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以前,有一个面包商,经常到一个农夫那里购买制造面包所需的黄油。一天,面包商突然兴起,决定称称农夫卖给他的黄油够不够分量。这一称不要紧,不仅不够,还差得相当多。面包商气坏了,心想,农夫怎么能这样对待一个熟人和老主顾呢?他决定撕开脸面,把农夫告上法庭。
在法庭上,法官问农夫,你用的是什么量具?农夫回答道:“尊敬的法官大人,坦白地说,我使用的计算方法非常原始,但我确确实实有一台量具。”面包商脸上依旧充满着气愤和不以为然。
法官又问道:“那么,你是如何称量黄油的呢?”
“尊敬的法官大人,”农夫回答道,“每天在面包商前来购买黄油之前,我都会先到他的面包店里购买一磅面包。当他购买黄油时,我就将面包放到我的量具上,称给他相同重量的黄油。”听到这里,面包商满脸羞愧,匆匆离开了法庭。
别人是自己最好的镜子,人与人之间都是相互的,通常他们都是对自己言行的一种反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盲点,都有自己不知道的一面。所以,别人的提醒,来自他处的视角就显得非常重要。
史书记载:魏征病逝家中。太宗亲临吊唁,痛哭失声,并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我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这正是“以人为镜”典故的由来。
翻开历史,你会发现不仅仅唐太宗是这样,所有明君都是如此。他们会接受诤臣的批评建议,使自己避免犯错,因此能够赢得民心。
秦朝末年,刘邦率军攻入咸阳,推翻了秦朝的统治。刘邦进入秦宫后,见宫殿高大宏伟,美女、珠宝不计其数,心中产生了羡慕之情,想全部据为己有。大将樊哙劝刘邦最好不要这样做,刘邦很不高兴。谋士张良对刘邦说:“秦王之所以不得人心,失去天下,原因就在于他穷奢极欲。现在您刚入秦宫就想象秦王那样享乐,岂不坏了大事?樊哙的话可是忠言啊!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您还是听樊哙的劝告吧!”
刘邦听了深有感触,立即采纳了樊哙的意见。接着,刘邦又传令废除秦朝苛法,还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刘邦不仅分毫未动秦宫的财宝,而且撤守霸上,深得秦人的拥护,这与后来的项羽火烧阿房宫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刘邦之所以能够以弱胜强战胜项羽并取得天下,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他虚怀若谷,能诚心接受别人的批评意见,改正自己的错误。这正是一种让一个人得以健康成长的重要品德。这种虚心接受批评、知错必改的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他人是我的镜子,我亦是他人的镜子。孔子云:“三人行必有吾师焉。”在人际交往,特别是团体活动中,我们很容易发现自己的不足和优势。所谓特长、缺点,都是比较而来的。在团体中,我们的特点经由比较,往往会被放大,这样更容易引起我们的警醒。
一棵树长了多余的枝杈,只有及时修剪,才能长成栋梁之材。一个人有了缺点毛病,只有敢于正视现实,诚恳接受批评,才能清除身上的“细菌”和污垢。有句话叫“脊背上的灰自己看不见”,有了缺点毛病,就好比脊背上有灰尘一样,往往自己看不见,而旁观者就看得比较清楚。如果不让别人批评指正,帮助“拍打脊背上的灰尘”,怎能保持肌体的健康呢?从这个意义上认识“他人之眼”,抱着“闻过则喜”的态度,欢迎别人经常给自己“拍打拍打”,即使“拍打”得重一点也应愉快接受下来。
也许很多人会认为遭人批评、被人非议是非常倒霉的事。其实,正是因为你值得众人关注,人们才会批评你,非议你。
有一天,墨子痛骂他的弟子耕柱子。耕柱子很难过,觉得自己很委屈,抱怨说:“为什么我犯的错误最少,却总是受到你这么严厉的批评呢?”
墨子听后问道:“驾驶一匹马和一只羊上山,如果是你,你会用鞭子抽打马还是羊?”
耕柱子马上回答:“我当然是要打马了。”
墨子接着问:“你为什么是去打马而不是打羊?”
耕柱子回答:“马儿力大跑得快啊,打羊也是白打。”
墨子最后郑重说道:“我之所以这么严格要求你,正是因为你像马而不是羊值得我批评啊!”
受到严厉的批评,你不应该抱怨,觉得委屈,更不应该破罐子破摔。我们应该感激愿意指责我们的人,他们看到了你的不足。批评源于关心,你想想陌生人会批评你吗?因为你是“马”,所以才“打”你。我们对待他人的批评都应该虚心接受,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总之,要想让自己变得更加完美和优秀,接受批评是最好的方法。因为,一个人成长的过程,就是不断反省、自我完善的过程。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你往往难以认清自己。就像你需要镜子来检查脸上是否干净一样,你也需要镜子来检查身上是否有缺点。这时候,别人的看法就很重要。当然,正如镜子质量不同、种类不同一样,别人的看法也不一定都正确,这就需要你多找几面镜子,这样才能发现最真实的自己。而且,仔细思考及衡量别人的意见之后,要赶紧着手改正自己的缺点,这也是感激别人的最佳方法,会让对方更加尊重你、欣赏你。
学习成功者的经验
一个简单的道理是:假如你要把菜做好,一定要先学做菜;想把网球打好,一定要先学打网球;假如你想把乒乓球打好,一定要先学打乒乓球。那么我们应该知道,假如我们想非常成功的话,就应该要先学习成功学。
现在关于成功的课程,有的只有3天之短,但那是讲授者花了几十年的时间来研究以及实践的结晶。他们把成功的秘诀,整理在3天的课程里面,虽然课程学费高达好几百块,事实上,可以说一点都不贵。你思考一下:20年的生命经验难道不值六七百吗,如果花费六七百甚至八九百,来得到一些人一辈子成功的秘诀,这样不是可以节约你半辈子的时间吗?不是可以加速自己成功的脚步吗?
所以,要成功不妨研究一下成功学,要成为顶尖人物一定要先学顶尖人物的经验。成功学的专家们每天都在研究:为什么有人会成功?他们到底如何成功?到底如何能够成为顶尖人物,让自己出类拔萃?他们如何运用时间?他们的想法与别人有什么不同?他们如何计划,用什么策略来成功?他们每天看什么书。与谁交朋友?如何发挥他们的人际关系?等等。
因此,要成为一个有智慧的人,实际上并不难,就是永远掌握第一手的信息,然后不断学习别人的经验,不断地自我反省,纠正自己的方向,让自己在竞争中拥有百分之百的绝对优势。不管谁来和你竞争,你都可以稳如泰山,拥有绝对的自信。
当然,最重要的就是要学习成功者的经验。成功者和一般人的重大区别是:成功者学习别人的经验,一般人学习自己的经验。
善于利用杠杆作用
一个人即使是天才,也不可能样样精通,这就意味着每个人都有自己不能完成之事。但是,天下什么样的人都有,你不能完成的事,总有人能够完成。所以,如果你善于寻找杠杆,借他人之力,那么你就是超人,没有什么是你不可能完成的,自可无敌于天下。
利用杠杆作用可以减轻我们的大部分负担,使自己的力量和能力在杠杆作用的驱动下,在成长中获得比自己原先想象得还要多的成就。
学会利用其他人的知识。
如果你能够在某一时刻运用到某一关键知识,那么所产生的结果将非同一般。它能够为你节约大笔的资金,节省大量时间,甚至能够节省数周、数月的艰苦劳动。你要像雷达屏幕一样,不断地扫描,搜索书本、杂志、音带、文章和各种会议,利用各种机会以获得能够用来帮助自己更快地实现目标的想法和洞察力。
借用其他人的想法也很重要。
一个好的想法是成功的开始。你读书越多、学习越多、讨论越多、实验越多,就越可能碰到一个好的想法。把这个想法与你自己的能力和资源相结合,你一定会在自己的领域里取得巨大的成功。
多与有专长者来往
无论想把哪一件事情做好,都要先学习与其相关的技能与经验,以指导自己的行动。大凡有智慧的人,都善于掌握第一手的信息,然后不断地学习他人的成功经验,不断地自我反省,纠正自己的方向,让自己在竞争中占有绝对有利的优势。
有一个贫穷的犹太人,见一个富人生活得很舒适,很惬意。于是他告诉自己说:“走着瞧!总有一天,我会比他更富有,会比他过得更好!”
于是,他对富人说:“我愿意在您家里为您工作3年,我不要一分钱,但是您要让我吃饱饭,给我地方住。”
富人觉得这真是少有的好事,立即答应了这个穷人的请求。3年后,穷人离开了富人的家,不知去向。
10年过去了,那个昔日的穷人已经变得非常富有,相比之下,以前那个富人,就显得很寒酸。于是,富人向昔日的穷人提出请求,愿意出钱买他富有的经验。
那个昔日的穷人听了,哈哈大笑:“我正是用从你那儿学到的经验,才赚得了大量的财富,而今你怎么又要用金钱来买我的经验呢?”
根据犹太人的经验,智慧源于学习、观察和思考,变成富人的第一条途径是向富人学习。上述那位穷人就是靠同富人共同生活,在富人的“言传身教”中学到了富人的经验和智慧,才使自己有了智慧,于是也就有了金钱。
纵观人类历史,任何一种知识都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增值的,任何一门科学都是人类长时间共同积累起来的智慧结晶。在科学探索和发明创造中,聪明的人们总是善于借鉴他人的成功经验为自己所用。
英国科学巨匠牛顿研究物质的运动规律,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当牛顿在谈到这一重大科学发现时曾留下一句名言:“我之所以看得更远,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牛顿的这句话并不只是谦虚,牛顿对于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并不是从“零”开始,也不是“苹果落地”的瞬间辉煌产生,而是在“借鉴他人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实现的一种伟大超越,像哥白尼的“日心说”,开普勒的“行星运动三大定律”,胡克的“太阳吸力”等理论,都被牛顿在万有引力定律中加以继承了。
爱迪生发明电,是在法国的一本《百科全书》上看到了法拉第的“电磁学理论”;而法拉第的电磁学理论则是受益于英国化学家戴维的“电与磁”理论;瓦特发明蒸汽机,实际上并不仅仅是茶壶盖的功劳,而是两个关键性技术环节起了作用,而这两个关键性技术资料正是从学习中得来的。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借鉴他人的成功经验,对于我们人生和事业的启发作用,是我们靠自己苦苦摸索多少年都难以达到的。学习他人的成功经验,就要了解人们普遍存在的心理状态:
1.人都会追求成就感,都有被别人肯定的心理需要;
2.人要学习哪位榜样,必定是自己在心里上佩服他,然后才有学习的行动。
在把握了以上心理特点之后,就要时刻寻找接触榜样的机会,努力发现别人的长处和优点。不管是同学中的,还是亲友、邻居中的榜样,只有自己创造与对方交往的机会,才能与他们一起娱乐,一起学习,一起讨论问题。在接触中,可以融洽感情,互相影响。
常言说:最聪明的人是乐于和善于向别人学习的人。
细心观察一下,不难发现,周围的人,凡是善于向别人学习的人,一般进步比较快,而不注意这一点的人,一般进步较慢,以至很吃亏。
与有专长的人交往,简言之,就是要向他们学习,学习他们的长处。俗话说,旁观者清,人总是对别人的优点看得比较清楚。古人说,“见贤而思齐”,在与有专长的人交往中,他们的优点长处,自己就会清楚地了解,并有意的借鉴学习,从而不断地提升自己多方面的能力。
与有专长的人交往,也包括从他们的失误中吸取教训。人常说“失败是成功之母”。这里说的失败,当然主要是自己的失败,其实,不应该仅仅是指自己的失败,还应该包括别人的失败。如果不善于从别人的失败中吸取教训,事事都非要经过自己的失败才认识,那代价就会是过高过大了,时间和时机的损失也太大了,甚至要成功也来不及了。善于从别人的失败或失误中吸取教训的人,自己未交学费,又上了学,才是最聪明的人。
总之,要想成为一个有本事的人,就不要局限于自己的狭隘天地,而是多与有专长的人交往,能够及时地把他们花费代价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转化成自己的财富。
善于向竞争对手学习
向竞争对手学习,其实就是让竞争对手分担你的压力。因为你学到了竞争对手的长处,就缩短了与竞争对手的差距,甚至会超越竞争对手,这样你的职场竞争就会处于优势地位,你的工作就会更出色,就会得到更多加薪晋升的机会,就把你的竞争对手抛在了身后,也就是把压力抛给了竞争对手。
当然,动力并不是别人给予的,是要我们在实践中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动力源”,我们要在工作的每一个细节中,发现可以令我们一触即发的动力,并以此令它成为我们努力学习竞争对手的动力。
“朝九晚五”的工作持续了大半年,渐渐地张洋从初为白领的骄傲、新鲜中“清醒”过来,开始感受到工作的压力。来到公司这么久,工作上的事情越来越像石头那样压着她——她害怕自己哪一天真的就“枯竭”了:在会议上再也提不出新的想法,工作中再也没有新的点子。她在思考:压力来自什么地方?她逐渐明白,最终还是因为自己的实力不够。为了摆脱这样的感觉,她总是随时随地向同事学习,不断地充实自己:她向英语好的同事学习英语、主动用英语同他们说话,练习口语;她不断地向业务骨干请教业务上的问题,不断充实自己的业务知识,购买和业务相关的书籍学习;请教网络水平高的同事,指导她上网去浏览国外的专业网站,在那里一些业界的新动向、同行业公司的新做法让她受益匪浅。这就是“从源头上切断职业枯竭感”——没有了职业上的“枯竭感”,她自然就没有了工作上的压力,并悄悄地把压力分解给了她的同事。
向竞争对手学习技能是我们重要的“减压利器”。
我们常常无法面对压力,常常指责压力危害了我们的事业、健康乃至生命,却很少问自己:“我努力了吗?我学习了吗?我有没有想办法解决压力问题?”
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前董事长R.史密斯认为竞争使人进步最快。竞争带来的压力,通常是学习动力的源泉。越来越多的白领、专业人士和大学生们意识到竞争对手带来的强大压力,促使自己不断“充电”来补充各种新知识,熟悉并驾驭生存环境,以使自己在激烈的职场竞争中立足。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竞争与机遇的时代,如何看待身边的压力,如何变压力为动力,是走向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
善于与他人主动交流
真正的优等生是不会自己一个人钻研,不闻不顾别人和外界的,优等生应擅长与他人交流,获得自己所没有的新思路、新想法。在交流学习中反思,提高自我。
我们一定要利用各种机会,多看多听多想,并细心听取别人的意见,抓住机会,并多与同学交流,学习他们好的经验和做法。在彼此的交流中细心体会,积极思考,比照自己,寻找差距。人的成长,不可能脱离集体孤立地进行。因此,学会与人沟通,在交流过程中不断拓展自己的思路,是我们个人成长过程中必须具备的技能。
1963年,一位叫玛莉·班尼的女孩写信给《芝加哥论坛报》,因为她实在搞不明白,为什么她帮妈妈把烤好的甜饼送到餐桌上,得到的只是一句“好孩子”的夸奖,而那个什么都不干,只知捣蛋的弟弟戴维得到的却是一个甜饼。她想问一问无所不知的西勒·库斯特先生,上帝真的是公平的吗?为什么她在家和学校常看到一些像她这样的好孩子被上帝遗忘了。
西勒·库斯特是《芝加哥论坛报》儿童版“你说我说”栏目的主持人,10多年来,孩子们有关“上帝为什么不奖赏好人,为什么不惩罚坏人”之类的来信,他收到不下千封。每当拆阅这样的信件,他心里就非常沉重,因为他不知该怎样回答这些提问。
正当他对玛莉小姑娘的来信不知如何回答是好时,一位朋友邀请他参加婚礼。也许他一生都该感谢这次婚礼,因为就是在这次婚礼上,他找到了答案,并且这个答案让他一夜之间名杨天下。
那场婚礼给库斯特印象最深的一幕是:
牧师主持完仪式后,新娘和新郎互赠戒指,也许是他们正沉浸在幸福之中,也许是两人过于激动,总之,在他们互赠戒指时,两人阴差阳错地把戒指戴在了对方的右手上。牧师看到了这一纰漏,于是提醒他们改正过来。
这时,库斯特嘀咕了一句:“为什么非要戴在左手,不能戴在右手上呢?”没想到,旁边一位朋友回答道:“右手已经够完美的了,所以我们要用美丽的戒指来装扮左手。”
正是这句无心之语,让库斯特茅塞顿开。右手成为右手,本身就非常完美了,是没有必要把饰物再戴在右手上了。同样,那些有道德的人,之所以常常被忽略,不就是因为他们已经非常完美了吗?于是,西勒·库斯特得出结论,上帝让右手成为右手,就是对右手最高的奖赏,同理,上帝让善人成为善人,也就是对善人的最高奖赏。
西勒·库斯特发现这一真理后,兴奋不已,他以“上帝让你成为好孩子,就是对你的最高奖赏”为题,立即给玛莉·班尼回了一封信,这封信在《芝加哥论坛报》刊登之后,在不长的时间内,被美国及欧洲一千多家报刊转载,并且每年的儿童节他们都要重新刊载一次。
有时候,你需要别人帮你打开思路。思想在碰撞中产生火花,是非在交流中得以明辨,新思维在交流中得以萌发。
当然,交流中难免会发生争论,争论的目的也是把道理弄清楚,而不是相互指责,更不应该相互攻击。对每个参与争论的人来说,最有价值的争论不是说服了对方,而是自己能从争论中获益,获得对方好的思路和想法为自己所用。真正有益的交流或争论应该是:讲逻辑、讲事实、讲道理,用事实和证据来反驳对方提出的事实和证据。唯有如此,才有可能争个水落石出,才能使争论者彼此有益。有益的争论是各方积极参与、彼此互动的结果。
托尔斯泰在其《智慧历书》中写道:“还有什么比每天与世界上最有智慧的人士沟通更加珍贵?”“与世界最好、最有智慧的思想家沟通,让我一直处于精神与道德的高峰。”“我无法了解何以有人能够不与世上最聪明的人沟通而活着?”托尔斯泰之所以反复论证和说明与有智慧的人沟通的重要意义,很显然,不但他自己想要做一个有智慧的人,还想希望更多的人都能做个有智慧的人,而且更重要的是他还告诉了人们,一个想要成为有智慧的人必须与有智慧的人沟通的道理,他自己就是这样做的一个人。
那么,一个平凡的普通的人,如何能够做到经常地与有智慧的人沟通呢?其方法,并不仅仅是要直接找有智慧的人面对面地进行交流沟通,而是要多读有智慧的人的书,这是最有效的也是最佳的方法。这样多找有智慧的人沟通,就可以不受环境地理条件、远近距离、种族语言、职务大小、有无时间、古今中外跨度太大等问题的限制了。也就是说,多读有智慧的人的书,就是一种最便捷最有益的沟通。
其实,古今中外,凡有智慧的人,绝大多数都是心胸宽广的人,他们对待知识问题的态度,从来都是对外开放的,都想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别人。所以,他们才不辞辛苦,勤奋写作,用书这种特有的文字语言方式与别人进行思想上的沟通与心灵上的交流。因此,你可以通过读书学习,来与有智慧的人沟通。
比如,你要想了解我国自古以来的人生智慧,想与古代名人交流沟通的话,那你就反复读《论语》。别以为这本书过时了,它的思想和智慧的火花,至今依然不断点燃和启迪着人们不断地探索前进,能够给人增添强大的精神动力。就在20世纪80年代末,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相约法国巴黎时,还联袂宣言:“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头到2500年前汲取孔子的智慧。”也许,在与2000年前古人的智慧交流的过程中,你会茅塞顿开。
具体到实际的学习过程中,你至少需要进行两个层面的交流沟通:
一是与长辈的交流。勇于主动向长辈或老师阐明自己的理念和对个人成长的思考,以获得他们的支持与帮助。
二是与同学之间的沟通。同学们之间的交流、探讨与合作,不仅可以加深相互间理解,获得心理支持,也可以在合作中产生智慧火花的碰撞,得出新思路,想出新办法,并汲取集体的力量,更深入地认识和反思自己的学习。
从前人的经验中可以看出,学会合作、善于合作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从人际关系上说,交流是一种黏合剂,它能使朋友间的关系融洽,更使人在一种愉快的氛围中投入自己的学习和工作,提高效率;从学习本身来说,交流又像是一道催化剂,它能汇聚集体的智慧,让我们在思考中少走弯路,实现资源共享,从而提高学习工作的质量;从我们自身说,交流就是一台减负机,学习繁重而辛苦,通过交流合作,就可以使我们在繁重的学习中得到一定程度的解脱。
主动与他人交流思想,不论是周围的同学还是书中的智慧,都可以让你获取更多的信息,而这些信息中往往蕴藏着更多的机会,同时也会让你学到很多东西。与他人沟通和交流最大的好处就是获取信息,解决问题。当然,它还有更大的好处,就是可以缩短心与心之间的距离,获得多种思路。因此,我们一定要懂得与他人沟通,主动与他人交流。
善于扬长避短
有一天,大象和蚂蚁发生了一场争论,他俩都认为自己的力气比对方大。大象指着一棵大树对蚂蚁说:“你能拔起这棵树吗?”蚂蚁无能为力,大象就用鼻子把树连根拔起。蚂蚁走到一片草叶前,对大象说:“你能搬动这片草叶吗?”大象无论如何也不能用鼻子卷起地上的草叶,而蚂蚁却能背起草叶轻松自如地走动。最后,它们请天神来评判。天神听了它们各自诉说的理由,也无法判断谁的力气大。
这个寓言故事告诉我们:大家各有所长,要根据自己的特点扬长避短。
在你的人生路上,“扬长避短”要在做事的过程中贯彻始终。事业需要的是“出类拔萃”“独领风骚”,唯有其“长”,才能做到。20世纪50年代,爱因斯坦曾被邀请担任以色列总理,他拒绝了。他说:我一生都在同客观物质打交道,因而既缺乏天生的才智,也缺乏经验来处理行政事务以及公正对待别人的能力。爱因斯坦是明智的。他的“长”在于物理的研究,因而才在物理领域里奠定了他的崇高地位。我们不敢说爱因斯坦就一定不能当一个好总理,但至少不会像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一样伟大。
古时候,一家有五个儿子,他们个性不同,有的还有残疾。一个个都快长大了,父母开始考虑儿子们该学点技艺,以便将来能自立。
老大从小就憨厚,能吃苦耐劳,父母就让他学种地,培养他当农民;老二从小聪明伶俐,思维敏捷,精明能干,父母让他学习经商,将来当个商人;老三是个盲人,两眼看不见,家长就让他学算卦,算卦不用眼睛;老四从小身体不好,而且驼背,父母就教他学织布,驼背不影响干活儿;老五是个残疾人,腿瘸,父母就教他学纺线,腿脚不便,可以坐着干活儿。
五个儿子每人都学会了一种谋生的技艺,从事不同的职业,具备了生存的能力,父母放心了。
在我们看来,这些孩子可真够让人操心的。然而,这家的父母针对每个儿子的特点,因材施教,发挥各自的优势,努力扬长避短,化消极为积极。
假如这家的父母盲目按照同一个规格去培养、塑造儿子,恐怕其中有的儿子就会在将来的生活中,学习不到生活的能力。这样,不但孩子痛苦,父母“期望”的目标没有实现,也会非常痛苦。
故事中,这对父母的做法是明智的,值得我们多学习。
当然,对于“短”,要区分其对“长”的影响程度之后再来决定如何处理。无关痛痒,无碍大局的“短”就让他短着去吧。比如大家都知道的爱因斯坦从来不修边幅,丘吉尔烟不离嘴。这些都不影响他们成为举世瞩目的科学巨人、政治家、军事家。这样的“短”就不需要追究,但那些“短”能毁己之“长”的情况,当然要避之。因吸毒而离开球场的马拉多纳,因刚愎自用而自刎乌江的项羽,因多疑而丧失良机的司马懿等等,为短所毁的他们,让人扼腕,也给人警醒。
但是仅仅扬长避短是不够的,你还要学会取长补短。再来看一个寓言:
从前有一个国王,他的三个王子整天无事可做,互相挑剔,争吵不休,不管走到哪里,他们总是以己之长,道别人之短,最后,国王一怒之下,把他们赶出自己的国家,对他们说:“只要你们不改正自己错误,就永远不要回来见我!”
三个王子离开了王国。一路上,仍然争吵不休,每个人都说自己对,别人不对,最后,三个人只好分道扬镳,各奔前程。
过了许多天,恰巧三个兄弟又在他们分手的地方相遇了。每个人胸前背后都挂着个袋子,见面之后,他们都询问对方的袋子里装的是什么东西。
大王子说:“我背后的袋子装的是亲戚朋友的优点,胸前的袋子装的是别人的缺点,我从来不看背后的袋子,所以不知道亲戚朋友们的长处是什么?”
二王子说:“我把自己的优点装在一个袋子里挂在胸前,这样我可以时刻看到它们,而且也容易让别人看到。我把别人说我的缺点装在另一个袋子里,背在身后,我从来不看,也不想让别人看到,只希望他们看到我的优点。”
最小的王子说道:“我胸前的袋子装的是别人的优点和对我的恩德,我可以时时看到它们,当我看到别人的缺点时,都把它们放在背后的袋子里,而且我还在这个袋子的底部开了个小洞,以便把装在里面的缺点都一一扔掉。因此,我只带着别人的优点走路,觉得十分轻松愉快。”
大王子和二王子越走越觉得负担过重。他们想:三弟要比我们轻松得多,我们被一些无用的东西压得直不起腰来,难受极了!于是,他们也把袋子里装着别人的缺点都扔掉了,果然觉得异常的轻松。
三兄弟都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决定去找国王请求原谅。看到自己的儿子转变了,国王十分高兴,他说:“太好了!我的孩子们,对别人要多看优点,少看缺点,对自己要多看缺点,并努力克服它,这样一来才能不断进步!”
这个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不要总以为自己的才是最好的,要多找出别人的优点,学习别人的优点来改正自己的缺点,少看别人的缺点,取长补短,学为己用。
“取长补短”这个原则可以用于合作、做人。“貌不惊人,才不压众”的人,社会上比比皆是。做人时可以取己之长,补己之短,也就是“一俊遮百丑”。比如用责任弥补能力的不足,“没有功劳有苦劳”。用正直弥补脾气之坏,用孝心弥补粗鲁之嫌等等。但更多时候则是“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这样的人往往有智者的风范。
歌德与席勒的友情是足以照彻欧洲文学史半边天空的传奇。年长成熟的歌德给了席勒安定的呵护,而年轻激越的席勒给了歌德新的创作热情,于是《浮士德》跃出水面,它的光焰穿过历史的黑暗点亮了今天的天空。倘若没有魏玛城中的相遇、相知、相辅相成,歌德也许仍限于琐杂的政务中,而席勒也许已在困窘的生活面前湮没无闻。无法想象,没有他们,19世纪的文化星空将会黯淡到何种地步。
微软公司的两位创始人——比尔·盖茨和保罗·艾伦,两个人的兴趣、个性相差迥异。与善于捕捉市场、为人高调的盖茨不同,艾伦更热衷于技术,十分低调。就这样一个“攻城略地”,一个“保障有力”,两个人珠联璧合,共同铸就了微软帝国的辉煌。
在你学习过程中,既要懂得发挥自身优势扬长避短的道理,也要向别人学习,学会取长补短。就拿常见的偏科现象来说,偏科是热爱的标志,而热爱是使一个人出类拔萃的真正动力,所以偏科不见得是坏事。你可以把自己的长处发挥得淋漓尽致,使这一学科或这些学科成为你的优势科目,这是“扬长”。但你毕竟还要面临选拔性的考试,如果偏科非常严重,有可能会影响到你的升学,那么进行适当的调整还是必要的。这时候你可以向同学学习,看他们是怎么做的,大家分享彼此的学习经验,共同进步,以此“补短”。
总而言之,人贵自知,在正确认识自己的前提下,尽可能发挥长处,同时尽量避免短处带来的负面影响,是一个人获取成功的重要保证。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