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女孩的喜怒哀乐
每个人都有与别人分享情感的需要,而孩子这方面的需要尤其强烈。家长要特别关注女孩的心理需求,无论多忙,都应抽空与孩子交流,分享她的喜怒哀乐,与孩子一起笑,一起悲,成为孩子的知己。
家长和孩子分享喜怒哀乐,孩子会感觉到家长对自己的爱,也会感受到家长对自己的尊重和重视。这不但能满足孩子与人分享的心理需要,同时也能让孩子知道了自己在家长心目中的重要位置。
有了分享,家长与孩子的关系会更加融洽。分享可以使家长对孩子有更多的了解,更全面的认识。这样,孩子有什么不当之处,家长就能进行有的放矢的指导,而不至于武断地下结论。
具体来说,家长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做,与孩子一起分享喜怒哀乐。
方法一:多和女孩进行情感交流
经常的交谈与爱抚是亲子间情感交流的重要渠道。家长除了询问孩子“吃饱了吗”、“还想要什么”之外,还要学会用“今天你感觉怎么样”、“你是怎么想的”、“你高兴吗”等问句提问,让孩子表达出对爸爸妈妈的感情,并且学会认真聆听孩子内心真实的感受。
方法二:蹲下来倾听女孩的心声
家长在孩子不愿意去学校时,不要因为上班时间的临近而粗暴地把孩子交给老师,任孩子大声啼哭。这样会加重孩子的被抛弃感和分离焦虑。当孩子不愿随老师离去时,家长不妨蹲下身子,听听孩子叙述她内心的不安,因为这时孩子更需要的就是家长的倾听、安慰和抚摸。
生活中,家长不要总是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这样不可能和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家长只有放下架子和孩子在一个水平线上,孩子才会说出心里话。
方法三:培养女孩适应各种环境的能力
孩子遇到了不愉快的事情,家长应帮助她尽快消除不良情绪,使她保持愉快的心境。例如孩子做错了事情,当孩子认识了错误并表示要改正时,家长应积极地接纳她,让孩子觉得爸爸妈妈是可亲的;当孩子受了委屈而闷闷不乐时,家长应设法转移孩子的情绪,用孩子喜欢的事物去吸引她,让她转忧为喜,恢复良好的情绪。
方法四:尊重女孩的人格
家长切忌用简单、生硬、恐吓的态度对待性格内向的孩子。家长应采用循循善诱、积极引导的方式,使孩子感到你是尊重和理解她的,不要强迫孩子做她不喜欢做的事情。
方法五:用心体验女孩的喜怒哀乐
家长要和孩子多交流。只有交流,才能倾听孩子的心声,才能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喜怒哀乐,才能与孩子一起分享成长。
同时,孩子与家长分享自己的喜怒哀乐时,家长要用心体验这一切,与孩子产生心理上的共鸣,而不是不顾孩子的心情,随口应付。否则,与孩子分享的效果会适得其反。
方法六:及时排解女孩的烦恼
孩子遇到了烦心的事情,可能会因为经验不足或者是看问题不全面等原因,心情一时调整不过来,家长此时要及时分担孩子的痛苦,并且做好引导工作,有效地排解孩子的心理困扰,让孩子从阴影里走到阳光中,恢复快乐与活力。
家长和孩子一起分享生活中的喜怒哀乐,不但有利于家庭成员之间建立起和睦的家庭关系,更有利于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
倾听女孩对事物的感触
生活中,很多家长喜欢从自己的主观愿望出发,面对问题时,总是急于发表自己的“高见”,急于向孩子灌输他们认为正确的想法,急于让孩子听从。家长毫无疑问都关爱自己的孩子,但往往是物质关爱多于精神呵护,说教和训诫多于沟通和交流。交流与沟通的前提是能够站在平等的角度,耐心倾听孩子的想法,给孩子说话和表达的机会。
生活中,孩子也有“不正常”的时候——闷闷不乐、大哭大闹、发脾气、不讲道理等,孩子每一个“非正常”的表现背后,都有一个正常的理由——她是在宣泄精神或身体上的创伤所引起的负面情绪,是在呼唤家长的关注以帮助她更好地宣泄。所以,当孩子有“不正常”的表现时,父母应当通过倾听孩子对事物的感触,给孩子以最好的关注。
一个女孩养的一条小金鱼死了,她悲伤地哭起来。妈妈说:“鱼死了,妈妈再给你买一条新的。”爸爸说:“鱼死了我再给你买乌龟。”小女孩仍旧哭个不停。一会儿,邻居家的姐姐来了,姐姐说:“你怎么了?小金鱼死了,哪条金鱼呀?是什么样的?”这时候,两个孩子开始沟通了,一会儿的工夫,小女孩破涕为笑了。为什么孩子对爸爸妈妈的关注都不接受呢?因为,小女孩的爸爸妈妈一直在发表自己的意见,而邻居的姐姐却能倾听小女孩对“金鱼死了”这件事的感触,所以她愿意和邻居家的姐姐交流。
很多家长对待孩子的情绪流露的典型反应是“迅速采取措施”帮助她恢复平静。这种做法并不恰当。孩子开始哭或发脾气时,很重要的一点是父母要和蔼、持续地倾听,亲切地留在孩子身边,温和地抚摩或搂住她,讲几句关心的话。但这时父母不要说得过多。假如父母说得太多,就会在这种交流中凌驾于孩子之上,不能倾听孩子的话。
家长要定期给孩子“专门时间”,倾听她对事物的感触。刚开始“倾听”时,几乎对于所有的父母都非常困难。但每一次耐心地倾听孩子的诉说,每一次充满探索或笑声的“专门时间”都会说明:家长与孩子之间的爱和信任正在得到加强。
家长倾听孩子的声音,既不意味着你认可她的情绪,也不意味着你纵容她。父母通过倾听孩子,可以逐渐增长她的思考能力,让她学会控制并处理自己的情绪,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离不开父母正确和有益的引导,但这些引导如果是以粗暴的、单方面强加的形式出现则很难起到应有的效果。正确的引导离不开父母与孩子之间良性的沟通与交流,家长只有学会倾听,善于倾听,才会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帮助孩子走上健康的人生道路。
给女孩发泄情绪的机会
孩子与成人一样,常有情绪变化,诸如愤怒、哀伤、失望、害怕等。家长要想让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就必须让孩子适度发泄。
发泄就是舒散、吐露心中的积郁,让孩子淋漓尽致地吐露自己的委屈、忧愁、牢骚和怨恨等不快,这样可以使其达到心理平衡。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差,要她很快调整好心态有些苛求,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将情绪发泄出来。尽管有时她的方式有些过激,家长也应该给予充分理解。如果孩子做出发泄的行为,家长该如何及时有效地应对呢?具体来说,家长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做。
方法一:帮助女孩及时体察自己的情绪
如果孩子因为别人推了她一下而怒视和辱骂对方,家长就要及时引导孩子思考:“对方的行为真的不可忍受吗?还是你自己很郁闷正好以此为借口来发泄?你的郁闷是从哪里来的呢?你这样发泄之后是什么感觉呢?”如果孩子经常莫名其妙地发脾气,家长就一定要协助孩子找出其情绪的真正来源并予以控制,不可以纵容溺爱,也不能以暴制暴。
方法二:消极情绪宜“疏”不宜“堵”
哭闹是孩子发泄情绪的本能,如果发作前期不能控制住,不妨让孩子先宣泄一下情绪。家长要保持冷静的心态,等孩子情绪稳定点再和她讲道理,千万不要因为怕在外人面前“丢面子”而使用强制手段。
一个星期日,白薇和妈妈一起参加一个儿童活动。走在路上时,白薇还在和妈妈热烈地讨论,如果主持人让她上台表演节目,她要不要参加的问题。因为她所在的幼儿园,有许多小朋友都会去参加这个活动。妈妈表示,如果是让她上台表演舞蹈,就一定会支持她。
活动现场有许多小朋友,当主持人邀请小朋友上台表演时,所有的孩子都举起了手。白薇也要举手,妈妈怕她第一个表演会出错,就对她说:“等一下,先让别的小朋友表演吧,等下你再上去。”白薇嘟着嘴不吭声了。第一个小朋友表演过后,突然下起了大雨,由于活动是露天的,人们一哄而散。
妈妈抱起白薇,跑进了附近的商场。“妈妈带你去买你最喜欢吃的果冻。”“不吃!”白薇一下子甩开妈妈的手。妈妈说道:“你有什么可生气的,下雨了,又不是我不让你去表演。”“你是坏妈妈!”白薇哭起来。商场的人很多,妈妈怕丢面子,就对白薇说:“你再哭,我就打你,你信不信?”白薇第一次见妈妈发这么大的火,就不敢哭了。
从这以后,每当白薇哭闹时,妈妈就说:“你再哭,我就打你。”白薇就再也不敢吭声了。可是,妈妈发现,虽然女儿的确变得听话了,却经常发呆,这是以前从来没有过的。
方法三:不要被女孩的情绪所要挟
家长不能让孩子不适当的情绪行为成为向大人提要求的手段。孩子最初发脾气、哭闹是发泄愤怒、不满和兴奋的情绪,如果这时家长提出一些条件制止孩子的胡闹行为,如有的家长在孩子哭闹时会说:“如果你不哭了,妈妈就给你买洋娃娃。”这样孩子逐渐会用这种方式来向家长提要求。
方法四:规范女孩的行为
当孩子需要发泄情绪时,家长要为她立下行为规范,对于适当的行为和不适当的行为给出一个明确和一致的指导。比如告诉孩子可以大喊几声,但不可以摔东西;可以哭,但不可以不吃不喝。
方法五:转移女孩的注意力
在孩子出现不良情绪时,家长要想办法帮她尽快转移或消除不良情绪,让孩子懂得在遇到挫折或冲突时,不能将自己的思想陷入引起冲突或挫折的情绪之中,而应该尽快地摆脱这种情境,投入到自己感兴趣的其他活动中去。
一天,思琪和小伙伴们在家中玩游戏,思琪总是输,她有点闷闷不乐。这时,妈妈笑着对她说:“思琪,你最爱讲故事了,待会儿游戏结束后,你给小伙伴们讲个故事好吗?”她使劲地点点头。游戏完后,思琪有声有色地给小伙伴们讲故事时,妈妈心里很高兴,因为她不再为“输”郁闷了。妈妈这种转移注意力的方法使思琪的情绪得到了良好的发泄。
家长要理解孩子的发泄行为,并及时疏导她的消极情绪。只有让孩子学会表达和控制自己的各种情绪,她才能成为真正快乐的孩子。
不要让女孩做多愁善感的“林妹妹”
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在各种场合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水平和才能,成为人生的强者。但有的女孩却多愁善感,性格脆弱,她们本来拥有聪明的头脑,以前也曾是全班甚至全校的尖子生,但往往因为一次考试不理想或是老师某一句话对她的打击,就变得消沉起来,学习成绩下降、上课精力不集中,甚至是逃学。在这种心态的影响下,孩子变得精神萎靡,消沉慵懒。
是什么原因让孩子如此脆弱和多愁善感呢?教育专家指出:是家庭溺爱的环境。在这样的环境里,包围她的是一片表扬、赞叹之声。在这些声音中长大的孩子变得过分要强,她们就像温室里的花朵一样,经不起一点风雨。这样的孩子很容易变成多愁善感的“林妹妹”,敏感、脆弱,别人一句不经意的话都会让她变得郁郁寡欢,这样将来很难适应社会的发展。因此,家长要帮助孩子摆脱多愁善感的性格,让她成为一个乐观坚强的女孩。具体来说,家长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做。
方法一:分析女孩多愁善感的原因
家长要认真分析女孩多愁善感的成因,反思和调整家教方式。是否家长的期望过高,把孩子的腰压弯了?是否家长保护过度,把孩子养成了大树下的小草?家长要弄清楚孩子的情况,再寻求有效的解决办法,对症下药。
方法二:坚持给女孩的心灵“补钙”
人体缺钙会得软骨症,心灵缺钙会造成性格脆弱。给心灵补钙,就要让女孩走出“温室”,来到阳光下、风雨中接受生活的洗礼。家长要创造机会让女孩到生活在困境中的人群中去感受、体验一下,从而了解什么是艰辛、贫困、失败与磨难,让女孩看看其他人是怎样面对苦难、自强不息、顽强抗争的。
方法三:教女孩改变认知方式
家长要帮助多愁善感的女孩变消极思维倾向为积极思维模式。家长要告诉女孩,任何问题都有两面性,失败或挫折会带来痛苦也可能会带来契机。家长要让女孩知道,遇到挫折和问题,正确的做法不是一味悲伤和苦恼,而应该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果孩子想不出好方法,家长可以给予建议,或让她向老师、朋友请教,然后从中选出自己认为最好的办法。
方法四:培养女孩乐观的性格
女孩多愁善感的心理根源之一就是悲观。乐观的人视困难为常情,觉得困难是你强它弱,你弱它强,充满克服困难的信心、决心和恒心;悲观的人则人为地夸大困难,未战先降。所以,家长让女孩多从有利方面去看待问题,多取得进步,看到自己的成绩,从而对自己有信心,养成乐观的性格。
方法五:磨炼女孩的毅力
一般来说,性格脆弱、多愁善感的女孩都缺乏毅力,做什么事情都很难坚持到底。家长要不断地向女孩提具体要求,引导她磨炼毅力。但要求应适当,切实可行。不要太高,太高了会使孩子丧失信心。要求也不可太低,太低了又会使孩子觉得没有意思,失去应有的作用。
方法六:发现女孩的长处并多给予鼓励
多愁善感的女孩最怕被人否定,家长平时要多关注孩子的长处,并经常赞赏和鼓励她。日常生活中,家长还要给孩子创造机会让她展示自己。孩子得到了肯定,信心就会增强,性格也会变得开朗。
孩子改变多愁善感的性格是需要转变、反复、稳定的过程。因为孩子的性格转变是个错综复杂的过程,不可能一劳永逸。家长在教育和引导孩子时要克服急躁情绪,不操之过急,不气馁,要帮助孩子找出原因,树立信心,这样,孩子才能早日告别多愁善感,健康快乐地成长。
让女孩远离抑郁
生活中,有的女孩年纪虽然不大,但神情很忧郁,无精打采,不爱说话,情绪低落,缺乏自信。在学校,热闹的地方找不到她的身影,在家里,很少与家人沟通,喜欢缩在自己的房间里。这类孩子大都有不同程度的忧郁心理。发展下去,轻则可能形成抑郁人格,重则可能引发抑郁症。
凌云的爸爸是某公司的业务经理,妈妈是一名列车员,他们平常在家的日子很有限,因此凌云便由外婆带着。每当看到别的小朋友在星期天有爸爸妈妈领着到公园玩,凌云就很羡慕,因为她很少有这样的机会。
最近一段时间,爸爸妈妈发现凌云变得不爱笑了,她常常一个人坐着发呆,整天不说话,好像一下子乖了许多,但这种“乖”总显得有点不对劲。另外,学校老师也反映凌云现在上课经常注意力不集中,目光呆呆的,远不像班里其他孩子那么活泼。凌云的家长通过咨询心理医生,才知道凌云患上了轻度的抑郁症。
抑郁对孩子的身心发展十分有害,会使孩子心理过度敏感,对外部世界采取回避、退缩的态度,还可能造成孩子发育不良。当一个既往表现良好的儿童出现不当行为时,家长要高度警惕抑郁症的发生。那么,家长该如何帮助孩子远离“抑郁”的阴影呢?具体来说,家长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做。
方法一: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有的家长忙于工作,只是把家庭当做休息和睡觉的地方,有的家长在家中说一些消极情绪的话,如对社会不满等,这样孩子也会出现消极抑郁情绪。夫妻之间感情冷淡,甚至出现争吵等不良家庭氛围,都会给孩子的情绪带来不良影响。
良好的家庭支持和家庭凝聚力是孩子健康成长的持久动力。父母要经常检查自己的情绪,尊重孩子,顺畅地和孩子沟通,为孩子创造一个亲密、融洽、温馨的家庭氛围,让孩子体会到家里的温暖感和安全感。
方法二:鼓励女孩积极参加文体活动
家长可以鼓励孩子参加一些文体活动,并让孩子把自己感到愉快的活动用日记的形式写下来,对自己的情绪进行描述。这样做的好处是让孩子看到自己一点点走向快乐的脚印,哪怕很浅,也会增强她的信心。
方法三:家长要有良好的情绪和个性
家长本身是一个快乐开朗的人才能用更宽容的心去理解孩子。有的家长自己有抑郁、焦虑的情绪,在和孩子沟通的过程中,无法理解孩子的思想。所以,家长要经常检查自己的情绪,注意自己本身的个性局限,以便能顺畅地和孩子沟通。
方法四:家长要多陪陪女孩
家长应多陪孩子参加一些活动。比如,陪孩子一起看动画片,和她一起议论动画片中有趣的地方。孩子有困难时,家长要及时帮助。生活中,家长要多倾听孩子说话,以平和的态度与孩子谈心、交流,让孩子觉得爸爸妈妈能与自己分享喜怒哀乐,是自己无话不说的好朋友。
方法五:帮助女孩分析对事情的看法
一位名人说过:“人受困扰,不是由于发生的事实,而是由于对事实的观念。”这句名言说明了一个道理:让孩子感到抑郁的,并不总是糟糕的事情,而常常是孩子对事物的消极的认识。因此当孩子情绪低落、抑郁的时候,家长需要冷静、理智地帮助孩子分析她对事物的认识是否正确,考虑是否周到。如果家长能帮助孩子调整她的看法和态度,纠正认识上的偏差,用理智控制消极情绪,就可以使她的消极情绪减弱,最终消除。
女孩的世界应当是缤纷多姿的,充满欢笑和快乐的。家长要用宽容、博爱的心去保护、体谅孩子的幼小心灵,做她的引路人,让她拥有积极的心理状态,愉快地去学习和生活。
用心聆听女孩的“沉默”
生活中,有的家长会发现这样的现象,孩子一遇到烦心事或受到挫折,就会沉默不语,家长问她原因,她也用沉默代替回答,这让家长很担心。其实,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她的心理压力也越来越大。许多孩子对压力的反应是独自面对,把它藏起来,沉默也就成了她表达不良情绪的方式。一般来说,孩子的心理压力主要源自以下两个方面:
★学习压力。现在的课业负担繁重,竞争激烈,使孩子在分数的沉浮中体验着喜怒哀乐,在由分数决定的名次的变换中体验着人生价值的“涨跌”。因此,人生观、价值观刚刚形成的孩子,在学习上有很大压力。
★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加重了孩子的心理压力。在大多数家庭中,家长总是片面地认为自己社会经验比孩子丰富,认识问题比孩子深刻,或出于虚荣心、攀比意识,不能客观地认识孩子的智能水平,按照自己的意愿要求孩子,并由此制订孩子的奋斗目标,明确发展方向,这就加大了孩子的心理压力。
因此,家长一定要时刻关注正处在生理、心理发育敏感期的孩子,注意自己的言行。如果孩子暂时性的心理压力得不到及时缓解,就会让孩子产生不良反应,越来越封闭自己,甚至会酿成难以治愈的心理疾病。那么,家长应如何打破孩子的“沉默”,缓解她的心理压力呢?具体来说,家长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做。
方法一:认真倾听女孩的心声
家长要想帮助孩子克服压力,就要了解孩子心理上有什么压力,压力是从哪里来的。所以,家长要抽出时间和孩子面对面地交谈,专心地看着孩子,认真地听她说话。这样,家长才能了解孩子心理压力的真实情况,才能够针对问题帮助她。
方法二:和女孩一起分享自己的经验
家长小时候一定也曾经遇到过和孩子类似的情况,当时是怎样对待的或现在遇到了什么难题又是怎样处理的,这些都可以用孩子通俗易懂的语言和孩子分享。当孩子知道了家长原来也常常会面对压力和烦恼的时候,她就不会用沉默来表达情绪,而是和家长倾心交谈,寻求家长的帮助。
方法三:及时排解女孩的心理压力
有时孩子会面对一些她自己无法承受的心理压力,如成绩不好、被他人欺负等,这就需要家长进行积极的排解和疏导。家长要帮助孩子分析原因、解决问题,鼓励孩子坚强、自信,从而帮她化解心理压力。
方法四:有目的地进行“心理操练”
心理和生理一样,必须通过一定的锻炼活动来促进其健康。为了培养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家长可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一些“心理操练”。比如,可在体育活动中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意志品质;通过组织各种兴趣活动来树立孩子的自信心;开展“生活自立能力比赛”等,使孩子树立正确的竞争意识;有时,在孩子取得成绩的时候可出点难题,在她失败、失意的时候给予鼓励,教育孩子“得之不喜,失之不忧”。
方法五:要让女孩有足够的休息和娱乐时间
如果孩子不能保证足够的睡眠,休息不好,就会感到身心疲劳,无法集中精力学习,这样会让孩子感到紧张,带来压力。因此,家长要让孩子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让其有充足的休息时间。
娱乐是化解孩子压力的较好途径,家长可以与孩子一起做游戏,使孩子沉浸在快乐的事情之中,这样她的压力就会减少很多。家长也可以带孩子走进在大自然,让孩子在大自然的清新环境中,舒缓自身的压力。
美国医学专家哈费莱德教授经过10多年的临床研究,得出结论:“人的不良情绪容易引起心血管病、糖尿病、溃疡症或精神病等,并使这些病不断恶化。”对孩子来说,长期的郁闷如果得不到发泄,就会影响其正常的身心发展。因此,当孩子用沉默来表达不良情绪时,家长要引导孩子把话说出来,让她一吐为快。
引导女孩平复情绪,放松自己
情绪是人的心理活动的重要表现,它产生于人的内心需要是否得到满足。孩子平常表现出的喜、怒、哀、乐就是情绪的四种基本形式。不同的境遇使孩子有不同的情绪表现,不同兴趣志向的孩子有不同的情绪反映。积极的情绪对孩子的行为起促进和增力的作用;消极的情绪对孩子的行为起削弱和减力的作用,因此培养孩子善于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经常保持积极的情绪对目前的学习乃至孩子的一生的成长发展都是十分重要的。家长该怎样培养女孩的情绪调节能力呢?具体来说,家长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做。
方法一:让女孩认识情绪
家长要让孩子认识自己的情绪,这是调节自我情绪的第一步。孩子只有知道自己现在是怎样的心情,才可能发现问题,再思索如何处理。家长可以在自己心情不好时,引导孩子知道“我生气了”、“嗯,现在我很紧张,心跳很快”、“妈妈好烦恼好担心”等。家长还可以制做不同的情绪图卡、表情脸谱等,让孩子进一步学习。
方法二:让女孩说出自己的感受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可以多和孩子聊天,或适时问孩子:“你现在是什么感觉啊?”“你喜不喜欢?”“什么事情让你这么生气?”还可以通过讲故事、编故事、角色扮演等游戏让孩子讲出自己的感受。有时家长还可以让孩子通过写日记、写纸条的方式说说高兴和不高兴的事。如此一来,孩子逐渐就能用“讲道理”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心情。
方法三:用积极稳定的情绪去影响女孩
家长在孩子面前要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喜怒无常影响孩子。有的家长,自己高兴就逗孩子笑,自己生气就冲孩子发火,甚至拿孩子当出气筒,惹得孩子大哭,这种教育方式是不可取的。在孩子哭闹时,家长要表现得泰然自若。情绪是易感染的,家长经常保持稳定的情绪,孩子自然也会受其熏陶。
方法四:教女孩一些自我调节情绪的方法
情绪不稳的孩子,别人顺着她,她就高兴,稍不如意就发脾气哭闹。由于孩子注意力很容易发生转移,消极情绪状态持续时间不一定很长,这也表现出一种对情绪的无意识调节。
面对孩子的过激情绪,家长可讲究一些策略,如冷处理、设法转移孩子注意力等。但同时家长又应帮助孩子学习主动自觉地控制其情绪。如教给孩子一些自我调节的方法,譬如告诉她,当她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时,就在心里暗暗说“不能打人”或“不能摔东西”;或者在不愉快时想想其他愉快的事情。
方法五:给女孩安排丰富的生活内容
家长要帮助孩子安排安全、可预测、孩子乐意接受的活动,并考虑使活动内容动静交替、生动活泼和多样化,用丰富有趣的生活内容吸引孩子,使孩子乐于按时进行每项活动。家长应注意不要轻易破坏常规,这样孩子就知道什么时间做什么事,而不能随心所欲,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孩子生活有规律,较易保持稳定的情绪。
情绪调节能力对女孩一生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家长应了解女孩情绪变化的特点,采取具体的措施,从正面培养好女孩良好的情绪,让女孩掌握调节情绪的必要手段和方法。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