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海中的摆渡-《哈利波特》作者的人生哲学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我本来不是《哈利波特》原作者J.K.罗琳的书迷,也只看过她的一、两部《哈利波特》电影系列,但我个人觉得平平无奇,自身对它们产生不了太大的兴趣。反倒是在无意间阅读到了J.K.罗琳在2008年时给哈佛大学毕业生们演讲的手稿,让我感动非常。无可否认,J.K.罗琳的确有着过人才华,再结合了她的奇特经历,才能创作出如此受肯定和受欢迎的优秀作品。

    习惯上,我对某人的敬意和好感,从来就不是单纯的建立在作品本身的基础上。因为这世上实在有太多不同类别的作品,正透过种种不同的方式在慢慢地影响和利惠他人。比方说某些优秀的作品虽然没有直接触动和利惠于我,但背后的作者们在现实生活里克服了人生中的种种沧桑艰难和困苦后的坚强与冲出重围,坚持不懈地做着自己该做的事情的打拼精神,却深深的打动了我。这些才是令我更加钦佩与信赖他们的原因。

    透过J.K.罗琳的演讲稿,我发现其中充满着智慧。里面涵盖了多个人物如:甘地、佛陀、耶稣等的伟大哲学家或实践者,以及那些流传了上千年的美妙劝谏。我深明智慧就是智慧,无论这些话语源自于何者口中。

    现在,我想先透过念读J.K.罗琳的演讲稿,然后再针对这些观点,来分享个人的想法。我极想告诉我所有的博友网友、学生和克切拉佛教中心的朋友们,以及那些虽已聆听过上百万遍,但仍能让这些充满智慧的话语萦绕在耳边的人儿,如果我们现在懂得欣然接受这些智慧,我们就可以克服那些自身制造出来的许多问题和困扰,及早解决我们精神上的幽闭恐惧症。

    我经常抚心自问,为何人类(包括我)必须活在种种的幽闭恐惧症底下?如果我们有一、两万年的寿命,或许我们便有盈馀的时间去游戏、去解释或辩护、去查验与克服这些困难和问题,奈何我们谁都无法获得上万年的寿命。基本上,我们可以活到八十岁,已经可算是非常幸运了。那为何我们还要花个二十年、三十年、四十年、甚至六十年的时间去了解我们是谁?我们又可以做些什么呢?

    人类通常都会无意地自我设限,跟自己玩起自我保护的游戏。在我年少时,就在我一心一意研习佛法之前,偶尔我会感到惊讶:为什么人们总会不经意或不必要地让自己和身边的人感到不快乐?在我成长的岁月里,曾经看过许许多多的人都会让自己和身边的人不快乐。虽然如今有些已经过世,但在他们离世时,仍然不快乐。我们当中某些人也许会相信转世,有些人则不敢肯定,但我们任谁都无法回避这一世。大家有没有想过,我们是怎么搞得不快乐的呢?

    J.K.罗琳的演讲稿里蕴含着大量的无上智慧和佛法,还有那许多非常有用的建议,都让我非常赞叹。如果我们能欣然接受它,它必能带给我们许多帮助。我会经常翻阅,不断地重读它,我真的非常喜欢它。我建议我所有的朋友们也去阅读它,从而掌握里面的智慧。呼吁来自各行各业与不同类型的朋友们,如果大家都能理解J.K.罗琳的演讲稿,相信是会对大家都非常有帮助的。

    J.K.罗琳是个曾经经历与战胜人生中诸多波折的人物,她帮助了我坚定自己的信念:透过不断奋斗和有与恶劣的状况做斗争的勇气,最终必然会使一个人获得应有的胜利。某些时候,艰难困苦反而会更容易勾起一个人的潜在力量,波折也能成为我们最好的导师,我们要欣然的去接受它。必须强调,我并不是说要去享受波折,而是要勇敢地面对波折,要去战胜它,而不是被他所吞噬。更要学会往前看,不历经风雨怎能见彩虹?永远要让自己成为坚强者,回避和逃跑只会让人再次陷入盲目自满和幽闭恐惧症的状态中。

    J.K.罗琳所说的并不枯燥乏味或流于学术性,她的讲话每每充满了智慧与趣味。然而,在阅读那些内容的当下,受到的启发是远远不够的;也就是说,阅读完她的演讲稿,感动流泪抑或被拨弄了心弦,这些并不是我的目的。我真正的目的,是要让你“解脱”!我真诚地希望可以助你克服恐惧,勇敢地向前看!也许恐惧始终不能消失,那么我们就得好好想一想,为什么要抓着旧的恐惧而不放?这世上,谁都无法轻轻松松成功。你要成功就得凭着超人的毅力,勇敢地去面对考验,经历坎坷,战胜困难,我们的人生才能绽放光彩,才能超越自我做一个更强大的自己。

    当我们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应对态度和方法。有些人会望而却步,甚至逃之夭夭。也许他们都忘记了,当我们在战胜了这些坎坷和灾难的时候,人生就会站到另一个新的高度,会活得更加有魄力及魅力。有这样的一句话值得我们去深思:奋斗不等于百份百的成功,但退缩却注定了百份百的失败。我们哪一个人不想成功?不想取得成就?但为什么有一些人总是意志不坚定呢?我只可以做出假设,或许他们是害怕不成功或达不到所要求的目标吧。有些人选择了逃避或一走了之,他们逃避的原因可能不是因为你,而是因为你正向他们展示着的那些耀眼潜力让他们望而却步。为什么却步?因为他们认为在彩虹出现之前,他们终将面临失败;他们从不将注意力放在彩虹之上,而是始终在意于即将要面临的困难之上。

    我决意将讲稿念出来,是因为我由衷地想与你们分享这篇演讲稿。我不是哈利波特迷、没有特别喜欢哈利波特的电影;没读过那几本书,也不打算去读。但我并没有否认其作品的意思,我依然坚信J.K.罗琳是个非常出色与了不起的作家。虽然她几十年来曾历经了无数的艰辛和屈辱,但却依然能够坚忍不拔地去奋斗、去追求她的梦想,这些都给我的脑袋带来了巨大的震撼。我十分尊重J.K.罗琳,因为她忠于自己的意愿,虽然做了一些违背社会期待她去做的事情,但她始终却没有去和社会、父母或贫困对抗。她在贫困中艰辛渡过,逆来顺受,但她了解那是值得的。她很有远见,领悟到她必将会有一个辉煌的未来。她会成功的因素,主要是在过去的多个日子中,她欣然地接受自己的历史、接受过去,分辨得出哪些不该留待给未来,而是当下就要去做的事情。

    我重复:接受过去,不留待给未来,当下就要去做。

    接受自己的意思,是做你需要做的事,不论那些挣扎是什么,无论我们将承受什么样的困难。我想重复我在上面段落,最后一部份的句子:“她在贫困中艰辛渡过,但她了解那是值得的。她在过去看得见今时的她,那是因为她在过去的日子中欣然接受自己,接受自己应该从脚下开始,不要抱怨和徘徊。接受自己的意思就是做你需要做的事,不论那些挣扎是什么,无论我们将承受什么样的困难。”

    以下是J.K.罗琳2008年在哈佛的完整演讲,它刊登在Harvard Gazette,这是一份网上报刊。

    “福斯特主席、哈佛同仁、哈佛监督委员会,各院系成员、各位家长、以及今天最重要的全体毕业生们:

    首先,请允许我说一声谢谢。感谢哈佛不仅给了我超凡的荣誉,也让我有好几个星期,为了这个毕业典礼演讲,可以有机会经常忍受着恐惧和反胃不安,让我的体重能有所减轻,这真是一个伟大的双赢的局面。现在我需要做的就是深呼吸,接着让双眼望向前面的红色布条,尝试说服自己正处于世界上最大的魔法学院聚会上。

    发表毕业演说是一个伟大的责任,至少在我回忆起自己当年的毕业典礼时,我是那么认为的。那天做演讲的是英国著名的哲学家Baroness Mary Warnock,回想起她当天的演讲情况,它依然能够让我为今天所写的这篇演讲稿起了极大的帮助。坦白说,我已经记不起她所说过的任何一句话,但这件事情所释放出的意义却让我豁然释怀,让我不用再担心会无意间地去影响到你,让你选择了放弃稳稳掌握在手中的商业金融、法律或政治出路的大好前途,而醉心于成为一名快乐的魔法师。

    你们看,或许在若干年后你们仍然记得“快乐的魔法师”这个笑话,那就证明我已经超越了Baroness Mary Warnock。建立可实现的目标,这是自我提高的第一步,我的确曾为今天应该和大家谈些什么而绞尽了脑汁和费尽心思。我不断地反问自己,我希望在毕业典礼上可以知道些什么,而从毕业到现在的二十一年当中,我又获得了什么重要的启发。就在这美好的今天,当你们正在庆祝自己获取了学业成就的时刻,我决定来告诉你们:“失败”会给你们带来好处。”

    我重复:“我决定告诉你们,“失败”有什么样的好处。”

    正当你们即将步入“现实生活”的门槛之际,我还是先要褒扬与鼓吹“想像力或梦想”的重要性,这看来似乎是个不切实际与自相矛盾的选择,但请你们先容我把它讲完。回顾二十一岁时刚刚毕业的自己,一直走到今天这个四十二岁的过程,对于我来说也许是个稍微不太舒服的经历。

    在我的前半生中,我可以说是一直在为自己的志向与我最亲近的人所寄予我的期望之间在不断地挣扎。我一直深信,自己唯一想做的事情就是写小说。不过,因为我的父母他们都来自贫困的生活环境,而且都没有上过大学,所以他们就坚持认为,我过度的想像力就像是一个无稽与怪诞的个人癖好,那根本不足以让我支付贷款,或者取得足够的退休金。我现在终于明白反讽的意思,它就意味着用微不足道的卡通铁锤来打击你。

    父母一直希望我可以去拿个职业学位来方便谋职,而我却非常想去攻读英国文学。到了最后,我们还是达成了一个双方都不甚满意的妥协,我改念现代语言。可是等到父母一离开学院,我立刻就放弃了德语系而报名修习古典文学。过程中,我可没有把这转念古典文学的事情告诉父母,他们可能是一直到了我毕业典礼那天才发现的。我想,在全世界的所有科系当中,他们也许认为,不会有比研究希腊神话更没用的科系了。因为学习它,根本就无法保障将来能换来一间独立宽敞的卫生间。

    让我重复及插段话:“回顾二十一岁时刚刚毕业的自己,一直走到今天这个四十二岁的过程,对于我来说也许是个稍微不太舒服的经历……过程中,我可没有把这转念古典文学的事情告诉父母,他们可能是一直到了我毕业典礼那天才发现的。我想,在全世界的所有科系当中,他们也许认为,不会有比研究希腊神话更没用的科系了。因为学习它,根本就无法保障将来能换来一间独立宽敞的卫生间。”

    在我读过那么多的成功人士传记当中(这里所说的成功当然是很主观性的),我发现都有个共同点,就是这些人在有生之年都做到了一些利益自己和他人的事。其中最关键的坚持,就是他们都做了自己想要做的事,而不是社会觉得应该去做的事。或许他们的成功并不全然是他们的所为,但是他们的确是真正投入了热忱与享受信念的追求,才会使到他们非常杰出。这证明了J.K.罗琳所说的那些话,都是反映出她达致成功的有力基础与关键。那么希腊神话又是如何让她换来一间独立与宽敞的卫生间呢?对于拥有一间独立与宽敞的卫生间所代表的利益与所谓的成功人生,J.K.罗琳她早就有了自己的了解。让我继续:

    “我想澄清一下,我不会因为父母的观点,而责怪他们。你不能永远埋怨父母给你指错方向。当你到了可以自行决定方向的年纪时,你就得自己去承担责任。还有,我也不能去批评我的父母,和打击他们不希望我过穷日子的期望。他们一直都很贫穷,我后来也一度陷入贫困,就此我很认同他们。贫穷并不是一种崇高的经历,贫穷会带来无限恐惧与压力,有时甚至还包括了绝望,它意味着许许多多的羞辱和艰辛。靠自己的努力去摆脱贫穷确实可以引以为豪,但贫穷本身只有傻瓜才会将其浪漫化。”

    我喜欢那句,“你不能永远埋怨父母给你指错方向”,它正是我的经验与感受。那些因为父母当初的决定而必须在外头吃苦耐劳,并且需要给予辅导和帮助的人们,你不能再埋怨了,必须往前看。“靠自己的努力去摆脱贫穷确实可以引以为豪,但贫穷本身只有傻瓜才会将其浪漫化。”

    当我和你们现在一样大时,大学里的学习生涯明显缺乏能够给予我真正的动力。我会花很长的时间泡在咖啡馆里写故事,留给课堂的时间反而很少。不过,我却有一个顺利通过考试的诀窍,这让我勉强能够在求学的生涯中通过各种考试,不落于人后。这也成了我在那数年间衡量成功人生的标准。

    我不会去做出这类似愚蠢的判断:由于你们年轻、有天份,并且受过良好的教育,所以应该不会遇上太大的困难或心碎的时刻。虽然你们拥有了才华和智慧,但你们谁也不能预测自己的未来,不能对命运的无常有所准备;同样的,我也不能去笃定坐在这里的每一个人,都能够享受到过稳定未来生活的特权。

    这很深奥,让我再重读一遍:“我不会去做出这类似愚蠢的判断:由于你们年轻、有天份,并且受过良好的教育,所以应该不会遇上太大的困难或心碎的时刻。虽然你们拥有了才华和智慧,但你们谁也不能预测自己的未来,不能对命运的无常有所准备;同样的,我也不能去笃定坐在这里的每一个人,都能够享受到过稳定未来生活的特权。”

    我认为她想说的是,无论你多有才华、多聪明,那都不足以保护你,让你倖免于未知的命运可能给你带来的一切。因此,所有让常人感到骄傲的高学历、年轻与能干,或是富有的家庭背景,都不能让我们在未来的人生里头避免面对种种困难、问题、艰辛和压力。在佛教的认知中,与生俱来的优越条件是一体两面,它可以是恶业的结果,也可以是善业的结果。

    如果你出生在条件优越的家庭,每一件东西都垂手可得,也许你会感觉到,生活中的一切都很简单,也不必去付出太多的努力。那么,你还是可以努力去尝试为他人和社会做些好事,即使你失败了或者没能完成都没关系,因为你没有后顾之忧。虽然我们可以利用我们的家庭背景、人际网络、财富、名声等优势来让自己成功:拥有一辆豪车、住豪华庄园与别墅、拥有名声和高学历、在生活中使用一众名牌产品等,可是这些都不是我们真正所拥有的,它们只是被赋予的东西。在佛教教义里,尽管这些都来自于我们所造的前因,但我们还是无法识别它究竟可以起到的是正面还是负面的作用。

    正向的是,凭着你所佔有的优势和优越条件,不存在着后顾之忧,尽管你曾经历了多次失败,但你如能总结经验教训,继续前行,还是可以获得最后的成功。

    在另一方面,如果你被给予了一切,你来自优越的环境,所有的东西都相对容易的获得,未来的生活、学业、开销都有人为你打点,你坐享其成,这也可能成为恶因。你会滋生懒惰,陶醉于安逸的生活,满足于优渥的状态,不去奋斗;你甚至会变得傲慢、悠閒,因为你将自己封闭起来,过着吃、喝、玩、乐和只为你自己而活的生活。那么,你拥有的优越条件,就是你恶业的安排。

    很多人都认为拥有了那些金钱和财富,车子和房子,人就会感到快乐。其实不然,如果你不懂得珍惜和努力奋斗,没有经过艰辛的打拼过程,你反倒会陷入茫茫的无知无觉和无限空虚的痛苦中不能自拔。现实生活里,像这样的富二代、富三代的悲剧不是有很多吗?幸好还有一些具有优越条件和天赋的人,他们的一生都在为有困难的人伸出援手。就像那位未婚的泰国公主,一直都在运用着自己的财富、地位和背景,来服务贫困与苦难的人,她的衣着不但非常简朴,而且为人也非常谦虚,她在泰国备受爱戴与尊敬。

    就这些事例而言,优越条件让你得到了和经历什么,都是善业或恶业导致出来,也可说是正面或负面业果的安排。因此,单凭富有本身,并没有好坏之分。它取决于我们如何去辩解它究竟是来自善业还是恶业,如何运用它去实践我们生命当中所遇到的每一个状况。我们不要惧怕艰辛和贫穷的环境,它也能催人奋进,使人养成出类拔萃的特质。

    “你们是哈佛毕业生,你们是精英,文化层次都很高,自然而然人生的起步点就会相对的来得更高。你们也许极其渴望成功,但却又非常害怕失败。其实,在你们眼中的所谓失败,很可能已是普通人眼中的成功了,那只是你们对自身的要求较为严格。因此,你们总会有更大的成就和更美好的未来。”

    再插一段话,“在你们眼中的所谓失败,很可能已是普通人眼中的成功了”。假如你预计赚取两千万元时遭受失败,只赚取了一千万元。但你知道吗?大街上的某个人可能却因为能够赚到一千万而喜出望外了,那只是各人的期望值不同而已。我们应该用积极的心态去观察和看待事物。我们强加在自己身上的失败,不一定就是绝对的失败,不一定就是世界末日,因为每一个人的梦想、欲望、愿望或视野都不一样。我们的失败,也许已是另一个人的成功。这个道理很深奥,因为每当我们在自贬,或者认为自己不快乐时,我们就可能变得消沉,甚至于成了抑郁症病人。每当遇到瓶颈时,我们应当尝试说:“嘿!你知道吗,我做的事情并没有那么坏,这只是一个成功的开始,更长的成功还在后面,要知足更要知不足,这样才能勇往直前。”

    J.K.罗琳在演讲后段说到:“我们所有人都必须学会自己分辨与判定什么是失败,然而如果你愿意的话,这世界是相当渴望给你一套标准的。但无论依据任何传统的标准,在我毕业后那仅仅七年的日子里,我已遭受了极大的失败。”她说:“当时我失业,而我那见鬼的短命婚姻又面临破裂,成了一个单亲妈妈。后来我甚至还沦落到露宿街头,成了现代英国最穷的人士之一。当年不论是父母还是自己的担忧,都在那时候应验了。如果以一般常规的认知和标准来看,那时我的确可算是最失败的人了。现在,我当然可以告诉你们失败是很有趣的。但是,在那段我生命当中最为黑暗的岁月里,我并不知道我的书会被现今的媒体与文化界公认为是一个神话故事的革命,更不知道那段黑暗的日子还要维持多久。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黑暗尽头的曙光对于我来说,更像是一个妄想,而不是一个等待。”

    相信许多人也曾经历过,不断地怀疑和否定成功的希望,有些人甚至已经放弃了对希望的追求。在默默祈祷和念诵心咒的同时,越是面对艰难的时刻,越对我们是最严峻的考验。在面对困境时,希望大家都能够保持积极的心态,维持着最小的希望去争取最大的成功。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希望大家都能记住:要成功,就得勇往直前,做最好的自己,并且要积极努力地去做、去实践。一万年太久,我们要争朝夕而不是空想空谈,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光说不做就会丧失很多机会。

    “那我为什么要谈论失败的好处呢?”她说:“失败是成功之母。”

    “仅仅是失败本身就意味着要剔除那些无关紧要的东西。不伪装,不逃避,并且将所有的精力,只专注于我们首要做的重要事情上。相信自己,只要你还活着,成功最终会属于你。我仍然有一个我深爱着的女儿,我还有一个残旧的打字机以及一个伟大的梦想,这些就是我在重建我的新生活里最坚实的基础与重心。”

    我要重申,她以下所讲的这几句话很给力。“我为什么要谈论失败的意义呢?”她说:“其实很简单,做最重要的事情和最好的自己,要摆脱胡思乱想,而重新开始把所有精力投放在对于我来说,最重要的事情上。”

    如果你失败了,请不要不着边际地去长篇大论及怪罪别人和对象,或为失败找客观的理由。你需要的只是勇敢地去面对自己的失败,做一个全新的自己,使自己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如果你只把生活中的目标放在财富、物质,或金钱追求上,那么你早就已经失败了。你必须结束那种花天酒地的生活,改变一些不好的生活习惯;不管你是已婚还是未婚,请停止过于放任与随便的生活。接受自己可能就是失败主因的这一事实,向前看,清楚知道什么是重要的东西。所谓重要的东西,就是你必须诚实的去面对自己和他人,你必须要付出加倍的努力。失败前,可能你一天里只真正工作三至四个小时,那你就必须在失败后工作六至八个小时,甚至十个小时以上。如果你喜欢打高尔夫球,喜欢泡夜店,喜欢外出閒逛,喜欢喝酒,喜欢购物……在你面临失败时,这些都是无关紧要的东西,你必须将精力专注于更重要的事情上。因此,真理就是如果你想重新开始,你必须先摒弃生命中并不太重要的东西,比如幻想及玩乐慾念等一切在脑海中虚构出来的东西,转身和实实在在地去做一些事情,强化自己的内心。如果从客观的认知上知晓办不到的事情,就不要去强求,只有通过如此主观和客观的评估与努力,你才会有所成就,变得非常优秀与成功。

    “真诚的做我自己”——这是多么给力的一句话。这就如同佛陀所给予我们的教导,也是佛法其中的精髓之一。无论是在金刚瑜伽母密续的教诲中,还是在一众智者、哲学家、学者与古人教导里,它都是每每被强调的关键。

    “相信自己,做最好的自己,成功永远属于能够克服恐惧后获得自由的人。敢于成功,敢于胜利,就得开始把精力放在最重要的事情上。我能从生活的泥泞中获得了自由,因为我已经克服了我最大的恐惧”哇!活着真好。她这话说她获得了真正自由,因为她已经克服她内心里最大的恐惧。

    我喜欢回忆,因为回忆总是美好的。我会有这想法,那是因为,每当我回想过去,看到我曾有过的种种恐惧,但最终我还是能够战胜了恐惧,获得了自由。恐惧可以让人裹足不前,让人心里紧绷。比如一个可以接受多种颜色的你,偏偏却莫名地恐惧一间绿色的房间,这种恐惧是没有意义的。因为科学家和医生告诉我们,绿色对眼睛有好处;在自然界中,最普遍的颜色也是绿色。更何况在这间绿色的房子里,还会被添加上一些其他的颜色,如黑色或白色的电视机、棕色的被子或紫色的架子之类的东西。这些可灵活搭配的装饰,就会使你对绿色房间的恐惧一扫而空,若还让你由恐惧变成享受,心灵上你就自由了。

    当J.K.罗琳在面对阻挡着前路的拦路石时,她选择了与它们顽抗和碰击,没想到这些顽石反而变成了她日后改变人生轨迹的坚强后盾。这道理有点玩味,可能我用叙述或书写的方式呈现出来会有点词不达意,但相信它一定可以让曾经经历过的人心领神会,产生共鸣。简单的说,J.K.罗琳当时意识到,她的恐惧一方面是来自于英国社会根深蒂固的传统共识:必须拥有某些条件,如婚姻、孩子、一份好工作、行政津贴,财富、国家房地产等等,你才能快乐。而另一个恐惧,便是继承她父母亲对于贫穷的恐惧。因为这些无谓的恐惧都已经被她意识到,而且她还选择不放弃,鼓起勇气去克服它们,所以当下再也没有任何东西会让她感到更害怕和恐惧了。这时的她,心灵上已经变得更坚强,已经没有什么东西能让这位强大的女人却步,迈向理想与成功。这也表示她已经获得了真正的自由,而且过往对于克服恐惧的经历,反而能成为她日后面对困难时的警惕。这就是真理的奥妙,它可以让每一个人都获得解脱,无论那是多么的老生常谈。感谢真理让我们都获得解脱!

    “你可能不会经历像我这么大的失败,”她说:“但在生命中面对失败是难以避免的,永远不失败是不可能的。无论你有多优秀、多杰出,你也会在某件事情上失败。只要活着,谁都会面临失败。失败给我内心所带来的安稳,并不是在我通过每一项考试时可以体会到的。”

    我的天,这一段应该被列印出来,制成条幅,让它们飘扬在世界各地与挂在每一座建筑物上,让每一个人都得以看见。

    失败给她内心所带来的安稳,并不是在她通过每一项考试时可以体会到的。我想,这句话所带来的含义,是表示如果我们要找寻真正安稳的内心,它不会在我们的学术成果方面获得(学术是提高知识与技艺,不表示我们不需要去取得学术成果),也不可能在财产、男女朋友、父母、洋房或在大量的银行存款里出现。真正内心的安稳,就是每逢遭受巨大挫折时的那份坚强,那种克服万难,战胜困难与心魔的决心和勇气。

    失败给了J.K.罗琳内在的安稳。我在人生中也有过很多次的失败,友情、规划、佛法、工作等方面,都曾失败过,它们也如是地给了我内在的安稳。有什么好不安稳的?恐惧没什么了不起,最糟糕的事情莫过于死亡,可是死亡也是一件让人无法掌握的事,还有什么比死亡更糟糕的吗?所以什么也不要恐惧,只要勇敢的向前走,努力去取得更大更多的成功,登上更高的层次。失败乃成功之母是一个心咒。失败给她内心所带来的安稳,并不是在她通过每一项考试时可以体会到的。

    我见过许多富有与贫困的人家。他们都各有各的不安:贫穷人家需要为维持基本的温饱与日常开销而担忧;富有人家会害怕失去财富,他们已习惯过着体面的生活。他们的不安来自于维护自己的面子和满足社会、家庭、子女以及亲友们对他们的期待。据我的观察,好多人都活在重重的危机感之中。

    你也许已经尝试过了载浮载沉的人生,也曾努力地去回避或移除阻挡在你人生路途中的小石子,庆幸般的过着你认为相对安逸的生活。但在你还未曾跌过真正意义上的谷底,还未碰上真正的顽石之前,一旦面临困难,你还是会产生不安。只有在你敢于选择跨越任何失败、敢于面对后无退路的人生谷底、敢于克服心理障碍,身体力行地去解决任何艰难时,你才会明白,才会变得更坚强。就像J.K.罗琳所经历过的,虽然遭受了惨痛与彻底的失败,但她毅然选择勇敢地去克服与面对。这,才能给她带来了平稳与安全感。所以,无论如何,你都要学会拥抱你的失败,拥抱你的问题,拥抱你的恐惧,不管问题的大小,坚强地走出来。你可以努力坦诚,可以花更多时间,去剔除那些在你生命中无关紧要的东西,然后利用这段时间来重建自己。就像在面对着那个绿色的房间时一样,你不必再害怕,也不要再有恐惧。你将会有豁然安心的感觉,心灵就像丝纹不动的湖水般平静。虽然你曾跌入最底层的泥沼,但你已经从中走了出来,再也没有什么比这更可怕的打击了。放下身段,跨越失败,这就是智慧。

    “从挫败中获得的觉悟往往充满着智慧,充满了力量,它能让你在日后的存活中更安全。除非遭受过磨难,否则你们不会真正的认识与了解自己。如果你不曾运用智慧来渡过磨难的考验,你就不会知道智慧和磨难之间会存在着紧密的关系。这样的觉知才是真正的礼物,这些都是我用极大的痛苦所换回来的东西,这比我所考获的任何学位都来得更有价值。”J.K.罗琳娓娓地说着。

    每当我读到这一段,我就觉得它与我所读过的《菩提道次第》中,所提及的崇高与有力的真理相似。《菩提道次第》中提到:如果你非常害怕失去或结束一段关系,尽一切努力去维持它,在大多数时候,你反而会失去它。因为你们的关系不是建立在更深层次的心灵,而只是建立在需要高度维护的表面上。它甚至可以说不是一段关系,而是一副需要被你摆在身旁,被你标签为一段关系的温暖躯体。这是一个真理,无论你拥有什么,你都得经历它所带有的一切并驾驭它。

    “如果给我一部时光穿梭机,我会告诉二十一岁的自己,个人的快乐是来自于对生命的了解,生命并非一张只有收获及成就的清单。你的学历,你的履历并不是你的生命。虽然你到了我这个年纪或是更老一些,可能还会对这两者感到溷淆。生命是艰难的,也是很复杂的东西,而且它还不允许任何人可以全面地掌控。谦虚地认识这一点,将会让你在生命的跌宕中存活下来。”

    一个关键字眼——“全面掌控”。让我重复:“生命是艰难的,也是很复杂的东西,而且它还不允许任何人可以全面地掌控。谦虚地认识这一点,将会让你在生命的跌宕中存活下来。”

    当你可以谦卑地去欣然接受生命的本质时,这就表示你已经理解和接受了它是一个你无法掌控的事实。这种谦虚与臣服,会让你克服未来更巨大的挑战。我估计她想说的是——无论你有多高的学历、多么的年轻美丽、多么的年少力壮;每当你能在艰辛面前谦卑、能因了解自己的生活无法掌控而谦卑、凡事谦恭而为,做一个真正谦虚的人,那么,每件事都可能起到变化,结局也都可能变得不一样。

    所有的东西都会改变。或许你曾经以为可以用学业、金钱储蓄、房子、收藏品或漂亮的物质来掌控一切,能豁免经历艰辛和困难。一旦有了生活的历练以后,你就会明白,往往结果并非这样。人生中必然会面临许多的考验,得经历多次的变迁、艰辛和困难,这是因为生命始终是无法被我们所掌控的。你要做好准备,生命是不能以豪华车子和银行里的巨额存款来控制的。名声、头衔、地位、高深的教育和显赫的学位也无法用来控制生命,生命是无常的。这听起来不就跟佛陀的教诲与《菩提道次第》里所提及的完全相似吗?这就是J.K.罗琳所拥有的智慧和能力。最难得的是,她在整个演讲的过程中完全不提及她的著作,不提及个人的成功,却只讲述与分享能够让她享有这一切的原因。这,非常有力量。

    如果给我一部时光穿梭机,我会给二十一岁的自己说,你还是一张白纸,没有历练,当然还不懂得这样的道理。但你必须记住,生命是艰难及复杂的,而且它还不允许任何人可以全面地掌控。能够谦虚地认识这一点,它将会让你在生命的坎坷和跌宕中存活下来。

    或许你会主观地认为,我是在分享第二个主题‘想像力的重要性’。显然,它只是在我重塑自己的生命过程当中,扮演了其中一个角色而已,这并非事实的全部。但是,我仍然将会努力捍卫睡前故事的价值,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为止。我对想像力的理解已经有了更广泛的认识,想像力更是人类所独具的。一个能设想不存在着的事物与虚幻的能力,也是一切发明和革新的源泉。它以最大的转化及启发能力,让我们共同去想像与遨游那些我们所不曾体验过的经历。

    事物的持续发展

    一切事物都是在持续发展着的,没有局限,没有教条,也没有固定。

    “想像的力量是人类所独具的,一个能去设想不存在着的事物与虚幻的能力,也是一切发明和革新的基础及直布罗陀岩石。”

    世界上无论在过去、现在与未来的任何一项发明和革新,都源自于人类的想像力。一个没有想像力的人,将会把自己陷入当下的处境。因此,我们应当利用我们的想像力去设想那些极可能发生,却还未发生;那些可能出现,却还未完全出现;那些你可能做到,却还未去做的某种事情。想像力给了我们希望,它也为黑暗的迷航点燃了希望的灯火。能够为一个设想出来的事物而付出努力,这是人类独有的能力,因此我们必须完全拥抱我们所被赋予的创造力。

    “在我二十多岁的时候,每一天的工作都在提醒着我,自己是多么的幸运,能够生活在一个相对民主的国度,政府一般都是秉持着维护双方平等权益与运用公开审理的方式在作出种种的仲裁。虽然我们会庆幸没有生活在恶劣的环境与国度里,也没能真正去感受到他人的痛苦,但我们依然可以产生同情心,以同理心来超越隔阂。因为如果我们不是那么做,我们就等同于允许自己在不经意间与邪恶勾结,认同将恶行施加在他人身上。”

    尽管我们不直接做什么坏事,但我们依然不能对身边的恶事视而不见,充耳不闻。在进行寂天菩萨的《入菩萨行论》禅修时,整个禅修的重心就是一项获取人类最高潜能的过程——提炼菩提心。把这项获取菩提心禅修的背后用意说白了,就是产生同情心,并运用它去分担他人的痛苦、去阅读有关你可能在六道中的经历、去观察六道当中发生些什么、去理解那些痛苦和艰辛,去了解六道众生及他们在六道轮回中所遭受的大量痛苦。

    如果你认为六道轮回可怕,或是极度惊人,那某些事情,你就不要去做。每当我看到杂志上有关烹饪的节目,宣传如何去炖、煎、煮或烤;为了餐饮,对餐桌、蜡烛、盘子、刀叉的摆设以及用法费尽心思;喋喋不休地介绍吃什么肉就该正确配用何种刀叉、哪种汤匙等,并为此付而出了许多精力;还有在餐巾上的绣花或风俗画上大做文章来区分十八世纪、十九世纪、东方或西方的式样等时,我就会想起,他们在为了一顿餐饮细节上所付出的种种心血,不就是在为某种动物的死亡和谋杀而做出庆祝吗?当然,这里指的并不包括素食文化。那些有关于餐桌、餐具、昂贵的瓷具、古董银器、烛台、料理等的大事铺排,其实更像是在为那些已在餐宴上成为众人的聊天话题,已被惨遭杀害和端上美丽餐桌的成千上万动物设立一个祭坛和神龛。不论你是属于那些吃肉却不愿意看见动物被宰杀的人、想要动物被宰杀却不愿意参观屠宰场的人、还是只想要看到盘中的熟肉淋上酱汁,洒上鲜花,饰以碎肉和香草,再加上美丽的蜡烛和银饰餐具,却不愿看到生肉类,是如何被送上美丽的餐桌上的人士中的任何一种,你这何尝不是正在与邪恶勾结?你这就不是成了屠宰和谋杀的帮凶或共谋了吗?那些成天在为它宣传,为它摄影,对它高谈阔论,并期待着这些小小的餐饮派对的,又何尝不是如此?这些都只不过是其中一些我们不愿使用本身的想像力来做更崇高事项和改变的例子。如果我们愿意去想像那些动物等待着被屠宰时的恐惧,它们的恐怖气息和嚎叫声,以及当时它们眼中所留下的眼泪,那么用餐又怎么可能会成为一个美好的经验、一门细腻的艺术、或是让我们趋之若鹜地去为它大费周章与消耗大量时间的东西呢?

    以上的比喻,也适用于其他的情况,如:毛草皮革事业、剥削劳工、利用他人的痛苦及佔弱势群体的便宜来谋求个人利益、欺骗同事、让他人出糗丢脸来抬高自己等等。我的意思是,它适用于所有的情况,不是吗?如果我们能够想像与反问自己,若有人让我们丢脸,而我们必须经历那么多的羞辱,我们会喜欢吗?我们既然不喜欢被羞辱,那我们为何还要让他人丢脸呢?我们为什么不说出真相,或以更有技巧及更善良的方式来表达呢?我们喜欢被欺骗吗?我们喜欢被谎言蒙蔽吗?我们喜欢他人把过错推往我们身上,让我们被怪罪吗?如果我们是那个无辜的人,却被人怪罪,而那个怪罪我们的人,又长篇大论地说出怪罪的理由,这会让一切都变好了吗?不会的。这不止我们难受,那人也不会好过,也不会让整件事情或整个行为变得更好。它绝对将会让不舒适的感觉长期滋长在双方心中。

    因此,作为一个可以运用无限想像力的人类,其价值是超越世间任何财富的。当我们能够换位思考,设身处地去观想他人的痛苦、困境和问题时,我们就会理解那些不希望发生在自己身上的负面东西。同样的,这也意味着他人也不愿意让这些负面东西发生在他们身上,因为他人和我们其实是完全一样的。既然他人和我们是完全一样,我们为何还要怪罪于他人呢?难道就因为我们比他人更有权力,或在当下我们比他人更能自由地行使权力吗?我给你举一些例子,如果我们给一个人许下承诺,会与他一起分担工作,然后我们竟然爽约不出现,不知会或不联繫,那我们必定会令那人非常失望。如果你可以想像自己是那个被承诺的对象,有人曾说会花些时间来跟你一起、会陪在你身边共同完成工作,然而却无故消失或觉得厌倦而表现得很冷淡,显得漠不关心……你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如果你是那个要面对这些回应的人,你会有什么感受呢?你会觉得他人背叛了你吗?你会觉得他人让你感到自己没有价值吗?生气吗?烦恼吗?这甚至可能还会增加你对被抛弃后而产生的缺乏安全感和恐惧感。对与错不是重点,如果你会这样觉得,难道他们就不会吗?如果你会对他人这么做,那就表示你没有在运用你那超强的想像力。这个赋予人类的想像力,可以让你能够产生同理心,培养出一颗真正的慈悲心。有了慈悲心,你将不会伤害他人、你将不会让他人丢脸、你将不会欺骗他们;宁可自己少一块钱也要确定他们有一块钱;你将会承担起自己的应有责任而不是将责任推给他人;你不会宰杀他人、你不会对他人撒谎、你不会对他人造成任何伤害。这是因为当你学会了设身处境,换位思考他人的立场,能够对他人的痛苦感同身受时,你就不会那么做了。同理心将会转化你的心识、生命、态度及行动。

    其实,同理心是很给力的。在寂天菩萨的《入菩萨行论》中清楚写道:“要培养同理心,以回报他人对我们的恩典。我们可以从观想自己的母亲开始,想像她在怀胎九月的过程中,所忍受的种种困难。想像我们为她制造了多少的痛苦与不适,还绷紧了她的身体;然后当她分娩时,她还得经历了撕裂般的痛苦。有些人甚至还因为难产而牺牲、有些人因此得了贫血、有些则在生产之后患了病,但她们所关心的依然是自己的孩子。先以这个作为开始,对自己的母亲心怀感激,如果有效了,再将之扩展到自己的父亲、亲朋好友,直到每一个身边的人。如果我们能够无时无刻地想像自己身处他们的境况,无论是直接或间接所授予我们的关爱和友好,我们所培养出来的善心就不应该只停留在同理心的阶段,或只是为他人的付出留下几滴感动的眼泪而已。我们更应该把同理心转化,进阶地去设法回报他们的恩典。你如何通过转化自己去回报他们的恩典呢?那很简单,当你不再去伤害任何人,或是把你对他人的伤害慢慢减少的时候,至少要比当初的伤害来得没那么明显,你就已经是在进步中了。”

    因此,对于那些他人所给予你的帮助、爱和希望等,你要以成为一个更好的人来回报他们。这就是佛法所要达致的目标、是各色宗教与修行者或灵修者们所要达致的目标、是超越佛法和宗教的目标,这更是被赋予想像能力的人类,让人类能借此培养同理心和关怀之心的共同目标。通过先培养一些感觉,一些双方对能够避免痛苦的默契,慢慢达成共识就对了。

    J.K.罗琳所提到的想像力其实是十分给力的,这是一股十分强大的推动力量。她说如果当时她选择不运用想像力,也许她就会受到诱惑,做个不靠想像力而麻木过活的人。她也曾经动摇,会去羡慕那些不愿意去想像他人的痛苦、不愿意看到痛苦、不想聆听他人的诉苦,做个无视生活的困难,选择躲避在一个牢笼内来窥探这个世界的人。这种人就是如此的不在乎,如此麻木,他们只想把自己关在围牆里,过着享乐主义的生活。他们拒绝聆听、拒绝留意、拒绝承认或拒绝去看或去靠近。或许她也曾经怀疑过,在选择完全不参与的情况下,把自己封闭起来以逃避生活中的困难也许是有效的。

    即使她可能曾经动摇,但最终她依然没有选择以这种方式来逃避痛苦,那是因为她了解,如果选择只活在封闭式的空间里,这极可能会让她形成心理上的广场恐惧症。‘广场恐惧症’的意思就是陷入一种害怕走出屋外,惧怕与外界事物接触的状况。当然,她这里所指的并不是不敢走出自己的壳,而是无法从一个自己虚构出来的自我保护和安逸假象的世界里逃离出来。

    心理上的广场恐惧症,并不是典型的抽离或茫然的心态。这只是不想看到痛苦;不想看到其中的问题;不想听到它、了解它;不想忍受它、靠近它;不想拥有任何与它有关的东西。你害怕产生同理心,害怕去感受慈悲。因为你还意识到,你可能还会为了道德伦理的枷锁与束缚而去做了什么!你只是单纯地认为躲避在自己的空间里,你什么都可以不必做,就会产生令人羡慕的安逸假象。但事实上,这些人,他们也同样拥有害怕,也有着自身的恐惧。那是对真理的恐惧,对看到事实真相的恐惧。

    比方说,那些敢于面对现实的人,当他们看见待宰动物的笼子时,会产生恐惧感;同样的,那些会回避窥视待宰动物笼子的人,也是因为恐惧感。所以,无论何者,恐惧和害怕的情绪依然会出现。既然两者都一样,为何不选择更人性化的方式呢?那就是去面对恐惧、面对害怕。除此之外,你应当还要为它做些什么。

    当你逃避它的时候,你仍然是不自由的;它还是存在着的,只是你不愿意去面对它,你依旧会感到不快乐。你只是把自己活在由自己的妄想而虚构出的世界里,把一切指标定在你有限的想像范围之内而已。那么,我可以坦白告诉你,有一天你所想像的这个泡沫终将会破裂,而你必将得走出来。

    你也许认为只要你把房间装上冷气,把它佈置得美轮美奂,保持着干净与美好,你就可以呆在里头而寸步不移,想像这就是整个世界,在这一切之外再也没有痛苦;或者你其实也知道外面的世界太痛苦而不愿意出去,只想躲避在房间里头。然而,这样的举动是很可悲的,因为当我们在逃避现实的时候,就是因为我们知道生命中的可怕。正是因为这样,我们才把自己的世界变得如此虚幻。实际上我们仍然是感到害怕,长期的活在恐惧之中。正因为我们的害怕,我们妄想着我们可以将自己与周围的生活变得完美。这道理很奥妙。

    J.K.罗琳一再强调:“我也许会受到诱惑,会去羡慕能够如此生活的人,然而我不认为他们的噩梦会比我少。”这话很有意思,因为当你逃避它的时候,不意味着你的噩梦就会比较少,那只不过是另一种形式的噩梦开始。她说那是一种更长期的害怕。讽刺的是,那些选择抛弃同理心的人,反而会激活了真正的邪恶。这意思是说,当你抛弃了同理心,不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时,你就等同是允许自己在不经意间,与那些制造了这些痛苦的人勾结。因此,尽管你在自己的房子里,享受着烹调与餐饮的艺术,你却在不知不觉中与痛苦勾结。

    自十八岁开始,我在古典文学的长廊里,所学到的众多知识当中,其中有一项是我当时无法理解的,那就是来自希腊作家普鲁塔克的作品。听听这位希腊作家怎么说:“我们内在所勾勒与造就的一切,将改变外在的事实。”

    普鲁塔克说:“我们内在所勾勒与造就的一切,将改变外在的事实”。哇!这听起来完全与宗喀巴大师、佛陀、阿底峡尊者等在《菩提道次第》书中的内容相似。这是一个惊人的言论,但它在我们生命中的每一天,却已被印证了上千遍。它说明了我们无法跟外面的世界摆脱联系。单凭我们的存在,就能触及与撼动他人的生命这个事实。

    “但是,哈佛大学的2008年毕业生们,你们当中有多少人可以察觉到,你们是有可能去触及他人生命的?你们的智慧,你们努力工作的能力,你们所受的教育,给了你们一个独特的地位和责任。甚至你们的国籍也会让你们与众不同,因为你们当中的绝大部份人,都是隶属于这世界上的一个超级大国。你们表决的方式,你们生活的方式,你们抗议的方式,你们所能给政府带来的压力,都具有非比寻常的影响力。这是你们的优势,也是你们的负担。”

    非常给力,我喜欢。这是你们的优势,也是你们的负担。如果你能够凭着同理心去改变他人的生命,这是一个优势,同时却也是个负担。“优势和负担”是无法分割的,它们就如同天生一对的情侣、如同男与女、如同双身佛、如同道家的阴和阳、如同黑夜与白昼、如同太阳与月亮,海洋和天空;他们是两个极端,却又无法分割。这就好比一位拥有满腹佛学知识,一心弘扬佛法的有心人。能够弘扬佛法,这表示他有这个优势;但要他将佛法带给他人,也是一个极大的负担。因为他必须解除追随者们的所有恐惧、必须灌输他们知识、必须不停地传经佈道;除此之外,他还必须拥有足够的资源,以便能尽量给予或照顾众生的需要。因此,他必须以减少睡眠来增加时间、必须赚得更多、必须更加努力、必须加倍的督促与鞭策自己。甚至,他还得比身边的每一个人,能够更快速地克服心里的恐惧和不安。这就是负担,但这负担却可带来优势,这个优势就是能够为他人的生命带来改变。所以,如果你立志要改变他人的生命,你也就得要带着它的附属伴侣,它的另一半——“负担”。如果你不想有负担,你就不会有优势;如果你想享有优势,那负担也就会成为你的一份子。

    希望大家都能够记住,如果你立志要为社会大众或个别团体谋求福利,不论是从事慈善机搆,宗教团体或者世俗团体的工作,抑或身体力行地将佛法带给他人者、将爱与慈悲奉献给他人者、将灵性成长的讯息带给他人者、将爱与同理心的讯息传达者等,如果他人能够接受和了解你们的传授,这就是你的优势;如果他们不接受也不了解,那就成了一种负担,为此你需要加倍地努力。最终无论你是选择去避开它或实践它,两者都会给你带来梦魇,两者都有它的可怕之处,两者都会使你产生挫折的经历。如果我们有能力,我们应当去选择那个更富想像空间的结果,而不是去选择那个限制同理心产生的结局。

    “如果你选择运用你的地位和影响力,为那些沉默者发声;如果你选择不仅仅去结识拥有权利者,也去结交那些弱势者;如果你永远保持着能够对人产生同理心的能力,尤其是对那些条件不如你的人,这不仅使你骄傲,你的家人也会庆幸有你同在。那些成千上万受过你真正的帮助而改过自新的人们,更会因为你的存在而感到欢喜。我们不需要靠魔法来改变世界,我们本身就已经拥有了自己所需要的一切能力,我们拥有去想像要变得更好的力量。”

    这虽然有点深奥,但又是如此的实际,看似遥远但依然可以做得到。如果你想方设法让自己可以接触那些权贵名流与红星偶像,你就得对接触平凡与弱势者也有相同的渴望。我相信那些出去接触超级巨星、巨富商贾、科技新贵或各领域成功人士等的西藏高僧们,即便他们结交了那些有权有势的阶层,以他们颇具灵性的修养和特质,他们仍会以平等的方式来接触那些平凡的人们。他们有能力接触两种不同的人,这是因为他们都是以同理心来对待任何人。我想,这就是那些伟人、具灵性修养的人、大成就者,或一个真正好人所拥有的共同特质:以同理心来接触任何人与事。

    “如果你可以在具备一切优势的情况下,去想像那些不具优势的人,那些社会地位低下的人,并为他们做一些事情。”这也就是我与所有的克切拉佛教中心伙伴们,想要达成的共同奋斗目标,我们都愿意以生命和精力的消耗来完成它。这件工作的意义,不仅仅是你的家人会为你感到骄傲,而是身在世界各地千千万万的你,都将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和改变了自身与他人的生命;至于那些受到关爱的人们,也会因为你的存在而欢喜、为你所散发出来的人性光辉而欢庆。接着下来,你所有的困难、痛苦、悲哀以及你所经历的一切,将会成为他人的启发。这也许也可以解释为何多数的西藏高成就喇嘛,往往会出生在最贫寒、困苦、具有最多问题和痛苦的家庭里;而当他们长大成熟以后,又有机会与有权有势的各界名流结缘。这样的两极体验,往往会使他们更能够感受他人的种种痛苦,更好地去关爱众生。

    “我们不需要靠魔法来改变世界,我们本身就已经拥有了自己所需要的一切能力。”只要改变自己,生出同理心,每当你想要去伤害他人、想要逃避责任、想要去欺骗或毁灭一个人时,试想想那个人的感受。若换作你是那个人,一次又一次的被伤害,你会有何感受?你会一次又一次地被羞辱,那是因为你让自己处于一个接受羞辱的位置;而如果你去羞辱别人,那则是因为你容许自己那样做。

    “我的演讲快结束了。”她自嘲地说道。“我对你们只有一个小小的期望,那是我二十一岁时就有的。在我毕业典礼那天,坐在我身旁的朋友们,后来都成了我的终生好友。他们有些是我孩子的乾爹与乾妈、有些在我遇到麻烦时立即就给我伸出援手;也有一些,是就算我取用他们的名字来给小说中的反派人物命名,也都不会起诉我的朋友。在我们的毕业典礼上,我们大家都因有着共同的经历而使我们在情感上靠得更紧密,那都是些无法再重来的经历。当然,其中还包括了我们的合照,假若我们其中有一人去竞选总理,那合照将会成为极其珍贵的关系证明!”她开着玩笑说,“如果我们其中一人去竞选总理,那他在我们面前将是完全赤裸,无法故弄玄虚的。今天,我给你们最好的祝福,就是拥有一生的知己。明天,我希望就算你们记不起我说的任何一个字,你们务必要记得罗马哲学家塞内加——我当年与他在古典文学的长廊里相遇,虽然我没有顺着事业的阶梯往上爬,但他的古老智慧却给了我人生一个重要的启迪。塞内加说,人生就像故事一样:不在乎长短,而在于质量,这才是最重要的。我祝愿你们都有美好的生活。非常感谢大家。”她做了总结。

    让我们再听清楚最后一段,“今天,我给你们最好的祝福,就是拥有一生的知己。明天,我希望就算你们记不起我说的任何一个字,你们务必要记得罗马哲学家塞内加——我当年与他在古典文学的长廊里相遇,虽然我没有顺着事业的阶梯往上爬,但他的古老智慧却给了我人生一个重要的启迪。塞内加说,人生就像故事一样:不在乎长短,而在于质量,这才是最重要的。”非常有力量的一段话。

    有趣的是,在我的成长过程中,我被告知必须受很好的教育、必须取得大学文凭、必须拥有一份良好的职业、必须结婚、必须有孩子,而且还要是儿子(如果你是亚洲人),因为他们将会在我年老时照顾我。如果能够拥有一份好的工作,我将可以尽情地享受人生,因为我可以买车买楼,我可以到处去旅游、可以买下我想要的一切……在我的成长过程中,这些叮咛一直被强塞进我的脑海里,这全都是我的养父母不断重复地告诉我的,而且,他们也深信他们是真正地为我好。我相信那只是在他们当时的思想范畴内可以懂得的事,所以我完全没有生气。然而,在我的内心深处,我一直都会有意无意的告诉自己,“不是的,那些都不是会令我快乐的事”,因为我不觉得他们快乐,也不觉得我身边的人都快乐。这样的人生轨迹,将不会给我带来快乐。

    就像J.K.罗琳一样,我靠短期记忆和死记硬背的方式来读书。我读书并不是为了能让里面的内容永记在脑袋中,我读书只是为了要应付考试。事实上有过许多次,即便我没有读书一样可以考试过关。我总是有办法可以不需要靠读书来通过考试,而且我也肯定,很多人都是这样走过来的。但是,那时我却很喜欢跑到当地的佛教中心去,我很喜欢从那儿借书籍来阅读。我甚至可以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数百个小时,专心地阅读佛教书籍,进行沉思、冥想、持诵心咒、思考、跟随我的老师一起去聆听佛法开示。为了要学习佛法,我曾经多次地从传统的学校中逃跑出来,不愿去学习被规定要学的东西。这是因为在我内心里,一直都不相信学士、职位、权力和金钱会令我快乐,即便是早在四十年前的我,我也从来都不那么认为。直到现在,我还是无法把这些微妙的感觉与过程用很好的方式表达出来。透过J.K.罗琳的讲词,她已经把这感知以很深刻的言语表达了出来,尤其是在她演说中的最后一段。她精确地表达出了我所要说的话,那就是:人生只不过是一个故事,故事的长短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故事背后的质量有多高,而我们又做了些什么。

    J.K.罗琳将她的人生,她的挣扎过程,她从中所学到的意义、所体悟到的智慧和所察觉到的能力都做了个总结,并将当中所蕴含的珍贵智慧,娓娓地传送给他人。这所有的一切,经已全被她浓缩在所引述的古罗马哲学家——赛内加的这一行字里面。让我觉得更加震撼的,不是她的智慧,不是赛内加,也不是她说了什么;我由衷感到赞叹的是,智慧就是智慧,它就是那么的超然与绝对,永远经得起千锤百炼与反复辩解。这无论是出自赛内加、J.K.罗琳、佛陀、耶稣、老师、家长、年长者、印度圣者、哲人、上师或任何圣人口中。智慧就是智慧,而且这智慧非常简单,浓缩在她所清楚强调的两个部份,其中之一就是想像的力量。

    通过想像的力量,将自己处放在别人的立场上,你可剔除自己的恐惧和不安,然后你将不再躲藏,你就如此安然地走了出来。单凭存在,你就可以改变他人的生活,不要凭据你所累积或获取了什么来计算你的人生,那不会带来任何绝对的快乐。要面对真实的自己,首要条件是要拥有想像的力量;第二就是能够接受挫败的力量,或轻微、或中等、或重大的挫败。我们要具有去了解挫败和拥抱挫败的能力,要学会在挫败中接受自己。察觉与剔除你自己在认知上的所有错觉与幻觉,勇敢面对真正的自己,并以此为依据或起点,继续努力前进。

    无论你是一个每当无法在限定时间内完成任务时,就经常会把责任推卸给别人的人,或者是不愿面对伤痛与困难的人,那么你就接受它,并不需为此而感到沾沾自喜或气馁,你只是需要坦然地接受它;无须大事宣扬或以它作为借口,你只需要勇敢的面对它,并告诉自己那就是现在的我,但我不想以后继续成为那样的人。在往后的日子里,如果我们愿意做出改变,不想继续现在那样子,我们可以在每日、每时、每分或每秒的每一个当下,都去做出努力。每当你要谴责别人时,先谴责自己,把它说出来;当你想要把自己隐藏在小小的虚幻空间里时,就勇敢地去面对现实、去接受自己所处于的处境,不管那是多么地困难。

    你要停止逃避你所惧怕的一切,因为你已经知道,就如同J.K.罗琳所说的,无论你选择面对或逃避,其实两者都同样会出现恐惧的情绪。不同的是,一旦你选择勇敢面对,心灵上你就会变得更坚强与自由了。选择了逃避,反而会陷入长期的噩梦,因一个恐惧而带来了一连串无限的恐惧,无休止的痛苦。

    当我阅读完J.K.罗琳的这一篇演讲稿时,我感到非常感动,也惊叹于她在文字中所蕴含的智慧。我真的很欣赏她从她的出生,直到奋斗至今日她所成为的那个人的过程;她所给予我的启发,并不是因为她的书,而是在于她完成了那个她想书写的梦想。她花了数十年去追求,直到梦想达成。她一直以最贴近她自己心灵的方式,不理会他人怎么看待,去追求自己真正想要做的事、坚持去完成自己的梦想。这是她给我的最大启发。

    接受挫败

    也许如今她已非常富有,具有权力和影响力,但你知道吗?她之所以能有今天,是因为她能接受挫败,我想这就是她想要传达给我们的讯息。我会不时地重阅她的这篇演讲稿,也会把它收录在我的仪轨和法本中,以方便翻阅。彷彿,她就像是我所请来的一位作家,为我写下了我的感想。我感觉自己彷佛曾经与J.K.罗琳会过了无数次的面,与她有过无数次的真挚交谈,她才可以把我多年来的感想写了下来。我所说过的、我所教过的、我对他人表达过的、我所知道的,这一切都一直保存在我的内心深处,不断地继续燃烧。她彷彿是在准确无误地为我写下了已经在我内心深处燃烧了数十年的感想。

    每当我阅读她那些充满着趣味,用词漂亮且深度非常的文字时,就会赞叹它里面所蕴含的哲理,它们总是那么容易让人触动心弦。这是一个美丽的提醒,也是对人类的一种肯定。无论我们是谁,我们都需要不时地受到肯定。所以我要与大家分享J.K.罗琳的这篇讲词。我真切地希望这分享将会利惠某些人,不,最好是好多好多的人。我所说的每一句话都没有冒犯的意思,我不是想指责,也不是要诋毁或贬低任何人,那只是我随口举出的例子,它并非有意识地去指向任何人。我希望你们能多读几遍她的演讲稿,我希望你们会持续地、一遍又一遍地阅读,因为它是极具启发性的。

    她在文字中所带出的逆境、困苦、艰难和人物的悲剧性,根据她本身的说法,都是来自于英国最底层的贫穷户。她曾经穷得几乎无家可归,却能够经受种种磨难和历练而写出了这么一篇充满智慧的演讲词。她虽然很有学识,但她的贫穷,更可说是她积极祈祷下的成果,和所累积下的业果,因为正是这些因素促使她变成强大的人物。透过她这一位强大人物的思想和讲词,相信她可以影响更多的人。我祝愿她健康长寿,继续获得成功。我祝愿你们也一样。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