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确,听唱片的演奏一切都是那么“完美”,但听多了我们却很难再感觉到聆听现场演奏时的那种乐趣,也体会不到听众和音乐家之间的互动,所以,听音乐还是“一定要到音乐厅听现场演奏”!当然,现今有的音乐会利用录音技术来假唱和假奏,以此欺骗听众,那就要另当别论了。
如果周边有音乐厅或剧院的话,不妨带孩子去听音乐会,去辨别乐器发出的精准之音,去感受现场大师演奏的满腔激情!
与音乐家面对面
“我们家长带小孩听音乐会,可不仅是学演奏技巧。难道你不觉得,带孩子听音乐会,比为考级逼他们在家苦苦练琴对孩子更有吸引力吗?从今年开始,中考的音乐考级加分已经废除了,以往音乐应试教育的一些坏习惯也应该得到纠正,我们多数家长想得还是比较长远的。”
一位琴童家长在音乐会结束后所写的留言。这位父亲的观点代表了一种趋势:家长带孩子听音乐会的目的正在转变,从以前单纯技术性的学习,转向注重艺术上的感悟,同样出于教育动机,从短期的功利倾向到长远的熏陶意识,业内人士认为,这种趋势是在回归正常化、回归音乐的本源。
对此,琴童家长冯雅中也表示赞同,每个月末他都带着6岁的女儿去浙江音乐厅,听一场香港青少年室内乐团音乐会,看看香港钢琴神童沈靖韬的演奏。“这次珠江三毛琴行买了300张门票送给琴童,我们也拿到了票。平时我女儿参加钢琴培训班,一对一的上课进步很快,但是女儿平时圈子小,有时会自满。音乐会的氛围完全不同,台上同龄的钢琴神童的精彩演奏会吸引她,让她知道天外有天。”
增进孩子对音乐的兴趣,是家长们对音乐会的重要期待。著名指挥家卞祖善曾对考级热表示担忧:“音乐应该有新鲜感,重复地练曲对孩子简直是折磨。很多音乐老师在搞应试教育,往往让孩子用8到10个月练同一首曲子,这是在误人子弟啊!”
此外,还有做服装生意的翁帆女士,她9岁半的女儿莉莉特别喜欢看别人演奏钢琴,在家看DVD总是津津有味的,特别是理查德·克莱德曼的《水边的阿狄丽娜》和贝多芬的《致爱丽丝》。“欣赏音乐,到现场音乐会和在家看是不一样的,音乐会是视觉与听觉的综合作用,能潜移默化地培养女孩子的气质和全面素质。”
过去考级成绩是家长之间攀比的内容,甚至跳级考试,给孩子带来许多苦恼。而现在杭州中考的音乐加分和特长生取消了,琴童家长的心态越来越好了,而音乐会就是一面镜子。
据某媒体报道,市文化宫举办一场钢琴演奏会,几乎座无虚席,一件有意思的事是,有80%左右的观众是带着孩子去的,孩子们是从幼儿园到中学不等。采访中,听到这样的声音比较多,“大人听不听都无所谓,主要是为了孩子。”持这样观点的观众不占少数,也就是说,如果不是为了孩子,他们也许就不会去听音乐会了。
美美已经考过钢琴十级了,每次有音乐会之类的演出,她的妈妈都会带她去听,这次当然不例外,“主要是让孩子感受一下现场的气氛,体会一下演奏的技巧,这种亲身体会可能会比练几个小时琴更有效果。”
一位家长带着好几个孩子来听音乐会,她说,都是同学家的孩子,与自己孩子年龄相仿,又都在学习钢琴,“有家长陪同就是为了保证一下孩子的安全,再大些可能会让他们自己来听。因为主要目的就是想让孩子听听。”
一位家长说,孩子刚刚考完级,她认为,学琴不仅仅是为了考级,而是为了领会音乐的气势与氛围,为了有朝一日也能站在舞台上为更多的人演奏,让更多的人聆听自己对音乐的表达。如果家长多带孩子感受一下音乐会的氛围,即使孩子暂时听不懂曲目的含义,他也可以有充分的空间去想象、去感受什么样的声音用怎样的旋律来表达。
演出现场,有的家长一边看演出一边指导着孩子多看演奏家的手形、肢体语言和表达音乐效果的不同。
而且,有人开始有意识引导了。今年夏天在浙江音乐厅举行的石叔诚钢琴音乐会,几乎在每首曲子结束后都有一段讲解。一些乐器经营商也将音乐会视作学钢琴最好的推进剂,音乐学习中要不时地增进兴趣。一张门票的钱顶一节课的学费,但其对孩子的长远影响是十节课也比不上的。
虽然有的孩子在学习某种乐器,有的没学乐器,但享受音乐,这是家长希望通过音乐会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略显遗憾的是,很少看到有家长是出于真心喜爱音乐而来。于是,一方面感叹家长希望抓住一切机会使孩子受教育的急切心情,一方面也在想,如果家长能在主观上和孩子一起享受音乐,共同进步,岂不更好?
如何选择适合的音乐会
作为一种现代文明的工业产物,唱片的历史刚刚一百年,而在此之前,人类音乐文明的传承方式,除了曲谱,主要是靠现场演奏这种活生生的音乐表现形式。千百年来,现场聆听是远古的人们获得音乐感受的唯一方式,即使到了唱片工业极度发达的今天,现场演奏仍以她活生生的亲切、温暖性感召着成千上万的爱乐人步入音乐厅、歌舞剧院……
对于刚接触音乐或正学习音乐的孩子来说,现场演出的魅力一定是充满了遐想和诱惑。但是并不是每场音乐会都适合孩子,如果贸然选了一场孩子完全不熟悉曲目的音乐会,原本应该是愉悦的欣赏经验极可能变成与睡神搏斗的痛苦挣扎。因此,当家长带领孩子步入音乐殿堂膜拜音乐之前,为了能使我们从即将听到的“声音”中体验、感受到更多更大的快乐,我们应该选择适合孩子的音乐会。
多数人选择音乐会,大都以演奏家的知名度为最优先考虑。去年三大男高音来北京演出时,不仅各类媒体大肆报导,许多乐迷更是彻夜排队只为抢购门票。这类知名音乐会的门票价格,通常是水涨船高,比平常的售价高出数倍至数十倍。即使如此,仍是一票难求。然而一般的音乐会,就很少受到如此的青睐,甚至许多国内音乐会现场,听众冷冷清清。这与国人对听音乐会的习惯还未普遍建立,也不清楚该如何选择和聆听音乐会有关。音乐家的知名度与音乐会卖座好坏,常被人们当作选择音乐会的指标。事实上,许多实力派的后起之秀,都是可以预期的明日之星,然而,碍于知名度不够而乏人问津。除此之外,乐器类别,演出内容,演出形态,场次时间及票价等,也都是家长选择时应该考虑的相关因素。
户外音乐会
家长的最佳选择,不仅适合孩子,而且轻松无压力,兼具教育价值及娱乐效果,更重要的完全免费。许多大城市都有当地的大小乐团,通常夏天是音乐会旺季,不仅音乐厅内音乐会热闹精采,周末假日的公园广场也有乐团的露天演出,甚至不乏知名及高水平的乐团。曲目也都是最耳熟能详,广为大众所喜爱接受的。但在周围优美的环境下,听众自己寻找合意的地方,或站,或躺,或坐,只要依你自己舒服的姿势,都可聆听音乐的演出。孩子也可在旁一边活动一边欣赏,充分达到放松身心的效果。
小区或家庭音乐会
在国内,大专院校的巡回演出,公益团体举办的地区性音乐会,或钢琴公司举办的音乐比赛优胜者音乐会,以及音乐老师个人举办的学生发表会等,通常是由乐团主办,企业团体赞助。音乐演出时间较正式音乐会短,欢迎家庭所有成员,不论大人小孩,一起参与聆听。除了音乐演奏,还会安排一些音乐活动,如:认识乐团总监、指挥、团员;认识乐器,参观演出后台,介绍年轻演奏新秀及音乐比赛得奖者……较不拘束,适合全家大小,以及对音乐爱好的入门者可以考虑的,不仅门票售价便宜或甚至免费入场。
音乐厅内正式的音乐会
这是一般人所熟悉的,于音乐厅内正式演出的音乐会,通常是需要购买门票入场,有的甚至设有年龄限制。一方面是因为内容对于儿童可能较难领会,另外为了避免儿童因不耐烦而吵闹,影响他人及音乐会的演出。所以父母选择音乐会之前,一定要先看清楚宣传数据上的说明和规定,免得兴冲冲买了票,小孩却当场被拒于门外的尴尬场面。当然,现在也有不少专为儿童设计举办的音乐会,父母可以加以选择。
音乐会前解说的音乐会
愈来愈多的交响乐团音乐会,开始安排有专人为乐曲解说,一般安排在音乐会正式开始前1小时。解说者会尽量以轻松易懂,风趣幽默的方式介绍今天演出曲目的内容,乐曲涵义,如果有乐曲背后的故事,通常也会一并说明,以及欣赏的重点,有时解说者就是由该乐团指挥或副指挥担任的。这对孩子来说,无疑是一堂最精彩的音乐课。
特殊节庆音乐会
特殊节日比如圣诞节,春节,新年以及音乐家逝世几百周年等,都可能有庆祝或纪念音乐会,演出的曲目都以庆祝或纪念的主题有关。而且经过千挑百选,例如:维也纳每年的传统新年音乐会,一定会演出全场的史特劳斯圆舞曲,当然选出的曲目都是代表作品,演出的乐团自然是维也纳爱乐,每年受邀指挥新年音乐会的人选,更是乐坛盛事,其演出精采自然不容错过。
在北京、上海、广州这样的大城市里,都有着为数众多的音乐厅,几乎每天都有音乐会上演,比如北京音乐厅,年末就可以排满下一年的演出日程。而且如今的音乐会也是“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一些名不见经传的乐团为了追求更大的商业利益冒充某某著名乐团,来蒙骗音乐爱好者。那些为争夺眼球而掀起的疯狂宣传什么“伦敦三大”、“天籁之音”、“最高纪录”、“最久历史”等噱头和吹捧,无非是想在年底扎堆的音乐会市场分得一杯羹。
如何辨别音乐会的真伪对于大众来说是件很苦恼的事情,我们应该谨慎选择。首先,听众在买票前查查来访乐团的一手英文资料。其次,可以查询一些中文的国际古典音乐网站,比如KLASSIKOM就是一个对国际古典音乐和演出比较了解的音乐资讯网站。另外,你也可以学会掌握演出场所的音乐会规律。比如保利剧院新年音乐会一般由中国爱乐乐团出演;人民大会堂的年底新年音乐会至今已有12年历史,一般都邀请世界一流名团和指挥大师演出。
即使如此,在面对琳琅满目的演出曲目时,我们如何择选出最适合孩子聆听的场次呢?选择的依据主要有两条:
一是选择孩子有浓厚兴趣、并且喜欢听的曲目,这样即使演出团体的本身演奏技术不尽如人意,音乐本身依然能带给孩子应有的感动。对那些在唱片中孩子听得无动于衷的曲目,甭管别人说得怎样天花乱坠,那终究是别人的感受,孩子听了之后只会丧失自己对音乐会甚至音乐的兴趣。
二是重点考虑一些国际上知名音乐团体、著名音乐艺人的访华演出,这种可遇不可求的演出,在中国往往是数十年一遇。在孩子刚接受音乐教育时,去现场和大师面对面十分必要,因为通过音乐建立当今音乐大师和孩子心灵之间的桥梁。特别是一些年迈的艺术大师,他们的访华演出很可能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错过一次很可能要遗憾终身。比如大提琴演奏大师罗斯特罗波维奇和指挥家小泽征尔2000年秋天在北京世纪剧院的交流演出,他们带给尚未买入音乐大门的孩子的不仅仅是音乐的感动,更多的是他们身上所折射出的音乐人格魅力。
如果你没有看到特定的熟悉曲目,那么就从范围较大的音乐家或乐派时期选择。巴洛克时期的音乐是许多古典音乐学习者的最爱,然而对刚接触音乐的孩子来说,似乎艰深枯燥了点。但莫扎特(古典时期),肖邦和李斯特(浪漫时期)的作品,是很好的选择:莫扎特充分洋溢天才气息的音乐曲风,优美流畅;有钢琴诗人之称的肖邦,曲风略带哀伤,但旋律动听感人;李斯特是钢琴鬼才,演奏技巧精湛,曲风华丽有趣。
音乐会的选择如同孩子的饮食搭配,可以丰富些,如可以带孩子听听国内外少年团体的合唱音乐会、钢琴音乐会、民乐欣赏音乐会、莫扎特专场音乐会等,也可引导孩子听一些单独的作品,如圣桑的《天鹅》(选自动物狂欢节)、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勃拉姆斯的《摇篮曲》、舒伯特的《摇篮曲》、肖邦的《摇篮曲》、德彪西的《月光》、舒曼的《梦幻曲》等,这些曲子非常抒情,比较适合孩子听。另外,家长还可搜集、了解一些相关的资料,最好能找来一个录音先试听试听,这样现场聆听时就不会感到太突然、太茫然了。至于相关资料的来源,途径有很多,图书馆、互联网,当然还有喜欢音乐的朋友。
听音乐会有讲究
音乐会不单是享受一场精彩纯正的艺术盛宴,更是听众个人修养的集中体现。因此,每位家长都应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为一位举止得体,修养高尚的音乐听众。这不仅需要一定的艺术素养,更需要家长教导孩子一些听音乐会的礼仪和常识。
听音乐会前要做好准备
在一般人的印象里,听交响乐都是要西装革履的,其实在中国大可不必,毕竟,西服不是我们的传统礼仪服装,只要干净整齐、不邋遢,星级宾馆大堂允许进入的穿着,音乐厅里都能够接受。有些古典音乐家的演出服饰花哨得令人瞠目结舌,比如大提琴演奏家麦斯基、小提琴演奏家肯尼迪等人,他们的演出服饰一向都很有个性。随便、舒适、休闲不仅是现代服装的潮流,也应该是音乐厅着装的必然趋势。当然,也有一些特定的音乐会有着特定的着装要求,是必须要遵守的。
在音乐会上,有时可以看到,妈妈们聚精会神地陶醉在音乐中,爸爸们昏昏欲睡,孩子在两个大人中间手舞足蹈,难以集中注意力。
这是因为对孩子来说,听音乐会的兴奋点在于听到熟悉的乐曲,他们喜欢旋律是自己听到过的、自己也会哼的,而对陌生的旋律,他们往往会摸不着头脑,也就坐不住了。
爸爸妈妈这么做:在听音乐会之前,可以和孩子一起做一些准备工作,尽可能地多搜集、了解一些相关的资料,可以通过网络、CD来给孩子建立一些前期联系,加深对乐曲的熟悉。如在听音乐会的前一天,爸爸妈妈们不妨把第二天要听的内容给孩子讲讲。如听民乐前,可以给孩子讲讲高山流水、梁山伯和祝英台、瞎子阿炳的故事;听交响乐、钢琴演奏会前,给孩子讲讲贝多芬与命运抗争的故事,莫扎特、德彪西、肖邦的故事,也可以讲一些音乐作品中蕴含的故事,如《天鹅湖》、《睡美人》等,让孩子有所期待。
听音乐会过程中的4个原则
学会守时:一定要尽早赶到音乐厅附近,务必提前入场。提前入场有很多好处,可以平静自己的心气,从容等待音乐的沐浴,可以有充裕的时间阅读节目单上有关乐曲、乐队、指挥的详细介绍,避免演出过程中的匆忙翻阅等等。万一迟到了最好在门外等待一曲演奏完毕再进去。所以要让孩子知道听音乐会一定要准时,也是对演出团体和艺术家最起码的尊重。
学会倾听:听音乐会的时候,爸爸妈妈也可以小声地给孩子讲解,引导孩子自己思考。如可以跟孩子说:“听,这里听上去像什么声音呢?”“对,是流水的声音,是用竖琴演奏的。”再比如:“这一段比较激烈,是什么声音呢?”“哦,你听着像火车的声音啊,再听听看。”“听听像不像雷电呀。”这样,既引导孩子认识了乐器,也认识了各种不同乐器表现的内容。因此,爸爸妈妈在听音乐会前做一些预习功课,有助于引导孩子学会倾听。同时在倾听过程中,爸爸妈妈也可以适时引导孩子,如一首乐曲结束后,用温和的语气对孩子好的欣赏行为进行表扬。
学会鼓掌:一般说来,鼓掌的恰当时机应该是在整首乐曲结束时,但初听音乐会的人无法把握哪里是结束。有时,乐曲分为几个乐章,中间可能有停顿,如在西方古典音乐中,协奏曲通常由三个乐章组成,速度分别为快—慢—快,每个乐章之间有短暂的间歇;一部交响乐通常由四个乐章组成,结构为快—慢—舞曲节奏—快,在各个间歇一般不宜鼓掌,会破坏音乐的气氛。但不是所有的协奏曲、交响乐结构都一样,如《梁祝》是不分乐章的,《贝多芬第五交响乐》的第三、四乐章之间是没有间歇的;还有一些进行曲、波尔卡,如《拉特斯基进行曲》、《雷电波尔卡》等,一气呵成,也没有间歇。对这些作品,可以根据演出时的情况来判断,如演出前熟悉节目单、了解作品的乐章,演出时用心数乐章,注意观察指挥和演奏家们的休整动作。而且,一般全部乐章演奏结束后,指挥一般都会转过身来鞠躬谢幕,此时你就可以尽情鼓掌。
学会尊重:交头接耳、翻看节目单、喝水、嗑瓜子、大声交谈、接听手机等小动作,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周围的人聆听和欣赏音乐会。因此,只要指挥站到指挥台上,就应该让孩子安静下来。节目单上规定的曲目演完以后,可以鼓掌要求加演,这是对乐队演出水准的评价和鼓励,也是对我们自己未尽之兴满足的要求。聆听音乐会也是与音乐家之间的对话和交流,所以鼓掌、喝彩是对他们的尊重与肯定。一个正规乐团在常规音乐季演出里,正式曲目结束后,乐团和指挥都会使出浑身解数奉献出他们最擅长、最精彩的动人一刻,而他们的安可表现、安可曲目的多少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听众掌声、喝彩声的热烈程度。出于礼节考虑,只要乐队首席(坐在第一小提琴最前面的那一位)没有起身退场,我们观众最好不要匆忙起身退场,人家万里迢迢地赶来为你倾情演出,我们也不应该着急赶这几分钟的路程吧!
听音乐会后还有什么可以做
听完音乐会后,不妨和孩子交流与讨论,了解孩子的聆听感受,或者讲解一些音乐会背景,还可以故意问孩子一些问题,让他回忆一些刻骨铭心的时刻,讲一下对这场音乐会的看法等等。
●可以和孩子一起谈论音乐内容。可以问孩子:“你最喜欢哪首曲子呢?”“在这里听音乐和平时听的有什么不一样吗?”
●可以和孩子聊聊在整场音乐会中最关心的问题,如:“你觉得你最感动的是什么?”“你觉得什么乐器最吸引你?”“你有什么感想可以和妈妈分享吗?”
●可以引导孩子与同伴、朋友交流自己的聆听感受,请孩子给朋友们谈谈听到的曲子,说说感想。
开展与音乐会相关的教育活动
●选择相关背景音乐。日常生活中可以为孩子选择一些音乐作品作为背景音乐,这些背景音乐可以来源于孩子喜欢的音乐会中的作品。音乐伴随着孩子生活、游戏,久而久之,孩子会对许多作品较为熟悉。
●选择乐曲,引导孩子将身体当乐器。用击掌、拍腿、轻拍胸部等动作来演绎音乐,告诉孩子用这些动作和声音可以创作出一个节奏类型来。例如:击掌、拍腿表示2/4拍的强弱、3/4拍的强弱弱;用击掌、拍腿、跺脚、拍腿表示4/4拍的强弱次强弱,一边做动作,一边唱。同时,鼓励孩子创作出他自己的节拍。
●鼓励孩子自己填写歌词。在聆听了儿童歌曲或儿童剧后,爸爸妈妈可以找出作品,鼓励孩子自己填上新的歌词,这对孩子的语言能力、掌握节奏能力都是很好的锻炼。
●自己创作、组成乐队。爸爸妈妈可以和孩子一起试着制作乐器,如用碗、锅作为打击乐器,筷子作为鼓棒;用几根橡皮筋组成弦。和孩子一起来演奏,如跟着音乐旋律,温习节奏,加一些音符。如果欣赏的是儿童剧,可以根据故事情节,自己编故事自己演,以此熟悉故事情节。
掌声,不可不知的音乐会礼仪
鼓掌是听音乐会一个很大的学问,因为适当的掌声是观众对演奏者的响应。但是过于热情或是不合时宜的掌声则会扰乱演奏者的情绪,这就要求听众了解鼓掌的礼仪。音乐会的演出并不是有史以来都是俨然有序的,在西方音乐史上,观众的反应、剧场的秩序同样有一个演变过程。早先的音乐会,曲目构成也相对随意,艺术家即兴表演的成分占有较大比例,观众群体更是鱼龙混杂,音乐会更多的是一个娱乐和社交的场所,演出过程中的交头接耳、乐章之间胡乱鼓掌的现象绝不是什么新鲜事。
听音乐会应该何时鼓掌呢?相信这个问题对很多刚刚听音乐会的家长或孩子来说,是一个很头痛的问题。其实要解决这个问题,有一个既简单又保险的方法,那就是:等到别人鼓掌的时候再鼓掌。当然,这只是一时的权宜之计,要想真正地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还需要了解一些关于音乐相关的小知识。
1.乐章间的掌声绝对禁止
首先,一部音乐作品必须具备完整性,乐章间的停顿也是音乐的组成部分,如果加入掌声无异于人为地破坏了音乐的完整性,正所谓“一条鱼搅得满锅腥”,更有些激进的看法认为这是对艺术的亵渎;其次,乐章间短暂的停顿还可以使演员调整心态,更好地进入下面的演出,而莫名其妙的掌声将直接干扰演员的注意力,使演员尴尬、进而怀疑观众的欣赏水平、如果把这种情绪带到之后的表演中去,势必影响演出的整体质量。
对入门者来说,重要的是不必急于鼓掌,先看看周围的反应,再观察一下演员的动作,其实演员的动作可以起到很大的提示作用,其中是有规可循的。比如指挥双手完全下落;提琴手的琴弓离开琴弦,双手同时自然下垂;钢琴演员双手彻底离开键盘等等举动,都可以从中加以判断,当然一定要注意“完全、彻底”的含义,否则还会闹误会。
套曲体裁中,乐章数量并没有明确的限制,一般来说,交响曲有4个乐章,奏鸣曲和协奏曲有3个乐章,某些乐章结束时会出现明显的高潮,这样的例子有:贝多芬的《克洛采奏鸣曲》第1乐章、勃拉姆斯的《德语安魂曲》第6乐章、老柴的《悲怆交响曲》第3乐章等等,这些乐章结束时一定不能鼓掌,除此之外,管弦乐组曲(如比才的《卡门组曲》)、声乐套曲(如舒伯特的《冬之旅》)的间隔部分也不能鼓掌。另外,单乐章的作品也有一些中途有间隙的例子,如威伯的管弦乐曲《邀舞》,没听到弱音千万别鼓掌。
2.掌声要取决于作品性质和演出类型
同样是古典音乐作品,还有很多类型,反应的内涵也多种多样,落实到感官效果上,有抒情缠绵的、有高亢激昂的、有悲哀绝望的、有神圣庄严的,还有诙谐幽默的……
用同样的掌声对应不同的作品就不见得合适,这还要取决于作品的性质。比如音乐会的加演曲目往往是欢快热烈的,对于这类曲目,观众可以尽情拍手称快,即使曲目没有结束,随着节奏打拍子也不为过。但古典音乐中,还有很大一部分是反应宗教题材的作品,遇到这样的曲目,鼓掌就要格外谨慎。
宗教(主要是天主教)在欧洲文化中曾起到重要作用,对音乐的影响更是不容忽视。带有宗教情结的作曲家不胜枚举,象巴赫、布鲁克纳等人本身就是神职人员,他们在音乐史上的成就不可质疑,其作品性格自然是要反应宗教。这类作品往往带有极其强烈的圣洁感,至今仍然被用于各种宗教仪式,要知道教堂里的音乐结束后是不可能有任何掌声的,而在西方音乐厅里上演这类曲目,观众一般至少不会马上鼓掌,很多曲目的尾声反应升入天堂的意境,乐曲往往在无限弱音中结束。单纯从音乐角度讲,尾声中那一丝一缕、若隐若现的“余韵”既是音乐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也是作品最完美的境界,体味其中的“余韵”恰恰成为观众至高无上的享受。如果这时突然有人拍手,无疑是对音乐乃至神灵的亵渎。
已故大师旺德指挥的布鲁克纳《第9交响曲》,全曲结束后全场安静得令人窒息,这样的状态持续了近两分钟后才有个别观众从“余韵”中醒来,开始出现零星掌声。之后,全体起立,排山倒海的掌声逐渐从四面八方涌来,一直持续了将近半个小时。另一位指挥大师切利棒下的布鲁克纳,通过现场录音也可以感受到同样效果,这时的掌声决非乞求加演,而是由衷的感激。而切利在演出完布鲁克纳的《弥撒曲》后,真是没有一位观众鼓掌,直到大家纷纷退场。这反应了宗教的力量,更体现了艺术的真谛。
3.根据艺术家的演出情况做出判断
舞台上的艺术家毕竟是音乐会的主角,艺术家的表现直接关系到演出的成败。当艺术家超水平地发挥时,观众的掌声是一种肯定和感激,从而激发艺术家的热情,继续为大家呈现精彩的节目。这样的掌声甚至可以打破音乐会的惯例,比如柴可夫斯基《小提琴协奏曲》和《钢琴协奏曲》在第1乐章结束时,如果有人鼓掌说明音乐会取得了极其圆满的成功,海菲茨、霍洛维茨都接受过这样的礼遇,这并不说明观众外行。只有艺术家与观众产生高度默契、全场观众得到同样感受的情况下,才有可能发生以上特例。这样的情况绝对是可遇不可求,一个爱乐人一生能有一两次体验实属万幸,而我们平素欣赏的音乐会绝大多数只是公式化的演出。
4.尽量全面兼顾
鼓掌不但是一种礼节,还要尽可能讲求礼数。音乐会并不是一个演奏家的天下,红花还要绿叶衬。很多作品中,伴奏充当着重要角色,乐队的指挥更是灵魂人物、甚至乐队的某些首席成员也对演出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不能只为观赏某些明星,这无异于“追星族”,一场成功的演出,需要方方面面的协力才能完成,比如歌剧、芭蕾演出后,都会特地邀请编导、服装、舞美人员谢幕,无论是台前的焦点还是幕后的英雄,作为观众都应该给予相应的鼓励和感谢。
欣赏音乐会不同于在家听录音,聆听音乐会是听众与艺术家在同一个空间下的情感交流,而掌声似乎成为表达情感的唯一方式。掌声,正是音乐会中必不可少组成部分,音乐会成功的钥匙,也拥有了一半;掌声,如同点睛之笔,缺少了掌声,音乐会无异于闷在罐头里的录音,不会鼓掌就好像不会点睛,这样的爱乐人也无异于叶公,而钟爱的音乐也永远不可能成为活生生的飞龙。
维也纳新年音乐会
每当新年的钟声响起,全世界的目光都会聚焦在维也纳的金色大厅。维也纳是世界上最美妙轻音乐流派的发源地,拥有全球顶尖的交响乐团。金色大厅所呈现的是音乐质量与演奏水平珠联璧合的精湛演出。在那里,美轮美奂的建筑、一流的乐队、顶尖的指挥、施特劳斯家族的音乐,以及华美的舞蹈交织在一起,为世界音乐爱好者们奉献出绝妙的音乐盛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也由此成为全球乐坛最具传统魅力的庆典活动。
时至今日,每年一度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仍是世界最引人注目的年度音乐盛会,全球绝大部分电视台和电台都进行现场直播,听众数以千万。每年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票都要提前几年预订。中国中央电视台于1996年以后一直派专题摄制组去维也纳现场直播,使国人对维也纳和新年音乐会有更多的了解。因此,我们现在每年都能在电视机前观看这一盛宴。
从1987年开始,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结束了由一个指挥连续指挥音乐会的传统,而是每年评选出一位年度指挥来担纲。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维也纳新年音乐会才更加的让人期待,也更加的丰富多彩。在这里,我们能感受到不同指挥大师的风采,尽管是对于同一部作品,不同的指挥家也会赋予其不同的感情。施特劳斯也更加的多元化起来,展现给了世界的音乐爱好者们精彩纷呈的音乐会。87年后,历年音乐会可划分成几个阶段。
一、1987~1992,大师云集的年代
1986年,当时的音乐会常任指挥马泽尔离开了乐团,从而结束了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指挥一成不变的传统。在之后的时间里,当时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几个指挥大师担纲了这几年的音乐会指挥。他们是:赫尔波特·冯·卡拉扬(1987年),克莱迪奥·阿巴多(1988,1991年),卡洛斯·克莱伯(1989,1992年),祖宾·梅塔(1990年)。在这段时期里,维也纳新年音乐会最具有个性。各大师的音乐会侧重点并不在新曲目的发掘上,而是对作品的处理上。在这里,我们可以发现许多我们很熟悉的作品,而且这些作品也多次演奏。包括蝙蝠序曲,皇帝圆舞曲,春之声圆舞曲,无穷动,游览列车快速波尔卡等等。蝙蝠序曲更是在87、88、89年连续三年演出。大师之间异彩纷呈的“竞争”呈现给了观众们难得的享受机会。卡拉扬的华丽与理智,阿巴多的流畅,小克莱伯的明快,梅塔的欢快铿锵集中在了一些大家耳熟能详的作品里,赋予了施特劳斯家族新鲜的生命力,也让观众们过足了目睹大师风采的瘾。这段时期也无疑是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历史中难得的黄金时期,是前所未有的。
二、1993~2000,三M时代
说这段时期精彩也好,梦魇也好,不过这段时期可以说是维也纳新年音乐会最重要的一段时期,它不光奠定了音乐会的基调,也奠定了音乐会新的传统。有一种说法是,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从2001年开始,开场固定下来用一首小约翰的进行曲,这一直是梅塔的习惯。他多次执棒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奠定了音乐会的欢快热烈的基调。马泽尔的登台则更加延续了音乐会的传统,穆蒂的登台,则更多的为音乐会挖掘出了新曲目。说这段时期是三M时期是因为,这8年,执棒音乐会的三个指挥家,他们的名字的首字母都是以M打头的。他们是:里卡尔多·穆蒂(1993,1997,2000),洛林·马泽尔(1994,1996,1999)和祖宾·梅塔(1995,1998)。
从1993年开始,一个在当时指挥界中的“小辈”,穆蒂,开始执棒音乐会。他的前一年是小克莱伯,再前一年是指挥大师阿巴多。可以说在众多大师的演绎之后,由他来执棒新一年的音乐会,压力不可谓不大。但是纵观整届音乐会,却不乏精彩的曲目,也不乏经典的演绎。这一年的《柠檬开花处圆舞曲》、《靛蓝和四十大盗序曲》都是很经典的版本。
此后,三位指挥家轮番执棒,不但延续了音乐会的传统,也继续奠定着音乐会的新基调。我们现在看到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不光是选曲的方式,还是噱头的安排,甚至是演绎的编排,都与这段时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三、2001~2005,对称的新老交替时期
如果准确的划分这段时期,应该是从1999到2005的。因为在这段时期里执棒的指挥家,是以02年小泽征尔为对称轴,前后对称登台的。比如说,01年和03年是奥地利指挥家尼克劳斯·哈农库特,00和04年是我们熟悉的里卡尔多·穆蒂,99和05年是指挥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元老级人物洛林·马泽尔。
在这段时期里,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着实展开了新的篇章。不光是从指挥家的安排上看来,还是从曲目的安排上看,都是这样。在新世纪的伊始,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也迎来了7年以来的第一位新的指挥家,同时也是一位奥地利本土指挥家哈农库特。他给我们带来的音乐会是公认的最纯正的一届音乐会。同时,他也带来了不少新的曲目,而且新老曲目的安排也很讲究,新老穿插,既不会给大家带来新曲目过于集中而理解上的疲劳,也不会因为旧曲目过于集中而使大家审美疲劳。可以说,他的曲目的选择和安排是很讲究的。尤其是他在03年选择了由韦伯创作,柏辽兹改变的《邀舞》,更是将德国作曲家的曲目第一次呈现给了大家,使得这次的音乐会给了大家耳目一新的感觉。
而日本指挥家小泽的执棒,则给了音乐会更多的东方的味道。小泽的音乐会充满了轻松,这一年欢快的波尔卡的质量甚至超越了圆舞曲的质量,而他精心安排的一些小噱头也频频博得了大家的轻松一笑。东方的智慧与西方的文化在这一年里得到了有机的结合,使得这一年的音乐会成为了音乐会历史上的又一届经典。
四、2006~至今,百花齐放时期
在这段时间里,新面孔频频出现在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指挥台上。除了2007年是我们所熟悉的祖宾·梅塔之外,都是第一次出现在音乐会上的指挥。而这些指挥中也不乏当代指挥界中的佼佼者。他们是:马里斯·杨松斯(2006年),乔治·普莱特(2008年)和即将在2009年元旦登上指挥台的丹尼尔·巴伦博伊姆。
这段时间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被这些音乐会上的新面孔们赋予了许多新的含义。杨松斯在2006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中,为施特劳斯家族的作品赋予了俄罗斯特有的淡淡的忧伤,同时,他也十分注重乐曲中激情与厚重的处理。这一年的音乐会,虽然不是最经典的一届,但是确实最让人激动和振奋的一届。指挥家的激情与作品的华美细腻厚重磅礴合而为一,打动着现场的每一位观众。在2008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电视转播过程中,奥地利广播公司首次在音乐会电视直播信号中加入中国钢琴家郎朗的画面。郎朗向全世界的乐迷致以新年的问候。维也纳爱乐乐团特别挑选了老约翰·施特劳斯的《中国人加洛普》,作为献给在中国举办的奥运会这一盛事的礼物。法国指挥家乔治·普莱特任本届新年音乐会指挥。
2011年,将又一次迎来一个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上的新面孔,他究竟会给大家带来一个什么样的音乐会?让我们拭目以待。
从1939年到现在,60多年来,奥地利人用维也纳新年音乐会这种典型的民族音乐盛典作为新年礼物献给全世界的音乐爱好者。他们在保护本国民族文化的同时也用这种特殊的方式将它们传播到世界各个角落。的确,维也纳的音乐氛围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灵感。正如约翰·施特劳斯所说:“假如我真有天才,我首先将它归功于我心爱的城市维也纳,我全部的力量扎根于它的土壤。维也纳的空气中飘着美妙的音乐,我的耳朵听到了,我的心陶醉了,我的手就把它写下来了。”有人说,世界上几乎没有任何一座城市能像维也纳一样为如此众多的缪斯之子竖立起丰碑,音乐大师们生前驻足于这座城市,死后灵魂也不愿离开,永远陪伴着热爱音乐的维也纳人。
柏林森林音乐会
除了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外,音乐迷最热衷的就是柏林森林音乐会了。“柏林森林音乐会”,顾名思义,是在柏林郊外的一个森林剧场举行的露天音乐会。每年夏季,柏林爱乐乐团都会在这里举行演出季的最后一场音乐会,并且都如同“柏林除夕音乐会”一样,有着一个明确的主题。
音乐会起源
“柏林森林音乐会”由柏林爱乐乐团从1984年开始创办,至今已经有20年多的历史,其间许多世界著名指挥大师都曾在此登台献艺。柏林森林音乐会演出场地的全称是“瓦尔德尼森林剧场”,这座森林剧场是大自然的造化,也是大自然送给音乐爱好者的一件礼物。露天剧场的所在地原来是一片森林,但由于自然生态的推移变化,逐渐形成了一块约30米深的盆地。1935年,有人发现了这块地方,经过大胆的创意和艺术性的修整,就成了一个可以容纳几万人的露天剧场。最初,它只是供大型宗教仪式和演出之用。1982年,这一露天舞台被装上了一个巨大的双塔型白色顶棚,设有88排环型坐席,可同时容纳22000名观众就座。与其周围的自然森林景观有机地融合,成为一个可以举行大型户外音乐会的理想场地。此后,这里随着柏林爱乐一年一度的“森林音乐会”名扬世界。在这里举办音乐会,听众不用像到音乐厅那样西装革履、正襟危坐,而是非常的随意。人们带着毛毯、野餐盒来到这里,或躺或坐在剧场中,在夕阳西下时,一边听着世界上最著名乐团的精彩演奏,一边点燃自己带来的小蜡烛,与家人在烛光下共同品尝红酒的香醇,情调格外地别致。不仅如此,瓦尔德尼森林中的鸟鸣虫叫和湿润清新的空气则更是让听众感到轻松和快乐。由于该剧场与一些私人别墅相毗邻,所以,除了偶尔放映一些电影外,每年在这里所举行的音乐会最多不会超过18场。因此每场演出的门票非常紧俏,常常是在每年的新年伊始就已销售一空。
“柏林森林音乐会”虽然是在露天剧场演出,但是听音效果却极其出众。别看这么大的场地需要用音箱来加以辅佐扩声,由于先进的音响扩声技术的保障,通过音箱所发出的声音不仅能够很好地还原舞台的真实声音效果,而且还音后的声压感与层次感也非常出色。即便坐在远离舞台的最后一排,也不会因距离而产生声压不足的感觉。而相反,即便坐在距离音箱很近也不会感到震耳欲聋。这可以解释为什么会出现22000人的音乐会,不论你坐在什么位置上观看,票价都是统一价位的原因。这些感受却只有到了瓦尔德尼森林剧场,才能真正亲身体会到这其中的无尽奥妙!
尽管每年一届的柏林森林音乐会观众人数众多,但现场的气氛却丝毫也不亚于在室内音乐厅聆听音乐。音乐会演奏时,这里只能听到悠扬的音乐在瓦尔德尼森林上空回荡,只有当每首乐曲结束时,观众们热情而慷慨的掌声才让人意识到这里竟然还有着那么庞大的爱乐队伍。热情的观众在情感激荡的音乐作用下,或愉快地鼓掌、晃动,或掀起阵阵人浪,使剧场出现更加热烈、欢快的场面。当夜幕降临,在观众席中点燃起的一束束小烟花,就好像夜空中的繁星,晶莹闪烁,这靓丽的景致,构成森林音乐会的特殊魅力。
音乐会特点
与传统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一样,每届柏林森林音乐会的最后一首返场曲也是要演奏一首固定的音乐作品作为结束。维也纳新年音乐会演奏的是具有浓厚奥地利维也纳风格的老约翰·施特劳斯《拉德斯基进行曲》,而柏林森林音乐会演奏的是让全体柏林人最引以为自豪的《柏林的空气》(“Berliner Luft”)。这是为什么呢?原来柏林城有个特殊的地理环境——整座城市环抱在广袤的自然森林之中,空气中的含氧量很高,正是柏林这得天独厚的森林大氧吧的清新空气,使得柏林人的生活感到无比惬意和舒适。于是,作曲家保尔·林克以“柏林的空气”为名创作出这首乐曲。这部曲调轻松、节奏热烈、情绪欢快的作品,表现了柏林人乐观向上的天性,也体现了他们对美好生活和大自然的真情赞美,深受人们的喜爱。从此,这首《柏林的空气》就如同柏林市歌一样在一些重大的场合和节日喜庆的音乐会中演奏。每当柏林森林音乐会在最后演奏到这首乐曲时,全场观众的情绪也被带到热烈的顶点。全场观众起立,随着激荡的音符和跳跃的节奏,或吹口哨、或击掌节拍、或欢呼雀跃、或摇摆舞蹈,指挥和乐队也总是以不同的形式表演一些令人忍俊不禁的噱头,惹得全场哗然大笑。此时音乐会的现场不论是柏林爱乐乐团还是22000名观众,全都融入进音乐所给人带来的无限欢乐之中。而这种景象是在任何音乐厅中所根本不可能想象的,它给人们留下的是难以忘怀的印象和无尽的美好回忆。
【历届柏林森林音乐会主题】
1992年《法兰西之夜》
1993年《舞曲与狂想曲之夜》
1994年《美国之夜》
1998年《意大利之夜》
2000年《舞韵与节奏之夜》
2001年《西班牙之夜》
2002年《世界返场曲之夜》
2003年《蓝色狂想曲之夜》
2004年《俄罗斯音乐之夜》
2005年《浪漫法兰西音乐之夜》
2006年《阿拉伯音乐之夜》
2007年《狂想曲之夜》
2008年《拉丁美洲音乐之夜》
2009年《俄罗斯音乐之夜》
2010年《“爱情”之夜》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