们以任何一项世间八法作为修行的动机时,实际上我们已经间接地滋养了八法的恶因。
因不正果不到
也许,某些人修习佛法是为了得到他人的赞扬,然而我们大家都清楚了解修行的目的,绝不是为了得到赞扬或认同,我们是为了从无边无际的苦海中去得到解脱。换句话说,假若你是在有人注意时,才到佛教中心服务。有人在身边时,你才专心禅修,而没有人在场时,你却敷衍了事,这正表示你修行的动机是不纯正的。当你有朋友在身边时,你才专心禅修,一旦朋友离开了,你就跑去叹咖啡,我想这种修行只是为了得到别人的赞扬,而不是纯粹为修行。要是这样的话,修习佛法只会制造你想要得到更多赞扬的欲望,使它成了一种自我膨胀,最后因愚昧而堕入三恶道。也许你会反问:“修持佛法,怎么可能导致我堕入三恶道呢?”的确不是佛法令你堕入三恶道,是你负面的动机造成了这个果。
基本上,禅修的目的并非为了满足个人的世俗愿望,它是为了证得佛果。倘若我们是为了得到别人的赞扬而去修行,这并不能算是佛法修行,也不是佛法最根本的目的。事实上,这种行为背后的动机反而会制造了更多的恶业,它会导致我们在修行时产生对赞美的期望,而这期望不但不会减少,反而会一直不停地增加。
当我们参加佛法的开示越多时,知识自然也就越来越深广,对佛法的了解也在增加中,也许还会养成了一派佛学学者的风范。随后若接受了更多的灌顶,持诵更多的心咒,修行也随着日益深厚。渐渐的,我们的自我意识逐渐变得愈加强烈,标榜自己了解和懂得比别人多,生起了我慢之心……然而,学佛最主要的目的,正是为了要削减这些恶习,甚至消灭或彻底地摧毁它们。就因为我们动机的不纯正,反而间接地滋长了它们。
再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如果你是以利他的单纯动机到老人院帮忙,这种行为必能够帮助你成就佛果。然而,如果你只是为了增加个人财富而在宗喀巴大师佛像面前禅修五个小时,或者是购买了一个聚宝瓶,念诵财神心咒,然后再做一些藏巴拉法会,心中老是在观想着美金滚滚而来,祈愿你的业务蒸蒸日上……这些负面的动机,他日必将造成恶果。
心存纯正的动机
在刚开始的时候,也许你是以不纯正的动机来修习佛法,但这错误并不在于佛法、上师或周遭的环境,那是因为你的无明,或是你对治无明的决心不够坚定之故,这一切与佛法无关。我常常引用这样一个例子:如果你不会驾驶而去开车,结果发生了意外,错的并不在于那辆车子而是驾驶的人。同样的道理,你的修行没有成就,问题肯定不在于佛法、上师、佛教中心或佛友,问题在于你自己。
如果佛法没有它存在的意义,那么今天我们的佛坛里也必将是空无一人,世上也不会有证悟者的存在。倘若我们所顶礼的对象是空洞的,那么今天也不会有许多大成就者例如班禅喇嘛法王、大宝法王、萨迦崔津法王、顶果堪钦仁波切和甘丹赤巴,还有我的上师堪殊仁波切的存在。但是,这个世界上的确是有许多修行深厚和获得证悟及饶益众生的大成就者存在着,比如说台湾的证严法师,她就是一位实证实修的伟大比丘尼。她利益众生的善行是我所望尘莫及的。这些高僧大德们都是以纯正的动机来修习佛法,也是切身实践法教的真实例子。
为何我们又得不到这些成就呢?这就是我们必须去自我检讨的地方,不要只会归咎于佛、法、僧或上师。追溯问题的症结,假如问题是出现于佛、法或上师,就如前面所说的,所有的佛坛里应该都是空无一人。但是,我们可是亲眼见过了许多实证实修的代表人物啊,这意味着佛法确实正确无误,那么过错有很大的可能就在于个人了。不过,我们也不需要为此而感到懊恼或沮丧,因为这些过失都是无常的,它必须仰赖某种因缘才会发生。只要我们能够改变这种因缘,纠正过失,重新开始以正确的态度来修行,即可将这些负面的因缘改变过来。
一个人若只是为了得到赞扬或避免被人嘲笑而去修行,一旦他得不到赞美就停止了修行,这是一个非常卑微的动机。如果,我们修行是为了得到奖赏和红包,当得不到时,就感到不高兴,那么问题也不在于佛法,是我们的个人动机。如果我们修行是为了获得名誉,例如:“噢,他很了不起咧,为人很虔诚,又有爱心和顾家。”有一天,假如我们得不到这些赞赏的话语,就立即感到不开心和气馁,然后选择了放弃禅修,不去修行,不再听闻佛法和不再上庙堂。我们为什么会感到气馁呢?这不是因为修行没有成就,而是受到无明的蒙蔽,导致我们当初以不纯正的动机去修行,所以这原本就不是佛法的过错。
在修行路上,各有所求,有些人的修行是为了满足物质上的需求,于是到寺庙去聆听佛法,希望借此可以扭转运气;我们在佛坛前礼拜,磕头希望改变自己的命运;我们做供养和持咒,接受灌顶加持,希望能够中彩票,改善经济状况,可以赚很多钱。所以,也就有许多人心存疑问:“我每天都持咒和祈愿,但为何我的生意总是没有好转?”呵呵呵……你原本就不应该为了生意好转才去持咒祈愿,无论生意好或不好,你都必须不间断的持咒祈愿。否则,当面临生意失败时,你的心态与人生也会随之垮了下来。当然,我们也明白每个人在人生中的某段时期都会感到痛苦和消沉,这是人之常情,在这个时候,我们更加要提起心力去精进修行,去充分把握机会来扭转逆境。
倘若修行是为了改善经济状况,希望生意兴隆、开设新公司、进行合并、赚更多的钱及股价颷升等等,那么一旦这些目标无法达到时,我们是否就要即刻变得意志消沉?如果是这样的话,我们的修行只不过是为了短期的利益,我们并非要从佛法中去追求最究竟的利益。所谓最究竟的利益,就是彻底摆脱轮回的痛苦,这不只是为了事业的成功而已。如果我们修习佛法、拜见喇嘛、作占卜、祈求加持、修持仪轨或赞助法会,只是为了要增加财富,那么你就是把佛法摆放在一个非常低微的位置,而且你也将不能达致修习佛法的最究竟目标。我们不能够为了改善自己的经济状况才去修习佛法,否则我们将会投生在饿鬼道。
修行净化业障
不管你有没有修行,如果你的个性向来都是悭吝自私与视财如命,你的所作所为都是为了钱,那么你的下一世依然会投生在饿鬼道。无论你是不是一位修行者,你同样都会造业,所不同是,如果有佛法,你就有机会净化你的业。因此,同样是悭吝自私和爱钱如命,有修行总比没修行来的好,有了修行,你也许不会转世在饿鬼道,即使是免不了,你投生在那里的机率仍会降低,又或者投生在那儿的时间也会比较短促。不管有没有修行,你都会面对同样的问题,因为你的问题和所发生的状况都是业力所导致的,这与佛法无关。不过,就唯有佛法,再加上配合正确的动机,它可以帮助你暂时摆脱困境,也可以提供你究竟的对治方法来解决问题。所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你在修行上付出了多少,你就得到多少的成就。因此,修行佛法必须远离世间八法,这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不应该在生活安逸的时候,才想到要修习佛法,或当经济没有问题,家庭和睦,一切顺利的时候才想要修行。如果以此为动机,一旦失去了这些条件,我们也许便会轻易放弃修行。如果是基于这些理由而放弃修行,那我们倒不如不要开始的好。可是,我也必须在此先声明,我们的这些问题迟早都会发生,为什么呢?因为我们都陷在轮回里,在轮回里流转了无数个生生世世,我们肯定也造了不少的业,才会导致今天所面对的种种不和谐和经济困难。如果我们会害怕和能意识到它们迟早要出现,那我们更应该尽快去找出对治的方法。
假如我们能诚心诚意地修习佛法,那我们肯定可以在这方面看到它的成果。我们修习佛法,最重要的便是怀有纯正的动机,并且要以世间八法为警惕,在开始修行时就得远离八法。你也不要感到苦恼说:“那我过去所做的这些功课如法会、祈祷、禅修和供养又怎么样了呢?”这些肯定是有所帮助的,但是假如能不受世间八法干扰而去进行,那么成就就更大。在修行上避免世间八法,是我们所要遵循的最基本准则,它可以重新调整个人的恶习。也许有些人心里又要想:学佛真复杂,限制又多,细节也很繁琐。这是没错的,因为人性本身就是那么的复杂,佛法的智慧就是用来对治这些问题的。
自由来自哪里?
我经常喜欢引用这个例子:我们去学校上课需要经过多重的考试,还要符合许多条件诸如有足够的积分、准时完成功课等,而且我们还要经过好多年的限制与规范生活,这可相当不容易。不过当学业完成时,我们所遵守的这些限制与规定等附带条件最终将给我们带来自由。什么样的自由呢?当你得到了学位,你可以选择任何你喜欢的工作,做你喜欢做的事情。我们修习佛法就如同上学一样,假如依据正确的方法来修行,遵循其规矩与准则,这种种的限制在未来必将能够带给你自由。因此,我们不应该视学习佛法为牢狱,我们该把它视为觉悟者正在给予我们指引,引领我们走向成佛的道路。这种种的限制也肯定能够带来立竿见影的效果,不过前提是,我们必须要怀有纯净的动机。
如果我们被世间八法所操纵,那我们的行为显然就与动物无甚差异,因为动物也喜欢被称赞,它们也需要食物和爱面子。雄性的动物会为了要得到雌性动物的欢心而彼此斗个你死我活。如果我们也只有如此的行为,我们与一般的动物并没有太大的差别。其实动物也喜欢过着舒适的生活,不喜欢受飢苦热寒,它们与我们的本质都一样,唯一不同的是,我们喜欢以比较复杂的方式来做事情。所以,我们必须思维自己是否有修行,如果生活受到世间八法的影响,我们便与动物没有分别。既然我们是万物之灵,就应该要拥有更崇高的动机。
轮回无新鲜事
我们所见到的外境,都是心识受到污染后的一种投射。我们在娑婆世界所认知的一切事物,无论是好是坏、好不好看等,都是自己的业力在作祟。假如我们所认知的对境是有自性的,真实存在的,那么每个人对对境的认知也应该是相同的。然而,每个人对同样的对境往往都有不同的见解,那皆因每个人的因缘有所不同,因此我们也不需要太过于执著于这些对境。我说在这娑婆世界里,没有什么新鲜的玩意儿,希望你们能够就这话仔细地思考一下,我们究竟在这里流连了多久?还能有什么新鲜事呢?你尝遍了爱吃的食物、穿遍了美丽的衣裳、驾过各种款式的车子、走遍了全世界……你睡也睡够了,吃也吃够了,食用过各种药品,享受过各种各样的娱乐,差不多每一件事情,你都经历过了……如今天底下究竟还有什么事情对你来说是新鲜的?
很不幸的是,偏偏你生生世世都在做着相同的事情,当你去世后,你依旧要轮回和重复做着上一世所做过的事情。这就是我们在轮回里流转的结果,这是不值得你去留恋或执著的,它们都是千篇一律的事物,就如复印机重复印着一个模式样本罢了。既然如此,倒不如我们好好地来修行,学习尽量远离世间八法,以达到成佛的境界,利益一切众生吧!要是能这样,是不是能让我们吸收到一些比较新鲜的空气?假如我们依旧执迷不悟地在世间八法中徘徊,不管有没有修习佛法,我们都不会得到真正的快乐,我们反而会更陷入万劫不复的漩涡里醒不过来。一切痛苦皆来自不正当的行为,不正当的行为则源自于不正当的动机。
万法皆无常
你必须要了解一个真理——万物的本质皆无常。这世间没有一样东西是永恆的,而且我们也没有选择的余地。无常的定义是什么?世间万法、一切物体、对境、观念、地点、工作和人类等,这些仰赖着其他因缘而存在的现象都属于无常。因此,对一些贪执于被赞扬的人,他们的快乐就来自于赞誉,这种快乐本身已受到“污染”,因为赞誉需要依赖各种因缘而生。这些因缘包括我们的行为是否稳定,获得赞扬的原因以及赞扬你的人。如果得不到赞扬,你更会感到不开心。赞扬是无常,是无法持久的,假如我们需依赖赞扬而得到快乐,到头来只会让自己更加不开心。如果我们依赖财富得到快乐,不顾一切地追求财富,在追求的过程中,我们消耗了时间、青春和家庭生活,还要牺牲健康与平静的心灵。我们甚至还会做出许多犯法的行为,只是为了要得到更多的财富。我们所得到的这些财富并不稳定,它随时都会失去,而且我们要获得财富也必须仰赖许多的因缘,这些因缘本身都是无常的。所以,若我们的快乐是取决于财富及追求财富的话,我们肯定会蒙受很大的痛苦。
我们在追求财富的过程中,吃尽了苦头,当掌握了财富之后,又因为不能确保是否能够永远拥有它而感到痛苦。所以,一旦失去了财富或有迹象显示财富即将失去,我们即刻会慌张地奔进庙里向喇嘛求救、去问卜、找巫师、魔术师或算命师等,我们会竭尽所能地去挽救即将失去的财富。在追求的过程中,我们受苦受难,在失去之后,我们所遭受到的打击更大。从开始到中间阶段甚至最后的过程,所有的经历都是苦痛的,这包括了心灵,身体和环境等等,我们的每一刻都被痛苦纠缠着,这都是因为无明所导致的。
我们的无明无所不在,而且根深蒂固。我们一直以为得到财富就是最大的快乐,但是当我们去环顾四周时,那些非常有钱的人,有多少人是真正快乐或心灵平静的?当他们失去了所拥有的财富时,他们会有什么感受?这是人生的一个自然过程,有一天你肯定会失去这一切,即使不是在世的时候,也会是在死亡的那一刻。打从你呱呱落地的那一刹那,你一个人赤裸裸地来到这里,你不会从前世带来任何东西,走时也一样两手空空而离去。
事物无有自性
当我们仔细地思考,并以积极且正面的态度去探讨时,我们就会发现一切表象都是自性空的。自性空并不是空无所有的意思,它是说我们对事物的看法皆是万空无一,没有绝对性的。当我们看待一件事物时,或对某些东西有所贪恋的时候,事实上它的本质并不是我们所想像的那样。
举个例子,财富并不能带来真正的快乐,但在我们的错误观念中,认为财富就是快乐的泉源,因此我们耗尽一生汲汲营营去求取它。这里并不是说得不到财富,我们就能快乐,而是我们有一个错误的观念,深信不疑地以为它能带来快乐,当事与愿违时,我们便要自尝苦果。如果我们能深入去思考,我们可以很容易就发现,并不是财富本身让我们受尽痛苦,也不是因为失去财富后才感到痛苦,那是因为我们产生了一种错误的观念,以为财富能够带来绝对的快乐。
追根究底,痛苦的源头就是我们的动机起因以及它的过程。我们的错误观念或荒谬理想,不在于财富本身,也不是失去了财富,更不是追求不到财富,那是因为我们对这些事物产生的错误观念以及执著,才会造成烦恼。我们还可以从这个例子延伸到周遭的一切事物,看看那些在我们生命中令我们感到失望的经历,事实上,当中的绝大部份都是因为我们太过执著于个人的错误观念所导致,并不是对境本身。
一切对境都是空无自性的,所谓持有自性是指事物能够独立存在,不需要仰赖其他因缘。如果财富能够在没有因缘和合的情况下独立存在,那么它就是恆常不变,它一定能够为我们带来永恆的快乐。如果每件事物都不需要依靠其他因缘而独立存在的话,它就是永恆;如果它是永恆的,那它肯定就能够为众生带来快乐。举例来说,我们清楚了解财富的累积,或多或少都是无常的现象,然而我们却执著地将它视为永恆,当它们消失了,事实与我们所想像的出现了偏差,便成为痛苦的开始。我再举另一个例子,当我们结识了新朋友,往往会产生一种投射,偏执的认为这个人很和善,慈悲,诚实和忠厚,一旦发现他不是我们所想像的那样,我们即刻感到大失所望。
现在,我请大家平心静气地想清楚,实际上并不是这个人令我们感到失望,而是我们对这个人所产生的错误投射,形成了错误的印象或看法,以致这个人不符合我们所想像的投射标准,我们便感到痛苦不已。这些错误的投射和观念,让我们无知地怪罪那个人、那份工作和那件事情。我们因而感到生气和受伤,于是便做出了诸如谩骂、杀害、偷窃、撒谎、自杀、挑拨离间、奚落他人等等的负面行为。我们因错误投射而导致这些负面行为的恶果形成,这就是所谓不健全的根苗,它自然也就长不出茁壮的树来。
错误的投射
一般上,人们常常都无法认知到事物并非独立存在的这个事实,这也是出于对外境所产生的错误投射的执著。我们常常因为过份执著而冥顽不灵,不愿意接受这个事实,并且对五识所接触到的对境做出错误的投射,当结果与所想像的有所落差时,我们便陷入无尽的痛苦情绪中。更糟糕的是,我们也没能获得足够的智慧与清晰的思路,抑或观修的力量和敏锐的洞察力,来透彻地解剖事物的真正本质。基于此因,我们往往就会面对这两种困境,第一:受染污的心识,产生了错误的观念,导致错误的投射;第二:执著于错误投射所产生的看法。因此,执取错误的投射及错误的看法本身就是痛苦的根源。
何谓执著?就如我们之前所举的例子,当我们遇到一位新朋友,便认为他应该具备某种我们所期待的特质,于是我们就把全部希望寄托在他身上,这就是所谓的执著。执著即是对事物有一种预设的立场。由于智慧不足,一旦我们对这个人的期望落空,就会对他有不同的看法,比如说“这个人很糟糕”、“这个人很可恶”,“这个人不好,我要给他颜色看,我要报复!我要对付他!”等负面的想法。假如我们稍微运用智慧去思考,就应该了解真正原因并不是“这个人”的问题,而是我们的错误观念,加上没有足够的智慧去认知事情的真相而造成的。
如要往更深一层去解释,没有足够的智慧去认知,或错误的认知,两者本身也是无常的,也就是说它是可以被断除的,因为这两者之间,需要依赖其他的因缘而成立,所以当大家了解了这个道理,痛苦就能够止息了。这一切的现象都是不真实的,它们都是无有自性和不能独立存在的。现象必须都是依赖其他因缘和合而附长,既然是依赖其他因缘附长的,一旦我们切断了因缘,它就不复存在了。由此可见,只要拥有足够坚定的心志,一切烦恼及负面的情绪都是可以被消除的,所以,我们必须牢记着世间八法,每天都要去背诵它,以示警惕。
从佛法上看自己
在生活当中,有些人的确很喜欢持诵各式各样的咒语,要不就是修习厚厚一叠的仪轨,或供奉很多奇形怪状的本尊。有很多时候,这些人连那本尊有多少手臂都搞不清楚,本尊拥有多少位明妃,甚至是连该本尊佛像的颜色,手上持着的宝物是什么,根本都不清楚或记不起来,但是他们却偏偏喜欢拥有和收集祂们的照片和佛像。也许,他们还经常追随着大队去接受这些本尊的灌顶,然后向朋友们吹嘘自己的修行有多超凡入圣,孰不知这吹嘘炫耀本身已经暴露了那不纯正的动机。我这不是有意在批评,也不是说你们的行事做法都含有世间八法的不纯正动机,我只是希望能呼吁你们去了解什么是错误的动机,为什么是错误的,当你了解了,你才能够做出正确的判断和认知,然后尝试远离它。
大家不应该认为佛法在侮辱我们,而应该将佛法视为明镜,因为它反映了我们的内心。我们的所作所为都反映在这片佛法的镜片里,它让我们能够看清楚自己的行为是对或错。总的来说,佛法就是明镜,上师是持镜人,僧众们轮流把镜子擦亮,而我们却是照镜子的人!无论我们做了什么,我们必须以佛法作为验证的法镜,我们要去确定自己的行为是否正确。
万一发现了不正确的地方,我们也无须感到羞愧或气馁,更不要说:“我办不到!”相反的,我们更应该为此而感到非常高兴,因为还有佛法这面镜子可以让我们去检查自己的问题症结,从而能改善自己去摆脱轮回。所以说,佛法确实能够教导我们出离轮回,远离世间八法和自我为中心的心理状态,让我们成为真正拥有慈悲心的人。
痛苦能够被断除
以逻辑来推论,既然这些观念都是无常的,这即表示它的根源是可以被断除、摧毁以及彻底消灭的。我们一切痛苦的根源,皆来自于对事物的错误观念,以及人们所执著的错误假象。从清晨到夜晚二十四个小时里,我们都有不间断的错误投射。所谓错误的投射是一种积习,它可以是来自固执、惰性和自我,它们都是自私行为的缩形,它的产生就是因为我们个人的错误投射,并且因此而衍生了令人烦恼的偏执。别去小看这些小细节,它们都是关键点,大家必须时刻进行省思。此外,我们也应该祈求文殊菩萨和宗喀巴大师的加持,让我们能不被无明所蒙蔽,获得早日的开悟。
请你审察一下你生命中的每一天、每一件事,从我们出生到现在,我们都是以自己的投射来行事,这些行动当中有些是正确的,有些却是错误的。我所要给予的指示是,只要你适时停止这些行动,或是就在你尝试停止的那一刻,虽然这些问题依旧存在,但你的烦恼却会渐渐减少,附带的痛苦自然也随之减少。当你的痛苦减少了,你的心识就会开始清明,这也会令你更有能力去解决问题,这就是整个问题的重点!如果你在修习佛法时,因为错误的投射让你心里有所期待,天真的以为你所有的问题都能够马上获得解决,这对佛陀来说也未免太苛求了吧?所有的问题和痛苦都是从这个源头开始的,当我们的投射越多,不间断的投射,它就越来越顽固和封闭,我们要面临及承受的痛苦就宛如掉入无底洞般地越陷越深。即使我们再富有,拥有再多的汽车和洋房,我们因错误投射所产生的痛苦依然会越积越深,不单止没有获得减轻,它甚至还可能导致我们出现精神失常和疯狂的状态,最终走向自杀的地步。
这就是为什么那些享尽天下财富或一无所有的人,他们都会蒙受极大的痛苦折磨和受尽苦楚,因为这两极化的状况都让你背负了痛苦的业因。假如你根本没有下一番功夫去摒除痛苦的因缘,那你又何必在佛陀、耶稣或上帝面前不断地祈祷,希望痛苦远离你呢?当你真正领悟了这个道理,那你就应该开始釆取积极的行动来断除错误的看法及错误的投射等恶习。即使仍旧得面对许多的问题,你也会发现你的痛苦在某种程度上的确是削减了不少。这也就是为什么许多的大成就者与大修行者们,在面对许多的毁谤和憎恨时,他们还是能很快乐,仍然非常乐意且热心地去帮助别人的原因。他们虽然承担着许许多多的烦忧和痛苦,例如经济、环境、社会甚至个人健康等各种不同的问题与压力,但他们还是坚持继续他们的修行与弘法,从不曾因为此等痛苦而失去了那股坚定的热诚。
《修心八颂》
我们在学习佛法时,必须聆听属于正法的佛陀教诲,授法的上师必须阐明教法的来源,上师本身也必须拥有正法的传承,否则,到来的听法的众生就无法得到任何的传承法教或加被。《修心八颂》的最初教法来自于释迦牟尼佛,之后伟大的印度班智达无著大师及龙树菩萨取得此法,再由寂天菩萨将之发扬光大,并且以浅白的文字把这些口述记录了下来。他的论典《入菩萨行论》,主要是传授心识的转化,培养菩提心及大悲心的义理,见解十分精辟。
后来,这项教法传给了阿底峡尊者的根本上师,伟大的喇嘛色林巴,再由色林巴传授予阿底峡尊者。阿底峡尊者来自印度,他后来前往西藏,并发愿要将佛法传遍雪域藏地,使到当地的藏民能够受到佛法的福泽和加被。阿底峡尊者只将心识转化的教法传授给他的大弟子——大智者仲惇巴。仲惇巴随后将它传授给了格西博德瓦、格西萨拉瓦及格西朗日塘巴。格西朗日塘巴在获得了仲惇巴的这项传承之后,因怀着对众生的一片慈爱,有感于教法深奥难懂,于是就发起了大慈悲心,把教诲全部记录下来,编写成今天我们得以诵读的《《修心八颂》》。在这之前,《修心八颂》的教诲并没有真正地公开传授,上师只是以口授的方式传授给几位具格的弟子,而且也不会对外公开。
在格西朗日塘巴圆寂后,另一位伟大的上师格西却噶瓦无意间读到其中一句偈文“尽其损恼我取受,愿将利乐奉献他”,结果深深受到感动,决意要寻访这位上师求教。后来,他发现这位上师已经离世多时,于是便向另一位修习此教法的大师格西萨拉瓦虚心学习。由格西却噶瓦处,《修心八颂》教法终于传到了伟大的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之手,之后教法再传到了他的弟子贾曹杰、克珠杰、帕绷喀仁波切、赤江仁波切及林仁波切等高僧身上,直到今天,普罗大众已可聆听这一珍贵教诲。
于一九七九年,我在美国有幸听闻了这项教法与论述,获得了法王的口授传承与加持。虽然我当时才十三岁,但我却记得非常清楚,法王当时端坐在法座上,我亲眼目睹了一只白色蝴蝶在他身边飞绕,天边还出现了一道七彩的虹光,并且持续了一个星期之久。这是我第一次拥有如此大的福报得以看见他慈悲微笑的脸,也是我生平第一回听闻法王的开示。因为我知道法王所传授的这项教法,他所说的一切都是真理,所以我当时深深地被伟大的佛法所触动,泪如泉涌。我在法王面前发愿,此生一定要切身实践《修心八颂》的教诲。今天我为你们讲授这项教法,也许我还不如法王具足这项资格,因此,我祈请他的加持。但愿你们都能够修行,参透与实践这些珍贵的教诲。
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欣赏由格西朗日塘巴所着的优美偈颂文:
《修心八颂》
我于虚空如母众,视之犹胜如意宝,
依彼能成究竟利,恆常心怀珍爱惜。
任与谁等会聚时,思己较诸他人卑,
从心深处视众生,恆常尊他为最胜。
一切威仪观自心,微惑寻生即察知,
惑仇唯令自他损,愿速呵斥令消除。
秉性邪恶诸有情,思彼猛烈罪苦煎,
对境如获珍宝藏,难值修悲愿珍惜。
彼虽横生嫉妒心,非理辱骂谤我等,
尽其损恼我取受,愿将利乐奉献他。
我曾与彼利乐施,并予深心寄厚望,
彼却非理妄加害,愿仍视为胜导师。
直接间接诸利乐,愿集奉献如母众,
如母有情众苦迫,我愿暗中尽取受。
愿此所修一切善,莫为八法所垢染,
深观诸法皆如幻,离执离系得解脱。
第一颂
一切有情犹胜如意宝
我于虚空如母众 视之犹胜如意宝
依彼能成究竟利 恆常心怀珍爱惜
倘若有情众生不存在,我们便无法修持慈悲心。没有慈悲心,就无法证得菩提心。没有菩提心,就不能成佛。因此,有情众生比如意宝还要珍贵。我们身边的一切有情,不管是仇敌,朋友抑或非敌非友都非常珍贵,因为我们必须依赖他们才能成就圆满证悟。若不修持忍辱,如何成佛?我们必须要拥有忍辱心!惟有仇敌,才能够帮助我们修习忍辱。因此,仇敌与有利于我们的人同样珍贵,没有他们,我们如何能修习忍辱?众所皆知,成佛的其中一个条件就是忍辱,如果无法忍辱,我们便成为憎恨敌人的“佛”,那么我们不可能被供奉在佛堂。
我们必须修习布施。布施给谁?大树?瀑布?高山?不是的!我们布施给予所有的有情众生,感谢他们给我们机会修习六度波罗密的布施。如果我们想要达到更高的层次,那我们可以尝试布施予上师、佛教中心、僧众和同修,并且心存感恩于他们的仁慈,让我们可以拥有这样一个修习布施的美好因缘。诸佛菩萨皆有不可思议的神圣力量,布施给有情众生,造就无量无边,取之不尽的财富。若要创造财富,累积资粮于来世继续享用,我们必须依赖他人,如果我们必须依赖布施予他人才能达致的话,那又怎能不去学习尊重他人呢?
成佛之道——关爱有情众生
我们都想成佛,因此必须爱护六道的一切有情。这世界上有五十亿的众生,如果你只爱四十九亿九千九百九十九万九千九百九十九个人,惟有一人你不关爱,那么你就成不了佛。佛怎么能关爱一切众生,唯独不爱其中一人呢?如果你想要获得证悟,就必须依赖每一位众生。你对待他们的态度及动机,必须圆满具足,他们的存在是为了让你有机会成就果位。假如,我们常常摆臭脸、讥讽毁谤、闲言闲语、咆哮呼喝及伤害辱骂他们,便是没有了解到他们存在的珍贵之处。众生的存在与佛一样珍贵,他们与佛的地位相等,这是寂天菩萨在《入菩萨行论》里所说的。既然他们与佛同样殊胜,如果你只对佛、法、僧三宝及上师顶礼、供养,反过来却以恶劣的态度对待其他众生,你如何能够成佛呢?你这是在信奉“邪教”,因为这不是佛陀的教诲。每一个人都曾经追随过“邪教”(包括我自己)——在佛面前我们磕头顶礼,虔诚神圣,一转身受到外界干扰时,即刻暴跳如雷。我们常常如此,不是吗?
我们需要佛陀的教诲、启发及引导,我们需要三宝。但三宝的教诲只占百分之五十,其余百分之五十来自有情众生。一切有情众生,包括了你所爱的,恨的或不爱不恨的。倘若你有恨及的对象,表示你并没有切身实践佛法。我们怎么能够只礼拜佛陀,僧众及佛坛,而不对其他人致以同样的敬意呢?当然,你也无需遇到每一个人,都点一枝莲花烛来表示敬意,你只是要真诚地对待每一位有情,包括那唠叨的妻子,迟归的丈夫,顽皮的孩子以及严厉的上师。从身边最亲近的上师、妻子和丈夫开始,真心去爱每一个人。我们应该仔细反省,是否对妻子不好?是否为难佣人,或对丈夫说话不客气?我们是否对不起朋友,对不起亲戚?如果有这种不好的态度,表示我们的修行没有进展,修行倘若没有进展的话,那烦恼之火就会炽盛起来。
当然,也有一些人的恶行的确是到了令人忍无可忍的地步,但你也无需去亲吻他、拥抱他或对他说“我爱你”来显示你的慈悲。我们不需要这么做,我们可以尝试去接受他们本来的样子,但不要去憎恨他们。在现阶段你可以暂时避开他们,理由是你的修行还未趋成熟,你要保护你自己,但这并不表示你可以为了保护自己而永远回避他们。直到了你的修行成熟,心里不再有嗔恨,我们就去接受与关爱他们。
我们必须爱一切有情众生,才能够证悟成佛,因为一半的成就来自他们。从此刻开始,我们要慈爱对待妻子、丈夫、孩子、父母、亲友、僧众、上师、朋友和最痛恨的仇敌。如果无法做到,那就请你停止向佛陀磕头,因为佛在你的修行中只占百分之五十。你对佛磕头表示你愿意遵循佛陀的一切教诲,假如你磕头之后,一转身就做了一些相违背的事,这只能说你的演技精湛,可以得到奥斯卡奖!我们都应该获颁奥斯卡奖,因为我们都是伟大的“演员”!这听起来很好笑,但却是事实!我们必须尊重每一个人,关爱一切众生。如果不尊重有情众生,那么你的修行只达到百分之五十,这就好比一张桌子,只有两只脚是无法站立的。
让我们成为真正的修行者,以实际的行动来实践这段偈文,它有极其深广的含义。此外,我们的修行可以通过供养三宝、做大礼拜、修习本尊法及持咒等来不断地累积资粮,以便达到一个更稳定和持久的境界。
第二颂
谦卑主导一切
任与谁等会聚时 思己较诸他人卑
从心深处视众生 恆常尊他为最胜
有过错,我们道歉;有误会,我们弥补。我们找出问题的根源,然后处理它,至于对方是否接受,都无所谓,这不是你的问题。当你逝世的时候,独自离去。你走的时候,孤身上路;你造的业,你自己承担。到了现在你应该了解,修行是为了得到快乐。这里的快乐不是指自身的快乐而已,它涵盖了一切有情的快乐。假如修行只为了自己,那就没有资格称为大乘修行者。无论大乘或非大乘,假如没有发心为众生带来慈爱与关怀,祈愿他们脱离痛苦,我们便不能成就佛的境界。佛的其中一个定义,就是必须具足之前所说的佛性,如果没有这种品质的话,不管你为自己贴上什么标签,大乘也好,非大乘也好,都只是标签而已,无法让你证得果位。
请问各位为何要选择逃避或拒绝去关怀他人呢?利益他人、忍辱及宁静安住都是我们的本性,否则佛怎么会教导我们往内心里去寻找呢?如果证悟的种子不是潜藏在内心里,又会在哪里呢?当我们的修行更进一步,我们不但学会敬重他人,还要视他们为最高尚者,因为我们敬重他们内在的佛性。当我们挣脱我慢的牢狱后,谦卑的花朵终将绽放芬芳,我们的观念也将变得更纯净。
之前的恶缘导致了我们产生错误的观念,因为这种潜藏的错误观念,即使心灵导师或佛陀在我们的面前,我们也觉得他们不够纯净。所以,在藏传佛教里,它非常重视事师精神,因为依止上师可以培养出众生谦卑的态度。当我们在被视为佛的上师面前,坦然地放下了自我与傲慢,我们就能够一视同仁来对待一切有情众生,这也就是为什么谦卑总是成佛的开始。
第三颂
警觉烦恼
一切威仪观自心 微惑寻生即察知
惑仇唯令自他损 愿速呵斥令消除
经常检视你的心,对千变万化的心要有所警觉,不要被它所操控,这是修习佛法的基本条件及精髓所在,也是我们随时随地、时时刻刻要去实践的。如果我们以为自己的想法、意见和情绪都是真实的,任性地允许它们摆布我们的观念,从而产生悦意与不悦意,那么它将诱使我们进行许多由欲与嗔所衍生的行动,最终将导致痛苦与厄难,这不但害苦了自己,身边的人也会蒙受牵连。
我们必须对治这些烦恼,认知到它们如同云朵,它们忽隐忽现且没有固定的本质。由于我们还无法直接消除烦恼,所以有必要釆取对治的方法。我们要升起如同天空般清澈不变的警觉心,来排除烦恼所带来的困惑与破坏。如果一切存在的事物都是无常的现象,那么它一定有终止的一天。我们的烦恼源自于我爱,是无常的现象。我爱与我执必须依赖因缘而生,假如这些因缘消除了,我执我爱也能够断除。
当下我们需要做的是,找出我执存在的因,然后釆取对治的方法,就这么简单。一直以来,许多伟大的上师曾说过,我执与我爱可以被断除,心的本质是明澈、澄静及清明的,但是每当听完法之后,有些人却会感到迷惘:“是的,心的本性是清明的,可是为什么我却不清明呢?为什么我还是容易生气和动怒呢?”当然,这其中潜藏的原因有很多,比如不了解实相,不明白佛法,没有足够的智慧或资粮等等,所以你一直沉溺在这些恶习当中,从来没有尝试过去断除或摆脱,也不曾去面对或解决它。这些负面的情绪皆依赖因缘而生,一旦我们消除了这些因,它们就开始消失。因此,烦恼是可以被断除的,而由负面情绪所导致的身语意上的不善行为和后果,一样就可以被消除。
第四颂
邪恶有情乃修心的良机
秉性邪恶诸有情 思彼猛烈罪苦煎
对境如获珍宝藏 难值修悲愿珍惜
这一偈的含义如下:当面对那些令我痛苦的邪恶有情时,我愿把他们当作珍宝般看待。这句话会吓坏很多人是吧?那些让我受苦受难、满怀烦恼、丑陋而又可恶的人,竟然要我将他们视为珍宝?我无意去加载你们任何的思想,让我来解释其含义:我们都有很多的敌人,因此我们有必要修学这段教诲,当修行圆满之时,我们眼中的敌人也就会消失无踪,真正的快乐随后也将接踵而来。“面对邪恶的有情,我愿把他视为珍宝般的珍爱。”那太了不起了!面对由于业障而被烦恼、暴戾及恶劣秉性所煎熬的有情众生,我们应该把他们当成宝藏一样来珍惜,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就比如意宝还要珍贵。
如意宝只能够为你带来物质上的利益,而一位秉性恶劣或曾经伤害你的人,却能够带你步向证悟成佛的道路!他们赋予你最好的机会去修忍辱、慈悲心及爱心。他们对你来说就是最大的考验,考验你是否有慈悲心与爱心,测试你这些年来的修行是否有长进?假如你面对他们时,你依旧怀有不如不见的念头,那么你这些年来的持咒是为了什么?你所做的大礼拜又是为了什么?你向谁磕头去?如果身边的人令你苦恼,他们的所作所为困扰了你,事实上这些烦恼与他们都没有关系,这都是对我们修行的一种考验。这些人与事干扰了你?它正显示了“你”受到干扰。
我们从一个正面和较广大的角度来看,当某些人的所作所为令你非常苦恼,以致你忍无可忍地反击,这正显示了“你”正受到干扰,印证了你个人的我爱之心非常强烈,它如影随行的依附着你,使你产生了一种渴望他人来了解你的感受。就因为你被干扰了,所以才会造成了那份很在意的心态。也许你会说:“我的动机及出发点是好的咧!”算了吧!他们的行为会干扰你,这只是说明了“你”被干扰。到底是被什么所干扰的呢?就是那强烈的烦恼及自私的心态。你的我爱说:“我很重要咧!我的快乐、想法、愿望和一切都比你来得重要。”于是你说:“你不应该穿这件裙子,因为它不好看”,“你说话的方式令我不愉快”,“你不应该这样做……”等等。事实上,我们对他人的评价,有百分之九十皆来自于我爱的作崇。
阿底峡尊者与老和尚的故事
阿底峡尊者是一位伟大的觉者,当年在那烂陀寺的时候,有一位老和尚很讨厌他,他眼中只看见阿底峡尊者的过错。阿底峡尊者讲课时他从来都不去聆听,还怂恿其他人也不要去听课。这位老和尚专挑阿底峡尊者的过失,不断地批评他,企图令他不能在寺内立足。如果是我的话,我早就对这位老和尚投下了一颗炸弹。但是,大圣人阿底峡尊者毕竟修行深厚,你知道他怎么做吗?当度母吩咐阿底峡尊者到西藏弘法时,阿底峡尊者竟然邀请这位老和尚与他一起同行,还特别赞助他全程的经费。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这并不是阿底峡尊者脑筋有问题,而是因为他要修习忍辱,这位老和尚正是他修行的最佳对象。一直以来,每个人都非常敬重阿底峡尊者,他所得到的都是赞叹,只有这位老和尚是唯一讨厌他、批评他和贬低他的人。阿底峡尊者认为这是个天赐良机,于是邀请了他一起去西藏,他们在西藏度过了十三年的岁月。即便是如此,这位老和尚仍然不断地批评阿底峡尊者直到老死为止。老和尚死后,阿底峡尊者还为他举行了一个隆重的葬礼,并且祈祷他得到很好的转世。
在西藏,阿底峡尊者的名气就等同于释迦牟尼佛,我们今天的教法与传承皆来自阿底峡尊者,甚至连尊贵的度母法门也是从他那儿传过来的。阿底峡尊者教导我们如何献供养以累积资粮,教导我们制作黄财神聚宝瓶及如何输入特殊致富的能量。他撰写了著名的《菩提道灯论》,制定了比丘戒规并将之推广至整个西藏与蒙古区域。阿底峡尊者真诚地去奉养这位专挑他短处的老和尚。试想想,如果是我们这般的凡人,绝对不会这么做,甚至认为阿底峡尊者一定是发疯了。但是,往深一层去想,阿底峡尊者看到了一个绝佳的机缘让他修习忍辱、慈悲与大爱,因为在他身边找不到一位讨厌他的人,老和尚的出现是天赐良机,让他有机会消除最后一丝的负面情绪,达到成佛的目的以利益众生。“秉性邪恶诸有情,思彼猛烈罪苦煎,对境如获珍宝藏,难值修悲愿珍惜。”将邪恶的有情众生当作珍宝般的珍爱,因为他们给你机会去培养成佛的美好品质。
所以,每当你来到佛教中心,或到商店去买东西时,如果遇到无礼的售货员和侍者、可恶的亲人、朋友或同修,如果你想成佛的话,那你要赶快捉住他,抱紧他,爱他,亲吻他,给他们送礼物,向他们顶礼!也许你会认为这样的行为太疯狂了!呵呵呵……当然,我不是叫你在行动上那么做,而是在心理上要认为这是个让你修习佛法的大好机会!捉紧他们,握住他们的双手,不要让他们熘走。如果有人认为你疯了,别管他!你可以成佛呀!宗喀巴大师曾经这样做,阿底峡尊者也这么做过。
今后,你如果遇到一个卑鄙、可恶、无礼的人,你应该暗自窃喜,因为这正是个天赐良机!你应该在心里悄悄发愿:“我要实践这项教诲,好好对待这个人。”当然,我们不可能在一夜之间改变态度,善待敌人或伤害我们的人,但是也不能以这个理由为借口而不去修行。
我恳请你们每天反复地背诵这段偈文,把它当作每天的功课去观修。只要能好好去实践,不需要修习其他法门,你也能够获得证悟。这就是佛陀最深邃的教诲,请你们每天都要将它们熟读,铭记在心中,融入你的生活里。有一天,当你面对同样状况的时候,这些偈颂自然会在脑海里显现,让你去实践,到时候你的修行将达致炉火纯青的境界。
第五颂
把胜利奉献他人
彼虽横生嫉妒心 非理辱骂谤我等
尽其损恼我取受 愿将利乐奉献他
当他人由于妒忌心,对我百般讥讽辱骂,我将承受一切挫折,将胜利奉献给他人,这是成就菩萨的最基本修行。我们持修菩萨戒的目的,是为了遵循它的戒条以达致菩萨境界,即是证悟。如果我们修习这一偈颂,并深入了解其涵义,及其所能带来的利益,就扎下了稳固的基础。倘若在日常生活中,能够做到将利益与胜利奉献于他人,我们将获得广大的利益,净化无数的业障及累积大量的资粮。不管最后谁赢谁输,对我们来说都是一种胜利,因为慈悲心征服了一切。
不要去执著外在的成就,每一位圣人都是从卑微的阶层开始,有些人的境遇甚至比我们所经历的还要糟糕。比如说弥勒日巴,他是一位巫师,他曾经以谋杀、巫术、冰雹等激烈的手段来对付他的仇敌,但他最终还是修道成佛了!反观我们,成天流连在咖啡馆,却得不到证悟。弥勒日巴的所作所为肯定比我们还要鄙劣数倍,不过最后他却证悟成佛了。
无可否认,这的确是很艰难的修行,但我们不能避免他人的嫉妒,这也是个必须面对的事实。何以如此?因为许多众生都沦陷在轮回的苦海里,他们被烦恼所困却不自觉,他们不知道妒忌心会给自己及他人带来痛苦,由于过去生生世世所持续的恶习,使他们产生了妒忌心。别以为你有力量能够去阻止他们的妒忌、毁谤及辱骂,那是不太可能的事。有些人甚至肆无忌惮地毁谤佛、菩萨及他们的上师。你以为你可以阻止吗?我想我也阻止不了。
假如你很成功,难免会成为别人妒忌的对象,这不是你的错,只因为他们没有这样的智慧来控制自己的烦恼,结果使烦恼成了主导,它将主宰一个人的行为,让他们生生世世处于这种不稳定的负面状况中。倘若你以同样的负面行动来反击这些人的话,这不但增长了自己的烦恼,同时也加深了他们的烦恼。当他人恶劣对待你时,若你以同样的态度回应,那么你与他们并没有差别,因为你的负面烦恼与他们一样,你的我执及我爱和他们一样强烈。
无可否认,他们的确曾经伤害过你,这是他们的错,不过当你付诸以报复的心态或行动的同时,你亦犯下同样的错误。因此,当有人对你做出了侮辱、伤害和无礼的动作,而你也做出同等强烈的反击时,那么你与他们所制造的恶业绝对是相同的。在这种情况下,两项错误不可能凑成一个正确,你应该和他们一样感到惭愧。况且冤冤相报何时了?到时候谁是始作俑者,也没有人会去追究了。报复行动所带来的负面结果,往往显示了你的心没有得到调伏,缺乏慈悲心,你完全没有考虑到他们的处境及所承受的痛苦。事实上你并不在乎他们心里的感受,因为你认为你比他们每一个人都重要。因此,你无需去在意他们,你的不在乎反而凸显了你个人的强烈我爱及执著。
挫败修忍辱
这一偈颂里也述及,当别人对你的态度不好、反对你或对你讥讽辱骂时,这正是你检视自己是否真正在实践佛法的好时机。如果你的反应是愤怒不满、暴跳如雷、吵个天翻地覆,这样的行为非常的要不得,请即刻开始修行。当别人以恶劣的态度对待你时,这就是修行的最好机会。不然的话,是否要等到每个人都对你毕恭毕敬,一切都顺心了才去念经、持咒和禅修呢?什么时候才是修习佛法的好时机?就是当你没有持咒、祈愿、闭关或上师不在身边时。“让我承受一切伤害,把胜利奉献给他们。”接受挫败的那一刻,即是你的胜利,因为这显示了个人的负面情绪已慢慢地减少了。
当别人以恶劣的行动对待你时,你应该好好地反省,找出问题的源头,以慈悲心来对待他们。设身处地为这个人想一想,也许他今天遇到不如意的事情,或许被某些烦恼所困着了。这不就是你应该珍惜与爱护的对象吗?没有这些人,你如何修习忍辱?假如不把胜利奉献给那些讥讽毁谤我们的人,我们将陷入一场永不休止的大战中,我们不可能在这场战争中获得胜利,因为往后还会有更多的人,以同样的方式来对待我们。不管是否修习佛法,他们都会用这种方式对你。因此,我现在问你,最佳的对治方法是什么呢?你是选择报复还是修习佛法?
如果你努力去修行,学习从容应对这些人,以转化自己作为开始,那么,结果将是你赢得了整个战事,而不是其中一场小小的战役而已。当你修习佛法的时间久了,即使面对着他人无礼及恶劣的对待,你也能够以慈悲的胸怀来对待他们。这时候,你知道自己的修行有了很大的进展,方向走对了,你会为此感到万分自豪和快乐。此时,你应该随喜功德,将之回向以进一步增强这种正面的力量。
“彼虽横生嫉妒心,非理辱骂谤我等,尽其损恼我取受,愿将利乐奉献他。”一句多么优美的偈文!我们应该对它礼赞、敬礼和磕头。我们向修持此功德的人磕头,以及向赞叹这句优美偈颂的人表示诚挚的敬意,接下来我们必须去亲身实践它。倘若日后你遇到一位烦恼炽盛、瞋心很重又易动怒的人,请想想阿底峡尊者与那位老和尚的故事吧!每一次当你想要报复还手时,花几分钟想一想伟大的阿底峡尊者和那位可恶的老和尚吧!我们应该佩戴一个阿底峡尊者的佛牌,每次当心生起负面的情绪时,用手轻轻触摸一下挂在颈项的佛牌,以浇灭心中涌上来的怒火。我们也可以迎请一尊阿底峡尊者的佛像或照片,将它摆放在房间、汽车、桌子、大厅或办公室里,以辅助自己修习忍辱的心志。我们甚至可以在驾驶的时候,使用阿底峡尊者的照片来提醒自己,他是如何真心诚意地对待那位百般刁难的老和尚而证悟成佛,我们应该省思要如何才能够证得尊者的功德。
忍辱心是承担业果的表现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他人带给你的烦恼和痛苦,必定有其因果相连,我们今天的境遇都是自己一手造成的,这表示许多前世所造的业果,某部份在今世成熟了,因此我们应该以忍耐及谦卑的心去承担它。把胜利奉献给对方,承受失败,净化业障,转化我们的心,然后继续前进。这不是很好吗?这些优美的诗句,就像音乐般悦耳。我们在佛坛供奉的每一位觉者们都彰显了这些特质。既然我们敬仰觉者们的美好特质,那我们自己是否也应该努力达致呢?要如何达致?循序渐次,我们可以选择循序渐次,一次应付一个嫉妒、暴戾或满怀负面情绪的人。事实上,他人对我们的侮辱或其它恶劣的动作,不是一种心理游戏,而是我们业果的成熟。但另一方面,它则是提供我们一个修习忍辱的大好机会,考验我们是否能够把胜利奉献给这些侮辱我们的人,测试我们的修行境界。
我们应该把这些有情众生当作稀有及珍贵的宝藏,因为他们的出现,让我们有机会修行六度波罗密:布施、忍辱、持戒、精进、禅定与智慧。如果没有他们,那我们就没有证悟佛果的因缘。我们的修行和证悟,必须依赖一切有情众生才得以圆满完成。正如我们在之前所讨论过的,这世上有五十亿人,如果你只爱四十九亿九千九百九十九万九千九百九十九个人,其中一个你不爱,那你就无法达到更高境界的成就,即使是一瓣菩提心都得不到,更别妄论去证得什么行愿菩提心或胜义菩提心了。圆满佛果之前,你必需要有一个对象,将胜利奉献给他来修习慈悲心。由此可见,惟有依赖这个地球上的每一个有情众生,我们才能够成为菩萨。因此,我们怎么能够不去敬仰这些帮助我们成佛的对象呢?也许你会觉得很不可思议,为什么不爱五十亿人的其中一人,就不能成佛。道理很简单,当你不爱其中一人时,已经显示了你没有具备成佛的素质,因为在觉悟的境界里,我们的嗔心、怨恨、我慢、伤害等等都已断除。如果其中一人令你感到不愉快,你对其中一人不能忍受,并不是这个人阻碍你前进,而是强大的自我心态作崇,印证你内心微细的垢染还未彻底净除。
第六颂
敌人,引领你成佛的导师
我曾与彼利乐施 并予深心寄厚望
彼却非理妄加害 愿仍视为胜导师
寂天菩萨告诉我们,敌人是度化我们向善的导师。当某个你有恩于他,并对他寄予厚望的人伤害了你,事实上伤害你的不是他,而是你对那个人的不正确企图、动机及期望令你受到伤害。你对那个人有所期待,你认为:“我帮助了他,所以他应该报答我。”你在内心深处渴望并期待着对方以你自己所设定的方式来对待你,当事与愿违时,你感到受伤害。其实说穿了,伤害你的人并不是那个人,而是你自己本身。
如果你对他人没有不真实的期待,就不会有失望。如果你接受对方原本的个性和处事方式,你就不会失望。我们对他人感到失望的经历,来自于我们对他所存有的期望,比如说我们想像他应该这样做、那样做、该说什么话、该如何对待我们等等,如果事实与我们所想像的不吻合,那么就判定是他的不对了。这些都是不正确的观念,你的烦恼是你自己造成的,所以你得自食其果。如果那个人真如你所说般的恶劣,那其他的人也必定同样看待他。
但问题是有些人喜欢他,有些人讨厌他,这显示了讨厌或喜欢不是这个人本来的性质,而是出自于我们对他所做出的错误投射。我来举个例子,这是一朵黄花,除非色盲的人,否则每个人都会说它是黄色花朵。在你眼中这朵花是黄色,宗喀巴大师的法帽是黄色,如果物体本质是黄色的,那么每个人看到的就是黄色。
可是,当我们评价一个人的好与不好的时候,事实上并不是他本质好或不好,而是我们的投射把它归类为好或不好。我们对一个人的投射及看法很多时候并不是那么的准确,因为我们缺乏慈悲心和智慧,并没有真正的能力去评定他的好坏,此外,我们也没有达到能看透一个人的真正本质的境界。总的来说,当我们对某个人感到失望或这个人令我们受伤,问题实际上并不是出在这个人身上。假如你因此而釆取了报复的行动,那表示你被无明所蒙蔽了,你由于恶习很重,不正确的投射导致你釆取了负面的行动来回应。
好!假设对方真的错了,我们也没有权利对他的错误做出同样的错误回应。不管怎样,报复都是不对的,这只会使你累积更多的恶业。简而言之,大部份的痛苦皆由于个人错误的投射,以及我们对状况的期望落空而导致,那不是他人所造成的。
期望带来烦恼
很多人的感情或婚姻出现了问题,无论是离婚,抑或男女之间的关系触礁,最大的原因是我们对这个人或这段感情的期望不能够达到我们所想要的。我们总是期望为人妻者应该这样那样,一旦对方无法达到你理想中的期望,你就感到受伤害、伤心哭泣和孤独寂寞,这中间到底是谁做错了?我们常常依据自己的期望来行事,总认为那个人应该要好好地对待我们,假如他没有或没能做到,或者是故意为难或与你唱反调,你便开始对他发起憎恨运动,但这是不会胜利的。相反的,它显示了我们负面的心态,暴露了我们不够谅解、缺乏慈悲心、耐性和修行等特质,同时也说明了我们对仇敌缺乏仁慈。
其实,你应该把仇敌视为导师。什么样的导师呢?他好像一面反射镜子,教导你不应该以如此的手法来处理事情,他赐给了你一个很好的机会,让你检查自己在这种状况之下的心灵状态与反应。因此我们有必要停止对某个人的期望,应该接受他们原来的样子,当我们能够接受他们时,并且与他们并肩同行,很多问题都可以获得完善的解决。否则的话,我们只能继续活在这种期待中,并让自己受尽痛苦和折磨。
这世上并没有十全十美的人,因为完美的因缘是无常的。同样的,不完美的因缘也是无常的,所以我们无需去执著于这两种状况。别人对你不好或伤害你时,不需要耿耿于怀,无须攀缘执著,因为一切都是无常的。身陷于其中,他们可以改变,你也可以改变,当然最好在他们改变之前,你自己先学习改变。坏人可能变好,好人有一天说不定也会变坏,因此你不要对他们执著,修习出离心,只要认知到这些都是无常的现象,一切烦恼将会终止。
第七颂
视有情如母亲
直接间接诸利乐 愿集奉献如母众
如母有情众苦迫 我愿暗中尽取受
这段偈颂文说些什么呢?当你在母亲的肚子里形成的那一刻,她就开始爱你了,只要想到你的存在,就足以令她感到欣喜不已。即使你在肚子里踢她,令她受苦,她依旧无比的欢欣。你在肚子里的时候,她就开始保护你,忍受着各种生理和心理上的不适长达九个月。为了照顾在肚子里逐渐长大成形的你,她必须小心饮食、不敢吃太冷或太热的食物、行住坐卧等都必须很小心翼翼,以免幼小的生命感到任何的不适。你那慈祥伟大的母亲,她如此细心地孕育着你,那都是出自一股自然散发的母爱。
当一位母亲怀孕的时候,她必须承受许多的不适,例如:恶心、呕吐、疼痛等等,直到你出生为止。你为母亲带来了多少痛苦?你把她的身体撑大了多少倍?她流了多少血,多少汗水,承受多少个小时的阵痛?即使必须承受身体上的疼痛,母亲依然感到快乐,有些母亲甚至因为难产而死,即使是在垂死的边缘,她只剩下了最后一口气,她所牵挂着的也始终是自己的孩子。当母亲受尽了几个月的折磨和痛苦之后,小家伙终于呱呱坠地,母亲当时并没有赏他一个耳光,踹他一脚或把他痛打一顿,而是以无限的慈爱把他拥在怀里。这多么的伟大啊!
从你诞生的那一刻起,母亲就心甘情愿地放弃了她的自由,牺牲了睡眠和吃饭的时间,也放弃了打扮及逛街的自由,她把全副精神放在孩子身上,孩子成了她的一切。为了孩子,她每天二十四小时都要保持清醒,以致眼角出现了皱纹;为了孩子,她的身材走了样;为了孩子,她牺牲了健康。她甚至彻底失去了自由及少女时代所能享受的一切;为了孩子,她努力工作,她把全副时间与精力都倾注在孩子身上,即使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孩子病了,她忧心如焚;孩子快乐的时候,她加倍欢喜;当孩子长大成人,事业有成,就是她一生最大的安慰。当孩子失败或遭到挫折,她心如刀割,因为她对孩子有很深刻的爱与慈悲,多么伟大的母亲啊!
我们用以修行的身体来自母亲,我们身上的每一寸肌肤,每一块血肉都是母亲的赐予,从这方面来看,女人的确比男人伟大。她们的身体比男人纤弱瘦小,却能造就更大的成果。(在密法里,我们必须敬仰女人,平等对待她们,因此我们有度母、金刚瑜伽母及吉祥天母等本尊,以表示在修行上男女之间没有分别。)
母亲的恩情,是我们这一生都回报不完的。由于她把全副精力放在你身上,无形中剥夺了她修行的机会,加上没有佛法的护佑,导致她必须承受无明所带来的痛苦,在死亡的时候她可能投生在地狱里。请想一想,为你付出一切的母亲,也许投生在三恶道中。也许她所做的事情伤害了你,也许她所说的话刺伤了你,她可能不了解你,与你的关系不太好,但这并不能否定你的一切是母亲所赐予的这个事实。你知道吗?母亲有多伟大!无论我们做什么,都无法回报母亲的恩情,绝无可能!即使给她五千万,也无法回报她为我们所付出的爱、忍耐与精力,这一切恩情,这辈子我们都回报不完!
如果基于前世所延续下来的烦恼,导致了她对我们说了些不仁慈的话,我们必须谅解她,我们应该将这些言语化为优美与喜悦的声音,要好好去照顾她,奉养她,并且在她身边随时候命。我们必须尊敬母亲,如同尊敬自己的上师一样,珍惜与母亲所相处的每一分每一秒。如果由于我们的业障,母亲不幸离世了,我们也不能够忘记她的慈爱,要为了她而精进修行,并且把一切功德回向给她。这位有情众生,为你付出了一切,和承受了许多的痛苦,我们又怎能不孝顺,不回报她的恩情?
前世你有母亲,前世的前世你也有母亲,在某些情况下,你前世的母亲也许为你牺牲了生命,比今生的母亲对你付出得更多,只是我们在今生记不起来而已。因此,在每一世,在无数个生生世世,我们都有母亲,她们如同今生的母亲那样爱护着我们。
这也就是为什么在大乘佛教里,我们称“一切如母有情”或“一切如母”,这并不是说每个人都是你的母亲,而是说在无数的前世,每一位的有情都曾经是你的母亲,或如同母亲般的爱护你,难道你就不应该回报他们的恩情吗?
在大乘佛教里,培养菩提心的第一步,就是去认同一切有情众生都曾经是我们的母亲。这些如母有情,有些投生在地狱道,有些在饿鬼道或畜牲道,也有的在天人道,或在人道中受尽折磨,另一些则围绕在你身边,他们不断地在轮回的苦海中流转。身为孩子,你怎么能够让母亲受苦呢?
回报母亲的恩情
当我们的认知到了这个阶段,即是成就菩提心的第一步,我们必须祈愿得到这些品质:“直接间接诸利乐,愿集奉献如母众,如母有情众苦迫,我愿暗中尽取受。”我们必须祈祷证得这些功德,并且以献供养、禅修、持咒、闭关等的方式,向上师求法和听闻佛法,来累积资粮成就这一些功德。我们出钱出力地去行善来回报如母有情的恩情。如何回报呢?不只是布施食物、衣服、居所或医药等,而是要能提供他们脱离轮回苦海的最究竟法门,唯一的途径就是成为一位证悟者来帮助他们。
“为了一切如母有情,我愿听闻佛法,求取一切法门修行成佛,回报他们的恩情。为了一切如母有情,我献上供养;为了如母有情,我贡献佛教中心,积聚资粮,愿我成佛利益一切有情。为了如母有情,我愿意修得忍辱心,禅修持咒,将功德回向给我的母亲。”当你生起了这种动机,你就能够精进修行,能为佛教中心服务,能帮助他人,能通过这些善行以回报他人的恩情。当面对再苛刻的人时,你都不会再感到失望;事情不成功时不会再轻易沮丧,遇到逆境时也不会再轻言放弃,而且还能坚持下去渡过困境。
想到今生母亲的恩情,我们肯定能够为她承受许多的困难与苦厄。这样看来,今生的母亲与前世的母亲又有什么分别呢?我们身边的有情众生,很可能来世成为你的母亲,就如同水滴形成的过程,水份蒸发了,积聚了云朵,落下雨点、冰雹或雪片,然后水份再蒸发,这个过程周而复始,远古以来就不曾改变过。连水份子都是同样地在循环,当中没有一个过程是新鲜的。世上也没有一个众生是新生的,如同水滴的你会不断地遇上同样的众生。基于这个理由,我们怎能不珍惜他们过去和现在的恩情,以及将来所要赋予的关怀呢?
无论在做些什么,我们的动机都必须是为了一切如母有情,若能够做到这一点,就是真正的实践佛法,朝向成佛的道路走去。诸佛的行动都是基于这份慈悲心与这种想法,而且他们是很自然很轻易地就能够产生,这是因为他们在过去世不断修持的结果,成功地消除了各种障碍并且成就这种功德。因此,我们早上醒来,应该作如此的观想:“我要如何利益一切如母有情呢?”每天睡觉之前,如此观想:“今天我有利益他人吗?”每一天我们都要如此强烈地观想:“我将尽所有能力利益一切有情众生,为了利他,我愿意承担一切。”渐渐地,你会发现心灵力量展开了,你的意志力加强了,变得更加坚定与坚强,这正是我们渴望达致的目标。
我们修行的动机不应该依据世间八法,所做的一切也不应该只为了佛教中心、上师、朋友、自己,也不应该为了名誉或消除业障,而是应该为了一切有情众生。为了利益一切有情,我为佛教中心服务,听闻佛法,禅修持咒,闭关朝圣,修习忍辱,以及勇敢面对一切责难与伤害。为什么呢?因为你希望成就果位来回报他们的恩情,教导他们最究竟的法门,从痛苦中解脱。想要达致这项目标,唯一的办法就是培养这些良善的素质,唯一能够培养这些素质的方法,就是接受能够促成我们成就这些素质的逆缘。可见有情众生的存在,是多么的珍贵!
佛陀曾经说过,你所敬仰的对象,百分之五十是众生,百分之五十是佛,你对佛与众生的敬仰应该是平等的,因为没有佛,你不能证悟;没有众生的话,你也不能证悟。如果有佛教导你修习慈悲心,但是没有练习的对象,你终究也不能够圆满佛果位。你对佛与众生的敬仰必须是对等的。佛陀说得很清楚,百分之五十的证悟来自佛的教导、启示与加持等资粮,另外的百分之五十则必须仰赖普罗众生,特别是那些你憎恨的对象。假如我们是为了一切有情众生而修习仪轨或修持佛法,我们就不会轻易地感到灰心、沮丧或轻言放弃。反之我们会更加精进努力修行,久而久之,我们的心灵变得更加稳固,最终成就了修行。
障碍成就佛果
一个人在修行的路程中,无论遇到了任何障碍,都是非常好的现象,这即表示你的业障正在净化中。既然你迟早都要净除自己的业障,不如现在就将之净除完尽,如果要等到日子久了才净除的话,恐怕业力只会越积越深。比如说你有福报得到一件毛衣,如果是在寒冷的阿拉斯加穿上它的话,就非常有帮助。如果在炎热的马来西亚,中午一点钟的时候穿上它,那就有问题了。同样的行为、同样的毛衣、同样的因缘,在不同的环境里,果报也就不同。如果你有业障,业果在这里示现,由于这里的环境条件比较优渥,你所承受的痛苦就会相应地减少。虽然业力是一样的,如果业障隐而不现,它在另一个较严峻的环境里成熟的话,所要承担的痛苦也就可能更深。
假设你有生病的业力,趁它还未示现之前赶快将之净除,以减轻病情及缓和业果。如果你的病障是在马来西亚示现,因为这里有良好的医药设备,病情也就相对容易得到治疗;要是在撒哈拉沙漠发病的话,寻求治疗时就很麻烦了。因为病障一定会显现,所以你必须去承担它,同样的业,在不同的环境及状况下示现,结果也不同。
我们不要有这种错误的想法,以为修持佛法就不会生病,不要以为修持佛法,你就不会贫困、痛苦和遭受苦难或精神上的烦恼。在持修时,出现许多障碍是好的现象,如果障碍迟早会来,不如提早发生会更好,这样它就提早结束。如果修行时遇到障碍,你所承受的业果,肯定比没有修行的人较为轻微。如果你持修宗喀巴大师法门,向祂祈求净化你的业障,也许你有遇到车祸的恶业,不过由于祈愿时心力很强,加上努力的禅修,车祸还是会发生,不过只是车子轻微受损,你本身却安然无恙。
如果你加倍努力禅修及祈愿,车祸可能不会发生,只是在梦中体验到车祸的发生而已。在梦中你蒙受了重伤,经历了各种惊慌与恐惧的情绪,在梦中的痛苦与亲身所经历的痛苦是一样的,业障只不过是在身体不受伤害的情况下得到净除。
欢喜地拥抱困难
当你真正在生活上落实佛法,诚心参加法会,祈愿禅修和广做供养,侍奉上师及供养僧众,这些都能够帮助你聚资消障。有智慧的修行者,在面对挫折与困难时,会感到十分高兴。因为一位真正的修行者,当他们身体有病痛、不适、疲倦或飢渴时,能够自在及安乐地去面对,而不是只感到痛苦,那才是修行者的作为与表现。
由于自我的执著,我们在面对困难时总是感到痛苦。当我执深陷的时候,我们却不要承担痛苦,这显得是多么的自私。不管他人反应如何,只要自己不要痛苦就是了。如果没有我执,即使苦难来临也不会感到痛苦。相反的,困难越大越能增长你的快乐,何以如此?因为你的痛苦、困难与问题,都是为了他人而承受的。
倘若有人对你说:“如果你牺牲自己一条性命,可以拯救千人。”大部份的人可能都会说:“我可没那勇气。”如果只为了一个人而牺牲,我们必须三思而行。不过,如果是为了佛法,我们的牺牲是为了利益他人,我们能够因此而忍受飢渴与病痛,批评与责难;为了佛法,我们忍受与我们作对的人,我们承受着经济上的困境,我们为了利众而忍受这些痛苦,我们的业障可以在这过程中得到净化,它们间接地协助了我们在修习上更为精进。通过承担痛苦,接受了这些痛苦,你就不会再造新的业,让这些问题再发生。
在修行上面对困难与问题时,我们必须培养面对问题、接受问题及处理问题的态度。事实上,如果有学佛,我们在处理问题的同时,也可以净除个人的业障。面对困难的时候,有学佛与没有学佛的差别在于,学佛的人,在承担痛苦的同时净化了业障;而没有学佛的人,在承担业果的时候,他以负面的行动来回应,结果造了更多新的业。举个例子,如果有人批评你说:“你不是一位好修行者!”或“你不善持咒!”这种说法伤害了你的自尊,令你不愉快。不过这些伤害与不愉快肯定是有其原因,这个因是你自己制造的,因为,你在过去必定曾经以同样的态度对待别人,也许不是相同的话语,但含意相同。
假如你学佛了,当你在遭受果报时,应该了解并坦然承受自己所造的业,闭门思过。在承担果报的同时,你净除了业障,你不会造新的业而导致在未来面对更多的障碍。如果没有学佛,一旦别人批评你,你是否会反驳?是否会维护自己说:“不,我不是如此,我的动机不是如此,我的想法也不是如此!”不断为自己辩解的人,显示了他有很强烈的自我,他的自我极其细微而又强烈,这就是我执。他们要别人知道自己是对的、正确的,他们是好人,他们比你好。若要辩解的话,就等到别人问起时才说吧!以委婉的语言及温和的语调解释,不要蓄意中伤或溷淆是非,这非常重要。因为当有人在背后批评我们,我们费尽唇舌到处向人解释,结果往往却越描越黑。在这个过程中,只会累积更多的恶业。
自他相换
我们要培养出为了利益他人而承受挫折和痛苦的能力,以及为了他人而面对困难的心境。就这样,倘若他人批评、中伤,甚至威胁、伤害、诋毁你,都由它去吧,不要回应,不要报复,因为在这里负负并不能得正。身为修行者,我们应该愉快地为他人承担痛苦。一位信仰三宝的修行者,必须要有“接受挫败,奉献胜利于他人”的精神。在刚开始的时候,也许有人会乘机利用我们,最终这些人会明白我们的动机和目的,那时候我们就会备受爱戴、欢迎与护佑了。
即使是佛陀,也曾被他的堂兄弟提婆达多所利用,不过佛陀却没有反击。我们有没有反击,就代表我们是否明白及实践佛法。只要认知这一句“接受挫败,奉献胜利给他人”就会有很大的力量,它能够开展心灵,使内心更加开阔与坚强,有能力为了他人承担一切痛苦。当我们做到了这一点,即进入了菩萨道,朝向成为菩萨、佛的道路。当我们发愿:“愿我能接受挫败,把胜利奉献给他人”,那么一切成就将从这一刻开始。
我们先从上师处开始修习。上师慈悲地教导和关怀我们,提供了成佛的方法,让我们脱离痛苦。他的知识、慈悲、智慧比我们从世俗生活中所获取的知识、成就或目标还要来得崇高。我们必须真诚的敬仰上师的知识、慈悲与爱心。也许我们偶尔会看轻、批评或反抗上师,但是上师不会离弃我们,他无时无刻都以慈悲的态度来对待我们,随时都准备接受我们。
这代表了什么?我们要学习承受痛苦、烦恼、困难、艰辛和厄难,觉悟到这是自己业力成熟的结果。为了他人,我们必须能够承担这些痛苦,不管我们有没有宗教信仰,我们都必须培养这种心念。不管你是什么人,这种观念都对你的生命有很大的益处,不要以为这是只有佛教徒才有的想法,其实,这种想法就是一项真理。
佛教有自己表达真理的方式,回教或兴都教也有它们各自所使用的方式,不过,唯一不变的,就是对真理的共同追求与传授。所有的宗教都主张为他人承担痛苦及苦难,要为他人忍受艰难,直到你达致一个境界。这种境界就是能够通过观修、吸收他人的痛苦、自己默默的承受而不让对方知晓。这时候的你,已经证得菩萨的境界。我们务必要培养这种心念,加强这种心灵力量,扩大心灵的容量,为他人承受痛苦和吸收困难。为了他人我们必须学会面对批评,忍受他人的讥讽毁谤和蜚短流长,以慈悲心对待伤害你的人,他们和你一样都是受害者,我相信你在一生中也曾经做过同样的事。
由于无明,我们犯上这种过失,现在有了佛法,我们不会再犯错。有很多人没能学佛或许是出于业障的遮挡,他们因为无法好好修行,于是别无选择地釆取了负面的行动。那我们又怎么能够火上加油,对他们进行报复呢?他们已经在承受果报,他们的行为已经累积了许多恶业,我们何必再去加深他们的业障,迫使他们釆取更多的负面行动?我们何必令他们痛苦,加深他们的困境与愤怒?这样做并不能够停止你的嗔怒,解决你的问题和消除你的烦恼。
请你原谅他们,然后放下一切。通过宽容与放下,你加强了心灵的力量,能够处理更棘手、更重大的困难。这就是成就菩萨的心念,我们应该鼓励他人培养正面与积极的观念。当你面对着被痛苦、沮丧与恶业缠身的人,听到他们在说三道四、搬弄是非、挑拨离间、讥讽毁谤或傲慢无礼时,请珍惜他们,不要离弃他们。不管是在心灵上还是物质方面,尽你最大的能力去帮助他们。如果不能够帮助他们,那你还修什么佛法?
慈悲心征服一切
曾经有一些人在背后中伤我,这对我造成了很大的困扰。但是,我会尽最大的努力去对他们展现慈悲,把自己视为最卑劣,让他们胜利。我的确是很努力地在这么做,我有些时候成功,有时候则不成功,因为我不是佛,不过我距离成功已越来越近。这也许是因为我的修行成熟了,我通过学习、理解及祈祷来累积资粮,或是在上师面前彻底的放下自己,承认上师是对的,我就是错的,就这么简单。
我也曾经被许多人干扰,不过我并不恨他们。我尝试不去想及他们的任何过失。当我在面对着他们时,我尽量与之友善对待,我这并不是在做表面的功夫,我只是在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来培养这种心念。当我以慈悲心征服了这个曾经伤害我的人,那我就继续努力征服下一个目标。经过不断的努力修习,久而久之,我就可以轻而易举地生起这种念头,直到最后,他们的任何行为都不会再对我造成困扰。“愿我承担他人的痛苦”,在这里我们不需要任何咒语,也没有奇迹,没有禅修,我们只需付出努力,而且这些努力都是值得的。无论我们有没有付出努力,我们都会面对同样的情况,因此,能在这些情况中经历与成长、改进和转化,确实是胜于去釆取负面的行动却得不到任何的好处,这是非常重要的。请以慈悲心来对待困扰你,给你制造问题与麻烦的人,尝试去亲近他们。这里的“亲近”所指的并不是叫你把他们扛在肩上招摇过市,而是要你以你的真心来对待他们。不要厌倦帮助他们,佛陀从来也就不厌倦帮助我们,我们应该彷效佛陀,在物质、经济、心灵和食宿等方面提供必要的协助。
还记得阿底峡尊者和那个老和尚吗?请不要只把这些教诲留在这里,听完教诲后又做回原来的自己。不要再回到旧有的方式以及那些习惯和想法,你要让这些教诲融入你的内心,去接受它,并且去实践它。不要在你心情好、得到了商业合约、存款在银行里增加、拥有了和谐、有人支持、有了健康等时,才去实践。现在就要开始实践,你将会体会到心灵的美妙改变。
在这偈文中,我们得到的结论是,慈悲心与智慧是不能分开的。寂天菩萨说过,没有智慧,就没有真正的慈悲。菩萨总是自动自发地帮助任何人,因为在他们眼中,自己与他人是没有分别的。他们把众生的痛苦视为自己的痛苦,并欣然接受它。爱的奇迹无远弗届,能创造这个奇迹的,除了菩萨,别无他人。
第八颂
万法如梦幻泡影
愿此所修一切善 莫为八法所垢染
深观诸法皆如幻 离执离系得解脱
此偈颂文的主要含义是:停止区别欢喜与不欢喜,只要认知到万象都是虚幻的,本性如梦幻泡影,稍纵即逝,就会发现所有的事物本身并没有所谓的好或坏,只是我们为它贴上了标签,反射性地把它归类为好或坏。我们如果能认知到万法的究竟本性都是虚幻及昙花一现的,我们随即从执著及烦恼中解脱。我们必须把这种观念应用在生活中,特别是在心灵修行上。大成就者劝导我们不要执著于主体、对境及行为,观修的人(主体),所观修的对象(对境),以及观修的行动,他们并不是分开存在,而是一体的。与此同时,他们的本性都为空。我们必须时时这样观修。
“自性空”并不是指对一切不在乎,不需要理会他人的痛苦与需求。《修心八颂》中的前七颂劝导我们培养大悲心,也就是菩提心。通过深入洞察实相的本性,彻底瓦解我执与我爱,这就是第八颂中所提出的智慧,也就是胜义菩提心。如果实践得法的话,我们不执取永恆或虚无,那么执著就会消失,智慧就会开启,我们将得到彻底的自由、无私的爱及慈悲心,并时刻安住在绝对觉知的纯净清明之中。在不带任何意图的情况下,我们能够把握当下的每一刻,没有分别心地为成就众生证悟成佛的目标而努力。
龙树菩萨曾说过:“轮回与涅槃是连最细微的粒子都不存在的,而因果缘起则是无穷无尽的”,为解决这种矛盾,就要了解到“这两种现像是相辅相成,没有矛盾存在的”,也就是中观论。世俗谛与胜义谛,缘起与空性,慈悲与智慧,这些现像是环环相扣,互相依存的,就如同宗喀巴大师所说的:真理只有一个!这就是《修心八颂》的总结。这是一部殊胜而又神圣的教授,愿这些教诲能够打动你的心房,开启你的心灵,从当下开始去切身实践它。
只要修持这八句偈颂文,无须再修其它法门,你就可以获得证悟。我们不需要念诵咒语或到圣地朝圣;不需要追随头戴奇形怪状帽子的上师,或一些你根本就不认识的古怪本尊所化身的上师;我们也不需要到特别的庙里去,接受一些特殊的灌顶,仪轨或参加法会,这些都不能断除你的痛苦或带给你快乐。只有切身修习《修心八颂》才能带来这些效果。
我们可以将这八颂的精华浓缩成八个短句:
视一切有情如珍宝
以清静的观点修持谦卑心
时时观照内心
面对逆境要感恩
奉献胜利给他人
真爱没有条件
承受痛苦散播快乐
万法皆如幻梦泡影
成佛之道的开始
这八句短句是《修心八颂》的浓缩精华,也是《入菩萨行论》的精要。佛陀所教授的八万四千法门,都在这八段偈颂文里。前面七个短句是佛陀针对培养慈悲心的教法,最后一句是在开启我们的智慧。如果你诚心要修习佛法,那么请每天记诵这八行短句。请你们把《修心八颂》,视为最殊胜的法门来修持,每天不间断地背诵,当你面对任何逆境时,我保证这些句子会如闪电般地在脑海里出现,使你有效地控制局面。
也许你有许多仪轨要做,有许多本尊法要修,可是这些本尊、心咒及灌顶,是否能够带给你任何成就?你是否因此而变得更加慈爱?如果没有的话,你应该回到最基本的修行,因为基本的修行造就了这些本尊。你修习《修心八颂》,就是其中一个好方法;对上师最好的供养就是修习八颂;亲身实践八颂的最佳道场,便是在我们的现实生活里。实实在在地实践《修心八颂》,你必将成为最完好的上人。
如何化解巫术、降头、邪灵缠身
我到访马来西亚这个美好的国家已经有八年光景了。在这期间,我很高兴能够遇见许多来自不同背景和善良的马来西亚人民。我在这里弘扬佛法,当然也就曾向许多的当地人讲过法,他们当中不乏对佛法诚心诚意与真正用心去实践的人,但偶尔也会碰见几个对佛法只有肤浅的认识或只注重外在形式的人。由于这些外在形式的约束,他们也就失去了学佛的真正目的——由内心的转换来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作为一个佛教徒,我们有责任去学习佛法,然后我们要去贯彻全部所学以及进行禅修来调整我们的心灵。一旦我们的心灵受到了正面的调整,我们外在的所作所为也会自然跟随——外在的行为反映了内在的实况。在学习和禅修的同时,我们也必须累积功德和消除业障。也许,有人可能会认为为自己累积功德是自私的想法,其实这是错误的见解。事实上,在真正了解佛法和真心实践以后,我们的心识就会转化,我们是以一种大乘或者菩提心的精神来累积功德。
如果我们能秉持着菩提心来累积功德,这不但将会促使我们成佛,而且我们还能够以更善巧与方便的方式来渡化众生成佛。只有彻底证悟的佛才能够以圆满的技巧、方法和智慧来普渡众生。所以,我们累积功德的最终目的并非为了自己,而是他人。若某人说累积功德是自私的,那就表示他还没证得正知与正见。功德是我们彻底证悟的主要因素,能够了解这一点的人会积极地为了他人而累积功德。
其实,如果我们越是意识到众生所承受的许多苦难,我们会更渴望累积功德,以便能够找到解脱他们的方法。因此,学习佛法后通过禅修来增强理解,并实行内心转换和累积功德是相辅相成的。若只是一味地想要从高僧处接受灌顶是无济于事的。只顾不停地参加法会或拥有再多的佛学知识,也只不过像是一个患了病而不吃药的人,身体早已被病痛不断折磨,却只顾着向别人解说药方有多好。受了皈依和灌顶,但却不持戒及不了解其中的含义,就犹如手里有件毛衣而不穿,在冷天里傻傻地站在屋外受冻一样。如果有人从上师处受了戒,但却经常只看到上师的“缺点”,那他也将会遇到有邪知邪见的人,并一味地接受和遵从他们的指示!这样只能导致他更加远离佛法。这远离佛法并不是指物理上的距离,一个人在表面上还是可以和班禅喇嘛处在一起,但如果他的念头满是嗔恨、怨恨和报复的话,那他始终还是离得佛法很远很远。还有,藐视上师也是会招致很多严重的果报的。
成功的定义并不是要拥有很大的道场、众多的信徒和许多的香油钱,这些都不是衡量佛法是否能在一个道场发扬光大的准则。一个道场内,必须充满着内心可以不断转换与净化的学佛弟子。其实,如果一个道场的弟子们没有依止佛法去办事,而那个道场却办得有声有色,这的确是一个非常不祥的预兆。所以,我们必须时时自我检讨,经常问一问自己:“我的动机是什么?”如果我们发现自身动机是不良的话,那我们就运用我们的上师所教导的方法来改正。不要漠视自己的内心而去向外寻求佛法,佛法原本就是通过精进的实践来得到的内心的体悟。
我在这个地区经常会被问及和遇到的问题就是“如何去防护或去除巫术、降头、邪灵等?”巫术在主要宗教如佛教、基督教、犹太教等的出现之前就已经遍满世界。在文字还没出现之前,人们就已经开始发明巫术和运用它几千几万年了。巫术通常是用来迅速地实现一个人以普通方法不能达到的愿望。巫术有很多种形式,它可以是自然元素比如风、水、土、火的结合,或者是召集亡灵,也可以是以文字和声音来制成某种振动频率来造成他人身体上的变化。它可以运用地球的子午线、天上的星座和自然界的能量,还有自然界的守护神、幽灵和住在山上、森林甚至是某棵大树的众生等。至于巫术是善还是恶,就要看我们的动机了。
如果我们利用幽灵来伤害别人而它也照做的话,那它就可以肯定是恶的。既然它有能力伤害别人,它肯定也有能力伤害我们,而且它很可能也会这么做,所以我们最好还是不要去做这些事情。佛陀不曾教导过任何伤害别人的巫术或法门,所以如果你遇到一个对别人施以巫术的“僧人”或“佛教徒”,这个人很可能是在假冒与行骗。佛经里从来也就没有伤害别人的教导。佛陀所教导的一切要旨都是要使他人受益。如果我们为了短暂的利益而去施巫术,这肯定会招来严重的果报。即使我们能够解决眼前的问题,以后必定还有更多的问题会接踵而来。
一个被施加巫术或降头的人通常都会有几种征兆:
1.精神错乱
2.性格突然改变
3.举止异常
4.遇到不可解释的意外
5.毫无理由地不照顾身边的人,反而听从外人的指示
6.对一个刚认识的人非常着迷但又不知道为何(爱情降)
以上这些都是一般常见的征兆。还有一些人会被邪灵缠身,这包括感觉到有人经常在注视着他、或者对屋里的某个地方总有不太舒服的感觉。这些都可能是被某人施了法、冒犯了某个地方的幽灵、被土地神所怨、或者被曾经所利用过的幽灵讨债。
对于这些巫术、降头和邪灵,佛教有无数的对治方法。不同的宗派各有各的有效对治方法,我在这里就举出一些对一般普通人来说相对比较容易,但又非常有效而且安全的方法。
如果是有人冒犯了某个地方的土地神,那就买一些诸如花、香、水果、蜡烛与小糕点之类的供养品到那个地方去上供,为自己所冒犯的事情道歉。这有可能只是砍了某棵有神灵居住的树木,或者是没有事先供养就在某个神灵的地方上大兴土木。大多数的华人在他们的阳台或屋外都有安置神龛,我们也可以在那里上供。我们并不是在向这些神灵寻求皈依,或者要向它们祈求,我们只是好像冒犯了一个朋友一样地送礼和道歉。这是应有的观念,不然的话我们就违反了我们受皈依的戒律。
至于被邪灵缠身或者被施以降头的情况,有三种有效,而且是在常人没有僧人的帮助下也可以办到的方法。
若情况轻微的话,受害者可以皈依三宝,皈依不是用口说说而已,这是发自内心地皈依。由内心皈依就是放下一切恐惧并完全地信任佛、法、僧。戒律必须严守,如果破了皈依戒,可以诚心地忏悔。持戒本身就会很有效地防护被邪灵侵犯。能够皈依三宝和持戒之后,我们可以每天念诵一串念珠的皈依文:
(梵文)
Namo Guru beh(皈依上师)
Namo Buddha ya(皈依佛)
Namo Dharma ya(皈依法)
Namo Sangha ya(皈依僧)
我们应该试着以慢速度念诵十万遍,更重要的是,我们必须对我们的皈依师保持着清净的三昧耶戒,不然的话就不会很有效。如果我们犯了对上师的三昧耶戒,果报将会非常严重,这将破坏皈依的最基本意义,那么念皈依文怎么还会有效呢?所有的修行和成就将会因破坏三昧耶戒而退转,接下来的修行也不会有成果,直到我们诚心地向上师忏悔为止。
如果情况较严重的话,我们可以在念诵皈依文后再加上心经。心经是观音菩萨在舍利佛的请求下对万法实相的教导。这个在灵鹫山举行的教导结束之后,即受到了释迦牟尼佛的赞叹和应可。既然《心经》是教导如何破除对万法实相的迷妄(也就是众生轮回娑婆世界的因),那它对于防护害人的娑婆众生也非常有效。
我们先念诵一串念珠的皈依文,接着念诵《心经》,然后再念诵一串念珠的心经咒:“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Tayatha Om Gate Gate Para-Gate Para Sam-Gate Bodhi-Ye Soha)。我们也应该每天向我们的本尊或者佛陀,供奉七碗水以累积功德,如果能超过七碗的话更好。《心经》可以用任何语言来念诵。
如果情况非常严重的话,我们可以修狮面空行母(Singdongma)法门。首先我们念诵皈依文二十一遍以寻求皈依,接着念诵宗喀巴大师心咒或是莲花生大士心咒二十一遍,并且完全地相信宗喀巴大师或莲花生大士与我们的上师是一体的。既然宗喀巴大师和莲花生大士化身为上师相,那我们也会比较容易把他们和我们的上师联想在一起。如果我们没有上师,我们还是可以念诵他们的心咒,把他们视为活佛般地彻底信任。
宗喀巴大师心咒是:“Om Ah Guru Benzadhara Sumati Kirti Siddhi Hung Hung”,
而莲花生大士心咒则是:“Om Ah Hung Benza Guru Padma Siddhi Hung”。
接着我们对忿怒的狮面空行母进行简短的祷告,狮面空行母是绿度母的忿怒相,能够去除降头、邪灵和障碍。她的祷文和心咒是:
祷文:显赫的金刚女神,显现出忿怒的狮面女,您的智慧像光芒一样散发出来,狮面女神,我向您俯首致敬。
(“Glorious adamantine Goddess,Wrathful female with lion's face,Whose fire of wisdom emanates light rays,Lion-faced Goddess,to You I bow!”)
心咒:“Ah-ka Sama-Ranza Shanda-Rasa Mara-Ya Phet”(每天二十一遍、一百零八遍或者更多)
然后是:
“狮面空行母,您心咒的能量,能阻止一切折磨我们上师、弟子、侍者的敌人,还能逆转伤害我们的邪灵,障碍,还有一切不吉祥的事物。散发出火焰的一群忿怒女神,您们击碎了所有敌人的身和语,并把他们的心识释放到法界中。通过念诵您的心咒,请让我制止任何的损害,让我心想事成,把佛法教导与修行发扬光大。”
("Lion-faced Dakini,because of the force and power of the recitation of Your Mantra,let enemies who torment us teachers,pupils and attendants,hindering spirits who harm us,obstructive conditions,and in short,every enduring inauspiciousness,be turned back.Host of blazing wrathful females,smash into dust-motes the body and speech of all of the nature of hindering foes,and release their consciousness in Dharma-Dhatu!Through recitation of Your mantra,let me quell all injury,achieve my aims just as I wish,and spread the Dharma in teaching and practice!")
以上是对我们上师的祷告,然后是对狮面空行母的祷文和心咒以寻求对降头的防护。我们应该念诵狮面空行母心咒十万遍或是直到问题解决为止。以上的方法可以随时随地进行,无需特定的时间或地点。最重要的是,我们修这些法门应该有正确的动机,那就是不去伤害或破坏他人,不然就不会有效。
如果问题仍旧不能解决的话,那我们就应该去寻求有资格的师父来举行仪式和要求护身符了。
以上就是我简短地举了一些佛教徒可以用来防护降头、邪灵以及一些不寻常困扰的方法。如果我们能精进地照指示去做就肯定会很有效。因为我们造了被伤害的因,巫术、降头、邪灵等才能够伤害我们,而且后果往往和我们所造的恶业相似。所以,我们必须非常注意对我们的上师所保持的正确态度、遵守戒律、完成每天该做的功课、学习佛法和进行禅修以转换我们的内心,这才是防护外来魔和内心魔(我执)的真正基本条件。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