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花衣:自然奇观-浩瀚无边的沙漠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地球上的沙漠分布十分广阔,各大洲都可见到它的身影。北非的撒哈拉沙漠、澳洲的岩塔沙漠、中国的塔克拉玛干沙漠都是世界上鼎鼎有名的大沙漠。沙漠的气候非常恶劣,那里降雨稀少、阳光炙烈,素来被人们称为“生命的禁区”。

    但是这并不影响浩瀚无边的沙漠作为地球花衣上的点缀所呈现的美丽!恶劣的气候成就了沙漠的别有风情之美!黄沙漫漫、浩瀚无边的沙漠常常会给人一种辽阔、粗狂、淳朴的感受!至于“生命禁区”之说,则有些言过其实了。沙漠里从来就不缺少生命的痕迹,沙漠生物以特有的坚忍在沙漠之中创造了生命的奇迹,成为了沙漠之美的重要组成部分。

    鸣沙山

    鸣沙山月牙泉风景名胜区,位于甘肃省敦煌市城南5千米处。古往今来以“山泉共处,沙水共生”的奇妙景观著称于世,被誉为“塞外风光之一绝”。鸣沙山和月牙泉是大漠戈壁中一对孪生姐妹,“山以灵而故鸣,水以神而益秀”,人们无论从山顶鸟瞰,还是泉边畅游,都会骋怀神往,确有“鸣沙山怡性,月牙泉洗心”之感。

    鸣沙山因沙动成响而得名。山为流沙积成,沙分红、黄、绿、白、黑五色,汉代称沙角山,又名神沙山,晋代始称鸣沙山。鸣沙山东西绵亘约40千米,南北宽约20千米,主峰海拔1715米,沙垄相衔,盘桓回环。沙随足落,经宿复初,此种景观实属世界所罕见。

    所谓鸣沙,并非自鸣,而是因人沿沙面滑落而产生鸣响,是自然现象中的一种奇观,有人将其誉为“天地间的奇响,自然中美妙的乐章”。当人从山巅顺陡立的沙坡下滑,流沙似金色群龙飞腾,鸣声随之而起,初如丝竹管弦,继若钟磬合鸣,进而金鼓齐响,轰鸣不绝于耳。

    浩瀚无边的沙漠自古以来,由于不明鸣沙的原因,产生过不少动人的传说。相传,这里原本水草丰茂,有位汉代将军率军西征,一夜遭敌军偷袭。正当两军厮杀难解难分之际,大风骤起,刮起漫天黄沙,把两军人马全都埋入沙中,从此就有了鸣沙山。至今犹有沙鸣则是两军将士的厮杀之声的说法。鸣沙山据《沙州图经》记载:鸣沙山“流动无定,俄然深谷为陵,高岩为谷,峰危似削,孤烟如画,夕疑无地”。这段文字描述了鸣沙山形状多变,是由流沙造成的。鸣沙山东西南北纵横的山体,宛如两条沙臂张伸围护着鸣沙山麓的月牙泉。

    月牙泉,处于鸣沙山环抱之中,其形酷似一弯新月而得名,古称沙井,俗名药泉,自汉朝起即为“敦煌八景”之一,得名“月泉晓彻”。月牙泉南北长近100米,东西宽约25米,泉水东深西浅,最深处约5米,一弯清泉,涟漪萦回,碧如翡翠。泉在流沙中,干旱不枯竭,风吹沙不落,蔚为奇观。历代文人学士对这一独特的山泉地貌、沙漠奇观称赞不已。

    月牙泉

    流沙与泉水之间仅数十米,但虽遇烈风而泉却不被流沙所湮没,地处戈壁而泉水则不浊不涸。历来水火不能相容,沙漠、清泉难以共存,但是月牙泉就像一弯新月落在黄沙之中。泉水清凉澄明,味美甘甜,在沙山的怀抱中娴静地躺了几千年,虽常常受到狂风凶沙的袭击,却依然碧波荡漾,水声潺潺。它的神奇之处就是流沙永远填埋不住清泉。月牙泉,梦一般的谜,在茫茫大漠中有此一泉,在黑风黄沙中有此一水,在满目荒凉中有此一景,深得天地之韵律,造化之神奇,令人神醉情驰。

    罗布泊

    罗布泊在新疆若羌县境内东北部,位于塔里木盆地东部,地处古代丝绸之路的要冲,为古代东西交通必经之地,沿岸至今还保存不少古迹。罗布泊曾是我国第二大内陆河,海拔780米,面积2400~3000平方千米。罗布泊曾有过许多名称,有的因它的特点而命名,如坳泽、盐泽、涸海等,有的因它的位置而得名,如蒲昌海、牢兰海、孔雀海等。

    古罗布泊形成于第三纪末、第四纪初,距今已有200万年的历史,在新构造运动影响下,湖盆地自南向北倾斜抬升,分割成几块洼地。现在的罗布泊是位于北面最低、最大的一个洼地,曾经是塔里木盆地的积水中心。古代发源于天山、昆仑山和阿尔金山的河流,源源注入罗布泊洼地形成湖泊。

    泛指的罗布泊为罗布泊荒漠地区,东起玉门关,西至若羌至库尔勒的沙漠公路,北起库鲁克塔格山山脉,南至阿尔金山脚下,跨越了新疆和甘肃两省区地界。由于人们习惯使用泛指的罗布泊概念,离开库尔勒数千米的戈壁就被列入罗布泊范围了。狭义的罗布泊指该地区于20世纪70年代干涸的中国最大的漂移湖,位于该地区中心位置,也是最低洼地区。现虽为干涸湖盆,湖底面积仍有1200多平方千米,呈椭圆形,因为逐年干涸,形似大耳朵。罗布泊遍布罗布泊地区的雅丹,亦称雅尔当,原是罗布泊地区维吾尔人对险峻山丘的称呼。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瑞典人斯文·赫定和英国人斯坦因,先后来罗布泊地区考察,在他们的撰文中提到雅丹一词,于是雅丹便成为世界地理工作者和考古学家通用的地形术语。

    在当地古老的传说中,往往把雅丹称作“龙城”,因罗布泊周围发育着典型的雅丹地形,似龙像城而得名。相传遥远的年代,罗布泊附近有个国家,百姓们衣不遮体,食不果腹,而国王却花天酒地。玉皇大帝得知此事,便扮做和尚下凡“化缘”。昏庸无道的国王仅施舍给他了一点盐巴。玉皇大帝大怒,调来盐泽水,淹没了这个国家,水退后出现了“龙城”。元代,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来过罗布泊地区,他在记文中写道:“沿途尽是沙山沙谷,无食可觅,行人夜中骑行,则闻鬼语。”每当月白风清之夜,宿营“龙城”中,颇觉眼前景物,不是古城,胜似古城。分布在罗布泊荒漠北部的风蚀土堆群,面积达2600多平方千米。由于罗布泊地区常年风多风大,天长日久,土台星罗棋布。土台变幻出各种姿态,时而像一支庞大的舰队,时而又像无数条鲸在沙海中翻动腾舞,时而又像座座楼台亭阁,时而又像古城寨堡。置身于扑朔迷离、深邃的土台群中,满目皆是神秘、奇特、怪异的“亭台楼阁”,使人浮想联翩,流连忘返。

    罗布泊“龙城”

    罗布泊被称为游移湖或交替湖。事实上,所谓罗布泊游移,只是塔里木河尾端位置的变动,湖盆本身并不游移。在封闭性的内陆盆地平原地区,河流下游经常自然改道。改道后的河流终点形成新湖泊,旧湖泊则逐渐干涸,成为盐泽。地质构造上,塔里木盆地东端是凹陷区,整个凹陷可称为罗布泊洼地,罗布泊湖盆就在这个洼地上。塔里木河以罗布泊洼地为最后归宿。罗布泊形成可能始于上新世或更新世初。以后东侧地壳上升,湖水向西移动,湖盆东侧遗留下数条痕迹。湖水虽随地势变化而移动,但并未越出湖盆范围,故游移之说并不恰当。另外,罗布泊洼地古来即为人烟稀少地区,新湖泊形成后,无法随时命以固定的新名,而均沿用老湖名。实际上,汉唐以来的古书中均将塔里木河终点形成的湖泊,称为蒲昌海、盐泽或牢兰海;17世纪以来则称罗布淖尔或罗布泊。上述情况说明,并非湖泊本身游移或交替,而为老名新用或地名搬家。

    知识点塔里木盆地

    塔里木盆是中国最大的内陆盆地,东西长1500千米,南北宽约600千米,面积达53万平方千米,海拔高度在800至1300米之间。

    由于深处大陆内部,周围又有高山阻碍湿润空气进入,年降水量不足100毫米,大多在50毫米以下,极为干旱。盆地中心形成塔克拉玛干沙漠,罗布泊、台特马湖周围为大片盐漠。发源于天山、昆仑山的河流到沙漠边缘就逐渐消失,只有叶尔羌河、和田河、阿克苏河等较大河流能维持较长流程。盆地的边缘为山麓、戈壁和绿洲(冲积平原)。

    魔鬼城

    魔鬼城又称乌尔禾风城,位于我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准噶尔盆地西北边缘的佳木斯河下游的乌尔禾矿区,西南距克拉玛依市100千米。这里有着罕见的形状怪异的风蚀地貌。当地蒙古人将此城称为“苏木哈克”,哈萨克人称为“沙依坦克尔西”,其意皆为魔鬼城。魔鬼城不仅因为它特殊的地貌形同魔鬼般狰狞,而且源于狂风刮过此地时发出的声音有如魔鬼般令人毛骨悚然,这种特殊的地质面貌就是雅丹地貌。

    新疆的魔鬼城有多处,大多处于戈壁荒滩或沙漠之中,其中较为著名的有四座,即乌尔禾魔鬼城、奇台魔鬼城、克孜尔魔鬼城、哈密魔鬼城。乌尔禾魔鬼城处在佳木斯河下游,正对着西北方由成吉思汗山与哈拉阿拉特山夹峙形成的峡谷风口,其神奇地貌是在间歇洪流冲刷和强劲风力吹蚀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

    乌尔禾魔鬼城远眺乌尔禾魔鬼城,宛若中世纪的一座古城堡,但见堡群林立,参差错落,给人以苍凉恐怖之感。魔鬼城是赭红与灰绿相间的白垩纪水平砂泥岩和遭流水侵蚀与风力旋磨、雕刻形成的各类风蚀地貌形态的组合,有平顶方山、块丘、石墙、石笋、石兽、石人、石鸟、石鱼、石龟、石巷、石堡、石殿、石亭、石蘑菇……形态万千,变化不一。

    据考察,约1亿多年前的白垩纪时期,这里是一个巨大的淡水湖泊,湖岸生长着茂盛的植物,水中栖息着乌尔禾剑龙、蛇颈龙、准噶尔翼龙和其他远古动物。经过两次大的地壳变动后,湖泊变成了间夹着砂岩和泥板岩的陆地瀚海,地质学上称之为“戈壁台地”。20世纪60年代,地质工作者在这里发掘出一具完整的翼龙化石,从而使乌尔禾魔鬼城蜚声天下。

    乌尔禾魔鬼城地区奇石种类丰富,而且蕴藏量极大,除有动植物化石外,还有结核石、彩石、风凌石、泥石、玛瑙石、戈壁玉、方解石、结晶石、水晶石等。其中,河卵石状的五色植物化石、砂岩结核石、石英质彩石等在全国都颇有名气,特别是五色玛瑙质植物化石、砂岩结核石在其他地方尚未发现,绝无仅有,具有很高的考古、观赏、收藏价值。在起伏的山坡地上,布满着血红、湛蓝、洁白、橙黄的各色石子,更给魔鬼城增添了几许神秘色彩。

    千百万年来,由于风雨剥蚀,地面形成深浅不一的沟壑,裸露的石层被狂风雕琢得奇形怪状:有的呲牙咧嘴,状如怪兽;有的危台高耸,垛堞分明,形似古堡;这里似亭台楼阁,檐顶宛然,那里像宏伟宫殿,傲然挺立,真是千姿百态,令人浮想联翩。

    知识点雅丹地貌

    新疆的魔鬼城实际上是一种雅丹地貌。雅丹地貌是一种典型的风蚀性地貌。“雅丹”在维吾尔语中的意思是“具有陡壁的小山包”。由于风的磨蚀作用,小山包的下部往往遭受较强的剥蚀作用,并逐渐形成向里凹的形态。如果小山包上部的岩层比较松散,在重力作用下就容易垮塌形成陡壁,形成雅丹地貌。这种地貌是由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的各色沉积岩组成的,天长日久就形成了绚丽多彩、姿态万千的自然景观。

    五彩湾

    五彩湾位于新疆吉木萨尔县城以北100余千米的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中,由五彩城、火烧山、化石沟组成。五彩湾地貌起伏,奇峰怪石众多。五彩湾不但风光雄奇,而且还是一座天然宝库,储五彩湾藏着丰富的石油资源和大量的黄金、珍珠、玛瑙、石英等20多种矿产。在沙漠植被地带还栖居着野驴、石鸡等珍禽异兽。

    五彩湾是受风力剥蚀、流水冲刷等自然力作用形成的一座座孤立的小丘。早在侏罗纪时代,这里沉积了很厚的煤层。由于地壳的强烈运动,地表凸起,那些煤层也随之出露地表。历经风蚀雨剥后,煤层表面的沙石被冲蚀殆尽。在阳光曝晒和雷电袭击的作用下,煤层大面积燃烧,形成了烧结岩堆积的大小山丘,加上各个地质时期矿物质的含量不尽相同,这一带连绵的山丘便呈现出以赭红为主夹杂着黄白黑绿等多种色彩的绚丽景观。五彩湾的这些美丽的山包,其实不过是煤层燃烧后的一堆堆的灰烬。

    五彩湾是由沉积了各种鲜艳的湖相岩层的数十座五彩山丘组成,像一座座诡秘的古堡,故又称五彩城。粗略估计,面积有十几平方千米。五彩城随着一天中太阳光线和昼夜的变化,其色彩也随之变化,充满诗情画意。五彩城早、午、晚三个时段所展现的姿态各不相同,给人留下的感觉也是不一样的。

    早晨,一轮红日从地面喷薄而出,射出一屏孔雀尾状的金辉,蓝宝石一样的天空飘浮着一朵朵羽绒般的彩云,此刻五彩城就像一个出浴的圣女,秀雅而多姿。几个高高耸起的山丘,裹扎着十几种不同的彩带伫立在晨曦之中。

    化石沟出土的巨型化石

    中午的五彩城炽热如火,仿佛整个世界的阳光都聚集这里,山丘的色彩在阳光的威逼下变得淡化,仿佛一场熄灭了几万年的大火等待重新点燃。

    黄昏,落日的余晖使那些本已淡化的色彩一下子强烈起来,五彩城也变得绚丽多彩。被晚霞描绘的天空就像一个温馨的彩罩,和五彩城融合在一起,使人恍若置身于美丽的梦境。夜色下的五彩城安详而静谧,一览无余的星空下,五彩城浸润在一片如水的月光里,若隐若现的山头就像一片灰色的云烟,更增添了它的梦幻色彩。

    化石沟是五彩湾的又一盛景,化石沟中分布着壮观的砖化木林、各种树木种子的化石、果实化石及各种动物化石。这是由于化石沟所在区原为汪洋大海,岸边是茂密的原始森林,后来地壳几经变迁,大片森林和其他动植物被深埋地下,变成化石后复出地表,便形成了今天化石沟的面貌。

    知识点侏罗纪

    侏罗纪是一个地质时代,界于三叠纪和白垩纪之间,约1亿9960万年前(误差值为60万年)到1亿4550万年前(误差值为400万年)。侏罗纪的名称取自于德国、法国、瑞士边界的侏罗山。

    侏罗纪时发生过一些明显的地质、生物事件。超级陆块盘古大陆此时真正开始分裂,大陆地壳上的缝生成了大西洋,非洲开始从南美洲裂开,而印度则准备移向亚洲。恐龙成为陆地的统治者,翼龙类和鸟类出现,哺乳动物开始发展等等。裸子植物在此时发展到了极盛期,苏铁类和银杏类的发展达到了高峰,松柏类也占到很重要的地位。

    塔克拉玛干沙漠

    塔克拉玛干沙漠古称“莫贺延迹”,位于塔里木盆地中部,是中国最大的沙漠,总面积约30万平方千米,其中流沙便占总面积的85%,是世界第二流动性沙漠。这里地形起伏很大,昼夜温差极大。塔克拉玛干在维吾尔语里意即“进去出不来的地方”。在这片有待开垦的土地上,有以胡杨林为主的原始森林、种类繁多的沙漠植物和野生动物。

    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是何时形成的,科学界至今尚无统一的认识。虽然有学者曾经根据沉积地层中埋藏的古风砂进行了研究,但由于风成砂很难在地层中保存,即使发现零星的露头,也很难据此判断古沙漠形成的时间、规模、形态和古环境状况。白天,塔克拉玛干赤日炎炎,银沙刺眼,沙面温度有时高达70℃~80℃。旺盛的蒸发,使地表景物飘忽不定,沙漠旅人常常会看到远方出现朦朦胧胧的“海市蜃楼”。沙漠四周,沿叶尔羌河、塔里木河、和田河和车尔臣河两岸,生长发育着密集的胡杨林和怪柳灌木,形成“沙海绿岛”。沙层下有丰富的地下水资源和石油等矿藏资源。

    干旱的河床遗迹几乎遍布于塔克拉玛干沙漠,湖泊残余则见于部分地区(如沙漠的东部等)。沙漠之下的原始地面是一系列古代河流冲积扇和三角洲所组成的冲积平原和冲积湖积平原。塔克拉玛干沙漠北部大致为塔里木河冲积平原,西部为喀什噶尔河及叶尔羌河三角洲冲积扇,南部为源出昆仑山北坡诸河的冲积扇三角洲,东部为塔里木河、孔雀河三角洲及罗布泊湖积平原。沉积物都以不同粒径所组成的沙子为主,沙漠南缘厚度超过150米。在沙漠2~4米、最深不超过10米的地下,有清澈丰富的地下水。

    塔克拉玛干沙漠除局部尚未被沙丘所覆盖外,其余均为形态复杂的沙丘所占。塔克拉玛干沙漠流动沙丘的面积很大,沙丘高度一般在100~200米,最高达300米左右。沙丘类型复杂多样,复合型沙山和沙垄,宛若憩息在大地上的条条巨龙;塔型沙丘群,呈各种蜂窝状、羽毛状、鱼鳞状,沙丘变幻莫测。

    千年胡杨塔克拉玛干沙漠有两座红白分明的高大沙丘,名为“圣墓山”。它是分别由红砂岩和白石膏组成,由沉积岩露出地面后形成的。“圣墓山”上的风蚀蘑菇,奇特壮观,高约5米,巨大的盖下可容纳10余人。沙漠东部主要由延伸很长的巨大复合型沙丘链所组成,一般长5~15千米,最长可达30千米,宽度一般在1~2千米。沙丘的落沙坡高大陡峭,迎风坡上覆盖有次一级的沙丘链。丘间地宽度为1~3千米,延伸很长,但被一些与之相垂直的低矮沙丘所分割,形成长条形闭塞洼地,有沮洳地和湖泊等分布其间。沙漠东北部湖泊分布较多,但往沙漠中心则逐渐减少,且多已干涸。沙漠中心东经82度~85度间和沙漠西南部主要分布着复合型的纵向沙垅,延伸长度一般为10~20千米,最长可达45千米。金字塔状的沙丘分布得或成孤立的个体,或成串状组的狭长而不规则的垅岗。沙漠北部可见高大弯状沙丘,西部及西北部可见鱼鳞状沙丘群。

    在我国最长的内陆河塔里木河河畔,分布着世界最大的原始胡杨森林。全世界胡杨林有10%在中国,而中国的胡杨林有90%在塔里木河畔。胡杨远在135亿多年前就出现了,被称为“第三纪活化石”,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一种杨树。正因为它的古老和原始,其历史价值是任何树种所不能与之相比的。胡杨树有“生而不死一千年,死而不倒一千年,倒而不朽一千年”的强大生命力,赢得了人们的敬仰。

    知识点海市蜃楼

    平静的海面、大江江面、湖面、雪原、沙漠或戈壁等地方,偶尔会在空中或“地下”出现高大楼台、城廓、树木等幻景,称海市蜃楼。我国山东蓬莱海面上常出现这种幻景,古人归因于蛟龙之属的蜃,吐气而成楼台城廓,因而得名。

    海市蜃楼是光线在延直线方向密度不同的气层中,经过折射造成的结果。蜃景的种类很多,根据它出现的位置相对于原物的方位,可以分为上蜃、下蜃和侧蜃;根据它与原物的对称关系,可以分为正蜃、侧蜃、顺蜃和反蜃;根据颜色可以分为彩色蜃景和非彩色蜃景等等。海市蜃楼出现的时间和地点一般相对固定。

    岩塔沙漠

    岩塔沙漠位于澳大利亚西部的西澳首府珀斯以北约250千米处,在临近澳大利亚西南海岸线的楠邦国家公园内。这片沙漠荒凉不毛,人迹罕至。沙漠中林立着无数塔状孤立的岩石,故而得名。形态各异的岩塔,遍布于茫茫的黄沙之中,景色壮观,使人感觉神秘而怪异。有人形容这种景象为“荒野的墓标”,让人感到世界末日的来临。这里地形崎岖,地面布满了石灰岩,只有越野汽车可驶到那里。

    暗灰色的岩塔高1~5米,矗立在平坦的沙面上。往沙漠腹地走去,岩塔的颜色由暗灰色逐渐变成金黄。有些岩塔大如房屋,有些则细如铅笔。岩塔数目成千上万,分布面积约4平方千米。

    每个岩塔形状不同,有的表面比较平滑,有的像蜂窝,有的一簇岩塔酷似巨大的牛奶瓶散放在那里,等待送奶人前来收集;还有一簇名为“鬼影”,中间那根石柱状如死神,正在向四周的众鬼说教。其他岩塔的名字也都名如其形,但是不像“鬼影”那样令人毛骨悚然,例如叫“骆驼”、“大袋鼠”、“臼齿”、“门口”、“园墙”、“印第安酋长”或者“象足”等。虽然这些岩塔已有几万年的历史,但肯定是近代才从沙中露出来的。在1956年澳大利亚历史学家特纳发现它们之前,外界似乎对此一无所知,只是口头流传着。早期的荷兰移民曾经在这个地区见过一些他们认为是类似城市废墟的东西。

    19世纪,从来没有人提及过这些岩塔。如果它们露出地面,肯定会被牧人发现。因为他们经常在珀斯以南沿着海岸沙滩牧牛,附近的弗洛巴格弗莱脱还是牧人常去休息和饮水的地方。

    1837—1838年,探险家格雷在其探险途中曾从这个地区附近经过。他每过一地,必详细记下日记。但在他的日记中没有关于岩塔的记载。

    科学家估计这些岩塔的历史有25000~30000年。肯定在20世纪以前至少露出过沙面一次。因为有些石柱的底部发现黏附着贝壳和石器时代的制品。贝壳用放射性碳测定,大约有5000多年历史。这些尖岩可能在6000多年前已被人发现。但是这些岩塔后来又被沙掩埋了数千年,因为在当地土著的传说中没有提到过这些岩塔。

    1658年,曾在这一带搁浅的荷兰航海家李曼也没有提及它们,只是在他的日记中提到两座大山——南、北哈莫克山,都离岩塔不远。如果当时这些石灰岩塔露出沙面,李曼必定会记在他的日记里。沙漠上风吹沙移,会不断把一些岩塔暴露出来,又不断把另一些掩盖起来。因此,几个世纪以后,这些岩塔有可能再次消失。但它们的形象已经在照片中保存下来了。

    岩塔沙漠

    这些岩塔是如何形成的呢?帽贝等海洋软体动物是构成岩塔的原始材料。几十万年前,这些软体动物在温暖的海洋中大量繁殖,死后,贝壳破碎成石灰沙。这些沙被风浪带到岸上,一层层堆成沙丘。

    最后,在冬季多雨,夏季干燥的地中海式气候下,沙丘上长满了植物。植物的根系使沙丘变得稳固,并积累腐殖质。冬季的酸性雨水渗入沙中,溶解掉一些沙粒。夏季沙子变干,溶解的物质结硬成水泥状,把沙粒粘在一起变成石灰石。腐殖质增加了下渗雨水的酸性,加强了胶黏作用,在沙层底部形成一层较硬的石灰岩。植物根系不断伸入这层较硬的岩层缝隙,使周围又形成更多的石灰岩。后来,流沙把植物掩埋,植物的根系腐烂,在石灰岩中留下了一条条隙缝。这些隙缝又被渗进的雨水溶蚀而拓宽,有些石灰岩风化掉,只留下较硬的部分。沙一吹走,就露出来成为岩塔。岩塔上有许多条沙痕,记录了沙丘移动时沙层的厚度及其坡度的变化。

    知识点地中海气候

    地中海气候是亚热带、温带的一种气候类型,因地中海沿岸地区最典型而得名。地中海气候的成因是由西风带与副热带高气压带交替控制形成的。冬季时,西风带南移至此气候区内,西风从海洋上带来潮湿的气流,加上锋面气旋活动频繁,因此气候温和多雨。而夏季时,副热带高压或信风向北移至此气候区内,气流以下沉为主,再加上沿海凉流的作用,不易形成降水,因此气候干燥炎热。

    亚热带地中海气候主要分布在亚热带大陆的西岸,如地中海沿岸,南北美洲纬度30°~40°的大陆西岸,澳大利亚大陆和非洲西南角等地。

    撒哈拉沙漠

    撒哈拉沙漠,是世界上最大的沙漠,位于非洲北部,西临大西洋,东濒红海,北起阿特拉斯山麓,南至苏丹,东西4800千米,面积700多平方千米。自古以来,撒哈拉这个孤寂的大自然便拒绝人们生存于其中。风声、沙动支配着这个壮观的世界。风的侵蚀、沙粒的堆积造成了这个极干燥的地表。

    撒哈拉沙漠“撒哈拉”一词,阿拉伯语的原意是“广阔的不毛之地”,后来转意为大荒漠。撒哈拉沙漠水源贫乏,植物稀少,地势平缓,平均海拔高度约300米左右,中部有三大高原和海拔3415米的最高峰库西山。高原上布满了在过去潮湿气候时期流水形成的干河谷。高原的外围是大片的岩漠和砾漠,再向外是沙海,沙漠里点缀着寥若晨星的绿洲。

    在浩瀚的沙漠里,也有人间天堂——绿洲。绿洲是地下水出露或溪流灌注的地方。这里渠道纵横,流水淙淙,林木苍郁,景色旖旎,从高空鸟瞰,犹如沙海中的绿色岛屿。绿洲是沙漠地区人们经济活动的中心。绿洲的外围是棕榈林,林间空地是开垦的农田。田间种植各种农作物,最普遍的是枣椰树。枣椰树的果实椰枣甜美多汁,被用来做主食,树干用来搭房架,叶柄用来当柴火,叶子用来扎篱笆和盖茅房,叶子纤维用来制扫帚、篮子和水囊,树皮用来做绳索和骑垫。

    棕榈林的深处隐藏着村镇。这里的民房是土木结构,墙壁厚实,顶上用黄土垒平,屋里冬暖夏凉,既能防炎热,又能防沙暴。10月是撒哈拉的黄金季节,是沙漠商队起程的好时光。撒哈拉沙漠的民间贸易全靠商队来沟通。一支商队大约由10多个人和100多峰骆驼组成。他们的目的地是绿洲。当他们来到绿洲后,宿营在绿洲的外面,当地穿红着绿的妇女和姑娘们,就背着椰枣和商队的小米进行易货交易。在沙漠里,盐几乎同黄金一样昂贵,商队把质量好的盐棒带回家乡出售,价格可以比原价高出十几倍,所以盐也是商队交换的一种主要商品。商队的到来,增添了绿洲集市的贸易气氛。

    撒哈拉沙漠风沙盛行,沙暴频繁,尤其春季,是沙暴的高发季节。沙暴来临时,狂风怒吼,飞沙走石,霎时间天昏地暗,黄沙吞噬了大漠中的一切,交通被迫中断。几小时后,沙暴平息,街巷、广场、房舍,到处都是一层厚厚的沙尘。树林前缘,常堆起沙堆或沙丘。可是天气特别晴朗,令人有“风过沙山分外明”的感觉。沙漠中的一切景物,好像比平时更为清晰。沙漠中的风暴,把碎石、沙子和尘土吹走,留下岩石裸露的地表,这里便成为岩漠。岩漠又称石漠,岩漠中常常见到各种造型独特的地貌形态。

    撒哈拉沙漠中的棕榈林

    大漠中的风力强劲,其威力之大往往出乎人们的意料。风能把岩石表面已经风化破裂的碎石和沙粒吹扬带走,扩大岩石中的裂纹、裂隙,加快风化的速度。同时,风挟带的碎石、沙子在岩石的上部和岩块之间的裂缝、沟槽中对岩壁进行磨蚀,使岩块逐渐被磨削而变细变形。磨蚀还能随着风力的大小,风向的转换,像能工巧匠一样,不断地变换它的雕琢手法,使岩石的各种造型更加精奇多姿、瑰丽壮观。风雕的造型千姿百态、惟妙惟肖。

    地面上堆积的沙粒被风刮走,留下了石块、石子,这里便成为砾漠,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戈壁。戈壁滩上的砾石,白天受炽热的阳光不停地照射,连砾石裂缝间含有的一点水分也无法保存。但被水分溶解的一些铁锰之类的矿物质,却凝聚在砾石表面上,形成一层乌黑发亮的硬壳,使戈壁滩上一片漆黑,人们通常称其为“沙漠岩漆”。地表砾石经风沙的长期磨蚀,表面便形成与风向相同的磨光面,磨光面之间有一个明显的棱脊,这种砾石叫“风棱石”。由于风棱石的磨光面与常年风向一致,所以是戈壁滩上可靠的风向标。

    当地沉积的大量沙土,被风吹刮,细的尘土被吹走,沙子留下来,再加上风沙中挟带的沙子带到这里来沉积,这样就使地面上的沙子越积越多,从而形成沙海——一望无际的沙漠。

    骷髅海岸

    在非洲纳米比亚的纳米布沙漠和大西洋冷水域之间,有一片白色的沙漠,葡萄牙海员把纳米比亚这条绵延的海岸线称为“骷髅海岸”。这条500千米长的海岸备受烈日煎熬,显得那么荒凉,却又异常美丽。从空中俯瞰,骷髅海岸是一大片褶痕斑驳的金色沙丘,这是从大西洋向东北延伸到内陆的沙砾平原。沙丘之间,闪闪发光的蜃景从沙漠岩石间升起,围绕着这些蜃景的是不断流动的沙丘,在风中发出隆隆的呼啸声。

    骷髅海岸

    骷髅海岸沿线充满危险,有交错的水流、8级大风、令人毛骨悚然的雾海和深海里参差不齐的暗礁。来往船只经常失事,传说有许多失事船只的幸存者跌跌撞撞爬上了岸,庆幸自己还活着,孰料竟慢慢被风沙折磨致死。因此,骷髅海岸布满了各种沉船残骸和船员遗骨。

    空中俯瞰骷髅海岸——褶皱斑驳的金色沙丘在海岸沙丘的远处,7亿年来由于风的作用,岩石被刻蚀得奇形怪状,犹如妖怪幽灵从荒凉的地面显现出来。在南部,连绵不断的内陆山脉是河流的发源地,但这些河流往往还未进入大海就已经干涸了。这些干透了的河床,伴着沙漠中独有的荒凉,一直延伸到被沙丘吞噬为止。还有一些河,如流过富含黏土的峭壁狭谷的霍阿鲁西布干河,当内陆降下倾盆大雨时,巧克力色的雨水使这条河变成滔滔急流,有机会流入大海。

    因为骷髅海岸的河床下有地下水,所以滋养了无数动植物,种类繁多,令人惊异。科学家称这些干涸的河床为“狭长的绿洲”。湿润的草地和灌木丛也吸引了纳米比亚的哺乳动物来此寻找食物。大象把牙齿深深插入沙中寻找水源,大羚羊则用蹄踩踏满是尘土的地面,想发现水的踪迹。

    在海边,大浪猛烈地拍打着倾斜的沙滩,把数以万计的小石子冲上岸边,花岗岩、玄武岩、砂岩、玛瑙、光玉髓和石英的卵石都被翻上了滩头,给这里带来了些许亮色。迷雾透入沙丘,给骷髅海岸的小生物带来生机,它们会从沙中钻出来吸吮露水,充分享受这唯一能获得水分的机会与乐趣。会挖沟的甲虫,此时总要找个能收集雾气的角度,然后挖条沟,让沟边稍稍垄起,当露水凝聚在垄上流进沟时,它就可以舔饮了。南非海狗雾也滋养着较大的动物,盘绕的蝮蛇,用嘴啜吸鳞片上的湿气。在冰凉的水域里,居住着沙丁鱼和鲻鱼,这些鱼引来了一群群海鸟和数以千万计的海豹。在这片荒凉的骷髅海岸外的岛屿和海湾上,繁衍生存着躲避太阳的蟋蟀、甲虫和壁虎。长足甲虫使劲伸展高跷似的四肢,尽量撑高身躯,离开灼热的地面,享受相对凉爽的沙漠微风的吹拂。

    南非海狗是这片海岸的主人,它们大部分时间生活在海上,但到了春季,它们要回到这里生儿育女,漫长的海岸线就是它们爱的温床。到了陆地上,海狗的动作可不像在海里那样敏捷、优美。它们把鳍状肢当作腿来使用,那笨拙而可爱的模样让人忍俊不禁。当小海狗出生后,海狗妈妈要到海上觅食,令人惊奇的是,母子两个竟然能在上万只海狗的叫声中找到对方,母子情深可见一斑。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